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三中玉山縣中小學社會實踐基地作文
十月份我受區教育局委派到蘇州市平江實驗學校掛職學習,以一個普通教乾的身份參與平江實驗學校的各項日常工作,同時還走訪了五六所學校,聆聽了兩場名師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講座,參加了「寧、常、錫、蘇」四市青年教師匯課活動,對蘇州學校的教育教學過程及管理有了一定的了解,深受教育和啟發。蘇州的教育無論是辦學思想,經營理念和管理機制與教學設施都非常先進,很值得我們學習:
一 別具特色的德育實踐
平江實驗學校是一所百年老校,校園內有一座具有400多年歷史的古建築——大成殿。圍繞大成殿四周有十八棵垂拱如蓋的古銀杏樹,平實人藉助校園得天獨厚的文化氛圍,塑造校園文化形象,將兒童喜愛的卡通形象引入校園,以銀杏為名創作了一系列銀杏娃娃卡通形象,首開卡通「銀杏娃」育人場景,拓展學生「快樂成長」的平台,在社會上引起了不小的反響,全國少工委、團中央《輔導員》雜志曾組織全國四百多名少先隊輔導員到這里學習,贊譽「銀杏娃娃」是德育創新的成功典範。
走進校園,目之所及,活潑可愛的銀杏娃娃卡通形象到處都是。校門口的歡迎牌上銀杏娃娃手拉著手,正向每一個來訪者致敬;樓梯口牆上銀杏娃娃正伸出手提醒你上下樓梯靠右走;水池邊,抬頭可見銀杏娃娃正微笑著做著關水龍頭的姿勢。通過活躍在校園各個角落的銀杏娃娃,潛移默化地教育著孩子,規范著孩子們的日常行為,引導孩子們去學習、去勞動、去鍛煉、去生活。
在深挖銀杏娃卡通形象本身所具有的育人功能的同時,學校還以「銀杏娃」為載體,開發了一系列特色校本課程,使孩子們從多渠道、多層面、多元化的校園、社會、網路等大課堂中自然習得發展的能力。
一是銀杏娃午間活動板塊:
銀杏娃英語沙龍: 以銀杏娃電視台為傳媒,編排銀杏娃學英語節目,唱英語歌曲,讀英語兒歌,編輯英語小報。學校開發編印了英語校本教材《銀杏娃校園英語900句》,每周3句,鼓勵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用英語交流,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銀杏娃美文閱讀: 學校開發了《語文目標手冊》,提供了每個年級必讀書目,推薦優秀書籍,開展閱讀欣賞與交流,陶冶孩子們的情操,提高孩子們的審美情趣。
銀杏娃藝術活動: 唱《銀杏娃之歌》,跳《銀杏娃之舞》,做《銀杏娃之操》。
二是銀杏娃社團活動板塊:
銀杏娃文學院: 定期舉行讀書寫作專題講座,組織讀書心得交流會,開展演講、慰問、參觀等活動,組織各級各類作文(兒歌、童話、詩歌、小說)大賽,辦《銀杏娃》小報,編輯出版文學院社員作品集《聲音》(目前已經出版兩部)。
銀杏娃藝術學院: 下設諾爾士合唱團,蘇州評彈藝術團,銀杏娃器樂團,銀杏娃舞蹈團。在蘇州市人民大會堂舉辦音樂會,出訪日本、香港,舉辦廣場音樂會、製作銀杏娃愛心名片、開展銀杏娃心繪平江(情緣平江)活動(游名勝古跡、訪名人故居、走高等學府、品土特小吃、研風俗民情)和銀杏娃漫畫故事大賽活動。
銀杏娃科技學院: (諾爾士科技園)機器人製作、雕泥塑。組織開展了銀杏娃玩具玩法大賽,出版了《銀杏娃玩具玩法大全》(被列入生活教育文庫,古吳軒出版社出版)。
同時,還有銀杏娃信息學院、銀杏娃體育學院、銀杏娃烹飪學院、銀杏娃電視台等。
此外,少先大隊還組織開展愛心銀杏娃在行動、銀杏娃金點子徵集活動和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改評三好生為評選優秀銀杏娃、五好銀杏娃(閱讀銀杏娃、勞動銀杏娃、愛心銀杏娃)。
平江實驗學校的德育工作啟示我們,學校德育只有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不失時機的挖掘利用教育資源和教育因素(如社區資源、地緣關系、自然景觀、人文底蘊、校園環境、教學資源等),充分利用校園生活的一人一事一物一情一景為德育所用,及時挖掘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偶然事件背後的價值和意義,走特色之路、創新之路,方可走得遠,取得實效。
二 務實高效的教學管理
在新課改推進過程中,由於部分教師對課改本意理解得不夠透徹常因認識上的誤區而造成教學行為的偏差,如一味追求教學形式上的活躍而忽視對教材的深入鑽研,一味追求教學手段的現代化而忽視了自身示範作用,一味追求教學的開放而忽視了對「雙基」的培養……為了糾正這些偏差將教師的中心引導到日常的教學常規上來,讓教師能沉下心來做教育,平江實驗學校在教學管理方面做了大膽嘗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務實高效的備課管理。
將教學過程分為主要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板書設計、教後反思六個板塊。要求教師寫出設計意圖,做到重點突破有方法,作業設計有層次,符合班級學情。同時對不同的老師提出不同的備課要求,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以及一些優秀教師可備簡案,也可在原教案的基礎上根據現有學情補充新的內容或創造性地提升,做到教學與時俱進。對青年教師要求備詳案,在內容和格式上可「規范」些,使他們能熟練掌握備課的基本方法。採取走課、隨堂聽課的形式,以上課效果衡量備課質量。
(二)注重實效的作業管理。
平江實驗學校十分重視作業的功能,制定了《作業布置與批改要求》,作業檢查強調對作業形式、層次、內容、數量上的監控,重質減量,力求讓學生在作業中思考,在作業中體驗,在作業中發展。要求做到有檢查必有批改,有批改必有講評,要求教師詳批的作業有課堂練習、補充練習、練習冊、自選練習等。同時提倡教師自己研討設計練習,每單元進行一次測試,並認真分析總結。除了學校組織的單元測試外,年級組及教師本人每單元也都進行測試,有一個班級三個單元測試了十二次。同時要求每堂課都留有一定時間給學生練習,當天作業當天完成,及時反饋。因此每天下午放學後,這里的老師總會逐一檢查批閱當天作業直到全部過關才罷休。4:30放學,有的教師為了輔導學生,做到問題不過夜,一直會拖到六七點,家長也在門外等到六七點才回。每天早晨到校後老師們就直奔教室檢查指導頭晚的回家作業,認真輔導,及時補差,絕不讓一個孩子掉隊。
(三)平實高效的本色課堂
結合所聽的三節課簡要介紹如下:
第一節,《7的乘法口訣》執教老師張卓雅。張老師由七個小矮人數數引入課題,引導學生巧妙運用正遷移自編口訣,並讓學生說說所編口訣的意義與理由,並通過生活中的乘法口訣如「孫悟空在煉丹爐煉了七七四十九天,見到妖怪不管三七二十一舉起金箍棒就打」等激發學生興趣;通過計算張繼《楓橋夜泊》的字數,介紹7與人的成長的關系(嬰幼兒期到7歲為止(1×7=7),兒童期14歲為止(2×7=14),少年期21歲為止(3×7=21),青年期28歲為止,中年期49歲為止,更年期63歲為止)等等,讓學生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生活情境中運用口訣解決實際問題從而進一步理解口訣,掌握口訣。
