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生常見的學習心理困擾
小學生剛入學時間不長,她的心底會有困有困,有就是想貪玩,不想寫作業,過一段時間走正道就好了
❷ 小學生常見的十大心理問題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視,但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則是關注不多,認識不足。大量事實表明,小學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也有諸多問題,並時時影響著小學生們的健康成長。
在我們日常生活、學習中,許多小學生的心理問題都是潛在的,往往容易忽視,如果我們的家長、教育者和小學生沒有充分的思想認識和積極的態度,往往就使得問題堆積,小問題變成大問題,輕問題變成重問題,甚至出現不良事件。所以作為家長、教育者和每個小學生都必須掌握一定的相關知識,提高對問題的敏感性和辨別能力,及早發現不良心理,採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教育、調節,以免問題嚴重化和不良事件的發生。
一、 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
逃學與厭學問題
數據表明,有厭學情緒的小學生占總數的5%——10%。這些小學生主要是對學習缺乏興趣,學習比較吃力,導致長期跟不上進度,有缺乏趕上去的勇氣和毅力,老師也沒能及時地給予鼓勵,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他們或者在課堂上東張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動畫書或玩玩具;要麼就在課堂上打瞌睡;或者乾脆逃學、曠課,到處遊玩。還有一些優等生,由於心理承受能力較差,一旦別人超過自己或自己的目標未達到,就容易產生厭學情緒。
人際交往問題
人作為社會人,都有與人交往的需要,通過正常的人際交往、溝通,人就能獲得正確合理的社會知識經驗,同時獲得生活學習的知心朋友,獲得困難時的支持幫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會使人無法滿足依戀感,內心苦悶而無法宣洩和排除,影響了兒童正常的人際交往與心理需要,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於目前的小學生絕大多數為獨生子女,他們在家庭交往的對象多為成人,在這種不協調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己為中心」的「順境」下生活的,因此,學生普遍存在著較任性、固執、依賴性強的特點。當他們進入一個新的集體中後,在集體中的位置已改變,但仍然以自我為中心去與人交往,因而在與他人交往中常常是惟我獨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難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從而致使小學生不能也不會與人正常交往。在與他人接觸中常出現過重的恐懼感,過強的防範心理,其結果是封閉自己。而且教師教育方法不當,忽視對學生人際交往技能的培養。小學期間,教師是學生理想的目標、公正的代表;他們希望得到教師的關心,理解與愛,教師如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指導幫助,反而橫加指責,學生則會感到失望,會有一種壓抑感,產生消極情緒,導致師生關系淡漠。這種以學生失敗而告終的交往還會在小學生與他人交往中遷移、淡化,加重人際交往的焦慮感。
過度依賴問題
由於小學生自身的特點,還沒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長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關系和愛護下,因此形成了小學生過度依賴心理。
首先,表現為對父母的過度依賴。在現今社會,大多數家庭里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常常把孩子視為「小公主」、「小王子」,往往只重視孩子的衣、食、住問題,對他們百般呵護,甚至是溺愛。因此,造成孩子自立能力差。當他們在日常生活或學習中遇到一些困難時,最先想到是父母,在這一次又一次向父母求助,得到幫助時,他們就生成了以來感。但隨著重復這樣的惡性循環,小學生們就像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有的小學生到了高年級也要家長給他們穿衣、吃飯等。
其次,表現為自我傾向。這一現象在小學生中較多,危及著他們的心理健康。自責傾向是指當發生不如意的事情時,經常認為自己不好,對自己所做的事報有恐懼心理。自責傾向的根源是對失去別人的愛不安。當學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師、朋友拋棄時,往往形成自責傾向,如,父母、教師對兒童過分嚴厲、專制,則挫傷了兒童自尊心,兒童感覺不到來自權威人的愛,從而出現自責心理;當對別人的愛渴求過強時,一點小過失就會使小學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愛了,這樣的兒童往往有很強的依賴心理。
