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技校適合女生的專業有哪些 什麼專業最好就業
哈爾濱完美動力影視動畫學校開設的影視動漫 影視後期 游戲美術等專業都是比較適合的
『貳』 淺談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小學音樂核心素養
怎樣才能教育好孩子
首先,不論望子成龍的心情有多麼迫切,前提是一定要根據孩子版自己的意願來,有的權家長一股腦的為孩子報各種補習班,興趣班,花了錢不說,對於孩子不感興趣的簡直就是一種煎熬,所以,做什麼事要以孩子為出發點
第二,與孩子溝通,相信很多家長朋友們都存在這樣的問題,由於工作很忙,很少與孩子進行親子互動,很少參與到孩子的活動當中,其實這樣不僅疏遠了親子關系,而且還會在日後出現對立情況,所以我們一定要盡量的抽出時間陪孩子玩,與孩子溝通
第三,一起做作業,這一定其實能夠做到的家長很多,但是也流傳著一起做作業當中的一些弊端,那就是家長比較急躁,通常都是以更高的身價去數落孩子,導致自己和孩子都痛苦,所以耐心很重要
『叄』 音樂新課程以審美為核心在小學教育中應如何體現
音樂教育的審美
隨著音樂教育改革的深入和音樂新課程標準的實施,「音樂審美」與「相關文化」觀念在 國音樂教育中越來越引起音樂教師們的重視。〔1〕古希臘哲學家早就提出:「由體力、智力、美學、道德這四個方面編織在一起去構成一個完整的人。」該思想早已在歐美的中小學教育中得到採納。 國經過數十載的教育實踐,由「德、智、體」不完全的「三育」發展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的「五育」教育,把美育放在適當的位置,或者說在 國整體教育改革中重新顯現,這是新世紀的音樂老師們目前面臨的嚴峻挑戰。
〔2〕「音樂美育,也叫「審美教育」、「美感教育」,是培養人對於自然界的美、社會生活的美和藝術作品的美的感受、鑒賞、評價、創造及愛好、情感的教育」。它的教育功能、價值功能、政治功能,都在那音響流動的每一瞬間展開實施著,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的情緒、情感、情操以及性格的變化。從而激勵人去塑造多彩的人生和健全的人格。而小學實施美育教育的主要陣地應該是藝術類科目(即文學、美術、音樂),文學、美術、音樂等多種藝術形式雖然都有各自獨特的藝術發展規律,有不同的內在結構和表現形式,但是,它們都圍繞著一個共同的目標——人類的思想感情,去揭示、去描繪、去抒發、去展現各自的藝術魅力。在小學美育教育中各具特色,共同為學校美育教育構置成一個五彩繽紛、八音協和的大千世界。
音樂美育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其獨特的功能。比如,樂曲的旋律美、歌詞的語言美、音響的意境美、表演的體態形態美、演唱演奏的情感美,是其它學科難以比擬的。它既能陶冶兒童情操,豐富聯想、開啟智力、活躍思想,又能鼓舞勢氣,奮發向上,激發創造、影響世界觀的形成。由此筆者通過多年音樂教學實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學習與實踐,就音樂教學和美的關系作以下管窺。
一、唱遊學習中感受美,以美塑形
唱遊是小學低年級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它包含著強烈的節奏感和韻律美,它是音樂形象的反映,形體藝術的表現。泰戈爾說:韻律起著河岸的作用,賦予詩以形式美和特徵。其實,何止是文學,其它姊妹藝術的美又有哪一種能夠擺脫節奏和韻律的約束呢?每當學生感受到律動音樂的音高、音色、力度和節奏變化時,他們就會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其自身的動作與音樂律動產生協調一致的美感,給人帶來音韻的和諧、節奏的鏗鏘,讓你獲得美的享受。
如:小學低年級唱遊教材歌表演《大雁大雁天上飛》和集體舞《東北秧歌》。前者音樂旋律抒展優美、節奏相對穩定,其動作形態顯得平穩、圓滑、輕柔、舒展大方,顯現出學生從小要學習大雁遵守紀律,熱愛集體的本質,後者音樂旋律奔放,節奏活潑、興奮、紅火熱烈。其動作形態則跳躍、頓挫、輕快、情緒歡快激昂,呈現出集體性的廣場民間藝術那歡快熱烈的場面。通過上述不同內容,不同形式,不同風格,的音樂律動作品與相應的形體動作組合的教學,無疑為孩子們營造了一個感受、理解、想像、創造和演繹的廣闊空間。真可謂見而有形、聽而有聲、聲而有物、物而有景、景而有情。學生在參與學習和表演的過程中,掌握了知識、開發了潛力,豐富了情趣,培養了創新能力,對於學生世界觀的形成和個性的塑造無疑會產生巨大的影響。真正體現主導與主體之間,主體與主體之間的思維與創造,情感與情感之間的交流與碰撞,體現了新課標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原則。進而在唱遊學習過程中,培養他們高尚品格,啟發創新思維,拉近教師與學生,書本與實踐的距離,從唱遊學習活動中去發現美、認識美,感受美,表現美,以美塑形。
