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質疑小學生猜字謎有什麼用
小神,猜字謎跟學到的知識有關系,也有可能是跟他的聰明有關系,可以鍛煉小學生的思維能力
Ⅱ 如何培養小學生質疑習慣和能力
新課標對學生學習習慣的要求是站在培養具有獨立思考、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度提出來的。這四個要求相互聯系、各有側重,認真勤奮重點關注學習態度,是一切好習慣的基礎;因為沒有獨立思考就談不上學習,因此獨立思考是關鍵;合作既是一種學習方法,又是做人、做學問的品質;反思既是人的重要素質,又是能力的具體體現。如何培養學生質疑習慣?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做了以下探索:
一、故事導航,誘發質疑習慣
「航」就是方向的意思,讓學生明白應該要養成那些良好的習慣才能成就美好的未來,不要讓空洞的「習慣」一詞成為評價學生時扣的一頂「帽子」,而學生懵懵懂懂,不知所雲。當然,並不是說面對剛進入一年級的小學生就生硬的講解要養成這些習慣,老師要講這些習慣的培養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教學活動之中,讓學生在潤物無聲的氛圍中茁壯成長。而到了第二、三學段,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得到提高,學習目的更加明確,就要加強學生自我養成教育,從骨子裡意識到那些好習慣會讓你終身受益,將這些「大道理」融入故事之中能產生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中科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爺爺在中學一年級學習有理數時,剛開始老師只介紹了一些概念,袁隆平還都能聽懂,可是當老師講到兩個同號的「有理數」相乘總是得正數時,袁隆平覺得蹊蹺,他的腦子飛快地轉著,可是怎麼也理解不了為什麼兩個負數相加也得負數,兩個負數相減也得負數,可是一相乘,負號就不見了。於是提出了世界級的難題「負數乘負數為什麼得正」呢?這個問題居然在50年之後仍然難住了獲得中國最高科學獎的著名數學家吳文俊。袁隆平院士之所以能為中國人吃飯問題作出令世人矚目的貢獻,是因為從小就善於思考,在思考中發現問題,面對問題毫不含糊大膽質疑的良好習慣鑄就的輝煌人生。這樣的故事是引導學生自覺養成良好習慣的精神誘因和內在動力。
二、示範引路,培養質疑習慣
教師自然在平時的教育教學活動之中,無時無刻不把教育引導學生養成良好地學習習慣掛在嘴邊,但是空洞的說教第一次猶如海市蜃樓,讓學生雲里霧里不可琢磨,話說多遍淡如水讓學生感到枯噪乏味厭煩至極。話說百遍不如一個好的示範,其實數學書中處處滲透著學習方法的指導與示範,讓學生在讀書中感悟學習方法,在實踐中養成學習習慣。如人教版第十冊19頁《3的倍數的特徵》,老師先拋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我們已經知道了2和5的倍數的特徵,那麼3的倍數有什麼特徵呢?學生迅速進入了觀察3的倍數的特徵的狀態,然後進行大膽的猜想,3的倍數的個位上的數是不是3的倍數呢?學生討論發現,3、6、9是3的倍數,但12、15、18個位上就不是3的倍數,此時小精靈聰聰進行有價值的提示,把3的倍數的各位上的數相加,看看你有什麼發現?同學們進一步猜測,3的倍數與各位上的數的和有什麼關系呢?在進行觀察驗證得出結論。上述學生觀察――猜想――推翻猜想――再觀察――再猜想――驗證的過程突出了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為學生學習方法的習得和學習習慣的養成做出了生動的示範。
還可以用經典案例引發學生對應該養成怎樣的學習習慣的思考。「樹上有10隻鳥,開槍打死一隻,還剩幾只?」這是一道全世界廣為流傳的智力測驗題。在美國加州一群小學生解決了如下問題才給出答案:「這一事件是發生在加州還是尤他州?在加州打鳥不是犯法的嗎?」「就算是猶他州吧!」「打槍人是使用的有聲槍還是無聲槍?」「算是有聲吧。」「槍聲有多大?會不會震得耳朵發疼?「80分貝。」「樹上有沒有呆在籠子里的鳥?」「你還可以保證,沒有殘疾或餓得飛不動的鳥嗎?」「鳥裡面有沒有聾子。也就是說,有沒有聽不到槍聲的?」「有沒有傻得不怕死的?」「算不算懷孕呆在肚子里的小鳥?」澄清這一系列問題後回答:「打死的鳥要是掛在樹上沒有摔下來,那麼就剩一隻,如果掉下來,就一隻都不剩了。」同學們,你們會怎麼回答呢?