二、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對策
(一)學校的對策
1、應採取心理輔導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幫助
(1)團體輔導。團體輔導採用專題講座、專題活動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幫助,主要為塑造班級集體良好的氛圍和集體的良好行為,激發群體向上的精神。
(2)個案教育。小學生個案教育是對上述心理輔導的補充和深入。個案的對象應有典型的意義,可以是智優學生、模範學生、問題較多的學生,學生作為個案對象,可以讓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據研究的需要而定。個案教育一般要做較長的跟蹤研究,一個學生在校接觸許多的教師,因此學生個案教育最好採用合作的方式進行,以負責人為主,幾位教師共同觀察和研究同一對象。個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記錄,盡量詳盡,如觀察筆記、談話記錄等。記錄一定要真實,還可以也記錄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學生的個案資料,原則上學生在校期間個案研究不公開。
2、教師應該正確引導好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
(1) 教師應引導小學生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和社會交往
小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還必須有計劃、有目的地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和社會交往,如夏令營、手拉手活動、體育比賽、文藝活動等,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多種多樣的興趣和愛好,學會觀察、分析、評價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愛、自信、自製的良好心理品質,滿足自己接觸社會,進行社會交往的較高級的需要,也有利於形成並長期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2)教師應教會小學生一些簡單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小學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幾種常用方法,如:①學會放鬆。知道緊張是正常的心理反應,是可以通過想像、轉移注意力、調整呼吸、體育活動、聽音樂、唱歌、閱讀、睡覺等方法調節放鬆的。②與人談心。要使小學生知道有問題要學會求助,在學校可以找老師、心理輔導老師談心;在家裡可以找長輩、親友談心;在社會上也可以有談心的對象,如心理咨詢電話等等。無論何時都可以與人談話,學會與人談心一輩子收益。③學習寫日記或周記。小學生要學慣用筆與自己談心,把心靈的軌跡用文字描繪下來,對心理健康成長有很大的幫助。教師和家長要尊重孩子的隱私,公開日記要得到本人的允許。小學生也不用過分擔心自己的內心秘密被人知道,要學會坦然地對人與對己。
(3)教師應培養小學生善於求助,尋找支持的意識
尋求幫助是現代人所應具有的積極的態度,面對壓力、困惑,要尋找心理支持,以獲得良好的幫助和指導,有問題,可以和師長、親人、朋友等談。求得幫助的過程,也就是一個自助的過程,我們所獲得的不僅是這一次的辦法,而是自己的更多體會。心理咨詢也是可以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通過心理咨詢,可以使咨詢對象的認識、情感和行為有所變化。在這個豐富的社會,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對於每一個人只有一次的生命,它的質量是完全可以改變和提高。
(二)家庭應採取的對策
1.家長應積極配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
有研究表明,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與家庭的教養方式和人際關系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有的甚至是家庭問題的表現和延續。因此,無論是了解學生心理與行為偏異的原因,還是咨詢、教正計劃的制定與實施,都需要取得家長的積極支持與配合。
家長開展小學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建議如下:
