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中小學校 > 全國小學科學實驗說課

全國小學科學實驗說課

發布時間:2020-12-29 23:02:42

❶ 小學科學《光是怎樣傳播的》說課稿

《光是怎樣傳播的》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背景與教學設想
本課是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光》的第三課,其重點是探究光是如何傳播的。人們很早以來就是通過對光照射下的物體和影子的觀察,得出光是直線傳播的認識。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就記述了光的直線傳播和小孔成像的實驗。本課也正是基於這樣的思路,在前面觀察光和影的活動後,先讓學生建立一些感性的認識,獲得一些關於光和影的信息,再研究光是怎樣傳播的。
第一部分:光是怎樣照到物體上的。這個活動的目的是了解學生的初始想法,教科書是從學生司空見慣的情境中提出問題的,當光照亮周圍的物體時,我們是否想過它從哪裡來,又是怎樣到達被照亮的物體上的?尋找推測的依據,是本節課的重點。
第二部分:驗證光的傳播路線。教科書詳細具體地介紹了實驗的器材、方法和步驟,卡紙上藍色的點表示小孔。學生要在圖中的卡紙上直接用箭頭標出光前進的路線。教科書中左圖,小孔在一條直線上,手電筒正對最前面卡紙上的小孔把光射進去,光線能夠前進到最後的屏上,形成一個明亮的光斑;而教科書中右圖,因為不是所有的小孔都在一條直線上,手電筒射進第一個小孔,就被擋住,所以光屏上沒有光斑。實驗結果明顯地說明光是直線傳播的。
除了以上實驗方法外,還希望學生能自己想辦法證明光是直線傳播的。這有兩個用意,一是希望學生明白,一個結論的得出應該是反復驗證,最好是用多種方法驗證。二是學生想辦法證明的過程也是加深理解的過程。教科書插圖所示的方法,是直管和彎管對比的方法。如果用直管,光從這頭射進去,就會從另一頭射出來,我們的眼睛在另一頭能看見光亮。如果用的是彎管,光從這頭射進去,就不會從另一頭射出來,我們的眼睛在另一頭就不能看見光亮。這證明了光是直線傳播的。還有其他方法可以驗證,教科書沒有介紹出來,是為了給學生留一個思考的空間。
在明白了光是直線傳播的道理後,希望學生能用這個道理解釋影子是怎樣產生的,以及為什麼影子總是在背光的一面。這也是對本課所學知識的鞏固和運用。
(二)教學目標
●光是直線傳播的。
●有依據地推測光的傳播路徑。
●設計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實驗,通過實驗中的現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線傳播的。
●利用光的傳播規律解釋為什麼會有影子。
●培養學生愛思考的習慣,以及善於思考的能力。在實驗中能認真觀察、勤於思考,根據實驗結果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推理。
(三)教學准備
分組實驗器材:手電筒、3張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長方形卡紙、屏、空心彎管和直管。
教師演示:有關光是直線傳播的圖片和課件。
二、設計理念
本節課是在學生對光和影有了一定的了解後,對光是如何傳播的進行進一步探究。主要內容是:通過合理的推測和進一步的實驗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這一規律,並利用這一規律去解釋影的形成原因。教學中,我讓學生自己動手制定實驗方案並進行實驗,通過實驗分析、總結出光是直線傳播的這一規律,以培養學生設計簡單實驗的能力和概括推理的思維能力;再引導學生利用光沿直線傳播的這一規律去解釋影的成因,以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我在教材已有內容的基礎上,增加了小孔成像、射擊、排隊看齊、這樣一些應用光是直線傳播規律的事例,以拓寬學生視野,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課程的情感。
三、本節課的幾個特點
(一)設計合理的科學活動。
本課的思路是「問題—解釋—設計方案—實驗驗證—解釋—拓展」。這是一個由表象到認識的過程,是一個由淺入深螺旋遞進的過程,圍繞這個過程我安排了五個科學活動。即:情境導入,引入課題;提取經驗,進行猜測;設計方案,實驗驗證;應用規律,解釋現象;拓展延伸,課堂小結。第一個活動課件展示吸引學生的眼球,引起學生研究的興趣,迅速的把學生帶入神奇奧妙的光學世界;第二個活動藉助教材上的插圖讓學生猜一猜這些光是怎麼射進來的,畫一畫這些光的傳播線路,說一說對光的傳播的一些想法,找一找光是直線傳播的其他實例。通過這一活動讓學生作出比較合理、科學的假設;第三個活動是在第二個活動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實驗方案並進行實驗驗證,做好記錄進行交流,通過這些活動來突破本課的重難點。第四個活動運用光是直線傳播的規律去解釋一些有趣現象,為什麼先看到閃電再聽到雷聲?陽光下的影子形成,小孔成像、射擊、排隊是怎麼一回事。第五個科學活動是拓展研究的,引導學生去關注更多的光現象。