二、歌曲學習中認識美、以美悅情
俄國大文豪契可夫說:〔3〕「歌聲是太陽,沒有歌聲的生活就象沒有太陽的生活一樣蒼白,淡化」。學習唱歌和歌曲欣賞是學校音樂教育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它是學習者情感的表達,靈魂的體現。當學生對其樂作品產生強烈的情緒時,就會潛移默化地提高他們的道德修養和思想境界。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浸透他們的心脾。
如歌曲欣賞教材中《 愛你,中國》,其歌詞運用疊句、排比等手法,對祖國的森林山川、春苗秋果、田園莊稼等作了形象的描繪和細膩的刻劃,且詞句清新秀麗,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字句間展現出一幅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畫卷,把「 愛你,中國」的主題引向深化。歌曲的旋律跌宕起伏,詞曲珠聯壁合,相互輝映,彷彿把人們引入百靈鳥凌空俯瞰中國大地而引頸高歌的藝術境界。學生通過欣賞,加之教師生動的講解,他們被歌曲優美的旋律和多媒體課件生動的畫面所描繪的音樂形象而深深吸引,難怪同學們在聽後感中寫到,歌曲猶如一幅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畫卷,瀑瀉出海外兒女一腔熾熱和真摯的愛國主義情感。
其次在《國歌》的學唱和欣賞中,學生知道它是中華民族形象的標志,聯想到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他們可以說出許多:中國的今天、明天、中國的改革開放......今天對祖國說話的是澳門,三百年長久的呼喚,「祖國母親 要回來」。包含著酸甜苦辣。喜淚掛在笑臉上,奮斗抗爭、渴望,隨著音符的跳動從心底里流淌出來。香港的呼喚,讓祖國母親看到《東方明珠》今天更加美麗。但是,還有一個子女日夜牽掛著母親的心。「海龍王」你能架起彩橋,把鼓浪嶼和基隆港連起來嗎?鄭成功的子孫們面對台灣,遙想當年「雄風」。「快快見到」的急切心情感染著學生,這情,是母子情、思戀情、思歸情,通過歌曲的教唱和欣賞,誰不受到感染,他們聽著、唱著、愛國之情由然而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他們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得以提升,道德情操隨之升華。拉近了教材與學生的距離;拉近老師與學生的距離;拉近了學生與社會、與生活的距離。因此不難看出,音樂與文學藝術的整合在這里發揮到了及至。豐富的歌詞和優美激進的歌曲旋律大量蘊藏著美。然而,美和善是一對孿生姐妹,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引導學生去辨別美、感知美、認識美、發現美、盡量為孩子們營造以美揚善的氛圍,啟迪領悟學會做人的真諦。
三、樂曲欣賞中孕育美,以美揚善
樂曲欣賞是音樂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培養學生通過聽覺聆聽音樂作品,從中獲取音樂美的享受,滿足精神的愉悅和理性的提升。然而,音樂以其音響的魅力,給人以各種美的感受。它的旋律在起伏變化,抑揚頓挫,迂迴曲折中,在動與靜、高與低、快與慢、緊與松的對比組合中無一不蘊涵美的因素,顯現出它獨有的魅力,從而喚起人們對美的追求和嚮往,激起人們感情的波瀾。它以其音響本身的美,去滋潤孩子們的心田,陶冶他們的情操。
如器樂曲欣賞教材中大獨奏曲《天鵝》,樂曲形象地描繪了潔白高雅的天鵝在碧波粼粼的湖面上悠然漫遊的優美情景,那如歌的抒情旋律,恰似天鵝的吟唱,而鋼琴玲瓏剔透的琶音伴奏又似清澈明麗,波光搖曳的湖面,塑造了天鵝在湖面漫遊的優雅形象,富有詩一般的境意。當孩子們聆聽著輕柔優美的樂曲時,彷彿身臨其境,美不勝收。其次,另一曲選聽教材民族管弦樂合奏《春江花月夜》作者細膩的筆觸,為人們刻畫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樂曲顯得格外優美寧靜。把月落前江面甜靜、醉人的意境,描繪得細致入微。從那江樓鍾鼓、月上東山、風洄曲水、花影層疊、水雲深處、漁歌晚唱等段落的演奏中,不同的樂器、不同的音色、不同的配器、不同的表現手法,將那山河秀美、碧波月影、層層漣漪的湖光山色演繹得惟妙惟肖,令人疑神屏息,浮想聯翩,猶如一幅幅清麗淡雅的水墨丹清在你眼前徐徐展開,令人陶醉,彷彿把你帶入這美麗的春江去暢想,去遨遊。此時此刻,樂曲的魅力與學生的心靈在碰撞在交融,獲得了相得益彰的最佳效果,與此同時,教師要因勢利導見機而行,指導學生在今後欣賞音樂作品中,要多聽、多想,用心去感受,去領悟、去體會樂曲所表現的音響美、音色美、配器美、直體美、和諧美、意境美以美怡心。
