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感
【摘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是極為重要的。語文教學中應該注重感悟,不能做繁瑣的分析。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和鼓勵下,自主用心思考、咀嚼、體驗語言文字的魅力。著實從以讀為本、自悟語感、揣摩品味、遷移表達、生活體驗等方面入手。 【關鍵詞】語文教學 小學生 語感 一位教育家曾這樣說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不能僅依靠對詞法、語法、章法的死記硬背,也不能單單靠老師對課文的詳盡分析,學生文學能力的提高,只有在學生練習的實踐活動中才能實現,只有在學生自身主動參與的語文課以及各種文學活動中得以提高。」語文教學中應該注重感悟,不能做繁瑣的分析,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和鼓勵下,自主用心思考、咀嚼、體驗語言文字的魅力。 在傳統的教學中,我們僅僅強調分析能力、邏輯能力、判斷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往往忽視直覺思維能力,忽視在讀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己去感悟。表現在語文教學中,就是重分析研究語文實踐材料,追求講深講透,忽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自己感悟——語感的培養。因此,我覺得語文教學必須把培養學生的語感放在重要地位。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呢?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最基本的言語能力表現為語感,語感就是對言語的直覺感知能力。它的主要特徵是直覺性和自動化。所謂培養語感,實際上就是培養學生在語言活動中的直覺思維,而直覺思維正是創新能力的內在源泉,是創新型人才所必須具備的重要品質。 一、以讀為本 以讀為本是培養學生語感的前提,《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提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見,讀是學習語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是感知、理解的過程,也是培養語感的開始。在同一語言的反復熟讀中達到「成誦」的目的,這又是記憶、積累的過程。因而,閱讀教學中就應充分利用讀的策略,以讀為主線,但讀不是那種單調、枯燥地「天地玄黃喊一片」式的死讀、傻讀,要通過朗讀、默讀、復讀、賽讀、示範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對音的正誤、音調的流暢,詞義的內涵,表達的恰切,語勢的磅礴,語法的運用,條理的連貫,意境的優美,直至弦外之音都能夠有所體會。如讀到「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學生看到的不僅是天門山、長江、漩渦,還有從「斷」想到天門山本來是一個整體,阻擋著洶涌的江流,由於長江怒濤的沖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中斷而成為東西兩山。從「回」想到兩山夾峙,洶涌的長江流經兩山間的狹窄通道時,激起迴旋,翻滾拋擲,變化無窮的境界,也可聯想到祖國山河壯麗,感受到詩人豐富的想像力。 二、自悟語感 教師憑學生已有語感素養,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感悟難度適宜的語言文字。 在讀書時,讓學生聯系過去相似的生活經驗,通過想像與聯想,將課文的文字元號轉化為生動、可感的畫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計劃地把難度適宜的文章,放手讓學生自讀、多讀、自悟,在頭腦中再現語言文字表述的圖像、情景,從而達到對課文直覺感悟的目的,進而提高語感。 三、揣摩品味 揣摩品味是培養學生語感的關鍵,咬文嚼字、體味語言是語感訓練的關鍵環節。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一篇作品讀一兩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須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徹,才能促進語感的發展。 1.語句比較 詞語和句子是組成語言大廈的基礎材料,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過關鍵詞句表達出來的。