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一年級小學生在平常生活中,哪些事情能讓自己感到很快樂
一年級小學生在平常生活中,是無憂無慮的
沒有大人們的焦慮,主要是有小夥伴和他們一起內玩
簡單的做游容戲,那最簡單的一項來講,他們有和她陪她一起跑步的小夥伴,她都會感到自己很快樂
他們沒有更多的把要求慾望
無憂無慮的玩就能讓他們感到很快的很感動,很快樂。
B. 小學生作文我發現了什麼<生活中的有趣現象
我發現了蝸牛的秘密
星期天下午,天氣十分悶熱,我走進院子,擺弄著爸爸的「寶貝花草」。忽然,看到一隻蝸牛緩緩地爬上了葉子。「蝸牛是害蟲還是益蟲?」「為什麼它走過的地方總留下長長的一條線?」「它的鼻子、眼睛在哪裡?」一連串的問號浮上我的腦海。
我跑進屋,問正在看報的爸爸,爸爸笑著說:「你既然想知道蝸牛的秘密,為什麼不親自去實驗一下呢?」「對呀!我怎麼沒想到呢!」於是,我決定自己去實驗一番。
「蝸牛是害蟲還是益蟲?」我先採勸用各種食品實驗烏龜的方法」來測驗蝸牛,我先撿來了白菜葉子、饅頭和小蚊子等,然後又捉了幾只蝸牛,分別編了號,把它們放在這些食物面前,大概它們都餓極了,爬向了自己喜愛的食物,只是每隻蝸牛都選上了白菜葉子,嚼了起來,而對別的食物卻聞也不聞。不大會兒,白菜葉子便給吃光了。這下,我得出初步的結論,蝸牛是害蟲。
接著我又進行了第二項實驗,分析「蝸牛爬行時為什麼會留下一條長長的線」,我把蝸牛捉到高處,等它頭伸出殼時,便想去捉住它的身子,可是我的手還沒碰著蝸牛,它的頭又縮回去了。我想,這蝸牛真是「膽小鬼!」連續試了幾次,都沒有成功,我真有點泄氣了。這時,爸爸走過來說:「幹事情剛開始就灰心,長大了還想當科學家呢!」我被爸爸這么一「激」,又來勁了。忽然,一個辦法又從我腦海中閃過。「有了,有了!」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我用一塊尖石塊小心翼翼地敲破蝸牛殼,抽出蝸牛身子,用手摸了摸它的下面,只覺得粘糊糊的,隱約還有小粒的東西,這是什麼呢?經過查閱書本,我找到了答案,原來那小粒的東西是它的腳,那粘糊糊的就是蝸牛的排泄物,它有助於蝸牛的爬行。
最後,我想看看蝸牛的眼睛、鼻子在哪裡。我把一片白菜葉放在一隻蝸牛面前,只見那隻蝸牛先伸出一對較長的觸手碰了碰,又用下面較短的另一對觸手再碰了碰,這才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我想:大概一對是眼睛,另一對是鼻子吧。可是到底哪對是眼睛,哪對是鼻子呢?我又取了一片樹葉子,再拿來一片同樣大小的白菜葉,分別放在另一隻蝸牛面前,由於差別不很大,這下蝸牛的眼睛可派不上用場啦!只見它用小觸手碰碰,便知道哪個是白菜葉子,哪個是樹葉子了。這下,我又發現了一個秘密:大觸手具有眼的功能,小觸手具有鼻的功能。
通過這一連串實驗,真是收益不小!我不但發現了蝸牛的秘密,還明白了一個道理:長大要想有所發明創造,就必須從小培養發現問題,並學著解決問題的能力。
C. 生活中如何引導中小學生寫出貼近生活的作文
平時抄教育學生多觀察事物,外出襲旅遊時多看景點的山山水水,人情事物的特點,變化,氣象,色彩。回家後寫出觀後感。這樣寫出的文章不空洞,內容也豐富,引人注目。
平時教育學生多寫,比如多寫日記,每天堅持寫並且寫好。看到課外書生動內容時,把它抄寫到筆記本里,有時間多看幾遍也能多裝知識,在寫文章時隨心所欲,一寫而成。這就是平時我們經常說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名言。
(3)生活中小學生容易發現的事情擴展閱讀
學生寫作入門應先解決第一個問題,然後才能講究寫作技巧,重在指導審清作文題目。為此,寫作前必須審之又審。審題是寫作的前提,寫作是審題的結果。
家長千萬不要認為自己對孩子的教育可以完全脫離學校教育,學校為孩子准備教材都是經過精挑細選,合理設計的。入門作文的選材、寫作方法和技巧是與語文課堂教學密不可分的。所以家長在指導孩子作文入門的時候,最好能夠結合孩子的教材。
作文貴在有真情實感。因此,在平時的生活中,家長要與孩子多交流,讓孩子學會傾吐心聲,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家長千萬不要逼迫孩子歌功頌德,不要孩子一有一些抱怨情緒就指責孩子,否則會讓孩子不敢說真話。家長應該引導孩子從生活小事中有所發現,有所感悟,然後表達真實感受,抒發真實情感。
D. 中小學生容易上當的事情有哪些
應該是送零食之類的小東西小禮品上當吧。如果是女孩子,千萬不要讓孩子缺錢,更容易經不起誘惑上當受騙。而且有些初中女孩,被騙被性侵家長都不知道。所以女孩子千萬不可太窮養。
E. 小學生可能會遇到什麼困難該怎樣解決
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沒有遇到過困難。遇到困難就要迎難而上,如果知難而退的話,永遠也得不到勝利!有勇氣才能戰勝困難。
記得五年級下學期,我們班級組織同學們去參加親子活動。那裡有一項游樂設施——走斷橋。左右兩邊各有一個樓梯,連接著一段搖搖晃晃的橋,高度是八米,中間有一米的地方是空的,下面墊有厚厚的寬大的海綿墊。