四、音樂活動中體驗美,以美怡心
音樂有著強烈的愉悅功能,〔4〕「凡樂於欣賞音樂,就能夠傾心賞美,便是樂於接受教育的表現,人的精神愉悅了,就會產生積極向尚的情緒,煥發出異彩」。筆者在器樂教學活動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摸式,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創新的能力,讓學生自己去認識美、感受美、體驗美。比如, 在口風琴教學課上組織排練合奏《彩雲追月》,首先運用聲勢訓練法,讓學生拍手、拍腿、跺腳,模仿伴奏樂器,其次按聲部分小組練習,讓大家都參與到活動中去體驗作品的節奏美、姿體美、旋律美、意境美,有的小組用口風琴吹奏旋律,有的小組用節奏樂器為旋律伴奏,有的小組作即興舞蹈表演。學生通實踐,激起了創作的慾望。這種參與----互動----體驗----升華的教育模式,則是新課標「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提驗和深化。既優化了課堂,又啟迪了學生的智慧、拓展了思維空間,以情動人、以情育人、在不知不覺中滲入學生心靈,以美怡心產生了相應的效果。
五、音樂實踐中表現美,以美導行
音樂是對青少年思想教育的自律工具,也是實現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徑。音樂作品的藝術性和思想性融為一體,隱性的德育教育因素潛移默化相互滲透。如在課外合唱、器樂合奏排練中,因合唱隊,樂隊由多人組成。相互間協同配合很重要,不但要求大家唱、奏要整齊,而且要求必須齊心協力才能表現好作品,在整齊的基礎上特別強調多聲部的唱、奏不僅聲部直體諧和,而且更講究方方面面的協調配合,才能把藝術性很強的聲樂和器樂作品完美地表現出來。在此基礎上,教師因勢利導,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以美導行」在這里所產生的效果,是最直接、最有說服力的事實。由此不難看出,集體主義意識在合唱、合奏音樂活動中是何等的重要。相互配合協調這種顯性意識正是 們學校德育教育中重要的內容。以美育美、以美啟智、以美悅情、以美育德在這特定的環境下得以淋漓盡致的展示。
綜上所述,學校的美育教育,它不應該是應試教育的遮羞布,不是裝飾名牌學校的廣告牌!不是掛在校長嘴邊動聽的詞燥,也不是校園牆壁上華麗的標語,更不是學校升學率的代名詞......。那麼,它究竟是什麼呢?筆者認為:它應該是學生創新思維的動力,是個性發展的催化劑,是培養人格的工具,是勾勒宏偉藍圖的色彩,是國民整體素質的集中體現,是課堂上春雨潤物的悉心交融、是開闊視野的明鏡。它能折射出美育教育絢麗多彩的畫卷;它能編織出美育教育五光十色的彩環;它能堆砌出美育教育百年樹人的大廈;它能譜寫出壯麗人生的不朽樂章.....作為學校美育傳播者和奠基人的音樂教師,應該明白新世紀角色轉換的道理,主動去感受、體驗、觀察、比較、分析、明確自己在課改中的位置。不僅要挖掘音樂教材中美的各種因素,而且還要善於啟發誘導學生以美導行,使他們在學校美育教育活動的實踐當中,自己去認識美、體驗美、掌握美、表現美、創造美。
也許, 的「紙言片語」僅是盲人摸象,無法窺探音樂課程標准改革的全貌,但 們力求走進新課程,去感悟新課程改革那如火如荼的氣息,去接受新課程改革那春風化雨般的洗禮,去加入新課程改革那轟轟烈烈的行列,去吮吸新課程改革那點點滴滴的精髓。
『肆』 音樂新課程「以審美為核心」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如何體現
優秀的音樂作品還能讓學生的情感在欣賞音樂的聯想中得到美的熏陶,精神上的滿足,從而達到陶冶情操、升華人格的目的。在音樂欣賞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正確的引導可以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和興趣。《樂記》的《樂象篇》中告訴我們「樂者,德之華也。」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亦認為:「我們一向對於身體用教育,對於心靈用音樂。」他又說:「節奏與樂調有最強烈的力量浸入心靈的深處,如果教育方式合適,它們就會拿美來浸潤心靈,使它也就因而美化……」這些都說明音樂引人向善,是以人的情感為軸心,對人生價值與人性韻味的整體展現與提升起著重要作用。學生在音樂欣賞中感情體驗逐步充實、不斷豐富,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愉悅,最終促進個性和諧而良好的發展。二音樂欣賞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主要功能是: 一、音樂欣賞的文化功能 浩如煙海的音樂文獻構成了龐大的音樂文化體系。當我們欣賞一首音樂作品時,我們必然要了解作品的風格流派體裁,題材作者和創作背景,以及與之相關的全部文化信息,這就是音樂欣賞的文化功能的全息性。 