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全識 > 培養小學生的問題意識

培養小學生的問題意識

發布時間:2020-12-24 23:10:12

1. 小學科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的研究

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活動中,要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讓他們大腦總是充滿問題,培養他們怎樣去提出問題、怎樣去思考問題、面對問題如何去尋找答案,也就是問題意識的培養。如何促進學生主動地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成了我們科學課順利開展探究活動的關鍵所在。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是問題的起點,沒有問題的思維是膚淺的、被動的思維,問題性思維品質能促使學生不斷發現問題,努力去解決問題。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起點,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造就創新人才的關鍵。陶行知說過:創造始於問題。一個民族是否具有競爭能力,是否能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就是公民是否具有創新、創造能力。因此,我們在科學課堂教學中著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第一,加強學生的觀察能力,培養他們發現和研究問題的意識。科學課的學習要求學生主動地去觀察、去發現,逐步養成認真觀察的意識和習慣,這樣才能在觀察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在實踐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才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形成良性循環。小學生好動、好玩的天性佔主導地位,不愛聽老師枯燥的說教,如果單純地對學生說「觀察如何如何的重要、如何在觀察中發現問題」,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如能巧妙設置一些觀察小實驗,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領悟出觀察的重要性,對學生的發展終身受益。 如教學《空氣中有什麼》,上課時教師點燃蠟燭,並用空杯子倒扣使它慢慢地熄滅,讓學生認真觀察這一過程,並思考:對剛才的現象有問題嗎?學生紛紛舉手:蠟燭為什麼會熄滅?蠟燭為什麼是慢慢熄滅,而不是一下子熄滅?教師接著啟發學生:有辦法使蠟燭不熄滅嗎?此刻學生探究的慾望被激發了,他們七嘴八舌,很想通過實驗來解決問題,在實驗過程中,學生的問題又產生了:水為什麼會上升?燃燒用去了多少氣體?學生帶著自己發現的問題,興趣盎然地進入了下一步的探究活動。 又如教學《觀察魚》時,先讓學生觀察一條魚,並把它畫下來,比一比哪個小組畫得像,促使每個小組都盡可能地對魚進行仔細的觀察。接著又給學生一條魚,尋找兩條魚的不同,把學生的觀察引向更細微處,並思考你想研究魚的哪些問題,這時學生腦海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魚喜歡吃什麼?魚是怎麼呼吸的?魚能聽見聲音嗎?魚的嘴一張一合在干什麼?等等。這樣仔細觀察的意識深入每個學生的心田,再鼓勵他們多留心周圍的世界,多觀察身邊的事物,很多科學問題自然就縈繞在學生腦海中。 首先要考慮到教師所提供的材料是否具有典型性。如教學《研究紙》,教師選用白紙、衛生紙、復寫紙、牛皮紙等比較常見的、具有代表性的紙,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實驗能夠發現很多問題,這些紙的厚薄、軟硬、韌性、吸水性等各不相同,從而達到研究紙的目的。 其次要考慮到材料的科學性、明顯性。如教學《把固體放入水中》,教師提供的實驗材料有:橡皮、螺絲釘、小木塊、石子、粉筆、沙子、高錳酸鉀、方糖、泥土。學生通過實驗並觀察現象,很快就能提出:哪些物體沉在水裡?哪些物體浮在水面?為什麼有的物體在水裡就化了?為什麼有的物體在水裡就變色了?等等。給學生提供有結構性的、豐富的材料進行實驗,學生會看到很多有趣的現象,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並闡述自己對問題的見解,在提問中得出知識,在相互爭論中體會探究的興趣。 最後動員學生自己准備材料,這樣既能增加學生觀察、實驗的機會,刺激學生對材料的研究興趣,激發他們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又能補充學校教具的不足,減少教師的工作量,一舉多得。如教學《生命離不開水》,在教學「提取植物體內的水」實驗時,教師可讓學生自己准備西紅柿、橘子、梨、黃瓜、蘋果等物體,學生在准備的過程中,很自然想到:這些物體中真的含有水嗎?哪些物體含有的水分多?哪些物體含有的水分少?可以採用哪些方法提取它們體內內的水?學生在准備材料時,腦海中出現了很多問題,這樣久而久之學生的問題意識也得到了培養。 第三,創設良好的研究氛圍,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在教和學的雙邊活動過程中,學生始終是活動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只有在學生充分投入的學習活動中才得到體現。在上課的起始階段,教師用最短的時間激發學生的興趣,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所要研究的問題上來,對於他們主動去發現和研究問題,顯得尤為重要。比如生活中的一些客觀現象也許就是學生科學研究的起點,是學生發現問題的源泉,教學中要善於讓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如教學《土壤里有什麼》,學生在學習本課之前,已經對土壤有了一定的了解,他們帶著對土壤不同的經驗來到課堂,有的學生在家種植過植物,有的學生知道螞蟻和蚯蚓生活在土壤里,還有的可能對土壤的外部特徵有一些了解。上課時組織學生討論:關於土壤的知識你知道哪些?你想研究土壤的哪些問題?這時學生會提出很多問題,比如:土壤里有什麼?土壤為什麼能長植物?蚯蚓喜歡什麼樣的土壤?土壤里有哪些肥料?土壤中顆粒大小、顏色等問題。在提問中學