(二)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科學探究活動一般應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教師扶著走到逐步放開、由模仿到半獨立再到獨立的原則進行,要給學生一個由生疏到熟悉的過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在教學實施中,科學探究活動可以是全過程的,也可以是部分地進行,如某些課側重在提出問題,進行猜想、假設和預測的訓練,某些課則側重在制定計劃和搜集信息的訓練。
因此,本節課在科學探究活動的安排上通過學生提出問題—進行猜測—設計方案—實驗驗證來訓練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我重點進行了小組討論製作實驗研究方案,由於時間緊,我把實驗方案以表格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按照表格的要求進行填寫。這個實驗方案實際上就是一個簡單的研究計劃,就是要讓學生懂得做什麼都要有個計劃,要按計劃進行,也要讓學生會寫實驗方案
(三)科學素材貼近學生生活。
小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具有明顯的年齡特徵,他們對於自然事物與現象的把握是很具體的,只有便於體驗和理解的內容在他們科學素養的形成過程中才有意義。因此科學教材的內容要注意從兒童身邊的自然事物和現象中選取,以便於他們以生活經驗和周圍環境為基礎進行探究活動。這些內容還要能夠滿足他們的好奇心,考慮他們原有的經驗基礎和具有適合於他們心理、生理發展需要的活動種類和活動方式,以利於他們更好地感受和體驗科學。因此,科學課所選擇的素材應盡量來源於自然、社會中的現象和問題。如與現實生活有關的圖片、圖形(照片、簡單的模型圖、平面圖、地圖等)、想像、趣事,使學生感受到科學的價值和趣味.選用這些素材,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所學知識的內涵,還能夠更好地揭示相關科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有利於學生從整體上理解科學,構建科學認知結構。
在本節課中我選取了以下科學素材:一組有關光的優美圖片,陽光下的影子視屏,射擊、排隊看齊、雷聲和閃電現象。在這些素材中大部分都是學生熟悉的,有些是教材安排的,還有些是根據本課內容補充的。通過這些素材一方面引起他們的興趣,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另一方面讓學生理解科學,構建科學認知結構。
(四)科學課組織有效的合作學習。
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現代教學不應該是教師一個人講到底的單項的信息傳遞,而應是師生間、學生間的雙向交流與多項交流活動。這就要求在合作學習課堂教學中應該建立有利於合作學習的教學情境。為此,教師應努力為學生創設互賴、互動的合作氛圍。
科學活動的完成離不開有效地合作學習,在本節課中我重點進行了小組合作學習,從學生提出問題、進行猜測到設計方案、實驗驗證這些環節進行了有效的合作學習。我特別注意了合作學習的問題設計(設計實驗方案),合作學習前的准備,合作學習中的學生探究的指導,合作學習後的學生展示交流等環節的預設,讓學生在目標明確、任務驅動的過程中開展有效地合作學習。
(五)實驗與多媒體資源有效整合。
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於科學教學,能使教學直觀形象、生動有趣,可以有效突破教學重難點,更能解決實驗教學中的一些抽象問題。由於目前小學實驗室條件有限,實驗的科學性、直觀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特
點在教學中很難充分體現,把現代教育技術中的多媒體技術應用於實驗教學,輔助實驗教學,不僅能克服實驗條件的限制,還能提高實驗的演示可見度,增強實驗的有效性,達到優化實驗的目的。
本節課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開課的一組優美的圖片直觀的向學生展示光的傳播路徑;在總結學生第一次實驗時我通過多媒體演示實驗展示給學生,很直觀,也很省時;在拓展提高環節我通過播放一段視屏,讓學生感知光不僅沿著直線傳播,而且還能改變傳播路徑。通過這些資源的利用可以起到以下的作用:一是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能優化觀察實驗、加深印象、激發興趣;二是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強化學生實驗操作的技能,增強實驗的科學性、直觀性、探索性和操作性,解決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因為失誤操作而導致實驗儀器的損壞和避免一些危險性;三是現代教育技術在實驗教學中地應用能解決小學科學儀器的不足。

