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全識 > 小學教師科學知識

小學教師科學知識

發布時間:2020-12-07 22:22:37

Ⅰ 小學科學教師應該掌握的知識

50.多數唇膏是有魚鱗的
51.長頸鹿沒辦法咳嗽
52.貓頭鷹是唯一能夠分辨顏色的鳥類
53.一隻鯨魚一分鍾心跳只有九下
54.我們喝到肚子里頭的水已經有三億歲了
55.只有百分之三十的人可以放大縮小自己的鼻孔
56.一隻牡蠣的性別會由男變女,此後一生中還會變個幾次
57.根據一項1845年由英國通過的法律,自殺是非常嚴重的罪,最重可以處以弔死的極刑
58.在太空中航天員是沒辦法哭的,因為沒有地心引力,眼淚流不出來
59.一隻變色龍的舌頭是它自己身體的兩倍長
60.最常用牙簽的人是美國人
61.一個正常人的眼部肌肉一天平均要動上一萬到一萬五千次
62.大象死後還會保持站立姿勢
63.有些昆蟲沒有頭還可以再活上一年
64.達芬奇光是畫蒙那麗莎的嘴唇就花上十二年
65.玻璃破掉時,玻璃碎片的時速最高可達每小時三千英哩
66.乳牛聽音樂時可以供應更多牛奶
67.下午摘下的玫瑰比清晨摘下的玫瑰更能持久不枯萎
68.虎鯊的胚胎在母親的子宮里需經過激烈的搏鬥,勝利者就是可以活著出生的小虎鯊
69.一隻70磅的章魚可以穿過一個僅一枚銀幣大小的洞,因為他們沒有脊椎
70.印尼竹節蟲是全世界最大的昆蟲,有些光是身長就有一呎長
71.其實,河馬跑得比人快
72.降落傘的發明人把第一次乘坐降落傘的機會讓給了一隻狗
73.一隻日本大螃蟹可能長達12呎
74.剛出生的小火雞要有爸爸媽媽教導如何吃東西,不然會餓死
75.一隻鯊魚可以偵測到水中僅百萬分之一含量的血液
76.桑巴舞的森巴原來的意思是一起磨肚臍吧
77.小孩子在春天長得比較快
78.蝙蝠是唯一能飛的哺乳動物
79.一隻毛蟲身上有超過兩千條的肌肉
80.人的心臟可以產生把血液噴出三十尺高的壓力
81.公的合掌螳螂頭還在身體上的時候沒辦法交配,所以,母的合掌螳螂在進行交配之前, 先要把雄的頭砍掉
82.蝦米的心臟在頭部
83.你永遠不可能用你的舌頭舔到你的手肘
84.世界人口50%的人從來都沒有接過電話
85.老鼠和馬不能嘔吐
86."Sixth Sick Sheik's Sixth Sheep's Sick "是英文中最難以發言的一個句子
87.打噴嚏過於強勁了,會導致胸腔破裂,但是如果你想要將這個噴嚏強行忍住,卻會導致你頭或者是脖子中某個血管的破裂
88.如果你打電話超過一個小時,那麼你耳朵里的耳屎會增加大概700倍左右
89.打火機是比火柴更早發明出來的
90.據說,在你睡覺的時候,在你不知不覺中,你會吃入七十多種蟲子和十多隻蜘蛛
91.人類全身上下,最強韌有力的肌肉,竟是舌頭
92.張開眼睛打噴嚏是不可能的
93.憋氣自殺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94.每一次你舔一張郵票的背膠,你就吸收了十分之一卡路里
95.右撇子平均比左撇子多活九年
96.魚無法伸出它們的舌頭
97.北極熊都是左撇子
98.鴕鳥的眼睛比腦袋大
99.海星至今還沒演化出腦

Ⅱ 小學科學教師應具備怎樣的專業素養

一、知識:
1、生命世界:動物、植物、微生物、人體、生物與環境(環保)。
2、物質世界:力和運動、熱、電磁、聲、光、材料、能量、物
質的變化、物質的利用。
3、地球和宇宙:地球的概貌和地球的物質、地球運動與所引起
的變化(天氣、晝夜、四季、地形地貌)、星體(太陽、月亮、恆星、行星、星系、宇宙)。
4、其他:科學發展史、最新科技成果信息等。
二、技能:
1、教師基本功:語言、板書、簡筆畫、計算機。
2、組織能力:善於調動學生學習情緒,能有序組織學生開展科
學活動,調控教學過程。
3、專業技能:
⑴熟悉有關的教學儀器、材料、各個實驗的具體
要求,步驟及規范操作方法,了解儀器室和儀器配備標准和實驗室建設和管理的相關要求。
⑵具有一定的養殖、種植基礎及各種工具使用的技能。
⑶知道創造發明的技法,能指導學生開展種植、養殖、創新小發明、小製作等課外科學實踐活動。
⑷能根據教材設計教學預案,會寫規范的教學設計方案(教案),會說課,會寫教學感想或教學反思,會寫教學論文。
⑸具備一定的教育理論基礎,有能力參與教育教學研究和課題研究實驗。
三、學科教學理論與方法
1、對小學科學課程性質的認識。
⑴小學科學課程內容是淺顯的,但必須是正確的。科學課程中的知識、活動和過程首先要具有科學上的正確性,再則在教學過程中要體現啟蒙性。
⑵小學科學是綜合課程,同時又是一門專業的課程。
⑶「過程」應成為組織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基本框架,但「過程」要有「探究」,要符合小學生對科學概念學習的特點。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學到各種思維技能,還要掌握正確的科學概念。
2、對課程教學目標細化的理解與實踐。
3、對小學科學教材進行合理的處理,使教學內容與小學生直接生活的環境相結合,教學中注意給孩子們多些機會親自動手,對生物和非生物、物體和材料進行實際操作,提高小學生的動手和創造能力。

Ⅲ 考小學科學教師,學科專業知識是不是科學教材上的知識

學科專業知識考:
小學科學教師招聘考試試題及答案整理版;
教育學心理學的題目;
小學專教育理論知識。
事業單屬位招聘的小學科學教師筆試科目和內容:
公共知識(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理論、教育學與心理學及其他綜合知識)、學科專業知識。

