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之子
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伯牙絕弦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學弈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zhu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B. 小學語文文言文完整版有匯總資料嗎
公 孫 丑 下
共十四章
(一)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
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
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
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孟子說:「有利的天時不如有利的地勢,有利的地勢不如人心的團結。三里的內城,七里
的外城,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包圍起來攻打它,必定有得天時的戰機,然而卻不能取
勝,這是有利的天時不如有利的地勢。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兵器鎧甲不是不堅利,
糧食不是不多,(可是敵人一來卻)棄城逃離,這便是有利的地勢不如人心的團結。所以說,控
制人民不遷逃,不靠國家的疆界,鞏固國家不靠山川的險阻,威服天下不靠兵器鎧甲的堅利。得
到仁義的人,幫助他的就多;失掉仁義的人,幫助他的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極點,連家裡人都
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極點,天下的人都歸順他。讓天下人都歸順他的人去攻打連家裡人都背
叛他的人,(必然所向無敵;)所以君子不戰則罷,戰則必勝。」
(二)孟子將朝王,王使人來曰:「寡人如就見者也,有寒疾,不
可以風。朝①,將視朝,不識可使寡人得見乎?」
孟子正要去朝見齊王,齊王派人來說:「我本該來看望您的,但是有畏寒的病,不能吹風。
明天早晨,我將臨朝聽政,不知(您是否肯來)讓我見見您嗎?」
對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孟子回話道:「我不幸生了病,不能到朝廷上去。」
明日,出吊於東郭氏②。公孫丑曰:「昔者辭以病,今日吊,或者
不可乎?」
第二天,孟子出門到東郭氏家去吊喪。公孫丑說:「昨天推說有病,今日卻去吊喪,也許
不合適吧?」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弔?」
孟子說:「昨天有疾,今天好了,怎麼不能去吊喪?」
王使人問疾,醫來。孟仲子對曰③:「昔者有王命,有採薪之憂,
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趨造於朝,我不識能至否乎?」
齊王派人來詢問病情,醫生也來了。孟仲子應付來人說:「昨天有王的召令,他不巧有點
小病,不能到朝廷去。今天病好了點,急匆匆趕赴朝廷去了,不知道現在到了沒有?」
使數人要於路,曰:「請必無歸,而造於朝!」
孟仲子隨即派了幾個人到路上去攔截孟子,告訴他:「請您一定不要回家,趕快到朝廷去!」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④。
孟子不得已,就到景丑氏家去歇宿。
景子曰:「內則父子,外則君臣,人之大倫也。父子主恩,君臣主
敬。丑見王之敬子也,未見所以敬王也。」
景子說:「在家有父子,在外有君臣,這是人世間最重大的倫理關系。父子關系以慈愛為
主,君臣關系以恭敬為主。我看到了齊王對您敬重,卻沒看到您怎麼敬重齊王。」
曰:「惡!是何言也!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豈以仁義為不美也?
其心曰,『是何足與言仁義也』雲爾,則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堯舜之道,
不敢以陳於王前,故齊人莫如我敬王也。」
孟子說:「咳!這是什麼話!齊國人沒有一個拿仁義的道理去說給齊王聽的,難道是認為
仁義不好嗎?(只是)他們心裡在想:『這個君王哪值得同他去談仁義!』那麼,(對齊王的)
不恭敬沒有比這更大的了。至於我,不是堯、舜之道不敢在齊王面前陳述,所以齊國人沒有一個
像我這樣敬重齊王的。」
景子曰:「否,非此之謂也。禮曰:父召,無諾;君命召,不俟駕。
固將朝也,聞王命而遂不果,宜與夫禮若不相似然。」
景子說:「不,不是說的這個。禮的規定說:父親召喚,兒子不能用『諾』應答,(而要
恭敬地用『唯』應答);君王宣召,臣子不等車子駕好就動身。您本來准備去朝見,聽了君王的
召令卻不去了,這恐怕與禮的規定不大符合吧。」
曰:「豈謂是與?曾子曰:『晉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
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夫豈不義而曾子言之?
是或一道也。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朝廷莫如爵,鄉黨莫
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將大有為之君,必
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其尊德樂道,不如是,不足與有為
也。故湯之於伊尹,學焉而後臣之,故不勞而王;桓公之於管仲,學焉
而後臣之,故不勞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齊,莫能相尚,無他,好臣其所
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湯之於伊尹,桓公之於管仲,則不敢召。管仲
且猶不可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
孟子說:「難道能這么說嗎?曾子說過:『晉國、楚國的財富,沒法比得上。不過,它們
憑借財富,我憑借我的仁德;它們憑借爵位,我憑借我的道義,我欠缺什麼呢?』難道這話沒有
道理而曾子隨便說說的么?這或許是另有一種道理的罷。天下普遍看重的東西有三樣:爵位、年
紀、道德。在朝廷里,沒有比爵位更尊貴的,在鄉里,沒有比年齡更尊貴的,輔助君主、管理百
姓,沒有比道德更尊貴的。(他)哪能有了其中一種(爵位)而輕視另兩種(年齡、道德)呢?
