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實踐能力
問題要有參與性——讓學生的思維積極的參與問題。兒童與生俱來就有一種探索版的慾望,權他們常常把自己當作或者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和發現者。例如在執教《平行四邊形面積》時,為了讓學生充分參與學習,教師設計了讓學習數方格、剪拼等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學習全過程,去主動探求知識。學生運用割補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從而找到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長方形的長、平行四邊形的高與長方形寬的關系,根據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推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底×高。接著通過討論、交流等形式要求學生把自己操作——轉化——推導的過程敘述出來,發展學生思維和表達能力。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發現數學知識,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享受到成功的樂趣,達到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與創新能力的效果。
❷ 如何培養小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往往缺乏感性經驗,只有通過親自操作,獲得直接的經驗,才便於在此基礎上進行正確的抽象和概括。特別是對於數學這樣具有高度抽象性的科目來說,更需要在學生中加強實際操作,而傳統教學的缺點,往往是用口頭講解,而不是從實際操作開始學習數學的。 心理學家皮業傑說: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蘇根西老師就是尊重了這一點,他在課堂上通過畫、剪、比、實際測量等一系列的活動加深學生對面積單位的認識。學習上的操作和觀察,都應該是有意義的,必須有計劃的開展活動,而不是一般的隨意的動手活動。教學實踐也證明,在實際操作中,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比較所操作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然後進行抽象和概括,能教深入地理解和懂得概念。引導學生通過操作發現規律性知識,在發展學生思維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新課程標准也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中如何把一些抽象的數學概念變為小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能理解的數學事實,這是每個數學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很好考慮的問題。教學心理學的研究和許多成功的案例說明,有的放矢地讓學生動手操作是提高數學學習質量的有效策略之一。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沒有恰當地把握操作時機,追求操作活動的表面化的過程,非但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會阻礙學生的學習進程,影響學生的探索熱情和操作效果。因此,在組織操作活動時,我們必須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一、強化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充分發掘學生的潛力 小學生以具體思維為主,因而在認識過程中很難從教師的講授和得出的結論中獲取其中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數學思維品質,所以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訓練,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獲取知識,教師再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驗證,在生活中運用。 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善於動手的習慣。很多數學知識,特別是低年級都是通過分一分、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拆一拆等操作後理解和掌握的,教師要著力培養學生主動動手操作實踐的習慣。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一課時,讓學生自己利用學具在小組內探索長、正方形有什麼特點?學生經過動手操作,出現了以下幾種情況:1、用折一折的方法;2、用軟尺量的方法;3、用鉛筆比的方法;4、用毛線量的方法;5、用三角尺量出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獲得對平面圖形的直觀經驗。通過組織學生進行群體探索,使學生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遇到問題互相討論,使課堂便得輕松活潑、豐富多樣。只有在這種輕松愉快的環境下,學生的心智才能得到開發。只有讓學生有時間,有條件去接觸,參加實踐,才能鍛煉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學生能夠發現規律,總結經驗。 在引導學生進行操作時,還要注意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分了追求教學效率而一味要求學生按自己的思路去學習,這樣會限制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教師應該建立激勵機制,提出解決間題的不同途徑,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創造性的操作。 二、通過合作學習,發揮群體優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學中加強合作學習方式的指導與訓練,對於從小培養學生會探究、會合作、會創新是十分必要的,況且作為數學知識方法,思想是人們認識其他科學的思維基礎,成為人類思維的力量,數學學習需要從小學會合作。