我們首先派上去的是平時大家認為高大、威猛、勇敢的盧永健,他准備好後,就鼓起勇氣爬上了樓梯。可是到了斷了一米的地方前面(簡稱斷地)的時候,他猶豫了,就不敢邁開腳跨過去了。經過我們幾分鍾的鼓勵。他才害怕地跨過去。成功了!大家都為他的勝利而歡呼。畢竟他是第一個上去的。
時間像個賊,把排在我前面的人悄悄偷走。只聽指揮人員大喊:「這個小女孩,該你了。」啊?我還沒反應過來,然後劉老師走過來微笑這對我說:「黃鈺崢,該你上了。」我先是一愣,然後雙腿直發抖。我慢吞吞地准備了一下,隨後也鼓起勇氣上去了。我展開雙手,平衡地走到斷地前,深吸一口氣,剛想邁出左腳,我卻無意間瞄了一眼下面的空地,哇!這么高!起碼有七八米啊!我的嘴巴立馬形成了一個「O」形狀,大得能放下一個拳頭。我想要是我現在放棄,不就被別人看扁了嗎?如果嘗試了,不成功,那我這個全班最厲害的運動員不就很沒面子?我皺緊眉頭,思考著。這時,我最好的朋友楊軍怡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大聲地鼓勵我:「黃鈺崢!你還記得笛福的話嗎?害怕危險的心理比危險本身還要可怕一萬倍!拿出你的勇氣來,去戰勝困難吧!」聽完好朋友的一句鼓勵後,有一股熱流沖上我的心頭!我咬緊牙關,右腳邁出一大步奮力一沖,左腳順勢也邁了過去!成功了!耶!旁邊所有的人都歡呼跳躍起來,我也高興地叫喊著,沖著大家伸出了V型的勝利手勢。
是的,害怕危險的心理比危險本身還要可怕一萬倍。凡事,只要拿出勇氣,沒有做不成的!這次親子活動我深深地體會到了。
F. 生活中的發現小學生作文
所謂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提起重大的發現,大家可能會想到科學家,似乎和我們的生活有很大的距離。但是,只要用心,生活中處處可以發現耐人尋味的科學現象。
在吃早餐時,我把一個煮熟的雞蛋剝了殼,豎著放在一個玻璃瓶的瓶口,雞蛋有一小半沒入瓶中,我習慣的用手按壓著雞蛋,當雞蛋被我按進瓶里時,卻碎成了幾塊.這時,我突然想:能不能把這個雞蛋放進瓶子里而不損壞它呢?我向爸爸提出了這個問題,爸爸想了一會兒說:」應沒問題.」
爸爸找出幾張廢紙揉成一團,用火柴將紙點燃後小心地丟進瓶里。爸爸對我說:「看好了,我要變魔術了!」他把一個剝了殼的雞蛋放在瓶口上,用手輕輕地按壓,只聽得「啪」一聲,雞蛋完整得掉進了瓶子里。
我十分驚訝,「這裡面有什麼竅門呢?」爸爸說:「竅門是……」爸爸話還沒有說完,就被媽媽打斷了,「別急,等我做了一個小實驗後,你就能知道其中的竅門啦。」
只見媽媽找來一隻瓶口較小的玻璃瓶,又找來一個打火機和一張紙,在准備的空隙,我便問媽媽:「媽媽,你這是要做什麼實驗啊?」媽媽回答道:「我要做的實驗是『拔火罐』。至於你想知道謎底,看完我這個實驗,你一定會明白的。」媽媽准備完後挽起袖子,用打火機靠近了紙,然後她一按打火機,紙「哧」的燃燒起來,老媽不慌不忙的把紙塞進了瓶子里。過了一會兒,瓶中的火苗滅了,老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玻璃杯扣到了左手手臂上,過了一會兒,老媽把手旋轉轉到了瓶子朝下的方向,瓶子居然沒有掉!這也太神奇了。媽媽有叫我試著把瓶子拔下來,我試了試,我這個「大力士」居然拔不下來。
媽媽見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樣子,笑著向我解釋:「當紙燃燒時,用掉了瓶子里的氧氣,氧氣用完後,火焰熄滅,罐子被外面的空氣壓力推進了皮膚里,牢牢地吸附在皮膚上,所以瓶子才不會掉。在推雞蛋的實驗中,由於雞蛋把整個瓶頸都封住了,所以外面的空氣不能進入瓶里來取代消耗掉的氧氣,於是瓶里的氣壓降低,雞蛋被吸入瓶里。」
生活中有科學,科學也在生活中。只要我們去探索、研究,任何迷團都會被解開。
G. 小學生生活中遇到過哪些困難
1.我不能夠認識我自己。
2.承諾的事無法完成。
3.自己無法專過著自己理想的生活。
4生活中無法讓自己能夠輕松屬面對日常七件事。
1。好朋友要你做你不會做的事和不願意做的事,
2。在幫助別人後被人誤解的(心裡挖澀)
3。想幫人被他人誤解為有目的的,
H. 關於小學生學會生存的事例
引導孩子學會生存
一、「學會生存」的基本內涵
「生存」是與「死亡」相對應的概念,即「有機體生命活動和新陳代謝的延續」,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活著」。
「學會生存」是聯合國對教育宗旨的確認。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學會生存》一書,在前言中說:「生命存在著是美麗的,世界將因生命的存在而生機勃勃,風采無限。青少年是世界的未來,學會生存尤為重要。」
「學會生存」至少應該有以下三層含義:第一,學會自我保護,以保持正常的生存狀態;第二,學會勞動、學會競爭、學會應變,以增強生存能力;第三,學會審美,以提高生存質量。這是因為,人生的追求,不僅僅是「活下去」,還應該「活得好」。
學會自我保護,是最淺表、最起碼、最基本的要求,核心是個安全問題。
