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小學校 > 關於進一步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的若干意見

關於進一步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的若干意見

發布時間:2020-12-31 00:10:40

⑴ 如何深化學校辦學體制改革,增強普通高中的辦學活力

深化辦學體制改革 增強學校活力
——上海市教委民辦教育處負責人答記者問
在《上海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文本出台之際,上海市教委高等教育處負責人接受記者專訪,解讀《綱要》文本民辦教育相關內容,分析當前和未來上海民辦教育發展面臨的熱點難點問題。
該負責人指出,盡管上海民辦教育在過去近30年間取得了長足進步,與民辦教育發展相關的法律和政策環境也得到了較大改善,但也應清醒看到,當前民辦教育在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和矛盾,面臨著許多困難與挑戰。面對這些熱點難點問題,為進一步促進和規范民辦高等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這次制定的《上海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總體框架和基本原則指導下,深入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法》及其實施條例的精神,立足上海民辦教育的實際,緊緊圍繞「促進」與「規范」兩大主題,進行制度設計,推出了一系列新的舉措。
記者:能否概括一下自改革開放以來,上海民辦教育發展至今的現狀?民辦教育目前主要面臨哪些問題和矛盾?
負責人: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國家教育政策的積極鼓勵下,上海民辦教育獲得了快速發展,不僅外延規模得到較快擴張,而且內涵質量也有了很大提升,已成為上海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截至2009年學年度,上海共有民辦普通高校21所,在校生9.52萬人,佔全市普通高校本專科學生數的18.6%,專任教師0.38萬人,佔全市普通高校專任教師數的10%;民辦中學111所,佔全市中學數的14.6%,在校生8.22萬人,佔全市中學生數的13.6%,專任教師0.45人,佔全市中學專任教師數的8.9%;民辦小學171所,佔全市小學數的22.8%,在校生15.1萬人,佔全市小學生數的22.5%;民辦幼兒園327所,佔全市幼兒園數的29.4%,在園幼兒7.4萬人,佔全市在園幼兒的20.9%,專任教師0.58萬人,佔全市幼兒園專任教師數的24.4%。民辦教育的發展,擴大了上海教育的總體規模,有效緩解了公共財政教育投入的壓力,積極促進了上海教育多元化格局的形成,有力推動了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和運行機制創新,為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為上海率先在全國實現高等教育普及化作出了重要貢獻。
盡管如此,我們也要看到不足的一面。當前民辦教育在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和矛盾,面臨著許多困難與挑戰。就宏觀層面而言:有關民辦教育發展的指導思想尚不甚明確;民辦教育的整體發展還缺少長遠規劃;有關民辦教育的各項平等待遇尚未完全落實;對民辦教育行業的監管缺少行之有效的辦法;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社會輿論環境也有待改善。從學校自身來說,少數民辦學校舉辦者辦學理念有偏差,營利動機過強;有的民辦學校在辦學中存在失范行為,已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某些民辦學校內部管理不規范,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教師和學生的權益缺少保障;受辦學經費制約,不少民辦學校教學投入不足,教育教學質量不穩定;此外,部分民辦高校法人財產權尚未落實,加上銀行負債偏高,學校運行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
記者:《規劃綱要》是如何從指導思想與工作方針上更加突出發展民辦教育的目的和意義的?
負責人:《規劃綱要》在「辦學體制改革」一節中,指出要「以增強學校活力、提升教學質量、提高辦學效益為目的,深化辦學體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辦學主體多元、辦學形式多樣的辦學格局,促進民辦學校和公辦學校有序競爭、協調發展」。這是在上海本地適齡人口逐年減少、教育資源呈現局部過剩的情況下,政府對民辦教育發展定位的一種新導向,也即強調民辦學校應該在促進教育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上起更大作用,而不僅僅只是停留在培養適用型人才上面。這也意味著在未來上海「國家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的建設中,民辦教育可以也應該發揮自身體制機制上的先天優勢,先行先試,大膽作為,為教育綜合改革探索新路,積累經驗。
記者:請問《規劃綱要》如何在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上進一步明確民辦教育的發展思路?
負責人:《規劃綱要》提出「整體規劃民辦教育事業發展,對民辦教育的功能、類型、層次、結構及比例等進行合理定位」,這將從根本上改變過去民辦教育無序發展、自生自滅的狀態,將民辦教育的發展自覺引導到符合法規規定和社會需要的軌道上來。
這具體體現在三個層面上:
一是加快發展大眾化、多樣性的民辦學前教育機構,穩定發展選擇性、高質量的民辦中小學。上海民辦基礎教育穩定健康發展,已經成為上海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民辦基礎教育的發展,增加了優質教育資源的供給,滿足了市民對多樣化優質教育的擇校需求。健康發展的民辦基礎教育是上海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在今後十年中,上海民辦學前教育機構將朝大眾化和多樣的方向發展,重點滿足市民對優質學前教育與特色學前教育的需求。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將在穩定規模的基礎上,注重內涵發展、特色發展,滿足市民對優質、特色和特殊教育的需求。政府將為民辦高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生存空間,鼓勵民辦高中向多元出口辦學模式發展,與公辦高中錯位競爭發展。
二是有序發展多層次、有特色的民辦高等學校。民辦高等教育主要功能在於培養各類技能型、適用型和復合型人才,辦學類型多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而從辦學層次上講,今後主體應是專科層次的教育,一部分可以舉辦應用型本科教育,同時允許個別具備條件的院校申辦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
三是引導發展各類緊缺性、實用型非學歷民辦教育機構。上海的非學歷教育和培訓近年來發展迅速,從事非學歷教育和培訓的機構有民辦教育培訓機構,各類全日制高等院校、黨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各級各類從事非學歷教育的公辦教育培訓機構,由政府工商行政部門登記注冊的經營性教育培訓機構。據不完全統計,在民辦教育培訓機構中接受非學歷教育培訓的人次超過320萬人次。各類非學歷教育和培訓機構為廣大市民提供了形式多樣的職業技能培訓、外語培訓、計算機培訓、社會生活類培訓、文化教育類培訓以及少兒培訓。上海非學歷教育和培訓的發展較好地適應了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上海市民生活結構變化的需要、擴大就業的需要以及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需要,已成為上海終身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十年,上海將重點引導發展各類緊缺性、實用型非學歷民辦教育機構;健全非學歷教育培訓的法規政策制度建設,提高市場准入標准,規范各類辦學機構的辦學行為 ;建立學費監管機制和風險基金,保障受教育者的合法權益;完善非學歷教育培訓 「誰審批誰管理」和「兩級政府兩級管理,以區縣政府為主管理」的管理體制,建立非學歷教育培訓協調機制和聯合執法制度。
記者:在改善民辦教育發展環境方面,是否採取了一些操作性較強的新舉措呢?具體有哪些?
負責人:為更好協調解決民辦教育發展面臨的政策性問題,《規劃綱要》提出建立市級民辦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同時成立民辦教育發展服務中心,加強對民辦學校的服務。還提出了三項操作性很強的措施:一是建立政府、社會和學校各方共同參與的民辦教育發展基金,加大對非營利性民辦教育機構的獎勵資助力度;二是鼓勵金融機構向民辦學校實行靈活多樣的信用貸款;三是完善民辦學校稅收優惠政策和各項獎勵政策。
上海將加大對民辦學校的扶持與獎勵力度,建立民辦教育公共財政投入機制,促進民辦教育健康有序發展。今後十年中,上海將逐步完善對民辦教育的公共財政投入體制,引導民辦教育內涵發展。政府扶持資金的用途主要包括:鼓勵和支持民辦學校進行教育教學改革試點、改善教育教學條件、加強師資與管理隊伍建設等。此外,要求區縣政府根據本地區實際情況支持區域內民辦中小學的發展,對符合條件且收費標准低於同級同類公辦學校生均經費撥款的義務教育階段民辦中小學校,按照本市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生均公用經費基本定額給予補助。扶持資金管理和使用的原則是引導民辦學校堅持教育公益性、依法規范辦學、建立年金制度、規范財務管理,推進民辦高校落實法人財產權。
同時,為了引導民辦學校特色發展,《規劃綱要》還專門將「促進民辦教育規范特色發展」列為十大「教育綜合改革重點試驗項目」之一,明確提出要「完善公共資源支持民辦學校發展機制,支持若干示範性民辦高等學校建設,實施民辦學校教師管理者培訓資助計劃」。這些措施的提出和實施對民辦學校健康發展無疑將是很大的推動。
記者:那麼在政策層面上,是否也有規范民辦教育發展的相關決策出台呢?
負責人:從學校內部治理結構著眼,《規劃綱要》重申民辦學校的董事會要按法律法規和學校章程規定行使決策權,校長依法獨立行使教育教學和行政管理權,同時要在依法保障「教代會」民主管理和監督權的基礎上,建立和規范民辦學校的監事制度。
從政府工作視野考慮,旨在完善教育行政監管體系,針對少數民辦院校辦學中存在的失范行為,《規劃綱要》提出要依法加強對民辦學校辦學行為的監督檢查,完善民辦教育行政執法和督導制度;為保障民辦高校安全穩定運行,防範和化解可能存在的辦學風險,《規劃綱要》強調要進一步落實民辦學校的法人財產權,實施符合民辦教育特點的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辦法;同時探索建立民辦學校辦學風險保證金制度和學費監管制度,逐步形成民辦學校危機預警和干預機制。
從社會第三方角度,為維護利益相關者的權益,《規劃綱要》提出要加強民辦教育協會和教育中介組織的建設,以推動民辦學校行業自律和規范發展。
此外,在民辦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上,《規劃綱要》也領全國風氣之先,提出要探索建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民辦教育機構分類管理制度,並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及各項政策,在此基礎上明確民辦學校產權歸屬,加大政府對非營利性民辦教育機構的獎勵資助力度,完善民辦學校重組與退出機制,推動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這些改革和試驗的推進,將從源頭上破解長期困擾民辦學校發展的若干瓶頸問題,從根本上促進和規范民辦教育事業健康、有序發展。

