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做一個快樂的班主任
有人說:「班主任」這個職務是全地球最小的一個「官」,事實上也是這樣的,雖然班主任只是看管一個班級的小主任,在常人看來卻毫無意義,天天只是負責掃地、關窗、擦黑板、做學生的思想工作、了解學生學習、生活狀況等等,可謂是事無巨細,費力操心。同時,長期煩瑣的工作,心理壓力過大,會使一個教師、特別是班主任過早地進入「更年期」。主要表現為:對班主任工作產生厭倦、情緒急躁、工作怠慢,有的甚至將不滿的情緒發泄到學生的身上,造成班級難於管理的尷尬局面。但是,班主任工作做好了,能使人開心、放心、舒心,達到超然物外的忘我境界。除了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外,還應具有班主任必須具備的多重素養。我是一個當了三個學期「小官」的教師,已品嘗到「當官」的艱辛,從中也獲得了許多快樂。筆者認為,要想真正做一個快樂的班主任,讓自己再不談班主任而色變,那就要讓自己帶出一個快樂的班級,然後共同享受快樂人生。一、 保持樂觀的心態才能成為一個快樂的班主任兩袖清風,滿懷明月,一腔真愛,兩肩道義。班主任,何其平凡普通,粉筆灰染白青春;三尺講台,又何其天高地闊,桃李春風傳遞千秋萬載。對班主任工作的「精」和「細」能作出這樣的梳理和總結,是我們的榮幸。我們別無它求,只求用一顆平常的心去對待每一位學生,做一個心態陽光的班主任。要做快樂的班主任,就要有樂觀的心態,我是聾啞班四年級的班主任,這個班級原來的基礎較差,學生年齡結構懸殊太大,知識層次參差不齊,還有多種殘疾混合在一起。當我第一次走進教室的時候,我心灰意冷,身感壓力很大,如何同他們溝通,怎樣做才不辜負學校領導給予我的重託,我苦苦尋思,終於在探索中找到了答案,於是我面帶微笑,用慈祥的目光去面對他們、去接受他們。逐漸由生疏走向融洽,由融洽走向和諧。記得我在接受班主任一職的時候,我安慰自己,一覺醒來,太陽總是新的。於是,我努力用自己的樂觀和笑臉告訴學生,我是快樂的;我帶著笑臉走進教室,帶著笑臉望著孩子們天真稚嫩和一張無奈的小臉,帶著笑臉聆聽著每一位學生的心聲,我看到了他們的臉上也同樣有正常一樣渴望求知,跟他們講述我自己的故事和別人的故事時,我讀懂了他們心中也有許多故事。激發他們好好學習,漸漸地學生也被感染了。在他們的心中,班主任是樂觀的,是堅強的,也是好樣的。班主任的這種樂觀心態,能夠影響學生,激勵學生,能使整個班級充滿了樂觀向上的氛圍。二、用智慧拔動愛的心弦,才能成為快樂的班主任大愛無言,卻深沉凝重,它要用責任作依託;大愛無聲,卻溫馨遠播,它常用汗水與淚水來澆灌;大愛無形,卻有跡可循,它要用理論與實踐作支撐。立於這樣的基點,只有用心去教書,才會成為一個快樂的、大度的班主任。做快樂的班主任,不只是自己快樂而快樂,而是要把對學生的愛融入到快樂中去。愛雖然不是目的,但是一種手段,班主任只有以責任為支點,通過愛的杠桿將信息傳遞給學生,拔動愛的心弦,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這才是一個快樂班主任的工作目的。愛學生必須做到:一要愛學生如人。即像愛人一樣愛自己的學生,把學生當人看,而不是「盛裝知識的容器」不是「為某一特定社會現象作為准備」、更不是「為個人利益做表現」,作為班主任,應該視學生為獨立的、有尊嚴的人,特別是聾啞殘疾學生,他們既是社會的弱勢群體,有的也是父母的包袱,但作為班主任不能用這種眼光去看待他們。應該去尊重他們的人格和生理差異,對他們進行「因材施教」並以此作為杠桿,把人類社會生活、交往的基本規范傳遞給學生,只有讓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和融入社會,「學會做人,學會生活」,那我們才能成為一個快樂的班主任。二要愛生如生。即像愛學生一樣的學生,學生是未成年人,是家長送到學校接受教育的孩子,班主任不要「埋怨學生的無知、更不要埋怨學生的犯錯誤」要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作為「先知先覺」的班主任,則應深刻理解自身承載著社會責任,把學生的「無知」當作自然現象,正確理解「犯錯誤是學生成長的一種方式」。用真愛去拔動他們的心弦,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技巧,尤其要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會學習」。三要愛生如友。即像愛朋友一樣愛學生。把學生當朋友,如在班會課或課外活動時,不時的和學生聊聊天、說說悄悄話、和他們交心、談心、當老師有不懂的地方也向他們請教時,學生們真的也很開心,這樣一來,在課余時間學生和班主任相處就不覺得有拘束。不要因為自己是班主任事事處處講究「師道尊嚴」、「規訓」學生, 「命令」學生。班主任承載著「夥伴」功能。教會學生正確認識自己,了解他人,樹立人人平等價值,懂得班集體生存價值,教會學生學會肯定別人、尊重別人、欣賞別人。班主任要以愛為核心,教會學生學會相互關愛、相互幫助、相互體諒、相互支持和平等共處,做到了這一點,班主任皆大快樂的。四要愛生如子。即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愛學生,把學生當自己的孩子,如:冬天班上有的學生手凍了,有的學生生病,有的學生腳上生瘡,每當發生這些事時,我的心裡不只是著急而是心疼,但我從沒有袖手旁觀,而是耐心地料理學生,把學生當作我自己的孩子一樣,為他們買葯、搽葯、煎葯直到看著孩子們的病情一天天好轉,我的心裡才踏實。這樣做才感覺到我們的班主任工作不再是「飯碗」、不再是「事業」、而是「良心工程」。把班級當作自己工作中的家,讓第每一位學生就是家庭中的成員。班主任承載著「父母輩」的功能。「培養」和「教育」是父母對孩子的細心「呵護」。辛勤養育、全身心地投入。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自立和處理能力。「生存」是普天下所有父母對孩子的第一企望,每一位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他們首先關心的不是孩子的學習,而是健康,班主任只能以愛為杠桿,決不要以學習「為借口去傷害孩子的」健康。嚴慈相濟、精心呵護,把生活的技能和常識傳給學生,他們學會「共存」也是班主任的快樂。五要愛生如已。