三、模式創新,提高質疑習慣
讓合作交流成為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需要良好的合作方式和模式做保障,我在課堂主要採取同桌合作、小組合作和「師生」合作的方式,這里的「師生」並非實際意義上的老師和學生,而是把全班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扮演「老師」,一組扮演「學生」,學生組的同學一般是數學基礎知識較為扎實,學習較為主動積極的同學扮演,每天抽出十分鍾左右的時間把當天或者前一階段學習的重要知識編成習題的形式「請教老師」,老師組的同學也可以用自己學習中的疑問「考驗學生」,因為「師生」搭配完全是由學生自願組合,既是很好的互助合作夥伴,又是互不認輸的競爭對手,誰也不願被對方難住,誰都希望開動腦筋考倒對方,同學在你來我往的合作交流之中逐漸養成了獨立思考、反思質疑的習慣。我在教學《求最小公倍數》時,同學們通過自我探究掌握了兩種列舉方法和三種表達方式,通過練習掌握了當兩個數成倍數關系和兩個數只有公因數1(互質)時求最小公倍數的方法,通過閱讀「你知道嗎?」了解到求最小公倍數還可以用分解質因數法――兩個數公有質因數與各自特有質因數的積就是這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當學生進入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時,仍然沒有忘記探索求兩個數最小公倍數的方法,其中有一位平時學習態度不怎麼好的同學,下課後立即跟隨我來到辦公室,帶著一種自豪又有點不太堅定的語氣說:「老師,我還發現了一種新的方法同樣可以求出兩個的最小公倍數,我舉了很多例子都是正確的,但我不知道到底正不正確?」「好孩子,講啊!」「用兩個數的積除以它們的最大公約數就是這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像這樣在合作交流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例子比比皆是。
四、教學民主,強化質疑習慣
李可欣在公開課上大膽質疑――當把一個長方形平均分成三份,其中兩份塗成紅色,塗色部分用2/3表示,然後把這個長方形平均分成六份,塗紅色部分變成了四份用4/6表示,最後再把這個長方形平均分成九份,塗紅色部分變成了六份用6/9表示,非常順利的得出2/3、4/6、6/9這三個分數。可是,就在這時李可欣同學產生了疑問:為什麼這個大長方形沒有變,塗色部分也絲毫沒有變化,而表示塗色部分的分數發生了變化呢?我沒有及時給予解答,也表現出了疑問狀。就在這時陸續舉起了一雙雙小手,老師我想試著解釋一下:「大長方形沒有變表示整體(單位「1」)沒有變,雖然塗色部分的大小絲毫沒有變,但是把整體平均分成的份數變了,塗色的份數也變了,所以表示的分數變了,2/3表示把長方形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2塗成紅色,塗色部分是整個長方形的2/3……」老師我還有補充:「塗色部分雖然用不同分數表示,我發現2/3=4/6=6/9。」頓時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這些小主人的掌聲是會心地祝賀自己學習取得了成功。
Ⅲ 考察小學生質疑(提出問題)能力的試卷
1、 磁鐵都有兩個磁極:南極(S極)和北極(N極)。
2、 磁鐵能指南北;磁鐵能吸鐵製品;磁鐵兩極磁力強,中間磁力弱;磁鐵同極相斥,異極相吸。
3、 線圈通電後像磁鐵一樣有了磁性。在線圈中間加根鐵芯,線圈的磁性就會更強。
4、 中間插有鐵芯的線圈叫做電磁鐵。電磁鐵通電時產生磁性,斷電時磁性消失,而且磁性大小和磁極都可以控制。
5、 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司南是指南針的祖先。
6、 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磁體。
7、 我國是第三個掌握磁懸浮列車技術的國家。
8、 當小電珠、電線和電池連成一圈時,就組成了電路,電就可以在電路里流動了。
9、 我們要注意節約用電和安全用電。
