Ⅰ 教師專業發展培訓需求分析怎麼寫
對教師專業能力現狀與需求(包括「教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教育教學專業能力比較欠缺的方面」「教學中需要提高的能力」三個方面)的調查表明,教學方法單一和缺乏專家引領(38%)是教師教育教學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其次是教育觀念比較陳舊,再次是教研意識及能力較為薄弱等;教師教育教學專業能力方面比較欠缺的是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30%)、園本課程開發能力(22%)、教學科研能力(14%)和幼兒一日活動的設計能力(14%);教師需要提高的教學能力首先是組織活動的能力(42%),其餘依次為多媒體技術、網路信息應用能力,創新教育能力,以及對五大領域內容進行分析、整合的能力。 3.教師期待的培訓類型、培訓內容、學習方式和考核方式
Ⅱ 中小學教師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實現其專業發展
教師如何實現自身的專業發展
一、學習:實現自我超越
未來的教師應當成為學習型的人,具有現代教育理念,精通教學內容,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和方法,並以積極健康的人格魅力和高超的教學技藝指導學生學習。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要通過不斷的學習來更新觀念、充實知識、掌握方法,在客觀審視現實的同時不斷超越自我。
1、要確立現代化學習觀。面對新課程,教師應樹立全新的學習觀,學會終身學習,適應未來教育的發展需要;學會創新學習,能夠把知識轉化成智慧,在實踐中形成新的方法論、價值觀;學會利用網路進行學習、交流和研究,快速完善和更新自我,加快自身的專業發展的進程。
2、要採用多元化的學習方式。教師要通過自主學習,及時更新知識結構,保持專業知識的先進性;通過團隊學習,發揮群體優勢,從而相互促進,共同提高;通過探究學習,改進教學行為,革新教學策略和方法,朝著「教育專家」的目標發展。
3、要博學多才。教師應學習普通文化知識、專業學科知識、教學法知識和優秀教師的個人實踐知識,學習語言表達技能、教學組織技能和教育科研技能等,重點提高核心教學能力,掌握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技術,既做「專才」又做「通才」,從而使自己能夠勝任新課程教學。
二、實踐: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於心中的假設、成見,甚至圖像、印象。在教育工作中,它影響著個人如何對待外在客觀世界,如何採取行動,決定自己什麼可以做或不可以做,什麼時候做,到底怎樣做。教師要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就必須在新課程教學實踐中自覺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在反思、研究、創新中不斷修正、完善自己的心智模式。
1、要開展行動研究,反思教學實踐。教師要為行動而研究,學習現代教育理論,用理論指導實踐,使自己的教學活動找到科學理論的依據,提高教學實踐的科學性;要在行動中研究,反思教學實踐的全過程,在實際行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改善實踐行為;要對行動進行研究,每次行動之後對整個行動進行深刻反思,增強新課程改革的體驗,總結教學實踐的基本規律,提煉和升華教學經驗,形成自己的典型案例和教育故事。
2、要改革課堂教學,提高實踐技能。新課程教學與傳統教學有著本質的區別。為了適應新課程實施的需要,教師應改革課堂教學目標及活動設計,探索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方法,把先進的教育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情感體驗,提高自身組織教學活動、調控教學過程的能力;改革課堂教學方式,創設支持學生學習的環境,實現教學內容呈現方式的多樣化,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創新學習,促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改革課堂教學評價,關注學生差異,從學生的參與度、交往度和達成度等方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革課堂教學技術,運用多媒體組織教學,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大腦「動」起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也提高自身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
