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生關於清明節的手抄報怎麼寫
【清明節簡介】
英文名稱:Tomb-sweeping Day
Pure Brightness
清明節,又稱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 清明節古時也叫三月節,已有多年歷史。
公歷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我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
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祝福】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公歷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由來】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它在古代不如前一日的寒食節重要,因為清明及寒食節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至年),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節。因此,清明節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寒食節----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預先煮好的食物。相傳這個習俗起源於春秋時代,當時晉國有人慾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護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飢寒交迫之際,割下自己的肉給重耳吃,希望日後他安然回國,當上國君,並勤政愛民。 十多年後,重耳終於回國當上了國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並逐一犒賞流亡期間曾協助他的人,卻忘了介之推,他經旁人提醒,才趕忙差人請介之推前來領賞。可是,介之推和母親到深山隱居。晉文公與臣子在山中遍尋不獲,有人提議放火燒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會救母親出來。可是,大火燒了三日三夜,仍不見介之推。火熄滅後,人們在一棵柳樹下發現介之推背著母親的屍體。晉文公非常傷心和懊悔,將二人安葬在柳樹下。晉文公將放火燒山的一天,定為寒食節,規定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紀念介之推的忠誠。 第二年,晉文公與臣素服登山祭奠介之推,他們發現安葬介之推的老柳樹死而復活,晉文公上前折了柳枝,圍成圈兒戴在頭上,並將楊柳掛在門外以示紀念,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清明節習俗。 在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三四月間,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視的其一節日就是清明節了。清明節就是現在的民族掃墓節。按主日說,約在四月五日前後,按農歷,則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以這種歲時歷法來播種、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在春分後十五天,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所以,「清明」本為節氣名,後來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習俗才形成清明節的。 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拜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正確的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此便將清明與寒食合並為一了!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婦孺耐不住寒冷,也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於是就定了踏青、郊遊、盪鞦韆,踢足球、打馬球、插柳,拔河,斗雞等戶外活動,讓大家出來曬曬太陽,活動活動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野外健身活動,使這個節日,除了有慎終追遠的感傷,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既有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到處是一派清新明麗的生動景象。真是一個極富特色,非常特別的節日。 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築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於載籍。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託。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後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范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基於上述意義,清明節因此成為華人的重要節日。 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天。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或後10天。有些籍貫人士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收錢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雲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於包袱里的冥錢,種類很多。
一、大燒紙,九K白紙,砸上四行圓錢,每行五枚;
二、冥鈔,這是人間有了洋錢票之後仿製的,上書「天堂銀行」、「冥國銀行」、「地府陰曹銀行」等字樣,並有酆都城的圖案,多系巨額票面,背後印有佛教《往生咒》;
三、假洋錢,用硬紙作心,外包銀箔,壓上與當時通行的銀元一樣的圖案;
四、用紅色印在黃表紙上的《往生咒》,成一圓錢狀,故又叫「往生錢」;
五、用金銀箔疊成的元寶、錁子,有的還要用線穿成串,下邊綴一彩紙穗。舊時,不拘貧富均有燒包袱的舉動。是日,在祠堂或家宅正屋設供案,將包袱放於正中,前設水餃、糕點、水果等供品,燒香秉燭。全家依尊卑長幼行禮後,即可於門外焚化。焚化時,劃一大圈,按墳地方向留一缺口。在圈外燒三五張紙,謂之「打發外祟」。
有的富戶要攜家帶眷乘車坐轎,親到墳塋去祭掃。屆時要修整墳墓,或象徵性地給墳頭上添添土,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祭罷,有的圍坐聚餐飲酒;有的則放起風箏,甚至互相比賽,進行娛樂活動。婦女和小孩們還要就近折些楊柳枝,將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條穿起來。有的則把柳條編成籮圈狀,戴在頭上,謂「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此即是掃墓又是郊遊,興盡方歸。
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節春風明媚,綠樹成蔭。人們在這一天踏青、掃墓、上墳。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戶戶門口插柳枝。這個習俗究竟從何而來呢?關於清明節有個傳說和宋代大詞人柳永有關。據說柳永生活放盪常往來於花街柳巷之中。當時的妓無不愛其才華,並以受柳永青睞為榮。但因為生活不軌,柳永一生為仕途所不容,雖中過進士最後卻於襄陽貧困而亡。他的墓葬費用都是仰慕他的女集資的。每年清明節,女們都到他墳前插柳枝以示紀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習俗。其實這個習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認為三月三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後,清明節插柳的習俗非常盛行,人們踏青玩游回來,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無論是民間傳說還是史籍典章的記載,清明節插柳總是與避免疾疫有關。春節氣候變暖,各種病菌開始繁殖,人們在條件差的情況下只能寄希望於搖搖柳枝了。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有「折柳贈別」的風俗: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李白有詞雲:「年年柳色,灞陵傷別。」古代長安灞橋兩岸,堤長十里,一步一柳,由長安東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別,折柳枝贈別親人,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詩經.小雅.採薇》里「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離,不相別,戀戀不舍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以欣欣向榮之感。「折柳贈別」就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親人離別去鄉正如離枝的柳條,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發芽,好像柳枝之隨處可活。它是一種對友人的美好祝願。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其實,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把以上內容節選就可以了~
在畫些「清明時節雨紛紛」的場景就可以啦!~畫柳樹也不錯!!