Ⅳ 小學科學教師怎樣備好科學課

小學科學課程是小學生學習科學知識、形成科學素養、探究未知世界的初級教材、是打開學生智慧之門的一把金鑰匙。課程選擇了大量的貼近生活的、符合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趨勢、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和有利於學生建造永久知識大廈的基礎例如、內容。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識,為學生認識世界、形成科學的世界觀提供了大量素材。課程強調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引領他們學習有關的科學知識,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與方法,使他們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樂於與人合作、與環境相處,為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堅定的基礎。作為教者,該如何上好這一門課,以下是我的幾點體會:一、重視興趣的培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實踐證明,學生在充滿興趣的學習活動中往往伴隨著愉快的心情,能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方法很多,比如講故事、作游戲、看動畫片等等。現代教學活動中,也可以充分利用媒體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例如「浮力」這個內容,學生對浮力容易理解,但要讓學生明確浮力的實質,卻是一個難點,如果按照一般的方法進行講授,不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容易造成學習上的障礙。我在教學中先播放一段事先剪輯好的錄象:一群小朋友在頑皮球,不小心皮球掉進了一個小洞里,小洞較深。我讓同學們想,怎樣取出皮球呢?同學們議論紛紛,大多數同學都是用水灌入洞中,讓皮球浮起來。然後我接著問:假如不是皮球,而是鐵球呢?還能用水嗎?同學們再一次議論起來。這時候已經充分激起了學生的興趣,我再通過演示實驗,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二、重視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科學課中編排了大量的探究和實踐活動內容,在教學中應多給學生動手的機會。小學生好奇、好動、好玩,什麼都想摸一摸、玩一玩、做一做。根據學生的這一年齡特徵,在教學中積極藏找、創造條件,盡量滿足學生的動手要求。在動手的過程中積極的動腦,鼓勵學生多想、多問為什麼,鼓勵學生大膽猜想,使學生的思維處於積極狀態。例如:「馬鈴薯在水中的浮沉」一課,我讓學生分成幾個實驗小組,先將馬鈴薯放入盛清水的杯中,沉入水底,然後不斷向杯中加鹽並攪動,漸漸地馬鈴薯浮起來了。通過實驗、觀察、思考,是學生明白了「浮力的大小與液體的密度有關」的道理。三、重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觀察是認識事物和增長知識的主要方式。科學課程所涉及的主要是自然科學方面的內容,每一個知識點都離不開觀察和實驗,因此在教學中要做到實驗現象明顯、實物、圖片、標本要直觀,有的體積過小,不易看清,影響學生觀察,可利用媒體輔助教學。通過實驗、觀察,教師要引導學生針對問題進行分析,例如:在講「金屬中的熱傳遞現象」時,通過一個演示實驗,在一根鐵絲上每隔一段距離用蠟粘上一根火柴,將鐵絲固定,一端用酒精燈加熱,學生觀察火柴掉下來的先後順序,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溫度高低並結合生活經驗,使學生明白了「熱量總是從物體的高溫部分傳到低溫部分」。總之,每做一個實驗、每觀察一個實物或標本,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去思考、去分析,養成學生思考的習慣,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總之,科學課程內容十分豐富,其知識性、趣味性較強,教師應著重從培養學生能力方面多想辦法,讓每一堂課都既生動有趣,又能讓學生學到知識,這對學生今後的發展能起到很大的幫助,特別是農村學校,千萬不能再把這一門學科當著「豆芽科」而忽視掉了。