從人身的物質載體生存狀態來看,可以分為正常狀態(含最佳狀態)和非正常狀態(含「0生存」狀態即死亡)。這里所說的非正常狀態,包括由各種原因造成傷害的各類後遺症,直至死亡。許多沉痛的教訓表明,如果人們(特別是兒童和青少年)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得到增強,有很多不該發生的事情是可以避免的。
學會勞動、學會競爭、學會應變,是增強生存能力在不同層次上的要求。
勞動是每個人的基本生存資格。正如猶太民族兩千年來一直倡導和幫助青年自立的永恆教義所說:「培養你的孩子,讓他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這樣才會終生無悔。」「如果父親沒有教給兒子謀生的手段,那等於教他成為一個賊。」勞動不僅是人的謀生手段,也是孩子走向成人的極好方式。美國哈佛大學一些社會學家、行為學家和兒童教育專家, 對波士頓地區 456 名少年兒童所作的跟蹤調查,發現自幼愛勞動的孩子比不愛勞動的孩子生活得更愉快、更充實,失業率、犯罪率、離婚率及犯各種精神疾病的比例,均大大低於不愛勞動的孩子。這清晰地表明:如果孩子自幼沒有一定的意志磨煉,就難於在急劇多變的社會環境中處之坦然,容易生發許多心理障礙。勞動對青少年成長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意義還在於,它能培養孩子的自立精神。在今天物質較為豐盈,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日漸突顯的時代,強調自立精神,並通過勞動來培育青少年一代的自立意識和自立能力,顯得至為重要。
競爭不僅在人類社會中,而且在整個自然界,都早已存在,當今更為激烈,未來也不可避免,因此,學會競爭更是生存之所必須。
應變也是生存能力的一個基本要求。美國故事大王斯賓塞·約翰遜所著《誰動了我的乳酪》一書,通過一個簡單的故事,說明了這個深刻的道理。故事大意是這樣的:兩個小老鼠和兩個小矮人,他們在迷宮里享用著同樣的乳酪。有一天乳酪突然沒有了,兩個名為「嗅嗅」和「匆匆」的小老鼠並不覺得驚訝,毫不狙豫地取下掛在脖子上的跑鞋,迅速跑向迷宮的深處。對它們而言,問題就這么簡單,隨情況的變化而變化罷了。但名為「哼哼」和「唧唧」的兩個小矮人則不然,他們憤怒地大喊大叫「誰動了我的乳酪?」他們不相信已沒有乳酪,他們認為這不公平,完全被這個意外給驚呆了。因為對他們而言,奶酩絕不僅是食物,乳酪意味著悠閑而富裕的生活,意味著成功與榮譽,意味著地位和晉升,他們當然丟不得。沒有了乳酪,明天怎麼辦?他們不願意改變,一直期望著那裡重新出現乳酪。等到餓得實在受不了時,他們才找出自己的跑鞋穿上出發,經過千曲萬折,終於找到了更加新鮮豐盛的乳酪。這時他們舉起新乳酪歡呼「變化萬歲!」從此,他們也像小老鼠一樣,把跑鞋的兩根帶子系在一起掛在脖子上,隨時准備去發現新的乳酪。事實上,大多數人在生活安定平穩時都不希望變化的到來,逐漸形成的習慣亦往往使人鬥志消退。為此,《誰動了我的乳酪》的作者,特別歸納出乳酪牆上的話警示人們:他們總是不斷地拿走你的乳酪。隨時做好乳酪被拿走的准備。經常聞一聞你的乳酪,以便知道它們什麼時候開始變質。越早放棄舊的乳酪,你就會越早享用到新的乳酪。隨著乳酪的變化而變化。嘗試冒險,去享受新乳酪的美味!切忌,他們仍會拿走你的乳酪。
學會審美是追求生存的高質量。
從本質上講,審美教育也是一種生命教育。作為生命存在的人,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其中既有生物性因素又有社會性因素;既有感性、情感等先天性的不易以理性去把握和規范的心理,又有理性、意識、認識等後天的教育與修養;既有為「惡」的因子,又有為「善」的成分。審美教育就是直接對人的生命存在本身進行塑造、規范和引導的一種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提高生命質量,培養和發展人的感性能力——包括感受力、鑒賞力、判斷力、想像力和創造力等等,對人性進行塑造和改造,去除人性中卑劣污濁骯臟醜陋的一面,培養和發展人性中高尚美好光明的一面,使人變得更加完善,使人的世界變得更加美好。一句話,審美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創造合理美好的人生。其實,所有教育的最終目的都是如此,但審美教育則是最直接的途徑。
二、幫孩子從小構築安全防線
在新聞媒體報道中,近些年來,青少年因缺乏生存意識、自護手段等,被傷害、甚至失去生命的事件不斷發生。《遼寧日報》2001 年 6 月 1 日披露:據對全國 11 個城市 4.3萬名幼兒及中小學生進行的意外傷害調查,非致命意外傷害的發生率為 24.1%,其中,造成人身缺陷的占 1.64 %,造成永久性傷殘的占 1.01%。國內其他相關調查也顯示:每年有 20 %— 40 %的兒童因意外傷害需要給予醫學關注,其中的1/3 需要手術治療、卧床、休學或 1天以上活動受到限制。而在對兒童死因的調查中,意外傷害也是第一殺手。兒童意外傷害,帶給社會、家庭和孩子本人生理、心理上的嚴重損傷,往往永遠無法癒合。