2. 小學清明手抄圖片大全三年級得過獎的最漂亮的
網路圖片
參考內容
微微清風,吹來清明的悠悠寂寥,今年,要懷著怎樣的心,去祭掃。
幼時,爺爺對我:「烈士的心是炙熱的,感動這一代又一代的子孫。」
我問爺爺:「烈士是什麼。」
爺爺說:「烈士是為我們開辟光明大道的人,是無畏的英雄。」
哦,烈士是英雄……我默念著。
直到我上了小學,去祭掃烈士墓時,是夏天,烈日炎炎么,可烈士會怎麼面對呢?無畏么。可我明明是拖著沉重的腳步,一步也不想再走了。耳邊又回盪起爺爺的話語:「當烈士倒下時,不會再站起來,因為不可能站起來,只要有能力站著,就不會倒下。這是烈士的信念!」我想,這是怎樣沉重,背負著信念的壓力。我硬挺著來到烈士碑前,耀眼的太陽照在烈士碑上,很庄嚴,很庄嚴的……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耳邊傳來的是教師鏗鏘有力的致辭,我的心也忽然間沉重了,是烈士的威懾力么?
不是的。是他們的那熾熱的心感染著我,多少年長眠在地下,他的信念感染著我,不屈的信念,寧死不屈的信念啊!於是我的心,在惆悵之中盪漾了……
又是清明,我們循著歷代鴻山人的足跡走到了現在。
今年,我已升入了初中,再次去掃墓時,又是懷著別樣的心啊,帶來的是別樣的蒼茫,也少了些沉重。
我想起了我的小舅,那朴實善良的小舅,他一生沒做過壞事,我捨不得他,也離不開他。
可他偏偏就走了,走得那麼乾脆,走得那麼坦然,我還有那麼多的話沒對他講。
母親告訴我,不能在外婆面前哭,怕她傷心。我在角落裡哭,但哭得越傷心,就越難忘記,或許我永遠都不能忘記。
今年,我打算追逐春天,拋開一切沉重的往事。
我要追逐烈士的腳步,學會無畏,學會堅強。既然我忘不了它,就面對它,不怕傷心,不怕沉淪,因為去面對,就不會退縮,就要學會勇敢,像烈士那樣無畏,今年,我要開開心心過清明,就去迎接耀眼的光,接受屬於我的光明大道,活出不一樣的我。
今年的清明,我要活出生命,活出精彩,活出屬於我的人生!
3. 清明節小學生手抄報
手抄報,就是用手拿筆,鉛筆或鋼筆,往紙上寫東西,從而自己辦一份報紙。內容是關於清明節的。你可以說說這個節日的來歷,說說這個節日人們要做的事情。可以和你選的內容配合著畫上一些簡筆畫。
清明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歷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1]
要談清明節,需從一個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1]說起。
寒食節,又稱熱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8天,也就是距清明節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食備好的熱食,冷食,故而得名。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中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8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4. 肖坊小學有誰的清明手抄報在教育局評比活動
清明節的名言
1、清明節,祭祀節,攜老幼,掃墓去,寄哀思,緬先人,燃香燭,盪紙錢,放爆竹,敬酒食,秉傳統,盡孝道,憶往昔,念親人,祈平安,佑家人.
