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小學校 > 中小學科學實際活動

中小學科學實際活動

發布時間:2021-01-11 04:01:16

A. 中小學科學實踐活動課程少,是否該逐步安排上

我個人認為現在的中小學生一定要加強一些實踐活動,現在的中小學生的動手能力實在是太差了,就連自己分內的事情也做不好,總是有家長代勞,家長總覺得應該把所有的時間用在學習上,但是中小學生來說,學業並沒有那麼繁重,沒有必要那麼用力的學習,反而要好好的鍛煉一下實踐能力才是比較重要的,等以後高中學業繁重了,就更沒有辦法鍛煉實踐能力了,到了大學什麼都不會,只是我們社會的一個現狀。所以我認為中小學生真的有必要加強一下社會實踐能力的課程,讓孩子在學習中得到了以後,社會上需要的技能也讓孩子們在實踐中獲得了學習的能力,要讓孩子脫離學習的苦海,注重一下實踐能力,學校也要經常監督一下,有沒有老師占課的行為出現?如果有的話,一定要給予批評和教育,孩子以後是要自己生存的,而不是只要學習就可以,一切無憂實踐能力對於現在的孩子們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

B. 聯系生活實際,談談小學生如何在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培養科學精神100內,要一段話的!

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執著的探索精神。根據已有知識、經驗的啟示或預見,科學家在自己的活動中總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鍥而不舍的意志。 ( (2)創新、改革精神。這是科學的生命,科學活動的靈魂。

(3)虛心接受科學遺產的精神。科學活動有如階梯式遞進的攀登,科學成就在本質上是積累的結果,科學是繼承性最強的文化形態之一。

(4)理性精神。科學活動須從經驗認識層次上升到理論認識層次,或者說,有個科學抽象的過程。為此,必須堅持理性原則。

(5)求實精神。科學須正確反映客觀現實,實事求是,克服主觀臆斷。

(6)求真精神。在嚴格確定的科學事實面前。科學家勇於維護真理,反對獨斷、虛偽和謬誤。

(7)實證精神。科學的實踐活動是檢驗科學理論真理性的唯一標准。

(8)嚴格精確的分析精神。科學不停留在定性描述層面上,確定性或精確性是科學的顯著特徵之一。

(9)協作精神。由於現代科學研究項目規模的擴大,須依靠多學科和社會多方面的協作與支持,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務。

(10)民主精神。科學從不迷信權威,並敢於向權威挑戰。

(11)開放精神。科學無國界,科學是開放的體系,它不承認終極真理。

(12)功利精神。科學是生產力,科學的社會功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應當為人類社會謀福利。