課文中有些詞句,特別是那些表現文章中心、表達情感的精妙傳神的詞句,往往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我們只要抓住這些重點詞句進行分析、比較和細細品味,學生的語感就會得到升華。如:《爬天都峰》一文中,「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一句,為了讓學生體會「掛」字的妙處,可要求學生用「拉」或「飄」等字換「掛」,進行比較,為了激發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可把學生分成正反兩方,以合作學習的方式研究、討論。學生體會到作者用詞的精當之處:一個「掛」字把天都峰陡得似直上直下的特點極其准確、形象、巧妙地描寫出來,與文後面的「攀」相映成趣,產生了一種朦朧的美。這樣,抓關鍵詞句比較、咀嚼就能品出語氣神韻,領悟作者遣詞的獨具匠心,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敏感。 2.運用想像 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弱,理解事物比較直觀,要領悟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涵,應充分調動他們的形象思維。通過形象思維的「引路」,把語言文字描繪的情景轉換成生動的「圖像」材料,讓學生在身臨其境般的體驗中陶冶情感,感悟課文的意境,獲得豐富的語感。例如,小學二年級上冊第二課《秋天》以文中的形象因素為媒介,對藝術美進行思維再創造,閉目遐想文中所描繪的一個個意象圖,把秋天眾多的景物連接為一幕幕活動的鏡頭,在頭腦中「放電影」,並乘上想像的小舟,在絢麗繽紛的美景中盡情遨遊,充分領略秋天的特點,在美的感染中培養語感。 3.聯系生活 生活體驗是語感生成不可或缺的基礎。一定的言語總在一定的生活場景中出現,離開了生活體驗,語感的培養是蒼白的。只有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積累,設身處地的體驗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使語言文字在頭腦中形成的圖像逐漸鮮明具體,擁有的感受才是真實的。如《爬天都峰》一文中「爬呀爬,我和老爺爺終於都爬上了天都峰頂」。這別有韻味的一個「終於」,把他們努力後的成功與滿足生動地表現出來。但如果學生不能聯系生活去品味,恐怕很難體會到這「終於」一詞的韻味。 四、遷移表達 在培養語感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對文中語音、文字、詞語、句子等的品味與琢磨上,還應該把聽、說、讀、寫等言語活動的訓練作為語感廣化、深化的杠桿。教師指導學生結合教材範例,有重點、有計劃地設計一些新穎、靈活又扎實的延伸訓練,把理解、積累、運用有機的結合起來。《四季》,這是一年級的一篇詩歌,每一段的結構相同,老師抓住本篇詩歌的語言特色,讓學生仿寫訓練。「 ,它對 說:『我是 天。』」再根據詩歌的內容畫一幅畫,還要在班中朗誦自己寫的詩歌。學生在畫、仿、誦一系列的訓練中,運用在閱讀活動中獲得課文的知識與情感,融入個人的創新思維,促成遷移,從而使學生的語感得到深化、廣化、美化、敏化。遷移表達就是讓學生運用在課文中感悟到的表達方法、寫作方法進行一些口語和書面寫作方面的訓練,使學生的語言感知力在實踐中不斷提高。 五、生活體驗 夏丏尊曾說:「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繫到語言文字中去。……有了這種准備,才可以通過文字的橋梁,和作者心靈契合」。因此語感培養強調調動學生的生活與情感積累,喚起學生的切身感受,設身處地的體會感悟,容易與作者心意相契,非常有助於語感的培養。如《這片土地是神聖的》中的重點句:我們熱愛大地,就像出生的嬰兒眷戀母親溫暖的懷抱一樣。為了子孫後代,你們要獻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來保護大地。學生讀後,老師問:作者把大地比作什麼?學生說:母親。教師追問:在你們的生活體驗中,母親都是怎樣的?有的說母親是慈祥可親的;也有的說母親給予孩子無私的愛;還有的說母親都是偉大的。老師因勢利導:在作者的心目中,大地又是一位怎樣的母親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思。學生默讀後,有的說大地是一位美麗聖潔的母親;還有的說大地還是一位無私奉獻的母親,她為人類無私地奉獻了自己的一切等。可見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情感,讓學生體會感受,學生和作者已經達成心意相契的感覺,學生的情感水到渠成。 總之,小學生語感的培養是一個多側面、多層次的系統工程,還需要我們廣大的語文老師在教學實踐中長期努力探索,使語感教學策略日臻完善。 雲南省教育廳.《雲南教育》,雲南教育編輯部。 (作者單位:雲南省曲靖市沾益縣大坡鄉示範小學)
②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感能力