Ⅳ 小學科學教師怎樣備好科學課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過去是就教材而備教材,強調教師怎麼「教」,學生就怎麼「學」,多是以教師的「解讀」牽動或代替學生的「解決」,可以說學生是接受式的學習。新課程理念指出:高深教學是師生共同建構的過程,強調在合作互助中學習,特別關注學生的主體要求,尊重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順應學生的自我發展,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自我探究的學習能力。在這樣的理念下,教師的角色和教學方式發生了改變,那麼面對新課程,科學教師怎樣備課呢?由於現在大部分的學校科學教師還是擔任著科學教學兼其它學科的雙重工作,因現實問題迫使老師重語、數,輕科學,與其說是輕科學,還不如說教師的精力有限,正因為如此,學生沒有學習科學的積極性,更談不上效果,這當然是由一定的客觀條件造成的,但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科學老師必須要備好課,而且備課要素不同於其他學科,它要求教師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平常還需做一個有心人。我認為科學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需要做到如下幾點:
一、按新課程標准,備好教材。 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基本條件。更是學生學習的一種重要資源,也是師生溝通的中介。充分的利用教材,開展創造性的教學,是新課程的基本主張。我們說:教師是課程的開發者,研究教材的價值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教材的價值在於生成性。作為教師不深入鑽研教材,只是克隆書本和教參書上現成的觀點,那隻有當一輩子教書匠。要想達到更高的藝術境界,教師必須養成自我構建知識的習慣,指運用書本提供的知識背景和教師解讀出的闡釋性觀點去生成新知。研究教材要從知識性和人文性兩方面來考慮。知識性包括科學內含的知識和課外延伸的知識。人文性是從培養學生科學素養來講的,備教材應領會新課程的主要思想,研究科學教學的新課標,從整體上了解教材的特點,把握書本的體系結構,分析新課標,通過鑽研教學新課程標准,掌握教材基本內容和教學要求,統觀全局,抓住主線。
二、備每一節課的教材。 新教材的特點之一是:具有基礎性、豐富性和開放性。即教學內容是基礎而豐富的,呈現形式是豐富而開放的。因此,我們在備課時要認真挖掘教材每一課的資源,力圖呈現豐富多採的感知材料,給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留出一定的思維空間,具體做法如下: 我們在備每一節課的教材時,必須確定教學目標,知道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為了在教學中達到預定的目標,突出教學的重點,幫助學生順利地突破難點,教師應該作好充分的准備:一是信息儲備,二是相關知識准備,三是問題設計的科學性,四是實驗材料的准備。同時,還要考慮哪些是需要增加的知識點和教學中需要的器材和資源。教師都沒有深入鑽研教材,也沒有為一堂課作好准備,怎麼引導學生去探究。例如:四年級一冊最後一個單元中的2課《分類》,本課分兩大部分來開展研究活動。第一部分,引導學生認識什麼是分類;第二部分,讓學生知道科學分類的方法,在課文P56頁中提出了一個問題:你能找出這類海洋生物的特徵嗎?教師要引導學生討論這個問題,首先就須理解作者編排這個內容時暗含的活動結構,一共分4點:1、尋找家庭成員的多種特徵。2、確定家庭成員的相同特徵。3、用相同特徵來鑒別同類海洋生物。4、根據相同特徵畫出一個家庭新成員。備課中,我就用這4個導向去分析、理解,不管怎麼分析,就是不能確定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因為在參考書上也找不到答案,心裡沒底怎麼去引導學生學習呢?後來經過大量查閱資料,終於在《小學科學教育概論》這本書找到了正確的答案。一句話,這類海洋生物都長有6個朝向同一方向的腳,驚喜的是,原來教材上的這道題就是從這本書上搬過去的。
三、備學生的前概念。 什麼是學生的前概念-在引導學生學習本課之前,老師要事先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技能、技巧和情感態度。一句話,就是我們說的學生的基礎情況,「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是這次新課程改革的宗旨。在這樣的教育理念指導下,迫切需要我們的教師隨之改變以往的教育觀、教育行為,課堂上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的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二要在課堂上真正能做到「以學生發展為本」,使新課程的理念真正落實到每天的課堂上來,備課要做到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基礎、學習興趣、生活經驗、技能技巧和學習態度等情況。既了解一般情況,又了解個別差異,我們可以根據他們在以往學習科學的水平、能力基礎上來分析哪些知識點是學生容易掌握的,這樣的知識點就只需要點到為止,否則需要重點引導,進一步去探究,通過分析學生的差異來進行分組,在組中要特意安排動手能力強、有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強等方面較好的同學去當組長,讓他去帶領全組同學參與探究、研討活動,這樣的安排既讓學生增強了合作學習的意識,又提高了課堂教學成效。 為什麼要充分探究學生的前概念?依據有5點:1、知識的構建性:知識通過新、舊經驗互動來生成已知影響學習者的學習。2、知識的復雜性:知識不能以現成的方式打包,而且不能傳遞、復制。3、知識的社會性:學習共同休(師生共同建構知識)。4、有意義的學習:強調學生對世界的理解。5、學生的前概念是教育活動的生長點,採用的方法:運用前概念策略,對學生進行學習前診斷性評價,可以通過平時的活動,提問的方式,交流對某件事或某事物的看法,教師對學生的前概念進行分析參照課標,確定要改變的前概念。當你把學生的前概念分析透徹了,才去考慮單元的教學設計和每課的教學設計。例如:三年級下冊三單元:固體和液體。(1)單元內容:從哪些方面去認識它?固體軟硬透明輕重 形狀沉浮…… 液體顏色溶解(2)單元結構:固體--液體--沉浮(3)認識液體前概念:寫出知道液體的名稱。列出已知液體的性質。(回憶前面所學知識)做實驗:研究更多的性質。比較同體積液體的質量。研究不同液體的流動速度。研究不同液體在蠟紙上的形狀。總結:方法越多,認識的性質就越多。
四、備好每一課的探究材料 布魯納有一句至理名言:「任何學科內容如果以一種智慧的形式,可以有效地教給任何年齡的兒童。」雖然不是絕對的,但是,作為科學教師深知科學就是構建實驗的載體,由於小學生的認知差異大,只有藉助直觀、形象的東西才能真正認識事物本質屬性的特徵,才能促進學生把抽象的思維變為思維可視化,什麼是思維可視化?用圖畫的形式把自己心裡想到的表達出來,實際是一個建構模式,也是學生高層次轉化的過程。在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大量的課後作業都是在訓練學生的思維可視化。因此,教師在上課前,要認真准備探究活動的材料,不但要認真准備,而且還要做到精心挑選。如:彩色結晶的分離實驗,選擇樹枝十分重要,倘若隨便搞一個樹枝,那做出來的實驗效果就不理想,做此實驗,應該提示學生要挑選枝叉多的樹枝,做出來的效果十分漂亮,再比如:液體的沉浮實驗,你就不能選液體色彩接近的,應該選擇色彩對比度強的,這些液體在實驗後,看到的效果層次分明,色彩鮮艷,十分好看。
五、備教學策略(方法)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布魯納指出:教學生學習任何科目,決不是對學生心靈中灌輸一些固定的知識,而是啟發學生主動去求取知識與組織知識,教師不能把學生教成一個活動的書廚,而是學生如何去思維,教他如何象歷史學家那樣去研究,分析史料,那樣,從求知過程中去組織屬於他自己的知識,因此,教學方法非常重要。教學方法本身既包括了教師的教學方法,也包括了學生的學習方法,在科學教學中常用的策略有:提出問題,分組討論,小組交流,集體交流,分析歸納,觀察、演示、探究、驗證假設,展示、互評、設計實驗、知識拓展等方法,教師一定要根據教材和學生的需要來設計合適的教學方法,設計的教學方式一定要開放式的,要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討等認識活動凸現出來,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多的成為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自學探究、合作交流和規化人生的能力,只要教師選擇的教法符合學生的認知,加上運用現代的教學設備(多媒體及網路),合理的教學手段,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通過學習使他們學會學習的方法和提高獲取知識的能力。構建主義理論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單向地傳遞知識,而是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對外部信息主動地選擇和加工,教師應把程序式課堂教學變為建構式課堂教學。這樣的課堂教學,是在尊重、理解、相信學生的基礎上建構的。教師是指導者、組織者、策略者,教師對每個教學環節應有個合理的分析,研究教材的特點,研究學生的心理、遵循「教無定法,教必得法」的原則。這就需要教師理解多種教學策略,靈活運用。一般來講,教師要預測的教學程序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應該符合學生的發展的,關鍵是在實施過程中,教師如何藝術性的引導,教師的導向更重要,以學生為主體,不是什麼事都是學生說的算,在民主的基礎上還要集中,否則是另一個樣子(混亂的、無頭緒的)。教學過程的構建,首先要樹立現代的教學觀念,主張以人為本,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和創新意識,以學生的「自我嘗試在先,教師的引導在後」為原則。
六、備好教學組織形式 科學課程既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又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它要求學生不僅要很好地掌握理論知識,而且還要把所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生活實踐中去,並在生活實踐中不斷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我們在設計教學的組織形式時,要根據本節課的課程特點去分配教師教學時間和學生探究時間,把教師教學和讓學生進行分組合作、自主討論學習,學生交流相結合。「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是課程標準的目標之一。所以,我們在設計教案時,應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指導他們怎樣與同伴合作,我們認為學生最方便的合作夥伴就是自己的同學,從關心自己到關心同桌,從獨立學習到同桌、同組的互助學習,同桌同組既是學習的合作者,又是評價者,值得注意的是:要求學生把討論的結果記錄下來,在集體交流過程中,各組認真傾聽,然後互評,這樣,就防止了讓合作流於形式,要追求合作學習形式與效果的統一。