10、 像銅、鋁、鐵等容易導電物體叫導體。像橡膠、塑料、陶瓷等極不容易導電的物體叫絕緣體。導體和絕緣體的界限不是絕對的。
11、 電動玩具里的小燈泡、小嗽叭可以把電能轉化成光、聲音。
12、 電流是有方向的。利用二極體可以讓電路只通過一個方向的電流。
13、常見的發電方式:水力發電、火力發電、核能發電、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等。
Ⅳ 如何培養小學生質疑解惑的能力
古人雲:"學則思疑,學貴善疑。"著名科學家李政道也說:「學問,學問,要學習提問。」可見,「問」是思維的開端,是創新的基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改革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在學習過程中學習敢於而且善於質疑,對學好基礎知識就會更生動,深入。那麼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時為促進學生智能發展和素質提高如何培養學生的大膽質疑問題的能力呢?
一、平等對待學生,讓他們有質疑的勇氣
每個學生都是一個有個性的個體,每個個體都有不同的想法,他們不敢質疑的原因之一是他們缺少勇氣,特別是對於那些基礎差有自卑心理膽量小的學生,他們怕老師取笑,同學的譏笑,要他們在課堂上提問題當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教師應當端正教學思路,建立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語言要豐富生動,和藹親切,不用惡語傷害其自尊心。讓學生有敢於質疑的氛圍。例如:在教學「除法的第一種分法」時,需要一個同學上台演示分小棒我特意叫了一個平時最最膽小的學生來演示,這個學生畏畏縮縮地站起來對我說:「我不會演示。」我說:「沒關系,我和你一起演示。」於是他在我的指導下認真地給大家作了演示。她終於露出笑容並輕聲問我:「老師學除法為什麼要分小棒?」這樣就讓他們有了質疑的勇氣,又激發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教給學生方法,讓學生有「疑」可質
學生有勇氣提問了並不等於他們就把問題提在關鍵處,問得洽到好處,針對這種情況,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的啟發學生體會教師是如何提問題的。例:在教學「能被2,3,5,整除的數的特徵」時,教師可這樣提問:能被2整除的數的特徵是什麼?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是什麼?能被5整除的數的特徵是什麼?能同時被2、3、5整除的數的特徵是什麼?第二:教師應當讓學生有提出問題的機會。例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我問學生:「看到課題,你能提出哪些問題?」頓時學生活躍起來,有的提出:「一年有幾個月,有多少天?」有的提出:「什麼是平年,什麼是閏年?」也有的提出:「上旬、中旬、下旬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樣學生就更加主動參與到學數學的活動中,也有「疑」可質了。
三、明確目的,處理質疑,釋疑的關系
「疑難」對學生來說是暫時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沒有能力排除的。「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學生發現、提出的問題,怎麼解決?這是教學中必須解決的問題。質疑是手段,釋疑才是目的。因為如果對學生的質疑置之不理,將壓抑學生的積極性,釋疑的方法不妥,也將影響質疑問題的作用。面對學生的質疑老師不要急於回答,更不能輕易否定。如果把問題交給學生討論,老師起組織引導作用,得出的正確結論必然會產生更深刻的效果。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生問:「為什麼要『零除外』?」師:「(若有所思)是啊!