C. 結合實際,談談目前小學科學教育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一、當前我國科學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的科學教育已開展了二十多年,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存在的一些問題也需要我們認真思考。首先,從最能直接判定科學教育的水平及其有效性的學生科學素養上看,2000年北京市中學生科學素養狀況調查顯示,北京市中學生科學態度正確的佔60.5%,不正確的佔39.5%;科學文化知識方面正確選擇的佔68.9%,31.1%的中學生沒有正確選擇;生活舉止良好的佔54.2%,45.8%的中學生缺乏良好的生活舉止。其次從國民的科學素養看,我國在1992年採用國際通用的抽樣調查方法,調查了我國國民的科學索養情況,並與14個發達國家進行比較,發現國民對科學知識的理解程度,我國排在倒數第一。學生的科學素質是學校教育的產物,國民素質反映國家的整體教育水平。可見,我國科學教育確實存在很大的問題。探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國科學教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課程設置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
1科學教育的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相脫離
長期以來,在傳統的學校精英教育體制下,中小學的教育功能主要是為升入高一級學校培養優秀學生的,在教育內容上以學科知識體系為主,只學必考的內容,其他內容可以少學或不學。在這種體制的影響下,中小學科學教育在內容上完全脫離日常生活,「封閉的實驗室研究與抽象的問題為主,導致學生對科學理論的來源和科學理論對實際生活作用的認識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位訪美學者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中美兩國學校里的重要問題。然而,焦點不同,中國的學校更強調學習理論,而美國的學校則更強調學習實踐。」其實,實踐與理論間並沒有不可跨越的鴻溝,技術就是理論與實踐的橋梁。
2科學教育的教學方法帶有權威性和機械性
我國科學教育的教學方法主要是「教師為中心,以教師的講解和提問為主,學生從上學之日起就圍繞著教師、教材、考試轉,聽課、記筆記、背誦、做練習是大多數學生的主要學習策略。這種學習策略完全違背了科學的含義和價值。「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只會使科學知識變得枯燥無味,錯過了學習科學的本質即科學精神的機會。同時,這種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即忽視了前科學概念。按照建構主義的觀點,知道某些事情並不涉及我們的概念圖式和它們所代表的含義之間的一致性,我們不能直接地接近那個真實的世界。
3科學教育的課程設置趨向單一性和專門化
從課程開發的模式看,有兩種基本形態: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我國科學教育課程設置採用的是分科教學法,體現在如小學的自然和中學的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課程中。而在美國,從20世紀60年代的課程改革起,其科學課程的整合就已開始,從幼兒園到8年級的科學教育早已是綜合性的了。當代科學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分科課程教學只注重學科本身內在的邏輯性、完整性,而忽視了學科之間的聯系。在今天這個需要大量的復合型人才、素質型人才的社會里,單一的學科教育束縛了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直接有礙於公眾科學素養的整體提高,是不符合個人和社會的需要的。
另外,我國科學教育課程設置的問題還體現在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分離上。20 世紀是「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教育思潮相互整合的時代,「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教育的整合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社會發展對現代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我國當前以應試教育為主要特徵的科學教育具有濃厚的「科學主義」色彩,把科學教育的目標局限在單純地培養科學專家和技術專家上。忽視了對其人文精神的培養。
二、解決對策
我國的科學教育應該將重點放在科學教育的情景化上,即教會學生把在學校學習的科學知識用於理解和解決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實際問題上。按照當代科學社會學和科學教育學及科學哲學的觀念,科學非純科學,科學是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中發展起來的,它受社會價值的影響,同時又影響著社會價值。並且,科學知識是依賴於杜會背景而決定的研究成果。因而很多構成科學方法、判斷和激情等方面的東西只有在讓學生親自與科學接觸時才可以獲得。基於上述觀點.本文試以情景化這思想為核心提出解決的對策。
1開設綜合性的科學教育課程,重視技術教育和人文教育