3、要追求實踐智慧,富有教學機智。新課程教學具有動態生成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具有實踐智慧,能科學調控,也能即興創造,使課堂教學成為智慧探險的過程,引導學生開放性地吸納知識;要堅持回歸生活、回歸自然、回歸社會的原則,創設貼近真實生活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使課堂教學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要靈活機智地處理教學中的突發事件,追求實踐智慧的生成和提升,使課堂教學充滿生命活力。
三、培訓:建立共同願景
教師的共同願景是實現專業發展。為此,中小學教師應積極參與新課程培訓,真正認識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培訓目標的達成休戚相關,自覺地把專業發展的共同願景和培訓目標緊密聯系起來,加快角色轉變,改進工作方式,始終實現專業提升。
1、要加快角色轉變。面對新課程,教師要確認自己新的身份,成為學習的組織者,認同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條件;要由知識的傳遞者轉變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探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要做教學實踐的反思者,在教學中發現自身不足,改進教學行為,提高教學水平;要成為研究者,研究教育理論和教學實踐,既探索理論轉化為實踐的可行途徑,又力爭把成功的教學經驗上升為教學理論。
2、要加快轉型步伐。隨著社會主義市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中小學教育管理也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發展。這就必然要求中小學教師通過培訓實現自身由傳統型向現代型的轉變,具體說,就是由教育型轉向專業型,由經驗型轉向創新型,由修身立業型轉向教書育人型,由教學封閉型轉向開放型,由單一教學型轉向教學、教研、科研型,由學科知識型轉向綜合知識型,由注重知識傳授型轉向素質培養型,由傳統的個人奮斗型轉向現代的團隊合作型。
3、要加快專業發展。新課程的實施要求廣大教師提高專業化水平。為此,教師要通過培訓拓展專業知識,加深對課程知識、學生知識和教學知識新內涵的深刻理解,拓寬有關人文、科技、環保等方面的知識;要提升專業技能,重點提高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提高協調人際關系與溝通表達的能力,提高問題解決與行動研究的能力,提高創新思維與實踐的能力,提高批判性反思與自我發展的能力;要健全專業情意,確立為學生發展服務的觀念,形成崇高的道德情***和遠大的教育理想,規范職業道德和教育行為。
四、合作:整合團體智慧
團體智慧高於個人智慧。教師要實現共同願景,就必須通過合作來發揮團體智慧。在合作中,每一個教師都可以自由交談,並且要在思想碰撞中發現別人的遠見,發現有礙團體發展的消極因素,進而通過發揮集體的智慧優勢來加以解決。那麼,教師之間如何通過合作與交流來整合團體智慧呢?
1、要加強集體備課。集體備課是教師合作的最常見的方式。教師通過集體備課可以整合團體智慧,形成高質量、高水平的教案。為了防止集體備課流於形式,教師要在個人自備的基礎上參加集體議課,在集體議課過程中交談自己的觀點、困惑和建議,也傾聽別人的看法、想法和感受,在議課中形成比較完善的教學思路;要與同事合作,共同探討集體議課中出現的問題,設計科學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要對集體議課後所形成的參考教案進行個性化修改,形成符合自己和本班學生實際的教案。
2、要加強互動研討。互動研討是一種合作性的教研形式。教師通過互動研討可以加強教師間的交往、溝通與合作,實現教學經驗的共享和教學技能的共同提高。為此,教師要參與集體性聽課活動,在討論中把自己聽課的收獲、感悟和困惑都提出來,就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與其他教師一起探求解決的方案;要分享別人的經驗,分析別人的成功和不足之處,以取長補短;要善於和專家交流、對話,共同分析教學研究中的重點、熱點問題,接受專家的先進思想和正確建議,以獲得專業引領。
3、要加強課題合作。課題合作是一種高層次的教師合作方式,要求教師齊心協力,共同攻關。這就意味著教師既要有較高的研究能力,又要具有較高的組織協調能力。為此,教師要參與重點科研項目的研究與實驗,與同事、專家一起合作攻關,提高自身的研究、合作、協調等能力;要承擔有關新課程改革的課題實驗任務,和同事一起探索新課程教學的科學策略和方法;要就本學校新課程改革中的實際問題,和同事一起研究解決;要加強與學生、家長、教育管理者的多邊合作,有效地開展教育科研活動。