1998 年 11 月 18 日的流星雨之夜,北京 14歲的少女馬旻和她的表弟在回家路上,被一名冒充聯防隊員的歹徒欺騙、劫持、殘害致死,一時間京城街談巷議,人們在強烈要求公安機關破案,嚴懲罪犯之時,也在大聲呼籲:要教給青少年自護自救本領,要讓他們學會生存。許多情況表明,我國的生存教育差距很大,任重而道遠。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合肥市一14歲女孩在家被菜刀劃破手指後驚惶失措,竟站在陽台上大喊救命,鄰居們匆忙趕來,見此情景不禁啼笑皆非。美國紐約郊區的赫蒙特有一位10 歲少年,一次在農場勞動不小心被機器軋斷了雙臂。他強忍劇痛奮力跑到 400米以外的電話亭,用腳拉開鐵門,又用牙齒咬住鉛筆撥通了電話,然後便昏倒在地。救護人員救醒他時,他還提醒人們別忘了帶上斷臂。從這兩個例子可以看出,兩位少年的生存能力有怎樣的天壤之別。
有評論指出,「人原本具有生存本能,如果這種本能再與後天教育有機結合,就會形成強大的生存能力。我們這位14 歲女孩和美國那位 10歲少年在生存能力上的差異,根源在哪裡?我想主要在教育,在於教育觀念、教育態度上的差異。一提生存教育,我們往往要去搞什麼『挫折教育'、『磨難教育'講座,甚至舉辦各種營隊活動。這雖然可以起些作用,但並不能解決普及生存教育的問題。其實,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是生存教育的時空,關鍵是我們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科學的教育理念,要從孩子的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等點滴做起。試想,前邊搞著夏令營,後面又跟個『父母給養隊',效果能怎樣呢?鄭板橋給兒子的遺言中說:『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好漢。'我看這話說得好。」
其實,父母對子女進行安全教育,無需大的操持,只要滿足兩個條件,就能基本做好:一是父母自身增強安全意識,不斷豐富安全知識;二是充分利用常和孩子在一起的機會,隨時隨地進行「現場解說」。比如,領孩子過馬路時,反復講解交通規則和注意事項;帶孩子走胡同時,提醒不要緊挨牆根走,以免被掉下的東西砸傷,等等。和孩子一起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時,也可結合相關內容講解安全常識,傳播與壞人做斗爭的經驗。這樣做,既可省時省事,又有深刻印象,效果一般比正規上課還要好。在這里,父母的安全意識強弱和安全常識多寡,至關重要,以其昏昏,難以使人昭昭。人在社會中生活,隨時可能受到多種威脅和侵害,許多有益的東西裡面也有有害因素潛藏,比如水、火、電、氣、菌(有害細菌)、器(刀、槍、機器)、場(不安全的場地、場所)、動物(蟲、蛇、狗及野獸)、壞人和自身的行為過度等10 幾個方面,都存在著危險,為人父母者必須教孩子認識這些東西和情況。
前面提到的《學會生存》一書,講了 101個非常現實的安全問題,從六個方面介紹了獨立在家,怎樣處理意外事件;行路、乘車、遊玩,怎樣做到安全第一;遇到非常情況時,如何保護自己;面對突發事件,怎樣處理傷情,等等,很值得、也很適合父母與子女共同研讀。
在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孩子的年齡特點和承受能力,要把握好度,注意實際效果,不能搞得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把孩子嚇得提心吊膽,寢食不安,使其變得謹小慎微,甚至膽小如鼠。對於那些雖然存在危險因素,但在以後生活中又離不開的東西,不能採取絕對躲避的態度,達到一定年齡、具備一定條件之後,要認真教孩子掌握,否則將影響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發展和提高。
幫孩子從小構築安全防線,特別是面對引導孩子學會生存這個重大課題,為人父母者最重要、最核心的任務是引導孩子不斷增強生命意識,引導孩子逐步地感悟生命,並學會使用生命和升華生命。要告訴孩子生命是寶貴的,每個人只有一次。生命對於每個人在實質上是平等的,它平等地給予了每個人獲生的機會和寶貴的生命時間,就像陽光公平地照耀每個人一樣;而且它還以是否回到了自己的生命本身,實現了自己的生命價值,升華了自己的生命境界這些標准來平等地決定每個人對自己生命的感受。還要告訴孩子,人活在世界上,有一個永恆的問題,就是始終追求自己生命價值的實現,自我實現是個體生命的最高需求。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自我生命價值得到實現後的滿足感,人只有在發揮了他的生命才能,找到了自己在世界上的恰當位置,實現了自己的生命理想時,他才會最終覺得自己是幸福而充實的。更要告訴孩子,輕生是對生命、對自己、對親人和對社會的不負責任;用自殘的辦法來威脅和報復別人是危險的,更是愚蠢的。要引導孩子正確理解在「特定情況下的英雄壯舉」,科學地分析「見義勇為」、「舍己為人」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真正含義,既不能把孩子引導成「貪生怕死」、「苟且偷生」的「膽小鬼」,也不能讓孩子盲目、草率,拿生命當兒戲。