第二節,二年級語文《秋遊》執教老師姚軼群。給我的感覺是精彩而流暢。姚老師特別注意指導學生讀書,並結合課文強化語言文字的訓練,多處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寫法進行說話訓練,如用「有的……有的……」說一句話,模仿課文中秋天的農田說說秋天的果園等,整節課語言文字訓練扎實到位,效果明顯。總體說來,兩節課目標明確,設計簡約,直插核心,抓住要害,訓練扎實,朴實有效。
第三節,二年級英語《認識幾種球類》執教老師艾特兒。鈴聲想起,外教艾特兒老師走進教室並隨著鈴聲模仿起音樂盒中卡通人的動作,一下子就把孩子逗樂了。教學主要以游戲的方式進行,先讓學生猜他名字(有那幾個字母),學生猜對了就和孩子們一起翹起大拇指大叫「耶——」,猜錯了就模仿電玩的聲音「咡——」,並在黑板上畫一筆。只見隨著一聲聲「咡——」的聲音他很快畫出了一個吊在空中小人,當再錯一次時在小人的脖子上畫一個叉,宣布小人被吊了,過關失敗。接下來是以同樣的游戲猜他來自哪裡有多大等等。這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認識「羽毛球、棒球、足球、排球、籃球、乒乓球」六個單詞,只見他變戲法似的拿出六張卡片一邊做打球動作一邊帶領學生念單詞,而後以傳話游戲、一人看卡片做動作組員猜單詞等游戲進行比賽讓孩子們在游戲中鞏固所學的單詞,每次哪個組勝利了,愛特爾總和孩子們擊掌歡跳慶賀,整個課堂異常火爆,孩子們和聽課的老師們都始終沉浸在快樂的氛圍之中。一節課很快就結束了,但孩子們還意猶未盡。
由愛特爾的課我想到了新課程所倡導的新型師生關系問題。我想如果我們能像愛特爾一樣放下架子,以一顆童心蹲下身子投入到教學之中,做孩子們的大朋友,孩子們一定會因喜歡教師這個人而喜歡他教的課程。這樣的課堂孩子們特別放鬆、毫無心理壓力而又極度興奮,個性得以充分張揚,激情得以充分釋放,利於形成自信、樂觀、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是真正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和幸福奠基的教學。當然,老外的課效率較低,一節課有三分之一的學生並沒有掌握所學的單詞,六個單詞中的「羽毛球」和「棒球」兩個詞全班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基本掌握。但在這樣的課堂上只要掌握的就記憶深刻而不會輕易遺忘。
(四)高強度、快節奏的工作節拍。
上午 下午
8:20 學生到校 1:00~1:40 第四節課
8:25~8:45 輔導自習 1:50~2:35 第五節課(含眼保健操)
8:45~9:05 早操、晨會 2:45~3:25 第六節課
9:15~9:55 第一節課 3:35~4:15 第七節課(活動課)
10:05~10:50 第二節課 4:15~4:45 放心班
11:00~11:40 第三節課 4:45 放學
12:15~12:50 午間活動(學生社團組織活動 教師備課、輔導及聽課反饋等相關活動)
從作息時間表可以看出教師從早上8:20到晚上4:45超負荷工作,中午連放學加吃飯時間只有35分鍾。其實每天早上7:30老師們便到校,下午直到6:00有的老師還在輔導後進生學習。
每天早上7:30——9:05,中午11:40——1:00護導員(值周教師)到不同崗位護導,監督學生課間活動安全和守紀、讀書、活動情況,其中一名值周教干負責填寫護導記錄。
(五)教學工作第一位
十月、十一月份平江實驗學校除常規工作外要開展的主要工作還有:
1、「寧、常、錫、蘇」四城區青年教師匯課暨校長沙龍(10月9日,承辦英語組匯課工作,呂校長主持A組校長沙龍活動並做專題發言)
2、迎接區教育督導團「四項規定」專項督導檢查;
3、迎接江蘇省平安校園評估驗收(10月21日區級初驗);
4、迎接全國衛生城市復查(大概10月20日——31日,主要檢查學校健康教育工作);
5、與新加坡美以美女校開展校際交流活動(10月28、29日,新加坡教育訪問團來校);
6、恩玲樓啟用儀式(11月6日,教學樓捐建人,香港實業家朱恩餘將親自前來剪綵)
7、十周年校慶(11月17日,上展示課、舉辦專場文藝展演);
可以說,以上的那一項工作都是影響學校前程的大事。每一件事的工作量都大的驚人。但奇怪的是全體老師每天忙於備課、上課、聽課、研討,各項業務工作照常進行,從未因整理檔案、補資料而停過師生的一節課,忙碌的是各項工作的責任領導和極少數責任老師。如恩玲樓啟用儀式,藝術組利用每天的興趣小組時間排練節目,教導處安排展示課老師備課、試上,辦公室負責人員邀請及儀式的策劃,各項准備有條不紊,要知道除了呂校長這里的所以負責人都任課且多為語、數、外主課。再如迎接平安校園評估,少先大隊石主任收繳班主任工作手冊、整理學校開展安全知識講座及其它相關活動資料圖片;總務處陳凱主任整理搜集食堂相關資料;辦公室准備匯報材料、整理相關整體性的諸如組織領導、網路制度等資料。各種資料加起來不足30個文件夾,但各種資料都是實實在在開展過的工作,幾乎沒有臨時造假的勞民傷財的東西。
呂校長介紹說:「上級的各種檢查評估,查的是我們領導,只要領導平常把工作抓細抓實就不怕他查,絕對不能因為這些檢查甚至是政治運動牽扯老師的精力,影響教育教學,因為教學工作是第一位的,做這些工作最終目的也是為了更好的搞好教學。」
三 打造幸福的「銀杏教師」
用呂校長的話說就是讓全體教師都動起來,讓部分教師先冒出來,讓冒出來的教師亮起來,讓領導班級硬起來。
對於剛參加工作的新教師,他們聘請市區教研員、特級教師、學校資深教師等專家成立學校導師團,做強「師徒結對」工作。有目標、有計劃地組織廣大青年教師開展就職宣誓、學習、觀摩、說課、評課、教學基本功競賽、「頭腦風暴」等多種形式的教學研究活動,加大對青年教師、骨幹教師的培養力度。努力為青年教師的成長搭檯子、壓擔子、鋪路子,促進青年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
學校高度重視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的示範輻射作用,開展示範教學、主持課題研究、舉辦專題講座,引領青年教師快速成長。學校長期開辦青年教師學習班,成立了「銀杏教師讀書中心組」,實行團隊主題學習與個人自主學習相結合,成立了「銀杏講壇」,定期聘請全國有名的專家、教授來校講學,讓教師們與名師對話,與知者交流。學校開辟了「銀杏論壇」,讓廣大教師通過閱讀、學習及定期的讀書沙龍活動,與自己的教育實踐、教學經歷激烈碰撞,產生新體會、感觸和收獲。引領教師充分利用個人博客書寫網路日誌,網路交流與分享成為教師們職業生涯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目前學校有國家級、省級培養對象3名,蘇州市名教師2名,蘇州市學科學術帶頭人8人,區級以上骨幹教師40人(占教師總數的42%)。