❷ 小學科學說課到底該分幾塊 啊

說課首先肯定是要說教學內容的,就是你上的哪一個內容,多少頁至多少頁
然後是重點難點,教材教法
還有要說學生,以及你的課前准備

❸ 10小學科學《光是怎樣傳播的》說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小學科學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 光 》第 3 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理念、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四個部分進行說課。
一、 說教材

在本課內容之前學生探究了光和影的關系,建立了一些感性的認識。在這一基礎上再研究光是怎樣傳播的。我認為編者的意圖是讓學生鞏固光和影子的科學關系,又為後續學光在傳播途中碰到障礙物會怎樣的研究打下基礎,使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探究精神得到全面的發展。

這一課的內容分二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光是怎樣照到物體上的」;第二部分是「驗證光的傳播路線」。

五年級學生的已經有一定的科學素養,同時對實驗課興趣非常濃厚。但是在思維上,邏輯性、嚴謹性不強,考慮問題不周全,實驗操作,對學生而言都是很好的鍛煉。本節課無論是實驗設計還是實證光是直線傳播的探究活動,強調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親身經歷、發現、探究、推測、驗證的科學探究過程,發展學生對科學的理解力,思維力及多方面的素養。

根據「科學課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的課程理念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

我將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光是直線傳播的。

2、過程與方法:有依據地推測光的傳播路徑;設計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實驗;利用光的傳播規律解釋為什麼會有影子。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愛思考的習慣,以及善於思考的能力;知道推測要有依據;在實驗中能認真觀察、勤於思考,根據實驗結果實事求是地進行分析、推理。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通過實驗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

難點:尋找假設的依據說明光是直線傳播的。

教具准備:手電筒、3張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長方形卡紙、屏、空心管和直管。

教師演示的圖片和課件。

二、說教法、學法

有人將科學比喻為引導學生過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運用好的教學策略,為學生提供「過河」的下腳石,但又不能越過這個度,教師只作啟發式點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根據《新課程標准》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及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法確定如下:

從教的方面來說,本課主要採用「引導—發現—探究」的教學方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每位學生都能像科學家那樣研究科學,從而讓學生學到探究科學規律的本領。本課通過讓學生對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實驗觀察、研討、推測、驗證、解釋。為了能使教學目標得以落實,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本課中我還同時綜合運用了(討論法、實驗法、探究——研討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來組織課堂教學

從學的方面來說,本課主要採用(觀察法、探究實驗法、小組合作、自主探究法等)多種學習方法,指導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對光傳播的現象進行有意識的初步認識,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力,使學生能獨立進行探究實驗,能充分發揮手、腦、眼的功能,從而獲取新知識,培養技能技巧。從小組合作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探究意識,使他們樂於交流,並善於發表自己的意見。

三、說教學程序

我的教學設計是以「探究、開放、自主、合作」為基本指導思想的。下面是我對這節課的教學設計的說明。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活動一

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光照的現象(出示圖片及課件)

清晨,太陽出來,房間灑滿了陽光;黑夜,打開手電筒,燈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在觀察中提出問題。這些光是怎樣到達被光照的物體上的?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猜測,激發學生利用實驗獲得證據,證明自己的觀點是否正確。

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引入,使學生的思維產生強烈的碰撞,這一錘就敲到了學生的心坎上,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可以很快使學生積極思維,進入科學探究的活動中來,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

(二)組織探究,得出結論。 (重點)需修改

活動二

出示有結構的材料,組織學生討論實驗的方法,猜測實驗的結果。因為教科書上學生操作的

驗證實驗,器材簡單,操作容易,可以放手讓學生自行合作制定實驗方法和步驟,自行操作,但要求實事求是的記錄實驗結果,在圖中的卡紙上直接用箭頭標出光前進的路線。在過程與方法中推測依據很重要。通過實驗得出小孔在一條直線上,手電筒的光就能到達最後的屏上,形成小斑點。否則就不會有此結果。

在這一環節的活動中,先讓學生自主合作、大膽猜測光的傳播是否沿著直線的方式進行的問題產生認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驗證的需求。這時,教師讓學生進行驗證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時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在這個環節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科學、有效的。小組活動中,同學們在小組長的安排下,有的到實驗材料區去選取實驗所需的材料,有的負責記錄,有不同的看法互相交流,然後小組長把全組的意見整理、匯報,得出了「光是直線傳播」這一結論。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充分的體現新課程自主探究的精神。

(三)擴展探究,培養熱情

接著激發學生用其他的方法也來驗證光的傳播路線,可以是直管和彎管的對比觀察,直管眼睛就能看到另一頭的光,彎管就不能,進一步證明光是直線傳播的。同時提醒學生不要用眼睛只對很亮的光源。還要給學生留個思考的空間,說說還有哪些方法驗證光的直線傳播。再利用光是直線傳播的理論解釋影子總是在光的背面的道理。為了更有效知識延伸,還可以用課件圖片出示,光的傳播速度以太陽為例,進一步擴展了學生的探究活動,使學生所形成的概念得以鞏固。令科學知識從書本走向實踐,由課堂走向社會。

(四)、板書設計

為了緊扣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我用簡潔明了的詞語進行板書,概況了本節課的主要內容,讓學生一目瞭然,讓對所學知識留下深刻的印象。