2、替你拂去晶瑩的淚水,讓你的憂愁隨風飄散;幫你撫平受傷的心扉,讓你的傷痛逐漸變淺;送你一句關懷的祝福,讓你的快樂愈明顯.清明節願你無憂!
3、清明時節雨紛紛,思念親友情誼真;清明時節雨濛濛,行善他人福祿深;清明時節雨霏霏,金山銀河長相隨;清明時節雨零零,人生一路好運行.清明節好運!
4、我祈求春風,要它帶給你事業的成功,春風得意;我拜託春雨,要它帶給你生活的愜意,愛情甜蜜.它們都答應了,清明節到了,祝願你事業生活都一清二明!
5、清明小長假到,手邊工作早放下:走一走,散去身上煩與憂;抖一抖,精神抖擻更輕松;忘一忘,微笑時刻記心上.清明小長假,祝你幸福樂悠悠!
6、清明時節,紛紛雨滴,點點思念,絲絲牽掛,縷縷關懷,淡淡憂愁,隱隱傷感,揮別過去,珍視現在,展望未來,無限精彩,送上祈願,福壽綿綿.
7、就算再多的安慰也無法拂去你的淚水,再多的簡訊也不能撫平你受傷的心扉.我只想輕輕地對你說:清明節到了!遠方的我永遠在你身邊祝福你、支持你.
8、清明時節雨紛紛,夢里想你欲斷魂;借問思情何處訴?拇指一按即發送.窗外月明君有知,我的祝福遲不遲.今年清明復明年,願你健康到永遠!
9、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途中寒食》
10、我送你一杯「清」水,讓你忘卻乾渴的苦楚;我送你一盞「明」燈,讓你看清迷茫的前路;我送你一個「節」目,讓你時時開懷的大笑.清明節,我願你開心,快樂!
11、清明時節踏青忙,賞花觀景心歡暢;小草青青空氣爽,桃花灼灼柳絲長,溪水潺潺魚兒游,鳥聲嘰嘰風箏揚,享受空閑須盡歡,最是一年好時光!
12、清明時節雨紛紛,你起大早往家奔,一不小心就摔了一個大腚墩,祝福你清明節摔倒撿到大元寶,出門見到西施,抱得美人歸.
13、清明節,天氣陰了,思念深了,雨滴下了,牽掛多了,腳步快了,節日到了,祝福寫了,真情表了,祝你一生幸福快樂,永遠健康!
14、朋友,清明節到了,願你為人光明正大,做事光明磊落,心情陽光明媚,身體耳聰目明,才智聰明過人,工作精明強干.祝你的生活如春和景明,十分美好!
15、生活是這樣美好,趁著清明時節,把不開心的,拋掉;把不喜歡的,甩掉;把不美好的,刪掉.這個清明節,希望你高昂起頭,繼續你幸福的下一站,記得快樂到永遠.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關於描寫清明節的詩句之一: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迴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送鄧芮二子還鄉
【唐】戴叔倫
鍾鼓喧離日,車徒促夜裝.
曉廚新變火,輕柳暗翻霜.
傳鏡看華發,持杯話故鄉.
每嫌兒女淚,今日自沾裳.
清明後登城眺望-【唐】劉長卿
風景清明後,雲山睥睨前.
百花如舊日,萬井出新煙.
草色無空地,江流合遠天.
長安在何處,遙指夕陽邊.
清明日曲江懷友-【唐】羅隱
君與田蘇即舊游,我於交分亦綢繆.
二年隔絕黃泉下,盡日悲涼曲水頭.
鷗鳥似能齊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應寒食,遙望江陵一淚流.
關於描寫清明節的詩句之二
寒食-【唐】孟雲卿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清明即事-【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車聲上路合,柳色東城翠.
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
空堂坐相憶,酌茗聊代醉.
清明-【唐】孫昌胤
清明暮春里,悵望北山陲.
燧火開新焰,桐花發故枝.
沈冥慚歲物,歡宴阻朋知.
不及林間鳥,遷喬並羽儀.
清明日憶諸弟-【唐】韋應物
冷食方多病,開襟一忻然.
終令思故郡,煙火滿晴川.
杏粥猶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親燕,坐度此芳年.
長安清明-【唐】韋庄
蚤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閑分白打錢.
