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浙江省浦江縣永泉路上那個叫什麼書院的補習班
東明書院原名東明精舍,是一座專門教育培養子弟的學校,由元初的鄭德璋所建。1296年至1300年,鄭德璋的兒子鄭大和對精舍進行了修繕、擴建,房舍增至21間。
1書院歷史
精舍規模雖不甚宏大,但結構精巧、風景清雅,實為求學的好處所。精舍落成後,由本縣大儒吳萊任主講。兩年後,金華潛溪的宋濂因慕鄭氏藏書之豐,特跋涉百餘里前來就學。次年,吳萊因身體原因,推薦宋濂接任主講一職。當時,知識分子的地位十分低下,統治階級對包括儒學在內的漢文化很是冷淡。東明書院雖地處僻遠,但有名師執教,故求學者日多,聲譽鵲起。有「讀書種子」之稱的方孝儒就曾慕名從海寧遠道趕來學習。然而滄海桑田,這一讀書場所在明代中期卻因遭兵火而盪然無存。到了清代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時任浦江知縣的何子祥非常重視地方教育,除首創浦陽書院外,還勸導鄭氏後人繼承前輩事業,重建書院,得到了鄭氏後裔鄭爾梧、鄭若奇的積極響應。由於年代久遠,書院原址已荒棄、墓冢累累,於是新院址便選在距鄭氏宗祠東側的200餘米處。工程於乾隆二十七年八月動工,次年四月完工,有房屋35間,並正式命名為「東明書院」。重建後的書院規模宏敞、經營細致,內建堂三楹,額曰「敬軒」,前接中庭作講堂,又有廠廳「居業堂」為學生會課之所。「居業堂」前為天井,南北兩廂各十間,北邊十間是學生的自修室、寢室和儲藏室,南廂十間為教員寢室和兩個教室。「敬軒」西側是宋文憲公祠,分二進,前為三楹間拜廳,後有神龕,內列宋濂及四位山長的靈位。書院周圍築有牆垣,垣內豫樟蔭覆,時有禽鳥,砌石池、植喬木、塒花卉,以供游棲,還有操場和菜園,其規模與浦陽書院相埒。從此,東明書院走上復興、發展之路。隨著歲月的推移、時代的變遷,進入民國後,東明書院被改作東明高等小學(東明小學高等部)並有增建。1926年,因孫傳芳軍隊騷擾,校內教具毀壞殆盡,被迫停辦。不過在1927年秋,書院經修理添新再次重新開學,先後成為縣立代用中心小學、玄鹿鄉中心小學和玄鹿中心國民學校。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書院獲得了新生,並更名為浦江縣鄭宅鄉中心小學,直到1960年前都基本保持著舊貌。後因學校擴建,原有建築被拆除,只留下了一處門樓,現作為遺址保護。
2建造意義
東明書院是為教育鄭氏家族子弟所設,並不以仕途功名為目的,而更在意培養通儒典、行孝義、學有所專、修身齊家、能繼承祖上遺志的謙謙君子,用時下流行語言來說,就是更注重素質教育。雖然書院是由鄭氏出資創辦的,學生也以鄭氏家族子孫為主,但它不同於當時的一般私塾,不僅允許同邑的異姓子弟就讀,也歡迎各地的莘莘學子前來,是一所名副其實的義塾。這一點在東明書院的重建規劃中就得以體現。書院設寢室、置炊具,便是為了「以供族子及異姓之來學者」。而在《東明書院開館啟》里,更是開宗明義地表明:「願羅鄰里鄉黨之英流,以資敬業樂群之廣益」。事實證明,作為一所義塾,東明書院在資助鄉里貧苦子弟學有所成方面功不可沒,同邑異姓來這里學習的難以計數。雖然因缺乏具體記載,書院的課堂教學現已無從考證,但從「鄭氏規范」里還是可以略知一二的。規范規定:子孫不以皓首窮經、尋章摘句為能,而更強調品德教育,以孝義為重,同時注意因才施教。若有可以出仕者,便給予資助和勉勵;若學業無所成,也教其如何治家理財,使其自食其力、自力更生。
在浦江教育史上,東明書院能以民辦學校的身份與官辦的浦陽書院相媲美,且聲名遐邇、享譽數百年不衰,主要依靠了一系列較好的配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有三條:一是建立了比較充裕的教育基金。早在書院復建時,鄭氏後裔就認為,「有屋無產,終難為經久計」,於是號召族人無論貧富,都出力捐贈。募捐所得財物除用於建校外,其餘均作為固定的教育基金,以支付房屋修繕、教師薪水等開支。二是建立了行之有效的管理體制。教育是一項百年樹人的長期工程。於是鄭氏家族依據實際情況,參酌舊例,建立起嚴格的管理體制:設置管理一職,由四人擔任,三年一換;同時設監理一職,由捐贈最多的幾家家長及其後代擔任,對各項日常事務進行監理核查。三是制定了相當開明的聘用制,一方面廣泛招賢,聘請品行端方、學識淵博的士人任教師;另一方面採取公開推舉的辦法,在族人中遴選公明勤謹者擔任管理工作。這種種合理的舉措確保了書院能夠長期、穩定、可持續的發展。