⑵ 如何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

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適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根據教育發展的自身規律和教育現代化的基本要求,以構建政府、學校、社會新型關系為核心,以推進管辦評分離為基本要求,以轉變政府職能為突破口,建立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形成政府宏觀管理、學校自主辦學、社會廣泛參與的格局,更好地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更好地激發每個學校的活力,更好地發揮全社會的作用。
政府宏觀管理,就是要轉變職能、簡政放權、創新方式,把該放的放掉,把該管的管好,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錯位。學校自主辦學,就是要落實學校辦學主體地位,明確權利責任,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社會廣泛參與,就是教育質量要接受社會評價、教育成果要接受社會檢驗、教育決策要接受社會監督,最大限度吸引社會資源進入教育領域。政府、學校、社會,管、辦、評三者之間,權責邊界既應當是清晰的,又一定是相對的,既相互制約又相互支持,由此形成現代教育治理體系,不斷提升現代教育治理能力。
一、把方向,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把握辦學方向,是政府的首要職責。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做好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工作,始終是教育第一位的要求。當前的關鍵,是要把黨的教育方針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細化、實化、具體化,轉化為學生的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體現到課程標准、教材編寫以及考試評價之中。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近,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要抓好主題教育活動。深入開展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三愛」教育,創造有效形式、形成長效機制。在各級各類學校全面開展節糧、節水、節電「三節」活動。特別是節約糧食工作,要從餐桌抓起,從食堂抓起,從各級各類學校抓起,營造勞動光榮、節約光榮的濃厚校園文化氛圍。要突出誠信教育重點。
在教育系統大力開展誠信教育,將學生誠信表現記實性寫進成長記錄,建立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有效機制,廣泛形成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價值觀念和制度保障。要用鐵的手腕治理考試招生違規違紀問題,用鐵的紀律維護考試招生公平公正,堅決守住教育考試招生這塊凈土。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出台《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創新教學方法,分學段有序推進,打牢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文化根基。要堅持知行統一原則。完善「青少年志願服務制度」,明確學生在學期間參加志願服務的要求,以記實方式納入學校教育質量綜合評價體系,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指標。
加強和改進體育美育工作。要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通過多種形式,保障學生體育活動時間,教會學生掌握一兩項終身受益的運動技能,養成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推進體質健康測試,學生測試結果通知家長,學校測試結果向社會公開。要改進美育教學,充分發掘傳統藝術資源,因地因校制宜,教會學生使用一兩種樂器、培養一兩項藝術愛好,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
部署和推進各類課程改革。出台實施《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研究制定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准,對各學段育人目標和各學科內容設計提出具體要求。修訂課程標准,啟動普通高中課程標准修訂工作,修訂中等職業學校課程教學大綱,研究提出大學相關教材修訂和使用意見。做好教材編寫工作,全面修訂義務教育各年級各學科教材,完成義務教育德育、語文、歷史三科起始年級統編教材審定;組織修訂中等職業教育教材;修訂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高質量編寫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確保其政治性和學術性的高度統一。
二、促公平,推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要在教育公平上多想辦法、多做實事,用教育公平重新審視體制機制,重新評估政策措施,通過規則調整和制度創新,不斷提高教育公平水平。
兜底線,保障每一個孩子都有學上。要抓好貧困地區教育。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緊緊扭住教育這個脫貧致富的根本之策,保證貧困家庭孩子平等接受教育。研究實施「國家貧困地區兒童發展規劃」,編織貧困地區兒童成長安全網,增強脫貧致富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要重視農民工子女教育。把農民工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納入流入地教育發展規劃和財政保障范疇,努力保證他們能在當地就讀,完全由公辦學校接收暫時有困難的,可以採取向民辦學校購買服務的方式解決。
努力做好隨遷子女在當地升學考試工作,擴大進一步接受更高一級教育的機會。要支持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啟動實施第二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提高公辦幼兒園和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覆蓋率。要健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抓緊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密切會同相關部門,緊緊圍繞留守兒童安全、學習、情感等提供有效服務。要高度重視殘疾人教育,全面部署實施《特殊教育提升計劃》。
保基本,使每一所學校都達到基本辦學條件。要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加快發展農村教育,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育質量。增加對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資金投入,提高農村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落實《關於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的意見》,使貧困地區學校教學設施、生活設施符合安全、學習和生活的基本需要。對確有需要的村小和教學點,不僅要堅持辦,而且要辦好。教育部將會同相關部門,將各地辦學條件達標情況列入督導,全面普查,納入學校管理信息系統,並向社會公開。要多策並舉,切實加強農村教師隊伍建設。
上水平,不斷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要優化學校布局。學校布局規劃要納入新型城鎮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從嚴控制農村學校撤並行為,調整須經省級政府批准。創新學校管理模式,鼓勵強校帶弱校,組建教育聯盟,推行學區一體化管理,探索學校託管,實行公辦學校標准化建設,加大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力度,不設重點學校重點班,破解擇校難題。
要進一步提高農村學生進入重點大學的比例。繼續實施「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擴大「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規模,調整完善招生規則,讓更多部屬及省屬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惠及農村學生,促進社會縱向流動,形成巨大的人才紅利。各地各高校都要建立健全逐步提高招收農村學生比例的長效機制,並將每年招收農村學生比例向社會公布。要提升中西部地區教育水平。
教育資源要繼續向中西部傾斜,加強東中西部教育協作,鼓勵優秀教師以多種形式到中西部服務,強化國家重點高校服務國家戰略的意識,為中西部經濟社會發展多做貢獻。要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為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作出貢獻。今年,全國80%以上中小學校要實現「寬頻網路校校通」,奠定教育信息化基礎。推進「優質資源班班通」,使優質數字教育資源通達具備條件的每一個班級,促進信息技術與教學活動深度融合。
三、調結構,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
不斷調整優化教育結構,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要求,也是政府教育宏觀調控的重要內容。當前應著力在發展職業教育和民辦教育上多下功夫。
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要從完善基本制度入手,加快形成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校企緊密合作、產教深度融合、中高職銜接、職普溝通,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今年將召開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全面部署推動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要緊密結合市場需求,加強農村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實施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
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要全面清理各類歧視性政策,創造統一開放、公平競爭的發展環境,進一步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出台關於進一步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的若干意見,進一步解決民辦學校分類管理、法人屬性、產權歸屬、教師保障、財政扶持等問題。要根據三中全會要求,積極探索運用政府補貼、政府購買服務、助學貸款、基金獎勵、捐資激勵等制度,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推動民間資本進入教育領域。
四、抓改革,積極穩妥破解考試招生制度難題。
推進改革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當前,教育改革任務艱巨繁重,三中全會作了全面部署,我們要一項一項地抓好落實。今年的重中之重是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
出台實施方案。教育部將出台「總體方案」和關於高考、外語一年多考、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綜合素質評價、考試招生違規處理等配套「實施意見」。各省要根據教育部總體方案和實施意見,結合本地實際,出台改革「實施方案」。
開展改革試點。在有意願、有條件的若干省份和高校開展改革試點。改革試點包括綜合改革和專項改革試點。改革試點省份和高校要出台試點「實施辦法」。
改進考試內容。抓緊研究統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等課程考試內容改革,完善國家考試題庫。高等職業教育推廣「文化素質+職業技能」的考試方式。