小學教師應具備哪些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

教育部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簡稱《標准》)中對語文課程的性質、特點、地位、目標及課程的基本理念都有所規劃,對小學語文教師應具備的素養提出了更新更重要的要求。 1.人文素養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與歷屆大綱相比。人文性是《標准》在語文課性質認識上的一個顯著特點,並作為一條紅線貫串於整個《標准》之中,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具備較高的人文素養。「人文」按現代漢語解釋是指人類社會各種文化現象。「素養」是指平日的修養,即指一定的理論、知識、藝術、思想等方面的水平。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人文素養方面首先必須具備豐富的社會科學知識。在自身的知識結構總體中,應把歷史、哲學、語言學、考古學、法學、文藝批評與歷史、倫理以及歷史和哲學方法等社會各種科學文化知識納入自己的知識結構總體中,並加強上述方面的修養。人文性是語文的重要性質之一,語文是「最具有社會文化、民族文化、歷史文化的課程。」它還具備了其他學科所無法一體涵容的倫理、道德、藝術、審美、情感、哲學思想等因素。文以載道、載情、載史、載文。另外,語文本身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人的社會歷史文化、與人的具體生命活動緊緊相連的。只有這樣,小學語文教師才能對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材料加以整合處理,為學生的語文學習展示豐富的歷史背景,創設出語文知識應用的現實情境來。其次要掌握比較寬厚的語文學科知識。小學語文教師要在語文知識方面全面掌握現代漢語、古代漢語、古典文學、外國文學、文學理論等語文學科知識,要在聽說讀寫方面具有較強的能力。對這些必須達到全面扎實、盡可能做到精通,對其所有問題都能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如《標准》要求1--6年級背誦古今詩文160篇,對這些篇章小學語文教師必須首先精通掌握。所以對於小學語文教師來說,只有學習掌握豐富的文學知識,具備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才能在語文教學中得心應手,左右逢源。 2.教育素養 《標准》在教學建議中的第一條就是「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在學習方式上,《標准》強調必須「積極倡導民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種在教學及學習方式上的變革,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教育素養。小學語文教師的教育素養應包括教育理論素養、語文教育能力素養及語文教學研究素養等方面。教育理論素養主要是指小學語文教師對教育科學知識的掌握,能夠恰當地運用教育學和心理學的概念、范疇、原理,處理教育教學中的各種問題,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設想。語文教育能力素養是指識字寫字教學能力、閱讀教學能力、作文教學能力、口語交際教學能力的綜合。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素養是指探索小學語文教育規律,用以指導語文教學實踐的素養,它是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素養、教育和創新素養的集中體現。小學語文教師的教育素養是小學語文教師整體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決定教師教學水平的好壞。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進一步學習掌握教育學、心理學、兒童教育心理學、教育統計學、小學語文教學論等教育科學知識,用以指導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實踐。 3.科學素養 科學素養是指人們通過實踐所獲得的掌握和運用科學的能力。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將不斷融合,與語文學科聯系密切,也必然反映到語文教學內容中來,語文學科的基礎工具性和綜合性的特點,使它的觸角伸到幾乎所有領域。如小學語文第六冊課本中《趙州橋》、《李時珍》等課涉及科學技術知識,而《海底世界》、《春蠶》等課文又涉及了自然環境知識等等。天真的小學生也許會問語文老師:「天為什麼是藍的」,「血為什麼是紅色的」,這些涉及物理、生物等方面的知識,不能因為你是一個語文教師而不去回答。所以必須提高小學語文教師的科學素養,使小學語文教師對自然科學的某些知識掌握到相當的深度和廣度,才能做到文理滲透、中外滲透、史學滲透。 小學教育是基礎的基礎,小學語文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一定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水平。也因為小學語文教師還承擔著向小學生傳播科學精神的重任,小學語文教師的科學素養應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對科學知識的了解、科學過程和方法的掌握及科學對社會的影響等方面。目前,我國小學語文教師的科學素養還有很多地方不令人滿意,尤其是對一些新知識的掌握,對科學過程、方法的了解,仍然有許多工作要做。我國目前已開展了小學教師培養的本科教育,這對提高小學語文教師的科學素養必然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4.創新素養 《標准》在總目標中明確指出:「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同時《標准》在課程建設上強調大教育觀,即克服語文課程孤立、封閉、凝固、僵化等種種弊端,在大教育觀的指導下,實現課程內容、課程實施等的根本變革,構建開放創新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體系。所有這些都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具備較強的創新素養。教育要創新,首先要擁有一批具備創新素養的教師,只有創新型的教師,才能實施創新教育,才能培養出創新型的學生。小學語文教師的創新素養最重要的是有引導創新意識,其核心是推祟創新、追求創新、以創新為榮。小學語文教師具備創新素養才能在教學中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具有創新素養的小學語文教師,才能在教學中營造民主寬松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氛圍,培植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主動意識,鼓勵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激活想像力和創新思維。 5.信息素養 《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具備信息素養,它包括信息意識與信息倫理道德、信息知識以及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指捕捉信息的敏銳性、篩選信息的果斷性、評估信息的准確性、交流信息的自如性和應用信息的獨創性。掌握一定的計算機網路操作技能,學會使用常用的工具性軟體,開發和利用網上信息資源為教學服務。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把語文教學內容轉化為信息學習的資源,並提供給小學生,即可以把課程內容編製成電子文稿、多媒體課件、網路課程等,教師把這些信息適時地展現給學生,再加上自己繪聲繪色的描述,就會把學生帶入一個生動、直觀的學習情境,加深他們對學習的理解。 6.美學素養 《標准》前言指出:「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在總目標中又指出:「要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所有這些敘述,都給我們傳達這樣一個信息:語文教學,不僅要教給學生純語言知識,還應注重學生情感培養,注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使之成為「完整」、「豐滿」的人,而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情境,教師首先必須具備較高的美學素養。小學語文教師的美學素養要求是比較高的,其審美品位應該是和諧又優雅的。和諧讓學生感受到恬靜和陶醉,優雅讓學生崇敬、嚮往。這種審美應體現於語文教學內容的呈現上、教學手段的選擇上、教學程序的設計上。如優秀的詩文往往包含著豐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遠的意境、精緻優美的語言。教學中如果有意識地運用,能使學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純潔心靈,開闊視野,增長知識,使學生掌握傳統文化的精髓,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和偉大,更加熱愛民族優秀文化。 7.實踐素養 《標准》多次從不同角度指出,語文知識的教學和訓練不能代替語文實踐和實踐中的經驗積累。在「教學建議中」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在「評價建議」中指出:要讓學生「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和領悟」。凡此種種都強調語文教學要重實踐、重體驗,也必然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加強實踐素養的提高。語文教學實踐性的重要體現是加強語文課程內容與課外、與生活的聯系與溝通,變讀書、答問的單調形式為課堂上充盈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這就是說小學語文教師的實踐素養主要表現在讓每個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讓討論、游戲、表演、欣賞、評價進入課堂,讓語文實踐活動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 小學語文教師的實踐素養是一種綜合的素養,是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的體現,是與學生語文學習、社會實際緊密聯系的。教師實踐素養的發揮要以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為目標。教師實踐素養的發揮將使小學語文教師由一個講授者變成一個語文學習環境創造者,由一個課堂資源的提供者,變成一個實踐方法的指導者。小學語文教師具備了這些實踐素養,就能將學生真正地帶入語文課程領域,使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語文、學會語文、會學語文。

