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適合小學生的清明節現代詩
清明
作者:石望湘
綿綿春雨
不知道瀟瀟了多少清明
想這雨 從杜牧的年代就一直這么下著
想這雨 淅淅瀝瀝的
依舊徐徐拂濕
遍山新添的香灰和紙錢
想這雨 陪著我的外婆
在冥冥的地府里 熬破了多少盞明滅的青燈
這搖曳的風啊、雨啊 冰冰涼涼的在身
凄凄清清的在心
沉沉的行囊啊 背負的不僅僅是祭奠
積淀的也不僅僅是鄉愁
借問酒家何處 何處可以讓我醉眠
杏花春雨 牧童的笛聲 不絕於遊子的行旅
春雨江南 低亞的酒旗 可曾是招魂的雲幡
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年寒食攜酒來 清明節詩
我寫下家鄉,稻子;我寫下清澈的河流
我寫下那水底游魚,我寫下那岸邊綠草
我寫下夜裡點燈尋找愛情的女鬼
我寫下奶奶和觀世音的傳奇
一個人一輩子行善,最後就真的成了仙
雖然她一直說還有未了的心願
我必須得寫下這些,夢里久久纏繞的鄉愁啊
我必須從你簡陋的農舍寫出風景
我必須從你貧困的脊樑寫出生命的剛強
就像父親從田裡挖出金娃,我們都知道那是假的
但他挖了一輩子,你能不信我必須得在清明節之前寫出這些
祖墳已經遷移,我快說不出方言
唯一沒變的姓氏啊,因你才保留我與母親的聯系
我必須在清明節把這些未盡的詩句
對著北方的天空焚燒
祭魂
死者的節日,淚水的狂歡節
鞭聲、貢果和香燭已構成
風景一片
我們從拘謹的許多木架子中走過
那些靈魂擠靠在一起
彷彿為了溫暖
彼此靠近
這些靈魂安謐無聲
在各自的匣子里
緬懷曾經走過的街道、熟人
某一件事,以及
早年無法得到的愛情
如今身子已被鋸過
被雕刻過,油漆過
不同於先前
聽呵,鞭炮聲不絕,像許多人用手
猛擊擺著空瓷碗的桌子
另一種表達方式是
我們將各種感情
骰子一般投到桌面上
然後一把收起
發出同一種聲音
哦,潔白的骨灰,道德的極品
這些靈魂已不再使用
語言、動作和眼睛
他們早把生命打掃干凈
不再迎候客人,不再出借
他們尚存的一些呼吸
是我們時長時短的回憶
今天我們帶來的
糕點與水果,貨真價實
在他們看來,如同夢中的一個人
在做各式的夢
間接的事物,豐美的幻想
吃吧,這就是生活
觸手可摸
穿過火焰,這些靈魂如鳥
已經安巢,在一個自足的匣子里
不分春夏秋冬;他們開始懊悔了
這些久被禁錮的靈魂
多麼渴望如粉塵
在天地間,如風中的雨水
或樹間篩落下來的光線
看哪,輕煙四起,我們看見
真摯的懷念,已漫成大霧
一年一度,在台階上
在草坪間,這些匣子
被我們所崇拜,被淚水所揩擦
而香燭像我們的悲傷
逐漸燃成灰燼
彼此靠近
彷彿為了溫暖
那些靈魂擠靠在一起
我們從拘謹的許多木架子中走過
風景一片
鞭聲,貢果和香燭已構成
死者的節日,淚水的狂歡節
2. 清明節小學生放假嗎放幾天
放假,放三天。
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了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其中規定「清明節,放假1天(農歷清明當日),2008年,清明節正式成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改為三天。
(2)小學生清明擴展閱讀
假期變遷
清明節是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8天。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10天至後10天。有些地方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唐代,由於官吏回鄉掃墓,時有耽誤職守的事,唐玄宗頒布政令解決假期的問題。開始規定寒食節放假四天:「(開元)二十四年(736)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
』」(《唐會要》卷八十二),按大歷十二年(777)詔令,唐朝衙門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貞元六年(790),假日加到七天。這樣官員們可以從容地進行掃墓祭奠之事。由此可見,當時寒食節已經成為唐朝一個很隆重的全國性節日。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說:「秋貴重陽冬貴蠟,不如寒食在春前。」即寒食節的重要程度超過了重陽節和年終蠟祭。
清明時節雨紛紛
宋代的寒食節也放假七天。北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卷一記載:「祠部休假歲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十五引宋呂原明《歲時雜記》說:「清明前二日為寒食節,前後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間以一百四日禁火,謂之私寒食,又謂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掃祭先塋,經月不絕,俗有寒食一月節之諺。」
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第198次常務會議通過了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其中規定「清明節,放假1天(農歷清明當日),2008年,清明節正式成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改為三天。
3. 一年級小學生 清明
《清明》
(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4. 小學生有關清明節的詩歌
1、清明 (杜牧)來