四 開放式的辦學行為
教育事業是社會事業,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有識之士的傾情投入。教育事業是社會事業,辦學必須走出校門面向社會。
平江實驗學校就是這樣的一所敞開校門辦教育的學校,因此在短短十年時間里迅速成長為一所校園環境優美典雅、教育設施完備先進、常規管理嚴格規范、師資隊伍素質優良、辦學水平與時俱進,「質量一流、特色鮮明、區域資源共享的九年一貫制學校」。
市區政府的大力支持: 十年前,為了打造名校,實現資源共享、共同發展的雙贏,蘇州市委市政府與平江區和平江教育局領導審時度勢,毅然將具有百年校齡、生源爆滿、廣受贊譽但場地不足的平江區實驗小學與僅一牆之隔有著近50年校史、生源較差、質量較低的蘇州市第十一中學合並為平江實驗學校。並採取多種措施,先後派出多名優秀的校長,使重組後的兩校都獲得了新生,達到了雙贏。短短十年時間里學校先後被命名為江蘇省首批實驗小學、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道德教育實驗基地、江蘇省校園詩教先進單位、江蘇省教育科研先進集體、江蘇省文明單位……
社會團體的熱情相助: 蘇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平江實驗學校就坐落在歷史底蘊最深厚的平江歷史街區。學校充分挖掘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資源,與各社會團體廣泛合作,在承傳與創新方面走出了一條成功之路。平江區藝術界聯合會在該校設立了培訓基地,下設銀杏娃合唱團、蘇州評彈藝術團、銀杏娃美術學院;平江區科協在這里辦有「銀杏娃科學院」等。使小學生直接與大家對話,小學校直接與大社會對接,有效促進了學校德育及藝術教育、科技教育的發展,並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
專業人士的傾情投入: 學校聘請了原蘇州市少先大隊總輔導員惠樺做德育顧問,學校的德育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在全國有一定影響;學校聘請原平江區教育局局長周之泉、江蘇省特級教師蘇教版教材編審鄧蘅儀、江蘇省特級教師沈綺雯等一批教育專家組成導師團,長期跟蹤指導青年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引領青年教師走上了專業發展的快車道,有多名教師在全國、全省課堂教學大賽中奪魁。
專業機構的熱心參與: 學校編印的《銀杏娃文明手冊》、《古訓一百則》、《銀杏娃德育四字謠》、《銀杏娃文化三字歌》等德育文庫材料及《校園英語900句》、《銀杏娃新編讀本》等校本教材裝幀精美,大氣而有品位。一是得益於學校師生的智慧付出,同時也得益於像少年文學院甪直馮斌作文博物館、小河作文工作室等專業機構的參與。國家電子音像出版社在此建立實驗基地,定期派專業人員指導電化教育工作,有多名教師的課被製作成電子教學教材出版發行。
有識之士的慷慨解囊: 市政公司每年贊助5萬元設立了「市政育才獎」,用於獎勵優秀教師;香港著名企業家朱恩餘全資捐建了2900平方的教學樓(帶有地下體育場);諾爾士新材料有限公司資助建立了諾爾士科學園、諾爾士——銀杏娃合唱團(團員免費參加學習培訓)。關注學校發展的廣大學生家長每年贊助約500萬元,用於改善教師福利及辦學條件。
師生定期走出校園走進社區服務社會
銀杏娃藝術學院走進蘇州市人民會堂辦專場音樂會;銀杏娃蘇州評彈藝術團走上社區義演;銀杏娃美術學院開展新繪平江書采風活動……
銀杏教師走上街頭開展黨員交通志願者服務活動,每周六上午7:30——19:30從不間斷……
學校與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學校結成友好學校長期開展國際交流活動。
五 高效有序的後勤保障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可見後勤保障是克敵制勝的保障和前提,是工作成敗的基礎與關鍵。良好的後勤管理可以給員工提供一個輕松、溫馨、和諧、有序的工作環境和基本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後勤服務質量就是企業的產品質量和市場份額。之於學校,後勤工作同樣是一所學校管理水平的直接反映,是影響師生工作、學習效率的關鍵因素。沒有良好的後勤保障,就沒有良好的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因為後勤服務的好壞直接影響師生的心理情緒和精力,進而影響工作激情和教學質量。
可以說,這里的師生如此專於教學勤於學習,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有一個良好有序的後勤保障。
每天清晨師生們迎著朝陽踏入校門,學生的第一件事不是搶拖把、拿笤帚,而是直入教室讀書學習,教師不是忙於應付各類檢查評比而是直接進入班級輔導學生。每天早晨七點半學生基本到齊,到八點四十上操,有一個多小時的早讀,這是多麼寶貴的時光啊!一年之計在於晨,不由得我好羨慕這里師生們如此幸福的晨讀生活。每天清晨迎接她們的總是一個整潔干凈的校園,師生們全身心的埋頭教學與學習,校園真正成為了學園,樂園和精神家園。
每天早晨我六點半便看見後勤的工友們已經開始打掃校園了,七點半後他們已經打掃完畢投入到「中餐准備戰」之中了。說是「中餐准備戰」一點不誇張,因為這里每天中午就餐的學生有四千多人,教師二百多人。教師和初中學生在餐廳排隊吃自助餐,小學部的學生在教室里用餐。每天中午11點,食堂的師傅們便將飯、菜、湯,清洗用水,餐具等送到各班門外。看著五十多歲的後勤師傅們每天將中餐一桶一桶往四樓、五樓扛,真的為他們工作之辛苦和賣力而生敬畏。他們送完後還要等在樓下在第一時間內把餐具、洗碗水、殘羹剩飯運走,一趟趟,一車車,緊張而有序。每天一點鍾左右所有人員就餐結束,兩、三點的時候一輛輛餐車便清洗干凈安序號依次排列於餐廳左右,餐廳內外的地面便已經拖洗得一干二凈,桌椅已經擦拭完畢排列整齊了,真佩服師傅們速度之快和工作之精細。飯桶、菜盆、餐具框等都是編上序號標上班級的,你會發現擺放整齊的餐具居然會按序號擺放,一號不亂。
我們就住在餐廳旁邊,每天午飯後總有兩位工友大姐把整個樓道拖一遍,而她們分明剛剛還給我們打飯的啊?!還有門衛的兩位大爺,每天早晚我們出去吃飯進出校園時總是笑容可掬的和我們打一聲招呼,而除了在門衛的傳達室,在校園的每個角落總發現他們拿著笤帚、土簸箕不停轉悠的身影。
由於要啟用新教學樓「恩玲樓」,2900平方的教學樓沒要師生們動一下手,後勤的師傅們放棄了兩個星期天將樓上樓下徹底打掃、沖刷。十幾個班的桌椅一張一張的從原教學樓中搬下來再一張一張的搬上新樓。今天剛吃過飯,我發現他們又一張一張的把課桌椅從新教學樓中搬下來,把剛買的新課桌椅再搬上去。