在長期教學中我們能夠知道,語言教學離不開語言文字的訓練,而語感訓練是文字訓練的重要內容。語感即人對語言的感受能力,也指把自己對語言的感受表達出來的能力。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不僅應該高度重視對學生語感能力的培養,而且應把它放在重要地位,因為它對學生學好語文至關重要。那麼,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呢?在教學中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淺談一下這方面的體會。 一、在語文教學中,通過指導學生理解詞句,疏通文章脈絡,使學生體會出語言內在的邏輯性、嚴密性,從而認識到字、詞、句、段、篇內在的不可割裂的緊密聯系和有機統一。 1、指導學生運用上勾下連,左顧右盼分析法,即在閱讀理解中讀前段應帶動後段,在讀析後段時應聯系,前段來理解。這樣又既遵循了語言的內在規律,又能使學生體會出語言的邏輯性,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如在教學《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課時,可先讓學生在各段中找出:我不是弱小的表現在哪裡,然後讓學生邊讀邊想,薩沙為什麼要保護更弱小的,把雨衣蓋在了薔薇花上。學生通過前後對照,不難看出作者的措寫意圖和這樣寫的真實性,學生在運用這種閱讀方法時,也能體會出語言的層遞性、整體性和統一性,從而獲得了理解全文的鑰匙。 2、讓學生找出句與句之間的聯系,從而達到理解段乃至篇,並從中體會出語言嚴密的邏輯性。 二、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通過指導多種形式的朗讀來增強學生對語言的意境美、動態美、節律美的感受能力。 1、通過指導學生邊讀邊模仿動作來增強學生對語言的表現力和動態美的形象准確的把握。 2、通過圖文對照、情境結合,讓學生在讀中讀出意境,讀出感情,能說出體會,表達感受一並能在頭腦中想像或重現畫面。中國的文字博大精深。古人有養一字可境界全出,盡得風流之說,可見,如能真正體會出作者用詞的匠心,學生在自己的習作中湧出神來之筆也絕非夢想,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很多精彩的片段,教師如能引導學生用心去體會、去感悟,學生的語感能力一定有所提高。 如在教學古詩《小池》的第一句: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時,教師在學生初步理解的詩意的基礎上可引導學生欣賞,緊扣惜和照來加以體會,學生很性就能入情入境,並說出自己的感受和體會,深刻地悟出語言和言情達意性、感染力和意境美。 3、在語文教學中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讀如自由讀、默讀、分組讀、分角色讀、齊讀、引讀等,使學生在讀中深切感受語言的節律美,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語感的目的。 如在教學兒歌時,由於課文較口語化淺顯易懂且讀來琅琅上口,許多學生喜歡唱讀,而不能做到感情朗讀,無法實現語感的培養。那怎麼辦呢?先創設情境,渲染氣氛,然後讓學生帶著感情去讀,讀出意境,並說出自己的感受,同時穿插疊詞的講解,這樣用眼看,用嘴說、讀,用心去感受,既理解了課文,又鍛煉了說話能力,深切的體會到了語言的節律美。 三、在教學中穿插設計有關語言訓練方面的練習,可使學生將所接受的知識系統化、明確化,同時在練習中鞏固新知識,溫習舊知識,發現問題,莘使學生的語感能力在聽、說、讀、寫中得到鞏固和提高,形成理性認識。 我認為以下幾種題形是培養學生語感能力的有效途徑。 詞語搭配練習訓練學生語言的邏輯性。 近義詞的比較與替換訓練學生對語言的辨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說話造句鍛煉學生對語文的感受能力和運用能力。 句子的比較訓練學生對語文感的思辯能力和判斷能力。 寫作訓練培養學生語言組織、語言表達和思維的協調能力。 總之,精煉的練習既幫助學生消化知識,又能使學生語感的境養得到鞏固。 對學生語感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的艱巨性和緊迫性、重要性需要我們每一位教師的努力,需要我們不斷地轉變觀念,探求新的教學之路。
③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英語語感
目前,隨著小學英語新課程的改革,人們更加強調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但實際上,能開口說出流利標準的英語的學生並不多,即使有少數的學生能說幾句,也缺少英語語言的原汁原味。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學生缺乏語感。針對這種現象,作為我們教師就必須抓緊,在啟蒙階段注重對學生語感的培養。