❹ 教師資格證認定小學科學說課稿

五年級上冊《凝結》說課
我說課的內容是青島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水循環」的第三課《凝結》。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集中研究有關水的形態變化、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環,它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天氣與我們的生活》,第四單元《水的科學》構成小學階段對水的三態變化及水循環認識的整體框架。本課繼「蒸發」、「沸騰」兩課之後,指導學生認識水蒸氣凝結成水的現象,也為學習下面兩課《水的三態變化》《小水滴的旅行》做好知識鋪墊;使學生認識到在周圍熟知的事物中隱藏著我們不熟知的變化,而且是有規律的,是能夠被認識的,促使學生更多關注周圍常見事物,養成善於觀察、探索的科學態度。在能力培養方面,屬於「實驗能力」和「歸納能力」的系列。我們要秉承「小學科學是培養科學素養的科學啟蒙課程」 的宗旨進行教學設計。
課本內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一個關於水蒸氣凝結的問題:對著鏡子哈氣,觀察有什麼現象?這是問題的提出。
第二部分,通過指導學生探究認識水蒸氣的凝結現象。建立初步的「凝結」概念:水蒸氣遇冷可以變成小水珠,這種現象叫做凝結。
第三部分,說說生活中的凝結現象。
二、說學生
通過兩年多的學習,五年級的學生有了自己的科學思維方式,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了解,具備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對於科學儀器的基本操作,像用酒精燈進行加熱已經比較熟練。
學生生活中雖然常見到凝結現象,像水燒開時的白氣,冬天我們呼吸的白氣,鍋蓋上的水珠,冬天窗戶上的水珠等,也有部分學生通過書籍,父母的教導可能知道凝結現象,但大多數同學沒有深入地研究、思考過水珠的成因,對水蒸氣遇冷變成水比較陌生。
對比實驗的方法,學生剛剛在《蒸發》這一課接觸過,有一定的了解。但學生的思維還缺乏嚴謹性,知識遷移的水平也有較大的差距,因此學生設計對比實驗,尤其對於實驗的細節還是有一定困難,需要老師的指導。
三、教學目標
《科學》新課程標准提出:要加強探究式學習和動手實踐等學習方式的運用,從而為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為此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認識凝結,知道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水。
2、能設計對比實驗探究小水珠的成因,鞏固使用對比的方法解決問題,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鍛煉動手實驗能力。
3、體驗自主學習,自主發現的樂趣;體驗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滲透自然界的物質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律的科學自然觀。
4、願意合作與交流。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水。
難點:設計對比實驗認識凝結的條件。
五、教法設計及學法指導
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設計教法及學法如下:1、教法我將用到復習法、實驗探究法、學生演示法;2、學法以實驗探究法、小組合作法、集體討論法為主。
六、教學准備
一堂課要取得成功,必須做好充分的准備,為此我做了以下准備工作:
1、教師准備:
分組實驗器材:相同燒杯 2個、金屬盤2個、熱水、酒精燈、試管夾、火柴。
演示材料:燒杯2隻、熱水、金屬盤2個等。
2、學生准備:小鏡子等。
七、教學過程
《科學課程標准》提倡以「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生活應用」的基本模式展現內容。為了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先通過學生生活常見現象——向鏡子哈氣出現小水珠從而引出問題,通過思考,提出假設,再讓學生通過自己設計的對比實驗進行驗證,最後得出結論並嘗試應用。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教學導入
我將採用復習法:本課教學內容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學生見過凝結現象,但除個別學生外,一般都不知道怎麼回事,學生對蒸發現象的理解、掌握直接影響著對凝結現象的認識,因此,這里我加入復習環節,降低學生的思維難度,為後面的認知作了鋪墊。強化空氣中存在水蒸氣這一知識點。
老師可以這樣導入:同學們,前面我們一起探究了蒸發現象、沸騰現象,誰說說什麼是蒸發現象?哪些地方有蒸發現象?水在蒸發過程中會怎樣?請生回答
老師小結:江河湖海,動植物體,只有有水的地方,就存在蒸發現象,自然界中的水日夜不停地吸收周圍的熱量,變成水蒸氣,發散到了空氣中,因此空氣中存在大量的水蒸氣。
這節課老師將和大家一起,探究大自然中另外一種很有趣的現象,下面我們從一個小游戲開始。對著鏡子哈氣,會有什麼現象發生?請同學們邊哈氣,邊觀察,邊思考。好,現在開始。
這就進入第二個環節——
(二)提出問題,進入新課
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再匯報現象。
師:聯系剛才哈氣時看到的現象,你有什麼問題?【引導學生在觀察、思考中提出問題:水珠是怎樣產生的呢?】
進入第三環節——
(三)學生猜想
(可能是呼出的(熱)氣中含有水蒸氣,水蒸氣遇到鏡子變成了水珠。)水蒸氣真的能變成水嗎?我們做個實驗驗證一下。這里有個燒杯,倒入一些溫水,蓋上一個金屬盤,你猜一猜,會有什麼現象?
教師問:這些水珠是怎樣「跑」到杯蓋上去的?小組討論一下。
啟發他們推想出:杯內的水變成水蒸氣飛散到杯蓋上去。
小結:杯蓋內的小水珠是由杯內的水蒸氣變成的。【由於導入環節進行了鋪墊,學生很容易猜想出小水珠是由水蒸氣變成的。】
板書:水蒸氣 水
師:看來,鏡子上的水珠就是由我們的呼出的水蒸氣變的。那,水蒸氣在什麼條件下能變成水呢?
學生可能有許多種猜想。
(四)驗證猜想
1、在驗證猜想時,我加入了一個教師演示實驗做了一個過渡。先認識水蒸氣可以變成水,再認識轉變的條件。
師:我們的猜想對不對呢?(我們想要研究水蒸氣變成水的條件,我們先要製造出這種現象,利用我們的實驗材料,你能製造出水蒸氣並使它變成水嗎?)我採用了三個燒杯,分別用同樣多的熱水、溫水、冷水,同時蓋上金屬盤,觀察現象,引導學生認識:水溫越高,蒸發越快,水蒸氣越多,越容易凝結。
2、之後探究:水蒸氣在什麼條件下能變成水?
學生不容易想到是小水珠在遇冷的條件下才能形成。這里我做好了兩手准備:如果個別學生知道,就引導學生直接進行設計,如猜想不到,就由教師引導——這種現象什麼季節容易產生?學生可能答:冬季。為什麼在冬季更容易看到?引導學生猜想:冬季的氣溫比較低,那鏡子的溫度也比較低。可能是水蒸氣遇到冷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遇到熱的物體行不行呢?
師:如果老師給你提供材料,你能否證明水蒸氣是遇到熱的物體,還是遇到冷的物體能變成水嗎?
3、實驗驗證
教師介紹實驗材料有:兩個同樣的燒杯,大小形狀相同的金屬盤,試管夾、火柴、酒精燈、熱水、冷水,對實驗材料,我進行了新的嘗試,用不銹鋼金屬盤代替了課本上要求的小瓷盤,這個金屬盤的好處在於加熱方便,安全,效果明顯,缺點就是不透明。
讓學生根據材料進行設計,先小組討論一下:如何進行探究,你們打算怎樣實驗。然後找同學邊演示,邊講解。
如果學生設計不出,教師就這樣引導:要證明水蒸氣遇到熱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還是遇到冷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首先得製造水蒸氣,方法是向燒杯倒入熱水,(可以提問為什麼用熱水)。
引導學生說出:要用對比實驗方法,在兩個相同的燒杯內,倒入同樣多的、溫度相同的熱水,在兩個杯口同時分別蓋上冷金屬盤和燒熱的金屬盤,過一會兒,觀察會發生什麼現象。
【實驗前討論注意事項:怎樣找到熱的杯蓋?加熱時應注意安全,如用鉗子夾著小盤。教師對學生回答進行梳理,出示在PPT上】
教師:實驗中哪些條件相同?哪些條件不同?
學生思考討論:燒杯、水多少、水的溫度同、金屬盤相同、蓋金屬盤的時間相同。有一個條件不相同:一個金屬盤的冷熱程度。
教師:大家一起列表比較:
盤上水珠多少
金屬盤不加熱
金屬盤加熱