我問後勤的陳主任,為什麼都是些五十左右的人,怎麼不招一些年輕的?他說這些人能吃苦,會幹活,不偷懶,好管理,傭金低。哈哈,好精明的總務啊!他說蘇州的最低生活保障是800元每月,付他們850元每月,他們很滿足的。我說,他們怎麼保潔、門衛、做飯、搬運什麼都做啊?做這些要加薪嗎陳主任說:「招他們就是負責學校的勤雜的啊,雖有所分工,但無論保潔的、餐飲的、保衛的,以分工工作為主責,全部由後勤統一調度,我們安排做什麼他們就做什麼。」
平江實驗學校共13棟教學樓,79個班級,4000多名在校生,200多名教職工。各種功能室、專用教室齊全,大會議室、報告廳兩個。這么大的學校,二十幾個工人既要全天候維護、保潔,還要負責中餐,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但由於管理到位,充分發揮每一個勞力的功能,各項工作有條不紊。給教學工作提供了高效優質的服務,保障了師生全身心的投入教學與學習之中,為學校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總之,這次學習感受很深,我要把學到的教育理論與實踐經驗,積極應用到實踐之中,不斷促進我校教學管理的創新與教學質量的跨越。
B. 中小學社會實踐基地項目有哪些
中國現代美學是在西方美學思想影響下產生、發展的。從更廣闊的視野看,它是中國本土文化與西方外來文化交流、碰撞與融合的產物。中西文化的碰撞、融合既是中國現代美學產生、發展的文化背景,又是中國現代美學理論建構的思想資源。中國現代美學的特徵及其價值、意義,不僅要從社會的政治經濟里尋找原因和根據,也要從文化那裡尋求答案。文化兼有客觀與主觀二重性,它的外形式是客觀的物質存在,而其內形式卻是主觀心理(文化心理結構),它的本質是精神性的,因而它的作用只有通過個體的心理活動才能發揮出來。文化與一切學術活動、藝術活動、審美活動的關系最為直接、密切。 中國現代美學已有百年歷史,先賢們對美學學科建設和美學理論建構做了多方面的嘗試和探討,留下了豐富遺產。但是,由於對西方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兩者的特徵、價值取向、生命活力及長處、短處缺乏真正的認識,因此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常常陷於盲目狀態。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西方國家的科學技術走在我們前頭,因而其文學藝術也先進於我們。正是出於這種認識,五四「文學革命」諸君用西方文學藝術的悲劇精神和寫實主義方法為標准,批判、否定中國文學、戲劇、小說、繪畫及其大團圓精神。這種認識在20世紀3 0年代之後才逐漸有所改變,但50年代以後又出現照搬前蘇聯美學和文藝理論的狀況。進入90年代,人們一方面反省由於搬用前蘇聯的弊端,另一方面卻又搬用西方後現代主義的東西,以代替自己的思考與創造,並且仍以否定傳統為代價。這是值得深思的。中西文學藝術分屬於兩種很不相同的文化體系,各有自己的民族特點,不能從西方科學技術先進的事實中推斷出西方文學藝術也同樣先進的結論。 模仿、照搬外來的文化模式、觀念、方法,而不與自己的傳統文化結合、融化而創新,是沒有生命力的。中國從20世紀初開始傳播西方美學,至20年代開始在高等學校開設美學課,並陸續出版了各種美學原理或美學概論,發表了各種各樣的美學文章,但在質上卻又是照搬西方(包括前蘇聯)模式,范疇、命題、體系都是西方的或模仿西方的,我們祖先所創造的范疇、命題和重要思想觀點卻長期擱置、無人問津。這是「歐洲文化中心主義」影響的必然結果。當然,西方的美學理論我們必須借鑒,它會給我們很多啟示,會給我們提供豐富的思想營養。但西方的美學理論不能代替我們自己的美學理論建構,因為西方的美學理論是西方文化的結晶,並不是全世界普遍適用的。我們也不要企圖建構全世界公用的美學理論,那也是不可能的。因為文化是多元存在的,各有自己的民族特徵,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規律。同時,美學不是揭示自然的客觀規律,而是揭示人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屬於人文之學。文化不同,人文精神如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價值取向、審美心理、審美風尚、終極關懷等是很不一樣的。正因為如此,建構中國特色的美學理論必須紮根於自己的文化土壤之中,並從西方美學乃至其他民族美學中汲取異質因素,與們固有的優良傳統融合、碰撞、消化,從而才能創新。 完全按照西方模式來衡量中國美學史的實際,用西方的審美標准取捨中國的思想資料,有削足適履之嫌。例如,有人撰寫孔孟老莊的美學思想時,大談他們對美的本質的認識。其實,孔孟老莊乃至整個中國美學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對十分抽象的美的本質並不感興趣,很少直接談論這種問題。他們所感興趣的是美的境界、美的形上精神。他們追求這種精神境界,不像柏拉圖那樣進行抽象的思辨和邏輯推導,而是進行鑒賞、體驗、感悟、洞觀,因此在形式上也不見邏輯體系。所以,大談孔孟老莊如何論述美的本質,無疑是無的放矢。當然,中西美學和中西文學藝術有許多相同之處,求同、相互印證、相得益彰是可能的和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它們還有不同甚至相互反對之處,這尤其不能忽視。由於中西文化不同,才使中西美學各有自己的論說形式,中西藝術才各有自己的民族風格。西方藝術以自然科學為其理論基礎,側重於寫實和客觀描寫,結果落實到認識論;中國藝術以道德哲學為其理論基礎,側重於寫意和主觀表現,結果落實到育人的教育實踐;二者的思維方式、表現方法、價值取向很不相同,各有長短。可以說,中西藝術沒有完全相同的范疇、命題和論說形式。正因如此,中西對話交流、取長補短、融合出新才是必要的,才能有發展、創造。因此,進行深入、系統的跨文化研究,乃是未來文化發展不可缺少的認識前提,也為美學創新展開了廣闊的文化背景,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在跨文化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中西美學比較,才能做到深刻、符合歷史實際;才能通過比較,認識優劣,擇善相從,吸收消化,吐故納新。中西美學融化出新,這是我國未來美學理論建構的主要途徑,也是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鑒於以往的經驗,中西美學比較研究應當做到:一是中西美學融化出新,對於我們來說必須建立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能割斷歷史,否則未來美學的發展便會失去根基,沒有了生長發展的條件。