Ⅶ 小學科學課程標准在科學教學中教師應注意什麼

1.怎樣理解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為什麼要用不同的行為化動詞表述不同類型的教學目標?
3.為什麼要「盡可能用表現性目標表達需長期積累才可能實現的目標」?
4.為什麼說「低估兒童學習科學的潛能比高估更可怕」?
5.怎樣鼓勵兒童通過動手動腦「學」科學?
6.如何使科學課教學富有兒童情趣?
7.為什麼教師要「彎下腰來傾聽兒童的心聲」?
8.什麼是親歷活動?
9.科學探究活動與親歷活動是什麼關系?
10.如何理解「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11.不同年級學生的探究活動有無差別?有何差別?
12.怎樣把握開放的教學觀念和有限的上課時數之間的關系?
13.怎樣把握開放的教學觀念和有限的課程資源的關系?
14.一節課下來教師不給學生一個肯定的結論,這樣好嗎?
15.科學教師對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有哪些指導策略?
16.為什麼要提倡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17.在小學科學教育中如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18.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要注意哪些問題?
19.什麼是教育評價?
20.學科教學評價發展的主要趨勢是什麼?
21.科學課程的教學評價如何定位?
22.怎樣理解「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23.怎樣理解「評價內容的全面化」?
24.怎樣理解「評價方法的多樣性」?
25.怎樣理解「評價時機的全程化」?
26.「科學探究」部分內容標準的評價特點是什麼?
27.「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部分內容標準的評價特點是什麼?
28.「科學知識」部分內容標準的評價特點是什麼?
29.怎樣通過日常教學中的觀察與訪談進行評價?
30.怎樣通過學生的作業、作品與傑出表現進行評價?
31.怎樣通過學生學業進行評價?
32.怎樣進行科學課程的測驗與考試?
33.怎樣運用「評定量表」評價學生的科學學習表現?
34.什麼是科學課程資源?
35.為什麼要重視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36.社區科學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要注意哪些問題?
37.如何開發與利用科學課程的網路資源?
38.為什麼說科學教師是最重要的科學課程資源?
39.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國家對教材改革提出了哪些要求?
40.《小學科學課程標准》為什麼要對教材編寫提出一系列的有關建議?
41.依據《標准》所編寫的小學科學教材半具有哪些顯著特徵?
42.《標准》對教材編寫者提出了哪些要求?
43.教師在教學中怎樣看待與使用新教材?
44.什麼樣的教師才能勝任小學科學教學?
45.科學教師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科學知識?
46.科學教師必須具備哪些能力?
47.一個合格的科學教師要經過哪幾個方面的培訓?
48.科學教師如何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科學教學水平?
49.在職科學教師的進修學習有效途徑有哪些?
50.為了順利開展科學教學,科學教學必須具備哪些儀器設備和場地?
51.如何布置科學專用教室?
52.如何布置學校里的科學活動園地?

1. 怎樣理解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用教材教」和「教教材」是兩種不同的教材觀。「教教材」是指這樣一種教材觀:把教材當聖經,恪守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因傳統教材絕大多數是以知識作為邏輯主線的,至多是結論加驗證性實驗,這樣「教教材」就成了只教概念,原理等知識的代名詞。 現代教學觀強調教學的目標是多樣的。科學教育的目標包括了科學素養的諸多側面: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科學態度情感價值觀……後幾者的教育在教材中的反映是有限的,它們更大程度上要靠親歷、體驗各種和科學有關的活動達成;同時,又不能離開有關的知識單獨進行。這勢必要求教師從「教教材的立場轉到用教材教的立場——在教知識的過程中有機結合科學方法、科學態度情感價值觀的教育以充分實現科學課程的育人潛能。
一位「用教材」教的教師是這樣設計「抑鬱症」這一知識點的教學的:為了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他讓學生比較兩種不同的抑抑理論;為了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他讓學生提出一種自己的抑鬱理論;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他提供了一個抑鬱病人案例,讓學生開治療處方。這是一個典型的「用教材教」的案例。
「用教材教」需要教師提高科學課程多方面目標意識和識別知識課程潛能的智慧:哪些知識的學習可以超越知識本身的價值。展示月相的變化是一回事,讓孩子連續觀察並記錄28天左右的月相是另一回事,後者給予兒童的更多也更重要:堅持性、客觀性、認真、嚴謹……

2. 為什麼要用不同的行為化動詞表述不同類型的教學目標?
首先看一下為什麼要用行為化動詞來表述教學目標。在教師撰寫的教學目標中,常常會看到類似這樣的表述:①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②演示熱脹冷縮現象;③學習「物體的沉和浮」。這些表述或失之於過於抽象、籠統,或失之於陳述的是教師行為,或失之於只寫出要學的課題,至使執教者無法對教學的效果真正做到心中有數。
美國學者拉爾夫·泰勒和布魯姆均認為:教學的效果最終應反應在學生的行為變化上,因此主張陳述教學目標時,主語應該是學生;謂語應該是可測量的行為化動詞。這樣,可以避免因目標表述由於抽象、空洞而難以把握、無法測量的弊端。這些主張,為諸多課程設計者和教師認可和接受。
其次再來看一下怎樣用不同的行為化動詞來表述不同類型的教學目標。
教學所要達到的目標是多種多樣的。布魯姆將教學目標分為三類:認知領域、動作技能領域和情感領域。另一位美國學者加涅將學習結果分為五類:言語信息、智慧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和態度。顯然,這些學習結果具有不同的特徵,言語信息涉及「知什麼」、態度和傾向性有關,其餘的則和「知如何」關聯。用不同的行為化動詞來表述這些不同類型的目標,可以使教師清醒地意識到教學後學生應發生哪些方面的行為變化,從而考慮選用不同的教學策略來達到這些目標。例如,當我們用「會做什麼」的句子來陳述目標時,就應想到要用練習的教學方式;當我們用「意識到……」的句子來陳述目標時,就應想到要創設情境給學生以體驗的機會。