例如在五年級數學(北師大版)的《組合圖形》一課中,我在課前要求學生准備好學具,即: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梯形、平長四邊形等各種圖形,在進行新課時讓小組合作擺拼圖形,看看哪組擺拼的圖形最多,頃刻之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了,只見同學們紛紛動起手來,不一會兒每個小組都擺出了兩、三個不同的組合圖形。其實合作學習的目的是讓學生從參與學習的過程中,生動活潑地品味成功的喜悅,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積極動腦、認真思考、踴躍發言的習慣。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教學,主動探究新知的形成過程,並把自己的探究過程和其他同學交流,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既能幫助學習困難的學生,又能讓好學生交流不同的學習方法,真正發揮合作學習的群體優勢,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三、操作要有明確的要求 小學生注意力往往明顯地帶著無意性和情緒性,操作時由著自己的興致來擺弄學具。因此,操作前教師應該用清楚的語言向學生提出明確的操作要求,按教學目的精心地組織兒童進行操作,使他們的操作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從而提高動手操作活動的有效性。例如在三年級數學(人教版)的《幾分之一》教學中,有一個環節是讓學生動手找出自己手中圖形的四分之一、三分之一。
❸ 怎樣培養低年級小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而小學生的思維正處於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動手操作活動正是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架起的一座「橋梁」。動手操作對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幫助理解數學知識、培養解決問題能力、培養創新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俗話說:「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恰當地讓學生動手操作是很有益的,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又好動,讓學生在課堂上動手操作是一個手、腦並用的過程,是解決數學知識抽象性與小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矛盾的一種有效手段,且能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反思平時課堂教學,我發現課堂動手操作存在有效性缺失現象。如:有了動手操作就沒了數學思考。尤其一年級學生年齡小,動手能力比較弱,課堂上動手擺一擺,動一動,做一做,忙著關注身體動作方面的指導和課堂紀律的維持,較少的顧及數學內在的思維活動。為此,我查閱了大量資料,經學習並進行教學實踐,有了一些收獲。一、優化教師的語言指導,讓學生明確動手操作的目的和要求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在操作前,教師要設計好探究性的問題,以激起學生操作的慾望,引導學生把探究引向深入;在操作時,教師又要以明確的語言指導學生「做什麼」和「怎麼做」,動手操作時,指導學生先怎樣操作,再怎樣操作,然後怎樣操作,引導學生將觀察和操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創造性的操作。這樣學生離開學具後,才有可能在頭腦中留下准確、完整的表象,進而達到促進分析綜合,幫助抽象概括的作用。比如;一年級上冊有一課:《整理書包》,教師先准備一個裝的雜亂無章的書包讓學生觀察,師問:「這么亂,應該怎麼?」讓學生產生整理的強烈慾望。接著引導學生有序地先把書包里所有書本拿出來,擺在桌子上;然後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分類動手擺好,速度較快的已有一種擺法的同學可以嘗試其他的擺法,然後在進行交流匯報。學生在已有的舊知識分類基礎上,加之親自動手實踐,學生課堂就匯報出了可以按學科分、也可以按大小分、還可以按功能分等等,很容易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理解不同標准下的分類」,很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二、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操作習慣,保證操作效果。如何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操作習慣呢?我會耐心地給學生講:學具在數學學習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准備學具要認真,操作學具要細心,桌面要整潔,收藏學具要有序等。我在學習新課前一天,就告訴學生應該准備些什麼學具,指導學生自製一些學具,比如小棒,用硬紙板剪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圓等。操作中,訓練學生認真聽老師提出的操作要求,認真看老師的操作示範,引導學生學會操作,有效地掌握知識。比如一年級學生在學習9+5=,這樣的進位加時,課前會讓學生自己准備20根小棒,記得課堂上有孩子帶了學具袋裡現成的綠色的塑料小棒,有的帶了20根同樣大小的吸管,有的帶了20根牙簽、、、、、、一開課就要求學生放在桌角,沒有擺一擺的要求不允許隨便動,要先靜靜地聽要求,直到老師說「開始」再動手擺,有孩子動手能力強,很快就擺好了,有孩子平日家長包較多,動手能力弱,擺的比較慢,老師會幫他或請速度較快的同桌幫他。有了小棒這一直觀教具,學生很形象地知道了結果是14,關鍵是通過挪一挪的方式,10個湊成一堆,很形象的理解了湊10法的好處。從孩子們臉上露出的笑容中,我明白:孩子們已經掌握了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已經體會到了動手操作帶給自己的樂趣和收獲。最後引導學生輕輕地快速把小棒收下去,後面沒有操作需要不允許看或摸,以免影響後面的課堂學習。三、動手操作,在實踐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心理學家皮亞傑說:「空間觀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間觀念,必須有動手做的過程。這個做的過程,不僅是一個實踐的過程,更是嘗試、想像、推理、驗證、思考的過程,只有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才能把握概念的本質,建立空間觀念」。在幾何知識教學中,過去只重視教師的演示教具,只重視幾何初步知識的教學,而匆視了學生的空間概念的培養。