在中國北京紫禁城太廟前由張藝謀執導的外國歌劇《杜蘭朵》的演出過程中觀眾對歌劇中被作曲者普契尼採用的《茉莉花》的素材創作的杜蘭朵公主演唱的小夜曲尤其注意和喜愛。海外的華人當聽到小提琴獨奏曲子《思鄉曲》就會勾起無限的思鄉情愫,這些就是音樂文化功能所特有的本土性。 學生是文化的接受者、傳承者,更是文化的創造者。通過音樂欣賞中的實踐活動可以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熱愛民族音樂的感情。這種全息化的音樂圖景與本土化的音樂情境,將會在文化的框架下,給學生以深刻的影響,使學生的個性品質向良好的方向發展。 二、 音樂欣賞的教化功能 荀子在《樂論》中就指出:「樂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之禮樂而民和睦。」音樂能使人不斷獲得最美好的「高峰體驗」。這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來的。他說:「在這些短暫的時刻里,他們沉浸在一片純凈而完善的幸福之中,擺脫了一切懷疑、恐懼、壓抑、緊張和怯懦,他們的自我意識也悄然消逝,他們不再感到自己與世界之間存在著任何距離而相互隔絕。相反,他們覺得自己已經與世界緊緊相連融為一體。」學生在「高峰體驗」中可以迅速直觀地把握人生的價值、自我實現的幸福與世界的本質,這就是音樂欣賞教化功能的內隱性。它既滿足了學生追求真、善、美的需求,又使學生個性不斷發展與自我完善的過程中獲得前進的動力。 三、 音樂欣賞的審美功能 音樂欣賞的審美功能是最具音樂藝術本質性和價值性的功能。 音樂的審美從類型上可分為陽剛性和陰柔性的美。從情緒發展上可分為悲劇性和喜劇性的美。 陽剛性的作品包括反映人類與自然斗爭與命運斗爭的作品,它能讓學生的意志變得堅強;結構宏偉、氣勢彭湃的音樂能讓學生胸懷壯闊、堅毅剛強;熱情樂觀的音樂有助於學生奮發向上的性格。 陰柔性的作品包括寧靜柔和的音樂可以使學生心情安定、氣息平和;歡娛優美的音樂可以使學生擺脫冷漠、孤寂的心境,精神煥發;委婉細膩的音樂能使學生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 具有悲劇美的音樂可以培養學生更注重理性;具有喜劇美的音樂可培養學生勇敢堅毅樂觀的性格。 音樂的審美功能對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與品格產生廣泛的潛在的影響與作用,使積極的性格特徵得以肯定和發展,消極的性格特徵得以轉化與改變,促使學生個性和諧發展。 四、 音樂欣賞的心理功能 音樂是不斷變化著的動態,是樂音的有序運動。學生會隨著音樂的運動變化和發展始終保持注意力的指向性和穩定性。為了聽、辨音樂作品的風格、旋律、和聲等音樂的要素就必然促使學生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愛因斯坦曾說過:「想像比知識更重要。」格式塔派心理學家對此是這樣解釋,我們身體內部充滿了大量的內部空間、時間和深度感覺結構,有各種感覺的點接合和中心,音樂欣賞正是開闊這些空間和開掘深度的催化劑。因此,欣賞音樂具有改善學生注意力品質和培養想像力的功效,進而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三在音樂欣賞實踐活動中如何發揮音樂欣賞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功能呢?以下是我在音樂欣賞實踐活動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在音樂欣賞的實踐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進入物我兩忘的欣賞情境,培養學生形成欣賞習慣的良好開端,一首音樂作品能否激起學生欣賞的熱情主要取決於學生對這首作品的熟悉程度,在音樂欣賞過程中熟悉感受和陌生感受制約著學生注意的興趣,似熟非熟對人有一種驅使力,適應人的探索新奇的心理,為了獲得這種效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努力創設「逼真」的情境,它包括①提供積極、貼切的教學態度。②提供簡單、通俗、藝術化的語言敘述。③提供融科學、藝術為一體的多媒體課件以及掛圖、圖片、教具等,使學生盡可能多的獲得對音樂知識的了解,強化學生對音樂的熟悉感受,促使學生在欣賞過程中保持注意力的適度集中性和穩定性,達到激發學生興趣的作用。使學生在欣賞音樂中保持期待和探索的狀態。 上述情境的創設過程,也是音樂欣賞文化功能的逐步強化外顯的過程。同時,又是音樂欣賞心理功能的具體體現與內化的過程。通過創設情境,激發興趣,使負荷整體文化的音樂欣賞逐步逼近並進入學生的心靈,引發學生的共鳴,促使學生個性發展。 多方引導,互動欣賞。 