隨著當代科學的發展,科學作為一個系統不僅僅是一個單獨的學科,還是一個由單獨學科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交叉學科,它是作為科學系統的子系統而存在著的,這就呈現出科學教育具有綜合性或整合性趨勢。綜合性的科學教育課程的優勢在於:第一,各學科之間本來就具有相似性和關聯性,綜合性的科學教育課程能利用各學科的特點和優點更有效地解決社會復雜的實際問題;第二,多學科研究協同發展能產生新知識突變,出現新的科學局面;第三,使知識科學具有豐富的生活性、具體性和多樣性,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在科學教育課程設置上,首先應重視技術教育。理科課程應設置相應的「動手動腦」課,如讓學生設計一個方法來固定物體或移動物體,設計一個天平用於比較兩個物體的重量,設計警報裝置的電路等。學校應定期開展技術設計活動,展現學生設計製作的作品。這種課的教學可以參考STS課程,即科學—技術—社會教學模式。它將科學、技術、社會的知識融入科學教育之中,擴大了科學教育的內容,使科學教育涉及到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並十分關注科學的熱點問題。如最早開展STS課程的英國,其課程包括讀物、教師指導書、錄音、決策游戲、幻燈片和統計材料等。教材按不同年齡段設計為成套的模塊組合。每套包括100~120個模塊不等。在取材時不但考慮到自然科學學科,而且特別留意使用這樣三種題材:(1)與日常生括及現實社會有關聯的同題;(2)科學史上的重要人物及其發明、發現;(3)贊成與反對的觀點並存和答案不限於一個的日常生活中有爭議的科學、技術問題。
科學教育需要人文科學的融合。人文科學以其「隱性」的特點有助於科學教育的發展和完善。隱性教育主要是通過校園的建築、文化、學習氣氛等對科學教育產生影響。在台灣的科學課程改革中就增加了「潛在課程」。目前台灣的一些小學已修建了植物園、動物園及科學信息櫥窗等。根據整合的思想,隱性教育還需要與顯性教育整合才能使科學教育更有效。現代建構主義明確提出,要在科學課程中進行顯性的科學本質教學,以達到教育的人文化。因此,可以通過在科學史和科學哲學的課程內容中融入對科學本質的討論。通過對一些著名的科學產品和科學實驗的背景及發明創造者的介紹,了解這些對我們生活有重大影響的科學事物的由來和科學家高尚的科學品質和生活逸事,使學生融入科學文化中,通過榜樣示範效應激發學生學科學的興趣。
2分析、了解學生的認知結構,使教學符合學生的發展水平
一般來說.學生是按自己的想法去解答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是簡單地復習學過的內容,而是用新的觀點去改造原有的想法。因為每個學生學習知識都有一種再創造和再發現的過程,學生要牢固地掌握科學知識,就必須用內心的創造與體驗的方法來學習。正如皮亞傑所說:「學生通過吸收並與原來知識相融合的過程來建立理論的層次結構。」而哈什維總結了實證研究的結果,指出學生一般傾向於觀察那些符合自己「概念」的實驗,而忽視那些與自己「概念」相左的結果。這說明學生力求發現的僅僅是他們目前「概念」所允許他們發現的內容。因此,根據學生學習的這一特點,教師在科學教育中應該遵從以下原則:(1)了解學生現有的科學知識水平,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講授。教師可以通過在課堂上提問題的方式了解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和思維品質,然後再介紹常規知識、概念等。按照建構主義的學習原則,提問題應注意:要求學生作出一個可檢驗的預測;利用不很昂貴的設施或器材;有一定的復雜性,可以使學生提出多種解決問題的途徑;適合於小組活動。(2)教師要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思想取代錯誤的觀念。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難免存在一些錯誤,教師應認識到學生看似錯誤或迷惑的觀點恰恰表明他們目前的理解程度,因此,需要教師去主動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並據此備課,正是因為了解學生的「錯誤觀念.所以才能通過教與學的互動,使觀念轉變,形成科學的思考方法,從而獲得科學知識。正如許多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所說「備課一方面是備教材,另一方面是備學生。
3創設情景教學環境,以探究的教學方法將科學知識教授給學生
美國的《科學教育標准(草案)》明確指出了「科學探究是學生科學學習中「基本的、起支配作用的原則」,要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通過活動和探究獲得知識,掌握科學的方法,形成對自然的科學態度。情景教學和探究式學習方法在科學教育中的有效性在於;第一,大量研究揭示、科學知識是依賴於社會情景而形成的研究成果,它是在實驗室的控制下、在大自然的情景中、在社會生活的實踐中探索出來的,而且科學觀點或理論在被科學團體確認前i幣要經一些主要的科學社會機構進行交流和檢查,因此它具有情景性和社會性,如果忽視它的這種特性,那麼必然會使科學概念和理論過於抽象。加拿大的科學教育就強調科學課程需要通過積極的實驗方法去學習,要求所有的學生參加實驗活動,要求在可能的情況下,教師應該在真實的問題與事件的情境中教授科學概念;第二,就思維活動的功能而言,既需要主體批判地考察已有的認識成果,又需要大膽創新。在認識過程中,批判是創造的前提,而創造又是科學批判精神的內在要求。建構主義認為,任何優秀的「教」和「學」的實質是一種批判性的關系。
根據情景教學的優點和思維的特點,教師在教學中應做到:第一,教師應注重科學教育內容的時代性、現實性,即科學知識應與時俱進。發達國家就很重視科學教育內容的時代性.如英國的電腦教育,在整個歐洲都是出色的,不僅抓得早還抓得緊。另外,科學教育的內容應與社會牛活日常生活相結合,不但使學生容易掌握,而且使學生能更好地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以及處理好偶發事件。第一,科學教育課程應重視實驗課和討論課,將學生放入一個真實的情景中進行學習。第三,善於利用認知沖突,將學生置於問題情境中,使學習的重點從學生對教師所講的內容進行復制轉移到學生成功地組織他們自己的經驗。第四,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科學的解釋。教師所起的作用是引導學生、啟發學生;引導學生獲得可以幫助他們解釋和評價科學性問題的證據;引導學生根據事實證據形成解釋,對科學問題作出回答;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其他可能的解釋來評價他們自已的解釋;引導學生交流和論證他們所提出的解釋。
現代科學教育的內容應該是具有實踐性的,教學方法應該是客觀有效的,教授過程和課程設置應該是靈活的,培養出來的學生應該是富有時代感、擁有理性思維和具有靈活應變能力的新一代。