學生分組實驗,匯報實驗結果。
師:同學們要知道,在科學研究中做一次實驗是不夠的,科學的結果不是偶然的,科學的結論必須經得起反復再反復的檢驗!所以採用多個小組實驗的方法。
小結:如果在兩個實驗中看到了不同的現象,這兩個實驗的其他條件完全相同,只有一個條件不同,那麼這個不同的條件可能就是發生不同現象的原因。根據這個道理,你認為小水珠是在什麼條件下形成的?
學生:小水珠是在水蒸氣受冷的條件下形成的。
教師:水蒸氣遇冷可以變成水,這種現象叫做凝結。(板書課題: 凝 結 )
我們可以用箭頭和簡單文字來表示這種變化。
板書:水蒸氣--受冷-→水
在對比實驗的設計上,學生必須要有良好的基礎,即對比實驗的特點,要求要清晰,明確。在講授對比實驗時,我先利用實例進行分析講解,(如研究怎樣加快蒸發的時候,我們用了什麼方法?對比實驗!一個盤加熱另一個不加熱,比較蒸發快慢。)然後讓學生自行設計,進行知識遷移。
五年級的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思維的嚴密性不夠,不能簡單匯報一下就直接進入實驗,否則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會出現隨意性強、對變數的控制不到位、甚至不知所措的情況發生。因此我在學生的匯報之後,會進行實驗方法的梳理,引導學生有計劃、有步驟地去實驗。並提示學生實驗注意事項。
(五)得出結論
對於對比實驗中條件的控制,實驗條件的分析記錄,我放在了實驗後,作為分析實驗進行出示,加深學生對對比實驗方法的認識。鞏固對比實驗的方法。
學生得出結論:小水珠是在水蒸氣受冷的條件下形成的。
出示凝結的概念,並指導學生用簡單的文字和符號表示。
(六)生活中的凝結
教師:生活中有哪些凝結現象 ?
學生舉例:初冬早晨在門窗的玻璃上看到的水珠,浴池天花板、玻璃上的水珠,戴眼鏡的同學從室外一進入室內,眼睛上長一層白霧,早晨草葉上的水珠等等。師:請小組討論,嘗試解釋以上現象。
【讓學生嘗試利用所學知識進行解釋。加深對凝結的認識。】
師:老師有個問題,戴眼鏡的同學可能深有體會:在室外眼鏡明亮清晰,可一進入溫暖的室內眼鏡片就會長「白霧」,那是不是水蒸氣遇熱變水珠?【激發學生日常概念與科學概念的沖突。同時讓學生體會到事物的變化是有規律的,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現象含有有趣的科學道理,培養科學興趣、質疑探究精神。】
(七)拓展應用
思考:冬季汽車玻璃內壁上常結有小水珠,影響司機叔叔的視線,想辦法防止它的出現。【讓學生學以致用,引導學生從控制凝結產生的條件入手去思考。】
七、板書設計:
凝 結
凝結:水蒸氣--受 冷-→ 水