也就是說,中國未來美學的發展既要吸收西方美學的異質因素並加以消化,同時又必須紮根傳統文化土壤之中,才能具有自己的獨創性與民族特點。這樣的中西比較既反對「全盤西化」,又反對「抱殘守缺」。二是中西美學比較研究要求研究者採取平等對話的方式。要做到這一點,關鍵在於對中西文化各自的優越性、局限性和生命活力必須有清醒的認識,才能清除「歐洲文化中心主義」的影響,才能正確掌握比較的標准。三是中西美學比較要求研究者對中西文化有基本的了解、體驗,對自己所比較的范圍要有系統深入地研究,才能達到一定的深度,做出獨到的建樹。 中國美學研究的深化途徑薛富興現代意義的中國美學研究從王國維開始,他用西方近代學術方法和觀念審視中國古典審美傳統,發現了在傳統學術視野下很難發現的東西。此後,以宗白華、朱光潛為代表的新一代學人在深入認識中華審美精神個性方面,得出許多精到的認識。但整體而言,20世紀前期是一個集中輸入西方美學理論、嘗試基礎理論建構的時期,中國美學研究處於零星討論、尚不系統的階段。 20世紀80年代始,中國美學研究進入全面系統研究的新階段,出現了一批有影響的中國美學史著作,斷代史和專題性研究著作也層出不窮,發表的單篇論文則更多。從此,中國美學與美學理論、西方美學鼎足而三,被視為美學研究必不可少的分支,初步建立起中國美學這一美學分支學科,系統梳理了中華民族審美觀念發展的大致輪廓。這打破了20世紀前期以西方美學為美學的局面,充分注意到人類審美意識中的民族文化個性,使美學學科內部的生態結構更趨豐富、合理,對美學在中國的深化與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現在,中國美學研究已成為成果豐碩的一個領域。 當然,20世紀後期的中國美學研究也有其局限。最主要者有二:一曰基礎薄弱。依理,一門學科的建立當從具體、微觀的專題實證研究開始,只有專題研究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通史式的宏觀總結成果。但20世紀後期中國美學研究正好相反,一開始便是通史式研究佔主導的宏觀研究階段。著者積數年之功來言說數千年審美傳統,其粗疏程度可想而知。即使是單篇學術論文,也以大話題居多,缺乏扎實的專題實證研究,有先天不足之症。二曰觀念研究。現行中國美學研究大多停留在審美觀念梳理階段,觀念只是人類審美活動的最後階段、最抽象形態,審美研究若只停留於審美觀念,沒有更質朴、豐富的審美實踐材料來支撐,將始終是無根之苗。這一點,現在已開始為美學界所認識。 中國美學研究正處於自我深化的新階段,其具體途徑有四: 化宏觀為微觀,走出通史情結,重新回到具體、實證的專題研究,重新做斷代史、專題史的研究工作,補先賢之未足,為中國美學的健康發展奠定一個較為扎實的基礎。現在,我們對中華審美意識發展的具體情形尚知之甚少,諸如中國自然審美史、工藝審美史、生活審美史這些極具意義的專題,尚待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也只有這些較為具體而又有普遍啟示意義的專題研究成果出來之後,我們對中華審美意識發展才會有更符合實際、更新、更高的認識。 化觀念為活動,走出理論文本,回到生動、豐富的大眾審美實踐,回到更質朴、具體的審美活動的器物、文字材料中,重新做系統的分類整理工作。美學史首先當是現實的審美活動史,觀念的梳理當是終結而非起始環節。美學是人類感性精神現象學,從豐富復雜的現實生命活動中分析審美要素,從浩如煙海的器物與文獻中爬梳審美的蛛絲馬跡,確是一樁苦役,但不下如此功夫,中國美學研究便無以深化,永遠只能處於前科學階段。這實際上是以實證專題研究補課的方式來超越20世紀後期的觀念研究。 以中華審美的特殊性材料來解決人類美學的普遍性問題。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將充分展示中華民族獨特審美精神視為中國美學研究的唯一目標,其實這只是中國美學研究的初步。若僅以審美民族文化個性呈現為職責,中西美學將永遠各自言說而無法形成人類共享性美學知識體系,中國美學研究也就失去了普遍性學術價值。中國美學研究若沒有超越民族文化本位的普遍性學術視野,沒有美學基礎理論指導,實證研究也將很難深化、提升。因此,以中華審美獨特性材料為基礎,提出一些對研究人類審美意識發展史有普遍意義的問題,解決一些西方美學尚未提出,或雖已提出卻還未能很好解決的問題,將中華傳統審美智慧融入人類美學共享性知識體系,如此才能提升中國美學研究的學術價值,所謂美學的「失語」、無平等對話權、中西美學各自為政等問題,也才會逐步得到切實解決。 堅持審美世俗本性,發揚中華審美傳統。審美是人類精神生活的起點,當下感性立場決定了它永遠是最世俗的精神生活。中國有深厚的以審美樂生的文化傳統,自然審美、工藝審美、生活審美和藝術審美在中華古典文化中全面展開,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這些正需要在當代社會發揚光大。較之西方那種以審美為真理、信仰的傳統,中華以審美為樂生之情的傳統更符合人類審美活動本性。中國美學在審美觀念和審美實踐兩方面都有精彩的思想文化資源,因此,在促進當代美學基礎理論建設和現實人文關懷方面,中國美學研究應該有極好的前景。 現代性視野中的美育學科建設曾繁仁美育學科的發展從來都同人類社會的發展步伐緊密相關。在工業化之前,人類社會只有美育活動而沒有嚴格意義上的美育學科。美育學科的產生,應以1793年席勒發表《美育書簡》為標志,該書意在通過美育解決資本主義工業化所帶來的「人性的分裂」。而「二戰」之後,美國哈佛大學等名校針對教育的科技化、工具化和職業化傾向,提出了包含藝術與其他人文學科的「通識教育」。20世紀80年代,美國蓋蒂藝術中心為使美育更加規范化並列入課程體系,提出以學科為基礎的藝術教育。在我國,首倡並實施美育學科建設者為蔡元培,他將美育列為教育方針的五個方面之一。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提出「德、智、體、美和生產技術」全面發展的培養目標。不過,美育學科建設的真正起步,則在改革開放之後。我國不僅把美育正式寫進教育方針,而且將其提到「素質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的高度。教育部於1998年和2002年先後發布了《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1998-2001)》與《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1-2010)》,前一個規劃帶有撥亂反正、恢復美育學科的性質,後一個規劃則已立足美育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內涵豐富而切實可行。同時,我國還組織成立了全國性的藝術教育委員會和美育的相關學術組織,出版了數量可觀的美育教材和論著,極大地推動了美育學科的發展。 