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魚雷是怎麼發射的現代科技的魚雷能在海中運行多少海里魚雷在海中怎麼對敵艦產生爆炸的呢
問題1: 魚雷的發射一般有兩種:
一、自航式發射。顧名思義,自航發射,是通過魚雷自身的動力系統離開魚雷發射管。
二、動力式發射。使用外力將魚雷噴出魚雷管,一般有兩種方法,乾式(使用壓縮空氣將魚雷噴出去,在魚雷離開發射管的瞬間再把壓縮空氣抽回來。)和濕式(先將發射管灌水,然後用活塞將魚雷和海水一起噴出去。)
典型的魚雷發射程序為:
1、鎖定攻擊目標(通過潛望鏡瞄準或者通過聲納系統鎖定)
2、下潛或上浮到攻擊深度(水太深了水壓太大,發射不了)
3、打開發射口耐壓蓋
4、確認攻擊目標(這個程序一般是確認最後攻擊的命令,一旦進入下個程序,99%就是真的要發射了)
5、發射管灌水/空氣閥充氣待命(這個程序一般意味著攻擊開始)
6、發射!
7、下潛到安全深度躲避敵方反擊(一般是水下200-300米,二戰時期一般是100米左右)
8、聽爆炸聲音,確定戰果,躲避攻擊,撤出戰斗區域,准備二次攻擊。
如果是使用線控魚雷(使用光纖控制的),在發射完魚雷後,還必須繼續跟蹤和指揮魚雷攻擊和選擇目標。不會馬上下潛。這種攻擊一般使用於潛艇對潛艇的作戰中,線控魚雷,命中精度高,搜索能力強,可以依託潛艇本身強大的偵聽聲納和強大的火控系統來打擊敵方潛艇,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 反潛武器。 問題2: 運行速度有長有短,因為有的魚雷是擊中目標才炸的,而有的是紅外激光制導問題3: 在魚類爆炸范圍內,接近目標或觸碰目標後觸碰引信後爆炸
B. 二戰日本魚雷換炸彈 炸彈換魚雷是怎麼回事(簡略點)
兩院院士,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統稱。一般是每兩年增選一次,從國內外最優秀的科學家選出,每次總名額不超過60人。「兩院」都是部級單位,直接隸屬於國務院,同時向國家提供專業的咨詢。
院士大會
中科院院士,注重培養學術型,主要靠綜合大學、大師的熏陶。他代表的高級人才,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者。「導彈之王」錢學森、「數學奠基人」錢偉長、「物理學家」錢三強、「氣象學家」竺可楨等等。近年來,媒體比較關注的施一公也是中科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院士,注重技術型,主要靠理工科大學、工程技術實踐,成為一名傑出的科學家、技術專家。工程院院士大多數是在工程技術方面作出重大的、創造性成就和貢獻的專家。例如,水稻專家袁隆平,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
兩院院士,兩者有重疊部分,醫學部分,基礎醫學的學者一般進入科學院,臨床醫學一般進入工程院。很多科學家,在兩方面都有造詣,兩院院士可以兼任。
兩院院士在待遇上,都是一樣的沒有區別。院士在醫療上,享受副省部級待遇。但是,在一些院士較少的省市,院士不但在醫療上,享受待遇,在其它方面也享受副省部級待遇。如果本身就是正部級或以上級別的人,評為院士,會享受更高級別的待遇。院士在升遷、申請經費、工作安排、評獎、社會榮譽方面,都享有一定的優勢。此外,國家又出台了院士的相關待遇。例如,2018年7月起,兩院院士(含已經退休院士),在全國所有開放口岸出入境,可使用「特別通道」優先通行,經陸地口岸出入境可不下車接受查驗,以有待方式辦理過關手續快速通道。
為什麼最新規定,處級以上幹部不得成為院士候選人呢?
中國科學院成立時間非常早,1949年,就成立了。中國工程院,成立於1994年。當工程院成立時,中科院的院士,無論是學術貢獻,國際權威性,世界影響力都是工程院不能比的。最關鍵原因的是,工程院成立時,竟然有一大批「官員院士」。有校長、院長、副院長、副部長、部長等。為了提高中國工程院在國際上的權威性,一共先後有34名中科院院士,擔任工程院院士。這些院士後來成為「雙院士」,這些院士有,錢學森、王大珩、王選、路甬祥、朱光亞、張光斗等具有國際影響力,得到國際權威認可的科學家。此後又增選水力學家嚴愷、冶金學家邵象華、醫學家吳階平、建築學家吳良鏞。
路甬祥
但是,這種現象愈演愈烈。在2009年,兩院增選院士時,工程院新增的院士中,85%都是現任官員。逐步與世界科學接軌,進一步釋放科學技術生產力,去除「官本位」思想帶來的弊端。2015年起,兩院院士的增選,取消了部門遴選,處級以上幹部不得成為候選人等規定。使院士的稱號,回歸到學術性,榮譽性的本質。院士增選逐漸年輕化,盧柯、張亞平、支志文、任詠華等等都是40歲以下當選院士。
C. 美國的軍事科技短板到底都有哪些
比如攻擊移動目標的彈道導彈技術,比如坦克技術...並不是有技術瓶頸,而是自身需不要問題,美國的技術是長時間積累的,不是其他國家比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