教育家葉聖陶說過文字語言的訓練,我以為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語言有敏銳的感覺。一般說來,學習語言越早越好。兒童的思維比較單純,聽覺敏銳,模仿力強,心理障礙與怕羞感較少,正是獲得語感的最佳時期。我們教師就充分利用這一時期,加強語感訓練和培養,以激發學生學外語的興趣,提高語言交際能力。
一、大量閱讀、反復朗讀、背誦、大膽模仿。
學習任何語言都需要大量閱讀。學習英語也需要大量閱讀。英語學得好的人,一般說來,都讀過相當數量的書;反之,只有讀得比較多的人,才能真正學好英語。這個道理雖然簡單,但不少學英語的人卻未必明白。很多人都熱衷於做題目,以為這是學習英語的正確途徑。結果做的練習冊一本又一本,試卷一套又一套,做得頭昏眼花,興趣全無,英語水平卻並沒有實質性提高。
學習英語的確要做適當練習。但歸根結底,好的英語是讀出來的,不是做練習做出來的。讀出來的英語是地道的、自然的,因為使用者依持的是語感;做出來的英語往往流於生硬,因為使用者是依賴語法規則硬做的。
一談到閱讀,人們便不由自主地想到苦讀。如果把這兩個字理解成讀書需要花功夫,倒也有理。但如果認為閱讀一定是很苦的,很少有歡樂,那就大錯特錯了。然而,目前的很多英語學習者都視英語閱讀為苦事,常常是不得已而為之。教師讓學生讀點英語材料,就像給孩童吃中葯,需要捏著鼻子硬灌下去。自然效果也不會好。
閱讀英語應當輕松愉快,也可以輕松愉快。要做到這一點,閱讀材料的選擇是首要的。也就是說,要選擇生動、有趣、富有吸引力而又能啟發心智的書籍。這類書具有以下幾個共同特點:一、可讀性很強,讓人立即產生閱讀的慾望,一旦上手,就放不下來了,不會感到學英語是沉重負擔了。二、容易讀,不大會產生閱讀障礙。三、有助於擴大知識面,提高文化素養。
至於閱讀的方法,我認為需要一口氣讀下去,即便有個別單詞擋道,只要不影響整體內容的理解,就不必停下來查字典,更沒有必要見到好句子停下來就抄。因為那樣會打斷思路,影響閱讀速度,甚至扼殺閱讀的興趣。不要以為讀完一本書沒有記下某個詞語或某個句子就是一無所得。閱讀的主要目的在於語言吸收上的潛移默化,在於獲得語感。閱讀需要量,沒有大量的語言輸入,是難以學好英語的。而我們國內的英語學習者恰恰語言輸入量太少,當然輸出量就更少。結果往往事倍功半。
總之,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認識到語感對於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作用,充分發揮小學生的生理、生理優勢,加強語感訓練,全面提高小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
④ 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感
1.反復誦讀,生成語感
古人早有「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說法,「讀」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的精粹。《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提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領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同樣,要在讀中培養語感。讀,是眼、手、口、耳、腦等多種感官協調活動的過程,可以使學生通過耳濡目染以及抑揚頓挫的語音,於不知不覺中進入文章所營造的意境中去,從而掌握主要內容,感受人物形象,體會思想感情,乃至領悟到作者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精妙。所以,教師在課堂中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多讀書。
1.1 教師要通過聲情並茂的泛讀,對學生起到引領、示範的作用。朗讀時一要做到讀音正確,吐字清楚,流利順暢;二要講究技巧,正確處理停頓、重音和語速、語調的變化;三要讀出感情,給學生以入情入景、身臨其境的感受。
1.2 要組織學生採用多種形式展開朗讀:如集體齊讀、分組賽讀、個別讀、自由讀、分角色讀、表情朗讀、配樂朗讀等。有時,還可以讓學生互相評價、分析對方的朗讀效果,從感性上升到理性。
2.聯系生活,熏陶語感
葉聖陶先生說:「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中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繫到語言、文字中去。」「單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麼深切的語感,惟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點聚集起來,積聚得越多,了解得越深切。」的確,生活有多麼寬廣,語文就有多麼寬廣。語文這門課程,為學生貼近生活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與此相聯系,語感的培養,離不開豐富的生活體驗。研究證明,人們對語言的敏銳感受和對生活的敏銳感受是緊密相連的。