所以想要有大作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能召見的臣子,要有事情商議,那就(親自)前去請教。
如果他不像這樣(誠心實意)地崇尚道德、喜愛仁義,就不值得同他一起幹事。所以湯王對於伊
尹,(首先是)向他學習,然後才把他當作臣子,所以不費力氣就統一了天下;桓公對於管仲,
(首先也是)向他學習;然後才把他當作臣子,所以不費力氣就稱霸諸侯。現在天下(大的諸侯
國)土地相等,德行相似,誰也超不過誰,(之所以如此)沒有別的原因,是因為(君主)喜歡
任用聽從他們使喚的人做臣,而不喜歡任用教導他們的人做臣。湯王對於伊尹,桓公對於管仲,
就不敢隨意召見。管仲尚且不能隨意召見,何況不願做管仲的人呢?」
【注釋】①朝(Zhāo):早晨。②東郭氏:齊國的一個姓東郭的大夫。③孟仲子:孟子的
堂弟,又是他的學生。④景丑氏:齊國大夫景丑。
(三)陳臻問曰①:「前日於齊,王饋兼金一百而不受②;於宋,
饋七十鎰而受③;於薛,饋五十鎰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則今日之受非
也;今日之受是,則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於此矣。」
陳臻說:「以前在齊國,齊王送您一百鎰好金您不接受;在宋國,送您七十鎰,您接受了;
在薛,送您五十鎰,您接受了。如果以前不接受是對的,那麼後來接受就是錯的;後來接受如果
是對的,那麼以前不接受就是不對的。在這兩種情況中,您必定處於其中的一種了。」
孟子曰:「皆是也。當在宋也,予將有遠行,行者必以贐,辭曰:
『饋贐。』予何為不受?當在薛也,予有戒心,辭曰:『聞戒,故為兵
饋之。』予何為不受?若於齊,則未有處也。無處而饋之,是貨之也。
焉有君子而可以貨取乎?」
孟子說:「都是對的。當在宋國的時候,我將要遠行,遠行的人必然要用些路費,宋君說:
『送點路費(給你)。』我為什麼不接受?當在薛地的時候,我有防備(在路上遇害)的打算,
主人說:『聽說需要防備,所以送點錢給你買兵器。』我為什麼不接受?至於在齊國,就沒有(送
錢的)理由。沒有理由而贈送,這是收買我啊。哪有君子可以用錢收買的呢?」
【注釋】①陳臻:孟子弟子。②金:古代所說的金,多是指黃銅。③鎰(yì):古代的重
量單位之一,二十兩為一鎰。
(四)孟子之平陸①,謂其大夫曰②:「子之持朝之士,一日而三
失伍,則去之否乎?」
孟子到了平陸,對那裡的長官(孔距心)說:「如果你的衛士一天三次擅離職守,開除不
開除他呢?」
曰:「不待三。」
孔距心說:「不必等三次。」
「然則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飢歲,子之民,老羸轉於溝壑,壯
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
(孟子說:)「那麼您失職的地方也夠多的了。荒年飢歲,您的百姓,年老體弱拋屍露骨
在山溝的,年輕力壯逃荒到四方的,將近一千人了。」
曰:「此非距心之所得為也。」
孔距心說:「這個問題不是我能夠解決的。」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為之牧之者,則必為之求牧與芻矣。求牧
與芻而不得,則反諸其人乎?抑亦立而視其死與?」
孟子說:「假如現在有個人,接受了別人的牛羊而替他放牧,那麼必定要為牛羊尋找牧場
和草料了。如果找不到牧場和草料,那麼是把牛羊還給那個人呢,還是就站在哪兒眼看著牛羊餓
死呢?」
曰:「此則距心之罪也。」
孔距心說:「這是我的罪過。」
他日,見於王曰:「王之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
心。」為王誦之。
往後的某一天,孟子朝見齊王說:「大王的地方長官我認識五個,能認識自己罪過的,只
有孔距心。」(孟子)給齊王復述了一遍他與孔距心的談話。
王曰:「此則寡人之罪也。」
齊王說:「這是我的罪過啊。」
【注釋】①平陸:齊國邊境的邑,在今山東汶上縣北。②大夫:這里指地方上的行政長官。
(五)孟子謂蚔蛙曰①:「子之辭靈丘而請士師②,似也,為其可
以言也。今既數月矣,未可以言與?」
孟子對蚔蛙說:「你辭去靈丘地方長官的職務,請求擔任法官,似乎是有道理的,因為可
以(接近齊王向他)進諫了。現在已經幾個月了,還不可以進諫嗎?」
蚔蛙諫於王而不用,致為臣而去。
蚔蛙向齊王進諫而不被採納,便辭官而去。
齊人曰:「所以為蚔蛙則善矣,所以自為,則吾不知也。」
齊國有人議論說:「孟子替蚔蛙出的主意倒是很好了,他怎麼為自己考慮,我就不知道了。」
公都子以告。
公都子把這話告訴了孟子。
曰:「吾聞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有言責者,不得其言
則去。我無官守,我無言責也,則吾進退,豈不綽綽然有餘裕哉?」
孟子說:「我聽說過這樣的話:有官職的人,如果無法行使他的職責就辭職;有進諫責任
的,無法盡到進諫的責任就辭職。我既沒有官職,又沒有進諫的責任,那麼我的行動進退,難道
不是寬寬綽綽大有迴旋餘地了嗎?」
【注釋】①蚔(chí)蛙:齊國大夫。②靈丘:齊國邑名。士師:官名,掌禁令、獄訟、刑
罰,為古代法官之通稱。
(六)孟子為卿於齊,出吊於滕,王使蓋大夫王驩為輔行①。王驩
朝暮見,反齊滕之路,未嘗與之言行事也。
孟子在齊國擔任卿,奉命到滕國去吊喪,齊王派蓋地的大夫王驩作為副使與孟子同行。王
驩(同孟子)朝夕相見,但在從齊國到滕國的來迴路上,孟子不曾同他談起出使的事情。
公孫丑曰:「齊卿之位,不為小矣;齊滕之路,不為近矣,反之而
未嘗與言行事,何也?」
公孫丑說:「齊國卿的職位不算小了;齊國與滕國之間,路不算近了,往返途中不曾同他
談起出使的事情,為什麼呢?」
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孟子說:「那個人既然獨自包辦了,我還說什麼呢?」
【注釋】①蓋(gě):齊國邑名,在今山東沂水縣西北。王驩:蓋邑的地方長官,齊王的
寵臣。
(七)孟子自齊葬於魯,反於齊,止於嬴①。
孟子從齊國到魯國去(安葬母親),返回齊國時,在嬴地停留。
充虞請曰②:「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嚴,虞不敢請。
今願竊有請也:木若以美然。」
充虞請問道:「前些日子您不知道我缺乏能力,派我監理打造棺槨的事,當時事情匆迫,
我不敢請教。現在想冒昧地問一下:那棺槨似乎太華美了吧?」
曰:「古者棺槨無度,中古棺七寸,槨稱之。自天子達於庶人,非
直為觀美也,然後盡於人心。不得,不可以為悅;無財,不可以為悅。
得之為有財,古之人皆用之,吾何為獨不然?且比化者無使土親膚,於
人心獨無恔乎?吾聞之也:君子不以天下儉其親。」
孟子說:「上古時候,棺槨沒有規定的厚度,中古時候,棺厚七寸,槨的厚度同棺相稱。
從天子到平民百姓,(棺槨講究)不只是為了好看,而是這樣才稱盡了孝心。(由於等級的限制)
不能用(好的棺槨),就不會稱心;沒有錢財用好的棺槨,也不會稱心。既有資格又有錢財,古
人就都用好棺槨,為什麼偏我不能這樣?而且為了避免泥土挨近死者的肌膚(而用厚棺槨),對
於孝子之心豈不是一件感到慰藉的事嗎?我聽說過這樣的話:君子是不會因為愛惜天下財物而從
儉辦父母的喪事的。」
【注釋】①嬴:齊國南部邑名,在今山東萊蕪縣西北。②充虞:孟子弟子。
(八)沈同以其私問曰①:「燕可伐與?」
沈同以個人名義問道:「燕國可以討伐嗎?」
孟子曰:「可。子噲不得與人燕,子之不得受燕於子噲②。有仕於
此③,而子悅之,不告於王而私與之吾子之祿爵,夫士也,亦無王命而
私受之於子,則可乎?何以異於是?」
孟子說:「可以。子噲不得把燕國讓給別人,子之不得從子噲那裡接受燕國。比方說,這
里有個士人,您喜歡他,就不稟告君王而私自把自己的俸祿、爵位讓給他,那個士人也不經君王