首先,家庭教育要重視培養孩子美好的心靈、幼稚的心靈更需要關心。首先家長要知曉孩子的心靈更加需要關心,從小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個家長應盡的義務。例如小學生在學校被老師批評時,希望其他人能安慰他、勸解他,可是小學生被老師批評後,回家還會被家長變本加厲地再批評一頓,孩子肯定會感覺很委屈。因此,老師和家長應默契配合,由一方擔任批評的角色時,另一方擔任勸解,萬不可兩面夾擊,要給孩子「溫暖的家」的感覺,家庭教育要重視培養孩子美好的心靈。
其次,要傾聽孩子說話。家長往往習慣於自己說話,讓孩子聽話。在學校里一個教師面對幾十個學生,主要也就是教師說,小學生說話的機會相對少,說心理話的機會更少了。家庭應該是孩子說心理話的地方,家長要注意把說話的機會留給孩子,特別是內向的孩子,家長更要給予重視,鼓勵孩子多說話。家長不能因工作忙忽略與孩子的思想交流。特別是父親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有研究說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在孩子的健康成長中地位重要,建議工作忙的父親們每周至少要與孩子共同用餐3—4次,在餐桌上的話題往往比較輕松,當孩子說話家長傾聽時是最美好溫馨的時光。
最後,寬容與約束都重要。對孩子寬容好還是嚴格好,並沒有一致的意見,現實中家庭教育失敗的教訓往往過寬或過嚴。家長應平等地對待孩子,在寬容孩子的同時要給孩子必要的約束。過分寬容則陷於溺愛,過分嚴格則陷於寡愛。家長要明白這樣的道理,孩子的快樂性格不會是在訓斥聲中養成,家長的適時表揚比其他物質獎勵更能幫助孩子養成好品性,表揚孩子與約束孩子的不良行為不構成矛盾,尊定孩子愉悅的幸福人生基礎從鼓勵與表揚開始。
2、父母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用科學的方法指導子女的成長
由於傳統教育觀的長期影響,我們的父母不具備系統的教育子女的理論知識,教育方法不適應孩子的發展規律。要改變這種現狀,小學生的父母需接受比較系統的再教育。社會也有責任給他們提供學習的條件,如舉辦家長學校,使家長正確認識和處理家庭同子女教育之間的關系,積極營造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最大限度地減少溺愛型和專制型家長,使小學生的父母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並學會運用科學的方法指導子女的學習和發展。
3、父母要慎重對待離婚
父母離婚,打破了原有家庭的寧靜,使子女得不到完整的父愛或母愛,不少子女因此心理開始扭曲。為人父母者,當夫妻關系不和時,為了未成年的子女,千萬不要輕易去趕時髦、鬧離婚。即使夫妻感情確已破裂,在離婚前,也應當多為子女考慮,畢竟孩子是無辜的,而且他們正處在發展時期,給他們創設一個良好的家庭生活環境是我們的責任。
❸ 淺談小學生常見的幾種心理現象及對策
內容摘要:現在的孩子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問題,這是由當今的社會形式、家長的溺愛造成的。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樹立現代的兒童觀和教育觀、促進小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要創設和諧的教育環境,促進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要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於小學生日常生活中,促進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要開展心理輔導;家園要密切配合,鞏固發展小學生的健康心理。 關鍵詞:自我中心 自私利已 同情心 學校教育 家庭教育 當今世界風雲變幻,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已不可避免地影響著我們及我們的下一代。隨著我國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斷更新。孩子們在充分享受現代文明所帶來的無限美麗的同時,也不得不忍受著心理健康的惡化。嚴實的鐵門使孩子們失去了自由的活動空間,電腦時代的到來,使部分孩子沉浸於虛擬的時代之中而不能自拔,「麥當勞」、「肯德基」潮湧而來,使孩子們越來越熱衷時毫無營養價值的速成食品。處於成長關鍵的小學生面臨著太多的壓力和太少的理解,他們被過早地烙上了社會的印跡,純朴、天真的心靈被抹上了一層陰影,一方面,他們冷漠、孤僻、自傲、缺乏同情心,一方面他們又自卑、自戀、害怕挫折、缺少毅力。 當我們靜心審視這一切的時候,我們不禁發出陣陣的顫栗,做為未來主人的孩子們,他們在想些什麼,他們那日漸敏感的心在思考著什麼?如果,教育者還一如既往地把目光定格在孩子的分數上,而忽視他們的心理健康,忽視其潛能的開發,忽視全面素質的培養,那麼我們給予孩子的將不是理智的愛。所以作為家長、教育者和每個小學生都必須掌握一定的相關知識,提高對問題的敏感性和辨別能力,及早發現不良心理,採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教育、調節,以免問題嚴重化和不良事件的發生。 一、 小學生常見心理現象 (一)自我中心 現今獨生子女已是普遍,從當前獨生子女的現狀來看,幾乎都是家庭的寵兒,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用全部精力供養起來的「小皇帝」。