鄭氏家族世世代代都把教育作為振興家業的大事來看待,故歷來對所聘請的教師十分敬重,久而久之成為風尚傳統。而受聘的教師除以自已的學識和人格修養悉心教導一代又一代學生之外,還盡心盡力地輔佐協助鄭氏家族振興發展。兩者相輔相成,形成了良性循環。鄭氏宗祠內迄今仍懸掛著外人宋濂的畫像,以供後裔紀念這位主講書院20多年的老師。在鄭氏宗祠後面,有一池塘名為「萊公塘」,便是為了紀念第一代主講吳萊特意命名的。這種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美德,迄今仍具有積極的意義,值得後人大力借鑒弘揚。
3建造作用
東明書院是我國古代民間辦學的一個典範,在教育子孫、培養人才、學以致用、躬行實踐等方面取得了斐然的成績,不僅為歷代輸送了一大批品學兼優的干練人才,也為淳化鄉邑風俗、提高民眾文化素質作出了貢獻。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擔任各級官職者多不是通過傳統的科舉之途入仕的,而是憑借著孝友之名被起用的,且致仕後謙恭勤謹,一心為國為民,取得了不少政績,其中又以鄭祖琛的政聲最著。此外,鄭氏子孫學有所成而終身不仕者也大有人在,最著名的要算鄭淵、鄭濂、鄭源、鄭柏等人。他們謝絕了出仕的機會,在鄉里撫貧濟困、造橋買舟、便利鄉民,更以孝義持家,興旺家族。元代時,順帝因皇太子求學於鄭深之故,對鄭氏的家風有了了解,贊嘆不已之餘,專門寫下「麟鳳」二字賜予鄭家。「麟」為傳說中的百獸之王麒麟,「鳳」是百鳥之王鳳凰,鳳毛麟角均屬第一,這無疑是對整個鄭氏家族的肯定。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賜封鄭氏義門為「江南第一家」,又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親自題寫了「孝義家」,「江南第一家」的美名從此不脛而走。建文帝在位時,也曾為鄭氏親書過「孝友堂」。在這種種褒獎鼓勵的背後,自然不能忘記東明書院傳承孝義家風、樹立價值觀、人生觀的重要作用。
雖然東明書院今已不存,但包括書院遺址在內的鄭義門古建築群得到了良好保護,2001年被國務院頒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吸引著各方來客。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義門古建築群位於浙江省浦江縣東部的鄭宅鎮。鄭宅鎮原名「承恩里」,在歷史上曾是聞名全國的文化名鎮。自北宋初年起,鄭氏家族便在此定居,距今已有900多年。
浦江鄭氏家族素來奉行以儒治家,倡導「聚族合食共居」,並通過《鄭氏家規》、《鄭氏家儀》等一系列治家規范來管理家族內部事務,形成了長達十五世、歷經330多年的聚族同居史,其事跡在宋、元、明三朝正史中皆有記載,在明初更被當作典範加以宣傳。明太祖朱元璋賜封鄭氏家族為「江南第一家」,隨後「江南第一家」馳名天下,以至於到了清代乾隆年間,原來的「承恩里」也被改稱為「鄭宅」。
回顧鄭氏家族的輝煌歷史,以儒學育才的東明書院功不可沒
㈡ 徐天杭浙江浦江縣鄭宅鎮地畈村三區71號此人基本信息
樓主,這樣問別人知道的很少,應該找一個主要點問,或者問有沒有幸福村的人,然後在仔細問認不認識你的那位貴友,你的問題范圍太小,還希望採納
㈢ 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鄭宅鎮有幾個村
行政村名單:五豐、利豐、永豐、浦東、虯樹坪、中江、高一、旌塢、嵩溪、樟嚴、聯豐、里傅、梧桐、塘角、柴塢、龍溪、塘里、寶應、清塘、長地、柳宅、劉店、夏張、祝宅、霞岩、新何、豪墅、蘭塘、石渠口、嚴店
㈣ 鄭宅到浦江中學的公交車
公交線路:浦江13路/k13路,全程約15.6公里
1、從鄭宅鎮步行約6.2公里,到達浦後花園站
2、乘坐浦江13路/k13路,經過12站, 到達人民醫院站