D. 如何上好小學科學活動課

如何上好小學科學課?如何使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呢?這些問題是很多科學教師所關心的話題,下面就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自己教學經驗和粗淺的認識。
一、聯系生活實際,學習科學
科學源於生活,同時又運用於生活。《新課標》強調:「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轉化為科學問題,並通過科學探究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從中獲取知識與經驗。在教學中,我比較重視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使學生在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中獲得簡單、直接的經驗。例如:在學習科教版五年科學上冊《土壤中有什麼》時,新課前,我先布置學生觀察身邊的土壤。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收集觀察不同的土壤,發現土壤中不僅有活著的動植物,還有死了的動植物殘體。由此使學生知道這些土壤都實實在在地源於生活,從而使他們知道科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科學。通過課前收集、觀察,課內動腦、動手,也就漸漸擴大了學生主動參與和親身實踐的空間,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課的興趣。
二、親歷合作探究,理解科學
《新課標》倡導以學生為主體進行自主探究活動。因此,自主、合作、探究是時代賦予科學教學活動的要求。但是,由於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所以,在探究活動中,依然離不開教師的指導。作為教師,一定要把握好指導的時機和尺度。在指導的時候介入過早,引導過多,就可能阻礙學生自主探究發現的機會;指導過晚,則可能使學生過久地處於無助狀態,這樣就會削弱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例如:在學習《磁鐵》單元時,課前讓學生收集生活中的磁鐵,並讓其自主觀察和研究,課上讓學生自由分組進行實驗探究,要求學生利用手中的磁鐵先展開自主學習,即看一看、想一想、做一做、猜一猜、比一比,讓學生從中認識磁鐵的形狀、在生活中的應用、不同磁鐵的磁力情況、磁鐵間的相互作用等。讓學生在小組里討論、交流,在實驗操作中驗證自己的想法,把大家看到的現象記錄下來,再分組匯報。因為大家親身經歷,親眼目睹,有關磁鐵的一些特性深深地印入學生的腦海中。所以學生匯報時,各學習小組爭先恐後,暢所欲言。有時,各小組意見不一,也會發生爭執。教師就要及時介入,站出來幫助學生解惑。通過對照實驗等幫他們指點迷津。由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到實驗探究,學生從中獲取了廣泛的科學活動經驗,為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在科學學習中,有些學習內容是學生無法親歷的。例如:火山、地震的成因,這類學習材料學生不可能也沒條件通過直接認識獲取事實經驗,必須採用親歷以外的學習方式進行。例如:播放多媒體課件、農村遠程教育資源中提供的流媒體視頻文件等,通過地層變化模擬動畫、火山地震發生時場景的回放,使學生從中間接獲取經驗,也同樣能達到親歷的教學效果。
三、解決實際問題,運用科學
科學探究的過程,就是從提出問題到預測或假設,然後自己動手實驗尋找證據進行驗證,再經過思維加工,歸納概括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過程。學生雖然獲取了經驗,如果不去運用,就如同一潭死水,沒有生機和活力,這些經驗也就沒有了意義。只有把這些經驗用於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他們把所學的知識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加以理解和運用,把他們的經驗轉化為能力,這才是教學的目的所在,也是《新課標》的要求。
四、充分運用計算機多媒體、遠程網路資源和虛擬現實技術獲取科學教育資源
為了達到上述的科學教育的目的和要求,教師還可以通過現代化的各種科學教育多媒體資源、網路科學普及資源、網路虛擬現實資源等為學生提供進一步直觀科學教育素材。具體可以包括如下方面的資源
1.多媒體科普教學資源:包括各類科學教育的光碟教學片、電視科學節目(如中央電視台的動物世界、科學探索等相關的電視節目,美國的發現(Discovery)系列科學普及電視片以及其他各類自然現象和科學現象的科學普及的節目等,教師可以根據科學教育的課程內容和課標的要求。有目的地選擇上述的多媒體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播放給學生觀看;
2.運用網路科學普及資源,可以通過各個科學領域的科學普及網站,獲取科學普及知識,組織學生通過學校的教育網直接訪問國內的各類科學普及網站,這樣,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地獲得各類科學普及知識,並激發學生在科學教育課程學習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3.網路和虛擬現實資源,直接訪問一些虛擬現實技術開發的網路科學普及資源(如Google上的海底世界以及其他的虛擬現實資源大腦的奧秘、宇宙奧秘等),這些資源可以讓學生直觀地通過虛擬現實的世界了解生活中不能直接接觸或看到的科學現象和未知世界,通過這些現代計算機虛擬現實技術開發的資源,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科學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而且還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對提高課堂教學和學習成績也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以上觀點只是我們在科學教學探索中一些個人經驗總結以及關於科學教學的一些粗淺的觀點和看法,我們將繼續按照新課改,通過不斷的嘗試和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學素養和科學教育的水平。只要我們共同努力,勤於學習,勤於思考,敢於創新,小學科學教學就會向著更加積極和健康的方向發展,就能更好地學以致用,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為提高民族文化素質做出我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促進建設和諧社會和實踐教育科學發展觀,為初等和高等教育培養人才奠定基礎。