清明時節雨紛自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2、寒食(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3、途中寒食(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4、寒食野望吟(白居易)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5、清明(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5. 清明節來了我們小學生應該做什麼
祖國的繁榮富強而獻出青春和熱血。先烈們,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險時刻,是你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長城,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進行著拼搏。你們倒下了,但成千上萬「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站起來了,他們高唱著「義勇軍進行曲」,去繼承你們未完成的事業。
又一個清明節,又一個緬懷先烈的日子。我們來到了墓前,祭奠長眠在這里的先烈的英靈。站在烈士墓前,我們心潮起伏,思緒萬千。革命先烈們有的為了民族獨立和國家尊嚴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有的為了徹底埋葬舊世界,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而前赴後繼,英勇作戰,拋頭顱、灑熱血;也有的在和平建設時期,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而獻出青春和熱血。先烈們,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險時刻,是你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長城,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進行著拼搏。你們倒下了,但成千上萬「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站起來了,他們高唱著「義勇軍進行曲」,去繼承你們未完成的事業;先烈們,是你們把對國家、對勞苦大眾的愛化作戰斗中同敵人拼殺的精神力量,不怕犧牲,勇往直前,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先烈們,在社會主義建設最需要的時刻,又是你們拋去了家庭和個人的一切,毫不猶豫,挺身而出,把寶貴的生命無私地獻給了祖國和人民,把滿腔的熱血灑遍祖國大地。面對你們,我們怎麼能不肅然起敬?你們的輝煌業績,將深深地刻在史記上!你們的英名將與日月同輝,與江河共存!我們敬慕你們,無私奉獻的英雄!正是因為有了你們這些無數的革命先烈,有了你們的崇高,有了你們的無私才有了今天的和平環境,才有了祖國的繁榮昌盛。戰爭的年代照就了烈士們的勇敢與堅強,和平美好的環境為我們提供了學知識、長才能、為祖國奉獻的機會。我們有信心,因為我們有榜樣!
同學們,我們是時代的幸運兒,我們應該懂得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我們更應該懂得所肩負的歷史責任和歷史使命。我們要愛自己,更要愛祖國,我們要發奮學習,為她增光,為她添彩!同學們,讓我們繼承先烈的遺志,為家鄉的建設、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學習,共創美好明天!
6. 小學生清明朗誦詩歌5分鍾左右……
清明(組詩來)
1、清明時節雨紛紛自
夜晚 寒風撫摸星辰
烏雲悄悄集結
一屢冷艷月光從縫隙里
開啟動人的淚水
湧出一種敬仰的懷念
輕輕揮去夢里
無盡的溫柔與塵土
指縫間遺落的是
青山秀水的魅力
在那裡 青石小徑
蜿蜒成俊秀的詩行
2、路上行人慾斷魂
遠山 窗外 燈火
不夜之城的陰盠
會奏響黎明的心跳
隔世的靈魂飛散開來
滿山的風鈴歡笑
搖盪清脆的小雨點
長長的衣衫 飄舞的樹梢
是行人休憩的居所
三三兩兩 雜亂無章
彷彿失去了什麼
烏鴉在頭頂唱歌
3、借問酒家何處有
迷惘的心情 輾轉的小路
欲飲一杯清茶
把心事沉入茶里
環顧群山 遠處的彩旗
獵獵作響 鮮艷
卻是一件女人的衣衫
幽幽哭泣 弄的詩人
風情萬種 雨淅淅瀝瀝
4、牧童遙指杏花村
短笛的悅耳 垂落的花瓣
沾濕的衣裳 點點灑灑的夢
不要明天天晴
只要找到一桶酒
橫卧嫩綠的草野
聽風把煩惱的心情
吹到夢外
7. 小學生清明節作文
1、
清明,給人的印象總是一片濕雨。彷彿有了這雨,清明才更能顯得出它淡淡悲涼 和絲絲憶念的味道來。是清明成全了這場雨,更是這雨襯託了清明。望著飄灑的細雨,才更能引得人們心中那種淡淡的哀愁和思。這雨或是風狂雨恣,或是和風細雨,從清晨開始,至黃昏之際,在煙雨彌漫的山野中,在泥濘難行的小路上,總有頂風冒雨,點綴寂寥,行行重行行的掃墓人;或三五成群,扶老攜幼,或一二個孤影,跚跚獨行。 遠山隱在雲霧里,近樹籠在孤煙前,小橋流水,愁鴉悲啼,雨洗清秋,風吹哀愁,唯見煙雨一片蒼茫,不見人家與炊煙。好一個傷感寂寥的行旅,好一個凄迷彷徨的畫面。 抬頭偶望,墓地黯然見:百墳拱起,千碑林立;煙雨朦朦,青草何離離。一片荒涼,一片凄迷,一片死寂! 山孤煙霧薄,樹小雨聲稀!風飄飄,雨瀟瀟,哀思悠悠,悲情渺渺, 莫道不銷魂,何處暗香盈袖?拔凈一片亂草,擺下幾杯冷酒,燒上一把紙錢,風雨愁煞人,杯土帶愁,雜草含煙,竟無言以對,唯有心底彌滿幽幽的愁緒和淡淡的哀愁! 死者長已矣,存者永懷悲!音容笑貌,歷歷在目,昔日種種,猶言在耳,但客心逐流水,隨緣到天涯,念千里孤墳何處話凄涼?