在嬌慣寵愛的家庭環境中培育出來的孩子,往往都較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不良性格。這種孩子因為驕橫任性、自私自利、自命不凡、受不得一點委屈、處處不能吃虧、事事需占上風、不尊重他人、無團結友愛精神,對自己不善進行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評,所以在小夥伴中是不受歡迎的,長大了到社會上也是個孤家寡人,別人對他必然是疏而遠之,只能獨來獨往、難交親密友伴。 分析該學生就屬於典型的自我中心者,這種自我中心危害很大,它會蒙閉孩子的雙眼,會讓孩子無法看得更遠,嚴重者會導致矛盾的惡化,具有攻擊性。 (二)自私利已 在現今經濟的沖擊下,人們更看重實惠和物質利益,這種心態通過家長的和社會傳媒的作用影響著我們的孩子,使一些孩子把享受、金錢放在首位,他們做事從不考慮別人的需要,總把別人當作自己的對手,看到別人有困難,不願伸手援助,還暗自得意,心裡等著看別人的笑話。 六年級某位同學平時成績不錯,學習也很用功,可從不願幫助別人,老師有意安排他和一個成績一般的孩子同坐,希望在學習上能幫助後進生,可他總是敷衍了事,同學來問他題目,他顯出一副不耐煩的樣子。有一次,同學打電話問他索要一些關於數學方面的復習題,可電話里他很乾脆地拒絕了他,說他要用。 分析該生的行為,我們認為隨著社會現代化的不斷進步程,高度分工的時代不需要人們什麼都親自掌握,現代人必須學會與他人合作,必須學會與人相處,只有從內心深處尊重他人、理解他人,這樣才能在現代社會更好地生存,像上面的那位同學不願幫助別人,什麼也不願與別人分享,長此以往將會失去朋友,別人也不願與他溝通,有什麼復習資料自然也不會與他共享,他當然也不會取得更大的進步。 (三)缺乏同情心 同情心是保證人與人交往的感情基礎。孔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當他人遭遇不幸時,我們總是感到十分傷感。心理學認為同情是由真實或想像中的他人情緒、情感狀態所引起的與之一致的情緒或情感體驗,是一種替代性的情緒反應能力。它使我們有能力置身於他人境地,與之同哀樂、同甘苦。可我們身邊的部分孩子就十分缺乏同情心。 六年級的兩位同學總是讓老師和同學頭疼,因為他們總是在別人犯錯批評的時候幸災樂禍,體育課上有一女同學在參加跑步時摔了一跤,臉上擦破了一塊,同學們都圍上去表示安慰,可他們卻哈哈大笑,還一個勁地說:「活該。」 二、 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對策 (一) 學校應採取的對策 1`、採取心理輔導的方式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幫助 學生的心理素質是以集體心理為中介而內化發展的,所以,班主任要根據本班的實際和團體輔導計劃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著力培養良好的班級氣氛,使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 2、 教師應該正確引導好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 小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還必須有計劃、有目的地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和社會交往,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多種多樣的興趣和愛好,學會觀察、分析、評價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愛、自信、自製的良好心理品質,滿足自己接觸社會,進行社會交往的較高級的需要,也有利於形成並長期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教師還得教會小學生一些簡單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如:①學會放鬆。知道緊張是正常的心理反應,是可以通過想像、轉移注意力、調整呼吸、體育活動、聽音樂、唱歌、閱讀、睡覺等方法調節放鬆的。②與人談心。要使小學生知道有問題要學會求助,在學校可以找老師、心理輔導老師談心;在家裡可以找長輩、親友談心;在社會上也可以有談心的對象,如心理咨詢電話等等。無論何時都可以與人談話,學會與人談心一輩子收益。③學習寫日記或周記。小學生要學慣用筆與自己談心,把心靈的軌跡用文字描繪下來,對心理健康成長有很大的幫助。 (二) 家庭應採取的對策 1、長應積極配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家庭教育要重視培養孩子美好的心靈、幼稚的心靈更需要關心。首先家長要知曉孩子的心靈更加需要關心,從小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個家長應盡的義務。 其次,要傾聽孩子說話。家長往往習慣於自己說話,讓孩子聽話。家庭應該是孩子說心理話的地方,家長要注意把說話的機會留給孩子,特別是內向的孩子,家長更要給予重視,鼓勵孩子多說話。家長不能因工作忙忽略與孩子的思想交流。 最後,寬容與約束都重要。對孩子寬容好還是嚴格好,並沒有一致的意見,現實中家庭教育失敗的教訓往往過寬或過嚴。家長應平等地對待孩子,在寬容孩子的同時要給孩子必要的約束。過分寬容則陷於溺愛,過分嚴格則陷於寡愛。家長要明白這樣的道理,孩子的快樂性格不會是在訓斥聲中養成,家長的適時表揚比其他物質獎勵更能幫助孩子養成好品性,表揚孩子與約束孩子的不良行為不構成矛盾,尊定孩子愉悅的幸福人生基礎從鼓勵與表揚開始。 2、父母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用科學的方法指導子女的成長 由於傳統教育觀的長期影響,我們的父母不具備系統的教育子女的理論知識,教育方法不適應孩子的發展規律。