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鞦韆.
遊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關於描寫清明節的詩句之三
《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閭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
(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寒食上冢》
(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關於描寫清明節的詩句之四
清明-【宋】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宋】王禹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明)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5. 小學生清明節手抄報
手抄報啊 我小學的時候手抄報每次都是頭條展出
有幾個地方我可以教你
1花邊 用綠色彩筆花 波浪線 圈起來 然後弄點葉子 花 這樣的花邊佔地方 又好看
2字體 一定要用黑色水筆或者黑色鋼筆 其他顏色出不來效果
3名字 你們的手抄報不知道是不是固定的報名,一定要起個響亮一點的。我小時候有個期刊叫《聰明泉》每次直接把那三個大字印在手抄報上。下邊放白紙,把雜志封面放上去,用圓珠筆在期刊上使勁的描一下,然後拿開,用紅彩筆填塗。
4兩開的手抄報,報縫實在不想寫了直接寫幾個大字「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之類的
5字體和文字要得體,一個文章一個圖。圖片不要自己畫,很難看的。下邊放白紙,把你要參照的圖片放上去,用圓珠筆在原版使勁的描一下,然後拿開,用彩筆填塗。
清明節的手抄報無非多一些其他內容
1可以自己寫一篇見聞。
2弄一個專版紀念烈士的。這個就太好寫了。抗日戰爭的歷史人物使勁往上寫多摘抄幾篇。
6. 小學生清明節作文
1、
清明,給人的印象總是一片濕雨。彷彿有了這雨,清明才更能顯得出它淡淡悲涼 和絲絲憶念的味道來。是清明成全了這場雨,更是這雨襯託了清明。望著飄灑的細雨,才更能引得人們心中那種淡淡的哀愁和思。這雨或是風狂雨恣,或是和風細雨,從清晨開始,至黃昏之際,在煙雨彌漫的山野中,在泥濘難行的小路上,總有頂風冒雨,點綴寂寥,行行重行行的掃墓人;或三五成群,扶老攜幼,或一二個孤影,跚跚獨行。 遠山隱在雲霧里,近樹籠在孤煙前,小橋流水,愁鴉悲啼,雨洗清秋,風吹哀愁,唯見煙雨一片蒼茫,不見人家與炊煙。好一個傷感寂寥的行旅,好一個凄迷彷徨的畫面。 抬頭偶望,墓地黯然見:百墳拱起,千碑林立;煙雨朦朦,青草何離離。一片荒涼,一片凄迷,一片死寂! 山孤煙霧薄,樹小雨聲稀!風飄飄,雨瀟瀟,哀思悠悠,悲情渺渺, 莫道不銷魂,何處暗香盈袖?拔凈一片亂草,擺下幾杯冷酒,燒上一把紙錢,風雨愁煞人,杯土帶愁,雜草含煙,竟無言以對,唯有心底彌滿幽幽的愁緒和淡淡的哀愁! 死者長已矣,存者永懷悲!音容笑貌,歷歷在目,昔日種種,猶言在耳,但客心逐流水,隨緣到天涯,念千里孤墳何處話凄涼?
回味少年時,清明節和雨,在我的印象中只是一幅優美的畫卷。隨風飄灑的細雨中,一位騎著馬趕路的清貧詩人,俯身向著一個小牧童,牧童站在道旁,一手握著鞭子,一手遙遙指著間草房。草房上空,一面紅色的酒幡在薄薄的細雨中時隱時現。這大概是源於《清明》這首詩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為什麼「斷魂」?因為「古墓花影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我無憂的歲月里,這首詩所給予我的就是這樣一種恬美的意境.少年無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就像童年放起的一隻風箏,掙斷了線,便消失的無影無蹤,到處也尋覓不到了。這首詩,今天讀來仍然那麼哀怨,那麼親切。 古往今來,人性中某些共同的、美好的感情,四海相通,古今相通。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生者總是會不斷地成為逝者。有人說,對別人的思念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淡。我想,或許對於至愛親人的思念恰恰與之相反吧。即使過了再長的時間,在每次憶起他們音容笑貌時,我們的心中總會有些酸酸涼涼的感覺吧。哪怕是十年、幾十年,這種感覺也不會減弱、消失,反而會變的更加強烈。正因如此,清明節才會成為一個流傳千年的日子;清明時節的細雨,才會綿綿不絕地紛紛而至,這大概是對於人們心中哀愁的感應吧。又是清明了。「男兒有淚不輕彈」,我不能流淚。但對親人綣綣的思念, 灑下所有的淚,回憶就不僅僅再是生活的負擔。 我們再次體會人世間的愛心與溫暖, 拼合破碎的心,微笑著重新揚起生活的風帆.我們感慨世事無常人生苦短, 曾經真正愛過,生命便不存在遺憾。 援手於他人危難,自己在挫折中保持樂觀, 只要心中有愛,愛就會沒有遺憾,人生永遠是美麗的春天。 有拜託清明的細雨了,希望她如期而至,就算是世人慾流而難流的淚吧
2、
清明節似乎總是與雨分不開的。這個清明節便是一個不下雨的雨天。
那是周二的上午,陽光明媚的清晨絲絲柔和的光照在我迷茫的臉上美妙極了。
遠足一直走到陳輝陵園。咦?我這個長跑歷來不及格.體力超差的人怎麼一點也不累?據說人沉思時不會累。那我呢?課件下載[***]總在沉思陳輝吧?