五、研究:學會系統思考
系統思考是以系統動力學為理論基礎的一種思考方式,它要求人們掌握問題整體運作的本質,以提升組織整體運作的群體智力。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要學會系統思考、科學研究,從宏觀視角動態把握課堂教學的進程,及時吸收學生的反饋信息,密切關注、深刻洞察學生德智體美等各方面的漸變,用系統的、發展的、鼓勵的眼光支持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1、要學會系統思考。新課程教學要求教師從整個教育系統著眼,對教學體系進行思考和改革。因而,教師要學會系統思考,對教學進行整體改革,能從實施新課程、促進學生發展的宏觀角度分析問題,對研究所涉及的各種因素進行整體考慮,科學設計研究的程序和策略;要對研究的課題或問題設計科學的方案,從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甚至成功學、美學、哲學等視角考慮研究方案的科學性、可行性;要從目標設計、情境營造、活動組織、策略選擇、模式運用、評價實施等環節全面研究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要學會教學研究。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成為學科知識的專家,還要求教師成為學科教學的專家。教師要成為教學專家,就要從學生的實踐情況出發,研究傳統課堂教學的弊端,研究新課程實施給課堂教學帶來的變化,研究教學實踐的改善等;探索新課程教學的基本方式,探索新課程教學的有效策略,探索新課程教學的常規要求等;要關注學生的認知差異、知能水平和學習方法,關注學生內心世界的細微變化,關注學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點滴進步。
3、要學會教育科研。新課程倡導教師作「研究者」。教師只有通過教育科研,才能提高教學研究的層次,拓展研究領域的深廣度,逐步成為一個真正的研究者。為此,教師要積極參與教育科研,掌握一般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重點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研究,提高研究能力,形成研究習慣;要建立檔案袋,積累研究資料,通過文獻資料法、調查法、觀察法等對新課程教學進行科學研究,對研究結果能夠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要及時整理研究成果,總結研究經驗,撰寫研究報告和研究論文,交流和推廣自己的研究成果。贊同6| 評論
Ⅲ 急,急,急!!!從心裡角度談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與方法
題目自擬
1.是教師內在需求
社會的進步,高科技的發展,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教師要想站穩講台,必須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新的教育理論、新的教學方法。特別是近年來,隨著計算機多媒體技術、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教師必須通過業余時間參加學習、培訓等活動,以提高自身專業發展的水平,擁有「精湛的教育教學技能」,才能乘上課程改革之舟,在現代教育的舞台上盡情揮灑。
2.是學生發展需要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教育孩子的重任落在了教師的肩上。學生在學校生活、學習或心理發生變化,教師應時刻有察覺,並傾入關注,這需要教師集愛心、學識、智慧等於一體。「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新課程實施以來,學生接觸到了多門綜合性課程,涉獵多門學科知識,這又要求教師努力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具有比課程內容更為寬廣的知識背景,有綜合性的能力素養,有協調聯系相關知識的能力,於傳授知識的同時,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
二、課題的涵義