回味少年時,清明節和雨,在我的印象中只是一幅優美的畫卷。隨風飄灑的細雨中,一位騎著馬趕路的清貧詩人,俯身向著一個小牧童,牧童站在道旁,一手握著鞭子,一手遙遙指著間草房。草房上空,一面紅色的酒幡在薄薄的細雨中時隱時現。這大概是源於《清明》這首詩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為什麼「斷魂」?因為「古墓花影白楊樹,盡是生死離別處。」我無憂的歲月里,這首詩所給予我的就是這樣一種恬美的意境.少年無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就像童年放起的一隻風箏,掙斷了線,便消失的無影無蹤,到處也尋覓不到了。這首詩,今天讀來仍然那麼哀怨,那麼親切。 古往今來,人性中某些共同的、美好的感情,四海相通,古今相通。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生者總是會不斷地成為逝者。有人說,對別人的思念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越來越淡。我想,或許對於至愛親人的思念恰恰與之相反吧。即使過了再長的時間,在每次憶起他們音容笑貌時,我們的心中總會有些酸酸涼涼的感覺吧。哪怕是十年、幾十年,這種感覺也不會減弱、消失,反而會變的更加強烈。正因如此,清明節才會成為一個流傳千年的日子;清明時節的細雨,才會綿綿不絕地紛紛而至,這大概是對於人們心中哀愁的感應吧。又是清明了。「男兒有淚不輕彈」,我不能流淚。但對親人綣綣的思念, 灑下所有的淚,回憶就不僅僅再是生活的負擔。 我們再次體會人世間的愛心與溫暖, 拼合破碎的心,微笑著重新揚起生活的風帆.我們感慨世事無常人生苦短, 曾經真正愛過,生命便不存在遺憾。 援手於他人危難,自己在挫折中保持樂觀, 只要心中有愛,愛就會沒有遺憾,人生永遠是美麗的春天。 有拜託清明的細雨了,希望她如期而至,就算是世人慾流而難流的淚吧
2、
清明節似乎總是與雨分不開的。這個清明節便是一個不下雨的雨天。
那是周二的上午,陽光明媚的清晨絲絲柔和的光照在我迷茫的臉上美妙極了。
遠足一直走到陳輝陵園。咦?我這個長跑歷來不及格.體力超差的人怎麼一點也不累?據說人沉思時不會累。那我呢?課件下載[***]總在沉思陳輝吧?
天空中艷陽高照,可我的心卻愈來愈低沉。靜立在碑前,心想「為什麼這革命烈士如此好的人,卻沒得好報呢?好人真的有好報嗎?......」
台上的那位老師還在說著,不過語速越來越慢。我想那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影響,而是更深層的心理上的創傷。
回去的路上,陽光燦爛地直射我的眼,刺地我會不過神來。
驀地回頭,依稀還記得範文網[***]我身旁的陽光強烈而遠處那痕痕絲線般的光線卻輕輕撫摸著身旁的柳枝。柳枝剛剛長出嫩葉,但已頗為可愛。
猛然想起,「不是不報 ,時機未到」。陳輝烈士的好報也許還未開始?興許報效祖國使祖國便是他的追求.他所期望的包袋?
天空依舊萬里無雲,但我心中的甘雨卻已在浸潤我的心田。
8. 小學生清明節的日記
【清明節簡介】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志,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說】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9. 小學生清明放幾天假
小學生2017年清明節放假時間安排:4月2日至4月4日共放假3天,但4月1日的星期六照常上學、不再休息。
10. 小學生關於清明的詩怎麼配畫
小學生關於清明的詩配畫:
1 、[唐]杜牧《清明》
原文: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4、[宋]程顥《郊行即事》
原文:芳原綠野恣行時,春入遙山碧四圍。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