從「學會生存」的全方位意義上講,其內涵並不僅僅是安全問題,單就安全問題來講,也不限於人身安全這一方面,所以,幫助孩子構築安全防線,除了狹義的安全防線以外,還應該有道德防線和法律防線,將這三條防線與前邊講過的「戒」的方法有機結合,才能有效保障孩子自由、健康地成長與生活。
三、從育人的角度引導孩子學勞動
引導孩子學會勞動,關鍵是解決父母自身的認識問題。在談論孩子參加家務勞動問題時,經常聽到這樣的說法:「家裡那麼一點活兒,用不著孩子去分神。」「孩子學習那麼忙,哪能讓他浪費時間幹家務!」兩句話就暴露了認識上的誤區:許多的父母只會從「勞動力」的意義上看孩子參加勞動,不知道勞動的育人作用,特別是對未來生存能力的重大影響。
前面我們曾談到美國哈佛大學 研究人員 , 對波士頓地區 456名少年兒童所作的跟蹤調查,其具體結果是:愛幹家務的孩子與不愛幹家務的孩子之比 ,長大後的失業率為 1:15, 犯罪率為 1:10, 平均收入要高出 20%左右。此外離異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較低。專家們分析說 , 讓孩子從小做家務 ,可培養他們吃苦耐勞、珍惜勞動成果、珍重家庭親情、尊重他人等品質 ,他們長大以後,自然比那些「四體不勤」的孩子更有出息。這一調查結果證實了家務勞動與孩子成才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 也啟發我們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認識家務勞動對孩子的作用。據分析,孩子缺乏家務勞動至少存在以下弊端:第一,在孩子小的時候 ,對勞動的態度、對勞動者的態度是品德形成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內容。而這種教育不能僅靠理論說教 ,更多的是孩子通過自身對勞動的體驗而產生的。孩子沒有最基本的勞動鍛煉 ,就不會懂得勞動果實的來之不易。假如孩子不自己洗衣服 , 就不可能理解大人洗衣服的辛苦 ,也就不會注意保持衣服的清潔 , 即使大人告訴他一百次 ,他仍然不會注意。所以由於勞動的缺乏而導致不珍惜所擁有的物品、看不起體力勞動、看不起體力勞動者等問題的出現是十分普遍的。第二, 對孩子來說 , 勞動實踐是學習知識 , 了解、認識社會的重要途徑。孩子缺乏日常家務勞動的鍛煉, 必然會失去這種難得的學習機會。在他的記憶中只有書本知識 , 而沒有運用這些知識指導實踐的體會, 也很難在學習、實踐中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第三 ,
孩子的勞動習慣與自理、自立能力是連在一起的。相關分析表明:家務勞動時間與兒童的獨立性呈顯著關系, 即兒童勞動時間越長 , 其獨立性越強。不能設想一個孩子沒有勞動的機會 ,在家裡什麼活兒都不幹 , 而能夠在離開父母的時候完全獨立地生活 ,獨立於社會。因為任何勞動畢竟不是有了正確認識就可以勝任的 ,它需要經過一個由生到熟、由簡到繁的實踐鍛煉過程。 孩子缺乏家務勞動 , 便體會不到父母勞動的艱辛, 對父母為家庭、為孩子的付出不以為然。這就在無形之中為親子間的體諒和溝通設置了障礙,這不僅僅使我們所期望於孩子的、我們為孩子所做的一切努力付諸東流 , 隨著歲月的推移 ,甚至會使做父母的失落感逐漸增強 , 乃至影響身心健康。總之 , 孩子缺乏家務勞動鍛煉 ,肯定會產生許多弊端。
關於勞動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蘇霍姆林斯基在《睿智的父母之愛》一書中寫過這樣一段耐人尋味的話 :兒童的勞動鍛煉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說到這里我想起民間有一條非常明智的訓誡:從孩子學會用勺吃飯的那一天起,就應該教他勞動。在我們的學生家裡,勞動成了建立家庭成員文明關系的基礎。為了人,為了人的幸福和快樂而勞動,像一根紅線貫穿在整個家庭生活之中。
我們和父母一起努力,在孩子剛剛懂事和即將成年時,都要求他為別人做點什麼事情。比如 7歲即將入學時,在自家院子里為媽媽栽上一棵蘋果樹,把樹上摘下的第一批果實獻給媽媽。
如果孩子在世上生活了十一二年,回顧童年卻看不到自己勞動生活的最初成果,不能滿意地對自己說:「這片綠色小樹林,是我為大家休息種上的;那棵葡萄,也是我為大家栽的。」那麼,對孩子的教育就是片面的。
「哪裡的兒童、少年把為別人、為社會勞動當作快樂的源泉,哪裡就完全用不著懲罰。」——多年的經驗使我們堅信這個教育規律的真實性。這樣的孩子不需要懲罰,甚至連與懲罰有關的問題都不會發生。