即像愛自己一樣愛學生,把他人當作自己,就是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心理學上叫做「換位思考」,我經常想:「假如我是一個聾啞人,別人將怎麼看我?假如當我在冰天雪地的時候衣服被淋濕時,我無法用語言表達時,我又將怎樣地去承受」?等等一些問題的確值得班主任去反思。我們的教育是特殊教育,把特殊教育的學生當作自己,就會理解學生的「自利性」、尊重成長中孩子的意願和生理缺陷,班主任承載著「重要他人」的功能,要教給學生學會在紛繁復雜的世界裡學會選擇自己的生活、選擇自己的道路。自己的事業作為「重要他人」的班主任,要愛崗敬業率先垂範,把創業精神和創業技能傳遞給學生,使他們學會做事。總之,班主任工作有用智慧拔動愛的心弦,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快樂的班主任。三、當好學生健康成長的守護者,才能成為一個快樂的班主任班主任面對的教育的對象是青少年,他們正處於一生中成長發展的關健時期,特別需要教育和引導,班主任的特殊身份使班主任容易成為青少年學校生活中的主要依靠對象,成為影響學生的「重要他人」做學生學習、生活、心靈的導師,做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引路人,做學生健康成長的守護者。班主任對班級全體學生負責,不準歧視其中的任何一個。根據班級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憑一顆無私的愛心,用自己的高尚道德和言傳身教,採用科學化、人性化的教育方法,去引領和促進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健康成長。關注學生的道德學習、個性等各個方面的情況及其發展態勢,是班主任的一大職責。不僅因為這些,而且還要施以「精神關懷」,這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本質。一個快樂的班主任所從事的是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人格育人格的精神勞動,真情地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和生活世界,讓學生在班級生活中感受到幸福並充滿希望。班主任工作往往在細節中可以決定成敗,要想做一個快樂的班主任,就要在乎學生點滴的進步,容納學生犯錯誤,要以學生的光榮為榮、以學生的進步為榮。這些進步可以是學習成績上的提高,可以是生活習慣改變、可以是精神面貌的好轉、可以是為人處世的成熟。當學生有進步時,班主任就要擦亮眼睛,並且不吝嗇自己的語言,及時對學生進行表揚,要讓學生知道老師時刻是在關注著他們的進步。要讓學生知道大家是在關心他們的成長,大家都是一個集體。當好學生的守護者,就要真正地走進學生的生活中去,不怕麻煩。真正地以幫助學生解決困難為主,無論是在生病還是遇到挫折時,班主任就要挺身而出,率先站到學生的前面。即便是當學生一有事時就會找班主任,但是獲得了學生的信任,那就是一個快樂的班主任。守護者,有時還需要在不經意間讓學生知道老師的優點和成績,如:班會課、活動課等。班主任能主動地放開手腳去參加學生的互動,這樣,在師生的共同參與中,可以增加班主任和學生間的情感、可以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又能在無意中讓學生知道原來自己的老師真正稱之為好老師,當他們很欣賞和愛戴自己的老師時,並願意靠近老師,並以之為榮。一個老師以學生為榮、學生們以老師為榮的班集體,使他更感覺到了老師真正是班級最可靠的守護者。雖然這些都是一些簡單的事,我覺得班主任把這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了就是不簡單;雖然這都是一些平凡的事,我覺得班主任只要把這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了就是不平凡。做好了每一件簡單和平凡的事,就是一個快樂的班主任、一個快樂的班集體就產生了、一個快樂的人生也隨之體現出來。簡言之,要想有一個和諧快樂的班集體,首先取決於班主任無私奉獻的精神和好為人師的道德品質,其次是良好的心理狀態和科學的管理藝術,只有長期堅持不懈地身體力行,才能收到好的效果。當班主任難,做一個快樂的班主任更難,只有知難而進,才能不負重託,為學生撐開一片自由翱翔的藍天。
2. 小學班主任的常規工作有哪些
班主任是班級的組織者和領導者,管理班級的組織紀律。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規范學生日常管理工作。 定時召開班會,針對班級實際情況加強教育。
具體工作如下:
1. 全面了解班級內每一個學生,深入分析學生思想、心理、學習、生活狀況。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學生人格。採取多種方式與學生溝通,有針對性地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2. 認真做好班級的日常管理工作,維護班級良好秩序,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責任意識和集體榮譽感,營造民主和諧、團結互助、健康向上的集體氛圍。指導班委會和團隊工作。
3. 組織、指導開展班會、團隊會(日)、文體娛樂、社會實踐、春(秋)游等形式多樣的班級活動,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並做好安全防護工作。
4. 組織做好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工作,指導學生認真記載成長記錄,實事求是地評定學生操行,向學校提出獎懲建議。
5. 經常與任課教師和其他教職員工溝通,主動與學生家長、學生所在社區聯系,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3. 怎樣看待幼兒園老師授權「小班長」抽打同學
安徽合肥瑤海區某幼兒園「小班長」在班主任「授權」下,用棍子多次抽打課間不聽話同學一事。監控視頻顯示,事件發生在6月13日,據統計,在40分鍾時間里先後有至少15名小朋友被打。6月19日,瑤海區教育體育局學前辦相關負責人回應稱,情況屬實,目前已責令幼兒園負責人向家長道歉,涉事教師已停職反省。此外,安排心理咨詢師對被打孩子進行心理疏導。