❹ 中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有哪些
1.自卑心理
在學習生活中經歷過太多挫折,如果沒有及時疏導和調整,孩子就會越來越自卑,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適當的自卑可以激勵改變和成長,但過度自卑則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2、自負心理
與自卑相反地是自負心理,擁有自負心理的孩子會盲目自大,過高地估計個人的能力,失去自知之明,導致很多決策失誤,一旦遭遇滑鐵盧,甚至可能造成很大的打擊。
3、自私心理
自私心理表現在只考慮自己的利益,不在乎他人的利益的利己主義思想,他們更樂於獲取,不願意分享,這樣的孩子在人際交往上會吃很多虧,真心的朋友很少。
4、逆反心理
青少年成長中為求自我獨立對父母或師長所表現出來的反抗心態。如你讓他向東,他偏向西;你讓他做,他偏不做;你不讓他做,他偏要做。
5、孤獨心理
許多中學生性格孤僻、害怕交往,常常覺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葉孤舟,或顧影自憐,或無病呻吟。他們害怕加入集體生活,卻又抱怨別人不了解自己,不接納自己,常常一個人背著大家獨自活動、寡言少語,活在自己的世界。
6、中二病
——「我與別人是不同的。」
——「錯的不是我,是世界。」
——「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如果有反例,就參看上面三條。」
這是孩子與成人的過渡期、思春期特有的一種自我中心的思維模式、行為方式、價值觀的總稱,是成長過程中的一種熱衷性的精神狀態,被比喻成有類似於「發燒」的「病狀」。
7、嫉妒心理
在中小學,一部分學生漂亮的容貌、優異的學習成績、優越的家庭條件、受到老師的寵愛,常常會引發另一部分學生的嫉妒之心。他們越是關心和重視嫉妒對象,越有可能會讓絕望與恐懼感擊中,從而發展為憎惡、敵意、怨恨和復仇這樣一些惡劣的情緒。
8、厭學心理
厭學表現為學習動力不足,感到學習沒勁,喪失上進的信心,學習慾望低下,重者甚至對學習喪失興趣。
把學習視為苦差事,上課懶得開課本,作業不能獨立完成,盼望著早點畢業以求解脫,更嚴重者根本不學習,終日渾渾噩噩,看到課本就頭痛,坐進教室就犯愁,經常遲到、早退、曠課,對老師缺乏感情,部分學生最終輟學流失。
9、早戀
伴隨著身體的發育成長、生殖系統的成熟,中學生會在心理上產生對異性或同性的好奇與嚮往。
兩者之間易產生朦朧的好感,加上流行歌曲、言情小說、影視媒體的推波助瀾,對中學生的性心理發育來說是種催熟劑,再加上家長、教師過於嚴厲的批評和監督,使學生產生了較強的逆反心理,這更容易使學生走入早戀的誤區。
10、沉迷網路
沉迷網路的孩子表現沉迷游戲、聊天等,上課不集中一心想著游戲和網路上的精彩內容,長時間導致學習不在狀態,成績直線下降,加上網路更易觸及,網癮少年越來越多。
❺ 小學生心理咨詢中常見的問題有哪些,心理咨詢室,兒童
例如交往適應、學習困難、情感挫折、娛樂限制、擇業茫然、生理發育煩惱、性心理偏差、親子矛盾、社會環境適應、理想追求、宗教影響、法律保護、行為不良、心理嚴重障礙等。其中交往問題、學習問題、情感問題所佔比重。青少年成長中的煩惱集中在14歲至18歲這個年齡段。
❻ 小學教師有常見的心理問題怎樣解決
一、開展教師心理健康教育活動1、開設專門課程
作為教育管理者的學校,要積極創造條件努力為教師營造和諧的內在環境,又要從實際出發,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對教師開展心理測驗與調查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教育活動。既要充分利用社會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源,又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醫學化和學科化的傾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可以多種多樣,如:學校可以利用業余時間或寒暑假,利用繼續教育的形式讓教師接受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在校內引進專門人才進行授課。或者開設心理健康選修課、活動課或專題講座。包括心理訓練、問題辨析、情境設計、角色扮演、游戲輔導、心理知識講座等,通過這種形式,幫助教師了解心理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技術,還要對其進行心理上的調適和訓練。2、開展心理咨詢