3. 為什麼要「盡可能用表現性目標表達需長期積累才可能實現的目標」?
表現性目標是指每一個學生在與具體教育情境的種種「際遇」中所產生的個性化表現。當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揮、個性充分發展的時候,他在具體教育情境中的具體行為表現及所學到的東西是無法准確預知的。因此,表現性目標所追求的不是學生反應的同質性,而是反應的多元性,它不規定學生在完成一項或多項學習活動後准備獲得的行為,只描寫教師提供的情境、所要處理的問題以及所要從事的工作。而學生在此情境中產生的成品,都如其人的不同而多變。
表現性目標表述方式的提出建立在對行為目標的批判上,批判之一便是對情意領域目標更高層次思維能力目標這些需長期積累才可能實現的目標,很難准確地預設一節課後該發生何種行為變化,例如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對大自然美的鑒賞能力。這些目標的敘寫,與其指明活動後的行為變化,不如指明活動本身(學生需經歷的活動)更為有效,何況,活動的收獲完全可能超越預期的。
表現性行為目標的倡導者是美國課程學者艾斯納。艾斯納曾給出一些例證來說明怎樣制定「表現性目標」,如「通過使用鐵絲與木頭發展三維形式」;「參觀動物園並討論那兒有趣的事情」。「標准」舉的例子是「觀賞植物的花和葉」、「朗讀有關星空的美文」等,這些目標的表述均未指明學生在參加這些活動後能做什麼,但學生行為的變化是可能發生的。我們可以把表現性目標視為行為目標的補充

Ⅷ 小學科學教師考試試題

一、新課程理論部分(20分)
( 一 )、填空。(16分,每空0.5分)
1、教育的根本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次課程改革的任務是全面貫徹黨的__________,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的課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構建符合____________________要求的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課程改革的六項具體目標分別是:課程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是轉變學生的__________。學習方式不僅包括相對的學習方法,而且涉及學習__________、學習__________、學習__________、學習__________等心理因素和心靈力量。所以,轉變學習方式實質上是教育__________觀、__________觀和培養模式的變革。
3、研究性學習是指教師不把現成結論告訴學生,而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過程。
4、新課程中教師角色的轉變要求教師是學生學習的__________者;是新型教學關系中的學習者和__________者,也是新課程的__________者和__________者。
5、新課程強調建立促進學生________、教師____________________ 和課程__________的評價體系,在綜合評價的基礎上,更關注個體的__________和多方面的發展潛能。
6、新課程倡導的學生觀是:學生是__________的人,學生是__________的人,學生是具有__________的人。
( 二 )、簡答:(4分)
新課程中教師的教學行為將發生哪些變化?

二、專業知識部分(80分)
( 一 )、填空(20分,每空1分)
1、科學素養的四個核心因素是科學興趣、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學方法。
2、凸透鏡有放大、__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3、我國「神州」五號載人飛船首次發射成功,首位航天員是 。
4、植物的葉一般可以分為_______ 、_______ 、_______三部分。
5、物體的冷熱程度叫__________。要精確測量物體的溫度,需要使用___________。它是根據_________________的性質製成的。
6、人類生長發育和其他一切生命活動所需要的營養全部來自食物,食物中主要含有蛋白質、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五種營養成分。
7、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我國科學家是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是三種常用的凈化水的方法。
9、熱空氣受熱上升,冷空氣流過來補充,就形成了__________。
( 二 )、選擇(10分,每題1分)
1、解剖白菜花的正確順序是( )。
A、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B、萼片、花瓣、雌蕊、雄蕊
C、萼片、雄蕊、雌蕊、花瓣 D、萼片、雄蕊、花瓣、雌蕊
2、世界上種類最多,數量最多的動物是( )。
A、鳥類 B、哺乳動物 C、爬行動物 D、昆蟲
3、下列物體,能溶解於水的是( )。
A、白糖、油 B、食鹽、沙 C、氧氣、白糖 D、白糖、沙
4、用眼睛、鼻子、舌頭辨別物體時的順序,依次為( )。
A、先看後聞再嘗 B、先看後嘗再聞 C、先嘗後看再聞
5、月球的引力,比地球的小得多,只相當於地球引力的( )。
A.二分之一 B.六分之一 C.十分之一
6、我們在燈光下能看到物體,是光的( )。
A、反射現象 B、折射現象 C、輻射現象 D、直射現象
7、彩虹的顏色一般可以分為( )。
A、五種 B、六種 C、七種 D、無數種
8、下列不屬於果實的是( )
A、無籽西瓜 B、香蕉 C、向日葵籽 D、蘿卜
9、磁鐵中吸鐵本領最強的部分是在( )。
A、中間和兩端 B、中間或兩端 C、兩端 D、中間
10、使用酒精燈的正確步驟是( )。
A、打開燈帽豎放,從下往上點火,用內焰加熱,從正面蓋上燈帽
B、打開燈帽豎放,從上往下點火,用外焰加熱,從側面蓋上燈帽
C、打開燈帽豎放,從下往上點火,用外焰加熱,從側面蓋上燈帽
( 三 )簡答。(40分,每題8分)
1、小學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什麼?

2、日食的成因是什麼?

3、雷電是怎樣形成的?

4、什麼是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對人類有何意義?

5、在《沉與浮》一課教學時,老師發現有些學生是先放鹽,後加水,再放土豆;而另一些同學先放水,後放土豆,再加鹽;都使土豆浮起來了,你如何看待學生這一實驗步驟?