同意,私自從您那裡接受俸祿和爵位,這樣行嗎?(子噲)讓君位的事,同這有什麼兩樣?」
齊人伐燕。
齊國攻打燕國。
或問曰:「勸齊伐燕,有諸?」
有人問道:「(您)鼓勵齊國攻打燕國,有這回事嗎?」
曰:「未也。沈同問『燕可伐與』,吾應之曰,『可』,彼然而伐
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則將應之曰:『為天吏,則可以伐之。』
今有殺人者,或問之曰:『人可殺與?』則將應之曰:『可。』彼如曰:
『孰可以殺之?』則將應之曰:『為士師,則可以殺之。』今以燕伐燕,
何為勸之哉?」
孟子說:「沒有。沈同問『燕國可以征伐嗎?』我答復他說『可以』,他們認為這個說法
對,便去征伐燕國。他如果問『誰能去征伐燕國?』那我將答復他說:『奉了上天使命的人才可
以去征伐。』就好比這里有個殺人犯,如果有人問我:『這個人該殺嗎?』我就回答說:『可以。』
他如果再問:『誰可以去殺這個殺人犯?』那我就會回答他:『做法官的才可以殺他。』現在,
讓一個跟燕國一樣無道的國家去征伐燕國,我為什麼要鼓勵它呢?」
【注釋】①沈同:齊國大臣。②其事參見《梁惠王下》第十、十一章及本篇下一章。③仕:
同「士」。
(九)燕人畔。王曰:「吾甚慚於孟子①。」
燕國人反抗(齊國的佔領)。齊王說:「對孟子我感到很慚愧。」
陳賈曰②:「王無患焉。王自以為與周公孰仁且智?」
陳賈說:「大王不必犯愁。大王如果在仁和智方面同周公相比較,自己覺得誰強一些?」
王曰:「惡!是何言也!」
齊王說:「咳!這是什麼話!」
曰:「周公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③。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
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盡也,而況於王乎?賈請見而解
之。」
陳賈說:「周公派管叔去監察殷人,管叔卻帶著殷人叛亂。(如果周公)知道他會反叛還
派他去,這是不仁;如果不知道他會反叛而派他去,這是不智。仁和智,周公還未能完全具備,
何況您大王呢?請允許我見到孟子時向他作些解釋。」
見孟子,問曰:「周公何人也?」
陳賈見到孟子,問道:「周公是怎樣一個人?」
曰:「古聖人也。」
孟子說:「古代的聖人。」
曰:「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諸?」
陳賈說:「他派管叔監察殷人,管叔卻帶著殷人叛亂,有這回事嗎?」
曰:「然。」
孟子說:「是這樣。」
曰:「周公知其將畔而使之與?」
陳賈說:「周公是知道他會反叛而派他去的嗎?」
曰:「不知也。」
孟子說:「(周公)不知道。」
「然則聖人且有過與?」
「既然這樣,那麼(豈不是)聖人也會有過錯嗎?」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過,不亦宜乎?且古之君
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
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
孟子說:「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誰能料到哥哥會背叛呢?)周公的過錯,不也是
情有可原的嗎?況且,古代的君子,犯了過錯就改正;現在的君子,犯了過錯卻照樣犯下去。古
代的君子,他的過錯就像日食月食一樣,人民都能看到;等他改正後,人民都仰望著他。現在的
君子,豈只是堅持錯誤,竟還為錯誤作辯解。」
【注釋】①齊國佔領燕國時,孟子曾向齊宣王提出,為燕立一君主而後撤離。齊王不聽。
兩年內,燕人不服;趙國等諸侯國也反對齊吞並燕,怕齊國因此而變得更強大,於是立燕昭王,
燕人擁護,迫使齊軍敗退撤回。②陳賈:齊國大夫。③周武王滅商後,封紂王之子武庚於其舊都,
派其弟管叔、蔡叔、霍叔去監視殷的遺民。武王死後,成王幼,周公執政,管叔等和武庚反叛,
後周公平定了叛亂。
(十)孟子致為臣而歸。王就見孟子,曰:「前日願見而不可得,
得侍同朝,甚喜;今又棄寡人而歸,不識可以繼此而得見乎?」
孟子辭掉齊國的官職要回鄉。齊王到孟子住處去見他,說:「過去想見您而不可能,(後
來)能在一個朝廷里共事,我非常高興;現在您要撇下我回去了,不知今後還能見到您不?」
對曰:「不敢請耳,固所願也。」
孟子回答道:「我不敢要求(同大王相見)罷了,這本來就是我所希望的。」
他日,王謂時子曰①:「我欲中國而授孟子室,養弟子以萬鍾②,
使諸大夫國人皆有所矜式。子盍為我言之?」
過後的某一天,齊王對時子說:「我打算在都城裡給孟子一所房屋,用一萬鍾糧食供養他
的弟子,讓大夫和百姓都有個效法的榜樣。你何不替我去對孟子談談這件事呢?」
時子因陳子而以告孟子③,陳子以時子之言告孟子。
時子通過陳子把(齊王的打算)告訴給孟子,陳子就把時子的話告訴了孟子。
孟子曰:「然,夫時子惡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辭十萬而受萬,
是為欲富乎?季孫曰④:「異哉子叔疑⑤!使己為政,不用,則亦已矣,
又使其子弟為卿。人亦孰不欲富貴?而獨於富貴之中有私龍斷焉。』古
之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賤丈夫焉,必求龍
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為賤,故從而征之。征商自此
賤丈夫始矣。」
孟子說:「是啊,時子哪知道這件事是不能做的呢?如果我想富,辭掉了十萬鍾的俸祿卻
來接受這一萬鍾的賞賜,這是想要富嗎?季孫說:『真奇怪啊,子叔疑這個人!想讓自己做官,
沒被任用,那也就算了,卻又叫他的子弟去做卿。人們誰個不想富貴?而偏偏在富貴之中有人想
獨自壟斷。』古時候做買賣,是拿自己所有的東西交換所沒有的東西,有關部門的官吏管理這種
事罷了。有個下賤的漢子,總要找塊高地登上去,用來左右張望,(企圖)把集市貿易的好處都
撈到。人人都認為他卑鄙,於是就對他征稅。對商人征稅就是從這個下賤的漢子開始的。」
【注釋】①時子:齊國大夫。②鍾:古代容量單位,一鍾合古代的六石四斗。③陳子:即
陳臻,孟子弟子。④季孫:人名,事跡不詳。⑤子叔疑:人名,事跡不詳。
(十一)孟子去齊,宿於晝①。有欲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應,
隱幾而卧。
孟子離開齊國,在晝邑宿夜。有個想為齊王挽留孟子的人,恭敬地坐著跟孟子說話。孟子
不答理他,靠著小桌子打盹。
客不悅曰:「弟子齊宿而後敢言②,夫子卧而不聽,請勿復敢見矣。」
客人不高興地說:「我先齋戒了一天,然後才敢來同您說話,您卻睡覺不聽我說,今後再
不敢來見您了。」(說完,起身要走。)
曰:「坐!我明語子。昔者魯繆公無人乎子思之側,則不能安子思
③;泄柳、申詳無人乎繆公之側,則不能安其身④。子為長者慮,而不
及子思;子絕長者乎?長者絕子乎?」
孟子說:「坐下,我明白地告訴你,從前,魯繆公要是沒有人在子思身邊(伺候致意),
就不能使子思安心留下;要是沒有賢人在魯繆公身邊,就不能使泄柳、申詳(在魯國)安身。你
替我這個長輩著想,卻想不到(魯繆公怎樣地對待)子思;(光勸我留下而不去勸齊王改變態度,)
這是你跟我這個長輩搞僵了呢,還是我這個長輩跟你搞僵了呢?」
【注釋】①晝:齊國邑名,在今山東臨淄附近。②齊:同「齋」,齋戒。古人在有重大事
情前,沐浴更衣,不飲酒,不吃葷,以示誠敬,稱齋戒。③魯繆公是魯國國君,名顯,前409 年
—前377 年在位。子思,名孔伋,孔子之孫。魯繆公尊敬子思,常派人在子思身邊伺候致意,使
子思安心。④泄柳、申詳:同為魯繆公時賢人。泄柳亦稱子柳;申詳,孔子弟子子張之子。他們
二人認為,如果沒有賢者在左右維護君主,自身就感到不安。