美育作為美學和教育學的交叉學科,它的發展必將極大地推動這兩個相關學科本身的發展:從美學來說,美育學科的發展將使美學學科由抽象的本質主義探討回歸人的生活世界;從教育學來說,美育學科發展為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構築了融會二者的橋梁,從而提高素質教育的質量和水平。而從整體的社會發展來說,面對日益加快的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市場化步伐,美育學科的發展對於不斷膨脹的工具理性、精神焦慮與市場拜物,是一種人文精神的療治和補缺。可以認為,在當代,美育學科的發展承擔著培養一代新人的重任。 從長遠建設來看,美育學科發展須在現代性視野下遵循學科自身規律加以推進。這就要求我們立足於中國現代化過程中存在的人的生存狀態「美化」和「非美化」的二律背反現實,從學科建設所必具的「擁有一個有機的知識主體,各種獨特的研究方法,一個對本研究領域的基本思想有著共識的學者群體」這一基本要求出發,開展學科建設工作。這里,所謂「擁有一個有機的知識主體」,就是從美育學科的「審美力的培養」這一基本范疇出發,面對當前信息化時代大眾傳媒與文化產業高速發展的形勢,吸收當代美學領域富有價值的現象學、闡釋學、存在主義、語言學美學和文化詩學的精華,構建具有新的內涵的當代美育理論體系,並做到古今中外各種美育資源的綜合運用。從我國古代來說,源遠流長的「中和論」美育思想的價值,就在於以「天人合一」為哲學基礎,以天、地、人交匯融合為指歸,最後落腳於文與質、外在與內在、入世與出世高度統一的「君子」的培養。這是一種迥異於西方古代感性與理性二分的「和諧論」美育思想,有著重要的當代價值,應予批判地繼承。可惜的是,這種「中和論」美育思想的價值長期以來沒有引起學術界足夠的重視。而對於西方,除重視古希臘以來「和諧論」美育傳統之外,還更應重視西方現代、特別是20世紀以來以突破傳統「主客二分」思維模式為特徵、以追求人的「詩意的生存」為目標的美學與美育思潮,從中吸取有價值的成分。除此之外,我們還應重視我國現代以來以王國維、蔡元培、魯迅為代表的美育思想傳統,特別是對於近五十年來,包括新時期以來的美育理論和實踐,更應給於重視和繼承發揚。由此,在諸多資源的基礎上來建設中國特色的當代美育學科體系。 所謂「獨立的研究方法」,是指美育作為交叉學科應立足於理論與應用的統一,吸收當代心理學、社會學、教育評價體系與腦科學的種種方法和成果,逐步形成相對獨立的當代美育研究方法。其中,尤其要重視當代教育評價體系的探討和腦科學的發展。而從教育評價體系來說,目前存在兩種教育評價測試體系:統一的智商評價測試體系和以個人為中心的情景式評價測試體系。如果機械地依照智商評價測試體系,則美育與德育等非智力教育一定會被放到不重要的位置,從而走上應試教育的道路。因此,只有遵循以個人為中心的情景式評價測式體系,美育才可能擁有其應有的地位。只是這方面的具體操作難度較大,還需要進一步探索。而由於美育同教育學科的關系,它同心理學、特別同「神經心理學」與腦科學研究密切相關,如我們所熟悉的美育所特具的「開發右腦」、「情感升華」、「肯定性的情感評價」等,都同神經心理學和腦科學有關。因此,美育學科的建設和發展有必要借鑒腦科學的成果,使之具有自然科學的重要支撐。至於「有著共識的學者群體」,目前應側重從現有藝術教育隊伍出發,通過行政和學術的渠道來採取措施,盡快提高其實際能力和水平。同時還應吸收相關學科的學者參與研究,逐步形成一支同我國美育學科發展相適應的質高量足的美育學術隊伍。應該說,從時代需要和學科自身發展兩方面來說,我國的美育學科必將逐步走向成熟、取得更大發展。 文藝美學:問題與希望王德勝文藝美學被正式當作一門特定的理論「學科」,是20世紀80年代以後的事情。作為20世紀中國美學接受西方美學學科方法之後在自身後期發展中的一種努力,文藝美學研究及其學科化建構不僅追躡了現代中國美學的理論意圖——把美學的思辨過程延伸進感性形象的文藝活動之中,正是自王國維以來中國美學一以貫之的學理追求之一——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當代中國美學界對於「美學的中國化」、「美學體系建設」的一種具體回應方式和現實態度。 值得矚目的是,在一個不長的時間里,文藝美學在中國已有了相當規模的發展。不過,也正因為文藝美學歷史之短,其學術發展中難免存在種種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體現在有關文藝美學的學科定位上。如果說,提倡文藝美學的學科化建構最初具有某種「應時而生」的性質,主要是為了強調文藝回歸其自身審美屬性,因而有著鮮明的理論應用企圖;那麼,隨著研究過程的不斷展開,我們便不能不嚴肅地面對這樣一個問題:被當作特定學科或美學分支來建構的文藝美學又如何才能確定它自身的學科性質?對此,目前各種有關「什麼是文藝美學」的認識,基本上都傾向於認為文藝美學是美學(包括文藝理論)問題的特殊化或具體化。然而,這種認識不能真正令人滿意,因為它仍然無法從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方面真正有效地區別文藝美學與美學、文藝理論的學科界限:難道為了保證文藝美學的獨立性,美學在思辨層面對於文藝活動的審美特性和審美規律的探討、文藝理論從具體審美過程出發對於文藝活動的研究,就必須無條件地「讓渡」給文藝美學?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它又將帶出一個新的、悖論性的學科建構難題,即為了區別於美學的存在形態,文藝美學必須有意識地淡化對於美本體的思辨,弱化美學思維之於具體藝術問題的統攝性;而為了撇清與文藝理論研究的相似性,文藝美學又必須有意識地強化文學藝術問題的美學抽象性,增加文藝美學的哲學光色。應該承認,這個學科建構上的難題,還沒有在當前的文藝美學研究中得到有效克服。它不僅影響了文藝美學其他問題的解決,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我們對文藝美學存在合法性的信心。 那麼,解決文藝美學的定位問題、化解文藝美學學科建構難題的希望在哪裡呢?在我看來,這個希望就在於我們轉換態度,把文藝美學從一種學科形態轉向一種具體研究形態來加以理解,即文藝美學的研究在理論層面上明確指向了對文學藝術問題的深刻把握。因為很顯然,既然文藝美學的討論話題基本上都可以在美學和文藝理論體系中找到其敘述形式,而20世紀以來各種美學、文藝理論研究不僅沒有拒絕藝術的審美考察,而且正越來越趨向於把研究視點深入到藝術母題之中,那麼,文藝美學的研究其實就可以被理解為美學、文藝理論內在話題的當代延伸,它的任務就是提供一種從內在結構層面觀照藝術的具體審美存在特性、審美表現方式、審美體驗過程和規律等的特定理論思路、討論形態。質言之,文藝美學的定位可以在當代美學、文藝理論的自身問題中獲得確立,「學科化」的「文藝美學」實際就是一種當代形態的「文藝的美學研究」。 因此,依照美學、文藝理論的當代發展特性來尋找深化文藝美學的真實理論問題,以對問題的確定來奠定文藝美學作為一種當代研究形態的合法性基礎,以對問題的闡釋來展開文藝美學研究的合法性過程,應該是一種明智的做法。