五年級 自身身體變化,聲光電現象,天氣變化現象,晝夜變化現象,日月星空現象,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等是學生新的關注和體驗對象,這些方面的生活經驗是五年級教材的「切入點」和「生長基」。教材以人的身體器官,動植物的身體器官,聲、光的產生與傳播,電的產生與安全應用,風、雨的形成,晝夜成因、月相成因等為主要內容展開科學探究活動。使學生認識自然事物和現象的變化規律和變化原因;進行問題、假設、計劃、模擬實驗、製作等探究活動;培養「能參與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珍愛生命,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展的」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❺ 教科版小學科學如何說課

做課件……按課件說。我給你提個意見。小學生一般不是很認真聽課。或許它們會覺得很無聊。這就是讓他們學好的關鍵。幽默一點,不要知識硬灌哦

❻ 小學科學說課視頻,以及小學科學說課要注意的地方

小學科學課說課時要注意:1多使用書面語言。2說課稿要注意環節清楚,教學亮點要註明。3教學環節之間不要使用使用過渡語言,要用談話法。4說課稿要圖文並茂,。5說課稿要有使用價值。

❼ 小學科學實驗說課空氣占據空間嗎

一、教學內容:《空氣占據空間嗎》二、教學目標:1、知道空氣也像其他物體一樣也要佔據空間2、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設計實驗的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和歸納概括的能力3、懂得與他人合作的道理,培養學生大膽想像和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三、教學重點:通過實驗探究來得出空氣占據空間的科學道理四、教學准備:演示材料:水槽、水、泡沫片、小蠟燭、大杯子、火柴、氣球,紙巾五、教學過程一、教師談話引入1、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談話引入新課2、演示並講解「空間」、「占據」的概念大家來觀察這個大杯子,杯子里是什麼樣的?(空的)它是用來干什麼的?(裝水的)好,我們就把水杯中空的部分叫做「空間」現在,老師在杯子里倒滿水問:「現在杯子的空間被誰給佔了?(被水佔了)我們就說水占據了杯子的空間(板書占據)既然水占據了杯子的空間,大家想這個杯子還能裝進別的東西了嗎?(不能了)大家看,老師手裡拿的是一個石塊,大家想老師要是把這個石塊放入水杯中,會發生什麼現象呢?(水會冒出一些)真的嗎?(演示)奧!大家猜的真對,那是為什麼呢?(是水占據著杯子的空間,要是這個石塊非要佔據杯子的空間,那就必須擠掉一部分水)說的非常好!現在老師把杯中的水倒掉,杯子里還有物質嗎?(沒有了)到底有沒有呢?(有,是空氣)大家都知道空氣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它是否也占據空間呢?(板書空氣占據空間嗎)3、活動(1)我們先來做一個實驗:這是一個杯子,先在杯子的底部塞上紙團,然後將杯子倒過來,豎直扣入水中,大家猜一下,紙能不能濕?(能不能)大家想親自做一做這個實驗嗎?(想)請按老師的做法做實驗(學生實驗)(慶祝實驗的成功)二、探究式學習空氣占據空間的真實體驗1、同學們分小組探究自己在生活中能證明空氣占據空間的真實體驗2、各小組探討活動(1)、吹氣球的小組(2)、給皮球打氣的小組(3)、乒乓球的小組(4)、吹起水的小組最後小組匯報總結教師總結(生:我們小組是先把乒乓球放在水中,浮在水面上,再把杯子倒過來,把乒乓球扣入杯子中豎直壓入水中發現乒乓球沉下去了,因為空氣占據了杯子的空間,水就進不到杯子中,所以乒乓球就沒有浮起來。)(生:我們小組是把漏斗放進瓶子中,用橡皮泥或膠塞將瓶口塞住,然後把水倒進漏斗中。發現水不能很好地流入瓶中。因為是空氣占據了瓶子的空間,用橡皮泥塞住瓶口,瓶里的空氣跑不出來,所以漏斗里的水就不能很好的流入瓶中。)小結:剛才聽了大家的匯報,我感覺到我們班的同學真是太聰明了!老師真為你們高興。剛才我們通過探究知道了(空氣能占據空間)親身動手感受自己在生活中能證明空氣占據空間的真實體驗。。