被應試教育折磨的手足無措的中國為人父母者,對孩子呵護有加卻輕重倒置的中國家長們,現在對蘇霍姆林斯基這一套,簡直無法接受,但這只能說明我們在誤區里陷得太深。有識之士指出,目前,在培育孩子勞動習慣、能力和觀念方面,最關鍵的,也是最大障礙在於家庭教育。時下有不少家長正在「代替」或「剝奪」孩子的勞動素質培養,讓孩子一味地嚼書本,為其苦心經營舒適的氛圍。結果,孩子興許成了學習尖子,但卻是一個生活低能者。據湖北大學新聞學會的一項抽樣調查顯示, 武漢市中小學生對於家務勞動的疏遠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有五成學生不倒垃圾不掃地 ,近六成學生起床後不自己疊被子 , 七成不洗碗也不洗自己的衣服 , 九成不洗菜做飯。更讓人驚訝的是,3% 的學生什麼家務也不做 , 連整理書包都要家長代勞。出人意料的是 ,82%的學生表示願意做家務 ,36% 的學生甚至認為做家務是一種樂趣 , 而 70%的家長不讓或不教學生做家務。可見責任主要在家長身上。
要改變家庭中的勞動教育份量不足的現狀,需要各位家長從根本上覺醒,需要學校乃至全社會都懷揣著一顆真正愛孩子的心,為青少年一代的勞動素質教育創造恰當的環境。如果說,中國要將希望寄託於青少年一代,想在未來的國際競爭的大舞台中立於不敗之地,那麼,我們今天就需要重新校正我們對青少年在勞動方面教育的坐標。
俗話說:少小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人並非是天生就會勞動或喜愛勞動。一些心理研究表明,人是一種趨樂避苦的動物。這種「本我」的原始本能總想將人拽到安樂慵懶的狀態。勞動是培養自立意識的最佳途徑,亦是鍛鑄人格的有效方式。它是一種需要意識開導、意志強迫、情感認同的人為的活動。因而,對青少年一代的勞動素質的培育,不能採取一種「樹大自然直」的態度或僥幸心態,而是應當從小刻意教化、塑造,並且不懈地堅持,將勞動逐漸演變為青少年認知與行為結構的一個組成部分,成為一種習慣,一種健康積極生活的表現和途徑。
為人父母者無論文化程度高低 , 無論從事什麼性質的工作 , 也無論有多高的職位 ,在樹立孩子的勞動觀點、訓練孩子的勞動技能、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增強孩子的勞動能力方面都有著天然的優勢。因為家務勞動是一切勞動的基礎, 是在任何家庭都存在 , 都有機會使孩子從中受益的勞動形式 ,孩子的這方面的缺陷是完全可以通過家長的努力得以彌補的。
為人父母者引導孩子學會勞動,首先就要在自己端正對勞動認識的基礎上,適當安排孩子的家務勞動,支持孩子積極參加學校和社會的勞動,堅持不懈地幫助孩子增強勞動觀念,端正勞動態度,養成勞動習慣,學習勞動本領。在共同勞動中,要特別注意觀察孩子的表現,看其是否認真,是否偷懶耍滑,是否會動腦筋、找竅門等,發現問題要及時進行直接的面對面指導,要真誠地告訴孩子:那種「幹啥啥不行、吃啥啥沒夠」的奸懶饞滑者,註定是「給誰誰不要」,走到哪裡也不會受歡迎。
四、引導孩子在競爭中學競爭
引導孩子學會競爭,從為人父母者的角度來說,主要是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自己充分認識競爭的不可避免性,以積極的態度對待競爭,研究競爭;二是給孩子講清「要獲得就必須競爭」的道理,幫孩子增強競爭意識:三是指導孩子勇敢地面對競爭和參與競爭,在競爭實踐中提高競爭能力。
進化論的命題「生存競爭」和「適者生存」,不僅揭示了生存的條件性和規律性,也指明了競爭的廣泛性和不可避免性。人要想積極的生存,就必須立足生存,致力發展,直面競爭。發展和競爭是生存的重要手段,參與競爭才能生存。生存、發展和競爭的關系,可概括成一句話,就是「在生存的基礎上競爭和發展,在競爭和發展中生存」。所以,引導孩子學會競爭就成了引導孩子學會生存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介紹這些,並不是要讓一般的為人父母者從這樣高深的理論層次來研究競爭,而是想證明競爭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它有著深刻的理論內涵。為人父母者從引導孩子的角度了解競爭,最根本的是要知道「競爭是一種生存選擇」,「競爭規律的主要作用就是優勝劣汰」,競爭具有「實現功能」和「激勵功能」等常識,以便和孩子一道,在應對和參與現實及未來的競爭中,盡量主動,而不致於被動。
競爭,實質是一種社會選擇機制。大家都在那裡盡量表現,由社會根據選拔的基本條件和在較量中形成的次序來進行挑選。因為代表社會進行挑選的責任也要由具體人來承擔,所以挑選得是否公平合理,就得看運作程序是否科學嚴謹和責任人是否公正公平了。
孩子在學生時代參與的競爭,雖然沒有社會上那麼復雜激烈,但也是多種多樣的。既有「比賽」、「並逐」、「互相爭勝」那種有明確對手的「競」,也有「力求獲得或達到」那種沒有明確對手的「爭」。現在的情況是,許多的孩子和家長們,還沒有能夠從這樣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因此也就沒有引起充分注意,往往還處於無意識和不自覺狀態。
比如考試,就是孩子們在學校以至長大後走向社會,都必須面對的最常見的競爭方式之一。在這里,表面上爭的是分數,實際上其作用比分數要廣泛和復雜得多。中考和高考所爭得的分數,代表的乃是念高中和升大學的機會。各種應聘考試的成績,則意味著能否就業和將走上什麼樣的崗位。除了考試之外,學生們所要爭取的各類大小和長短期目標,也都要通過顯形或隱形的競爭來達到,如爭取各種先進模範稱號,當班級或學校幹部及其他更高的追求等等。