白居易從「銀瓶乍破水漿迸」的音響中想起「鐵騎突出刀槍鳴」的畫面,列寧從《命運》交響曲中聽出了革命性,這都是音樂審美具有的不確定性。 音樂審美的這種非語言性使得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調整好自己的角色,即非學生學習的教導者而是學生主體性學習的引導者。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指導學生進行文字欣賞法、圖畫圖形欣賞法和舞蹈欣賞法的結合,達到學生、欣賞材料和教師三者之間的互動,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逐步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提高學生鑒賞美的能力,使學生在音樂欣賞實踐活動中想像力得到發展,從而提高主體的創造性思維中的連動性、多面性和跨越性能力,並使人格在「高峰體驗」中獲得升華,促進個性更好實現自我完善。音樂欣賞的審美功能與教化功能正是在這種互動中交相輝映、溶為一體,起到綜合的促進作用。 中學階段是學生個體成長的關鍵時期,是個體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的成長發育時期。學生身心的各個方面都潛藏著極大的發展可能性,其身心發展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各種特徵還處在變化發展中,因而具有極大的可塑性。運用音樂欣賞的審美功能來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由美而求真向善,運用音樂欣賞的文化功能來擴大學生的文化視野,運用音樂欣賞的教化和心理功能啟迪學生的智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音樂欣賞的這四種功能相輔相成,對學生的完美的人格的塑造起著重要的作用。
『伍』 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審美教育是怎麼回事
論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審美教育(1)
上海市嘉定區實驗小學 曹姍
內容摘要:審美教育是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核心部分。它培養學生對美好音樂的熱愛,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養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並能起到啟迪智慧,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等作用。然而,我國當前的中小學音樂教育中,審美教育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這就嚴重背離了音樂教育要「以音樂審美為核心」這一基本理念。針對當前現狀,筆者對音樂審美教育的改革問題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討。
關鍵詞:中小學 音樂教育 審美教育 地位 作用 改革
審美教育即美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的表現形式之一,而審美教育又是音樂教育的核心所在。中小學音樂教育旨在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激發學生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在掌握一定音樂知識技能的基礎上,逐漸提高審美能力,讓音樂這門藝術,帶給他們審美的愉悅,情感的共鳴及心靈的凈化,使他們成為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的人。審美體驗是中小學音樂課程價值的最主要體現。2001年,教育部修訂並頒發了新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大綱》確立了新世紀新的教育觀,它不再以傳授音樂知識、音樂技能為主要目的,而代之以情感教育、審美教育為核心,在音樂創作、表演、欣賞等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種新的音樂教育理念符合音樂藝術自身的特徵及我國正在實施的素質教育的要求。但是,在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實施過程中,音樂課的這一價值並未得到足夠地重視。音樂課只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上,填鴨式地給學生灌輸一些音樂知識與技能,這樣不僅讓學生喪失學習音樂的興趣,也失去了音樂審美教育的作用,這與音樂教育學的基本原理也是背道而馳的。