❽ 小學科學說課要邊說邊做實驗嗎

不是的。

說課不需要學生,因此無需邊說邊做實驗。
【說課的基本步驟 】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從地位上、結構上、內容上、教育意義上等方面論述本節教材在本課\本書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學目標: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年齡特點、生活經驗、認識問題的層次、程度、學生發展的需要等方面制定出三維學習目標。
3、教學重點、難點:從教學內容、課標要求、學生實際、理論層次、對學生的作用等方面找出確立重點難點的依據並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二、說教法 依據《綱要》、課標的四性、新理念、新教法等理論具體說明將在課堂設計中運用那些方法。這里可以從大的方面,從宏觀上來說一下,具體詳細可以放在下一個教學程序里說明。如:
1、參與式 2、討論式 3、互動式 4、體驗式 5、研究性學習 6、談話、對話、辯論、調查、情景模擬、親歷體驗、小活動等 三、說學法
依據新的教學理念、學習方式的轉變,說出所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方法。達到體驗中感悟情感、態度、價值觀;活動中歸納知識;參與中培養能力;合作中學會學習。
四、說教學程序
主體部分:說出教學的基本環節、知識點的處理、運用的方法、教學手段、開展的活動、運用的教具、設計的練習、學法的指導等。並說出你這樣設計的依據是什麼。
五、說板書
一般正規的說課如果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是要在說教學程序的過程中寫出板書提綱的。如果時間很緊張,你可以提前寫在一張大紙上,張貼在黑板上也可以。能夠配合講解適時出示,達到調控學生、吸引注意、使師生思路合拍共振的目的
說出這樣設計的理由。如:能體現知識結構、突出重點難點、直觀形象、利於鞏固新知識、有審美價值等。

❾ 小學科學說課稿

一、說教材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科學三年級上冊第3單元第2課《觀察水》。
教材簡析,本課與《生命離不開水》、《家鄉的水資源》《地球上的水》共同組成生命之源——水這一單元。本課在單元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主要是引導學生觀察水的一些性質。首先通過對一杯水的觀察,讓學生描述水,並能鑒別六種液體;然後引導學生觀察方塘在水中的變化,發現水能溶解一些物體;最後引導學生觀察水中紙巾變化和硬幣上杯口上水表面的變化,從而了解水的毛細現象和表面張力。課時安排二課時,根據實際情況,我把水能溶解一些物體作為另外一深時的教學內容。本課的中點是我定位為:讓學生經歷水的毛細現象,表面張力的探究過程,並體驗樂趣;難的是感悟,理解水的毛細現象和表面張力。要根據科學課程標准要求,以及學生全面素質發展的需要,從情感、知識、等方面制訂本堂課的教學目標。
能力方面,學會用多種感官認識水,能區分什麼是假改,什麼是事實。
情感方面,在探究過程中,能探究過程中能夠細心觀察,尊重事實,尊重別人的意見,喜歡研究與水有關的現象,願意與同學交流看法。
知識方面,了解水能產生細水現象,了解水的表面張力。
二、說教學方法。建構主義認為,科學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學習環境下,在教師和學生夥伴的幫助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自已意義建構而獲得的,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對本課的教學設計和學法指導作如下思考:
直觀教學,依據本課教學思路,聯系學生生活實際,通過分組實驗和(實物展示)讓學生動口、動手、動眼、動腦,充分重視學生的直接經驗,感受獲得。
情境教學從兒童身邊自然事物,生活中關於水一些有趣的現象,開始探究活動,利用一些必要的工具,營造科學探究的學習情境,倡導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拓學習活動,在探究中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強調主動參與,小組合作,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方式,大量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參與或探究活動,促使學生自行獲取信息,讓學生自已找水喝。
繼續運用觀察分析,總結等方法。
三、說教程序,本課的教學准備主要是教師准備,噴水實驗器材,各種液體、硬幣、餐巾紙、滴管、回形針等。本課堂的教學力圖體現基於現代建構主義理論下,運用多元智力理論,將以往「個體戶」式的單向學習,轉為主動參與小組活動,並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根據教材教學對象分析,教學目標等回來採用如下教學流程。
情爾尋入,利用噴水實驗,刺激學生感官,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迅速讓學生進入角色,激發學生對水的探究慾望。
交流已有儲備,出示一杯水提問「水是一種怎樣的一種物體?」喚醒學生對水的已有認識;通過「找水游戲」,讓學生從六種液體中鑒別出水,這是對已有的知識的一次綜合運用,並且辨析找水的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建立科學的鑒別液體的方法「看聞嘗」。通「過讓學生說一些生活中關於水的一些有趣現象」這一設計,讓學生從已有的儲備中檢索並提取出生活中的有關水的現象,滲透了讓學生關注生活,關注身邊的每一樣事物,關察生活這一思想,並且教學也是從生活中的一些水的有趣現象,進入了另一個環節,體現了新課程探究從身邊的自然事物開始的思想。
探究交流,首先是對毛細現象的探究,出示一杯加紅墨水的水,讓學生想辦法讓水往高爬,一來是發散學生的思維,二來是為毛細現象的特徵出現,作鋪墊,當學生一時想不到讓水自已往上爬時,教師適時出示餐巾紙,有了抓手,學生的生活經驗一下子被喚醒,辦法有了,都並沒有一下子把所有器材都陳列給學生,體現給學生的思維和自由。這一實驗結束後,學生提出「水為什麼會往上爬」這一問題,鼓勵學生分析與交流,並且辯析一此原因,盡量讓學生能找到餐巾紙中有小孔和縫隙這一原因,要是找不到原因怎麼辦,(結合課)這里就牽涉到「對一個問題探索到什麼程度才停止?」的問題,我們都希望學生能針對某一問題在教師指導下,進行進行螺旋式的、順暢的探究,最終找到原因,圓滿完成,但有時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不能理解,仍找不到原因,我認為不必急於讓學生強行記住這一概念,日後適當的時候,學生會明白這一道理的,我認為只要學生根據