確保公平公正。這是社會各界最為關心的問題。確保公平公正,最重要的是理清責任、落實責任。要抓緊完善並嚴格執行責任追究辦法,健全責任分解、檢查監督、倒查追究的完整鏈條,有錯必糾,有責必問。調整高校招生委員會人員構成,增加教師、學生及校友代表。建立校長作為法人代表簽發(或授權簽發)錄取通知書制度,公布各校錄取通知書簽發人名單。對學生作弊、作假,經查實除按規定處罰外,記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檔案,提供就學、就職單位了解。進一步清理規范和逐步減少各類加分政策。
加強宣傳引導。要加強改革舉措的可行性論證,加強改革的風險評估。充分考慮教育的周期性,按照「三年早知道」原則,提前公布高考改革實施辦法。要加強對改革辦法和政策的宣傳解讀,確保改革平穩有序推進。
五、轉職能,改進教育管理方式。
政府是社會治理的重要主體,在「管辦評分離」中,政府管理的改革是前提、基礎。推進政府管理改革,核心要義是加快轉變職能,進一步簡政放權,同時督促基層和學校把權接住、管好,確保放而不亂。
積極簡政放權。「善政必簡」。只有該簡的簡,該放的放,才能激發學校和社會活力、需求潛力和發展動力,才能從名目繁多、繁瑣細碎的評估、評審、評比中解脫出來,有足夠的時間精力抓大事、議長遠、謀全局,做好該做的事、能做的事。要加大行政審批改革力度。按國務院統一部署,繼續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對已經明令取消的,要不折不扣地放給學校、放給社會,不能變相保留。對保留的項目,要抓緊清理審批流程,公開審批的標准、程序和結果。要統籌整合專項資金。
根據財稅體制改革要求,整合農村義務教育改善辦學條件專項資金,統籌高等學校重點學科建設資金,擴大基層和學校資金統籌使用權,提高資金使用的整體效益。要減少各種檢查活動。建立檢查工作歸口管理,整合各種常規性和臨時性檢查,給學校創造一個安心靜心辦學的環境。簡政放權,當前重點是擴大省級政府教育統籌權和學校辦學自主權。
加強標准建設。標准具有普遍的約束力。要依據標准進行規范化管理,用標准加大投入、加強監督、加強約束,從根本上減少管理中的隨意性。這些年,相繼出台實施了一系列教育標准,但目前一些領域仍然空白,有的已經不合時宜,有的甚至相互矛盾。去年教育部制定了《標准與指南》制定和發布規程,強化對國家教育標准體系的頂層設計。
要加快對一些標準的廢止、修改,制定學校建設、經費投入、教師編制、教育質量、儀器設施、專業教學、語言文字等標准,加快形成富有中國特色的教育標准體系。特別是要推動健全各級教育生均撥款制度,提高義務教育生均公用經費標准,完善職業教育、普通高中生均撥款制度,研究學前教育、高等教育成本分擔與運行保障機制,健全教育財政投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要優化教育投入結構,堅持向農村、邊遠、貧困和民族地區傾斜,向義務教育、職業教育和學前教育傾斜,向教師隊伍建設傾斜。要加強教育經費監管,提高經費使用效益,嚴防違規違紀行為和鋪張浪費現象。
推進法治建設。「政貴有恆」。法治是現代教育治理的基本特徵,對教育事業科學發展具有穩定持久的保障作用。要推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師法和民辦教育促進法等4部法律一攬子修訂工作,抓緊職業教育法和殘疾人教育條例修訂工作,不斷健全教育法律制度體系。要普遍建立法律顧問制度,完善規范性文件、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健全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制度。
強化教育督導。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既要簡政放權,也要加強監督監管。教育督導是政府加強宏觀管理的基本手段,也是決策、執行、監督三者相互協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要進一步完善督學、督政、監測三位一體的教育督導體系。推進國家、省、市、縣四級人民政府教育督導機構和隊伍建設。印發深化教育督導改革 轉變教育管理方式的意見,加強教育督導機構建設,充實教育督導隊伍力量。
研究制定督學管理辦法,提高督導工作規范化專業化水平。做好督導重點工作。督政方面,繼續開展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省級督查、國家認定工作,探索建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監測和復查制度,印發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督導辦法、省級政府發展義務教育督導考核辦法,加強對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監督檢查。督學方面,完善中小學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制度,實現全國中小學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全覆蓋,推進學校規范辦學行為。
制定學校素質教育督導評估辦法,推動學校辦出特色,扎實實施素質教育。質量監測方面,制定發布全國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工作方案,開展全國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科學評價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業質量,為改進教學和科學決策提供支撐。制定教育督導報告發布辦法,完善教育督導報告發布和限期整改制度,加大復查和問責力度。
六、發揮學校主體作用,加快建設現代學校制度。
教育有沒有活力,關鍵要看學校有沒有活力。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把學校作為基本立足點,建立以學校持續健康發展為導向的工作機制,最大程度地激發學校作為教育「細胞」的活力。
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形成自我約束、自我規范的內部管理體制和監督制約機制。這也是政府放權的制度前提。對公辦普通高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是根本制度,要進一步健全和落實黨委常委會、校長辦公會議事范圍和規則。落實教職工代表大會的民主參與機制、理事會(董事會)的社會聯系和合作機制。加強高校學術委員會建設,出台高校學術委員會規程,規范學術委員會的組成、權責和運行規則。
章程是明確學校內外部權利義務關系、促進高校完善內部治理結構的重要載體。要按照統一部署,加快推進高校章程制定和核准工作。對民辦高校,要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充分發揮黨組織在學校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完善理事會(董事會)結構,規范決策程序。完善教職工代表大會等制度,保障校長、教職工特別是學生等相關主體的權利。對中小學,主要是加強黨組織建設,實行好校長負責制,加快推進教職工代表大會和家長委員會建設。
推進依法辦學。教育部根據《全面推進依法治校實施綱要》,正在研究制定依法治校指標體系,形成依法辦學的考核標准、考核辦法,為政府、社會、家長監督評價學校辦學行為和管理活動提供依據。要把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成效作為評價學校領導管理水平、治校水平的重要內容,切實推動學校管理觀念的轉變。教育部門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對學校辦學活動合法性的監管上,提高學校管理的法制化水平,堅決杜絕任何學校出現有悖於法治原則的管理手段和規定。要建立和完善教師申訴、學生申訴制度,讓每一個受教育者和教育工作者在學校管理中都能直接感受到法治的力量。要建立教育領域公益性法律服務機制、學校安全事故依法調解制度,完善保障學校依法辦學的制度環境。
堅持面向社會。學校只有主動面向社會、服務社會,不斷提高服務意識、服務能力、服務水平,才能實現持續健康發展。教育部將出台關於引導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引導一批本科高校在辦學思路、模式、方法上向應用技術大學轉變。
七、發揮社會評價作用,動員社會參與支持監督教育。
在「管辦評分離」中,評價是反饋環節,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客觀、科學、公開、公正的評價,是增強教育工作針對性、有效性的前提,可以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為學校改進工作提供依據。治理模式下的「社會評教育」,實質是要把評價權和監督權更多交給社會、回歸社會,在「管」與「辦」的互動中,保持相對獨立性,成為教育治理體系的一個重要方面。
發揮行業企業作用。在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的體制下,教育所提供的課程專業、所培養的人才、所創造的科研成果,最終都要接受市場和社會的檢驗。這不僅要求我們的辦學理念、辦學方式和培養模式做出調整,也要求我們的評價主體、評價方式相應變革。行業企業是教育的主要服務對象,是畢業生最終的去向。無論是職業院校,還是普通院校,都要加快建立行業企業評價機制,吸收行業企業參加教育質量評估,把行業企業的評價作為衡量辦學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
重視行業企業評價,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畢業生就業狀況。就業是個試金石,高校辦得好不好,歸根到底要看學生就業能力強不強、創業水平高不高。今年高校畢業生727萬,這都是國家寶貴人才。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學校責無旁貸,教育部門義不容辭。要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加大工作力度,在開發就業崗位、政府購買服務、鼓勵基層就業、激勵自主創業等方面,出台更多具體政策,解決畢業生就業創業中的具體困難。要加大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力度,深化人才培養機制改革,把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畢業生就業創業狀況作為高校評估重要內容。實行高校學生學籍信息和就業信息貫通,及時、准確、客觀地反映和把握各校各專業畢業生就業狀況,並向社會公布。
強化專業組織評價功能。教育評價具有很強的專業性。正確發揮評價的監測、診斷、指導功能,專業機構不可替代。要支持現有專業機構建設,發揮專業學會、行業協會、基金會等各類社會組織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要加快培育獨立於教育部門的專業教育服務機構,不斷提高其評估監測水平。要引入競爭機制,推廣政府購買服務,通過合同、委託等多種方式向專業組織購買高質量的服務。
將加快整合國家教育監測評估機構和資源,為開展專業化監測評價提供支撐。加大力度推進一些機關職能向直屬單位和社會組織轉移,原則上各司局不再直接組織評估評價評審等具體事項。委託第三方全面啟動「教育現代化進程監測評價」和「教育滿意度測評」兩項監測評估工作。通過測評,及時發現問題,准確找出差距,切實提高各級政府和各級各類學校做好工作的自覺性、針對性,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和教育滿意度。
重視社會公眾監督。社會監督是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要推行教育部門、高校權力清單制度,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讓社會各界在公開中監督。要通過信息公開,確保社會公眾及時、便捷、有效地獲取各類教育信息,這是社會監督不可或缺的環節和基礎。強化社會評價,
要求各級教育部門、各級各類學校主動加強信息公開,主動讓社會了解,提高政務和校務公開的水平,提高政府和學校的公信力。對各級教育部門,要按照中央關於推進政務公開的要求,堅持以「公開為原則,不公開為例外」的要求,把各項政策和重要事項依法、及時、全面、准確地向社會公開。進一步加強職能公開、依據公開、程序公開、結果公開、監督公開。重要改革方案、重大政策措施、重點工程項目在決策前都要公開徵求意見,並以適當方式公布意見採納情況。
要加大行政審批公開力度,及時公布行政審批項目目錄、辦理程序和審批結果。大力推進工作過程公開,及時發布重大教育項目和工程實施情況。大力推進工作結果公開,推動教育質量標准、教育質量監測結果和教育督導報告向社會公開。要公開違法違規事件查處結果。對各級各類學校,要把辦學條件能力、質量水平等信息向社會公開,讓社會了解。今年要進一步推動本科院校向社會發布教學質量年度報告。積極公開群眾關注的信息,對學校重大決策、政策及時宣傳,贏得社會理解;對突發事件要及時回應,掌握輿論主動權,樹立和維護學校的良好形象和聲譽。
當前,特別要加大高校招生和財務信息公開力度,細化公開內容、規范公開程序、擴大公開范圍,切實加強師生和社會對招生、財務工作的監督。信息公開,核心是「公開」,關鍵在「真實」,根本在「監督」。沒有「監督」的公開,就可能是不公開、半公開,甚至是假公開。要改革信息公開監督檢查機制,引進第三方參與教育信息公開監督。

⑶ 與民辦學校相關的政策法規有哪些

第一處是依據新《民促法》第十五條規定:申請正式設立民辦學校的舉辦者專,應當向屬審批機關提交的材料中包括學校章程。

第二處是新《民促法》第二十條第二款規定:民辦學校的舉辦者根據學校章程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參與學校的辦學和管理。