2.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內容提要:有人說提問是興趣的表現,評價一節課不是學生沒有問題了就好。相反,當上完一節課後,學生將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與其它知識聯系起來,卻還有著許許多多急待他們去研究、交流、探討解決的問題,才真正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然而,在現實教學中,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學生的問題意識卻越來越淡薄,最後根本不提問題,也提不出問題。其因到底是什麼?教師應乍樣做才能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我們一線教師教學通過研計和實踐,認為這與教師的教學藝術,教師的提問藝術和教師的評價藝術有著直接的關系。本文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進行淺顯的交流探討。
關鍵詞:問題意識 教學意識 提問藝術 評價藝術
問題的提出:
在西方哲學史上,有這樣一個著名的條例:大哲學家穆爾曾在劍橋大學教書,他的學生中有一名叫維物根斯坦。有一天,同樣是大哲學家的羅嗦問穆爾:誰是你最好的學生?穆爾毫不猶豫地回答:維特根斯坦!為什麼?因為在我所有的學生中,只有他一人在聽我的課,而且在聽課時總是露著迷茫的神色,總是有一大堆問題。後來,維特根斯坦的名氣漸漸大了起來,而且還超過了大哲學家羅素。有人問他:羅素為什麼落伍了?維特根斯回答:因為羅素沒有問題了。勿庸置疑不斷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不論是對哲學家還是對學生而言,是何等重要。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課程改革的深入,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的變革,也要求課堂教學從課程的管理、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方法、課堂教學評價等諸多方面進行質的變革。數學教學新大綱提出新課程教學應立足於促進學生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強調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以項目為中心的學習,的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浩瀚的知識面前,只有勇於探索,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能不斷地提高自身。教師應當給學生留下問題,沒有問題的課堂教學法反而是不成功的,這是新時代學生素質教育的要求。評價一堂課,要求當上完一節課後,學生將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與其它知識聯系起來,還有著許許多多急待他們去研究、交流、探討解決的問題,才真正達到了數學的目的。
記得有這樣一個案例:在一次中美兩國教學觀摩課活動中,當中國教師講完新授課後教師問學生: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的問題嗎?學生在回答是沒有!而後美國教育界人士提出強烈地質疑:怎麼會沒有問題呢?應該有著提不完的問題才對呀!在我國,教師上完一節課後,學生總是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進行拓展,把知識與生活生產聯系起來,圍著教師問這問那。且不論案例的真實程度,就兩國學生的問題意識差異,便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我們在教育中也提倡學生提問題,老師最喜歡總是提問題的學生,然而許多教師都有這樣一個感受: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卻好像什麼都懂了,老師教學的知識都明白了,就是沒有那麼多的為什麼。我們不防回憶一下:當小學生剛剛邁進校門時,那一張張充滿稚氣的臉上總是凝聚著疑問的神色,他們也都不斷地問這問那老師,為什麼天空要下雨?、為什麼一天有24個小時、這個字為什麼這樣寫?樹葉為什麼是綠色的?可隨著他們逐漸長大,從一年級升至二、三乃至六年級,提問題的數量坐沒梯一樣迅速下滑,最後根本不提問題,也提不也問題。
一、教師的教學意識:
在英國,每個學生入學時,都會建立一個總體能力傾向評價的資料庫,學校每年有跟蹤記錄,觀察這個學生的提高幅度,以此對學校和老師進行評價。簡言之,就是注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過程。而在我國,評價一個學校和老師的主要指標,就是看學生的考試成績,即結果,而從不關注學生學習知識和人生發展的過程。
在以往的傳統教學中,老師往往只有大綱意識、教材意識、教參意識,缺乏課程意識。面對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生,教師用同一個教案就能打遍天下無敵手。 而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這種局面不得不改變了。雖然我國的小學教育教學在不斷進行著教育改革,一部分地區的教師改變了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關注點,將目光轉向學生的課堂上學習的過程,但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學生在對某一學科的學習和自身發展過程中,決定發展的真正因素不是年齡,不是性別,不是對這一學科的興趣,也不是對這一學科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而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能夠關於捕捉到疑問,換言之,就是在對這一學校產生興趣的基礎上,聯系生活產生質疑運用已知和對規律、方法的探索解決問題,學生才真正得到了發展。只有讓不斷的疑問伴隨著學生發展,學生才能不斷的成長。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這樣寫道:懂得並不等於已知,理解並不等於掌握。為了使學生取得牢固的知識,還必須讓他們進行思考。人們常說創造始於興趣,的確,興趣可以引導和推動人們去從事活動。對小學生而言,興趣可謂是最好的老師。因而,教師在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時候,首先應從興趣入手。為此,教師應常常鼓勵學生,能解答老師和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這樣的學生是好學生;能提出問題,且有討論價值,這樣的學生才是真正優秀的學生。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都需要動腦筋,會動腦筋的人才稱得上是聰明的人。
生1:1+3等於4。
生2:1+4等於5。
生3:老師我知道:分別等於6、7、8。
師:同學們同意嗎?生:同意!師:用你的最快速度記下這些加法運算,一會兒來考考大家!
學生背誦,當學生背誦一段時間後,教師說運算、指名回答結果,對的肯定,錯的指名修正。
思考:若教師在設問:1+3等於幾?和誰能說也1+5、1+6、1+7各等於幾?後追問:為什麼?你是怎樣想的?怎樣算的?學生思維過程難道不會得到培訓嗎?個別沒有算出結果、不會計算的學生不會向他人學習思維過程、演算法嗎?不明白算理的學生還會不明白算理嗎?試問,教師在課堂提問時總愛問是什麼,卻很少問為什麼,不留給學生表達數學思維過程的機會,學生怎麼會在數學思維上得到更好的培養呢?輻射作用對比圖
三、教師的評價藝術用心去傾聽,,真心來評價;
在英國,不論是大學、中學還是小學教師,在課堂上從來不對學生說你借了,即使學生真的錯了,教師不表示肯定也會對學生說OK,只是會用其他方式暗示學生你的想法還需要仔細斟酌,你的答案還需要補充和完善。在課堂上教師對學生永遠是表揚的、鼓勵的,不會糾正學生的錯誤,不會說你錯了。不是說我們對學生回答錯誤的問題就不表態、不糾正了,而是說要認真傾聽學生的每一次發言,了解學生的思維過程,發自內心的對學生進行激勵性評價,時時刻刻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生命歷程,享受成功的喜悅。
試想,在課堂上學生回答完問題後教師總是會對較好的答案作以評價太好了、不錯;對於一般的答案,教師要麼敷衍了事,要麼不表態;而對於錯誤的或是不好的答案,教師總是直接表明‘這樣做不好’、你再想想、還不詳細、你錯了,要麼就是不馬上讓答錯的學生坐下,由其他學生說正確答案或替他補充。學生總是要等待教師的評判,得到好評的學生就心中暗暗驚喜,沒有得到評價的學生就繼續聽課,而答錯了得到你錯了評價的學生,則在班級中丟足了面子,急於得到好評的積極性受到了重創。這樣久而久之,學生還有為什麼嗎?還敢回答問題嗎?他們對學習還有興趣嗎?又何談學生的個性張揚、能力培養、素質提高,又何談創新呢!
課堂屬於學生,學生要學習的大部分知識都將在學校、課堂中得到,決定學生是否有學習的興趣、學習的能力、素質是否能夠得到提高、終身學習的能力是否能夠得到培養,這一切的一切都將在學校進行。國家興亡,系於教育;教育興亡,系於教師。如果所有學生對其所學的學科沒有問題,這就是教學的最大失敗!如果一名學生對其所學的學科不感興趣,這就是教育的最大失敗!教師要注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把屬於學生的課堂還給學生,把屬於學生的求知慾望還給學生,把屬於學生的課堂興趣還給學生,把屬於學生的素質培養給學生。