E. 結合實際談談小學生學習科學的特點

(1)材料的投放要有明確的主題並且緊扣具體活動目標;
(2)投放材料難度形成一定的層次;版
(權3)投放材料的開放性;
(4)同種材料與多種材料的靈活運用。
參考:中央電大專科學前兒童科學教育news試題2013年7月

F. 小學科學實驗做定滑輪實驗時為什麼實際測出的數值偏小

滑輪本身磨擦力

G. 什麼是科學實踐課程

綜合實踐課程是一門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的,以學生自主選擇的、直接體驗的、研究探索的學習為課程基本方式,以貼近學生現實的生活實踐、社會實踐、科學實踐的主題為課程基本內容,以學生個性養成為課程基本任務的非學科性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是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的綜合應用的實踐性課程。

它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教育等領域,並滲透信息技術育。綜合實踐活動還包括大量非指定領域。

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以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為宗旨的義務教育階段的核心課程。科學素質的培養是義務教育的重要任務。小學科學課程實施探究式的科學教育,通過引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初步形成對科學的認識,從而最有效地達到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目的。

(7)中小學科學實際活動擴展閱讀

綜合實踐課程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基於學生經驗,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綜合應用的學習活動。

活動課程特性

1、開放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超越了封閉的學科知識體系和單一課堂教學的時空局限,面向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其課程目標和內容具有開放性,其學習活動方式與活動過程、評價與結果均具有開放性。

2、實踐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活動為主要開展形式,以實踐學習為主要特徵。通過引導學生親身經歷各種實踐的學習方式,積極參與各項社會實踐活動,積累和豐富經驗,自主獲取知識,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發展。

3、生成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注重發揮在活動過程中自主建構和動態生成的作用,處理好課程的預設性與生成性之間的關系。隨著實踐活動的不斷展開,學生的認識和體驗不斷豐富和深化。

4、自主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注重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學生是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體,它客觀要求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性學習的全過程,在教師的有效指導下自主學習、自主實踐、自主反思。