第三處是新《民促法》第二十二條學校理事會或董事會的職權中,包含修改學校章程。

第四處是新《民促法》第五十六條中,民辦學校終止的情形之一就是根據學校章程規定要求終止,並經審批機關批准。

第五處是國務院的《若干意見》第十九條規定:完善學校法人治理。民辦學校要依法制定章程,按照章程管理學校。

(3)關於進一步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的若干意見擴展閱讀:

民辦學校對招收的學生,根據其類別、修業年限、學業成績,可以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發給學歷證書、結業證書或者培訓合格證書。對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學生,經備案的職業技能鑒定機構鑒定合格的,可以發給國家職業資格證書。

民辦學校依法通過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職工代表大會等形式,保障教職工參與民主管理和監督。民辦學校的教師和其他工作人員,有權依照工會法,建立工會組織,維護其合法權益。

⑷ 教育部五個自主是什麼

教育部公布《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今年起,取消高校自主招生方式,實施「強基計劃」。與原自主招生相比,新計劃有哪些區別、亮點?對此教育部在招生專業、入圍依據、錄取方式等五個方面做出解釋。

教育部高校學生司相關負責人表示,首先是選拔定位上的區別。自主招生主要選拔「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學生」,而強基計劃主要選拔「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

其次,強基計劃在招生專業劃出了范圍。自主招生未限定高校招生專業范圍;而強基計劃突出基礎學科的支撐引領作用,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相關專業安排招生。

入圍校考的依據上,二者也有區別。自主招生的入圍依據主要是考生的申請材料;強基計劃的入圍依據是考生高考成績,極少數在相關學科領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現的考生,有關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圍高校考核的條件和辦法,並提前向社會公布。

錄取方式也有不同。自主招生採取降分錄取的方式,最低可降至一本線;強基計劃將考生高考成績(不低於85%)、高校綜合考核結果和綜合素質評價等折算成綜合成績,從高到低順序錄取,體現對學生更加全面的考查。

此外,培養模式上,相關高校對自主招生錄取的學生在培養方式上未作特殊安排;強基計劃錄取學生將實行小班化、導師制,並探索本—碩—博銜接的培養模式,暢通學生成長發展通道,實現招生培養良性互動

⑸ 如何才能激發中小學辦學的活力

如今對於中小學的教育,可以說是抓的很緊,而想要激發中小學辦學的活力,首先還是要從學校質量標准上來看,還有就是權力界限上要好好分清楚。要從根本問題上來激發中小學的活力,而不是通過所謂的僵硬的政策來實現片面的面子功夫。

三、管控好學校的界限

並且一定要讓學校明白自身發展的方向,要知道辦學活動激發活力,所需要去做些什麼東西,從而去進行調整。還有就是學校本身的經費使用,是否有將錢用到最該用的地方去,是否有進行金錢浪費,要有一定的自主選擇權。並且還要推動教師的績效改革,這樣才能夠擺脫所謂的僵硬片面化思想。

⑹ 四十年代的人受教育的途徑

來源:《中國教育學刊》2018年第期 作者:袁振國 劉世清

摘 要: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基礎教育一騎紅塵,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創造了大國教育「跨越式」發展的奇跡,為世界教育發展貢獻了中國經驗與智慧。我國基礎教育的高效公平發展得益於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在發展定位上把義務教育作為重中之重,推進基礎教育整體發展;在發展動力上以改革促發展,激發辦學活力;在發展內涵上以全面發展方針為指南,不斷提高教育質量;在發展方式上從效率優先到效率與公平並重;在發展手段上以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為抓手,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在發展路向上請進來走出去,不斷走向世界中心。
關鍵詞:改革開放;基礎教育;歷史經驗;教育發展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底子薄,發展不平衡,與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很大。改革開放以後,全國人民篳路藍縷,團結奮斗,中國基礎教育從世界人口大國的末位走到了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前列,義務教育的保留率走到高收入國家前列,創造了14億人口大國教育跨越式發展的奇跡[1],為我國基礎教育的進一步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為世界教育發展提供了有益啟示。
一、發展定位:把義務教育作為重中之重,推進基礎教育整體發展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百廢待興,人才嚴重匱乏,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是當時中國的迫切要求。可是「房子、票子、師資」都十分缺乏,在此情況下,教育發展從什麼地方著力?這是擺在決策者面前的首要問題。
(一)把義務教育擺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並長期堅持
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首次提出,要把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當作關系民族素質提高和國家興旺發達的一件大事,突出地提出來」。1986年新中國第一部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誕生,「實施義務教育」優先成為國家意志與法定任務。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到本世紀末,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把「兩基」的實現作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重中之重」從此長期堅持,成為國家的戰略部署。
我國普及義務教育採取了三步走的戰略。[2]第一步:逐步推進。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確立了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基礎教育管理體制,因地制宜確立了發達、中等發展和落後「三類地區」逐步推進義務教育的政策部署。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雙基」任務,1994年具體化為「雙八五」,即到20世紀末,在佔全國總人口85%的地區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初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5%。第二步:兩基攻堅。2004年國家實施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2004—2007年),並於2007年底如期實現。「兩基」人口覆蓋率提高到2007年的98%。第三步:免費普及。國家宣布「從2008年秋季學期開始,全部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學生學雜費」,學生上學不花錢成為現實。
世界早發國家從提出實施到基本實現義務教育,都在100年左右的時間,而我國從提出到完成只用了20多年時間,正是因為堅持義務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動搖,才保證了我國各級各類教育的穩步發展,使我國的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從1990年的0.502提高到2017年的0.752,從根本上改善了我國人口的學歷結構和內在素質。[3]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簡稱《規劃綱要》)繼續強調「義務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018年8月印發《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調整優化結構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的意見》時再次強調「始終堅持把義務教育作為教育投入的重中之重,落實政府責任」。這無疑將進一步鞏固義務教育成果,提高義務教育質量。
(二)適時推進高中與學前教育普及
在人財物嚴重缺乏的情況下我國採取了優先發展義務教育的戰略,一旦能騰出手,立即不失時機地向兩端延伸,大力推進高中和學前教育的普及。我國高中教育發展的思路,一是分類發展,二是特色發展。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高中階段普職教育結構嚴重失衡,高中階段普職比為15.4∶1[4]。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調整中等教育結構,一方面實施重點高中政策,著力為高校輸送優秀人才;另一方面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適應經濟與產業結構變化要求。90年代中後期以來,在普職大體相當理念指引下,以示範性高中政策為重點,高中教育發展迅速。到2016年,高中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87.5%。2017年《教育部等四部門關於印發<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2017—2020年)>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高中教育入學率達到90%的目標。在高中教育快速發展的形勢下,為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需求,滿足社會對多樣化人才的需求,《規劃綱要》及時提出了「推進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的要求。同年國家啟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化發展試點項目。高中教育從重點校分層發展走上了多樣化、特色化發展之路,不斷推動普通高中的育人方式變革。
人生百年,立於幼學。改革開放之初,由於經費嚴重緊缺,在義務教育經費都捉襟見肘的情況下,學前教育幾乎無力顧及,加上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因為企事業單位改制,政府責任弱化,公辦園大幅度減少,到2010年時我國學前入園率只有52%,農村更只有36%,與此同時「入園難」「入園貴」問題突出[5]。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規劃綱要》提出「基本普及學前教育」的戰略目標,明確了政府是發展學前教育的責任主體,提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並舉」的辦園體制。2010年《國務院關於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簡稱「國十條」)明確了學前教育的公益普惠的基本方向,連續實施了三個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2011—2013年、2014—2016年、2017—2020年)。在學前教育「國十條」的指導下,各級政府多措並舉大力推進學前教育事業發展,著力破解公辦園少、民辦園貴的問題,學前教育資源不斷擴大,學前教育經費大幅增加,學前教育的三年毛入園率不斷提升,2017年達到79.6%,達到了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水平。
二、發展動力:以改革促發展,激發辦學活力
改革開放40年來,基礎教育始終堅持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不斷消除制約教育發展和創新的體制機制因素,不斷為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管理重心下移
改革開放以後,面對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統得過死,基層缺乏辦學積極性、學校缺乏辦學活力的現實,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開宗明義:「中央認為,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從教育體制入手,有系統地進行改革。」由此確立了中國教育改革的主線和方向,拉開了教育體制改革的大幕:教育管理體制改革以降低管理重心為核心,調動各級政府和學校辦學的積極性,實行基礎教育由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原則,將基礎教育的管理許可權下放給地方政府,增加了地方政府辦基礎教育的責任,促進了基礎教育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相互結合。自此以後,權力下放,各司其職成為我國教育體制改革中的一條主線。2010年《規劃綱要》再次強調「以簡政放權和轉變政府職能為重點」,不斷推進中央向地方放權、政府向學校放權,明確各級政府責任,規范學校辦學行為,促進管辦評分離,形成政事分開、權責明確、統籌協調、規范有序的教育管理體制。政府放權提升了學校辦學自主權,促進了在中國大地上一浪高過一浪的課程、教學改革,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學生的選擇性和個性得到了越來越充分的增強和發展。
(二)轉變教育管理方式
進入21世紀後,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區、攻堅期,深層次的利益與矛盾問題涉及面廣、關聯度高。在此背景下,我國以《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和《規劃綱要》等政策文件為引領,明確了新時期教育體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即以體制機制改革為重點,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創新人才培養體制、辦學體制、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質量評價和考試招生制度,增強教育活力,為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尤其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戰略總目標後,轉變教育管理方式,推進教育治理變革成為教育體制改革的關鍵目標。《規劃綱要》強調,要改變直接管理學校的單一方式,綜合應用立法、撥款、規劃、信息服務、政策指導和必要的行政措施,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預。教育領域的綜合改革與治理方式的轉變,加快了「管辦評分離」與「放管服結合」的現代管理體制的形成和責任、權利、義務的統一。
(三)積極發展民辦教育
「窮國辦大教育」是我國教育的基本國情。改革開放之後,國家積極調動社會力量參與辦學的積極性,推進多元辦學。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充分調動企事業單位和業務部門的積極性,並且鼓勵集體、個人和其他社會力量辦學」。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指導下,國家單一辦學體制逐步發展為政府辦學為主與社會各界參與辦學相結合的辦學體制。在此期間,發展民辦教育是辦學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國家採取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加強管理的方針,支持保障民辦教育的良性發展。國家發布《國家教育委員會關於加強社會力量辦學管理工作的通知》和《社會力量辦學條例》等,在基礎教育階段出現了公辦民助、混合所有制辦學等新的辦學形式。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首次在法律上明確了民辦教育事業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民辦教育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截至2017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民辦學校17.76萬所,各類民辦教育在校生達5120.47萬人;其中,民辦小學6107所,在校生814.17萬人;民辦普通中學(含初中、高中)8279所,在校生883.94萬人。民辦教育的發展擴大了基礎教育