3. 如何強化小學生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意識是一種探索意識,是創造的起點。學生有了問題,才會有思考、探索、創新、發展。實施新課程標准,就要讓學生學會問問題、意識到問題的存在。這不但能產生思維的動力,而且決定思維發展的方向。可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課堂教學改革中顯得十分重要。數學家華羅庚說過,困難的是提出公式,而不是證明公式。從這個意義上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雖然人有好問的天性,但主動積極的問題意識、善於提問的能力和勇於挑戰權威的精神仍然要靠後天培養。由於學生學習、生活經驗都不足,僅靠膽量和興趣還發現不了實質性的問題,不容易提出切中知識關鍵的問題。因此,教師必須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積極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主動發現問題的過程,並在發現過程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那麼,怎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一、消除學生緊張心理,使學生敢問。要培養問題意識,首先要激發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影響學生提問動機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有:1、膽小、緊張,怕提出的問題不得要領;2、滿足於一知半解,認為對知識已經完全掌握,不願生疑;3、受知識,年齡限制,難於掌握知識要點,難於生疑。因此,教師必須創造條件,鼓勵學生大膽生疑,激發學生提問的積極性。課堂上,教師充分尊重學生,和學生建立一種朋友關系。鼓勵學生敢於發表意見,不懂就問,敢於對老師提問,對同學提問,對教材提問。數學教學是師生雙方共同的活動。傳統的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強調基礎知識的傳授,這樣無法從根本上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容易造成學生對教師的過分依賴而抑制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形成。作為教師,應當積極為學生創設各種主動發現的機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在數學活動中積極體驗數學,發現數學問題。在教學中,凡是學生能想、能說、能做的就應大膽放手讓學生去想、去猜測、去探索、並動手操作。讓教室成為學生探索問題的空間。在幾何教學中,要盡量讓學生親自實驗,通過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畫一畫來探索幾何命題。在解題的思維過程中,也要讓學生探索實驗,要讓學生參與解題思路的探索過程,改教師講思路為師生共同探索思路,教師啟發引導,學生嘗試探究。對錯誤思路不輕易否定,要在討論論證中排除,討論中肯定,並從中選優,讓學生在參與探索過程中,體會方法,嘗試創新。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曾提出:「一個平庸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優秀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意見,積極啟發引導。二、創設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使學生想問。從敢問進而發展到想問,這是學生問題意識深化的第二個階段。學生的問題意識源於學生對事物的興趣、好奇心以及對事理的探究。大多數學生的認知活動多以興趣和好奇為取捨標准。因此,在安排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環節時,首先要以他們的興趣為出發點,想方設法去創設各種不同的、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因趣生奇、因奇生疑、因疑生智,進而想方設法去解決問題。1、主動質疑教師應鼓勵學生主動質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設疑,其另一作用在於讓學生學會質疑。「給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充分肯定學生所提出的問題並耐用心予以解答,並應以不同的方式肯定並鼓勵學生質疑,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因為學生是否具有適宜的充分的自信,是影響其活動積極性和效果的必要條件。比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中設計了一個生活中的情景,由長方形變形後成平行四邊形導入,激起學生求知的慾望,而後通過動手操作剪一剪,拼一拼,比一比,悟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通過這樣的設計,將操作、觀察、思維與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不僅使學生參與了整個教學過程,而且也啟迪了學生的思維發展,達到了,數學教學長知識又長技能的目的。就是在這樣一個自由操作、探討交流的氛圍中,學生的思維變得異常活躍,不斷提出質疑,並尋求解決方法。等這類操作性強的課,也都可以為學生營造嘗試實踐的氛圍,不只是讓學生掌握知識的結論,而且要讓他們體驗知識的發生過程、理解過程,培養學生勇於實踐、勤學好問、謙虛誠實的個性品質和合作精神,既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又豐富了實踐活動的內涵,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2、激趣引疑學生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探索慾望是學生產生質疑的心理原動力。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教師要善於創設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探索慾望的情境,在激起學生好奇心的同時,引導學生質疑,促使學生開動腦筋提出問題。三、激勵學生大膽表述,使學生樂問。激勵就是設法讓客體積極參與的過程,激勵一旦形成自勵,他勵、互勵的統一,學生的主體精神就得到了弘揚。學生樂於提問的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對學生提問題的態度,因此教師要真誠地激勵敢於提出問題的行為,鼓勵學生多角度、多層面地提出不同的問題。對於學生提出的或膚淺、或離奇的問題,教師也要對之予以肯定,並從中捕捉智慧的閃光點。愛因斯坦從小就有提不完的問題,雖然有些問題稀奇古怪,令人難以理解,但就是因為他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都樂於提出一些問題,所以他後來成為了世界少有的科學泰斗。優秀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由此及彼,探索與之相關的諸多問題,從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中享受思維成果的樂趣。這種思維樂趣是學生提出新問題的的重要因素。例如:在二年級教學《平均分》時,設計了這樣一個情節:男女生課堂常規比賽,女生做的好,男生做的也一樣好。教師發獎,男生1朵花,女生5朵花,可以嗎?對花的數量不一樣多,引起學生不滿,抗議不公平。應該怎樣分呢?學生馬上進入本節課問題解決的學習中來。練習部分,設計的問題是:教室里要布置一個學習園地,老師做了8朵花,擺在正方形學習園地的四周,要求每條邊擺得一樣多。你想怎麼擺?學生的方案:每邊擺2朵花,也可以每邊擺3朵花。學生交流了設計的方案後,受到啟發的學生提議,把學習園地設計成下面的形狀,再平均分成4部分,分別展覽數學、語文、外語、美術作業。但是不知道怎樣平均分?教師組織學生共同解決這個問題,得到的方案有很多種,展示了學生的智慧火花。從這個問題的提出和解決過程來看,學生從中體味到提問的樂趣,這種樂趣將激發他們提出新的問題。孔子說:「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可見,問題既是思維的起點又是思維的動力,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但是在此過程中,只要教師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精心設計、巧妙引導,問題意識就會在學生的頭腦中紮根,課堂教學就會變得生動活潑、富有情趣。