正是今天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研究的問題之一,這個問題誰能解答呢?老師的話既肯定了這個學生的發問,又喚起了全體學生探索的熱情,真可謂」一石二鳥」。
四、發揮學生主導作用,做好質疑有效控制
要使學生做到非「疑「難」才問,要注意如下控制:(一)時間控制。第一:要把握質疑的時機,特別在講授新課時和新課結束後,讓學生質疑。第二:質疑時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才能有所發現。第三:准許學生有疑就問,不懂就問,不要打亂原來的教學程序,做到呢「驟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亂」。第四:要防止時間不夠,學生「問」無所得,或尚未「解惑」,草率收兵,流干形式走過場。(二)對象控制。質疑問題要面向全體學生,「好」、「中」「差」兼顧,尤其要鼓勵差生質疑。差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問,這樣得不到及時補救,以後問題越積越多,更無從問起了。(三)范圍控制。要保證質疑問題的質量,既要拓寬內容、又要進行范圍控制,不能漫無邊盡,要做些思維方向的引導,讓學生的思維集中在要學的知識點上。如有位老師在教學「商不變性質」後,引導學生提出了一個有意義的問題:「實際運算時,被除數和除數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有先後之分,怎麼叫『同時』?」實踐證明,做好有效控制才能使學生提出有效的問題,這是培養質疑能力的重要措施。
五、因材施教,有計劃逐步培養
質疑能力的培養並非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問題。學生敢問,這是前提。學生愛問,養成良好習慣,這是關鍵。學生敢問、愛問還不夠,還要使學生會問、善問,能提出有質量的問題,這是培養質疑能力的核心。由於學生知識有差異,發展又不平衡,因此,在培養過程中不能把敢問、愛問、會問、善問絕對分開,而要因材施教。對於怕問的學生側重從培養敢問入手,對於有膽量問的學生則進行會問,善問的培養,以最終形成質疑、釋疑的學習氛圍,這樣讓全體學生在掌握質疑方法,獲取知識的同時,能力得到培養,智力得到發展,這才是進行質疑問題的著眼點和歸宿點。
總之,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方法很多,關鍵在於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代化教學方法,提供多種的觀察。操作、思維及語言表達的時機,鼓勵和指導學生自學,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感到有問題可想,有問題可提,有問題可議,加強訓練,循序漸進,這樣就能不斷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
Ⅳ 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質疑問題的能力
小學生隨著其年齡的增長,思維越來越開闊,在學習中開始有了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經驗,而善於發現、提出問題是創造性思維品質的重要成分,要使學生有所創新,就要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1、強化問題意識,培養問題的分辨能力所謂問題意識,是指思維的問題性心理品質,表現為人門在認識活動中,經常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惑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並產生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問題意識在發現問題乃至整個問題解決過程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跟著問題去思考,隨著問題去解決。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觀察,激發他們對問題的洞察能力。使學生能夠在解決問題時同中求異,異中求同,例如三年級教材中有一則關於票方案的問題,許多學生很快可以找出兩種方案,要麼成人和兒童分開,要麼合團體票,而這都不是最合算的方案,需要學生們抓住問題,開動腦筋,想出其他辦法,比如一部分兒童與成人合團體票,而剩下的兒童還是兒童票,這樣既能使成人的票價有所降低,也能保證其他兒童到最便宜的票。而在後面四年級的學習中同樣出現了關於游泳的夠票問題等等,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會發現這與前面的知識有些類似,但又不盡相同,從而在頭腦中產生疑問,這樣會激發他們從最初的直覺思維,到進一步探究解題思路及規律,使問題意識能貫穿他們思維的始終。2、創設良好氛圍,培養質疑的興趣和勇氣小學生好奇心強,喜歡新奇的事物,這和他們的求知慾有關,也是強烈的問題意識的表現。能否使學生的問題意識得以表露,取決於是否有良好學習氛圍。教學活動的開展應該順應學生心理和認知水平的發展,使學生在積極、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中多向思維,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發表見解,培養他們質疑問題的興趣和勇氣,從而增強他們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例如:我在教學平均數的時候,並沒有急於拋出概念,而是非常的輕松的告訴大家,我們今天要一場籃球賽,然後我選出了兩組隊員,這時學生就,說不公平,因為他們感覺二組的隊員身高要高些,而我就反問他們,一組可是有所有隊員中最高的兩名隊員,比賽也不一定會輸,這時學生就分成了兩派,而最終他們發現僅憑感覺不能解決問題,於是想到了「平均身高」,在這樣學習環境中,學生自然而然的融於問題中,也在不知不覺中有了質疑的勇氣和信心。