⑺ 如何激發中國教育的活力

如何激發中國教育的活力


——中國教育30人論壇對話實錄

主持人:

剛才對話環節和討論非常精彩,討論的問題很深入,很全面,特別是交流的環節看到不少人非常的踴躍,有很多同志舉手,時間的關系沒有完全的交流。

上午討論的是教育的思想,教育的組織,教育的技術,下面進入教育的管理體制,目前我們的管理體制總體是按照傳統的計劃經濟的方式在管理,公有教育,公辦教育還是獨大的格局,沒有完全的改變

。民辦教育也在發展,怎麼看待民辦教育的發展,怎麼激發教育的活力,我們下面就圍繞著這個主題請有關的專家和嘉賓一起討論,下面有請對話主持人,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山西省教育廳副廳

長,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張卓玉。

張卓玉:

這個話題主題是如何激發教育的活力,這個話題非常的復雜,關繫到教育體制,教育管理的問題。

我想大會組委會所以設計這樣一個話題,是考慮到今天我們的教育活力不夠,我個人認同這樣一個判斷,中國過去30多年,我們的社會各領域,最充滿活力的是經濟領域,最充滿活力的這個領域發展速

度最快,成效最好。與經濟領域比較,教育領導應該說過去30多年也是有活力的,比如說我們的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的出現就體現了教育的活力,再比如說上午下午都經歷了津亭論壇的全過程,今天這

個論壇上上下下我認為是充滿活力的。但是與經濟領域比較教育領域的活力是遠遠不夠的,證據在哪裡,如何激活活力,下面聽三位嘉賓的高見。

方展畫:

我簡單的講三個觀點想法,第一個想法,今天是講民辦教育,稍微延伸的講,我想我們根本沒有搞明白教育,我們到底教育什麼,根本就沒有搞明白。美國搞明白了嗎?沒有。美國的教育一直出現鍾擺

現象,一會兒往這,一會兒往那,所以沒有搞明白。當把老師傳授的東西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上午的奈斯比特先生說教育不要想把籃子裝滿,而是要點燃學生的一盞燈,這個燈怎麼點,有不同的點

法,現在我們的教育沒有點燈,只是急急忙忙的裝籃子。剛才湯敏先生講慕課,我有不同的想法,現在應該還不是時候,很多老師包括高校的老師說,慕課只適合985大學,清華北大的學生,慕課不願意

的可以不打開,清華和北大的學生可以不打開,心的燈沒有打開,求知的慾望還沒有。這想到我們的教育,如果講極端一點,我們的認識還處於處女地,還是不知道,我們需要很多的探索,這種探索現

在麻煩的是在於我們不知道教學是什麼,但是很多人認為已經知道了,所以就按照知道的東西管,包括討論的很多問題都是這樣的問題,他認為他知道了,按照這個管,我們認為這個不行,那個不行,

這個是教育,那樣是教育。剛才周國平說那個試卷答得不好,福建有一個作者去做題目才得了一分,根本就不合格,我們的出題者認為已經知道了,已經懂了,然後進行教育和管理,我說這是教育沒有

活力的根源,現在太多的考核都有一個標准,這個標準是不是標准,需要打一個問號,我們的教育為什麼沒有活力,我就說這么一個觀點,我們的教育還是需要探索的,特別是多樣化的社會還是需要探

索的。我們處於改革開放的年代,改革開放意味著什麼,什麼叫創新,創新就是走彎路,走彎道,傳承,是一直按照原來的思路模式走下去,越走越快,越走越遠。創新肯定是彎道,現在講拐點,把原

來的否定找一個增長點改革是跨越式發展,講通俗一點是超車,我想現在學校教育當中,我們需要有彎道超車的意識,我們按照原來的做法精製化很多學校在搞這個事情,我們很多學校都是精緻管理,

包括剛才出來精緻化的利己主義,我們現在需要走新的路,尤其是不明確教育究竟是什麼的時候,尤其是我們很多人認為教育就要這樣做,但是我們想走另外的路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碰到了制度障礙

。特別是我們的公辦學校,要想彎嗎?很不容易。有各種各樣的制度在制約著我們的學校。我在想呼喚學校在改革創新中走自己路的時候,需要放權,需要為學校松綁,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活力才能激

發出來。

第三是民辦學校,從我們國家看來,真正意義的是90年代初,20多年的歷史,現在看民辦學校非常值得我們深思,啟發。民辦學校據我所看的所了解的學校在草創初期基本沒有校舍,沒有師資,沒有經

費,很多學校是玩空手道的,20多年過去了以後,有很多學校沒有了,有很多學校成長,成長得很快,為什麼?我在想民辦學校就是敢於彎道,因為敢於彎道所以才超車。我們講特色教育,這幾年特別

是2020年國家綱要頒布以後,我們的全中國的學校都在講特色發展,但特色發展最早是誰開始的,我想應該是民辦教育,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記憶,90年代初的時候,民辦學校的校名最多的是外國語和實

驗,因為改革開放初期,外國語肯定是特色,實驗也是特色,民辦學校從一開始就要在夾縫中求生存,要走自己的路,不能按照公辦學校的東西來做。小班化,現在人們有錢了,需求提高了,但是很多

民辦學校是靠小班化起家的,包括現在說的扁平化管理。民辦學校沒有辦法,不可能養六七個校長,就是一兩個校長,甚至有的學校就是一個校長,沒有其他校長,部門很少,就把教育的活力挖掘出來

了,我想民辦學校走到今天,如果沒有師資優勢,甚至是沒有政策優勢,我們的民辦學校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是任其自生自滅的,這幾年有所好轉,完全是靠走彎道來超車,來通過改革創新激發他們地教

育活力,讓我們看到教育另一條成長的道路。

盧志文:

我今天是來聽會的,被抓上來的,我的牌子是手寫的,我要收藏,現在手寫的比列印的都珍貴。

張卓玉:

李希貴校長是這場活動的嘉賓地因為學校有事沒有來,感謝盧校長參加活動。

盧志文:

一管就死,一放就亂,活和死在管和放之間,所有的人都想活,但是領導怕亂,這矛盾找不到恰當的路。我們今天探討這個問題是大家感興趣的。我想如何在亂 管之間尋求一個平衡,活而不亂,管而不

死。這是我們長期思考的,別說國家的宏觀政策,就是一個很小的單位,其實也要面臨這個問題。我們都希望活,我們都不希望亂,但是沒有一定程度的亂,就不可能有活。這個度如何把握?其實人們

早已經有策略了,只不過我們沒有把它鮮明的提出來,我們按照這個路子走。比如說底限加創造,就是解決管與亂這對矛盾的一種策略。底限加創造,就是穩定高效的保底策略,和創造跨越的發展策略

的一種結合,如果從宏觀上看,中國的教育底限誰來守,創造來完成我想應該有分工,保底靠政府,繁榮靠市場。公辦保底限,促均衡少公平打基礎,減少擇校需求。民辦促繁榮,尋差異,揚個性,求

創造,滿足擇校需求。就能夠實現底限有守,創造無限,這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津亭我們探討活力這個話題仍然感覺很奢侈,教育領域活力不夠是主要的矛盾。束縛教育生產力解放的因素到底有

哪些,我認為應該是三個層面。第一是思想和觀念,如果教育活,首先應該是思想活,應該是觀念活,所以這個里頭就有一個思想解放的問題。經濟領域早已經證明了,今天說構建和諧社會,怎麼和諧

,滿意就和諧,怎麼滿意有選擇就有滿意,怎麼選擇,供應充足才可能選擇,怎麼供應充足,繁榮發展的結果就是供應充足,繁榮發展的前提就是開放,哪個領域開放哪個領域比較得,思想解放帶來開

放的局面,開放的局面帶來繁榮和發展,繁榮的發展帶來供應的充足,供應的充足帶來選擇的增加,選擇的增加帶來滿意度的提高,就是這樣簡單的道理。今天教育為什麼依然還是條子滿天飛,我想30

年前計劃經濟時代,我們體驗過,有條子的時代都是供應不充足的時代,今天既要花錢還要做孫子,老百姓是不會滿意的,活力就來自思想的解放,教育首先來自思想的解放,上午說了這個話題,高校