『陸』 「以審美為核心」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應如何體現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優美的音樂可以帶給學生感官上的刺激,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樂趣。優秀的音樂作品還能讓學生的情感在欣賞音樂的聯想中得到美的熏陶,精神上的滿足,從而達到陶冶情操、升華人格的目的。在音樂欣賞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正確的引導可以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和興趣。《樂記》的《樂象篇》中告訴我們「樂者,德之華也。」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亦認為:「我們一向對於身體用教育,對於心靈用音樂。」他又說:「節奏與樂調有最強烈的力量浸入心靈的深處,如果教育方式合適,它們就會拿美來浸潤心靈,使它也就因而美化……」這些都說明音樂引人向善,是以人的情感為軸心,對人生價值與人性韻味的整體展現與提升起著重要作用。學生在音樂欣賞中感情體驗逐步充實、不斷豐富,情操得到陶冶,精神得到愉悅,最終促進個性和諧而良好的發展。
二
音樂欣賞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主要功能是:
一、音樂欣賞的文化功能
浩如煙海的音樂文獻構成了龐大的音樂文化體系。當我們欣賞一首音樂作品時,我們必然要了解作品的風格流派體裁,題材作者和創作背景,以及與之相關的全部文化信息,這就是音樂欣賞的文化功能的全息性。
在中國北京紫禁城太廟前由張藝謀執導的外國歌劇《杜蘭朵》的演出過程中觀眾對歌劇中被作曲者普契尼採用的《茉莉花》的素材創作的杜蘭朵公主演唱的小夜曲尤其注意和喜愛。海外的華人當聽到小提琴獨奏曲子《思鄉曲》就會勾起無限的思鄉情愫,這些就是音樂文化功能所特有的本土性。
學生是文化的接受者、傳承者,更是文化的創造者。通過音樂欣賞中的實踐活動可以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熱愛民族音樂的感情。這種全息化的音樂圖景與本土化的音樂情境,將會在文化的框架下,給學生以深刻的影響,使學生的個性品質向良好的方向發展。
二、 音樂欣賞的教化功能
荀子在《樂論》中就指出:「樂者,聖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之禮樂而民和睦。」音樂能使人不斷獲得最美好的「高峰體驗」。這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來的。他說:「在這些短暫的時刻里,他們沉浸在一片純凈而完善的幸福之中,擺脫了一切懷疑、恐懼、壓抑、緊張和怯懦,他們的自我意識也悄然消逝,他們不再感到自己與世界之間存在著任何距離而相互隔絕。相反,他們覺得自己已經與世界緊緊相連融為一體。」學生在「高峰體驗」中可以迅速直觀地把握人生的價值、自我實現的幸福與世界的本質,這就是音樂欣賞教化功能的內隱性。它既滿足了學生追求真、善、美的需求,又使學生個性不斷發展與自我完善的過程中獲得前進的動力。
三、 音樂欣賞的審美功能
音樂欣賞的審美功能是最具音樂藝術本質性和價值性的功能。
音樂的審美從類型上可分為陽剛性和陰柔性的美。從情緒發展上可分為悲劇性和喜劇性的美。
陽剛性的作品包括反映人類與自然斗爭與命運斗爭的作品,它能讓學生的意志變得堅強;結構宏偉、氣勢彭湃的音樂能讓學生胸懷壯闊、堅毅剛強;熱情樂觀的音樂有助於學生奮發向上的性格。
陰柔性的作品包括寧靜柔和的音樂可以使學生心情安定、氣息平和;歡娛優美的音樂可以使學生擺脫冷漠、孤寂的心境,精神煥發;委婉細膩的音樂能使學生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
具有悲劇美的音樂可以培養學生更注重理性;具有喜劇美的音樂可培養學生勇敢堅毅樂觀的性格。
音樂的審美功能對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與品格產生廣泛的潛在的影響與作用,使積極的性格特徵得以肯定和發展,消極的性格特徵得以轉化與改變,促使學生個性和諧發展。
四、 音樂欣賞的心理功能
音樂是不斷變化著的動態,是樂音的有序運動。學生會隨著音樂的運動變化和發展始終保持注意力的指向性和穩定性。為了聽、辨音樂作品的風格、旋律、和聲等音樂的要素就必然促使學生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注意力。愛因斯坦曾說過:「想像比知識更重要。」格式塔派心理學家對此是這樣解釋,我們身體內部充滿了大量的內部空間、時間和深度感覺結構,有各種感覺的點接合和中心,音樂欣賞正是開闊這些空間和開掘深度的催化劑。因此,欣賞音樂具有改善學生注意力品質和培養想像力的功效,進而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三
