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
原文為:蓋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不甘為內下流;有識則知學問容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這句話出自曾國潘的《曾國潘家訓》,中心思想是讀書三要訣。
意思為:知識分子讀書,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識見,第三要有恆心。有志向,則絕對不甘心處於底層。有識見,則知道學問是沒有窮盡的,不敢以一點點所得為滿足;比如用河伯的眼光看大海,用井底之蛙的角度來窺測天空,這都是沒有見識的原故。有恆心,則絕對沒有辦不成的事情。這三個方面,缺一都不行。
拓展資料:
曾國藩是晚清一位極具爭議的人物,既有中興名臣的美稱,又有「賣國賊」的惡名,可謂毀譽參半,褒貶不一,無論欣賞他的人還是鄙視他的人都對他的家書推崇備至,可見他的家書不僅是一部記錄家常的書信集,更是一部蘊藏著為人處世,持家教子的智慧書。
2. 在中小學第一次統一使用"語文"的名稱在何時.a.清末
建國之初.「語文」學科,早先叫做「國文」,不知何時改名為「國語」,1949年之後改稱「語文」.
3. 怎麼教孩子學二十以內的加減法
第一步:讓孩子熟練地學會數數.要求是: 1、 能熟練地從「1」開始往下數. 2、 能熟練地從中間的某個數開始數.例如:老師說:從4開始數;從12開始數. 3、 能熟練地從中間的某個數開始倒數.例:老師說:從4開始倒數,從12開始倒數. 數數是小班的學習內容,我們老師覺得應該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會.可是,...我們卻忽略了很多孩子只會從「1」開始數,如果你讓他從中間的某個數開始數,他們可能就不知道數了.或者說孩子不知道從9—10、19—20、29—30這種整數上跳數. 第二步:讓孩子熟練地掌握數之間的前後關系: 例如:5的前面是幾?後面是幾?8的前面是幾?後面是幾?從5往前數,往後數,從 11往前數,往後數. 第三步,讓孩子熟練地掌握數之間的大小關系:例如:7與8哪個大?12與4哪個大? 第四步,讓孩子學會念題.很多孩子會看題,但不會念題.孩子知道「+」、「-」的方式, 卻不知道讀法.讓孩子讀出來是為了下一步計算時,告訴孩子:念到「加」時,就是 把數往後數.念到「減」號的時侯就是往前數. 第五步,教會孩子認識個位與十位,讓孩子熟練地說出兩位數中的個位是幾,十位是幾? 例如:15,個位是5,十位是1. 第六步教孩子進行計算: 1、數手指加減法: 加法例如:15+2= 我們告訴孩子:把大的數15放在心裡,把小的數2用手指表示(讓孩 子把手指伸出來),中間是「+」號,就是從15後面的數開始點手指,15後面 是16,點兩個手指就是16、17,那麼就15+2=17. 減法例如:15-2= 我們告訴孩子:把大的數15放心裡,把小的數2用手指表示(讓孩子 把手指伸出來),中間是「-」號,就是從15的前面數開始倒數,15前面是14, 倒數2個手指就是13,那麼15-2=13. 加法例如:15+2= 我們告訴孩子:個位與個位相加就是5+2=7,十位與十位相加就是 1,那麼15+2=17 減法例如:15-2=,我們告訴孩子,個位與個位相減就是5-2=3,十位與十位相減 1-0=1,那麼15-2=13. 這兩種方法相對來說,「數手指」只適合兩個數中有一個是單數的加法算式,因為如果兩個數都是雙數,那麼手指就不夠用了;而「個、十位相加減法」雖難學些,但能適用於所有算式計算,從可持續性發展的角度來說,我建議用「個、十位相加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