4. 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問題的意識

問題意識對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有重要影響,然而,長期以來,由於受傳統教材的束縛、應試教育的困擾、教師教學的遏制等種種因素的影響,學生問題意識淡薄提不出問題或不敢質疑,學生的學習處於一種「零問題狀態」或「問題意識淡薄狀態」,具體表現為以下幾方面:①缺乏批判、懷疑精神,迷信權威。②解題能力很強,發現和提出問題能力很差。③問題停留在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層次上,針對上述現象,我校適時開展了《培養問題意識、促進小學生創造性學習的策略研究》,不久前,華南師范大學麥志強教授到我校舉行校本培訓,明確指出這個課題必須落實下面三個目標:一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二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敏銳性,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三是幫助學生掌握提出問題的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新課程下的數學教學是創設適合的問題情景,在問題情景之下發揮學生自主參與、積極探究的主體意識,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再提出新問題,再解決新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學生以問題為主線進行數學的學習,掌握必要的數學知識,在互動的過程中使學生的技能和能力得到提高,從而形成適應未來社會的良好數學素質。《數學課程標准》也在「數學課程總體目標」中指出:「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同時指出:「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這四個方面的目標是一個密切聯系的有機整體,對人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做到上述目標的有機結合,充分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離不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什麼是問題意識呢? 所謂問題意識是指問題成為學生感知和思維的對象,從而在學生心裡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問題意識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願望,是學生進行學習的重要心裡因素,是問題解決的前提和條件。愛因斯坦曾提出:「發現問題和系統闡述問題可能比得到解答更為重要。」 現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專門書詩《每事問》:「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 可見,問題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沒有問題就不會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和認識。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造就富有創新精神的數學人才,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那麼,怎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我認為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必須進行創造性教學,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教師的觀念的轉變
小學數學《課標》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數學課程的一切都要圍繞學生的發展展開,所以學生是當然的「主人」。
從「主體性教學」的角度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及能力就是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活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學生學習數學不能一味聽教師講,「提出問題」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教師向學生提問,教師起旁敲側引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學生要學會提出問題,教學過程中的「道而弗抑、開而弗達」也正是這個道理。故此,在數學教學中要改變傳統的教師講授和提問的教學模式,而採用以學生為主體的問題教學模式,也就是說,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必須要讓位,要從思想上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改變師生在課堂上的角色。教師要從一個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要從教室空間支配者的權威地位,向數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轉換。教師要能與學生平等交往,相信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創造潛能以及好奇心所引發的「問題」潛力,正確看待每個學生的提問。教師也要學會傾聽,敢於用實事求是的態度面對學生的提問,鼓勵學生質疑問難,異想天開,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引導他們勇於提出各種新奇的數學問題,尊重學生人格和個性差異。要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學要「以知識為本」轉向「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教學生學會」轉向「教學生會學」,把課堂當成師生生命價值的構成部分。
二、創設民主氛圍,培養學生提問興趣。
在現實課堂教學中,許多學生還是習慣於教師提出一個個問題,自己一個一個來回答。特別是一些後進生,即使有問題也不敢向老師提問。為什麼會造成這種現象呢?一是有的教師擔心學生會打亂本已設計好的教學程序,擔心自己在學生當中的威信受到挑戰。二是有些學生特別是後進生,擔心會被老師和同學瞧不起,沒有足夠的勇氣提問題。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氛圍。」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積極營造寬松、自由、民主的教學氛圍。只有這樣才能消除學生自身的畏懼心理,激發學生內在的探索需求。
首先,教師應該更新教學理念,創設民主氛圍。
《數學新課程標准》指出,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在教學中,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要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使學生處於一種寬松的學習環境當中。學生心情舒暢,就能迅速地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樂於思維,敢於質疑。我們教師要與學生角色平等,變「一言堂」為師生互動。在課堂上我們教師要以飽滿的熱情、真誠的微笑面對每一位學生,特別是對學困生更應該傾注以愛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師的厚愛和關注,真正體會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從而縮短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角色距離,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師生關系。另外我們教師還應該允許學生質疑「出錯」,這是學生敢於質疑的前提。
其次,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提問成為學生的強烈內需。
興趣是學習的最佳動力。心理學認為,內需的動機是很重要的,而內需的動機的中心是興趣。如果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較好的創設條件,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增強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慾望,他們就有了學習的原動力。因此,教師必須從教材和學生心理特點出發,引人入勝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啟發性的問題,用科學的、藝術的、生動的語言吸引學生去積極思考、作答。
針對小學生求知慾望強、好奇心強等心理特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創設一些新穎別致、妙趣橫生的問題情境,來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迫使學生想問個「為什麼?是什麼?怎麼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影響學生學習自覺性、積極性的最直接因素。小學生的興趣源於好奇。教學中,應注意創設充滿趣味性的問題情境,努力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數學問題情境中,寓抽象的數學問題於新奇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在濃厚的興趣中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掌握新知。如在教學「商不變規律」之前,可為學生講述猴王利用此規律為貪心小猴分桃的故事,引導學生思考:是猴王聰明還是小猴聰明?課前為學生講這個故事能很好地創設問題情境,猴王為什麼會這樣分呢,它利用了什麼規律了!這就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很想找到問題的答案。
三、注重引導,使學生會問問題
學會發現和提出問題是學會創新的關鍵。「學貴有疑,小疑是小進,大疑而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著名教育家顧明遠說:「不會提問題的學生不是一個好學生。」現代教育的學生觀要求:「學生能獨立思考,有提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首先應從培養他們的積極思考,學會提出疑問開始。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善於設問,還要有所發現甚至有所創新。如教學《角的度量》一課,認識量角器時,讓學生自己觀察量角器,問:「你發現了什麼?」「你有什麼問題可以提?」通過觀察思考,有的說:「為什麼有兩個半圓的刻度呢?」「內、外兩個刻度有什麼用處?」「只有一個刻度會不會比有兩個刻度更方便量呢?」「為什麼要有中心的一點呢?」等等,學生提出各種不同的看法。在度量形狀如「 V」的角時,有的學生提出不必要用其中一條邊與量角器零刻度線重合的辦法,只要將角的一邊與某整刻度對齊,再看另一邊與第一條邊之間所夾的度數就可以了。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鼓勵、引導學生善於發現問題,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見解,而且要創設條件,提供質疑的機會。教師要有意識地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讓他們去理解知識,產生種種疑點,並誘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評價,從而提高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
針對學生不會問的現象,教師要適當給予鼓勵和表揚並加以分析,讓學生明白這個問題為什麼提的好?如:在講解除數是兩位數的筆算除法中的例3和例4時,學生理解了試商要先求出除數的近似數,用近似數(即相近的整十數)試商比較快。針對這個方法有的同學就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如果除數是25或26呢?沒有相近的整十數,怎麼試商比較快?聽完之後,我馬上肯定這個問題提的好,並說明這是下兩節要解決的問題,這個同學現在就想到,說明他非常愛動腦筋,思維比較超前,並表揚這個同學不局限於理解和掌握教師講的內容,而是積極思考,想到了它的特殊性,說明他學習主動,思維敏捷,能舉一反三,希望同學們向他學習。再如:講一位數乘法估算時,有位同學提出估算896×3時,把896看成900來估算的結果接近准確數,但如果不是896而是856呢?也看成900來估算,相差這么多,已經很不準確了,還有意義嗎?等等,只要提出好的問題我就給予肯定,並分析這個問題好在哪裡,逐步引導學生會提問題。
教會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應針對數學問題的不同類型,採取不同策略,誘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或者在已有結論之間進行對比分析、獨立概括,提出概括性問題;或者通過觀察、類比、想像等,提出猜想型問題;或者對基本問題多角度、多方面的發散思考,提出引申型問題;或者針對概念、性質等理解和應用中存在的矛盾,提出批駁型問題;或者對一些不對稱、不和諧、不完整、不統一的因素,提出完善型問題等。