動輒就打的教育思維,令人失望,也必然後患無窮。身為教師,卻縱容、指使孩子去打孩子,既是教育的失敗,也必將面臨著「多輸」的格局。被打的孩子當然會受到傷害,需要心理疏導,而對於打人的孩子而言,當然也不是什麼好事。當「小班長」揮舞著棍子可以「合法」抽打每一個同學的時候,我們應該能夠感覺到孩子心中的某些戾氣以及「當官使權」的優越感的集中釋放。此類「學生官」的思想與觀念,同樣被扭曲、侵蝕,只是很多時候,這種「惡」對於部分學生與老師並不自知而已。
孩子們並不是不需要管束,正確合理的管束是一個人成才的必要路徑。但一定要警惕,不能把管束理解為濫用強力與權威。小孩子們並非不講道理,只要教師用正確的理念、足夠的耐心,以及與職業匹配的責任心去平等對待孩子,是完全可以實現良性溝通的。
來源:鳳凰網
4. 通過考試 評價不能強化政治思想規訓。對不對
一、評價的基本原則
思想政治課教學評價的指標體系內容十分廣泛,評價對象可以是個體也可以是集體。一句話,在教學過程中,對一切人與事都可以進行評價。但評價並不是盲目、隨意的,也不是主觀想像的,而要遵循下列基本原則的要求,力求評價指標體系的科學性、系統性和權威性。
1.主體性原則
思想政治課教學不同於其他各科的教學,它更強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更要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生的主體性越突出,獨立探索與合作的機會就越多,創造性情感、學習的慾望就越強,其創造精神與實踐能力越有可能得以培養,教學就越有針對性和有效性。
因此,教學評價必須突出主體性原則,強調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中心,讓學生從被動接受性學習的評價逐步轉向主動參與性學習的評價,自覺地將評價變成主動參與、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過程,從而使思想政治課教學真正成為培養學生創造性的「樂園」,讓教學活動(過程)充分體現學生是發現問題、探索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行為主體。
2.發展性原則
發展性教學評價的關鍵,就是要求評價者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教與學的主體。從總體上說,評價是指導教師去大膽的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也就是說教學應當是教師去主動地適應學生,而不是去主宰學生。評價是為學生的進步與發展服務,而不是學生的發展為評價的需要服務。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注重全體學生創造力的發展,不能把目光只投向少數尖子生、專長生;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不能只突出一方面而偏廢其他方面;還要注重全體發展和全面發展前提下的個性發展和自主發展。因此,教學評價既要考慮全體學生的面上的活動情況,更要重視特長學生的個性發展狀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而奠基。當然,評價也是為了促進教師自身的發展。
3.創造性原則
激發創造情感是實施發展性教育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思想政治課發展性教學的內在要求。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各個環節、各種手段和整個過程,都應該充分體現創造性思維,做到與時俱進,營造無時不創造、無事不創造、無人不創造的生動活潑的環境氛圍,使學生在創造情感的支撐下使創新思維活動得以充分實現,使創造才能和創新精神得以充分展示、外顯。
因此,發展性教學評價的主要原則是創造性原則。沒有創造就沒有發展,沒有創新就沒有教育,創新是發展性教學的靈魂。當然,主要原則並不等於唯一原則,評價標准應當多元化而且必須多層次化。因為單以「創造性」來評價教學過程,就會引導教師單純追求教學設計的創意,追求教學方法、教學媒體的特色而忽視教學過程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4.可操作性原則
可操作性是指將評價的各項指標化為具體的目標或者操作程序,堅持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量化的指標體現質性的規定,並更多地採用質性評價法,並且使用操作性語言加以解讀。例如,設計方案的科學性、有效性是教學設計的目標之一。
但是,科學性是抽象的、原則性的概念,不具有直接操作性。但它包含的指標很多,可以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選擇以下三項直接可測性的指標來體現「科學性」:一是教學設計與施教方案的觀點、目標、內容、方法是否正確;二是設計方案是否符合現代教學規律,是否體現新一輪課改的方向與精神,教學過程是否優化有序,是否體現教與學的互動、合作、探究;三是設計方案與教學方法是否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具有可行性和針對性。總之,評價指標只有用可操作性語言來描述,評價才可能是科學、可行和有效的。
二、發展性評價的重要性
發展性教學評價歸根到底就是以促進師生共同發展尤其是促進學生的全體發展、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為目的教學評價。其核心是以師生為本、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強調在一個有利於培養學生健康、豐富個性的情景中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幫助,激發學生對知識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體系與意義的主動建構。