(十二)孟子去齊。尹士語人曰①:「不識王之不可以為湯武,則
是不明也;識其不可,然且至,則是干澤也②。千里而見王,不遇故去,
三宿而後出晝,是何濡滯也?士則茲不悅。」
孟子離開齊國。尹士對人說:「不知道齊王不能成為商湯、周武王那樣的君主,那就是不
明智;知道齊王不可能,然而還是到齊國來,那就是為著期求好處。不遠千里地來見齊王,不相
投合而離開,在晝邑住了三夜才走,為什麼這樣滯留遲緩呢?我對(孟子)這一點很不高興。」
高子以告③。
高子把這番話告訴了孟子。
曰:「夫尹士惡知予哉?千里而見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豈
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晝,於予心猶以為速,王庶幾改之,
王如改諸,則必反予。夫出晝,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後浩然有歸志。予
雖然,豈舍王哉?王由足用為善。王如用予,則豈徒齊民安,天下之民
舉安。王庶幾改之!予日望之!予豈若是小丈夫然哉?諫於其君而不受,
則怒,悻悻然見於其面,去則窮日之力而後宿哉?」
孟子說:「那尹士哪會懂得我(的想法)呢?千里迢迢來見齊王,這是我自己願意的;不
相投合而離開,難道也是我願意的嗎?我是不得已罷了。我住了三夜才離開晝邑,在我心裡還覺
得太快了,(心想)齊王或許會改變態度的,齊王如果改變了態度,一定會召我回去。(等到)
離開了晝邑,齊王沒有(派人)追我回去,我這才毅然下定決心回老家去。我雖然這么做了,難
道肯舍棄齊王嗎?齊王還是完全可以行善政的。齊王如果任用我,那豈只是齊國的百姓得到安
寧,天下的百姓都能得到安寧。齊王或許會改變態度的!我天天期望著他能改變!我難道像那種
氣度狹小的人嗎?向君主進諫不被接受,就怒氣沖沖,臉上顯露出不滿的表情,離開時就非得拼
盡一天的氣力趕路,然後才歇宿嗎?」
尹士聞之,曰:「士誠小人也。」
尹士聽了這話,說:「我真是個小人啊。」
【注釋】①尹士:齊國人。②干:求。③高子:齊國人,孟子弟子
(十三)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①:「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
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②」
孟子離開齊國,充虞在路上問道:「老師似乎有些不愉快的樣子。以前我聽您說過:『君
子不抱怨天,不責怪人。』」
曰:「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由周而來,七百有餘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
天未欲賓士天下也,如欲賓士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
豫哉?」
孟子說:「那是一個時候,現在是一個時候。每五百年必定會有聖王出現,這期間也必定
會有聞名於世的賢才。從周以來,已經七百多年了。按年數說,已經超過了;按時勢來考察,該
出現聖君賢臣了。上天還不想讓天下太平罷了,如果想讓天下太平,在當今這個時代,除了我,
還有誰(能擔當這個重任)呢?我為什麼不愉快呢?」
【注釋】①充虞:孟子弟子。②此句是孔子之語,見《論語·憲問》。
(十四)孟子去齊,居休①。公孫丑問曰:「仕而不受祿,古之道
乎?」
孟子離開齊國,停住在休地。公孫丑問道:「做了官卻不接受俸祿,這是古代的規矩嗎?」
曰:「非也。於崇②,吾得見王,退而有去志,不欲變,故不受也。
繼而有師命,不可以請。久於齊,非我志也。」
孟子回答道:「不是的。在崇地,我見到了齊王,回來後就有了離開齊國的想法,我不想
改變(這個想法),所以不接受(俸祿)。接著齊國有戰事,不便申請離開。長時間呆在齊國,
不是我的意願。」
【注釋】①休:地名,在今山東滕縣北,距孟子家約百里。②崇:地名,不可考。
C. 小學語文文言文大全 簡單的
學弈
《孟子》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吾曰:非然也。
D. 小學語文文言文
墨子 兼愛 上
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
則不能治。譬之如醫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
之所自起,則弗能攻。治亂者何獨不然?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
亂之所自起,則弗能治。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也,不可不察亂之所自起。
當察亂何自起(2)?起不相愛。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謂亂也。子自愛,不
愛父,故虧父而自利;弟自愛,不愛兄,故虧兄而自利;臣自愛,不愛君,
故虧君而自利,此所謂亂也。雖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
亦天下之所謂亂也。父自愛也,不愛子,故虧子而自利;兄自愛也,不愛弟,
故虧弟而自利;君自愛也,不愛臣,故虧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愛。
雖至天下之為盜賊者亦然:盜愛其室,不愛其異室,故竊異室以利其室。
賊愛其身,不愛人,故賊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愛。雖至大夫之相
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亦然:大夫各愛其家,不愛異家,故亂異家以利其家。
諸侯各愛其國,不愛異國,故攻異國以利其國。天下之亂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愛。
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
惡施不孝(3)?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有(4)。猶有盜賊乎?故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故盜
賊亡有。猶有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乎?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
人國若其國,誰攻?故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
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
則天下治。
故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惡得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
惡則亂。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
注釋——————————
(1)兼愛是墨家學派最有代表性的理論之一。所謂兼愛,其本質是要求人們愛人如己,彼此之間不要存在血緣與等級差別的觀念。墨子認為,不相愛是當時社會混亂最大的原因,只有通過「兼相愛,交相利」才能達到社會安定的狀態。這種理論具有反抗貴族等級觀念的進步意義,但同時也帶有強烈的理想色彩。(2)當:讀為「嘗」。(3)惡(wū):何。(4)亡:通「無」。