3、設置問題情境,提供質疑的基礎和環境問題情境是指個人所面臨的模式與個人的知識結構所形成的差異,也就是呈現在人們眼前的事物所具備的條件超過人們已有知識經驗的范圍而構成的問題的條件。問題過難或過易都不能引起問題情境。在問題情境中,學生面臨新的,未知的知識或動作,便在頭腦中產生了『問題』並引發他們思維的過程,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精心設置問題情景,來引導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在設置問題時,教師沒有必要刻意的為問題而設計,因為處於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方式並不成熟也不穩定,教師應該設定一個大的環境,一個讓學生可以發揮的平台,讓學生在這個環境中去探詢知識。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同時也要關注課堂的生成問題,往往這些問題中就包含了一節課的重點和難點,也是學生們面對問題的症結所在,要根據學生的自主判斷,加以引導!
Ⅵ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質疑能力
素質教育要求要調動全體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整個教學過程,獲得主動發展和全面發展。教師重視學生的質疑正是調動其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參與學習的重要手段。關鍵詞:創設 氛圍 教給 方法 當前在課堂教學中,很多老師往往採用先提問,再讓學生思考、回答問題的辦法,這是一種啟發學生思考問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方法。但它忽視了學生主觀能動性,把學生當做知識獲得過程中的被動者,讓學生按照教師的思維過程進行學習,這是不利於學生主動發展的。素質教育要求要調動全體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整個教學過程,獲得主動發展和全面發展。教師重視學生的質疑正是調動其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參與學習的重要手段。現結合本人教學實踐,談談自己在這方面的認識。一、為學生創設質疑氛圍1、為學生創設寬松的環境。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學生積極主動性發揮的前提,它能消除學生的緊張感、壓抑感和焦慮感,使學生處於一種寬松的心理環境中。和諧的課堂氛圍是傳授知識的無聲媒介,是開啟智慧的無形鑰匙。學生心情舒暢,就能迅速地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樂於思維,敢於質疑。教師要與學生角色平等,變「一言堂」為師生互動。在課堂上我們教師要以飽滿的熱情、真誠的微笑面對每一位學生,特別是對學困生更應該傾注以愛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師的厚愛和關注,真正體會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從而縮短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角色距離,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師生關系。2、要允許學生質疑「出錯」。允許學生質疑「出錯」,這是學生敢於質疑的前提。教師善問只是為學生樹立了「問」的榜樣,而「善待問」才為學生的質疑提供了可能。要採用語言的激勵、手勢的肯定、眼神的默許等手段對學生的質疑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賞。一個人如果體驗到一次成功的樂趣,就會勇氣倍增,激起無數次的追求。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畏懼錯誤、不敢質疑就是放棄進步,學生一旦具有這樣的意識,就會消除自卑心理,毫無顧忌地勇於質疑。3、要留給學生質疑的時空,使學生想問。學生在課堂上提不出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往往是還沒有想出來或還沒有完全想好問題,而老師卻就說出來了。可見,不是學生不想質疑問難,而是教師沒有給予學生充分的提問時間和空間,使得學生質疑問難的參與面不廣,學生失去質疑問難的機會。有的教師為了完成課時任務,往往是剛說出:「你們還有什麼問題?」幾秒鍾,看到沒有學生舉手發問,就立即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質疑學生,有的教師甚至採用自問自答的方式進行質疑和釋疑,剝奪了學生質疑的機會和權力。久而久之,學生就失去了質疑的興趣和信心。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為每一節課設置學生質疑的思維空間和時間,並要在實施的過程中認真落實,尤其在解決了問題之後,教師千萬不可急於解決另一個問題,而要留給學生對已解決的問題進行反思和進一步質疑的時間和機會。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他們始終處於自覺地學,主動地思維的最佳學習狀態之中。二、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使學生會問。常言道:授之一魚不如授之一漁。學會是前提,會學才是目的。學生想問、敢問、好問,更應該會問。要使學生認識到不會問就不會學習,會問才是具備質疑能力的重要標志。