在音樂欣賞實踐活動中如何發揮音樂欣賞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功能呢?以下是我在音樂欣賞實踐活動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柒』 如何培養小學音樂學生核心素養論文
音樂是是一種善於表現和激發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應社會現實的藝術。而音樂教育則是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的途徑。步入二十一世紀,科技和信息的高速的發展,對人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向音樂教育發出新的挑戰。小學的音樂教育是整個音樂教育中最基本的環節,對小學生的人格的塑造、思維、創造力的開發都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然而在實際的音樂教育教學中發怎樣促進小學生的音樂素質的提高呢?現在提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轉變傳統落後的教學觀念
在農村的小學音樂教育中,仍然受著傳統的音樂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學中主要以唱歌課音樂知識傳授課和思想品德教育課為主,在整個的教學過程中仍然是教師的主導為主,極少以學生的作為學習的主體;並且在小學的教育中,音樂課是不被重視的,雖然我國已經大力的推行素質教育,並對音樂課程的改革,但這些對農村的小學教師的觀念來說,影響不是很大,仍然採用傳統的片面的分數評價為標准,對於音樂教學更是不重視,以為人人都可以教音樂,導致音樂教學的質量一直不高,面對新形勢下的音樂教育的挑戰,應當轉變傳統的音樂教育的觀念。提高音樂教學的質量。
二、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有好的學習音樂的興趣,才會有一個愉快的學習音樂的過程。往往老師在教學中採用機械的教育方式,經常會打擊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不喜歡學生音樂課上的活潑勁,以為這是在擾亂課堂,嚴令大家做好,只注重書本的知識,而缺少對歌曲的深入的挖掘,導致小學生對音樂課的反感,更不會產生良好的學習音樂的興趣了,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發現學生學習的音樂的興趣,並善於保護和培養。在我們班的學習委員,喜歡音樂,但唱起歌來就是表現的不是很自信,所以針對這種情況時,我一邊鼓勵她,一邊教她怎樣唱好一首歌,保護他對音樂的興趣,人也變的自信多了。
三、注意在音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音樂課程標准》明確指出「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於人的情感世界。」「音樂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的學習,應有機地滲透在音樂藝術」可見開展審美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音樂教學中要注意審美的教育,激發學生審美的情趣,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的素質。因為音樂是抽象的聽覺的藝術,要注意培養感知的能力來提高審美能力;音樂是充滿情感的藝術,字里行間都表達著濃濃的深情,所以要注意在音樂教學中豐富學生的情感的表達來提高學生的審美的能力的提高。
四、運用多樣化的音樂教學方法因材施教
在以往的音樂教學中,總是讓學生隨著錄音帶學唱歌,有條件的可以用電子琴或是腳踏風琴教唱,但這些都是圍繞著課本再轉,沒有什麼新鮮的教學的方式。在一些優秀的音樂公開課中,運用了許多切合實際的靈活的教學法,打破傳統的枷鎖,編創出具有特色的教學的方法。我個人以為是很值得推廣的。比如一些運用游戲的教學法,比如用跳蹦蹦兔,來學習節奏、魚咬尾的方式來記歌詞等等,都是很好的邊做游戲變學歌曲的好方法;除此之外還要回歸到教材當中,吃透其中的要點,並將知識進行串聯起來,做到推陳出新,提高教學的質量,不知不覺中使小學生的音樂素養得到提高。我們都知道小學生處在智力發展的初級的階段,所以每個人的音樂的才能都是不一樣的,所以要針對具體的情況進行詳細認真的引導,在對學生的學習上要一視同仁,對待學生的才能天分上則要因材施教,使其得到長足有效地發展。