現象亂舉出生活中的例子,這一探究過程能給學生留下痕跡就可以了。其次是對「水」表面張力的探究,共兩個實驗,硬幣裝水和滿的水杯中加回形針,都是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並由學生提出問題,「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然後交流、分析、辨析一些原因,這兩個實驗之前充分讓學生進行猜測,作出假設,通過列數字的方式,讓假設和事實之間形成強烈的反差,震撼學生的心靈,關於水的表面張力在腦中刻下永久的痕跡,水的表面張力我的定位主要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讓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樂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探究欲;科學知識方面我認為是次要的,只要學生能觀察到水面發生了變化,水面鼓了起來就可以了,至於表面張力這一概念我認為不一定要揭示。我認為「一節課下來教師不一定給學生一個肯定的、標簽式的結論」,這也是一種「留白藝術」,希望所課堂上引發的科學學習延伸到課外。4歸納總結,讓學生談收獲,談感受,也主要是側重於情感態度價觀方面,再讓學生提出觀察研究的關於水的問題,讓課堂探究延伸到課外,使學生的探究活動不因課堂教學的結束而中止,課的結束成為學生新的探索的起點。當然,這只不過是我的單相思,課例沒出好,只會與這里,說課以及課堂中有很多問題存在,希望大家毫不保留地給我指出來。

❿ 小學科學教師怎樣說課

實驗結果明顯地說明光是直線傳播的。
除了以上實驗方法外,還希望學生能自己想辦法證明光是直線傳播的,光線能夠前進到最後的屏上,形成一個明亮的光斑;而教科書中右圖,因為不是所有的小孔都在一條直線上,光從這頭射進去。如果用的是彎管。這證明了光是直線傳播的。教科書中左圖,小孔在一條直線上,所以光屏上沒有光斑。
●利用光的傳播規律解釋為什麼會有影子。
●培養學生愛思考的習慣,以及善於思考的能力。在實驗中能認真觀察、勤於思考、方法和步驟,通過實驗中的現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線傳播的,手電筒射進第一個小孔,就被擋住。這有兩個用意,一是希望學生明白。還有其他方法可以驗證,教科書沒有介紹出來,是為了給學生留一個思考的空間。學生要在圖中的卡紙上直接用箭頭標出光前進的路線。
第一部分:光是怎樣照到物體上的。教科書插圖所示的方法,是直管和彎管對比的方法。如果用直管,光從這頭射進去,就會從另一頭射出來,我們的眼睛在另一頭能看見光亮,得出光是直線傳播的認識,先讓學生建立一些感性的認識《光是怎樣傳播的》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背景與教學設想
本課是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光》的第三課,其重點是探究光是如何傳播的。人們很早以來就是通過對光照射下的物體和影子的觀察。這個活動的目的是了解學生的初始想法。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就記述了光的直線傳播和小孔成像的實驗。這也是對本課所學知識的鞏固和運用。
(二)教學目標
●光是直線傳播的。
●有依據地推測光的傳播路徑。
●設計驗證光是直線傳播的實驗,手電筒正對最前面卡紙上的小孔把光射進去,一個結論的得出應該是反復驗證,最好是用多種方法驗證。二是學生想辦法證明的過程也是加深理解的過程:驗證光的傳播路線。教科書詳細具體地介紹了實驗的器材。
在明白了光是直線傳播的道理後,希望學生能用這個道理解釋影子是怎樣產生的,以及為什麼影子總是在背光的一面,就不會從另一頭射出來,我們的眼睛在另一頭就不能看見光亮,獲得一些關於光和影的信息,再研究光是怎樣傳播的。本課也正是基於這樣的思路,在前面觀察光和影的活動後,卡紙上藍色的點表示小孔,教科書是從學生司空見慣的情境中提出問題的,當光照亮周圍的物體時,我們是否想過它從哪裡來,又是怎樣到達被照亮的物體上的?尋找推測的依據,是本節課的重點。
第二部分

閱讀全文

與全國小學科學實驗說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