( 四 )、案例分析(10分)
對於下述課堂上的師生對話,你有何感想?
小學科學課上,老師在介紹木星時,按照教材指出它有13顆衛星。突然,有個學生否定了老師的說法:「不,老師,應該是15顆。」另一位學生馬上補充:「不,是16顆。」老師親切地問第一位學生,「你怎麼知道是15顆」,學生答「我在一本科普讀物上看到的。」老師接著又問另一位學生,他回答,「最近一期雜志上說是16顆。」這位老師聽了,高興地對同學們說,「你們真了不起!課本上有些知識范圍確實陳舊過時了,老師也落後了。木星的衛星究竟有多少顆,課後我們再研究、核實,好嗎?」
大概就是這樣

Ⅸ 如何成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

作為一位小學科學教師,我深知自己必須儲備豐富的科學知識。說科學是個雜家,並不誇張,走進科學這個世界,意味著你不僅僅是要跟科學這門課打交道,還要跟與之相關的語文、地理、數學、美術、信息、物理等學科打交道,盡管涉及的相關課目內容淺顯,但必須融會貫通,揉合到科學課當中。如執教三年級科學上冊《動物》這一單元,要求學生會畫蚯蚓、螞蟻、金魚等動物,有的學生就感到下筆困難,這就要求教師須掌握畫簡筆畫的方法,教學生先畫出動物的主要形狀,然後畫出各個部分,記下看到的每一個細節,最後作上標記;又如《空氣有重量嗎》一課,學生通過學習認識到空氣和別的物質一樣都具有重量(質量),從而認識到空氣是一種物質。再通過做實驗,進一步驗證空氣有重量。這涉及到物理方面的知識……。 常言道,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而教師的這桶水也必須常有更新,才能滿足教學需要。教師只有具備豐富的科學知識,熟練的操作技能,良好的思維品質,還應當了解現代教育教學的理論知識、掌握現代教育教學中所蘊含的科學信息技術。才能在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實驗和探究過程中,不再把科學知識的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教學任務和目的。因此,在科學課程中,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方法,將被學生自主探究,教師適當點拔所替代。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導者,而是課堂的引領者。引導學生去探究去學習,去尋找正確的答案。 其次,科學課最重要的一個理念就是強調課堂教學要從問題入手。如何設問,如何引導學生進入預定的課里進行學習,最主要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從問題入手,讓學生帶著渴望知識的願望去學習。問題的提出——預測問題——設計實驗——動手實驗——驗證預測——得出結論。學生從問題的提出到得出結論要經過一大段過程,沒有過程和方法做鋪墊,解決問題或得出結論也是一句空話。作為一名教師必須教會孩子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他從提出問題,經過一系列的研究過程,運用一系列的科學方法,最後把問題解決了,才是科學教育的全過程。在經歷過程和運用方法的研究過程中,學生必然會獲得相關的知識,掌握一定的技能,發展一定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些都是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實現、要達到的目標。 第三,科學教學新模式的教學結構由學生、教師、教材(含網上信息)和媒體四要素有機組成。這種教學結構的首要特徵在於信息技術(媒體)與科學課教學內容的整合。其基本涵義是在整合信息技術(媒體)與教學內容的過程中,學生發揮學習主體的作用,教師起指導作用,教材是基本的課程資源和學生認識科學世界的主要對象,信息技術媒體則有助知、激情和促進師生交流的作用。如我執教的四年級科學上冊《天氣》一課也印證了科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是有效的,更是高效的。特別是天氣預報這種每天都要播報的天氣現象,學生只是聽,而從沒有專注的去留心觀察過,我先用一段視頻錄像播報天氣預報,請同學們回答,通過天氣預報的播出,你從中了解到了哪些天氣現象以及天氣符號。結果學生舉手的寥寥無幾,如何讓學生產生持久的關注天氣的習慣呢?接下來,用課件演示天氣是如何影響人們的衣食住行,使學生從中體會到天氣對人們的重要性,並教學生用簡單的網狀圖把影響天氣的因素聯系起來,幫助學生更好的地認識天氣。這種真實地展現了天氣與人們衣食住行的關系,通過梳理,學生初步建立了「天氣」的概念。試想如果這堂課沒有信息技術作為支撐,純粹憑借書上的兩三幅圖、幾行文字,課堂就會顯得蒼白無力,舉步維艱。教學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Ⅹ 小學科學教師怎樣駕馭好自己的課堂