本課題中「教師專業發展」是指教師個體的發展,這一概念有兩個基本含義:一是指教師的專業成長過程;二是指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的過程(教師教育)。教師專業發展是一種「動態」發展的過程,教師的態度、價值、信念、知識技能和種種行為表現時刻需要不斷調整、修正、重新審視、評估、接受挑戰和考驗。本課題「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與方法的研究」,是指學校通過實施「成長工程」、教師的「學習反思」、「校本培訓」、建設「和諧校園」等手段,探索出適合我校教師專業發展的的途徑與方法,展現教師在嚴格的專業訓練和自身不斷主動學習反思的基礎上,逐漸成長為專業人才的發展過程。
三、課題的理論依據
國外教育機構對「教師專業發展」的有關理論。196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召開了「教師地位與政府間特別會議」,會議提出,應當把教師工作看作是一門專業,它需要教師的專門知識和特別才能,並需要經過長期的努力與研究才能得以維持。1986年霍爾姆斯小組(The Holmes Group)和卡內基教學專業研究工作組明確提出了教學專業化這一概念,並將其視為提高公立學校教育質量的必要途徑。霍爾姆斯他們認為,要提高教學質量,一要確立教學工作的專業性地位,二要建立起與這一職業相應的衡量標准。追溯這些理論,可以了解「教師專業發展」的歷史與進展情況,使本課題的研究少走彎路。
我國「教育改革」與「素質教育」的有關理論。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提出優化結構、建設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高質量的教師隊伍,強調要把提高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為師資培養、培訓的重點,開展以培訓全體教師為目標、骨幹教師為重點的繼續教育,使中小學教師的整體素質明顯提高,以造就一支思想素質好、業務水平高、創新能力強的高質量教師隊伍。關注國內這些有針對性的理論,可為本課題的實施提供明確的實驗方向。
四、課題研究的原則
主體性原則 教師是課題研究的主體。
實踐性原則 通過教師教育技能提高、教學方式轉變的演練過程來實施。
互動性原則 通過教師交往互動共同參與的過程來實施。
發展性原則 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是教師、學校、學生共同發展的過程。
五、課題研究的目標:
面向全體教師,探索適合我校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與方法,讓不同的教師參加課題研究後獲得不同的發展。在教師素質全面提高的同時,為學生的學習發展奠定基礎,營造出更加有利於學生進步的氛圍,獲得教學相長。通過本課題實驗,教師的學習、實踐與科研水平得到穩步提升,教師自身專業迅速發展,並沿著我國教育改革的道路,探索出一條具有學校特色、適合現代化教育的「教師專業發展」之新路。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
實驗法: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創設一定條件,人為地變革研究對象,取得有關的事實數據,找出教育現象與教育條件之間因果關系的研究方法。
觀察法:有目的、有計劃地通過感官和輔助儀器,對自然狀態下的客觀事物進行系統觀察,從而獲取經驗事實的一種科學研究方法。根據提綱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觀察,必要時,也可對計劃作調整。
調查法:研究者為深入了解教育實際情況,弄清事實,藉以發現存在的問題、探索教育規律而採取的有計劃、有步驟地系統考察各種教育現象的研究方法。可以使用開會調查、訪談調查、問卷調查、填表調查等四種基本方法。
經驗總結法:研究者對教育實踐活動中積累起來的教育經驗進行理論提高和升華,使之變為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教育理論的研究方法。
案例法:研究者如實地報告事件發生、發展和變化過程,以此作為資料積累、進行研究的一種方法。研究的依據既可是一個單獨事件,也可是一系列相關的事件。
七、課題實施的途徑
(一)「學習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階梯
「學習反思」貫穿於教師的日常工作之中,學校開展「三個一」活動,要求教師做到:每天看一小時書報;每周看一份教育雜志;每學期看一部教育專著。要求教師單周完成一份教育教學信息卡(1000字左右),雙周寫出教學隨筆一篇,每學期寫好兩篇高質量的論文。學校鼓勵每位教師記錄日常教育現象、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針對工作中遇到的共性的問題開展小課題研究等,利用雙周刊《校園信息》交流與探討。厚積薄發,教師在學習、實踐與反思中積淀知識與技能,為教師專業發展奠定基礎。
1.以學習強教師內涵