而當前文藝美學研究所面臨的許多問題中,需要我們特別關注者有三:第一,藝術現代性追求與文化現代性建構的關聯。這其中又包括三個方面,即:文化現代性建構的理論與實踐的具體性質、藝術現代性追求的內涵及其在文化現代性建構中的位置、藝術現代性追求的合法性維度。第二,當代大眾傳播制度對於藝術活動、藝術作品的效果的具體影響,以及這種影響的實現過程和美學意義。由於當代藝術的變異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大眾傳播的具體特性,因而只有把藝術效果問題與整個文化的大眾傳播制度問題加以整體考慮,我們才能獲得對於藝術審美本質的當代性把握,在理論上真正體現現實的價值和立場,文藝美學研究也才可能產生理論的現實有效性。第三,藝術活動與日常活動的現實美學關系。把藝術活動與人的日常活動的關系放在現實生存語境中來把握,既是對當代藝術的美學追求的一種具體認識,也是美學和文藝理論研究擴大自己的學術視野、體現自身當代追問能力的內在根據。 西方美學研究之展望朱立元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美學(包括美學原理及中國美學史)研究的每一步進展、每一次突破,都主要以西方美學為參照系或借鑒對象。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21世紀,中國美學建設面臨重大的突破發展和歷史性機遇,而研究和借鑒西方美學的歷史經驗與當代新成果,對於中國美學理論的創新(包括中國古代美學研究視野的拓展)仍然是一種重要方式。而且,從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期來看,我國的西方美學研究現在還只是起步階段,研究的空間還很大。 首先,在21世紀,西方美學譯介工作還需要大力拓展。20多年來,西方美學的譯介在我國雖初具規模,但從整個西方美學研究需要來看還遠遠不夠,不但有些重要時期如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涉及美學內容的譯作太少,而且美學史上有些重要學派和代表人物的相關譯著也不夠完備,如美國經驗派、德國理性派和浪漫派,以及除狄德羅、萊辛以外的歐洲啟蒙主義美學家等;19世紀歐洲美學史上許多重要美學著作至今未見到完善的譯本;20世紀美學譯著雖已有一定的規模和數量,但許多重要代表人物的美學論著或相關論著還未曾譯介過來,尤其近一二十年裡大量新的重要論著(不限於純美學論著,包括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評方面的著作)還來不及介紹進來,有的甚至根本未進入我們的視野。而對於已經翻譯介紹進來的大批各個時代的美學著作,我們的研究工作也還跟不上,許多重要著作至今沒有被認真、系統地研究過,有的甚至從未引起注意。受到普遍關注的不外乎那麼一些屈指可數的熱門書。所以,這一方面的工作還大有可為。 其次,與譯介工作密切相關,西方美學史的研究與寫作也遠非無事可作。斷代史研究更是大有文章可做,上面所提到的缺少譯介的時期和學派都值得專門研究並寫出斷代史或學派史。尤其是,當代特別是近二三十年的西方美學發生了巨大變化,現代的與後現代的美學共生共榮,它們都值得我們予以更多的關注和更及時、深入的研究。 再次,西方美學的范疇與范疇史研究需要大力發展。美學范疇作為各種審美現象的本質、關系的規律性表達和邏輯概括,是美學思想和觀念的理論形態。在某種意義上,西方美學范疇史研究是對一般西方美學史研究在理論和邏輯上的提升,又是對西方美學史研究的推進和深化。我國對西方美學范疇的專題研究雖有一些論著,但還不夠系統和深入,至於范疇史的研究更顯得薄弱,需要我們花大力氣加強這方面的研究。 第四,西方美學史的研究可以提升到審美意識和審美文化史層次來進行,即可以把特定時代以理論形態呈現的美學思想,與那個時代以具體審美意識、觀念、趣味、風尚、藝術創作等體現的審美實踐活動和原生態的審美文化生活緊密結合起來,使美學理論與審美實踐緊密結合,相互闡發而相得益彰。 第五,對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美學思想還應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在我國,對馬克思《巴黎手稿》的研究固然已取得可喜成果,但是,馬克思美學思想在西方美學史上有劃時代的貢獻,我們現有的研究還僅是初步的。馬克思的美學思想不僅屬於19世紀,還屬於20世紀和21世紀,其中許多重要觀點、見解、思想極富現代性和超前性,現代西方不少美學大家的思想都曾從馬克思那裡受益或得到啟示。我們不應拘泥於對《巴黎手稿》進行逐字逐句的詮釋或注經式的讀解,而應以現代眼光從現代性和馬克思的歷史性超越入手,從德國古典美學向現代美學轉型的歷史脈絡上,從馬克思對20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和其他美學流派的巨大影響中,進一步系統、深入地研究馬克思的美學思想。這不僅對整個西方美學尤其是當代西方美學的研究大有裨益,也有助於當代中國美學的理論創新和建設。 最後,西方美學研究最好能在與中國美學研究相互比較、參照的背景和學術視野中進行,這對中國美學和西方美學的研究都大有好處。
C. 如何推進中小學環境教育社會實踐基地建設
小學科學實驗室是素質教育的基地,是學生開展實踐教學的場所。
在實驗教學中,應走回上器材配備、管理與答使用互相促進,協調發展的軌道。
只有搞好設施設備的維護和管理,才能保證實驗教學的正常開展。
積極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合理利用實驗室進行開放式實驗教學,讓實驗室真正成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創新的樂園。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
學生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
要通過科學教育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提高。
小學科學實驗室是素質教育的基地,是學生開展實踐教學的場所。
科學實驗室管理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科學教學的質量。
管理是關鍵,使用是根本,效益是目的。
因此,在實驗教學中,應走上器材配備、管理與使用互相促進,協調發展的軌道,初步形成以實驗教學為突破口,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創新意識為目的的「實驗-教學-創新」的良好局面。
D. 南山區中小學社會實踐基地怎麼樣
……那個請問你是哪個學校的?