墨子 兼愛 中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
此為事者也。」然則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國
之與國之相攻,家之與家之相篡,人之與人之相賊,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
孝,兄弟不和調,此則天下之害也。」
然則崇此害亦何用生哉(1)?以不相愛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愛生。」
今諸侯獨知愛其國,不愛人之國,是以不憚舉其國,以攻人之國。今家主獨
知愛其家,而不愛人之家,是以不憚舉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獨知愛其身,
不愛人之身,是以不憚舉其身,以賊人之身。是故諸侯不相愛,則必野戰;
家主不相愛,則必相篡;人與人不相愛,則必相賊;君臣不相愛,則不惠忠;
父子不相愛,則不慈孝;兄弟不相愛,則不和調。天下之人皆不相愛,強必
執弱,富必侮貧,貴必敖賤(2),詐必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
以不相愛生也。是以行者非之(3)。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
然則兼相愛、交相利之法將奈何哉?子墨子言: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
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是故諸侯相愛,則不野戰;家主相
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
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
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是
以仁者譽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則善矣;雖然,天下之難物於故
也(4)。」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識其利、辯其故也。今若夫攻
城野戰,殺身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難也。若君說之(5),則士眾能為之。
況於兼相愛、交相利,則與此異!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
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此何難之有?
特上弗以為政、士不以為行故也。」昔者晉文公好士之惡衣,故文公之臣,
皆牂羊之裘(6),韋以帶劍(7),練帛之冠,入以見於君,出以踐於朝。是其
故何也?君說之,故臣為之也。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要(8),故靈王之臣,皆以
一飯為節,脅息然後帶,扶牆然後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
君說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句踐好士之勇,教馴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
試其士曰:「越國之寶盡在此!」越王親自鼓其士而進之,士聞鼓音,破碎
亂行(9),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餘,越王擊金而退之。是故子墨子言曰:
「乃若夫少食、惡衣、殺人而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難也。若苟君說之,
則眾能為之;況兼相愛、交相利,與此異矣!夫愛人者,人亦從而愛之;利
人者,人亦從而利之;惡人者,人亦從而惡之;害人者,人亦從而害之。此
何難之有焉?特士不以為政而士不以為行故也(10)。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則善矣;雖然,不可行之物也。
譬若挈太山越河、濟也。」子墨子言:「是非其譬也。夫挈太山而越河、濟,
可謂畢劫有力矣。自古及今,未有能行之者也;況乎兼相愛、交相利,則與
此異,古者聖王行之。」何以知其然?古者禹治天下,西為西河漁竇,以泄
渠、孫、皇之水。北為防、原、派,注後之邸(11)、嘑池之竇,灑為底柱(12),
鑿為龍門,以利燕代胡貉與西河之民。東方漏之陸(13),防孟諸之澤,灑為
九澮,以楗東土之水,以利冀州之民。南為江、漢、淮、汝,東流之注五湖
之處,以利荊楚、干、越與南夷之民。此言禹之事,吾今行兼矣。昔者文王
之治西土,若日若月,乍光於四方,於西土。不為大國侮小國,不為眾庶侮
鰥寡,不為暴勢奪穡人黍稷狗彘。天屑臨文王慈,是以老而無子者,有所得
終其壽;連獨無兄弟者(14),有所雜於生人之間;少失其父母者,有所放依
而長。此文王之事,則吾今行兼矣。昔者武王將事泰山,隧傳曰(15):「泰
山,有道曾孫周王有事。大事既獲,仁人尚作,以祗商(16)、夏、蠻夷丑貉。
雖有周親,不若仁人。萬方有罪,維予一人。」此言武王之事,吾今行兼矣。
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君子,忠實欲天下之富,而惡其貧;欲天
下之治,而惡其亂,當兼相愛、交相利。此聖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
不務為也。」
注釋——————————
(1)「崇」為「察」字之誤。(2)「敖」通「傲」。(3)「行」為「仁」字之誤。(4)「於」為「迂」 之假借字。(5)「說」通「悅」。(6)牂羊:母羊。(7)韋:熟牛皮。(8)細要:細腰。(9)「碎」疑為「陣」字之誤。(10)「士」為「上」之誤。(11)「後」為「召」之誤。(12)「底」為「厎」之誤。(13)「之」為「大」之誤。(14)「連」為「矜」之假借字。(15)「隧」疑為「遂」字之誤。(16)祗:拯救。
墨子 兼愛 下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然當
今之時,天下之害,孰為大?曰:若大國之攻小國也,大家之亂小家也,強
之劫弱,眾之暴寡,詐之謀愚,貴之敖賤,此天下之害也。又與為人君者之
不惠也,臣者之不忠也,父者之不慈也,子者之不孝也,此又天下之害也。
又與今人之賤人,執其兵刃毒葯水火,以交相虧賊,此又天下之害也。
姑嘗本原若眾害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愛人、利人生與?即必曰:
「非然也。」必曰:「從惡人、賊人生。」分名乎天下,惡人而賊人者,兼
與?別與?即必曰:「別也。」然即之交別者,果生天下之大害者與?是故
別非也。子墨子曰:「非人者必有以易之,若非人而無以易之,譬之猶以水
救火也(1),其說將必無可矣。」是故子墨子曰:「兼以易別。」然即兼之可
以易別之故何也?曰:藉為人之國,若為其國,夫雖獨舉其國以攻人之國者
哉(2)?為彼者,由為己也。為人之都,若為其都,夫誰獨舉其都以伐人之都
者哉?為彼猶為己也。為人之家,若為其家,夫誰獨舉其家以亂人之家者哉?