天空中艷陽高照,可我的心卻愈來愈低沉。靜立在碑前,心想「為什麼這革命烈士如此好的人,卻沒得好報呢?好人真的有好報嗎?......」
台上的那位老師還在說著,不過語速越來越慢。我想那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影響,而是更深層的心理上的創傷。
回去的路上,陽光燦爛地直射我的眼,刺地我會不過神來。
驀地回頭,依稀還記得範文網[***]我身旁的陽光強烈而遠處那痕痕絲線般的光線卻輕輕撫摸著身旁的柳枝。柳枝剛剛長出嫩葉,但已頗為可愛。
猛然想起,「不是不報 ,時機未到」。陳輝烈士的好報也許還未開始?興許報效祖國使祖國便是他的追求.他所期望的包袋?
天空依舊萬里無雲,但我心中的甘雨卻已在浸潤我的心田。
7. 小學生辦清明節手抄報的內容
從前在拉貝爾大陸里有一個花寶,她長得很醜很醜,沒有小花寶願意和她玩,見了她都遠遠的躲著她。連她的主人都討厭她,不給她吃,不給她喝,久而久之,她餓得皮包骨頭,顯得更丑了。花寶每天都幫主人打掃花園和小屋,還要准備食物,她做這么多就是希望主人不要在為難她、折磨她,而是可以給她一些吃的,喝的。她主人回來了,她說:「主人我把花園都打掃干凈了,這下你可以給我點吃的了吧!」可是她的主人不但不感激她,反而還揪住她的耳朵,拿起棍子就往她身上打,邊打還邊說:「你這個討厭的東西,我養活你就算不錯了,你長得那麼丑,要不是看你還勤快我早就把你送到孤兒院去了。你不但不懂得知足,你還想吃東西?!真是可笑啊!我今天要是不暴打你一頓,你就不知道教訓!」花寶本來就很瘦很醜,經主人這么一打,沒被打三下,血就嘩啦嘩啦往下流了。她的主人根本不在意這些,反而打的更狠了,花寶心裡十分生氣,心想我幫你把花園打掃的這么干凈你不給我吃的還打我,真是不懂得感恩!可是她卻不敢說出來,因為她知道這么做的代價是被拔掉翅膀。很長時間之後,她的主人打累了,放下棍子說:「本來還想給你吃點花瓣的,可是你竟然還主動問我要吃的來了,要不是沒勁了,我非打死你不可!你給我滾,我這沒你住的地方。」花寶知道這意味著自己要被送去孤兒院了,她急忙說:「好主人,好主人,求求你了,別把我送去孤兒院去行不行?我保證以後絕對不再問你要吃的喝的,我每天都會在你回來之前把花園打掃的乾乾凈凈的,你怎麼罵我怎麼打我都沒有關系,就是千萬別送我去孤兒院!」她的主人冷冷地說:「我這沒你住的地方。」花寶想了想說:「主人,沒地方住不要緊,我可以住在信箱里!」誰知她的主人卻嫌她臟怕讓她睡在信箱會臟了那些信,不管花寶怎麼說,她還是扯住花寶的翅膀,帶她飛去了孤兒院。一到孤兒院,主人就把花寶狠狠地往孤兒院的牆上一摔,轉身對花寶孤兒院院長盧卡斯說:「盧卡斯阿姨,這個花寶我不要了!她的名字叫『蠢蠢』,別看她又瘦又小,她可會幹活呢!她要是住在孤兒院,肯定能幫你處理許多事情,而且她還會做飯呢!她很耐打,你要是心情不好,怎麼打罵她都不要緊。」本來盧卡斯不想要蠢蠢,因為她長得實在太丑了,可是聽她主人這么一說,盧卡斯就收留了蠢蠢。蠢蠢在孤兒院的日子裡也不好過。盧卡斯整天打罵她,讓她做飯,出去找食材,還不能偷吃。有一次蠢蠢實在忍不住想吃的慾望,就偷吃了一口藍莓。那酸酸甜甜的味道令她無比難忘。盧卡斯看見了,氣得要命,就把蠢蠢的翅膀拔了,還讓她做事情。別的小花寶都不喜歡她,特別是一個叫茉莉的,見蠢蠢好欺負,就拿蠢蠢當出氣筒,心裡不高興就用鞭子抽她。久而久之,蠢蠢被打得遍體鱗傷,加上沒有翅膀了,所以她連路也不能走了。