教學時,教師若能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積累,設身處地的感受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使語言文字在頭腦中形成的圖像變得鮮明具體、生動可感,於此同時,語感能力也得到訓練和提高。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善於藉助課本中的插圖、幻燈片、教學掛圖、多媒體課件等中介手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生活體驗。還可以組織一些活動。如學習《秋天》一文時,帶領學生秋遊,尋找秋天的足跡,捕捉課文所描寫的場面,感受秋遊所帶來的快樂,從而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課堂上,教師更要善於抓住課文的關鍵詞句,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和情感體驗,進行多方啟發、點撥。所以,脫離了生活體驗的「語感培養」是蒼白的。語感的豐富、深刻、敏銳、美妙,必須建立在開啟個人體驗的基石上。
3.激發想像,培養語感
想像是一種特殊的思維形式,是人在大腦中憑借記憶對所提供的材料進行加工,從而產生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是人類特有的對客觀世界的一種反映形式。它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束縛,達到「思接千載」「神通萬里」的境域。愛因斯坦曾說:「一切創造都是從創造性的想像開始的,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同樣,語感的培養,也離不開想像。因為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弱,較偏向於形象思維,理解事物往往要藉助比較直觀的手段。而語感的產生伴隨著形象思維,它離不開生動的的畫面和鮮明的形象。要使學生領悟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涵,就要充分調動他們的形象思維。通過形象思維的「引路」,把語言文字描繪的情境轉換成生動的"圖像"材料,讓學生在身臨其境般的體驗中理解詞語的含義,體會文章的主旨,感受優美的意境,、陶冶高尚的情感,獲得豐富的語感。
4.揣摩比較,涵泳語感
葉聖陶先生說過:「一篇作品讀一兩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須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徹,才能促進語感的發展。古人也有「涵泳工夫興味長」的說法。所謂「涵泳」, 就是要求學生在理解詩文時,能沉浸其中,對語言加以潛心揣摩、推敲、咀嚼,領悟、感受其中的意蘊和「興味」。
5.遷移表達,強化語感
俗話說:「看花容易綉花難,事非親歷不知難。」陸游在教導兒輩寫詩時也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可見,實踐對於能力的形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平時習得、積累的語感,也只有通過聽說讀寫的反復實踐,才能得到運用、強化、積淀和提高。具體說來,這些實踐活動包括:
5.1 聽。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聽老師講課、聽別人說話、聽廣播電視時,集中注意力,准確捕捉信息,了解內容要點,領會中心意思,感受不同的語言風格,在日積月累、潛移默化中熏陶語感。
5.2 說。說,是一種口頭語言的訓練,是學生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態度、觀點、情感的過程。教師要善於利用課堂提問、與學生的日常交談培養學生的語感,同時組織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如講故事,舉辦辯論會,舉行朗誦、演講比賽,表演課本劇、小品劇等),以增強學生的語感。
5.3 讀。這里說的「讀」,側重於課外閱讀。古人雲:「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外閱讀的習慣,使學生好讀書、多讀書、讀好書,在古今中外文學經典的寶庫中汲取營養,不但能夠增長知識、開闊眼界,可以提高精神境界、獲得審美愉悅,而且豐富了語言的庫存、熏陶積累了語感。
5.4 寫。葉聖陶先生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所謂「以讀促寫、學以致用」, 培養和積累語感的一個主要的目標,就是要引導學生寫出思想正確、語言優美的文章。教師要通過多種形式,加強寫作訓練,如續寫、仿寫、改寫、寫片段、寫日記、寫讀後感、看圖作文等,使學生在推敲詞句、錘煉語言的實踐中,調動語言積累,形成和強化語感。