參考資料

網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H. 如何開展小學科學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科學素養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是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一個重要活動。積極引導小學生參加綜合實踐活動,從小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方式和良好的動手動腦能力,是創新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學校風靡的航模,小發明等科技活動,就是注重這些能力的培養。但這些活動需要投入相當大的師資、場地、時間等,同時針對小學生綜合科技實踐能力不強等特點,對於普通小學來說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則打破了這些局限性,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並實現了小學生對多學科知識的整合,強調小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的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
一、設置科學合理的綜合實踐活動項目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前提
綜合實踐活動這種開放式教學,能營造學生積極的思維狀態和寬松的思維氛圍,培養學生敢於思考,善於思考。肯定學生的「際新立異」、「異想天開」,努力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和想像力,進而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形成學生的刨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設置綜合實踐活動項目一般應遵循四個原則:
1、承古揚今的原則。為進一步認識、繼承、發揚民族的歷史和傳統,課程項目要立足本地,挖掘當地豐厚的傳統文化資源,開發項目,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去認識、熱愛家鄉的文化歷史,從而認識熱愛民族的歷史和傳統。比如:剪紙藝術、戲曲研究等。同時更應該與現代科學相銜接,使學生不脫離現代科學新時尚,可以利用科技活動室和科學實驗室,配置電腦、簡單機械加工工具、科普圖書、實驗器材等,如設立航模、科技小製作、科技畫報等小組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對科學的研究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科技的熱情;還可以設置科學探秘項目,如星空觀察、氣象觀察等,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參與科學實踐的能力。
2、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開設的項目應密切聯系生活,極大地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感悟生活、體驗生生活、掌握基本生活技能。掌握自我保護的技能,提高學生自我保護的防範意識,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學生精誠合作、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品德。比如社區周圍綉品加工廠多,就可以設置毛線綉興趣小組;離郊區近容易搞到種子、葉子,就可以設計種子粘貼畫小組和樹葉粘貼畫小組等。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生活就是教育,教育不能脫離生活。
3、活動與學科知識整合的原則。進一步與學科教育相銜接,做到相互補充、相互促進,使學生獲取的知識得到延伸、綜合、重組和提升,知識技能得到拓展和加深,項目的開發設計都充分考慮到與學科知識整合,培養孩子們的科學情感。我們現在所用的各科教材只是為學生提供一個範例,還有大量的知識需在課外得到補充,因此,我們要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中延伸學科知識,使之與學科課程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設置之前可以採取問卷調查、座談會、走訪等方式進行論證,以確定設計項目的合理性、科學性、趣味性。比如:學生科學教材中學習動物和植物的相關知識,而實際生活中孩子們很難有機會親自飼養小動物和種植植物,對它們的生長、繁殖特徵僅限於書本上說的,如果在校園內開辟一個小小的飼養角和種植園,利用實踐活動時間組織學生開展種植和養殖實踐活動,則能極大的提高孩子們學習、研究的興趣。活動中指導學生進行播種、施肥、澆水、除草、間苗、除蟲等自覺管理行動,親歷花草的生根、發芽、出苗、長葉、拔節、開花、結果的全過程和動物的生長繁殖等,寫觀察記錄、小論文等。在管理中,觀察它們的生命周期,了解它們的生長規律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從而形成善於質疑、樂於探究、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和情感。
4、自願申請參與的原則。學校一定要尊重學生的意願,讓學生從興趣出發進行自主選擇,因為不少項目需要同伴之間的合作,充滿著探索,培養著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識,對有些項目不能按學生意願選擇的要注重對學生的特長等方面做好適當的調整,重在讓學生在參與和合作過程中獲取體驗和感悟,形成善於質疑、樂於探究、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和情感。
二、充分開展好綜合實踐活動能極大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1、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綜合實踐活動的開發、設計和實施過程中,鼓勵學生自主選擇、自定計劃,將學生的需要、動機和興趣置於核心地位,促進個性充分發展。活動中以自主探究活動為主要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做」、「考察」、「實驗」、「探究」、「設計」、「製作」、「想像」、「反思」、「體驗」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對新課改進行體驗和感悟。在活動中,同學們不僅鞏固了學科知識,還可培養他們質疑、觀察、實驗和提出實際方案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習慣,提高了「發現」的興趣,敢於去嘗試解決問題。通過主動探索、動手實踐,讓他們親身體驗抽象的理論如何變成了觸手可及的答案,享受成功的興奮。
2、培養了創造性、開發性思維能力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孩子們手腦互動,培養了孩子們的創造性。也就是學生們富有幻想的東西,通過動手設計與製作變為現實,達到心靈手巧、觸類旁通,打破了「創造發明」和 「科技創作」的神秘感。在實踐操作中感悟培養操作能力。也就是在切身實踐創作過程中,增強自信心和成就感,激發求知慾和創作熱情,體驗動手勞動的樂趣。它涉及多個學科的不同知識領域,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實施索質教育的有效載體。比如科技小製作,想製作一件作品必須有相當豐富的學科知識,再就是必須論證設計的合理性、科學性、美觀性和實用性等,每一個步驟都需要同學們的創造性、開發性思維,都需要各種科學知識。在這各製作的過程中,追求的是與眾不同、標新立異,沒完成一件作品都大大的提高了學生思維的嚴謹性。
3、提高了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綜合實踐活動有很多項目是需要准備大量的材料、搜集整理大量的資料、處
理大量復雜的信息的,原來等靠慣了的學生搜集資料是被動的,有些雖然搜集的資料的覆蓋面很大,但是卻不善於整理等等問題,一度讓老師們多實踐活動有很多的抱怨,但是一旦孩子們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他們就會全身心的投入,有的孩子有原來上網只是會玩個游戲、打個字什麼的,現在能熟練的應用搜索功能查找資料,學會了查找的方法,製作表格,解讀實驗數據;有的孩子原來積極性高漲,做事卻毛手毛腳,通過活動懂得了做事之前要有計劃、有目標,做詳細、周密、全面的准備,而不能雜亂無章,草率行事。從學生的成果資料展示中,我們能較好的看到:學生已能夠做到主動的有目的地搜集,並把搜集的資料整理歸類,選擇有價值的資料向大家展示匯報。
4、提高了溝通與合作能力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已經成為人們生存發展的重要品質。
綜合實踐活動為營造師生共同學習、探索和研究問題的環境氛圍,建立對話式、互動式的教學模式,提供場所和展示平台。教學過程是知識的建構、生命的碰撞的過程,更是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多項情感的交流過程。採用小組的形式,圍繞學習活動、進行合作性學習,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合作學習可以促進學生情感性、社會性的發展,增進學生間的理解和交往。而將學生置於日常社會生活的實際情境之中,是吸引學生進行有意義學習的最有價值的萬法。比如:學校科技網站製作中,就需要小組的各位同學充分發揮團隊合作精神,博眾所長、取長補短。組織能力強、有領導才能的同學負責組織、策劃;動手能力強的同學負責編程;思維靈活、細心的同學負責編輯;有美術特長的同學負責繪制、海報設計製作……在一個小組內,同學們總有一展所長的空間,從討論、發掘題材,到製作、編程,到包裝、推薦,那些原先不愛說話的同學如今都能自如地表達,並與同學建立了密切的關系。小組內進行交流,共同研究和尋求答案,加強了集體學習和團結。在活動中不僅使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而且同學們的體驗到了相互交流、團隊合作的樂趣。
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教育工作者既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主陣地,更要把綜合實踐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努力尋找有利於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結合點和滲透點,引導學生學習、探究、實踐、創新,不斷地、潛移默化地在學生心靈上播撒科學和創新的種子。