重視對教師的培養,撥出足夠的經費用於教師培訓與學習,利用各種方法引導教師學習,促進教師內涵發展。學校圖書室每年添置一定量的教育教學類新書,為每個辦公室訂多份教育報刊(如《江蘇教育》、《小學青年教師》等),為每位教師訂閱一份《江蘇教育》,發動每一位教師至少訂一份與自己所任教學科相關的教育雜志,每兩周為教師推薦閱讀集有最新教育動態與創新教育成功範例的《學習資料》一份,構建學習平台,促進教師不斷學習、發展。學校堅持天天開放教師閱覽室,建好開放式書架,每個辦公室供應各類報刊雜志,教師隨時都能學到新思想、新理念,把握課改脈搏,在教學中應用、創新。建立中層書庫,引導中層閱讀管理類書籍,提高學校中層教育管理的能力,追求學校管理的實效與創新。
2.以反思伴教師成長
教育反思對教師改進自己的工作有著獨特作用,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必要條件。
①教育反思貴在教師「學會教學」
「學會教學」要求教師把教學過程作為「學習教學」的過程,不僅學習教學的技術,還要學習教學倫理與道德知識,既要求教師教學生「學會學習」,全面發展學生,又要求教師「學會教學」,自身獲得進一步發展,成為學者型教師。
②對不同層次教師定「反思要求」。
對於新教師要求每節課後立即反思,堅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對於初級教師要突出知識的更新和實踐經驗的反思,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對於中高級教師要以教育科研能力的形成為重點,從經驗型向專家型教師過渡。
教師在教學中具有反思意識,擁有反思習慣,本身就是對事業、對學生、對自己的責任感,它還有助於形成教師愛崗敬業、虛心好學、自我否定、追求完美等優良職業品質。
(二)「校本培訓」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
校本培訓是教師專業成長的「高速公路」。它強調教師就是教育研究的主體、教育實踐的參與者、改進者或合作改進者,教學過程本身就是研究過程。它讓教師豐富自己的教育思想,創造新的專業知識,提高教學和科研能力,同時增強學校的自我發展能力。
學校為每位教師搭建展示的舞台,為了提高教師的基本功,開展演講比賽、寫字比賽、多媒體課件製作比賽等活動,以此要求教師從練好基本功開始,身教重於言教,對學生進行無聲的教育,以教師的發展促學生的發展。
舉辦各種賽課活動,以鍛煉教師課堂教學的能力。開展「亮相課」、「提高課」、「展示課」、「四優課」、「精品課」等等比賽,為教師們提供了課堂教學展示、學習的機會,為教師提供了創新發展的天地。
學校還不斷為教師提供學習、思考、展示的場所,每周六均組織30多名教師參加「相約星期六、學習大放鬆」活動,有精彩的課改理念交流,互動的案例評析,還有理想課堂「六個度,我設計」教學設計大比拼,讓先進的理念和創新的思維在教師的頭腦中生存。
撰編教師個人撰文集是我校提高教師科研與創新能力的又一項展示活動。40周歲以下教師以三年為一個周期,將自己所撰寫的隨筆、論文、案例等撰編成個人撰文集。如今,第二個周期已滿,學校的中青年教師匯編並展示了個人撰文集第二集,從科研入手,帶動教師專業發展。
在開展形式多樣的校本活動的同時,學校將盡最大努力滿足教師的需求,充分挖掘廣大教師的潛力,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創造性,為學校發展服務,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自主發展。
(三)「和諧校園」是教師專業發展的環境
學校為教師提供各種資源上的支持;校長擁有樂於挑戰、民主開放的個性品質, 良好的合作精神,帶動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和教學過程不斷反思;教師能坦然面對自己在專業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尋求與同事、校外一切可以合作的人力,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興趣、能力和需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通過專業對話和合作,相互交流分享經驗,在合作中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學校通過創設和諧的校園環境,大力宣傳和開展「校園文化」的子課題研究,每學期均有「辦公室文化」與「班級文化」的展示活動,在學校的雙周刊中開辟「校園文化」的欄目,讓每一位教師都積極參於,群策群力,在學校中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學氛圍。
(四)「成長工程」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抓手