⑤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感
一、以讀為本
以讀為本是培養學生語感的前提,《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提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見,讀是學習語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是感知、理解的過程,也是培養語感的開始。在同一語言的反復熟讀中達到「成誦」的目的,這又是記憶、積累的過程。
二、自悟語感
教師憑學生已有語感素養,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感悟難度適宜的語言文字。
在讀書時,讓學生聯系過去相似的生活經驗,通過想像與聯想,將課文的文字元號轉化為生動、可感的畫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計劃地把難度適宜的文章,放手讓學生自讀、多讀、自悟,在頭腦中再現語言文字表述的圖像、情景,從而達到對課文直覺感悟的目的,進而提高語感。
三、揣摩品味
揣摩品味是培養學生語感的關鍵,咬文嚼字、體味語言是語感訓練的關鍵環節。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一篇作品讀一兩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須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徹,才能促進語感的發展。
1.語句比較
詞語和句子是組成語言大廈的基礎材料,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過關鍵詞句表達出來的。課文中有些詞句,特別是那些表現文章中心、表達情感的精妙傳神的詞句,往往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我們只要抓住這些重點詞句進行分析、比較和細細品味,學生的語感就會得到升華。
2.運用想像
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弱,理解事物比較直觀,要領悟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涵,應充分調動他們的形象思維。通過形象思維的「引路」,把語言文字描繪的情景轉換成生動的「圖像」材料,讓學生在身臨其境般的體驗中陶冶情感,感悟課文的意境,獲得豐富的語感。
3.聯系生活
生活體驗是語感生成不可或缺的基礎。一定的言語總在一定的生活場景中出現,離開了生活體驗,語感的培養是蒼白的。只有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積累,設身處地的體驗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使語言文字在頭腦中形成的圖像逐漸鮮明具體,擁有的感受才是真實的。
四、遷移表達
在培養語感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對文中語音、文字、詞語、句子等的品味與琢磨上,還應該把聽、說、讀、寫等言語活動的訓練作為語感廣化、深化的杠桿。教師指導學生結合教材範例,有重點、有計劃地設計一些新穎、靈活又扎實的延伸訓練,把理解、積累、運用有機的結合起來。
五、生活體驗
夏丏尊曾說:「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繫到語言文字中去。……有了這種准備,才可以通過文字的橋梁,和作者心靈契合」。因此語感培養強調調動學生的生活與情感積累,喚起學生的切身感受,設身處地的體會感悟,容易與作者心意相契,非常有助於語感的培養。
⑥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語感
一位教育家曾這樣說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不能僅依靠對詞法、語法、章法的死記硬背,也不能單單靠老師對課文的詳盡分析,學生文學能力的提高,只有在學生練習的實踐活動中才能實現,只有在學生自身主動參與的語文課以及各種文學活動中得以提高。」語文教學中應該注重感悟,不能做繁瑣的分析,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和鼓勵下,自主用心思考、咀嚼、體驗語言文字的魅力。
在傳統的教學中,我們僅僅強調分析能力、邏輯能力、判斷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往往忽視直覺思維能力,忽視在讀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己去感悟。表現在語文教學中,就是重分析研究語文實踐材料,追求講深講透,忽視學生的自主學習、自己感悟——語感的培養。因此,我覺得語文教學必須把培養學生的語感放在重要地位。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呢?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最基本的言語能力表現為語感,語感就是對言語的直覺感知能力。它的主要特徵是直覺性和自動化。所謂培養語感,實際上就是培養學生在語言活動中的直覺思維,而直覺思維正是創新能力的內在源泉,是創新型人才所必須具備的重要品質。