對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發展性評價是思想政治學教學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的需要,也是思想政治課教師與時俱進、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通過這一評價對思想政治課的發展性教學行為進行導向、激勵、鑒定、制約和調整,從而有效地促進課堂教學效益的提高,也有利於師生群體整體素質的提高。從實踐上看,發展性教學評價的重要意義主要體現在:
1.評價的目標導向功能有利於堅持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正確方向和基本任務。評價向學生傳授馬列主義的基礎知識,宣講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引導學生領會「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實質,使之成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創新型、合作性和復合性人才。
2.評價的過程反饋調節機制有利於發展性教學模式的優化和有效性的充分實現。一個好的教學模式,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經過協商、討論、辯論、比較等不同的溝通方式進行反復的修改和完善才能得以完成。發展性教學新模式的完善是通過恰當、系統、積極的評價環節來實現的,只有經過評價反饋、調整、反思,才能產生最優化最有效的模式。
3.評價的動機激勵作用有利於調動政治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有效教學活動逐步引向深入。學校領導可以通過發展性教學評價,樹立典型,推廣經驗,表彰先進,激勵後進,充分調動教師積極性,使教學模式不斷創新,從而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4.評價的鑒定、總結功能有利於推進思想政治課的有效教學,實現發展性教學的目標。評價可以客觀地、科學地鑒定各種教學模式和教學過程的質量狀態,具有哪些優點和缺陷,有哪些長處和不足,是否體現現代教學新理念,從而激勵政治教師以自己獨特的見解和風格去設計教學模式,形成教學特色,促進學生的進步與發展,與此同時提升自身的素質。
三、發展性評價的基本方法
發展性評價的方法已經由傳統單純注重量化的考試分數轉變為更注重質性的評價。對學生來說,具體的方法有:檔案袋評價法、表現性展示評價法、優秀政治小論文評價法、辯論與演講評價法、評價量表、個案分析、課後訪談等等;對教師來說,可以採用開放性訪談、參與型和非參與型觀察、實況錄像分析、即席演講等等。
思想政治課教學發展性評價標準的設計要具有科學性、方向性、可行性、前瞻性。因此,評價標准應該符合發展性教學和新課改提出的要求,應該把評價學生是否具有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和促進學生的未來發展放在首位,使所培養出來的學生能運用所學書本知識解決現實社會的實際問題,以促進每個個體最大限度的發展,特別高水平學生的全面而充分的發展。與此同時,還要考評教師的創新素質與教學的有效性。
5. 怎樣運用規則與紀律矯正學生不良行為
運用規則與紀律矯正學生不良行為
課堂秩序是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保證,是有效教學必不可少的條件。良好的課堂秩序建立在合理而明確的課堂規則基礎之上,是在課堂規則的生成與執行過程中實現的。沒有適宜的課堂規則,就不會有良好的課堂秩序。
課堂規則內容豐富,層次復雜,具有規范課堂行為、維持課堂秩序、培育良好行為、促進課堂學習的功能。適宜的課堂規則對課堂學習同樣具有導向和激勵作用。規則如果制訂不當,對學生肉體的規訓、思想的束縛、心靈的傷害也是十分明顯的。故而,指導者必須對課堂規則加以關注。
對課堂規則遵守的約定就是紀律。紀律不是萬能的,學生學習的有效和成功,學生的進步與發展,要受諸多因素的制約,紀律只是其中之一。但是,紀律是不可缺少的。
一、紀律能培養學生對規則的認同感
紀律與規則是孿生兄弟。活動必須有規則,學習活動誕生學習規則。有了規則,活動才會有序和有效。紀律就是對規則的認同和規則的行為化。要求指導學生守紀,就會逐步建立起規則的概念,培養規則意識,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同時,逐步培育起誠信的品格,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善。
二、紀律能培養學生對集體的歸屬感
紀律總是與集體聯系在一起。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有一種強烈的願望,希望成為自己班級中重要的一員,如果教師和班級中的其他成員給予重視和尊重,並在活動中包容他們、平等地對待他們,那麼他們就會找到這種歸屬感,而當學生無法在班級中獲得這種歸屬感時,他們經常轉向錯誤的目的。因此,要求和幫助學生守紀,是為了讓學生獲得並保持這種對集體的歸屬感,使自己的行為指向正確的目的——遵守集體的紀律,關心集體,維護集體,成為集體中的重要一員。
三、紀律能使課堂變得安全、有序與和諧
教學必須有令人舒暢的課堂環境,為了維護這樣的環境,教師必須不斷影響學生,引導他們對行為負責並積極地交往,這種影響被稱之為紀律。可見,紀律是課堂環境的支持性、保證性因素,使教學時間的利用更為充分,教學更為有效。心理學家弗雷法利克·瓊斯研究認為,正常的情況下,教師會因學生的違紀失去50%的課堂教學時間。
四、紀律能給學生帶未真正的快樂和自由
違紀行為是怎麼產生的?有研究認為,只有當人感到麻煩時,才會有問題存在,即發生違紀行為。反之,消除人的煩惱,解除人的麻煩,就會自覺地去守紀。紀律帶給人的不應是束縛和制約,而應該是自由和快樂,進而讓學生在良好的氛圍和狀態中去想像和創造。紀律不應和抑制創新劃上等號,規范也不應視同於迫使學生就範。那種紀律只是為了控制和規范的看法,其實是對紀律缺乏深層次的理解。
課堂上個別學生的不良行為,如干擾性語言,做小動作,互相談話或打鬧,離座等。不良行為輕者影響學生個人的學習,重者會影響課堂秩序,干擾教學進程,甚至於使教學無法進行下去。
學生的不良行為產生的主要心理因素是贏得注意和躲避、消極活動。有時候,學生表現出不良行為是為了贏得教師的注意,哪怕是消極的注意;有時是為了獲得同學的注意和贊賞。不良行為第三個重要的強化是逃避煩悶、挫折、乏味和不愉快的活動。
教師矯正學生不良行為的主要辦法有下面幾種:
(一)教師的語言提示
矯正不良行為的主要手段是語言提示,語言提示的內容不要糾纏於學生的不良行為,而應是學生應該怎樣做的正面提示,因為這表達了對學生未來課堂行為更積極的期望。
一、合理運用表揚。表揚與不良行為相反的行為或表揚其他學生的良好行為,可以減少學生的不良行為。
二、注意轉移。在不良行為之外設置新的關注點。如對其他同學發問、開始新的教學內容、展示精彩內容或資料等。
三、巧用「舞台情境」。是指通過分配學生座位來激發學生對紀律的追求,從而發展學生的自律態度。
四、保持動量。是指課堂教學要有緊湊的教學結構,避免打斷或放慢,以使得學生總有學業任務。
(二)非言語的運用
一、目光。教師與學生的目光溝通,是一種主要的非言語形式的信息交流,能獲得很多語言提示所得不到的效果。
人際交流中存在著一個「看一一喜歡」原則,人們喜歡誰就會對誰多看,而交際中多看對方的人會容易被對方接受。同時,眼神的交流中又存在一個回報現象,就是人際交往中交往的一方對另一方注視時間長,則另一方反過來也傾向於多注視這一方。
長時間盯看,除表示尊重和愛戴之外,還可以表達關注,這種關注同樣會使對方關注來回報。在目光交換中,學生可能明白教師的用意和期待。使某些不良行為得到糾正。
二、肢體語言。肢體語言也可以用於矯正不良行為,如;走近表示關注,止步表示等待,撫摩表示愛意。教師可以通過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的用意。
面帶微笑。微笑能表現出自己的坦率,是最重要的表達方式。如果你忽略了要微笑,其他人會覺得你很冷漠,和他們很疏遠,還嫌他們無聊。臉上帶著溫暖的笑容,表示我願意和你做朋友的意思。
肯定對方。在交談當中,我們透過點頭和發出一些非說話的聲音,來強調我們了解對方的想法,鼓勵他繼續說下去。如果你不用這種方式來肯定說話的人,那麼,他可能會假設你不同意他的看法,或是對他剛剛的說法沒興趣。
傾身靠近。將身體傾近某個人,暗示你的想法和她或他不謀而合。不過,你只要輕微的傾向對方就好,太靠近對方會顯得你具有攻擊性,產生壓迫感。
放鬆姿態。雙臂交握或是十指緊扣,維持雙臂環繞在胸前的姿勢不變,或是緊緊把雙手扭絞在一起,遠離開人群、翹著二郎腿,這些都是自我封閉的行為。這些態度顯示出你是個自我防禦性很高的人,你小心防範別人並且拒絕和大家互動。卸下防備、放鬆你的姿態坦然的交流吧!
輕碰觸摸。輕輕的碰觸傳達著深深的關切。如果你希望對方感受到溫暖,在你們握手的時候不妨試著把你的左手放在他的右手上,或是碰碰他的手臂,或是拍拍他的後背,甚至給他一個擁抱。這些身體上的接觸能坦白顯示出你在情感上樂意付出。
6. 淺析小學社會教育內容和目的 論文
希望能幫到你,起到作用,讓你採納滿意……: 淺談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目的觀反思與建構【論文關鍵詞】教師的教育目的工具理性主義經驗主義學生為本【論文摘 要】長期以來,許多教師對其自身的教育目的缺乏清醒的認識,對於是否存在教師主體的教育目的存在疑惑。然而教師的教育目的觀或顯性或隱性地存在於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體現出基於工具理性主義、經驗主義及無目的觀念下的發展狀態,影響著教師教育教學活動,影響著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應該基於社會教育目的並超越它,以學生的發展、幸福為導向,以教育理論為輔,構建作為其主體的教師教育目的觀。
教育目的作為對受教育者成為什麼樣的人才的規定和標准,是執行社會公眾或國家意志教育需求的標准。其無處不體現在教育中,但從其績效上來說,並不十分理想。原因是復雜的,但較為重要的是教師作為教育目的的實踐者無法達成。當下,中小學教育沉浸在進名校、上大學、擺脫當下的生活模式等的迷途中。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就體現出了教師為學生通過考試而獲取入場券的教育教學的目的性,或者索性是針對部分「有希望的學生」的高期望目的性及對「沒有前途的學生」的一種無目的性的放任自流。教師這樣的教育目的狀態對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無疑是一個背棄。基於此,筆者對當下教師的教育目的觀進行了學理分析和批判,並根據社會的發展需要及人的成長需求,提出建構教師的教育目的觀的基礎與途徑。
一、教師教育目的與教師教育目的觀
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所需人才的總要求,是培養人才的規格和標准,是教育工作的出發點與歸宿,對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導作用。[1] 學校教育作為教育目的實踐的場域,場域中對受教育者起引導作用的教育者必然是教育目的的踐行者。從學理上來說,教師應是既定教育目的的執行者,然而教師作為一個經驗性、主體性的社會者,不可能機械地執行應然狀態的教育目的,他同時會根據其成長經驗及場域中的踐行實際,建構自己的教育目的。從廣義上來說,教師的教育目的是指教師在教育中的一切關系下的行動皆是教育目的的構成體,包括教師的課堂教學過程、教學輔導過程、心理輔導過程、思想教育過程等。從狹義上來說,教師的教育目的是指教師具體的教育教學行為中所踐行的行動的目的性預設或價值傾向,例如規訓、糾偏、掌握等。而教師的教育目的觀是指教師關於教育目的的一系列的理念或原則的組合與融合。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目的或傾向性價值都是教師的教育目的觀的組成部分。根據主體意識程度的不同,教師的教育目的觀可以分為隱性的和顯性的。隱性的教師教育目的觀體現為教師的無意識的行為觀念、對教師的教育目的缺乏清醒的認知、自我放棄對教育目的的建構,然而在具體的教育教學行為中體現其意識傾向或功利化目的性行為等。而顯性的教師教育目的觀體現為教師自覺的自主的教育目的觀建構與踐行,例如課程目標、教化目標等。事實上,不管是顯性的還是隱性的,教師在教育場域中的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行為、話語等都涵蓋了教育目的,其系列組合或理念的建構便是教師的教育目的。
二、當下教師的教育目的觀反思
1.工具理性主義下的教師的教育目的觀