軍訓的話我好像去過那個西麗麻勘那邊的來著……宿舍一個班一個班的分,男女生各一間,十幾個人一間吧……有洗澡和廁所的,水當然是熱的,訓練的話講不清楚,大概看體質問題,堅持不下去了就請假嘛!軍訓時是早睡早起的,不會太累。
E. 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是屬於個人企業還是教育局的。就是有中小學的時候學校組織學生春遊的那種
中小學社會實踐基地,應該是屬於個人企業現在很多中小學生在假期里邊都會組織參加夏令營或者其他的活動。社會上有專門組織這些活動的企業。
F. 泉州市洛江中小學社會實踐基地教官的名字
泉州市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是軍分區根據泉州市國動委會議精神,依託泉州市民兵高炮訓練管理基地,經市委、市政府批准於2005年成立的,並先後被洛江區宣傳部、教育局、人武部、關工州市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是軍分區根據泉州市國動委會議精委命名為「洛江區科普教育基地」、「洛江區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及「洛江區少年軍校培訓基地」。
基地位於洛江區河市鎮俞大猷公園東側,依山傍水、景色優美、綠樹成蔭、鳥語花香、交通便利,周邊人文景觀更為詩情畫意,為基地增添了濃郁的德育氛圍,基地總佔地面積160餘畝,主營區佔地20畝,其中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同時能一次性容納600名學生參加國防教育[1] 和社會實踐活動。
洛江區綜合實踐基地林主任首先從實踐基地的籌建情況、師資配備、課程設置、今後的發展目標四個方面向與會領導作詳細地介紹,接著杜股長就綜合實踐基地的籌建情況作補充並組織大家學習相關文件精神。
校長宣言
最後丁副局長作大會總結發言:提出實踐基地要強調實踐精神,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將生活體驗、手工實踐、軍事訓練、體能拓展等活動有機地結合為一體,努力將基地辦成青少年「學有所得的第二課堂、動有所獲的理想場所、玩有所樂的成長樂園」。
會後,與會人員還興致勃勃地參觀基地實踐區、德育展館區、生活區、拓展訓練區等功能區。
走進國防教育中心,隨處可以感受到部隊的昂揚精神、嚴明的紀律和艱辛的軍旅文化,受到一種強烈的震撼和感召。
全體人員首先換上迷彩服,整裝列隊參加軍事訓練,體驗紀律嚴明、吃苦耐勞的軍人品質。隨後,在教官的帶領下,開展飛奪瀘定橋、雙人協作橋、強攻臘子口、協作逃生、高低樁網、斷橋、過沼澤、七渡金沙江、天梯、叢林作戰等軍事實踐活動,讓大家重溫黨的奮斗史,激發心中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國防教育實踐活動使全體人員深受教育、感觸深刻。大家紛紛表示,通過親身體驗,充分感受到老一輩革命戰士不怕艱難、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
為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工作,研究今後一段時期我區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工作,全區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工作會在區綜合實踐基地召開,區教育局副局長丁妮、德育股股長杜更生,各中學、中心小學分管領導,綜合實踐基地全體工作人員參加會議。會議由區教育局德育股長杜更生主持。
國防教育類科目。重走紅軍路:寓教於樂,把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艱苦歷程濃縮在2500米范圍內,設置各種天險、障礙,活動旨在教育學生不忘歷史,了解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創業艱辛,培養頑強的意志,繼承保家為國的雄心壯志。
科目有:飛奪瀘定橋、激戰臘子口、協作逃生牆、佔地樁網火力點、走斷橋、過草地、巧渡金沙江、逾越天梯、過盪橋、趟浪橋。
G. 中小學生社會實踐基地
有很多啊!比如團隊精神,協作能力,愛心培養,感恩的心,自理能力,逃生訓練等等啦。你可以在網路點擊「正光基地」進去看看
H. 什麼是社會實踐基地
社會實踐基地即社會實踐的基地。
廣義的社會實踐是講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各種活動的總和。即全人類或大多數人從事的各種活動,包括認識世界、利用世界、享受世界和改造世界等等。
狹義的社會實踐即假期實習或是在校外實習。對於在校大學生具有加深對本專業的了解、確認適合的職業、為向職場過渡做准備、增強就業競爭優勢等多方面意義。也有些學生希望趁暑假打份零工,積攢一份零花錢。
(8)中小學社會實踐基地擴展閱讀:
一、意義
理論聯系實際是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是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相結合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則。
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了解社會、認識國情,增長才幹、奉獻社會,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對於加深對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深化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認識,堅定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增強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對於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同時對於加強自身獨立性也有十分大的意義。
二、實踐原則
(1)堅持育人為本,牢固樹立實踐育人的思想,把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作為首要任務。
(2)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提高社會實踐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3)堅持課內與課外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確保每一個大學生都能參加社會實踐,確保思想政治教育貫穿於社會實踐的全過程。
(4)堅持受教育、長才幹、做貢獻,保證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期健康發展。
(5)堅持整合資源,調動校內外各方面積極性,努力形成全社會支持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