四、留出時間和空間,讓學生提問。
在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時,我們教師應該要留給學生提問的時間和空間。傳統教學中,一般老師講到哪裡,學生聽到哪裡,沒有自己思維的時間和空間,沒有機會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特別注意給學生造就萌發問題的機會,產生問題的空間,去品嘗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快樂。如推導長方形面積的公式時:讓學生用12個邊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擺出長方形,意在讓學生在操作中直觀感悟長方形的面積就是含有多少個這樣的面積單位,隨後讓學生動腦思考:「憑借你的想像,能不能擺出更大的長方形呢?有困難的同學可以四人小組或和老師一起討論」。學生沉思、討論後擺出各種圖形(可以中間是空的,可以只擺長和寬……)讓學生通過想像進一步體會到計算長方形面積含有多少個這樣的面積單位,只要用每行擺的幾個乘以幾行(即長乘以寬)就行了。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親自實踐,並在實踐中展開自辯,這是個體與自身生活經驗的拓展;引導學生與同伴交流,那時個體與個體之間的拓展;引導學生與教師進行討論,那時師生拓展……在這里,沒有提供任何結論性的知識,只是為學生提供一種思考、提問、交流、實踐、探究、再思考、再提問的空間。學生表達與交流更具開放性,更有利於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古人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心理學研究表明,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這種反射,思維也就隨之產生。另外從心理學角度說,好問和好奇是兒童的天性,是兒童求知慾的表現。因此教師應該善於利用兒童這份天性,教給學生質疑方法,讓學生學會把學習過程中有價值的疑難問題提出來。
五、「善待」學生的提問和回答。
無論學生提什麼樣的問題,無論學生提的問題是否有價值,只要是學生真實的想法,教師都應該首先對孩子敢於提問題給予充分的肯定,然後對問題本身採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決,或請其他學生解答。對於頗有新意的問題或有獨到的見解,不僅表揚他勇於提出問題,還要表揚他善於提出問題,更要表揚他提出問題的價值所在,進而引導大家學會如何去深層次地思考問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提問題中感受到更大的收獲,才會對提問題有安全感,才會越來越愛提問題,越來越會提問題。對於學生的回答,我們要慎用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對」等習慣性的評價。這樣的評價過於強化對與錯,天長日久,學生的注意力會集中於教師想要的東西上。我們可以適當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納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評價。比如:「噢,這是一種有道理的思路,還有其他思路嗎?」「這個想法不錯,我們還能補充點什麼?」「很好的主意,但是我們怎麼知道……」有針對性地鼓勵學生,滿足學生的需要,鼓勵學生繼續學習。