父母幫助孩子增強競爭意識、提高競爭能力,首先應當提示孩子清醒地看到競爭的存在,這是個基本的認識前提。與此同時,在引導孩子「旁觀」競爭時,要注意講解「想獲得,就必須參與競爭」、「既要敢於競爭,又要善於競爭」、「能拼才會贏」、「競爭要憑實力」、「競爭必須遵守規則」、「競爭要講究策略」和「以正確健康的心態對待勝敗」等道理。在引導孩子參與競爭時,要提醒他們經受住成功和失敗的考驗,形成「贏得起也輸得起」的正確態度,防止產生嫉賢妒能的陰暗心理和靠傷天害理取勝的不良動機。
學生學習競爭,應當從學會考試入手。我這里所說的,包括全方位的「考」和「試」,也就是要引導孩子勇於和善於接受並應對各種類型的測試和選拔。
中國科學院院士、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何祚庥,在中國科協 2003年學術年會上曾說過:「應付試卷這種考試,是人生道路上比較簡單的一種考試,生活中的考試卻要困難得多,也復雜得多。一個學生如果連應付考卷這種本領,在學校生活中都沒有學會,怎麼能說這個學生能有較好的素質。」
何院士認為,在素質教育中,一定要教會學生如何考試,特別是在初、高中階段,不光要考,還要經常考。這樣,他們在未來的工作中才能提高競爭力。
因為「市場經濟本身就是競爭經濟,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在他們的生活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競爭。
如果學生在學習中,不培養競爭意識,一旦走向社會,面對突如其來的各種各樣的競爭將會無從下手。 」
這觀點,表面看來好像和當前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大趨勢有些矛盾,其實不然。這里有兩個層次的問題。一是中國人發明的考試這種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工具,長期以來在全世界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種更好的方法能夠真正取代它。二是它也確實存在著嚴重的弊端,尤其是它所促成的「學以應考、教以應考」,而不是「學以致用、教以致用」的局面,已經成為一種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嚴重地障礙著我國現代化人才的成長。有人說,這種「應試文化」,從童年起就挫傷了中國兒童的好奇心和創造力,影響到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個國民教育體系,影響到我國的國民素質。這是事實。
我個人認為,問題並不在「考」和「試」這種方式上。我們沒有必要簡單地否定考試,本質上的「考」和「試」,人類到任何時候都是需要的。現在主要還是個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考試的問題,以及「考什麼」和「怎麼考」的問題,考試內容和方法與根本目的是否相符的問題,執考人員是否公正的問題等等。
從競爭的理論高度來研究考試時,我發現樹立科學的競爭觀,可以幫助我們走出「考試文化」的誤區。科學的競爭觀,應當以「力爭上游」為競爭趨向,以「出類拔萃」為競爭目標,以「自知之明」和「量力而行」為心理平衡器,在對競爭的參與上,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要學會選擇與放棄,把力量集中在主要目標上。
對學生來說,不必單純刻意去追求滿分,但要保持良好的競技狀態,力爭最佳學習效果;不必刻意競選學生幹部,但要努力爭取鍛煉機會,學會脫穎而出;不必刻意謀求好人緣,但要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努力提高交往能力,等等。旅美教育專家、美國邁阿密大學教授黃全愈在21世紀教育論壇上說:「用多種檢測手段來檢測教學的教育就是素質教育;用考試甚至用分數一種手段來檢測教學的教育就是應試教育。」我從競爭的角度來說則是:把競爭的努力止於分數上,就是應試教育,把競爭的努力定位在出類拔萃上,就是素質教育。
透過紛紜復雜的現象,我們應該看到本質的東西有兩個,一個是考試內容和方法的科學性,另一個是防止權和錢對考試科學性的干擾。真正意義上的考試,本來就應該是多種方式的,比如面試和實際操作等。但實際情況是,少量的選拔可以通過多種手段達到更全面、更准確的程度,而像高考那樣的大批量選拔,目前還沒有能夠在短期內能完成任務的更好的形式來取代書面考試的可能。
在目前情況下,引導孩子學會考試,把「考生」與「學生」統一起來,關鍵是自覺地解決自己的問題,首先應該認識到,不論從眼前還是長遠競爭的需要看,都得學習真本事,靠投機取巧不行
個人的生命時間是有限的,個人的能力更是有限的,個人所能直接和間接利用的條件應該說也是有限的,所以對一個具體人來說,不可能什麼競爭都參加,更不可能在所有參與的競爭中都取勝。因此就有個選擇與放棄的問題。蘇軾說過:「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待;所就之大,則必有所忍。」還有一篇文章說過:「第一流的人沒有時間可以像凡夫俗子一樣去浪費,他要以並不長的生命,完成許多一流的事。」這和「將軍趕路,不追小兔」講的是同一個道理。