用政府的錢要接受政府管,這個太好了,那個錢是哪裡來的?老百姓給的,政府是應該接受老百姓的管,政府給你錢要接受政府的管,老百姓額你錢能不能接受老百姓的管,這個理順了就是通的。

第二是機制活,體制是結構,結構很重要,市場經濟帶來中國經濟領域的騰飛,教育領導當中的騰飛,還得要引入一些機制,我覺得應該有一種一直在,這種機制就是市場的機制。這種機制在就會有促

進。

第三個活我認為應該是方法活,途徑活,這實際上是科技活和創新活,要讓各種各樣能夠解放生產力的東西都釋放,但是今天看到學校是一個最排斥技術創新的單位,教師個體按照道理應該是思想最解

放的,但是講真話,知識經濟的時代,我觀察下來,教師還真的不是一個愛學習的群體,這就是有問題的,因為這沒有一種機制去促進,為什麼要擁抱技術進步呢?因為技術進步可以解放什麼力,可是

為什麼我們對解放生產力的事情熟視無睹,不願意去用,是因為解放不解放生產力和我沒有關系,所以沒有動力。因此,教育的活力的誕生,一定是思想的解放,制度的創新,科技的進步,合力作用的

結果。

朱永新:

大家可以看到請盧志文來是對的,本來是讓他替我,我上午已經到了,希貴老師因為有事不能來,就替他了。本來盧老師是今天下午的飛機,改到晚上的飛機,到目的地要晚上兩點了。為什麼選擇他,

因為活力沒有民辦學校的發言人講什麼活力呢?他可以現身說法,可以跟我們交流和分享,而且他是非常成功的,辦過多所民辦學校的校長,他下面有十多所民辦學校,有公辦轉制學校,新型的託管學

校,有自己創辦的民辦學校,是十一所民辦學校的校長,而且辦一所成功一所,辦一所活一所,他應該是民辦教育的專家。

我們今天討論的活力更多是機制體制來看的,我認為可以從三個層次看,第一是社會參與教育的渠道暢通不暢通,有沒有活力。第二,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或者地方政府有沒有創造性,有沒有權力進行

教育的變革,學校有沒有自主權,在教育有沒有作為,我認為是三個層次,社會的角度看,我認為有活力的教育應該是社會精英,社會里智力資源,人才資源及大量的涌流,社會的資金大量的往教育涌

流,很坦率的說現在的道路不太暢通。舉個例子,社會資本,剛才說了我們的中國的民辦教育絕大部分是滾雪球滾出落的,而不是民間資本,看萬人大學一開始沒有投多少錢,不像香港跑馬大學一下子

幾十個億,十年辦一所著名的大學,他們可以做到,我們沒有的,我們有錢也進不,曹德旺拿很多錢辦基金但是不能搞教育,俞敏洪上市公司辦不了學校,所以只能跟人家二級學校合作。他說最好能給

一個名牌大學,就可以跟北大清華抗衡。中國辦學要求很嚴格,比如說500畝地,少一畝不行。香港很多就是一樓可以辦大學,為什麼要500畝地呢?大學有各種可能性,非得要500畝地,中國批地是多麼

的困難,不是想拿就可以拿的。這就搞死了。

不允許先辦本科的,必須是大專開始,大專三年畢業生經過論證才可以申請辦本科,本科之後三年畢業生再經過同意可以招碩士,碩士點要一個個的審批,碩士之後才是博士,沒有20年搞不定。如果說

辦大學幾十個億進來就辦一流的大學,有沒有條件,我認為應該制定標准,什麼人什麼樣的資源資金可以辦博士學位,直接批就行了,世界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請部分人,全世界的精英人才請來,為什麼

不能辦一個比北大清華還牛的學校,我認為是完全可以的。中國的民間資本大量的炒股,大量的做其他就是不往教育里來,不是不想來而是進不來。我的想法一定要信一個製造一個信民間資本和民間智

力進入教育的辦法,包括優秀的人才不愛到教育中來,這是社會層面的問題。

第二是地方,因為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太大了,我的區域之間的差距遠超出我們的想像,這個區域之間的差距就造成了教育不可能由一個政策指導全國所有的教育,國家有一些東西可以用一個

政策,比如基本的人才培養要求,作為中國人,作為一個中國的公民,有一個基本的素質,這個國家可以規范。但是怎麼辦教育,怎麼做教育,把地方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用一個

個標准捆死教育一定不會有活力。因地制宜,應該作為我們國家公共教育政策的基本價值和指導思想。有人說京劇進校園,北方人可以聽五得懂,廣州可以粵劇,蘇州可以是崑曲,要把空間留給地方。

還有撤點並校,我們走了很多的彎路,微小學校是很好的方面,在強調大工業的背景下過分的強調了學校的規模,幾萬人的學校不可能有個性的,越是小越有活力,選擇性越多。

我們講一統就死,一放就亂,我們要麼一窩蜂,要麼一刀切,很難有公共的交流。當然山西和山東的教育改革進行了很多的探索,但還是帶著鐐銬跳舞,盡管跳得很精彩。這是要發揮地方的積極性,把

地方的積極性剝奪了不行。

學校的活力怎麼張揚出來,我們知道辦學到最後靠校長,校長就是一個學校的國王,在校園里是可以有所作為的,但是要賦予權利能力空間,不能管得死死的,現在多校長講沒有空間,很想改革,但是

大學裡面光政治理論課程的體系,就佔了差不多很大的一個空間,專業課程也沒有辦法開課,想開選修課也是形式上的,必修課堂的比重大到沒有空間選擇了,很多學校說沒有研發課程的空間,國家課

程和地方課程已經把課程排滿了,學校很難有真正的有價值的課程空間。要有活力,首先是給社會,其次給地方,最後給學校更大的權利,空間和自由,他們一定會想住更多的主意和智慧,迸發出更多

的能量,更多的活力。

張卓玉:

謝謝三位,就這個話題簡單的談了自己的主要觀點,我想在座的各位都對這個話題感興趣,都會有許多的想問的問題,一會兒請大家准備好提問。我先作為第一個提問者,剛才說到給公辦學校松綁,能

不能把這個話題說得具體一點。

如何激發中國教育的活力

方展畫:

我認為兩條枷鎖把學校綁得死死的,一個是行政的作用,學業檢測。第二是課程標准。

不反對課程要有標准,但是現在的課程標准有一個很大的誤導,最近看過的材料,美國的標准,也在搞標准,我看那個標准跟我們的標准完全不一樣,是要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我

們的標準是知識標准,而且我們為了把這個知識標准強加給學科,強加給教育。

我舉個例子,小學一年級有一個知識點叫前後左右人家告訴我六年級學生已經懂得,知道前後左右了,但是我們老師一教育之後不知道了。為什麼呢?因為要考試的,左右一考反映到捐面上是搞不懂了

,左右是反過來的,我們小孩一年級要懂得前後左右抽象的空間概念,我們的學生大概什麼時候,人家說要十年級,我們的課程標准有很多,包括幾點幾分幾秒,六年級的時候兩分鍾解決問題,但我們

要教一堂課,但是還教不好。這是標准化造成的,學生必須要掌握的一二三四五六的知識。

我們的行政每年搞一次統測,跟排名掛鉤,校長職務掛鉤,很小都掛鉤。教師就一定要按照課程標准上的內容上,去反復的操練,為了滿足行政的統測,為了滿足所謂的學校榮譽。因此學校就根本沒有

自己自主的空間,或者說我們的空間很狹小,於是我們學校的辦學特色怎麼來?我們的學校要走彎道怎麼走?於是我們的學校要想搞大的改革,特別是深層次的改革,不是原來的加加減減,修修補補的

改革,怎麼改?

我們碰到一個學校有感於現代教育的很多問題,搞了上凈下動的模式,上午上課,下午活動,大家國家的課程怎麼完成,教育部規定要開啟國家課程,我們教科院,我們聯合發文,搞幾個類似深圳特區

一樣的,孵化基地學校,可以突破現在的行政規范,可以不開足國家課程,給他免死牌。干到現在五年了,沒有家長投訴,我們重新歸結學校管理的問題,兩大問題,第一是規范重於創新,我們太多的

規范,太多的規矩,獨獨不講創新,結果大於過程,結果論的考試多少分,排名第幾,以這個行功論賞,過程我們很少關注。

張卓玉:

剛才盧院長講到機會教育活力,思想活,機制活,創新活,機制活的談得具體一點。


張卓玉:

非常感謝,下面和朱主席進行交流,剛才改到教育活力三個觀點,一個是要社會資源的參與,再一個是地方政府的活力,還有學校自主權的增加,這些問題有待於政府改革,放權,松綁,讓社會資源能

夠進入教育,地方政府更有主動積極性,學校更有自主權,這些是需要政府做的。現在換個角度講,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作為一個學術組織,作為一個民間的團體,能為激活中國的教育做什麼事?