一、以讀為本
以讀為本是培養學生語感的前提,《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提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見,讀是學習語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語言、訓練語感的基本方式。「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是感知、理解的過程,也是培養語感的開始。在同一語言的反復熟讀中達到「成誦」的目的,這又是記憶、積累的過程。因而,閱讀教學中就應充分利用讀的策略,以讀為主線,但讀不是那種單調、枯燥地「天地玄黃喊一片」式的死讀、傻讀,要通過朗讀、默讀、復讀、賽讀、示範讀、表演讀等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對音的正誤、音調的流暢,詞義的內涵,表達的恰切,語勢的磅礴,語法的運用,條理的連貫,意境的優美,直至弦外之音都能夠有所體會。如讀到「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學生看到的不僅是天門山、長江、漩渦,還有從「斷」想到天門山本來是一個整體,阻擋著洶涌的江流,由於長江怒濤的沖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中斷而成為東西兩山。從「回」想到兩山夾峙,洶涌的長江流經兩山間的狹窄通道時,激起迴旋,翻滾拋擲,變化無窮的境界,也可聯想到祖國山河壯麗,感受到詩人豐富的想像力。
二、自悟語感
教師憑學生已有語感素養,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感悟難度適宜的語言文字。
在讀書時,讓學生聯系過去相似的生活經驗,通過想像與聯想,將課文的文字元號轉化為生動、可感的畫面。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計劃地把難度適宜的文章,放手讓學生自讀、多讀、自悟,在頭腦中再現語言文字表述的圖像、情景,從而達到對課文直覺感悟的目的,進而提高語感。
三、揣摩品味
揣摩品味是培養學生語感的關鍵,咬文嚼字、體味語言是語感訓練的關鍵環節。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一篇作品讀一兩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須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徹,才能促進語感的發展。
1.語句比較
詞語和句子是組成語言大廈的基礎材料,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過關鍵詞句表達出來的。課文中有些詞句,特別是那些表現文章中心、表達情感的精妙傳神的詞句,往往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我們只要抓住這些重點詞句進行分析、比較和細細品味,學生的語感就會得到升華。如:《爬天都峰》一文中,「再看看筆陡的石級,石級邊上的鐵鏈,似乎是從天上掛下來的,真叫人發顫!」一句,為了讓學生體會「掛」字的妙處,可要求學生用「拉」或「飄」等字換「掛」,進行比較,為了激發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可把學生分成正反兩方,以合作學習的方式研究、討論。學生體會到作者用詞的精當之處:一個「掛」字把天都峰陡得似直上直下的特點極其准確、形象、巧妙地描寫出來,與文後面的「攀」相映成趣,產生了一種朦朧的美。這樣,抓關鍵詞句比較、咀嚼就能品出語氣神韻,領悟作者遣詞的獨具匠心,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敏感。
2.運用想像
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弱,理解事物比較直觀,要領悟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涵,應充分調動他們的形象思維。通過形象思維的「引路」,把語言文字描繪的情景轉換成生動的「圖像」材料,讓學生在身臨其境般的體驗中陶冶情感,感悟課文的意境,獲得豐富的語感。例如,小學二年級上冊第二課《秋天》以文中的形象因素為媒介,對藝術美進行思維再創造,閉目遐想文中所描繪的一個個意象圖,把秋天眾多的景物連接為一幕幕活動的鏡頭,在頭腦中「放電影」,並乘上想像的小舟,在絢麗繽紛的美景中盡情遨遊,充分領略秋天的特點,在美的感染中培養語感。