I. 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哪些表現是心理或行為上可能出現問題呢
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哪些表現是心理或者是行為上可能出現問題呢?專我覺得這個表現是非常明屬顯的呀,比如說他心理有問題,比如說她受到什麼人,就是經常脅迫他做一些自己不願意的事情的話,他可能會生活表現的出得有一些害怕的情緒,還有一些緊張的情緒,一般都可以看得出來的,或者是行為上,比如說吃飯的時候會吃得特別怪異的情況吧?不知道你說的那個小學生是有些什麼問題,什麼異常出現呢?能夠說一說他的一些行為和異常嗎?這個樣子,看他的行為和異常可以,就是大概的分析一下他有沒有心理或者是行為上出現問題的可能。
J. 小學生怎樣學會觀察生活
三年級是學生習作練習的起始年級。從低年級的「寫話」到中年級的「習作」,寫的比重明顯加大,不僅寫的內容寬泛了,而且寫的次數也增多了。在作文教學中,我發現有好多同學不會寫作文。當我發現其他同學作文寫得好的時候,我就讓他讀給大家聽,有些同學經常有這樣的體會:聽了某某同學朗讀的這篇作文後,覺得自己也經歷過,怎麼就沒有想到要把它寫成文章呢?」有時,我剛把作文題目寫在黑板上,有的同學思如泉湧,揮筆成章,有的同學卻望著題目乾瞪眼,冥思苦想也寫不出來,叫苦說:「嗨!沒什麼可寫的!」 這是什麼原因呢? 我想,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平時不注意觀察生活和積累素材,所以才感到「沒的可寫」。 同學們要想寫好作文,就要熱愛生活,學會做生活的主人。一個不熱愛生活的人,他不可能發現生活中的美;一個對集體活動不關心的人,也不可能寫出精彩感人的集體活動的場面;一個對周圍事物不仔細觀察的人,當然也不可能把事物寫具體、寫生動。那麼,怎樣觀察生活呢? 第一、觀察生活要盡量做到准確、細致、透徹,不要走馬觀花,浮光掠影。魯迅先生說:「對於任何事物,必須觀察准確、透徹,才好下筆。」比如說,人們高興的時候要笑,傷心的時候要哭,這是人之常情,可是有時候也有特殊的情況,至深的悲痛常無眼淚,極大的歡樂卻往往是熱淚盈眶。就說「笑」吧,也有各種各樣的笑,如鬨堂大笑,捧腹大笑,嫣然一笑,掩口而笑……表示友好、親切的微笑;表示敵意、輕蔑的冷笑。你都看準確了嗎?理解透徹了嗎? 作文要寫得真實,觀察必須准確; 作文要寫得具體,觀察必須細致; 作文要寫得深刻,觀察必須透徹。 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千變萬化,即使是同一棵樹上的兩片樹葉,只要仔細觀察,善於抓住特點,也能找出它的細微的變化。 第二、觀察生活要善於抓住特點。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說:「對你所要表現的東西,要長時間很注意地觀察它,以便發現別人沒有發現過的和沒有寫過的特點。」比如說,寫人,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就必須注意觀察人的活動,觀察人所在的環境的特徵變化。 通過耐心而細致的觀察生活,進而抓住事物的特徵,並且把自己的真實感受記錄下來,就能較快地提高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寫作水平。 第三,觀察生活還要善於思考,把觀察到的感性的東西,上升到理性的東西,由表及裡地認識,由此及彼地聯想,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有深度。比如,老作家冰心在《走進人民大會堂》一文中開始寫走進人民大會堂的心情:「走進人民大會堂,使你突然地虔敬肅穆了下來,好像一滴水投進了海洋,感到一滴水的細小,感到海洋的壯闊無邊。」接著寫萬人大禮堂的屋頂:「你定了神,抬頭望。你望見高高的圓穹上,飽滿圓大的葵花蕊中,一顆偉大的紅星,發射著條條燦爛的金光。三重盪漾的波浪形的燈環內外,嵌滿了璀璨的圍拱的群星。」下面寫座位:「在這里,看不見一根『承天』的『八柱』。從上下三層九千七百多個座位上,上望庄嚴闊大的主席台,群眾和領導者之間,沒有一絲視線上的間隔。」人民大禮堂一根柱子也沒有,這是個很新穎的設計。沒有柱子,就不會擋住台上台下的視線。冰心老人為什麼要特別寫到這一點呢?她說:「就是想像征在我們國家裡,領導同人民群眾之間是沒有一點隔閡的。」這種思考和聯系,深化了文章的主題,如果只停留在把觀察到的東西如實地寫出來,就達不到這樣的效果。 總之,發散學生思維,讓學生在審題中善抓關鍵,把握重點,選准角度,學會從不同的方向思考問題,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就能有助於學生克服障礙,提高審題、解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