5. 如何培養小學生培養問題意識的計劃

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學生思維的動力,是創新精神的基石。培養創新精神,應始於問題意識。然而問題意識不是天生的,它也需要培養和激發。
關鍵詞:學生問題 意識培養 創新思維
平時聽課,教師都做了充分准備,課堂教學目的明確,教學內容清晰,教學方法靈活,師生互動,氣氛活躍,課上的是滴水不漏?,得到聽課教師的一片贊揚聲,不過,總感到我們的老師對課堂的控制欲太強,學生的活動、回答的問題都是教師設計好的、都在教師的掌控之中,學生從來都不主動問問題,也沒有意識到自己也有權利向老師提出問題,這在根本上還未脫離教師主體地位這一傳統教學方式。這種現象與我們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存在著很大差距。學生長期沒有自己的問題可提,思維被別人牽著走,怎麼稱得上「主動地發展」?學生長期沒有「疑」可質,對什麼結論都深信不疑,其創新精神又從何而來?當然,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學生心理上講是缺乏問題意識的表現。所以有關學生的問題意識不得不引起我們的認真思考。
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學生思維的動力,是創新精神的基石。培養創新精神,應始於問題意識。然而問題意識不是天生的,它也需要培養和激發。據考察和研究,中學生的問題意識比較薄弱,具體表現為兩種典型形式:第一類是不敢或不願提出問題,第二類是不能或不善於提出問題。第一類情況是學生雖有一定的問題意識,但沒有表現出來,呈潛在的狀態。對教育者來說,是要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而激發的過程就是使潛在的、靜態的問題意識轉化為顯在的動態的問題意識,發揮其作用和價值。第二類情況是學生因教與學等多種因素,不善思考,思維惰性大,不能提出問題或者是不善於提出問題,問題意識較少或沒有。對教育者來說,當前重要任務之一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下面我針對上面的情況和自己教學的一點經驗體會,談談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一、加強基礎知識的學習,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前提。
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必須有過硬的基礎知識,才有可能弄懂、理解新知識、才有可能對新知識產生興趣、好奇,才有可能有問問題的意識和沖動。所以掌握過硬的知識是產生問題意識的前提,古人說「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和學生共同探討知識產生、發展、形成的過程,讓學生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要讓學生學得扎實,學得靈活,學得輕松、有趣,對沒懂的、好奇的、有興趣的東西有問的沖動,有問問題的信心和勇氣。因此,我們要教育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尊重前輩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努力學習,汲取營養。只有學好課內知識,又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和訓練,不斷地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厚積而薄發,形成敏捷的思維,產生各種真知灼見,從而質疑問難。如果不學無術,卻指望「天下掉下一大餡餅」,一下子具備了強烈的問題意識,那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二、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敢問問題
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就要使學生敢問。但是,處於初中階段的學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和緊張心理:害怕提問題,害怕自己提出的問題淺顯、幼稚而招來譏諷,或者害怕自己提出的問題引起老師不悅,再加上教師和教材的權威地位,使學生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教師則樂於以「教」為中心,以中考為最終目標,完全忽視學生對學習的情感,致使學生根本無法真正參與學習。因此,給學生創設真正寬松和諧的民主課堂,讓它來消除學生的緊張感、壓抑感、和焦慮感,使學生有一種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真正做到師生平等、生生平等至為重要。
課堂中的師生平等,應該是教師以參與者的姿態與學生一起進行探索、交流,而不以權威者的姿態出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在課堂上應尊重所有學生的人格、思想、情感、個性以及他們各自的哪怕是極為細小的創造力。課堂上無論學生提的問題多麼膚淺,多麼幼稚,甚至離題萬里,也不要簡單予以否定,都須給予熱情鼓勵,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引導他們再認識,再發現,再創造。在這種民主平等的學習環境中,學生方能逐步解放自己,在思維的空間自由馳騁,逐步做到敢於思考,勤於思考,勇於提問,善於提問。
三、要給學生動手實踐、思考、提問的時間和空間。
傳統教學中,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學生沒有自己思考的空間與時間,沒有機會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特別注意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平時教學中,無論是概念教學,還是解題教學,凡是學生能想、能說、能做的就應大膽放手讓學生去想、去猜測、去探索、並動手操作,讓教室成為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空間和樂園,而不是老師代替包辦。例如:在幾何教學中,要盡量讓學生動手、動腦,通過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畫一畫來探索、證明定理、定義、推論等。在學生動手實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他們就會碰到各種困難、發現很多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就會有問問題的沖動、需要,長期如此,就會形成強烈的問題意識。因此,我們教師就應該為學生提供這種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機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解決問題過程中培養問題意識。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作為老師我們也可以在課堂上故意留點疑問,露點破綻,在講解過程中設置點誤區,引起學生的質疑,讓學生思考,利用認知沖突引起討論,甚至爭論,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認真聽講,大膽發現,更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當然給學生提問的時間和空間也需有「度」。當學生已「山窮水盡疑無路」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就顯得非常必要,讓他們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
四、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有問題想問。
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還依賴於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師要通過各種手段為學生創設提問題的課堂情境。思維通常是由問題情境引起,且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教學中教師要通過創設質疑釋疑的情境,通過教師的點撥、誘導,引導學生去體會、去感悟,打破已有認知結構的平衡狀態,喚起學生思維,激發其內驅力,使學生在情境中產生困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作進一步的探究以解答問題,從而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新知,提高能力。如進行「太陽光和影子」教學前,讓學生觀察自己一天的影子變化,第二天上課時讓幾位學生講述自已觀察的結果,學生對這幾位同學觀察的結果很是懷疑,問了很多關於太陽光與影子的問題。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是在「人在太陽光下影子是不是如此-----」的情境中進行的。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考,引導他們產生問題,激發學習興趣和熱情。
五、增強學生質疑能力,使學生會問問題。
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除了要讓學生敢問、想問,還要讓學生會問問題,教師要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和技巧,真正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就要促其得法善問,必須經常性地指導學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地質疑。例如,可從創設問題情景上質疑,從問題證明推理上質疑,從知識應用上質疑,還可以從內容的矛盾處、對比處質疑……啟發學生對問題進行梳理、分析、比較、歸納、篩選,使學生明白什麼是有效提問,什麼是無效提問,什麼是膚淺的問題,什麼是深刻的問題,從而影響其思維的廣度和深度。我還會讓會提問題的孩子講講他是如何設計提問的,通過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提高學生質疑問難的水平,其創新思維得到激發,就一定能提出有創造性的問題。質疑問難不僅僅是在學習新課前,也可以出現在對課文深入理解進行反思後。例如:在學習了幾何「順次連結任意四邊形的四邊中點所得到的圖形是什麼圖形?」同學們通過猜測可能的答案,在猜想、說理中就會提出許多問題,有的是膚淺的,有的是有質量的,有學生就問到原對角線位置對新四邊形的結論有何影響?這就是一很好的問題。在數學學習中,有關概念、性質、法則、定律等基礎知識,只有聯系實際加以應用,才能加深理解。因此,在教學時,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大膽質疑,鼓勵他們最大限度地去發現問題。
六、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給出合理的評價,多給予學生成功的體驗。
學生最渴望得到的是老師的欣賞和贊美,尤其是後進生,如果學生的提問得不到及時的贊美和恰如其分的評價,則會喪失提問的興趣和信心。因此,我們教師要耐心地傾聽並投以信任、贊許的目光,並鼓勵學生與教師就某一問題進行探討。對學生提出的不明確的問題,應採用與學生一起思考的方式加以引導,幫助學生理清問題的思路,抓住關鍵處提問,如學生提問出現問題或錯誤,教師不宜加以嘲笑,應肯定其大膽行為,發現其發光點。教師如運用多元智能理論評價學生,會更好地起到傳授知識、表達思想、喚醒學生潛能的作用。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課堂教學中要真正體現「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給學生主動提問的時間和空間,同時要處理好「放」與「收」,「提問」與「釋疑」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為學生主動創新能力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七、開發訓練批判性思維,也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關鍵。
批判性思維就是不相信權威,敢於在既定理論、觀點方面進行質疑,突破常規定型模式,超越傳統理論框架,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領域。開發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需要在教學中鍛煉學生的各種思維,關鍵在於排除學生思維定勢的干擾,引導學生變換角度去思考問題。如,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經常採用「變式」以及問題的前後聯系來消除學生思維中的定向思維。
開發學生的批判思維應鼓勵學生挑戰「權威」。受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學生往往把教師和教材看作是知識的權威,一味迷信。「老師說的」、「書上寫的」成了他們的口頭禪。我們老師應引導學生挑戰「權威」,。總之,批判性意識人人具有,只要注意巧妙引導,批判性思維就可形成,而這種思維正是問題意識形成的一個核心要素,如果我們有意識放開手腳,讓學生大膽反思與批判,我們就會常常驚喜於學生耳目一新的見解。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課堂教學中要真正體現「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給學生主動提問的時間和空間,同時要處理好「放」與「收」,「提問」與「釋疑」的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為學生主動創新能力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6.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防範意識的現狀與存在問題

隨著學生傷害的增加和健康危害因素暴露程度的增加,小學生的安全成為社會關注的話題。據我國0~14歲兒童意外死亡專項調查顯示,在各種死亡原因中,意外死亡已佔第1位,占總死亡人數的31.3%。據推算,我國15歲以下兒童每年因意外傷害引起的死亡竟有40~50萬人之多。據不完全統計,2000年我國約有16000多名中小學生因非正常原因死亡,平均每天有一個班的學生因意外事故而早早地離開了人世。我國兒童意外傷害死亡率為發達國家的3~11倍。這使得我們越來越意識到加強小學生安全意識的重要性。只有增強小學生的自我安全意識,才能使他們自己更好地躲避災難,健康的成長,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才。