為彼猶為己也。然即國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亂賊,此天下之害與?天下之
利與?即必曰天下之利也。
姑嘗本原若眾利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惡人賊人生與?即必曰:「非
然也。」必曰:「從愛人利人生。」分名乎天下,愛人而利人者,別與?兼
與?即必曰:「兼也。」然即之交兼者,果生天下之大利者與?是故子墨子
曰:「兼是也。」且鄉吾本言曰(3):仁人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
下之害。今吾本原兼之所生,天下之大利者也;吾本原別之所生,天下之大
害者也。是故子墨子曰別非而兼是者,出乎若方也。
今吾將正求與天下之利而取之(4),以兼為正。是以聰耳明目相與視聽乎
(5)!是以股肱畢強相為動宰乎(6)!而有道肆相教誨(7),是以老而無妻子者,
有所侍養以終其壽;幼弱孤童之無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長其身。今唯毋以兼
為正,即若其利也。不識天下之士,所以皆聞兼而非者,其故何也?
然而天下之士,非兼者之言猶未止也,曰:「即善矣,雖然,豈可用哉?」
子墨子曰:「用而不可,雖我亦將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姑嘗
兩而進之(8)。誰以為二士(9),使其一士者執別,使其一士者執兼。是故別
士之言曰:「吾豈能為吾友之身,若為吾身?為吾友之親,若為吾親?」是
故退睹其友,飢即不食,寒即不衣,疾病不侍養,死喪不葬埋。別士之言若
此,行若此。兼士之言不然,行亦不然。曰:「吾聞為高士於天下者,必為
其友之身,若為其身;為其友之親,若為其親。然後可以為高士於天下。」
是故退睹其友,飢則食之,寒則衣之,疾病侍養之,死喪葬埋之。兼士之言
若此,行若此。若之二士者,言相非而行相反與?當使若二士者(10),言必
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猶合符節也,無言而不行也。然即敢問:今有平
原廣野於此,被甲嬰胄,將往戰,死生之權,未可識也;又有君大夫之遠使
於巴、越、齊、荊,往來及否,未可識也。然即敢問:不識將惡也家室,奉
承親戚、提挈妻子而寄託之,不識於兼之有是乎?於別之有是乎?我以為當
其於此也,天下無愚夫愚婦,雖非兼之人,必寄託之於兼之有是也。此言而
非兼,擇即取兼,即此言行費也(11)。不識天下之士,所以皆聞兼而非之者,
其故何也?
然而天下之士,非兼者之言,猶未止也,曰:「意可以擇士,而不可以
擇君乎?」姑嘗兩而進之。誰以為二君(12),使其一君者執兼,使其一君者
執別。是故別君之言曰:「吾惡能為吾萬民之身,若為吾身?此泰非天下之
情也(13)。人之生乎地上之無幾何也,譬之猶駟馳而過隙也。」是故退睹其
萬民,飢即不食,寒即不衣,疾病不侍養,死喪不葬埋。別君之言若此,行
若此。兼君之言不然,行亦不然,曰:「吾聞為明君於天下者,必先萬民之
身,後為其身,然後可以為明君於天下。」是故退睹其萬民,飢即食之,寒
即衣之,疾病侍養之,死喪葬埋之。兼君之言若此,行若此。然即交若之二
君者,言相非而行相反與?常使若二君者,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
猶合符節也,無言而不行也。然即敢問:今歲有癘疫(14),萬民多有勤苦凍
餒,轉死溝壑中者,既已眾矣。不識將擇之二君者,將何從也?我以為當其
於此也,天下無愚夫愚婦,雖非兼者,必從兼君是也。言而非兼,擇即取兼,
此言行拂也。不識天下所以皆聞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然而天下之士,非兼者之言也,猶未止也,曰:「兼即仁矣,義矣;雖
然,豈可為哉?吾譬兼之不可為也,猶挈泰山以超江、河也。故兼者,直願
之也,夫豈可為之物哉?」子墨子曰:「夫挈泰山以超江、河,自古之及今,
生民而來,未嘗有也。今若夫兼相愛、交相利,此自先聖六王者親行之。」
何知先聖六王之親行之也?子墨子曰:「吾非與之並世同時,親聞其聲、見
其色也;以其所書於竹帛、鏤於金石、琢於盤盂,傳遺後世子孫者知之。」
《泰誓》曰:「文王若日若月乍照,光於四方,於西土。」即此言文王之兼
愛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無有私也。即此文王兼也;雖子墨
子之所謂兼者,於文王取法焉!