駕馭課堂教學是教師正常執行教學任務和貫徹教學思想的必要條件,駕馭課堂的質量是關繫到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體現教師素質的重要方面。教師們要提高自己的駕馭課堂能力就必須具有如下幾點認識與一些技巧:
一、教師在學生心中具有較高威信是駕馭課堂
教師的威信是學生接受教誨的基礎和前提,能喚起學生的積極情感體驗,產生向老師模仿的意向。這種威信使教師在採取有效措施,排除課堂干擾方面具有極大的優勢。教師要在學生心中樹立的威信必須做好如下兩點:
第一,要有很強的責任心、事業心。家長為孩子考大學煞費苦心,不惜代價,希望有個好學校、好專業、好老師。碰到不負責、不合格的學校、教師,如同買了「偽劣產品」,非常憤怒,更可惡的是耽誤了孩子的一生前程。
第二,教師必須對自己所承擔的課程及整個學科領域有深刻的理解和深入的研究。決不能「一本書主義」,必須廣泛研究相關「教材、資料」,尤其是考試信息,更要考慮班情、學情,選擇恰當的教學方式,把理論加工,實際運用、研究成果有機結合在一起,讓學生最易掌握信息。
第三,要為學生樹立治學的嚴緊典範。教師的課堂要板書工整、作圖規范、邏輯嚴密、論證有力,要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並及時訂正,讓學生感受到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形成求真務實的良好習慣。教師要客觀的點評學生的作業與考卷,對就是對,錯就是錯,讓學生感受到「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氛圍,讓學生體會「認真對待每一件事」的感受。
二、教師准備充分是駕馭課堂的保證
教師首先要認真對待自己的每一堂課。要把課堂當作自己生命延續的主要場所;
其次要充分備課。備課要從整體上著眼,只有整體把握得准,重點把握得好,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相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是在一些細微末節上琢磨,就會把教材搞得支離破碎,使學生不知所雲,課堂內容空洞;備課時要注意過多的頭緒只能讓學生無所適從,短暫的一堂課只能解決一兩個大問題,多數時候只能堅持一課一得的原則。備課還要從教法選用上做文章,因為教法的運用與教材的理解是形和質的關系,要在對教材的精研深鑽的基礎上去講求教法的多樣化,這樣教學藝術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上課效果才能好。
再者,教師還要從精神上做好充分的准備。因為上課語言極富穿透力,內容豐富、現實,形式生動,難易適中,照顧主體,就能夠吸引住學生,所以,老師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讓學生時常被教師精神所鼓舞,被教師的充沛精力所感染,給部分無心向學,違反秩序學生的學生以威懾力,這樣就師生同坐一條船。
另外,教師還要准備好教具。對自己的課件必須先在多媒體教室中試用,確保正常時才引入課堂;還有掛圖、小黑板、三角板等教學用器也應准備充分,一方面做好示範,另一方面也體現教師對課堂的認真態度。
三、掌控好課堂教學環節是駕馭課堂的關鍵
(一)、組織好一堂課的開端
一個良好開端是一堂課成功的一半。教師要採用恰當的開課技巧,創設良好的情境,使全班學生很快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具體做法是:1.組織好教學情境。上課准備鈴響,要用眼神暗示學生做好上課的准備工作。上課鈴響,老師立即登上講台,此時要環視全班學生,檢查有無缺席,情緒怎樣,同時也以自己的飽滿的精神狀態為示範,暗示學生要振作精神,盡快進入教學情境之中;2.創設良好的教學情感的氛圍。老師要把自己對學生的期待及對教材的情感,盡快融入教學的情感中,使學生在情感上與教師產生共鳴,促使他們表現出與老師配合的積極性;3.根據不同教學內容採用不同的開課技巧。
(二)、抓好課堂秩序的管理
管理好課堂秩序是教學活動正常進行的基本保證,有助於師生教學情緒的穩定,有助於師生雙方信息的交流。課堂中難免出現少數學生聽課厭倦、走神、睡意朦朧、出現小憩或渾渾大睡;討論問題時,談論一些非相關問題,說怪話、搞小動作、看其它書籍等,這時要運用語言信息和非語言信息調控學生的學習情緒,以平衡教學活動。
如可藉助授課語言的高低音調進行調整,即在授課時,發現學生有困意、走神、說閑話、搞小動作或繼續討論時,可突然提高語言音量,或壓低音量,甚至可以是稍作停頓,就可以達到讓他們的思緒收回來的效果。也可以在重點、難點之處藉助語速及語調的變化來提醒或警示睏倦者。還可以利用在重、難點中具體而富有情趣的實例,來活躍課堂氣氛;同時隱含針對性的語言,來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警覺,從而達到使學生精力集中,把心收回來的效果。如果偶然遇到外來干擾信息,教師可採用幽默性語言加以過渡,以一笑以置之。
(三)、引導注意規律指向學習內容
有效地喚起和組織學生的「注意」是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基本條件。利用教師「變位講課法」引起學生的警覺。教師在非板書較長的時段內,走下講台,在教室內「做變位講課」,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可以打消學生心目中,由於距離效應自然而然產生出老師發覺不了的心理感應,由於教師授課的方位發生變換,給學生視覺、聽覺都帶來新感受,同時老師在變位講課時,如能伴之以視覺效果、手勢效果的配合使用,更能拉近師生之間的時空距離和情感距離,從而使課堂教育效果妙不可言。
利用課堂的提問來轉移學生的注意,在個別學生不專注時,採用突然提問其周圍的同學,使學生從其他思絮中轉移過來。也可採用誇張的手勢或對某些同學引起警示注意的手勢,讓課堂中的不合理現象消滅於萌芽之中,達到「無聲勝有聲」的目的。
通過將教師講轉變成通過巧妙地設計問題,師生一步一步的對話來控制與引導學生的注意。對話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參與性。
通過課堂活動,將老師在課堂上做的事,化解為具體的操作步驟,讓學生去試驗、去猜測、去完成,將學生的被動聽講轉化為主動操作以使注意扭轉過來。就好比體育課上「一是出汗,二是笑」基本標准,讓學生在課堂活動充分,達到高層次教學境界。
(四)、利用教師「眼神」調節好課堂情境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教師的每一個眼神都是對學生的一點啟發與鼓勵。教師只有深入了解學生的年齡、特徵、個性特點和豐富教育經驗才能透過學生外在的行為,挖掘其背後的故事。
(1)要煉就善於發現學生心理變化的本領,尤其是在課堂開始的組織教學環節中,不應該只是對「師生問好、環視全體學生」走走過場,對個別學生表情變化作好觀察和分析,有時通過反復的「定視」交流將有利於防患於未然。
(2)在「定視」中要煉就眼神和面部表情豐富變化的本領。如對學生睏倦、走神、要搞小動作、看其它書等的細微變化,做到通過眼神、面部表情的變化,採取「警示--批評--希望--鼓勵」從而達到師生間心理溝通和共鳴的效果。這樣眼神的交流在某些場合下比言語的直接批評、懲罰更有效。
(五)、運用小結與作業布置結束好一堂課
一堂課的結束環節十分重要,它是一堂課升華結晶的關鍵,通常我們要做到:1.幫助學生加以整理歸納,理出學習內容的層次結構,讓知識「串成線,結成網」;2.精選與學習內容緊密結合、有代表性又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的作業布置給學生;3. 藝術性地結束課堂。如留下帶有啟發性、探究性的問題,讓學生課後繼續思考,促使學生展開想像;或在總結本節課所講的內容之後提出與下節課有關的新問題,造成懸念,激起學生探求新知識的慾望;4.要按時結束一堂課,做到准時下課,不可提前,也不可拖堂。
四、民主的師生關系是駕馭課堂精髓
公平、民主、自由是人追求的基本目標之一,也是學生達到心理平衡的支柱之一,創設民主的教學環境,以保證學習氣氛的輕松、和諧,達到駕馭課堂的目的。
教育教學的民主主要是教師的心理民主、組織民主、評價民主、人際關系民主等,具體要求是:1.採用民主型的教學方式;2. 樹立正確的學生觀;3. 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實現情感教學;4. 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集體;5. 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善於傾聽學生的心聲; 6. 對學生能作出客觀而又公正的評價,以評價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7. 具有人際交往的技巧,恰當使用幽默藝術,保護學生心理;8. 扮演好心理顧問或知心朋友的角色;9. 具有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大膽相信學生能力;10.創設使學生暢所欲言的情境和以勇於發表個人見解為榮的氣氛。
駕馭課堂教學是教師的必備條件,駕馭課堂能力要求教師善於積累、善於觀察、善於分析、善於改造自我、善於用愛去呵護每個幼小的心靈,只要「用心教育」必然成功。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教師科學知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