一、小學生安全防範意識的現狀

1.小學生的依賴性強是安全防範意識低的基本狀況
小學生正處於發育期,心智不成熟,人格尚未健全,耐受挫折能力差,對外界環境刺激非常敏感,而且適應能力弱,又缺乏獨立性和應變能力等等,小學生的這種不太健全的心理素質導致他們心裡缺少保護自己的意識。
2.小學生的辨別能力弱是安全防範意識低的普遍狀況
小學生年齡小,他們的安全意識普遍比較薄弱,自身安全意識不強。主要表現為:在自身物品管理上,思想麻痹,物品隨意亂放。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對社會了解不夠。小學生在校園內學習、生活,接觸社會少,辨別是非能力差,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還有的小學生不注意用電、用火安全,不注意出行交通安全,存在僥幸心理,往往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一些小學生缺乏社會責任感,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看到違法事件,沒有關繫到自己切身利益,裝作視而不見等。認識不到打架斗毆、盜竊等給自身、他人、家庭、學校會帶來什麼樣的危害。
3.小學生的安全防範知識運用能力弱是安全防範意識低的根本狀況
小學生不能很好地運用自己所學的安全防範知識應對突發事故,這已經是普遍現象。小學生現在大多隻學會單一的模式,知道應該怎樣做,但卻不會應用到實踐中。現在學校和家長都十分重視理論知識的積累,卻忽視了技能實踐方面的培養,而家長總是用大大小小的考試和好像永遠做不完的試卷將小學生的活力和動手操作興趣給束縛了。

二、小學生安全防範意識低的因素分析

1.不健全的教育政策
我國為未成年人制定了相關的法律來保障他們的權利,國家的相關部門不定期會對小學進行抽查和整治,但是仍沒有一套完整有效的安全防範措施從根本上預防安全事故,只是在事故發生之後再進行處理,卻並沒有進行歸納總結,從而導致同類的事故再次發生。這些事故大多是因為我國的中小學安全教育體系不夠健全,教育內容不夠科學系統,教育方式大多以宣傳為主,存在很強的隨意性,缺乏針對性、生動性和實效性等。所以說不健全的教育政策導致對小學生的安全防範教育認識不足。
2.部分學校對安全教育工作認識不夠
學校安全工作是一切教育活動的基本前提,但卻存在著許多問題。據統計,2000年至2006年,全國中小學設施不當,出現學生因樓道擁堵擠壓、被踩死踏傷的事故就達十多起,死傷中小學數百人,還有因危房倒塌造成學生傷亡的事故也多次發生,加上有些學校對學生的安全工作沒有足夠的重視,不能很好地利用學校資源,以至於學校對學生的安全教育,大抵是停留在技術成面上,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另據團中央、教育部等組織的關於中小學生安全問題的調查表明學校已經成為家長們最擔心孩子受傷害的地方。因此學校對安全教育工作認識不夠是導致小學生安全防範意識低的主要因素。
3.家庭教育不當
據一些研究者表明,家庭教育是除學校教育之外對小學生的安全防範意識影響最大的因素,因為家長是小孩子認識世界的第一任老師,但是大多的家庭教育卻存在著許多問題,當出現問題時,大多數孩子選擇逃避或向家長尋求幫助,不能獨立地解決問題。所以說,家庭教育不當是使小學生安全防範意識低的重要因素。

三、解決方法

1.將增強安全防範意識教育與學校教育內容相結合
學校安全教育應以專門的課堂教學與世界演練為主、以各學科的有機滲透為輔的路徑來實施。首先我們可以通過開設安全教育課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系統、規范、科學的安全意識、安全知識、安全技能教育。其次就是將學校的體育教育與安全防範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我們都知道學校體育教育是指在以學校教育為主的環境中,運用身體運動、衛生保健等手段,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從而加強安全防範意識,遇到突發事故時,可以躲避災難的發生,而且學校體育有一顯著的特點就是情境教學,通過情境教學,小學生更易接受和理解技能教育。最後,學校可以適當地開展課外活動,如對突發事故或自然災害進行演練,從而教授相關技能,讓同學們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加強安全防範意識。
2.學校要與家長社會協同進行安全防範教育
小學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雖然他們的思想還不是很成熟,但卻同時受到來自各界的影響,其中受學校的影響最大,其次是家長和社會。但是目前社會安全教育體系還未建立,家庭安全教育也比較欠缺,所以我們應發揮學校的主導性,聯合家庭和社會,一同為小學生建立一個良好的環境。首先,我們要統籌社會各界的力量,綜合利用教育資源,建立良好的教育體系,保證安全教育得以順利進行。其次,學校要主動做好家長的工作,如老師可以定期家訪,召開家長會,開辦家長學校等形式,加強家長和學校的聯絡,增強家長的安全防範意識,提醒家長履行好自己的責任,從而更好地提高小學生的安全防範意識。
3.構建健全安全教育評估考核機制和安全教育常規督導檢查機構
教育行政部門和督導部門要將安全教育列為一所學校和該校校長的重要考核指標之一,該考核應該突出學校對安全教育工作的安排、一些資源的配置、實施情況以及實際效果等。教育行政部門和督導也要加大對學校的檢查力度,採取定期和不定期的形式,對學校的安全教育展開檢查、評估,如出現問題及時發現並改正。通過這些制度加強學校對安全防範意識的認識,從而加強小學生的安全防範意識。
4.建立校園安全教育崗位責任制和安全教育責任追究機制
我們應該明確規定學校崗位的安全教育工作職責,要突出校長、副校長、主任、各班主任、各任課教師、體育教師等安全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從而調動各方的積極性,提高安全教育和管理的有效性。如出現安全事故或意外傷害,相關的行政部門處理要遵循一定的原則,首先,對事故的原因要查清楚;其次,對事故的責任者要嚴肅處理;最後,要查防範措施有沒有落實。通過責任的追究,既可以找出導致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也可以分析出安全教育是否存在問題,從中吸取教訓,採取可行的預防措施,防止此類事故再次發生。通過責任機構可以引起社會各界對安全防範教育的認識,從而幫助小學生加強其安全防範意識。