朱永新:

活力,思想的活力是前提,有人說教育是計劃經濟最後一個堡壘,言下之意教育還缺乏活力,教育在解放思想還不夠,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缺少思想的碰撞,教育是相對封閉的一個領域,大家都可

以看到我們整天都可以聽到京劇學家到處講他們的觀點,不論是股市,金融,企業,我們在任何的報紙上都可以看到。但是幾乎看不到教育家們在報紙上發表意見,我是算發表意見比較多的。一般的教

育家,我們在座的嘉賓平時不太聽得到他們的聲音,不是他們沒有思想,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教育相對封閉,教育關起門說自己的話,我們的論壇邀請了錢穎一先生,周國平先生這樣的人文學者,跨界

才能產生思想的火花,才能為教育提供智慧,智慧經常是碰撞的,甚至是交鋒的過程中討論出來的,同時有這樣一個平台,經常聚在一起,我們這些人難得碰到一起說話,我們的老師基本是在書齋裡面

自己做自己的研究,學術刊物裡面發表學術高見,寫自己的著作,他們的話語很少得到上天和書地,上天就是成為國家的決策,入地是能夠真正的成為老百姓的哲學。

我認為中國的教育需要思想的大討論,需要所有的人真正的懂得什麼是好教育,現在全社會都很關注教育,全社會都把所有的寶押在孩子身上,但是多少人真正的懂得怎麼才能夠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好人

,怎麼樣能夠真正的辦一個好的教育,實際上沒有一個共識。我一直說需要教育改革的哲學,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礎,群眾基礎。現在改革不是難在上面,道理講了,就可以去做,大刀闊斧的做,有的時

候聽一面之詞就做了,做了之後發現不對,專家講的時候頭頭是道,似乎是通的,做下來就發現了很多問題。上午的徐先生講到打中八靶七靶,制定政策是好的,但是有缺陷的,否則應該打十靶,這些

缺陷是可以避免的,我們走過的道路,大部分國外都走過,但是我們國情不一樣,中國的國情是世界惟一的,如果我們多一點交流,多一點碰撞,多一點思想交流,大家共同分享,人民教育人民辦,不

是人民拿錢來辦,而是把思想智慧貢獻儲量,這樣教育就有希望,我們的論壇就是提供這樣的舞台,讓更多的人建言獻策,各種管道,湯敏是國務院參事,可以給國務院領導提意見,還有民主黨派的負

責人,可以通過他們的管道參政議政,通過各自的路徑,把大家的意見搜集起來,反映上去,盡可能的為決策提供咨詢。我們不是嚴密的組織,就是一個思想的平台,給大家高六,我們是正能量,為政

府解憂分擔,我們民主黨派的責任是為執政黨助力,為國家盡職,為人民服務。我們三十人論壇就是這樣,為我們國家出好主意,為教育做得更好而努力。

盧志文:

嘉賓:感謝老師,上午的時候我開始舉手,一直到現在,我走到前面說明只要你做就一定能夠實現,對我做的事情,我現在做教育,也認真的考慮這個事情,只要做就一定能夠做好。剛剛老師談到精緻

的利己主義,我是剛畢業的大學生,我想說我不想做問題一部分,想做解決問題的一部分。我們現在在做教育,這是未成年人教育和成年人教育的結合,因為我們相信未成年人教育是對成年人教育反哺

,通過我們的實踐,通過理論學習,包括老師的一些文章,我們現在信念越來越堅定。現在我們已經有了一些活動和項目,說是問題其實是求助,因為我們跟領導,老師,包括校長,包括媒體說這件事

情的時候,他們都說你的想法很好,你想清楚了,但是你沒有讓我聽明白。這是一個什麼樣的邏輯。再就是說你的實踐不足以支撐你的思想。

如果再給我十年,二十年,我肯定能力支撐,只不過現在我們在創業,在創新階段,所謂創新就是不知道的情況下還要信心慢慢的去做,還要帶領一批人信心慢慢的做,我們現在遇到的問題是在去希望

得到一些實踐機會的時候,這是沒有的。我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老師做的論壇我非常的振奮,老師提倡創新和活力,剛剛盧老師說的各位老師回去之後可能也在做自己的學術研究,我們回去之後在

做實踐項目的時候,再跟老師、校長跟領導談的時候,大家就會說你是在創新,但是你這個想法很好,但是你沒有去做,或者說我們不敢去做,我們應該怎麼面對這樣的問題。

盧志文:我們都是這樣過來的,我認為是對的,當您連這個勇氣都沒有的時候是最悲哀的,就是因為我們有這個勇氣,不知道能不能實現,實踐中碰壁,我們還勇敢的提出想法,這個社會才有活力。不

要怕別人拒絕,我想如果人家從門口把你推出去,你要有勇氣從窗戶爬回來,堅持這樣就行,有一句話叫尋找即尋見,扣門即開門。

朱永新:

嘉賓:請教朱主席的問題,激發教育改革發展的活力地方政府要有積極性,高等教育法等很多的法律有制約和障礙,一些地方政府已經沖破了障礙,發揮了積極性,我們創辦了中外合作的大學,給我們

開拓了發展的空間,激發了活力,請您談一下對我們推動有活力的大學是怎麼看的?

朱永新:論壇的創辦是大家努力的結果,我們的秘書長和團隊的義工做了大量的工作,把掌聲個馬國川先生和他的團隊,中外合作辦學肯定是值得鼓勵,支持的,探索的方向,當時我在蘇州分管教育的

副市長,非常的艱難,已經突破了高等教育法的一些限制,但是毫無疑問這是一個比較快捷的方式,辦經濟辦企業要引進外資,辦教育為什麼不能引進外智,外資和外智同樣的重要,吸引國外的智力資

源比吸引資本更有價值,我們說中國人不差錢,差是腦袋,差的是智慧和思想。剛剛志文介紹了他在多哈看到的現實,我覺得應該鼓勵,在我們法律的框架下吸引更多的世界一流大學,甚至於一流的人

才來創辦新的大學這肯定是重要的方向,現在我們政策的口子越開越大,可能性會越來越多及不一定完全的世界知名的大學,有很多知名的大學是咬定青山不放鬆,不出來的,可以院系過來,學科過來

,人才過來。有一些人來辦個學校給資金的支持,國外不是校長,到這里可以是校長,要有政府的配套,比如稅收和經費配套給予支持,出台更多的政策,下一輪教育要有大發展,就像經濟引進國外的

資源,現在的千百萬工程,吸引海歸回來可以帶很多的資源,同時吸引國際上的著名的科研機構,著名的大學到中國來發展,來尋找機會。我相信這個會有突破。

方展畫:

嘉賓:首先感謝幾位專家的精彩演講,我有兩個問題,剛才方院長和盧校長都提到了一個方面的問題,方院長提到質量檢測的工作,這個工作很有價值。盧院長提到學校作假,這兩年有很多的大作假的

現象,導致了小學生從小就在作假,我的話是說教孩子說謊比犯罪可恥,但是普通的現象,政府應該怎麼辦?

今年是2014年,100年前,1914年,做過一段時間就到了1915年,我們知道是新文化運動開始的時間,是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後來是新青年,這樣的思想解放影響到中國百年教育,民國時期的教

育發展,跟那個運動是密切相關的,我想問的是我今天的論壇,對百年的中國有怎樣的影響?

方展畫:剛才講的統籌的問題,作假我感覺並不是太嚴重,即便是有也不是太嚴重,問題是在於要求學生掌握的導向出現了問題,考99分不一定比88分的好,掌握知識的學生不一定比不掌握知識的學生

好,教育把學生趕到惟分而論,我們教育的路越走越窄這才是問題。


方展畫:

嘉賓:把答案寫黑板上的例子太多了。

方展畫:我認為隨著依法治國這個問題很快就會解決的。

盧志文:

我回應一下,逐步法治化,完善的社會這些因素會逐步的變少,作為教育要有更高的標准和要求,我對教育系統當中就歸比較敏感,或者說我們教育當中應該減少一個良性,更好的做。我們有一個錯位

,考核的和我們要的不吻合,所以有這種現象,最大程度的表現在高考上,20年就說要素質教育,既然推行素質教育,考試只要考出來素質夠可以了,分數高就等於素質高,素質高就是我們要的,因此

分數和素質教育不矛盾,為什麼有應試教育在,我們想把孩子的素質考出來,可是不知道怎麼考,我們的考試理論和技術非常的落後,通過考學科代替考素質這是很大的誤差。我們通過考雙基代替考學

科,已經有很大的誤差了,如果好好的考也可以,問題是考雙基的時候是這樣考的,考知識,考技能,考知識的時候較多了考了師技,考技能較多的考了技巧。就出問題了,好好的死記硬背,多背多掌

握分就可以上去,熟能生巧,多做題目就可以上去,本來是上素質的,最後成了上分數。分數比素質管用,於是只關心分數,素質教育就成了兩張皮,我們不想考孩子的素質嗎,但是考試基礎比較落後

,我們想做做不了,需要這塊著力,怎麼著力及過去考試是國家壟斷的,民間的力量,社會的力量大家不會朝這個方向著力,這塊就沒有進步,今天第三方考試評價的說法,或者改革,有可能開一條好

的道路,這些可以逐步的得到解決,我對未來還是充滿信心的。

張卓玉:

還有許多人想提問,非常好,我們這個話題今天是引開大家的思考,我最後用一句話概括我們板塊的討論,我覺得到現在為止,三十人論壇的許多專家都在場,聽眾還有這樣個的熱情,還有許多人要舉

手提問,只要有在座嘉賓的參與,關注討論,中國的教育就會充滿活力。謝謝各位。

⑻ 如何進一步提高農村中小學的教學質量

加強學校常規管理,大幅度大面積不斷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學質量,是鞏固「普九」成果,提高義務教育水平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扎實推進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關鍵所在,更是鎮中心學校的核心任務。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努力做到「聚焦課堂教學,深化課程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積極探索大幅度大面積提高農村中小學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一、回顧過去,我校教學工作的基本做法

1、抓住一個中心:

長期以來,我們始終緊緊抓住課堂教學這個中心環節不放鬆,堅持做到「開齊課程,開足課時,上好課程」。盡管教師學科不配套,教學設施不健全,但始終本著「因地制宜、盡力而為」的原則以兼職代替專職,以演示實驗代替分組實驗,以校內活動代替社會實踐,確保低層次的課程標准不落空。堅持強化常規教學的過程管理。加強教學過程各個環節的檢查與督導,加強起始年級和畢業年級的全程管理,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與效益,真正向課堂教學要質量。

2、促進兩個轉變:

一是促進教學思想的轉變。絕大多數教師通過自身長期不懈的努力,基本做到:由過去的圍繞考試打轉轉轉變到今天的圍繞素質搞教學,由過去的一門心思講知識轉變到今天的千方百計促發展。

二是促進教學行為的轉變。通過課改,教師有了學生意識和服務意識,由過去的只重視少數轉變到今天的面向全體,由過去的拚命灌輸轉變到今天的啟發誘導,由過去的冷麵訓斥轉變到今天的民主平等和合作探究。

3、建設三支隊伍:

首先是管理隊伍的建設。通過上級主管部門的選拔和培養,年輕的校長和主任正在不斷成長,較高的管理水平有力地促進了我校中小學教學質量的持續、穩定提升。

其次是教師隊伍的建設。多年以來,我們一直不遺餘力、堅持不懈地通過加強校本培訓、組織繼續教育、鼓勵在職進修和選派外出觀摩等多種形式,有效地提升了中小學教師的業務素養,從而為教學質量的持續、穩定提升提供了有力的人力保障。

第三是教研隊伍的建設。以選拔和培養教研組長為切入點,以打造骨幹教師群體為著重點,以課題研究為落腳點,全力編織鎮、校兩級教研網,為教學質量的持續、穩定提升提供組織保障。

4、推進四項改革:

○推進課堂教學改革。變粗放為集約,重在一個「實」字。注重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注重課堂教學常規管理的規范化要求與教學實情、實效的統一;變壓力為動力,堅持一個「恆」字。課堂教學改革最忌時冷時熱、虎頭蛇尾。滴水之所以能夠穿石,靠的不是別的,靠的是目標專一,靠的是目標專一後的持之以恆。有了這個「恆」,所有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都將變為教師在自覺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實踐中的強大動力;變僵化為優化,追求一個「新」字。盡管我們在課堂教學改革方面提出一套嚴格、統一的具體要求,但在管理和執行的具體過程當中還是盡可能做到因人而異,因情有別。變高耗為高效,落實一個「質」字。實實在在地向每一節課要質量。

○推進課程資源改革。積極主動地開發各種本土課程資源,努力把校本課程開發同地方的資源優勢結合起來。例如利用自然條件,開發小種植、小養殖等校本課程。努力把校本課程開發同學科實踐結合起來。把校本課程作為學科教學的一個拓展與延伸,緊密結合學科教學的特點和要求,不斷豐富校本課程的內容。努力把校本課程開發同學生的特長發展結合起來。如音樂、舞蹈、美術、書法、手工等興趣類課程的開發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卓有成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推進師生評價改革。細化教師評價條款,變復雜為簡單,客觀、公正、簡單明了地對每一個教師每一個學期的所有工作進行定量描述,減少人為因素,提高評價的公正性、科學性、准確性和權威性。積極推行學生評價的等級制度,淡化分數壁壘,強化等級進位,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進取心。

○推進教師配備改革。從2005年開始,鎮中心學校每年從鎮初中本部和分部選派了3名青年教師到邊遠的村小進行為期一年的支教。同時將新分配的教師一律安排到邊遠小學工作,這樣不僅有力地加強了邊遠小學的教學力量,更重要的是給邊遠小學帶去了全新的教學理念,無窮的青春活力,有力地推動了邊遠小學課堂教學的全方位改革。

二、思考當前,我校教學工作的主要症結

在過去的教學實踐中,我們雖然做了一些實實在在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並不顯著的成績,但絲毫掩蓋不了在我們的教學工作中確實存在的諸多不足和問題。其主要表現為:宏觀上的「牌子不亮,質量不高,旗子(特色)不艷」。微觀上的「路子不明,法子不靈,點子不新」。究其原因不外乎:課改經費短缺、管理套路落伍、師資隊伍老化、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手段落後、三級課程滯後、大眾傳媒渲染和不良風氣影響等。

盡管影響教學工作的原因很多,但其主要症結還是在於我們的教師隊伍以及隊伍建設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

1、職業倦怠,漠視問題的存在。在農村絕大多數教師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都工作、生活在一所偏遠的學校,幾乎從來沒有走出去觀摩過、學習過,外面的精彩世界對於他們而言似乎早已不復存在。長期偏安一隅,使得他們的思維逐漸遲鈍,激情逐漸冷卻,對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地變得熟視無睹。

2、功利之心,泯滅創新的激情。要檢查,就突擊備課、改作業。要統考,就加班加點、滿堂灌。要職評,就拼湊材料,忙突擊。甚至有人戲言:「堂堂課我都到,提到考績我不要,大事小事要知曉,吃吃喝喝不能少」。

3、自我封閉,扼殺碰撞的智慧。許多農村教師早已習慣於「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很少就教學問題與同行展開交流。總覺得與比自己小的討論「沒面子」,與比自己老的討論「沒興趣」,與自己差不多大的討論「沒底氣」。

4、體制滯後,制約質量的提升。由於農村小學七八個教師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都在一起工作和生活,朝夕相處抹不開情面,誰也不願去和別人爭那30%的浮工資,校長也因為學校拿不出富裕的經費補充進去,而將浮動放在一邊,久而久之教師的進取心和積極性難以得到充分的調動,質量的提升也就無從談起。

三、著眼未來,我校教學工作的初步設想

沒有教學就沒有教育,沒有教學就沒有學校。切實做好教學工作是各級各類學校永恆的主題。在未來永無止境的教學實踐中,我們將毫不動搖地堅持一個中心,始終如一地突出一個核心,千方百計地降低一個重心,努力探索出一條既符合實際又持續穩定且能大幅度大面積提高全體學生全面素質地有效途徑。

1、堅持「一個中心」——教學

不管教育怎樣發展,如何改革,教學始終都是學校的中心工作。今後,我們將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全面推行「321開放性教學」策略,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實現3個允許:允許學生插嘴、允許學生爭論、允許學生標新立異;2個鼓勵: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鼓勵學生暢所欲言;1個寬容:寬容學生的過錯。抓緊、抓細、抓實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努力做到「計劃制訂嚴實,領導示範落實,骨幹培養扎實,執行方案求實,督查指導務實」。徹底杜絕在督查指導過程中「認認真真搞形式,扎扎實實走過場」的虛假現象。堅信成功產生於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真正做到「嚴格督導、真誠指導、熱情引導、耐心輔導」。使絕大多數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都能做到「六為」——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以思維為核心,以方法為中介,以能力為目標。實現「六突六不」——突出重難點,不面面俱到;突出精講精練,不以講代練;突出思維訓練,不滿堂灌、滿堂問;突出學法指導,不加重課業負擔;突出教學效益,不搞全面補課;突出因材施教,不搞千人一法。使課堂教學少一點「預設」的剛性,多一點「生成」的彈性。

2、突出「一個核心」——質量

質量是教育的生命線,是人民群眾對我們的工作滿意與否的「晴雨表」,事關教育的生死存亡。因此,我們將嘗試建立「生死存亡的風險機制」——加大學校內部管理體制的改革力度,逐步推行以崗定人,競爭上崗,以崗定責,以績定薪。適當拉大分配距離,以激勵教師竟崗敬業,自覺提高教學質量,以不負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託,不負人民群眾的殷切希望;「逼師成材的投資機制」——明確規定學校每年5%的預算經費必須足額用於安排教師繼續教育。45歲以下的中小學教師到2010年必須全部達到本、專科學歷,拿到畢業證後學校給予每人一定的的獎勵。所有在職教師每年必須自費訂閱1份教學刊物,每學期必須撰寫不少於1萬字的讀書筆記,向鎮中心校遞交1篇不少於3000字的教學行動研究報告。「客觀公正的激勵機制」——我們將積極創造條件爭取設立「金牛鎮中心學校教育教學獎勵基金」,分設「課程改革成果獎、教學評比新星獎、教學質量進步獎、關愛學困園丁獎、自學成才鼓勵獎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獎」,以表揚先進,激勵後進,激發教師的專業激情,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推動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

3、降低「一個重心」——教研

教學研究重在教學反思,重在教師群體,重在問題解決。過去我們的教研盲目攀大求洋、過於追求標新立異、只圖花哨好看,很少考慮問題的解決。往往勞命傷財,最終卻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得不償失。今後我們將切實降低教研重心,以校本教研為抓手,本著「哪壺不開提哪壺」的求真務實精神,在教研課題的選項上就著手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課題選項與教學實際相結合,把問題當課題。把校本教研與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結合起來。賦予教學研究強大的生命力。二是階段性研究與成果及時轉化相結合,以細節決定成敗。踏踏實實地做好教學研究成果與教學工作嫁接、教學研究成果向教學實際移植的問題,以追求成果效益的最大化。三是課題選項與學校資源相結合,逐漸形成富有本校的特色校本課程,努力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實現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的完整體系。在課例研究方面,本著「以課例展示理念,讓理念回歸課堂」的思想,推行「兩段六環」的教研活動方式,即第一階段:備課——說課——議課,第二階段:上課——聽課——評課。使校本教研既植根於教師的日常教學活動之中,又服務於教師的日常教學工作,從而引領教師專業水平得的提高。

閱讀全文

與關於進一步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的若干意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