要改變這種現象,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進行操作實驗活動,讓他們自己比比、折折、剪剪、拼拼、畫畫,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動手實踐,在操作中、在實踐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尤其顯得重要。學生只有通過實際操作才能真正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同時,也利於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如:在學習二年級《長方形、正方形認識》一課時,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操作,探究長方形、正方形特徵,之後學生就邊操作邊匯報。有的通過用直尺量,發現長方形相對的兩條長邊一樣長,相對的兩條短邊一樣長;有的研究長方形時是通過折紙得出來的,學生先上下對折,發現長方形上下兩邊重合在一起,說明這兩條邊一樣長,再左右對折,發現長方形左右兩邊重合在一起,說明左右邊也一樣長,從而得出:長方形有4條邊,對邊相等;有的研究正方形時這樣折,把正方形紙片先對角折,再對角折,發現正方形4條邊都重合在一起,說明正方形4條邊都一樣長。課堂通過看一看、折一折,比一比方法,找出兩圖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通過動手動腦,明確了兩概念間的共性和個性,加深了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四、讓操作與思維同行,發展操作活動的邏輯性小學生的思維正處於以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階段。操作活動必須與思維活動同時進行,才能促使外顯的動作過程和內隱的思維過程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幫助學生把直觀感知內化為數學知識,建立數學模型。操作的目的不是為了操作而操作,而是藉助操作活動,讓學生按一定的邏輯思維逐步發現知識建構規律,形成新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在動手操作的過程,應該伴隨著觀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總結、歸納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這樣才能促使操作活動得到提升,成果得到提煉,體現出動手操作的科學性。
❹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即
我個人認為,語文教師不應該只做一個教書匠,而應該作為一個雜家。什麼內都要知道一些,容什麼都要懂一些,什麼都要關注一些。只有這樣,才能在語文教學中,隨時給學生補充各種知識、隨時引導學生對事件的看法、隨時指導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❺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主陣地.陶行知先生早在1934年就明確提出了「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這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可見創新並不神秘.教育工作者要有創新的意識,要有放手讓學生創造的膽量,「好學生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自己學出來的」.這話不無道理,它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之間的辯證關系.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所要認識的知識雖然是人類已知的,但對學生來說卻是全新的,仍要經歷一個由不知到知的重新創造的過程.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發現意識、創新意識,依靠開放的課堂教學模式來完成教學任務.老師應少用陳述式的語言,大力倡導討論式教學,多用「想一想」、「試一試」這種語言,變「注入式」為「啟發式」.通過教師的啟發、引導,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學會動腦、動手,起到加工知識,自我增長知識的作用,達到激化創新思想,培養創新能力的目的,從而優化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筆者曾觀摩過一堂地理課,老師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國西部大開發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是缺水,請向怎樣解決?學生紛紛各抒已見,有的說人工降雨;有的說把天山、祁連山等地的冰川融化;更有大膽的設想:用核武器把喜馬拉雅山脈炸一個大口子,訂印度洋上的濕潤氣流長驅直入我國的大西北!一個個創新的設想在迸發出智慧的為花,誰能說今天的異想天開在明天不會成現實?信息時代呼喚創新,我們的課堂教學要以此為契機,奏響創新的主旋律,培養一代又一代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
二、課外活動
通過開展課外活動,可以使學生將課堂上所學到的運用於實際,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課外活動中要努力營造一個創新人才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讓學生放下肩頭沉重的書包,輕輕鬆鬆地投入到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中.如主辦知識講座、競賽活動,開展社會調查、實踐和服務活動及各種興趣、特長、學科小組活動,舉行小發明、小創造、小製作及小論文比賽活動等等,這些活動具有趣味性、自主性、靈活性等特點,正確加以運用,對於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開拓學生視野,豐富課外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都有積極的意義.我校在開展課外活動方面走出一條成功之路,他們突破45分鍾的課堂「灌輸」模式,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開展豐多彩的舉小組活動,多渠道提高學生整體素質,通過教師評價、學生互評、深長和社區評價等途徑,發掘學生在某些方面所具有的特殊能力或潛能,積極領導學生科學性發展.全校20個興趣小組,學生參與率達90%.每年都有一大批「四小」作品在市、地、省甚至全國獲獎,學科奧賽也成績斐然.地理興趣小組製作的「三球儀」獲全國一等獎,數學興趣小組谷沖同學獲全國數學奧賽一等獎,生物興趣小組長每年生物奧賽成績均位列全省前列.