且不唯《泰誓》為然,雖《禹誓》即亦猶是也。禹曰:「濟濟有眾,咸
聽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稱亂。蠢茲有苗,用天之罰。若予既率爾群對諸群
(15),以征有苗。」禹之徵有苗也,非以求以重富貴,干福祿,樂耳目也;
以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即此禹兼也;雖子墨子之所謂兼者,於禹求
焉。
且不唯《禹誓》為然,雖湯說即亦猶是也。湯曰:「惟予小子履,敢用
玄牡,告於上天後曰:『今天大旱,即當朕身履,未知得罪於上下,有善不
敢蔽,有罪不敢赦,簡在帝心,萬方有罪,即當朕身;朕身有罪,無及萬方。』」
即此言湯貴為天子,富有天下,然且不憚以身為犧牲,以詞說於上帝鬼神。
即此湯兼也;雖子墨子之所謂兼者,於湯取法焉。
且不惟誓命與湯說為然,《周詩》即亦猶是也。《周詩》曰:「王道盪
盪,不偏不黨;王道平平,不黨不偏。其直若矢,其易若厎(16)。君子之所
履,小人之所視。」若吾言非語道之謂也,古者文、武為正均分,貴賢罰暴,
勿有親戚弟兄之所阿(17)。即此文、武兼也,雖子墨子之所謂兼者,於文、
武取法焉。不識天下之人,所以皆聞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然而天下之非兼者之言,猶未止。曰:「意不忠親之利,而害為孝乎?」
子墨子曰:「姑嘗本原之孝子之為親度者。吾不識孝子之為親度者,亦欲人
愛、利其親與?意欲人之所惡、賊其親與?以說觀之,即欲人之愛、利其親
也。然即吾惡先從事即得此?若我先從事乎愛利人之親,然後人報我愛利吾
親乎?意我先從事乎惡人之親,然後人報我以愛利吾親乎?即必吾先從事乎
愛利人之親,然後人報我以愛利吾親也。然即之交孝子者,果不得已乎?毋
先從事愛利人之親者與?意以天下之孝子為遇,而不足以為正乎?姑嘗本原
之。先王之所書,《大雅》之所道,曰:「無言而不讎,無德而不報。投我
以桃,報之以李。」即此言愛人者必見愛也,而惡人者必見惡也。不識天下
之士,所以皆聞兼而非之者,其故何也。
意以為難而不可為邪?嘗有難此而可為者,昔荊靈王好小要,當靈王之
身,荊國之士飯不逾乎一,固據而後興,扶垣而後行。故約食為其難為也,
然後為,而靈王說之,未逾於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鄉其上也(18)。昔者
越王句踐好勇,教其士臣三年,以其知為未足以知之也,焚舟失火,鼓而進
之。其士偃前列,伏水火而死有不可勝數也(19)。當此之時,不鼓而退也,
越國之士,可謂顫矣(20)。故焚身為其難為也,然後為之,越王說之,未逾
於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鄉上也。昔者晉文公好苴服。當文公之時,晉國
之士,大布之衣,牂羊之裘,練帛之冠,且苴之屨,入見文公,出以踐之朝。
故苴服為其難為也,然後為,而文公說之,未逾於世,而民可移也,即求以
鄉其上也。是故約食、焚舟、苴服,此天下之至難也,然後為而上說之,未
逾於世而民可移也,何故也?即求以鄉其上也。今若夫兼相愛、交相利,此
其有利,且易為也,不可勝計也,我以為則無有上說之者而已矣。苟有上說
之者,勸之以賞譽,威之以刑罰,我以為人之於就兼相愛、交相利也,譬之
猶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於天下。
故兼者,聖王之道也,王公大人之所以安也,萬民衣食之所以足也,故
君子莫若審兼而務行之。為人君必惠,為人臣必忠;為人父必慈,為人子必
孝;為人兄必友,為人弟必悌。故君子莫若欲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
友兄、悌弟,當若兼之不可不行也。此聖王之道,而萬民之大利也。
E. 小學語文的文言文篇目
楊氏之子
【南朝】復劉制義慶《世說新語》
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伯牙絕弦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鍾子期曰:「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學弈
《孟子·告子上》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兩小兒辯日
《列子·湯問》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F. 人教版小學語文文言文目錄
四年級上冊
第一組
觀潮
2* 雅魯藏布大峽谷
鳥的天堂
4*火燒雲
語文園地一
第二組
5 古詩兩首
△ 題西林壁
蒽,是人教的,只不過還得麻煩樓主找找啦~~
△ 游山西村
6 爬山虎的腳
7 蟋蟀的住宅
8*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
語文園地二
第三組
9 巨人的花園
10* 幸福是什麼
11 去年的樹
12*小木偶的故事
語文園地三
第四組
13 白鵝
14*白公鵝
15 貓
16*母雞
語文園地四
第五組
17 長城
18 頤和園
19*秦兵馬俑
語文園地五
第六組
20 古詩兩首
△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 送元二使安西
21 搭石
22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23*卡羅納
24*給予是快樂的
語文園地六
第七組
25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6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
27*烏塔
28*尺有所短 寸有所長
語文園地七
第八組
29 呼風喚雨的世紀
30*電腦住宅
31 飛向藍天的恐龍
32*飛船上的特殊乘客
語文園地八
選讀課文
1 五彩池
小青石
麻雀
迷人的張家界
仰望布達拉
一個蘋果
幻想家
人造發光植物
生字表
生字表(一)
生字表(二)
四年級下冊
第一組
△ 1 古詩詞三首
獨坐敬亭山
望洞庭
憶江南
△ 2 桂林山水
△ 3 記金華的雙龍洞
△ 4 七月的天山
△ 詞語盤點
△ 語文園地一
第二組
△ 5 中彩那天
△ 6 萬年牢
△ 7 尊嚴
△ 8 將心比心
△ 詞語盤點
△ 語文園地二
第三組
自然之道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
蝙蝠和雷達
大自然的啟示
△ 詞語盤點
△ 語文園地三
第四組
夜鶯的歌聲
小英雄雨來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
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
△ 詞語盤點
△ 語文園地四
第五組
觸摸春天
永生的眼睛
生命 生命
花的勇氣
△ 詞語盤點
△ 語文園地五
第六組
鄉下人家
牧場之國
古詩詞三首
鄉村四月
四時田園雜興
漁歌子
麥哨
△ 詞語盤點
△ 語文園地六
第七組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全神貫注
魚游到了紙上
父親的菜園
△ 詞語盤點
△ 語文園地七
第八組
寓言兩則
紀昌學射
扁鵲治病
文成公主進藏
普羅米修斯
漁夫的故事
△ 詞語盤點
△ 語文園地八
選讀課文
△ 1 趵突泉
△ 2 小珊迪
△ 3 有趣的動物共棲現象
△ 4 黃繼光
△ 5 生命的葯方
△ 6 可愛的草塘
△ 7 到期歸還
△ 8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傳說
△ 生字表(一)
△ 生字表(二)
人教版新課程小學語文五年級上下冊課文目錄
五年級上冊
第一組
竊讀記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
走遍天下書為侶
我的「長生果」
△ 口語交際•習作一
△ 回顧•拓展一
第二組
古詩詞三首
梅花魂
桂花雨
小橋流水人家
△ 口語交際•習作二
△ 回顧•拓展二
第三組
鯨
松鼠
新型玻璃
假如沒有灰塵
△ 口語交際•習作三
△ 回顧•拓展二
第四組
釣魚的啟示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
落花生
珍珠鳥
△ 口語交際•習作四
△ 回顧•拓展四
第五組
綜合性學習:遨遊漢字王國
有趣的漢字
第六組
地震中的父與子
慈母情懷
19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
學會看病
△ 口語交際•習作六
△ 回顧•拓展六
第七組
圓明園的毀滅
狼牙山五壯士
難忘的一課
最後一分鍾
△ 口語交際•習作七
△ 回顧•拓展七
第八組
七律•長征
開國大典
青山處處埋忠骨
毛主席在花山
△ 口語交際•習作八
△ 回顧•拓展八
選讀課文
黃果樹聽瀑
斗笠
太空「清潔工」
鞋匠的兒子
剝豆
你一定會聽見
木笛
百泉村(四章)
生字表(一)
生字表(二)
五年級下冊
第一組
1 草原
2* 絲綢之路
3 白鯨
4* 把鐵路修到拉薩去
詞語盤點
口語交際•習作一
回顧•拓展一
第二組
5 古詩詞三首
6 冬陽•童年•駱駝隊
7* 祖父的園子
童年的發現
9* 兒童詩兩首
詞語盤點
口語交際•習作二
回顧•拓展二
第三組
楊氏之子
晏子使楚
12* 半截蠟燭
13* 打電話
詞語盤點
口語交際•習作三
回顧•拓展三
第四組
14 再見了,親人
15* 金色的魚鉤
16 橋
17* 夢想的力量
詞語盤點
口語交際•習作四
回顧•拓展四
第五組
18 將相和
19 草船借箭
20* 景陽岡
21* 猴王出世
口語交際•習作五
回顧•拓展五
第六組
綜合性學習:走進信息世界
信息傳遞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利用信息,寫簡單的研究報告
第七組
22 人物描寫一組
23* 刷子李
24* 金錢的魔力
詞語盤點
口語交際•習作七
回顧•拓展七
第八組
25 自己的
G. 最新人教版小學語文一至六年級古詩全部
春夜喜雨
回答者: 183.8.190.* 2010-10-9 20:18
1.漢樂府《江南》: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2.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3.駱賓王《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4.李嶠《風》: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5.賀知章《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6.王之渙《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7.《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8.孟浩然《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9.王翰《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10.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11.《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12.王維《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13.《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14.《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5.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16.《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