I. 結合當前教育實際,談一談小學教育科學研究課題的主要來源

小學教育學科的課題的主要來源應該是跟教學實踐相結合,看教學實踐中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

J. 如何使小學科學實際操作效率更高的實施方案

一。充分研讀教材,提出合理的教學目標,做到心中有「綱」,有的放矢。
構建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有效的必要條件。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包括認知掌握目標、技能達成目標、心理發展目標。認知掌握目標就是學生在規定的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內,認知上所達到的「懂」和「會用」的范圍和水平;技能達成目標是指學生在完成規定的課業後,相應技能所能達到的標准;心理發展目標是指學生在一定階段,情感、意志、思維等完善的程度和水平,其中又以思維品質的養成作為心理發展的主要目標。
二,有效利用教學資源,選擇科學的教學方法;實施課堂教學前的備課過程,有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教學方法的預設。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學方法的選擇應當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目標要求、學生學情、環境條件等因素靈活選擇,但要注意幾個原則:①「興趣」原則,既課堂教學應當不斷調節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探究興趣,堅持「寓教於樂」的教學理念;②「激勵」原則,首先,教師需要在教學中特意設定一些激勵環節、提出激勵性問題,同時對學生任何正確的反應給予積極的強化與肯定。③「自主」原則,教師應當改變傳統的「講授」法,努力創設讓學生自主學習的平台,教學中以問題引路,學生自主探究新知,或引發思維、或組織討論、或實踐操作,再輔之以教師的精講導學,才能有效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的生成與發展。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與小學《科學》整合的優勢實現課堂增效。
在目前的小學科學課堂中,教師的教學一般都是語言加板書的傳統模式,而多媒體技術的出現對於教學而言是一個重大的突破和機遇,也是實現科學化教學和現代化教學的一個重要的支持。因為對於《科學》這門抽象的學科而言,一味的讓學生的思維在書本與黑板之間徘徊,既不利於開發學生的科學潛能與探究意識又不能最大限度的發掘科學課堂教學的本質。所以在《科學》的課堂教學中結合課程自身特點適時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有時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標。

閱讀全文

與中小學科學實際活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