五、注意將音樂教育滲透到學生的生活中
音樂是一種很高雅的生活藝術,它是源自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它也是承載著歷代文化的精華。《音樂課程標准》強調:「音樂教育要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要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教學,不能脫離生活實際空洞地灌輸音樂」。在一些重大的節日中的音樂都是很具有幾紀念意義的奧運會的主題曲《我和你》,輕緩的音樂讓整個世界的人民都一同團結在一起,開闊的胸襟和博大的胸懷包容著世界各組的兒女,是一種無形力量,吸引著人們的心田。聆聽這樣的音樂可以舒展我們的身心,感受那豪邁的溫柔的氣質,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音樂是與生活緊密相連的,我們可以在生活中進行創作,表達自己的思想,在操練中提升自己的音樂的素養。
六、綜合運用各種音樂設施促進學生音樂素質成長
隨著科技的發展,多媒體等技術悄然走進我們的生活,它作為新興的的教育工具,具有將視覺和聽覺一體化的傳播功能。而小學階段的學生,處在成長發育的初級階段,身體的各個感官都非常的敏感,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讓學生很好的感受音樂,我們怎麼樣運用好這些先進的技術輔助音樂教學呢?在音樂課堂上可以播放歌曲,學生可以一邊聆聽音樂,一邊可以欣賞相應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歌曲的內容!除此之外還要將音樂的器材充分的運用到歌曲的創作拓展中,激發他們的音樂感知能力,以及對音樂的創新能力。
『捌』 小學科目有哪些
小學設有的主要科目有語文、數學、英語(三年級及以上)、品德與生活(或品德與社會)、科學。附屬科目有體育、藝術(音樂和美術)、健康、法制,信息技術,綜合實踐。
小學教育除了教育的特點外,還有獨特的基本特徵,一是全民性;二是義務性;三是全面性。初等教育機構最早產生於十六世紀的德國,由城鎮主辦,教習實用知識和新教教義。
教授學童識字的「小學」,古代也叫「蒙學」,包括教育階段及教育場所兩種含義。教育內容主要是識字、寫字和封建道德教育。教材一般為《蒙求》、《千字文》、《三字經》、《百家姓》、《四書》等。沒有固定年限。採用個別教學,注重背誦,練習。
(8)中小學音樂核心雜志有哪些擴展閱讀:
一、中國台灣的小學科目
台灣小學課程的學習領域主要有語文學習領域(包含國語文、英語、閩南語、客家語與原住民語,國語文在小學稱作國語,中學稱作國文)、生活課程(小學1、2年級的科目,為自然與生活科技與社會的合並科目)。
數學、社會、自然與生活科技、藝術與人文、健康與體育、彈性、綜合活動,以及重大議題(資訊教育、環境教育、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生涯發展、家政教育)其使用課本因學校而有所不同。
二、美國的小學科目
在美國多數小學實行六年制教育,也有實行四年或八年制教育的小學和五年制的小學。四年制或八年制小學通常把小學與初中或高中直接掛通起來。美國小學一般規模較小(每個班級一般不超過25人),每班一名教師,教師必須完成各門課的教學任務和指導學生的課外活動。
美國的小學課程極富彈性;既沒有界限明確的學科,也沒有固定不變的教學課時。各州小學一般開設英語、數學、自然科學、社會以及體育、美術、音樂、外語等課程。
『玖』 淺談如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是指學來生應該具備的、源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而且是高級能力,不是普通的能力。是所有學生應具有的最關鍵、最必要的共同素養,是知識、能力和態度等的綜合表現。作為教師不但要教授學生科學文化知識、學會生活更要培養健全的人格、優良的品質做一個陽光向上快樂的人。
『拾』 如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語文課堂是對學來生進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要陣地。然而,小學教育的對象是小學生,他們年齡小,尚處於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往往活潑好動、自製力差、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比較短。如果在課堂上對他們進行空洞的言行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