17.《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18.《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19.《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20.《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21.《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22.高適《別董大》: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23.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24.《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25.《絕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26《江畔獨步尋花》: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27.孟郊《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28.柳宗元《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29.賈島《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30.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31.張志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32.盧綸《塞下曲》: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33劉禹錫《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34.《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35.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凄凄滿別情。
36.《池上》: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37.《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38.李紳《憫農》(一):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39.《憫農》(二):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
40.杜牧《山行》:遠山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41.《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42.《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43.李商隱《樂游原》:向晚意不適,趨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44.羅隱《蜂》: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45.胡令《小兒垂釣》:蓬頭稚子學垂釣,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
46.范仲淹《江上漁者》: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47.王安石《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48.《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49.《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50.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51.《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52.《惠崇〈春江曉景〉》: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53.《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54.李清照《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55.陸游《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56.《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57.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選一):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58.《四時田園雜興》(選二):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
59.楊萬里《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60.《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61.朱熹《春日》: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62.林升《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63.葉紹《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叩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64.翁卷《鄉村四月》:綠滿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65.高鼎《村居》: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66.王冕《墨梅》: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
67.於謙《石灰吟》: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68.鄭燮《竹石》: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69.袁枚《所見》: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70.龔自《己亥雜詩》: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小學生必背古詩70首
1、江南 2、敕勒歌 3、詠鵝
漢樂府 北朝民歌 (唐)駱賓王
江南可采蓮,蓮葉荷田田。 敕勒川,陰山下。 鵝,鵝,鵝,
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曲項向天歌。
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 天蒼蒼,野茫茫, 白毛浮綠水,
魚戲蓮葉北。 風吹草低見牛羊。 紅掌撥清波。
4、風 5、詠柳 6、涼州詞 7、登鸛雀樓
(唐)李嶠 (唐)賀知章 (唐)王之渙 (唐)王之渙
解落三秋葉, 碧玉妝成一樹高, 黃河遠上白雲間, 白日依山盡,
能開二月花。 萬條垂下綠絲絛。 一片孤城萬仞山。 黃河入海流。
過江千尺浪, 不知細葉誰裁出, 羌笛何須怨楊柳, 欲窮千里目,
入竹萬竿斜。 二月春風似剪刀。 春風不度玉門關。 更上一層樓。
註:文章四友:杜審言、蘇味道、崔融、李嶠
8、春曉 9、涼州詞 10、出塞 11、芙蓉樓送辛漸
(唐)孟浩然 (唐)王翰 (唐)王昌齡 (唐)王昌齡
春眠不覺曉, 葡萄美酒夜光杯, 秦時明月漢時關, 寒雨連江夜入吳,
處處聞啼鳥。 欲飲琵琶馬上催。 萬里長徵人未還。 平明送客楚山孤。
夜來風雨聲, 醉卧沙場君莫笑, 但使龍城飛將在, 洛陽親友如相問,
2009/03/09 其他答案(4)
blues
1.《天凈沙 秋思》元.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2.《秋詞》唐.劉禹錫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3.《秋思》唐.張籍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4.《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鍾聲到客船.
5.《山居秋暝》 唐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6.《秋夜曲》 唐 王維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7.《子夜秋歌》 唐 李白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8.《秋登宣城謝眺北樓》 唐 李白
江城如畫里,山曉望晴空。雨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9.《秋登蘭山寄張五》 唐 孟浩然
北山白雲里,隱者自怡悅。相望始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10.《秋夕》 唐 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11.《登高》 唐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12.《中秋月》 宋 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H. 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11至12冊古文
<<學弈>>
弈秋,通國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吾曰:非然也。
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1),問其故(2)。
一兒曰:「我以(3)日始出時去(4)人近,而日中(5)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6),及(7)日中,則(8)如盤盂(9),此不為(10)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11),及其日中如探湯(12),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13)也。兩小兒笑曰:「孰(14)為汝(15)多知乎?」
(1)辯斗:辯論,爭論。
(2)故:原因,緣故。
(3)以:以為,認為。
(4)去:離。
(5)日中:中午。
(6)車蓋:古時車上的篷蓋,像雨傘一樣,呈圓形。
(7)及:到了。
(8)則:就。
(9)盂:一種裝酒食的敞口器具。
(10)為:是。
(11)滄滄涼涼:陰陰冷冷,天氣涼爽的樣子。
(12)探湯:把手伸到熱水裡去。意思是天氣很熱。
(13)決:裁決,判斷。
(14)孰:誰,哪個。
(15)汝:你。
矛與盾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 吾盾之堅 , 物莫能陷也 。」又譽其矛曰:「 吾矛之利 , 於物無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 ,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弗能應也 。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是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關尹子教射
列子學射,中矣,請於關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對曰:「弗知也。」關尹子曰:「未可。」退而習之三年,又以報關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關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獨射也,為國與身亦皆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