三、家庭教育
家庭是兒童生活第一所學校,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對人的影響至關重要,一方面為人的啟蒙教育和以後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良好條件,另一方面它也關繫到社會公共生活的各方面利益,因為下一代的成長和民族素質的提高,都離不開良好的家庭教育.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好了,對於孩子的學業,家長們關注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對了孩子的前途,家長更是倍加關切,望子成龍.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別讓孩子在起跑線上就落後了」成了一句「至理名言」,重重地壓在眾多獨生子女家長的心頭,並悄然融化在他們的血液中.於是家長把對孩子的教育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延伸到「雙休日」.可要問一問21世界究競應該讓孩子具備哪些能力,家長恐怕就難以回答清楚了.有這樣一個故事,生物課上老師告訴學生,蚯蚓的再生能力很強,把一條蚯蚓切成兩段,會變成兩條蚯蚓.於是,一女孩就挖來一條蚯蚓養在家裡觀察,可女孩的媽媽不問青紅皂白就給了女孩一個耳光,並且把蚯蚓扔了.試問,在這樣家庭環境中,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嗎?作為家長一定要不斷努力提高的文化素養和思想素養,努力創造和諧、民主的家庭環境,對孩子的要求要合理,充分理解、尊重孩子,相信孩子是一個天生的學習者,把孩子作為一個天生的學習者的權利還給孩子,「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讓孩子能夠自主地去學習,盡情地去創新.
四、社會教育
努力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是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的一條有效的途徑.要充分發揮少年宮、少年之家、業余體校、青少年科技活動輔導站、兒童圖書館等校外教育機構及報刊、廣播、電視、電影等大眾傳播媒體的作用,利用它們的靈活性、多樣性、生動性、容易青少年所接受等特點,為培養年輕一代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許多電視台和報刊舉辦的各種競賽活動,如中央電視台的少兒節目以及《星星擂台》、《開心詞典》、《幸運52》、《夢想劇場》、《神州大舞台》、《正大綜藝》、《第二起跑線》、《挑戰主持人》等等,就激發了許多青少年學生的創造慾望和興趣,迸發出了許多創新火花,不僅為社會實際需要解決了一些問題,也鍛煉了孩子的實踐能力.
❻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多找作文書閱讀。同時帶他們結合題目到實地或實物看,再根據一些範文,這樣加深實際效果,再寫作文。
❼ 數學課上怎樣培養小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著名的教育實踐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做中學,學中做」「生活即教育」等教學思想對教學實踐有一定的啟示意義。因此,在我們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將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放在重要位置,讓它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一;在發展學生思維中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動手實踐就是要為學生創設一個探索、猜測和發現的環境,使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探求新知識的活動中去,在實踐中發展能力,從而最終獲得成功。在教學「角的度量」時,學生掌握了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數的方法,並能用量角器畫一個固定度數的角(如120°的角)後練習中,教師為學生們提供了一次動手操作的機會:「同學們,我們都用量角器畫出120°的角,如果不用量角器,只用你手中的三角板和直尺,你能想辦法畫出一個120°的角嗎?」問題提出後,學生經過思考後,開始動手操作,匯報展示,班級中大多數學生操作方法:利用三角板上的角度畫圖,(1)90°的角和30°的角合起來。(2)60°的角和60°的角合起來。(3)創新想法:先畫出一個平角,再去掉一個60°的角…… 接著教師繼續提問:「運用上面的方法,你能畫出一個15°的角嗎」,學生有了解決上面問題的經驗,再動手操作已不是難事,這樣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二;在激發學習興趣中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麼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該怎樣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呢?在執教「統計與概率」一課時,提前布置給學生一個家庭作業:回家後收集家中上個月水、電、煤氣、電話的費用情況以及上個月家庭的總收入和支出等。需要的數據是實際生活中的真實材料,因此學生興趣盎然,他們積極參與到調查實踐活動中,課堂上教師讓他們根據調查的數據製成統計圖表,再根據製作出來的統計表進行數據比較和分析,同時提出自己的合理化意見和建議,對此孩子們特別感興趣,教學效果相當好。學生在調查、制圖、分析數據的過程中,充分體驗了數學的本質就是來源於生活、運用於生活,進一步體會到了「數學是有用的」,從而喜歡上數學的學習。從這節課的教學來看,內容超越了教材的本身,但是著重於學生的參與意識