所謂心理咨詢,是指根據個體心理特點與規律,運用心理學方法,幫助前來咨詢的人員排除各種心理障礙,使之能及時擺脫不利的心理困惑,回復到健康狀態。心理咨詢是維護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通過開展個別心理咨詢與輔導,可以幫助教師排解心理困擾,矯正不良行為和思想傾向。讓教師心理障礙問題有地方傾訴,有渠道宣洩,有人為之疏導勸誘,使他們走上健康從教的道路。
二、自覺保持愉悅的心境
哲學家馬克思曾說過:「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葯更能解除心理上的疲勞和痛苦,愉悅的心境是增進心理健康的靈丹妙葯。」豁達開朗、積極向上的愉悅心境是人們心理健康的基礎和保證。因此,教師在生活、工作中要力求做情緒的主人,有意識地培養樂觀、愉悅的心境。教師精神飽滿,充滿熱情,一定程度上能夠克服學生的「上課厭倦症」,以自己輕松愉快的心境去感染學生,引起學生的積極體驗。教師走上講台如同演員登上舞台一樣,應調節好情緒,忘掉自我,全身心地進入教師的角色之中。在課前,除了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還要穩定情緒,情緒過於激動,授課時會難以控制自己,思路會模糊,容易偏離教材中心,甚至會有失教師的身份說出一些過激的話來,造成極壞的影響。所以授課前如情緒激動或心情煩亂,可以閉目養神,摒棄雜念,遠眺窗外,或聽一段柔和的音樂。因為聽一曲歡快的曲子或觀賞一會綠葉鮮花,可以使情緒得到改善。長期有意識地培養和訓練,對養成良好的性格,保持樂觀、恬靜、愉悅的心境有著積極的效果。實踐證明:教師只有保持良好的情緒,才能充分發揮教學才能,避免單純地說教,使授課內容及形式最大限度地生動、豐富起來。
三、主動調整心理需要
常言道:「心病需要心葯醫」,「解鈴還需系鈴人」,維持心理健康歸根到底還是靠廣大中小學教師自己。
教師自身應建立起良好的自我概念,積極預防、調控不良心理障礙和情緒,並學會主動去調整自我心理需要。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其「需要層級論」理論學說中指出:「人的心理需要是多層次的,它是產生活動的原始動力,是個體活動積極性的源泉。」一般說來,需要的強度與活動成正比。有了不合理的需要,並且不正視現實,只一味地聽憑無度而無望的慾望的引導,只能是自討苦吃,自尋煩惱。教師應有對事業的進取心和責任感,有較強的職業角色意識,並以此作為自我實現的心理需要,從而自覺地為此勤奮努力工作。如在職稱晉升、進修深造、福利待遇、工作安排等問題上,不從個人的立場上看待,而是全面衡量,客觀對比,合理評價,才能在「心理失落」時正確地對待自己周圍的一切,獲得心理上的自我平衡。如有位老師說:「我真倒霉,從今年開始參加評課要現場寫教案,評高級的條件也比以前苛刻得多,而且又不能分配住房,不能補課,還要參加業務上的培訓……」這個老師的心裡一直有這樣解不開的結,如果能正確對待自己,正確對待事物的發展趨勢,不斷地反省自己,與時俱進,那麼心理的疙瘩就會排除,這沉重的包袱就會慢慢地解開,得以健康的發展。
四、創造良好的人際關系
所謂人際關系是指人與人之間通過交往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心理上的關系。它是個人或群體尋求滿足交往需要的心理狀態,它反映了人與人之間心理上的距離。
人際關系對人的心理健康起著很大的影響。人際關系不同,需要不同的心理適應,以保證心理健康。積極的人際關系適應,使人心情舒暢,工作關系團結協調,家庭和睦友好,有助於人的身心健康。人際關系失調,引起消極的心理適應,往往使人心情消沉苦悶,工作關系緊張,這必將影響人的身心健康,甚至導致和產生各種心理疾病。
教師之間客觀存在「你上我下」、「擇優上崗」、「優勝劣汰」的競爭的狀態,同事之間的矛盾關系是形成教師心理壓力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實踐證明:教師之間如果建立融洽和諧的共事協作關系,不僅有利於教師的心理健康發展,促進彼此交往頻率提高,信息交流加快,而且也有助於優化育人的環境。因此教師要善於主動創造良好的人際關系,自覺接受集體規范的約束。坦誠、豁達,真誠幫助別人,主動尋找與他人心靈溝通的紐帶,縮短與他人,與社會的距離。當與他人有矛盾時,學會設身處地的方式去體驗別人,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正確理解別人,避免出現判斷錯誤和不恰當的行為。只有在創造寬松、和諧的工作環境中,才能更好地發揮自身的才能。
五、建立心理狀況定期檢查和心理素質考核制度
建立心理狀況定期檢查和心理素質考核制度是維護教師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各中小學校可成立專門機構,聘請專業人員,採用通用的檢測量表或指標體系對教師進行心理健康狀況的測驗,並依據保密原則建立檔案,使教師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有選擇地調整自己的心理。使教師在了解自己的基礎上完善自我,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正確認識自我,化壓力為動力,努力健全自我人格,完善自我,提高「耐壓」度。在客觀標準的形式下追求豐富多彩、健康活潑的精神世界。