所謂「工具理性」,就是通過實踐的途徑確認工具(手段)的有用性,從而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為人的某種功利的實現服務。正如富蘭克福學派理論家們認為「在『工具理性』支配下,人們不是由最終目的的明確信念和關於個人幸福的傳統定義所推動,而只是由效率精神和技術能力所驅使的。人們消費僅僅是為了支配商品而不是為了真正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消費」。[2] 工具理性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同樣地,工具理性主義也滲透到當下的教育中,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對教育目的的異化。教育教學過程已經成為一種手段或一種工具。教師的教育目的的工具理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教師看待課程的方式方法。從教育要素關系來說,課程是教育者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的教育資料。然而受工具理性主義影響的教師教育目的將課程看成是為學生應試的文本內容、考試輔導、考試工具,忽略了課程對於學生的真正價值。在這樣的教育目的支持下,使學生對課程喪失了興趣,以致討厭讀書。這樣的教育即使能使學生獲得那代價昂貴的「入場券」,但使受教育者厭惡書籍,這樣的「為了一棵草而放棄了一片森林」的做法顯然是不可取的。
其次,教育即升學的狹隘的「精英教育實踐」工具理性主義。片面地追求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最大功效及一切為考試為升學服務的目的理念,必然使教師將學生看成是考試的工具。而實際上,受教育者是一個發展中的人,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發展任務,過早地使其承擔成熟的工具理性的價值觀有悖於受教育者的成長。同時,忽視了受教育者感情的發展,忽視了對人生、對社會的探究,使受教育者只是為考試而學習,為博取高分而沉溺於題海戰術,結果是使他們成為完全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書獃子、考試獃子。
最後,教育教學即為考試的考試理性主義。從廣義的教育來說,教育是無所不在的,是對受教育者的影響。而教育過程也應然具有教育意義,是受教育者成長的過程。教師如何關注、如何看待教育過程,或者說對教育過程抱著何種心態直接影響對受教育者的培養。很顯然,工具理性背景下的教育過程只是為目的服務的「棋子」。在實際的教育中,教育過程的一切是為升學考試,是為獲取高分而服務,一切都要為其保駕護航,甚至連父母對子女的關心也成了這樣一個目的的工具。
2.經驗主義下的教師的教育目的觀
經驗主義認為人類知識起源於感覺,並以感覺的領會為基礎。一般指憑自己的經驗來處事的世界觀。經驗論也影響著教師的教育目的觀的構建。
首先,在傳統觀念中,教師有「傳道、授業、解惑」的傳承,讀書是「學而優則仕」及「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念。這樣的傳統觀念,影響著教師的教育目的的建構帶有強烈的學習為升學的目的。這種以經驗主義為導向的教育目的觀缺乏時代的導向性,具有盲目性,顯然不適合當今時代的多元化、多樣性的培養要求,它針對的只是在考試大潮中凸顯出來的少部分受教育者的利益要求,而忽視了大部分多樣性教育訴求的受教育者。因此,盲目性、功利性及缺乏長遠的教育眼光的經驗主義下的教育目的是不可取的。
其次,教師的教育經歷及人生經驗也是教師的教育目的構建的主要方面。以教師的個人成長經驗來教育指導學生的成長,給學生提供選擇的方向這當然是好事,因為任何的成功、進步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礎和經驗之上的,但是完全以前人的經驗為導向來按部就班,顯然是不合適的。最為典型的是教師基於使學生努力學習以升學、上高校的經驗目的,以其在大學的輕松、舒適、自由的生活為比較對象,反判中學生活的枯燥乏味,對學生產生錯誤的引導,使學生學習是為反叛當下的不自由、約束與壓抑。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這是給學生提供期望,使其有學習目標不至於盲目,但同時也將學生導向了一個不真實的非他個體所有的經驗世界裡,從長遠來看不利於學生的成長發展。3.教師的教育無目的觀
在這里談教師的教育無目的觀,必須先區分兩個不同:一是不同於杜威教育理論中教育無目的論,二是區別於前文中二者主義背景下的教師的教育目的觀下的歸類。
教師的教育無目的觀主要在於教師對教育目的認知的缺乏。一方面,認為教師的天職是「教書育人」,在於把教學材料忠實地傳達給學生。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教師認為教育目的的制定是國家、政府的事情,而否定個體的自我教育目的觀。另一方面,一些教師局限於自己所教授的課程,以自己本學科的知識傳導、以學科知識建構為中心,導致其對廣義的教師的教育目的的否定。教師對自己教育目的的缺乏必然導致無法全面關注進而引導學生的全面發展,導致學生對知識、智慧、能力觀念等的選擇偏向。 三、教師的教育目的觀建構
既然教師的教育目的是教育過程當事人(從事教育工作或與教育發生直接聯系的人),在自己教育行為中實際追求的教育目的,是正在被實踐、被應用、被操作的真實存在的教育目的,教師的教育目的又該如何構建呢?筆者從以下三個方面闡述。
1.社會教育目的下教師的教育目的的建構
教育與國家的關系密切,沒有任何教育是可以脫離國家目的的。教師作為國家的教育工作者,是國家教育目的的具體實施者、解釋者,通過教師的實施和解釋,國家教育目的才能更好地為學生接受和理解。對於國家的教育目的與教師的教育目的,其實就是處理「實然」的教育目的和「應然」的教育目的。「教育賦予人以現實的規定性,是為了否定這種規定性,超越這種規定性。一切現實的規定性只能是規定人的現在,而不是要去規定他的未來。理想的教育並不是要以各種現實的規定性去束縛人、限制人,而是要使人從現實性看到各種發展的可能性,並善於將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它要使人樹立起發展與超越現實的理想,並善於將理想賦之於現實。」[3] 因此,教師的教育目的必須在國家的教育目的下構建。