3、步行約1.9公里,到達浦江中學西校區
㈤ 這人是騙子,浙江浦江縣鄭宅鎮堂頭村一區64號
可以可以,這騙子長的很喜感,和我一樣喜歡騙金幣。😂
注意了,謝謝啊
㈥ 金華市浦江縣鄭宅鎮郵政編碼是多少
郵編
行政區域
322215 浙江省 金華市 浦江縣 鄭宅鎮專
322215 浙江屬省 金華市 浦江縣 鄭宅鎮周村
322215 浙江省 金華市 浦江縣 鄭宅鎮蔡村
322215 浙江省 金華市 浦江縣 鄭宅鎮屠村
322215 浙江省 金華市 浦江縣 鄭宅鎮上侖
322215 浙江省 金華市 浦江縣 鄭宅鎮山頭
322215 浙江省 金華市 浦江縣 鄭宅鎮下方
322215 浙江省 金華市 浦江縣 鄭宅鎮下侖
322215 浙江省 金華市 浦江縣 鄭宅鎮蒲塘村
322215 浙江省 金華市 浦江縣 鄭宅鎮陽山村
322215 浙江省 金華市 浦江縣 鄭宅鎮深一村
322215 浙江省 金華市 浦江縣 鄭宅鎮冷水村
㈦ 浦江縣鄭宅鎮環牌鎖廠怎麼樣
浦江縣鄭宅鎮環牌鎖廠是2017-12-25在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注冊成立的個人獨專資企業,注冊地址位於屬浙江省浦江縣鄭宅鎮上鄭村工業園區。
浦江縣鄭宅鎮環牌鎖廠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330726000135522,企業法人潘紅偉,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浦江縣鄭宅鎮環牌鎖廠,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浦江縣鄭宅鎮環牌鎖廠更多信息和資訊。
㈧ 金華市浦江縣鄭宅鎮郵政編碼是多少
郵編
行政區域
322215
浙江省
金華市
浦江縣
鄭宅鎮內
322215
浙江省容
金華市
浦江縣
鄭宅鎮周村
322215
浙江省
金華市
浦江縣
鄭宅鎮蔡村
322215
浙江省
金華市
浦江縣
鄭宅鎮屠村
322215
浙江省
金華市
浦江縣
鄭宅鎮上侖
322215
浙江省
金華市
浦江縣
鄭宅鎮山頭
322215
浙江省
金華市
浦江縣
鄭宅鎮下方
322215
浙江省
金華市
浦江縣
鄭宅鎮下侖
322215
浙江省
金華市
浦江縣
鄭宅鎮蒲塘村
322215
浙江省
金華市
浦江縣
鄭宅鎮陽山村
322215
浙江省
金華市
浦江縣
鄭宅鎮深一村
322215
浙江省
金華市
浦江縣
鄭宅鎮冷水村
㈨ 浦江「江南第一家」的簡介
摘要 浦江江南第一家地處浦江盆地東部鄭宅鎮內,距縣城12公里,面積10.平方公里,大小景點25處。鄭氏以孝義治家,自南宋至明代中葉,十五世同居共食(360餘年),時稱義門鄭氏,故名「鄭義門」。屢受朝廷旌表,明洪武十八年太祖朱元璋親賜封「江南第一家」
明開國文臣宋濂,從求學主教東明,舉家定居,致仕還鄉,在此居住32年。鄭氏《家規》、《家儀》就是經宋審訂,至今典籍尚存。
以「鄭氏宗祠」為中心的主建築景觀群集。1994年,全國首屆宋濂暨中國古代家族文化學術研討會在此舉行,稱其為「中國古代家族文化」、「儒學治家」的典範。鄭氏所崇尚的孝順父母。兄弟和睦、自強不息的人格理想,勤勞儉朴的持家原則,尊師重教的教育思想,「和為貴」、「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人際關系原則等,已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1991年日本研究「越系文化」著名學者鈴木滿南教授一行,專程來此考察,其專論先後在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各國發表。」
浦江江南第一家之鄭氏宗祠
坐東朝西,正門前是街,朝白麟溪。偏門朝南,橫掛「江南第一家」匾額。始建於元初,佔地6600平方米,迄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其間經過明清時期數次擴建,雖有破壞,但基本格局尚存,端莊嚴肅,古樸厚重。祠堂內現有元丞相脫脫書寫的「白麟溪」碑明太祖、明惠帝賜封的「孝義家」「孝義堂」匾額,明萬曆《翰林學士宋公碑記》《文侯賜祭之碑》和元明以來知名人士的榻聯匾額,還有宋濂所植的9株蒼勁古柏。