3.聯系生活
生活體驗是語感生成不可或缺的基礎。一定的言語總在一定的生活場景中出現,離開了生活體驗,語感的培養是蒼白的。只有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積累,設身處地的體驗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使語言文字在頭腦中形成的圖像逐漸鮮明具體,擁有的感受才是真實的。如《爬天都峰》一文中「爬呀爬,我和老爺爺終於都爬上了天都峰頂」。這別有韻味的一個「終於」,把他們努力後的成功與滿足生動地表現出來。但如果學生不能聯系生活去品味,恐怕很難體會到這「終於」一詞的韻味。
四、遷移表達
在培養語感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對文中語音、文字、詞語、句子等的品味與琢磨上,還應該把聽、說、讀、寫等言語活動的訓練作為語感廣化、深化的杠桿。教師指導學生結合教材範例,有重點、有計劃地設計一些新穎、靈活又扎實的延伸訓練,把理解、積累、運用有機的結合起來。《四季》,這是一年級的一篇詩歌,每一段的結構相同,老師抓住本篇詩歌的語言特色,讓學生仿寫訓練。「 ,它對 說:『我是 天。』」再根據詩歌的內容畫一幅畫,還要在班中朗誦自己寫的詩歌。學生在畫、仿、誦一系列的訓練中,運用在閱讀活動中獲得課文的知識與情感,融入個人的創新思維,促成遷移,從而使學生的語感得到深化、廣化、美化、敏化。遷移表達就是讓學生運用在課文中感悟到的表達方法、寫作方法進行一些口語和書面寫作方面的訓練,使學生的語言感知力在實踐中不斷提高。
五、生活體驗
夏丏尊曾說:「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繫到語言文字中去。……有了這種准備,才可以通過文字的橋梁,和作者心靈契合」。因此語感培養強調調動學生的生活與情感積累,喚起學生的切身感受,設身處地的體會感悟,容易與作者心意相契,非常有助於語感的培養。如《這片土地是神聖的》中的重點句:我們熱愛大地,就像出生的嬰兒眷戀母親溫暖的懷抱一樣。為了子孫後代,你們要獻出全部的力量和情感來保護大地。學生讀後,老師問:作者把大地比作什麼?學生說:母親。教師追問:在你們的生活體驗中,母親都是怎樣的?有的說母親是慈祥可親的;也有的說母親給予孩子無私的愛;還有的說母親都是偉大的。老師因勢利導:在作者的心目中,大地又是一位怎樣的母親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邊讀邊思。學生默讀後,有的說大地是一位美麗聖潔的母親;還有的說大地還是一位無私奉獻的母親,她為人類無私地奉獻了自己的一切等。可見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情感,讓學生體會感受,學生和作者已經達成心意相契的感覺,學生的情感水到渠成。
總之,小學生語感的培養是一個多側面、多層次的系統工程,還需要我們廣大的語文老師在教學實踐中長期努力探索,使語感教學策略日臻完善。
⑦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感能力
語感是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語感能力的培養是小學語文教專學內容的重要部屬分。葉聖陶先生曾經指出「文字語言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語感訓練」,呂叔湘老師也有「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的感悟和教誨,學生的語感強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達方面都會不斷前進。因此,培養學生的語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而且語感對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起著重要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掌握好培養學生語感能力的方法,從而為學生打好語感能力的基礎,使其在今後的語文學習中具備更強的學習能力。一、注重對漢語語言特點的理解和應用1.語言節奏漢語是一種音義結合的語言,具有音樂美的特點,而音樂美的本質在於節奏。在漢語中,節奏就是漢語語音在一定時間里呈現的長短、高低和輕重等有規律的起伏狀態。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注重語言的節奏,不但有助於學生感受作品的內涵,而且有助於他們感受語言美,提高語感能力。
⑧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英語語感
把英語字母編成歌兒,讓學生學唱爭強興趣,再讓學生學讀寫字母(每節課學一個),由淺入深,由字母到單詞,由少成多,逐漸培養小學生的英語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