我國長期以來關於教育目的的規定是「培養具有社會主義覺悟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那麼教師的教育目的的構建也必須基於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國家訴求。一方面教師的教育目的的性應具有長遠的教育理想性,培養學生的遠大的社會理想、政治理想;另一方面教師應該在國家教育目的基礎上,根據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樹立自己美好的「應然」教育目的理想,按照學生個體自主全面性發展規律,實施自己的「實然」教育目的。讓「應然」教育目的與「實然」教育目的(成功的教育理念、方法與手段)很好地結合起來,採用個性化教育,全面關注學生的知識、能力的發展,既關注學生的升學、深造,也關注學生對多樣化教育的訴求,擺脫單一的、固定的、盲目的教育目的。
2.學生發展目的下教師的教育目的的建構
教育的質的規定性在於其是培養人的活動,教師作為培養人的主體,其對學生的成長成才起到直接的作用。那麼,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就必須關注學生的發展目的,也就是說,教師的教育目的必須同時基於學生的特點進行構建。「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主要目標是要為每個人謀福祉。」[4] 我們所談論的這項活動,「它應當以促進人的個性發展為目標」。[5]
學生作為社會關系中的個體,其成長發展的目的在於其幸福。這包括兩個方面:其一是學生當下的幸福;其二是學生未來生活的幸福。只關注學生當下的幸福而忽視學生未來的幸福,必然會導致享樂主義傾向,也不符合國家為未來社會培養人才的目的性;而只關注學生未來的幸福,以當下的時代需求強加給學生,忽視學生當下的幸福訴求,也必然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及學生未來的幸福。因此,在教師的教育目的建構中,必須統一二者,以學生的整體發展訴求為導向,關注學生的個性全面發展。
3.教育理論下教師的教育目的的建構
教育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需求而不斷發展變化的,對教育規律、教育科學的研究和應用也在不斷地深化中,忽視當下的教育發展狀況及教育理論的發展,必然使我們的教育教學落後於時代。因此,教師的教育目的的建構同時應該以教育理論為基礎,包括對學生成長發展過程的認識,對教育規律的認識,對基於時代需求的教育改革等,這些都將有助於教師對教育教學做出更合理的判斷。
四、結語
教師的教育目的對學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對當下的種種的工具理性主義的、經驗主義的、無目的的觀念等進行反思,並在國家教育目的下,以學生的發展為依據,進行反思建構,以促進教育的健康良性發展,使學生獲得幸福。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所,重慶,400715)
參考文獻:
[1]靳玉樂.教育概論[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2]劉春燕.當代教育中的工具理性主義[J].江西教育科研,2004(8):6-7,22.
[3]魯潔.論教育之適應與超越[J].教育研究,1996(2):3-6.
[4]王漢瀾,王道俊.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俄]弗·弗·克拉耶夫斯基著,張男星、曲程等譯.教育學原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7. 小學生的自我尊重包括哪些
(11.3)現在對於日常規訓年段要求我逐漸從模糊走向清晰.低年段,主要是從他們剛接觸校園,很多學校規則、社會規則(學校也是個小社會)都還沒有概念的時候,要通過規訓條款的制定,引導他們建立基本的規則意識。朋友說在以前的「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外物」的同時要追加「尊重規則」,很有道理。那麼一二年紀到底哪些規則必要而重要呢?再思考了。 中段,因為隨著在學校與同學、老師相處,尤其是與同學相處中會暴露出很多問題,這時強化「尊重他人」的教育很必要,這個在中年段的孩子是有針對性的。 高段了,這時的孩子的認識逐漸提高,同時也概念模糊。尤其是對自己,一方面不滿足於別人的看法,同時又守制於外人的評價。他們自我認識還顯得很模糊,要麼幼稚的自我膨脹,惟我獨尊式的自負,要麼膽怯的自我隱藏,不能悅納自己,顯得不自信。這對於平時學業成績差的孩子,經常受到這樣那樣批評的孩子最容易產生這樣的所謂"自卑「行為。或許還算不上是自卑,但就是不相信自己。懷疑自己的能力,什麼事都盡量旁觀。自我缺失。 我這個五(4)班從接手的那天起,我就感覺在學校里他們被公認為差班給這些孩子所帶來的心理傷害很大。他們都以為自己很壞,很差,批評的多,有的人竟然有些疲了。後來縱然我做了很多努力,加強了日常基本規范的強化養成,在校的基本生活習慣有了,但是他們成了被訓導者,馴服感強。主動性不夠,這是橫亘在我眼前的問題。 因此我決定在五、六年級只做一件事,就是探討怎樣引導孩子們認識自我?做到自我尊重。一個小時侯就經過自我尊重訓練的孩子,將來走上社會才可能贏他人的尊重。活的才有尊嚴。 我以為目前自己抓住了問題的症結。看到了問題。那麼到底從哪幾個方面入手,現在還沒有明晰的思路。過去多在「安全」上做文章,強調的是愛惜生命方面的。怎樣容納感這群不怎麼自信、自我缺失的孩子重新變得生機勃勃,有自信,做事主動,學會承擔? 首先,是成年人要接納他們現在的現狀。要尊重他們。做到這一點很難,家長還可以溝通,難就難在同事認識達成上。家長主要是不知道怎樣才算真正意義上的尊重孩子,他們談到尊重,就會放棄引導的作用。這一點很難。需要具體事例情景的介紹分辨。第二,讓每個孩子有責任意識。班級里有他的義務更有權利。第三,學習是自己的事,自己的事要自己做,而且還要盡量做好。4、培養自己一個特長和優點。 還有什麼?現在還理不清楚。
8. 為什麼現在小學生寫的作文越來越假,越來越虛的題目該怎麼寫