浦江江南第一家之孝威泉
在鄭宅鎮冷水塘沿,白麟溪南岸之溪邊。孝感泉井呈方形,縱橫丈許,水清涼,井上建有歇山頂方亭。據光緒《浦江縣志》載,宋鄭綺性至孝,母張氏嗜溪泉,值旱,鑿數仞不得泉,綺拗哭其下,三日夜不息,水為湧出,俄頃,溢丈余,人以為孝感所致,鑿旁石碑「孝感泉」三大字,明蜀獻王書,御史王理銘之。
浦江江南第一家之「一口尚義,九世同居」碑
在鄭宅鎮上大街白麟溪南,元至正壬辰(公元1352年)二月,翰林學土月祿貼木耳榮祿公為中書平章政事,行省江浙,書「一門尚義、九世同居」八大字以贈,旋摹勒石碑,豎於同居炊址,示以垂戒後世。清乾隆戊寅(公元1758年)建造碑亭,咸豐辛酉,毀於兵火,光緒戊戌重建。
浦江江南第一家之十橋九洞
鄭宅鎮大街旁,白麟溪上建有古石橋十座。為單孔條石並列架砌,呈梯形狀,橋兩頭敞口,呈八字形,橋北豎有元丞相脫脫書「白麟溪」碑石。每座橋下設石閘,便於洗滌,故而稱十橋九閘,為鄭氏義門一大特色。
浦江江南第一家之香火廳
座南朝北,廳前中有廣場,原有房屋三間,為鄭氏總香火所在地,樓上供奉聖諭,稱聖諭樓。舊制高可二丈余,相素不事雕樓,兩旁皆小屋,後俱改樓房,高過正房。因年代久遠,將傾圯,於雍正辛亥改造樓廳五間,翻軒五間。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被日寇燒毀,抗戰勝利後重建,樓上聖諭樓三字匾額為民國時方青儒所書。
浦江江南第一家之建文井老佛
據光緒《浦江縣志》和史仲彬《致身錄》載,明建文帝遜國出亡,謂浦陽鄭洽家(時官翰林院侍詔)忠孝可侍,遂匿其家,俄有蜚語者,文皇追捕其家,帝匿井中得脫,故名。鄭治隨建文帝出亡,輾轉西南,建文之須發盡白,恍若老。至萬曆己未有昭雪靖難死節之典,隨駕人員始得平反。鄭氏畫「老佛像」懸於昌三公祠之正位,意在祠旁悼念建文帝。其旁有盥聯一副「枯井念章龍隱跡,合村富社鳳來儀。」昌三公祠因供奉老佛而易名老怫社,祠字保存完好。
浦江江南第一家之東明書院
東明書院前身為東明精舍。據光緒《浦江縣志》載,在東明山之陽,縣東三十里,元青田尉鄭德璋創精舍於此,為鄭氏子孫讀書之所。宋濂繼吳萊而主講二十餘年,授經著書,與其徒天台方孝儒,義門諸弟子講學於此,有東明山精舍壁記。於乾隆癸未(公元1763年)鄭氏合族移建於義門外東偏里許,改稱東明書院,期間進行多次修茸,今存圍牆及乾隆壬午年重立東明收院石匾。
浦江江南第一家之宋文憲公飼
清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移造宋文公祠於東明書院之西園,重建正廳拜廳各三間,祠內匾額對聯,一如原址,北向圍牆與書院大門並行,另開大門一座,石刻宋文憲公匾額於門架之上。
浦江江南第一家之玄麓八景
距「鄭氏宗祠」北1.5公里,昔時宋濂多次來游,名其山為「玄麓」。山有桃花澗、風簫台、釣雪礬、翠霞屏、飲鶴川、五折泉、飛雨洞、蕊珠石等八景,春天桃花滿谷,瀑布鳴響,自然景觀極佳。宋濂題名作詩,用玄漆寫於崖石。元至正十六年三月,宋濂又與友人修楔於桃花澗,並作《桃花澗修楔詩序》。其後,有人將宋濂八景題名分別以行、楷、草、隸、篆諸體刻於山崖,至今石刻尚存。
浦江江南第一家之青蘿故居
位於距「鄭氏宗祠」東北角表蘿山麓l公里。元至正年間,宋濂主教東明,慕鄭氏「九世同居」「孝義家風」,在此營築山房,舉家自金華潛溪徙居於此。劉基(伯溫)賀宋濂新居,謂青蘿山「晨嵐暮霜滴晴雨,煙條霧葉相蒙蘢」。公元1360年朱元漳聘宋濂出仕,後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宋年老致仕還鄉,洪武十三年冬,以長孫宋慎牽涉胡維庸案,舉家謫茂州,翌年卒於四川途中。宅之南有宋濂夫人賈氏墓,墓旁附葬子宋隧、孫宋慎,明在啟七年立石重修。明成化十八年營屋3間,並塑宋濂像。崇禎間立「青蘿故址」碑,清乾隆道光間,多次擴建重修青蘿山宋文憲公祠,後遷至東明書院。今存宋濂故居「青蘿山房」遺址和賈夫人墓碑及青蘿故址碑等。故居之北,有丈許豁口,名「小龍門」,宋濂曾在此著書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