茉莉不但不同情她,還跟盧卡斯出餿主意:「這個蠢蠢看樣子也沒什麼用了,乾脆把她扔進美里湖吧。」盧卡斯說:「嗯,蠢蠢自從病了之後就不能做事了,雖然不用給她吃東西,但是她不做事就沒有利用價值了。」躲在房間里的蠢蠢聽到了這段對話,她十分害怕,想著對策。她想到了住在美里湖邊的包子青蛙,她知道包包子青蛙肯定能救自己,她偷偷地給包子青蛙寫了一封信。來不及收到回信,茉莉就抓住蠢蠢,盧卡斯摁住蠢蠢的頭,茉莉捂住蠢蠢的嘴和眼睛,蠢蠢被帶到美里湖。包子青蛙還不知道給自己寫信的蠢蠢就是眼前這個花寶,他來不及多想,就被盧卡斯推下了水,包子青蛙雖然是青蛙,可它根本不會游泳,一放到水裡就被淹死了。蠢蠢好幾個月沒有吃飯,所以很輕。茉莉輕而易舉地舉起她,狠狠地將她扔進了水裡...... 我有更好的答案|搜索相關資料
分享到:
按默認排序 | 按時間排序 6條回答
2014-03-07 20:21 藍雨夕8黎時雨 | 一級
花寶掉進水裡後,很久很久,等她醒來的時候發現她在一個人漆黑的屋子中。四周黑漆漆的她大喊:「有沒有人啊?有沒有人!」沒有任何人的回應,她蜷縮起身子,抱著膝蓋嚎啕的哭起來。哭著哭著便睡著了。等她在次醒來的時候,她在一個類似於牢房的地方,一個有著魚尾的「人"凶神惡煞地看著她,花寶被他盯得渾身發毛,於是裝著膽子問了他一句:」你是誰?「那魚人輕蔑地看了他一眼:「你都快自身難保了還問我是誰?」隨即他端了一份殘羹剩飯給了她:「這是你最後的晚餐,好好享受吧!」接連幾個月沒有吃飯的花寶,管他三七二十一拿著飯就狼吞虎咽的吃起來。吃完後又睡著了。只留那魚人在喃喃自語:「都要死了還那麼淡定。」第二天一早,花寶醒來之後他已經在刑場上,判官正在判她的罪行:「為了維護我們島上的和平所有的外來者都會被處以死刑,所以現在施行!」花寶她憤恨的看著這一切,她看著即將要落下來的鍘刀,她不甘心,不甘心!憑什麼她這一輩子那麼悲慘?憑什麼?·
8. 清明節手抄報內容大全
清明節的來歷
青檸對倒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有。普文公把寒食節的最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9. 小學生清明節手抄報資料
【清明節簡介】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說】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詩句】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閭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
(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寒食上冢》
(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明)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清江引 清明日出遊》
(明)王磐
問西樓禁煙何處好?
綠野晴天道。
馬穿楊柳嘶,人倚鞦韆笑,
探鶯花總教春醉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