7.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問題意識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研究性學習的核心在於啟迪學生運用自己的心智能力去發現和探索問題,從而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養成。我們在研究性學習課堂中的重要任務,就是要造就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需要有創新沖動,善於發現問題是產生沖動的必要條件。因此,在研究性學習中對學生的問題意識的培養,意義甚為深遠。
不少學生進入高中後,學習積極性比初中差,表現為不願思考,不愛提問,不善答問。大家知道,受應試教育和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教師在課堂上完全灌輸,學生被動接受,長期的不能問,逐步演變為不想問,不愛問,不願問,至而不會問。筆者認為課堂教學不民主、教師自身缺乏問題意識,是導致學生不能養成問題意識的根源所在。
一、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民主氛圍,讓學生敢問
在研究性學習課堂上,學生如果缺乏問題意識,就不可能觸動他們的思維因子,思考和感悟自然無從談起,真正意義上的學習也就不可能存在。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就要使學生敢問。但是,處於高中階段的許多學生普遍存在這種心理:害怕自己提出的問題淺顯、幼稚而招來譏諷,或者害怕自己提出的問題引起老師不悅,所以大多沉默對之。長期的沉默,學生的思維自然活躍不起來,頭腦里的「問題」便越來越少,最後幾至湮滅。加之課堂上,教師和教材的權威地位如泰山壓頂,常常使學生高山仰止,卻步雷池。教師則更多以教為惟一中心,以高考為最終目標,完全忽視學生對文本學習的情感,致使學生根本無法真正參與學習。這一系列作為,使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不敢發問。我個人多年任教於一所縣中學,學生相當一部分來自農村。許多學生在課堂上不敢提問,害怕答問,一旦老師問到自己,即使勉強站起來,也大多低頭塞語;城裡的學生也只是性格較開朗些的敢提點問題,大膽主動者極少。對這種現象略加考察,普遍的情況是學生怕老師,有的則是學生怕學生(這當中分為差生怕好生,鄉下學生怕城裡學生)。因此,給學生創設真正寬松和諧的民主課堂,真正做到師生平等、生生平等至為必要。
課堂中的師生平等,應該是教師以參與者的姿態與學生一起進行探索、交流,而不以權威者的姿態出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在課堂上應尊重所有學生的人格、思想、情感、個性以及他們各自的哪怕是極為細小的創造力。課堂上無論學生提的問題多麼膚淺,多麼幼稚,甚至離題萬里,也不要簡單予以否定,都須給予熱情鼓勵,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引導他們再認識,再發現,再創造。在這種民主平等的學習環境中,學生方能逐步解放自己,在思維的空間自由馳騁,逐步做到敢於思考,勤於思考,勇於提問,善於提問。
二、教師要做「問題專家」,強化問題意識,讓學生多問
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自己首先應該具有明確的問題意識。如果教師自己不善於發現和提出問題,不但不能激發學生去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甚至還會扼殺學生原有的問題意識。所以,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問題意識,教師首先應該成為「問題專家」。本人在教授《世間最美的墳墓》時,就曾自問過這樣的問題: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的「最美」顯然是「樸素」,是「逼人」的「紀念碑式的樸素」,而「樸素」僅僅是不留名、不奢華嗎?顯然不只如此,作者是在贊頌托爾斯泰的平民化思想、平民化人格,即那種永遠不願凌駕於平凡之上的偉大,所以他的墳墓雖然不過是「一個小小長方形土丘」,卻是「人間最美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托爾斯泰也因此得到人們永遠的敬仰。由於能夠循文發問,深入思考,並且對托爾斯泰的思想發展作了比較深入的了解,融會文外高容量資訊,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和托爾斯泰人格的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多問、善問就顯得得心應手了。學生就曾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樸素是人的本性嗎?」「不追求樸素就不偉大嗎?」「樸素在現代社會如何體現?」……
三、立足創新,開掘文本,讓學生會問
每個學生都是以自己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為背景,來建構對新事物的理解的,所以在學習中不同的學生對相同的課文會提出不同的問題。這時,教師應以創新為指導,開掘文本,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如果有的學生提出的問題較簡單,就應讓學生自己去找到答案;如果有的學生提出的問題確實閃耀出創新思維的火花,值得探討,教師就應首先肯定學生的質疑精神,並以此為契機,點燃全體學生的創新之火。我在上《〈寬容〉序言》一文時,學生就提出了這樣一些問題:「從遠方捎來的漂亮石子」到底指什麼?「飢餓豺狗」是何寓意?作者為什麼將探尋新領域說成是「向未知世界的黑暗和恐怖的挑戰?」為什麼「失望」是「那些由於恐懼而逆來順受的人們」獲得「勇氣」的前提?是不是每一種創新都必將是對守舊的反叛?律法不能容忍反叛,然而創新卻必然要有反叛精神,怎樣認識這種矛盾?等等。由於這些問題具有探討性,因此引發了學生更深入地去理解課文內容,增強了對文章主旨的把握。而隨著對這些問題的探求和理解,學生的問題意識也就逐步形成了。這個時候,我順勢做了相應的引導,沒有用一個所謂的「標准答案」來固化學生的思維,沒有使學生的創造本能遭受扼殺。
針對不同的文本,做相應的引導,讓學生在不斷質疑問難和不斷答疑釋難中去體驗什麼樣的問題最具價值,從而使學生不斷提高提出高質量問題的本領,逐步做到會問,應該說是執教者應盡的職責。 問題意識的培養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學習品格,開發智力,提高自學能力,變學會為會學的有效方法。
在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我認為要抓住如下幾個步驟:
一、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一個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產生了問「為什麼」、「怎麼辦」等認知需要時,並具有進行探索這個「為什麼」疑難問題的願望和心理時,他就會集中全部精力,把自己的思維活躍地發動起來。因而,我在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仔細尋疑,敢於問疑。如教學《再見了,親人》一課,我著重引導學生從課題質疑,學生略加思索便舉手提問:「親人是指哪些人?」「為什麼說再見了親人?」等。這樣,學生就明確思維目標,課堂氣氛也更加活躍。
二、在新舊聯系中尋疑。事物之間都存在一定的聯系,教師指導學生由此及彼,從已知和未知之間尋找相似點,舉一反三,知微見著,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
我們知道,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不是零,他們有一定的知識庫存和知識積累。找到新舊知識的結合點,既能以舊促新,又能構成新的知識體系。這樣學有聯系,學有所得,會讓學生感到舊知識有所用,新知識有所託,求知慾會更強。
三、在表象與本質中探疑。作為小學生,知識面窄,生活閱力淺,理解問題簡單。所以,要引導學生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在表象與本質中探疑,透過現象看本質,不斷增進知識的深度、廣度。
五、引導學生解疑,最終釋疑。

閱讀全文

與培養小學生的問題意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