❽ 小學生學習態度實踐能力有哪些
00小學生學習態度
00所謂態度,是指個體對某一對象所持的評價和行為傾向,是由認知、情感與意向三因素構成的比較持久穩定的個體內在結構,是調節外部刺激與個體反應之間的中介因素。態度可以是肯定的或否定的,積極的或消極的,正確的或錯誤的。一個人所持什麼樣的學習態度往往與其立場、需要直接相關。
00學習態度受學習動機的制約,是學習者在學習活動中通過獲得一定的經驗而習得的,學習態度也是可以改變的。它是影響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
00在學習態度的形成和發展上,小學生對教師的態度、對班集體的態度、對作業的態度和對評分的態度是幾個比較重要的方面。
001.對教師的態度。
00低年級小學生無條件地信任和服從教師,他們對教師懷有一種特殊的尊敬和依戀之情,教師具有絕對權威。因此,在這個時期,教師對待兒童的態度是影響學生學習態度的主要因素。
00從中年級開始,小學生逐漸以選擇、批評的態度來對待老師。只有那些思想作風好、教學水平高、對兒童耐心、公平的教師才能贏得兒童的尊敬和信任,兒童也更願意接受這些老師的教育。
00總之,教師可以親切而機智的關懷,與小學生建立相互信任的良好關系,獲得小學生的信任與尊敬。這對於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是十分有益的。
002.對班集體的態度。
00小學時期是兒童開始形成「幫團」的時期,兒童開始產生了交往與歸屬的需要,因此,這是培養兒童正確的集體觀念和形成良好的集體關系的重要時期。
00班集體的形成是形成兒童對學習的自覺負責態度的重要條件。剛入學的兒童還沒有形成真正的集體關系。這時候的班集體只是一個鬆散的編湊在一起的團體,兒童之間也還沒有形成穩定的關系。在教學的影響下和教師的組織和幫助下,小學生在同學之間建立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的關系的基礎上才逐漸發展成具有明確的統一目標和形成一定輿論的最初的集體。從小學中年級起,小學生初步開始了比較有組織的自覺的班集體生活,初步形成集體的觀念,明確意識到自己是班集體中的一員,逐步把集體的要求當作自己的要求,把集體的榮譽當作自己的榮譽,服從集體的要求,完成集體所交給的任務。與此同時,集體輿論的影響開始發揮作用,兒童開始意識到要以優良的成績和行為取得班集體的肯定的評價。
003.對作業的態度。
00小學生學習態度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形成對作業的認真負責的態度。剛入學兒童還沒有把作業看成是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時能按時完成作業,有時可能因貪玩而完不成作業。隨著教師的教育和引導,小學生對作業的態度進一步發展起來,他們逐漸學會安排一定時間來完成作業,能夠自覺停止其他活動,准備功課,同時他們開始能按一定順序來完成作業,如先寫生字,再做算術題,而不是東摸一把,西摸一下。另外,他們也逐漸學會按老師的要求集中精力細心地完成作業。
004.對評分的態度。
00進入小學以後,兒童就要經常接受各種分數評定,這些評分對兒童的心理發展起著重要作用,這種作用是要通過兒童對評分的態度而產生影響的。
00一般而言,評分被視為反映學生學習成績的一個客觀指標。低年級兒童已逐漸理解分數的客觀意義,但他們常常把分數意義絕對化。如,認為只有得高分才是好學生,得到好分數就能獲得教師和父母的獎勵。從中年級起,兒童逐漸理解分數的客觀意義,並樹立對分數的正確態度,開始了解分數代表學習的結果,代表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開始把優良的分數理解為學生對本身職責具有忠誠態度,並且高質量地完成本身職責的客觀表現。
00學生對分數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受父母和教師對分數態度的影響。因此,教育者首先要正確認識評分的意義,對學生獲得的分數持積極的態度,切不可以挖苦、諷刺、打擊的消極態度對待得低分的學生,也不應對得高分的學生給予不切實際的稱贊和表揚。對待分數的不客觀、不正確態度可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致其錯誤學習態度的形成。
00怎樣培養小學生的實踐能力?
00在新課的理念下數學教學要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應用實踐的能力。那麼,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小學生的實踐能力呢?