「網友們蜂擁而至參與投票,評出當年作文簿上出鏡率最高的話是:「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其他選項還包括——「我愛我家、更愛我偉大的祖國」;「老師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小朋友,謝謝你,你叫什麼名字?——不用謝,我叫紅領巾……」;「舉例子:牛頓、愛因斯坦、居里夫人、愛迪生」;「在燈光下,看著媽媽的白發,我……淚流滿面……我一定要……」
投票所在的網站,曾分析過其主流注冊會員的基本信息——80後,生於或定居於一線城市,受過良好教育。類似的熱門投票還有「以前曾寫過的作文題」。票選結果顯示,大家當年都寫過《××,我想對你說》、《偉大的××》、《不掃門前雪,何以掃天下》、《記一件難忘的事》……
這些「原來大家都用過」的句式還被推為1980年代人的集體回憶之一。
這一代人的思想成型史高度相似,基本都出現過相同的條件反射症狀——一說開會就想起十一屆三中全會,一想起張海迪姐姐就滿懷內疚;而長大了的他們卻大都擺出清算與自嘲的架勢回憶當年,恨不得穿越時空回到過去,重活一次。
一名70後媒體編輯當年的作文——「在新中國,最能體現和維護祖國尊嚴的人,是大使館前的哨兵們,他們能抵住外國人的美金和美女的誘惑,忠誠而堅定地站著。」
被同事「揭發」曝光後,多年的光輝形象瞬間悲劇了。此前,他總是嚴厲告誡新來的實習生,寫文章少點宣傳體,要多講人話。
這是一種奇特的成長歷程,一代人顯示成熟的標志性舉動,是迫不及待地顛覆自己的過去。絕大多數同齡人——包括林嫣,都承認自己當年既沒撿到過一毛錢,也沒砸過「心愛的小豬存錢罐」,事實上也不需要砸,「小豬」屁屁下都設有活塞。
在林嫣看來,這些「用力過猛」的表達,在當年「是必須的」。「所有先進典型、代表主流價值觀的人和行為,都一塵不染,端著。」
眼下,社會寬容度更為充裕的90後們的作文似乎更放鬆與自我,作文簿中開始出現難以識別的「火星文」及鬧騰的網路用語。但當被置於原則性問題前,「老一輩」們又發現,成長於同一套思想規訓體制下不同年代的人,總又會迅速達成高度一致。
2010年冬奧會女子速滑1500米冠軍周洋,2月在國內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取得今天的成績,「感謝父母」。在受到領導間接批評後,這名生於1991年的女孩改口首先「感謝國家」。」
這是從參考資料網站摘錄的內容,現在各位「接濟乞丐,扶老人過馬路,感冒後在醫院病床上醒來看見xx鬢間花白的頭發」的偉大「紅領巾們」,他們的生活中曾有過「急性闌尾炎」,
9. 授權「小班長」抽打同學這樣的教育該如何反思
近日,有媒體報道了安徽合肥瑤海區某幼兒園「小班長」在班主任「授權」下,用棍子多次抽打課間不聽話同學一事。監控視頻顯示,事件發生在6月13日,據統計,在40分鍾時間里先後有至少15名小朋友被打。6月19日,瑤海區教育體育局學前辦相關負責人回應稱,情況屬實,目前已責令幼兒園負責人向家長道歉,涉事教師已停職反省。此外,安排心理咨詢師對被打孩子進行心理疏導。
孩子們並不是不需要管束,正確合理的管束是一個人成才的必要路徑。但一定要警惕,不能把管束理解為濫用強力與權威。小孩子們並非不講道理,只要教師用正確的理念、足夠的耐心,以及與職業匹配的責任心去平等對待孩子,是完全可以實現良性溝通的。
事實上,諸如此類「小班長」抽打同學的現象,在很多地方、很多教育階段都有體現。一些教師將培養「代理人」作為減輕自己教學負擔的捷徑,殊不知,一旦埋下了惡的種子,最終損害的是教育的根基,是孩子們的天性,是成人社會的理性與秩序。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10. 老師怎樣處理兩個學生打架
老師以教育學生為天職,學生也得尊重老師,正在上課,學生打架,這種行為表現了這兩個學生對老師以及對其他同學的及其不尊重。當學生發生打架事件時要及時喝止動武者。
在處理打架事件之前,必須先了解學生為何打架,在了解了整個事情經過後,分別針對雙方所犯的錯誤及認錯態度,力求讓學生真正意識到自己打架的不良後果。在了解了整個事情經過後,邀請雙方家長到校溝通,共同處理學生過錯行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第三章學校規定,教育機構對未成年學生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的義務:
第二十四條學校應當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應急機制,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加強管理,及時消
除隱患,預防發生事故。
第二十七條對違反學校管理制度的學生,學校應當予以批評教育,不得開除。
作為學校來講,就是保障在校的未成年學生的人身權利不受侵害,在校學生有違學校紀律時,學校和老師應採取正確的方法予以教育、引導,並禁止用一切非法的手段來予以解決。
根據我國《教育法》第四十三條的規定,「受教育者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1、遵守法律、法規
2、遵守學生行為規范,尊敬師長,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
3、努力學習,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
3、遵守所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的管理制度」。
這些義務是我國《教育法》對學生應盡義務的最基本要求。
(10)小學生規訓擴展閱讀
近日,有媒體報道了安徽合肥瑤海區某幼兒園「小班長」在班主任「授權」下,用棍子多次抽打課間不聽話同學一事。監控視頻顯示,事件發生在6月13日。
據統計,在40分鍾時間里先後有至少15名小朋友被打。6月19日,瑤海區教育體育局學前辦相關負責人回應稱,情況屬實,目前已責令幼兒園負責人向家長道歉,涉事教師已停職反省。
幼兒園的小朋友,正處於天真未鑿的混沌時期,這個年齡段的特點,恰恰是愛說愛動,而非一些教師習慣訓斥的「聽話」。動輒就打的教育思維,令人失望,也必然後患無窮。身為教師,卻縱容、指使孩子去打孩子,既是教育的失敗,也必將面臨著「多輸」的格局。
無論如何引導,都應遵循一個基本前提,那就是以幼兒為本位。來自外部世界的教育或規訓,必須建立在與幼兒的良性溝通之上,要從幼兒的天性出發,引導他們逐漸適應並接受外部的約束與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