所以,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耐心地進行啟發、引導,教給他們如何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方法,提高他們的提問水平。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啟發和引導:1、針對課題進行質疑。如出示「比例尺」課題後,教師問:「看到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麼?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等。2、針對關鍵字詞進行質疑。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概念、法則、規律、性質、定律等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進行質疑。如在學習「分數的意義」時,要抓住「平均分」引導質疑:為什麼一定要平均分?如果不平均分行嗎?……3、在動手操作中進行質疑。如推導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時,學生按照教材中用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通過旋轉、平移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的方法進行操作後,教師可引導學生質疑:只用一個梯形剪一剪,拼一拼,能否推出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4、在問題解決後進行質疑。當學生解決了一個問題後,學生可自我質疑:用這種方法是不是最好的方法?還有不同的方法嗎?……5、在實際生活中進行質疑。如在學完「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後,學生知道了比的後項不能為0,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質疑:為什麼在球賽中,記分牌上的比分可以寫成3:0呢?6、在產生認知沖突時進行質疑。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有時會遇到與舊知識產生矛盾沖突。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利用這種沖突進行質疑。總之,教師要教會學生質疑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學習過程的困惑處、法則規律的結論處、教學內容的重難點處;概念的形成過程中、算理的推導過程中、解題思路的分析過程中、動手操作的實踐中等,還要讓學生學會變換視角,既可以從正面問,也可以從反面或側面問。同時,我們教師要教學生會說。一開始學生提的問題有時不得要領;有時只言片語;有時淺顯幼稚。教師在關鍵時刻要扶一把,送一程。採取低起點、嚴要求、勤訓練、上台階的策略,循循善誘不厭其煩。使學生一步一步地上路,學會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疑惑,並進而達到問的巧,問的精,問的新,問的有思維價值。還要讓學生明確質疑問難必須勤學善思,有創見;認真觀察,善比較。三、培養習慣,使學生「好問」小學數學教學,不但要讓學生想質疑,敢質疑,還要讓學生主動質疑。1、激疑:教學中,當學生的思維停止或處於消極狀態時,教師要巧妙地進行激疑,啟動學生思維的內驅力。如教學「梯形的面積」後,許多學生囿於課本的推導方法,而不思創新。教師激疑:還有與課本不同的方法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躍躍欲試,並先後將梯形轉化成了三角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還有的學生將梯形分解成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等。學生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了探索和創造。 2、導疑:所謂導疑,就是教師引導學生質疑。如教學「比的基本性質」後,教師引導質疑:學了比的基本性質後,你會想到什麼性質?一學生頓時舉手:我想起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和商不變的性質。另一學生說:老師,為什麼在「商不變的性質」中沒有「同時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數」而用「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的說法?又有學生說:小數的基本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有聯系嗎?學生質疑的情趣極其高漲,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給予適當的點撥,讓學生撥開疑雲,疏通障礙,變阻為通。從而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它們的聯系和區別,牢固地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師導之有方,常導不懈,學生便能自獲其知,自增其能。3、樹立典型,以「點」帶面:教師要抓住典型,樹立榜樣,教師可以通過開展「最佳問題」和「最佳提問人」等活動。利用榜樣的號召力,在學生中形成質疑的比、學、幫、超的良好風氣,使學生由被動質疑逐步轉向自動質疑,進而養成習慣。
Ⅶ 小學生質疑學習標兵是什麼意思
可能就是有一些學習標兵,各方面並沒有達到一種榜樣的作用,所以小學生會質疑為什麼這樣的人可以當學習標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