00從生活實際中獲得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兔數學來源於生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於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從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引出數學知識,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自己的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問題,自己的生活實際與數學知識本身就是融為一體的。例如, 學習《單價x數量=總價》時,教師可以採用集體購物的方法,讓學生用學過的知識去解決問題,同學們就會對這個問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學生就生活實際中獲得新知識,認識和理解《單價x數量=總價》之間的關系問題。教師善於把抽象的數學問題轉化為學生熟知的**常生活現象,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背景出發,使學生看到所學的數學知識就是發生在自己周圍的事情,體會到生活中處處離不開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這樣能更好地激發起學生愛數學、學數學的極大興趣,達到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目的。
00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教師不僅要善於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在學生的實際中引入數學知識把生活問題數學化,而且要善於把課堂中書本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把數學問題生活化,以實現通過知識的運用、實際問題的解決,又能反向促進學生對知識更深層理解的目的。如學習量角器後, 學生自已測量各種物體圖的度數。使數學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體現了數學問題生活化,體現了在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體現了在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和運用數學知識的同時,讓學生在多種多樣的活動中,在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輕松愉快地學習數學。
00實踐是認識的源泉。通過實踐,可使學生直接體驗到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為此,教師不僅要注意從生活實際中引入數學知識,還要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增加實踐活動的機會,達到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創新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目的。
❾ 如何提高小學生的實踐能力
《數學課程標准》在總體目標中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學生能夠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解決問題」中提出四方面的內容:初步學會從數學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由此可見,《數學課程標准》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視可窺一斑。
數學來源於生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於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從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引出數學知識,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要善於把課堂中、書本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把數學問題生活化,以實現通過知識的運用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在多種多樣的活動中,在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輕松愉快地學習數學。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走向實踐,即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及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那麼,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緊密聯系生活實際、探索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培養小學生的實踐能力呢?
一.課前精心准備,讓學生在生活中感受數學,激起對數學的興趣。
數學來自於生活實踐,也服務於生活實踐。就小學生來說,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識、經驗是他們學習數學的基礎。因此我們在教學有關知識前,先安排他們在實際生活中提前感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年級學生學習分類知識之前,組織他們到百貨商店去參觀,並要求他們注意觀察商店裡的物品是怎樣擺放的。通過觀察,學生發現商店裡的衣服、日用品、文具、電器等等都分類擺放著。這樣,學生在參觀中不知不覺地就掌握了一定的分類知識。為幫助二年級學生建立「克」的概念,我們先讓他們到生活中調查哪些物品是用「克」作單位的,然後再掂一掂所調查的物品,感受一下物品的重量。這樣,再來學習「克」的知識,學生就很容易接受了。
數學發現活動是比較高層次的實踐活動。活動前,我們要求學生在活動中注意發現數學問題,還記得我們曾到鎮里的國防教育基地去參觀,學生的熱情非常高,有的發現坦克的火炮口徑用毫米做單位,射程用千米做單位,重量用噸做單位;還有的從道路兩旁的樹,想到了樹的種植問題,如果不是通過精確地數學計算和丈量,是很難做到這樣整齊的……同學們發現了許多的數學問題,深深體會到了數學的廣泛應用性。
二.課上認真觀察,為學生提供素材,培養他們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數學活動的過程,在課堂上為學生創設有利於學習的環境,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
例如:在五年級進行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認識時,讓學生拿出自己收集的實物,分小組藉助直尺、線繩等工具來探究長方體、正方體的特點。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探索知識,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動手、動腦的好習慣,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能力。在教學圓柱的表面積時,我把一隻水桶展示給學生,問:工人師傅做這樣的一隻水桶要用多少鐵皮,你能算出來嗎?各小組展開激烈討論。有的說,把鐵桶剪開,量一量有關數據,就計算出來了。有的說,不用剪開,也能計算出來。因為鐵桶的側面展開圖是一個長方形,底面是圓形的,只要計算出長方形和圓形的面積就解決了,也就是說只要量出水桶地面的周長和桶的高,就可以算出做這只水桶用多少鐵皮了。
三.課後延伸鞏固,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實踐能力。
我們大幅度減少機械性、重復性作業,給學生更多的課外實踐活動實踐,為學生運用數學知識、提高數學能力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1. 設計合理的課外實踐作業。如:在教學了百分數以後,可布置學生統計家裡的一個月的電話費、水費、煤氣費、電費、生活費等,並計算出每一項開支佔一個月總開支的百分數。這樣既鞏固了知識,又解決了生活實際問題,為家庭節約開支提供了依據。
2、創辦「數學手抄報」並舉行數學手抄報展評,提高學生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3、每周組織一次的數學校外實踐活動。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在老師的帶領下,走出校門,到社會生活中去發現數學問題,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總之我們要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認真鑽研教材,更新教育觀念,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設計一些探索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多層次、多方位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小學生數學實踐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一人或幾人就能形成的,所謂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河,只要人人都做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有心人」,我們的學校教育定會培養出更多更好的新世紀的合格人才。
❿ 怎樣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教師不是先知先覺者,也不是知識的源泉,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促進回者。不能僅僅把答教師定位在「知識的佔有者」、「文化知識的傳遞者」上,教師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僅是專業知識,也包括教學藝術和手段。「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界定和「一桶水」的比喻已不符合今天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