❼ 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及成因分析
(一)學習類問題
因學習而產生的心理問題是中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部分,其問題有:
1.學生學習的心理壓力越來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從而導致食慾不振、失眠、神經衰弱、記憶效果下降、思維遲緩等。
2.厭學是目前學習活動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不僅是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不願意學習,一些成績較好的同學亦出現厭學情緒。
3.考試焦慮,特別是遇到較為重要的考試時焦慮更為嚴重。
(二)人際關系問題人際關系問題也是中學生反映較多的問題。其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與教師的關系問題。其主要問題是教師對學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學生產生的對抗心理,以及教師的認知偏差等情況給學生造成的壓仰心理,攻擊行為等問題。
2.同學間的關系問題。中學生除希望得到老師的理解與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級、同學間有被接納的歸屬感,尋求同學、朋友的理解與信任。
3.與父母的關系問題。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給中學生一個溫暖的歸屬港灣,專制式的家庭中父母與其子女之間不能進行正常的溝通,造成兒童孤僻、專橫性格。家庭的種種傷痕,會給中學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傷害。
(三)青春期心理問題
1.青春期閉鎖心理。其主要表現是趨於關閉封鎖的外在表現和日益豐富、復雜的內心活動並存於同一個體,可以說封閉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個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標志。
2.情緒情感激盪、表露而又內隱。青春發育期的生理劇變,必然引起中學生情感上的激盪。這種動盪的情感有時表露有時內隱。
3.早戀。中學生一般尚未成年,我們把中學生這種未成人時的戀愛稱為早戀。中學時代,特別是高中生,正值青春發育期,而這一時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發育迅速成熟與性心理相對幼稚的矛盾。
❽ 小學生怎麼預防心理問題
這也是個普遍的問題,需要家長和老師共同觀察孩子動向,能及時疏導。
❾ 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有哪些
(1)厭學。主要表現為:課堂學習、課外作業等學習活動完全處於消極被動狀態。(2)入學不適應。主要表現:對上學的態度消極。出現或多或少的學習困難。不能很好地與同學相處。缺乏責任感,經常擾亂集體的秩序。
1
兒童多動綜合症。
兒童多動綜合症高峰發病年齡是8—10歲,特點是活動過多,愛動,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容易走神,比較沖動等。多動症的干預一方面要藉助於葯物治療,另一方面可以運用行為療法和自我指導訓練的方法進行干預。
2
焦慮症。
焦慮症是在面對外在威脅時自身出現了與面對的威脅不一致的反應,在情緒方面它表現為緊張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特別敏感,軀體方面的心跳加速過度出汗等。針對焦慮症可以採用軀體放鬆法,系統脫敏法,認知療法等進行治療。
3
抑鬱症。
抑鬱症是以長期的情緒低落,記憶力下降,意志力減退為特徵的神經症。表現為情緒極其消極,對事情比較淡漠,認知傾向消極,動機的缺乏,肢體的疲憊等。針對抑鬱症首先要給學生以情感支持和鼓勵,然後採用合理情緒療法調整消極認知,帶領學生積極行動等。
4
恐怖症。
恐怖症是對特定的並沒有實際危害的事物與場景的不理性的害怕。表現為害怕在社交場合說話,擔心暴露自己的情緒等。針對恐怖症使用系統脫敏法是最常見的。其次還要改善學生的人際關系,營造良好的和諧的環境。
5
強迫症。
兒童的強迫症除了一些強迫行為還要注意兒童的強迫行為是否對他的學習生活等造成了困擾來判斷。表現為強迫性計數,強迫性洗手,強迫性自我檢查,刻板的動作等。針對強迫症一方面使用葯物治療,再者還可以使用行為治療以及森田療法等。還要建立支持性的環境來幫助兒童。
6
厭學症。
厭學症又稱學習的抑鬱症。針對厭學症的治療教師要通過靈活多變的課堂教學活動和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其次家長還要改變態度,然後糾正不良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