「一所好的學校必須要有一批好的教師。」我校的「成長工程」加快了教師的成長的步伐,使學校對教師的培養更有目的性與可操作性。「成長工程」三年為一期,40周歲以下教師每人一本《教師專業發展史冊》,裡面有三年的成長目標,每個學期的具體目標,每學期的成長檔案記載,包括撰寫的論文、隨筆、教學設計等,還要記錄下每學期自己所取得的成果和獲得的榮譽。學校領導每學期對這些教師進行考評,還常常提醒他們經常去對照,去實現目標。與此同時,配合市教育局的「一三五工程」,結合本校的實際,學校對對未滿三年的新教師每學期進行考評,安排學科、教科研或班主任方面等各類骨幹教師做他們的師傅;給見習期教師指定提出明確要求,學期末請見習期教師進行工作述職,相關教師認真傾聽後測評,學校領導小組根據測評情況評定考核等第。這些措施的實施,將伴隨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走向教育成功的彼岸。
八、課題研究的步驟【自己填,以下為參考】
1.准備階段:(2005年11月-2006年5月)完成實驗方案,收集與本課題有關的資料,建立有關教師成長的檔案材料等。
2.實施階段:(2006年6月-2009年6月)實施實驗方案,及時反饋與經驗總結,推廣階段性研究成果。
3.總結階段:(2009年7月-2009年12月)整理實驗資料,分析各類數據,匯總實驗成果,形成《研究報告》,報請上級部門評估驗收。
九、研究成果的形式【自己填,以下為參考】
1.《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與方法的研究》研究報告
2.學校年刊《迎曦》和雙周刊《校園信息》
3.教師版《做成功的教師》與學生版《在體驗活動中成長》系列叢書
4.《教師專業發展史冊》和「研海成長網」網頁等
十、課題研究的組織管理
課題領導小組成員:【自己填】
參與者:【自己填】
課題責任分工:【自己填】
總責任人:【自己填】
課題管理:【自己填】
Ⅳ 如何推動教師培訓走向專業化
教師培訓機構需要共同發起聯盟。該聯盟需要針對我國教師在職培訓的關鍵問題,以及教師培訓者的專業發展,整合優質教師培訓資源,創新教師培訓資源流通的靈活機制,為教師培訓者的專業發展創造交流的機會,提供研究基地與系統化解決方案,探索培訓者專業化發展的有效機制與路徑。其主要服務對象為基礎教育教師。
近年來,教育部教師工作司不斷加大對中小學教師培訓的支持與管理力度,加強對國培計劃、教師培訓機構的嚴格遴選,湖南師范大學培訓中心榜上有名。在湖南地區成功獲得國培計劃的培訓資格。在這中間的培訓需要組織研製國培計劃教師培訓課程標准,鄉村教師培訓指南,能力提升工程課程資源等。這些管理舉措與研究成果,凝結了全國教師培訓工作者的集體智慧,使得教師培訓工作的各個環節、各項工作有了設計與實施的標准與規范。
我國現行的教師培訓工作具有數量型、學歷提升型、學科知識補充型等特點。教師培訓轉型不應「急轉彎」,而是進一步加強專業化、個性化、綜合化、信息化和校本化的發展。教師培訓的質量標准、課程設置、培訓手段、培訓者的素質要求,以及相應的形式、手段與學校教育截然不同。「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首先要將教師培訓這項工作專業化。」袁振國表示,要用研究的態度看待這一課題。同時,每一位教師的學科背景、成長經歷和發展需求不同,反過來「倒逼」教師培訓向個性化發展,讓每位參與培訓的教師真正得到發展。
「教師培訓不能僅僅變成一種短暫的、功利性的培訓,要增強教師的學術情懷、人文情懷,要成為一個有內在修養的人。因此我們的教師培訓工作,應該要努力的讓我們的教師在他非所熟悉的學術領域裡面有廣泛的涉獵。」一位優秀的教師對於這個世界的理解、對於人生的理解,對於社會變化的洞察遠遠超出了他對於學科的理解。正因為這個原因,他才能夠在社會生活當中有尊嚴,受到人們的尊重、受到家長們的愛戴,受到學生們的擁戴。
在全國的課堂里,新的思想、新的組織形態、新的教學內容、新的手段和方法層出不窮,互聯網無疑是其中的弄潮兒。通過現代信息技術的信息收集,通過大數據的分析,能夠讓個性化的教育、個性化的培訓變成可能。要知道教師最活躍、最激動的領域是在他的網路社區空間裡面。「充分發揮互動社區的功能,可能是我們這個群體能夠最好的利用的一個空間。」
此外,教師培訓主要在學校里是實現,校本研修也是教師培訓最可靠的地方。通過以學校為基礎,結合教師培訓的功能現狀和實際需要。另一方面,要通過個人的反思,通過同伴的互助,通過專家的引領來實現校本研修的高質量,而不是把校本研修變成了本校研修。
Ⅳ 遠程培訓學分最高不超過多少學時
一、科目一共抄要培訓12個學時。理論培訓,主要是了解機動車基本知識,掌握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及道路交通信號的規定。
二、其他科目:
科目二:共要培訓26個學時。理論知識2個學時,實際操作為24個學時,其中倒車入庫、坡道定點停車和起步、側方停車曲線行駛、直角轉彎要求培訓8個學時。
科目三:共要培訓40個學時。「道路駕駛技能和安全文明駕駛常識」要求培訓16個學時,而道路行駛技能的實際操作要求培訓24個學時。
科目一和科目二有規定的學時,但不影響預約學車,到科目三了必須把所有學時學完就行了,總共是78個學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