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全識 > 知行小學生

知行小學生

發布時間:2020-12-02 19:20:33

『壹』 德育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德育教育已提升到學校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作為德育教育最基礎的內容——學生日常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強調學校「要重視對學生進行中國優秀文化傳統教育,對少先隊員還要注意進行文明行為的養成教育」。抓好日常生活與行為規范養成教育,是落實素質教育精神的時代要求,是重中之重。
著重進行有關小學生在學習、做事和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的研究與實踐,以使小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養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和學習方面的良好行為習慣,為其健康人格的培育奠定基礎。

(1)創新方面。依據少年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遵循教育規律,努力構建創新養成教育途徑和模式,將養成教育貫穿到學生日常生活行為中,多層次、全方位的進行跟蹤教育,突出成長為主的教育理念。

(2)理論意義。立足於應用探索與實踐,在探索和實踐過程中總結寄宿制學校學生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的規律,豐富素質教育理論和養成教育理論內涵

(3)應用價值。本課題著手與途徑和模式的實驗和探索,側重於應用實踐,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努力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具有健康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促進他們的可持續發展。

主要途徑是:密切結合我校寄宿制辦學實際,通過個案研究以及一系列具體行為習慣養成的實驗研究,形成新的理論觀點和實踐方法。在操作層面上,提供相應的切實可行的方法和措施。努力探索出寄宿制學校班級管理中少年兒童行為習慣養成的新觀點、新方法和新途徑

『貳』 慧知行學生怎麼自評

學生自評主要是寫怎樣遵守紀律,怎樣努力學習, 怎樣尊敬師長就可以了。

『叄』 小學生 知行篇 解讀 展板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

1.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詩無達詁。《論語·為政》篇中的這句話向來有多種解釋,通俗來講大抵可以表述為:when U know a thing, to hold that U know it; and when U do not know a thing, to allow that U do not know it, that is knowledge.記得一位友人曾經告訴過我:在一個問題上,你知道,別人不知道,你便贏了;別人知其一,你知其二,你又贏了。於是我們不妨這樣來理解孔老夫子的這句話:The more U know, the better UR life is. 當然,這個可不適用於港片或是武俠片,因為裡面的人除了男女主角外幾乎都是「知道得越多,死得就越快」!
知識的獲得不外乎兩種途徑:一是行萬里路,二是讀萬卷書。用當下比較文藝加小清新的說法就是:要麼旅行,要麼讀書,身體和心靈,必須有一個在路上。如果有時間,我一定不會宅在家裡,去近的、遠的,自然的、人文的,花錢的、不花錢的,各種各樣的地方去,見各式各樣的風景和美女。如果有精力,我一定會捧起書本,讀一讀小詩、品一品小文、背一背小單詞,雖然每次還未背完一個List就睡了過去。但是實踐證明,看過美女跟對著鏡子看自己是兩碼事,背著書睡過去跟數著羊昏睡過去也不是一回事。正所謂雁過留痕,有意無意間會經歷更多的事,閱更多的人,獲得更豐富的知識,提升到更高的品味。
2. Better late than never.
約莫是上個月,在從黨校開往江北的2路公交上,我曾看到過這樣一幕場景:一位母親抱著一個四、五歲大的孩子坐在老弱病殘孕專座上,車到一站,上來一位老大爺。這位母親為教育孩子從小要懂得尊敬老人,於是欲起身叫孩子給老人讓座。孩子不肯,張嘴就哭,母親大聲呵斥,孩子哭得是變本加厲,但最終還是很不情願地給老人讓了座。在這個事件中,孩子的感受是痛苦的。作為母親,似乎理所當然地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將世俗道德倫理讓孩子盡早知曉並遵守,但這個過程對孩子來說無疑是一次「洗禮」。在該事件之前,孩子因為「無知」,所以能坦然地享受「坐車」的快感;經過這次痛苦的經歷,孩子變得「有知」,可想其以後坐車心裡便添了些「負擔」,遇到老弱病殘孕就會條件反射地想想是否應該讓座了。
知識越多,人就越明禮;閱歷越豐富,人就越成熟。可是明禮就意味著去稜角合規矩,成熟就意味著細琢磨成方圓,皆是痛苦的。人總要長大,與其在孩童時期就要承受痛苦,莫不如晚一點?正所謂「神經病人思維廣,弱智兒童歡樂多」,「無知」便「無欲」也「無求」嘛,聽起來挺有道理。我用這個道理跟一位同事談起此事,他表示無語,只是給我舉了另一個例子:比如你今年剛畢業,24歲,新到一個單位,別人都用小字輩稱呼你,你什麼不懂都可以問A姐或B哥,別人會說你好學;假如你已經30多歲了才進一個新單位,業務不熟、人脈不濟,而裡面熟悉業務、諳於世故的都是些20出頭的小丫頭片子,你好意思天天追著她們問東問西嗎?一個年齡段就應該有一個年齡段的人應該具備的素質,「知人明理」這件事只能提前而絕對不能滯後。英語里常說Better late than never,意思是晚知道總比不知道的好,實際上,早知道總比晚知道的好!
3.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前兩天接手做事業單位登記的一套資料,剛開始覺得很是麻煩,最主要的還是因為以前根本就沒有接觸過,以後恐怕也很難會做,以至於內心裡有些抵觸,所以一直擱在一旁。直到領導一催再催到了最後交材料的時候才迫不得已開始研究起來。沒想到這一做下來竟有了出人意料的收獲,不僅對其常識和程序有了更系統的認識,還不知不覺打通了好幾個關節點,在後來的一次考試中輕松地拿了下了好幾個單選。打這以後,我的工作熱情又重新燃燒了起來,不再將一些可做可不做的活兒推給別人去做,也不再將可早做也可晚做的事攢下來慢慢做,而是在有限的時間里選擇做、多做與早做。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故事中的哈姆萊特是個「憂郁」的王子,也是個「猶豫」的王子。殺還是不殺?早報仇還是晚報仇?生存還是毀滅?他會思考良久。是在思考做一件事的價值?時機?後果?總之除了他的那些超凡的哲理外,更多的還是跟平凡人一樣在可行與不可行之間做個取捨罷了。當花瓣離開花朵,暗香殘留。當你去認認真真做一件事的時候,不論結果如何,你都是贏家,贏得的是與「未知」相對的「已知」,與「恐懼」相對的「坦然」。 因此,在爬往高山去的小路上,如果遇到路邊的野花,你一定要採摘,不採白不採,采了不白采。
4. Melangkah lagi.
第一次從Dedy那裡聽到這句「Melangkah lagi, jangan berhenti! 」我就很喜歡,後來問他到底怎麼解釋,他說就是「繼續努力向前邁步,不停歇」的意思。雖然不清楚到底能不能跟英語的「Keep moving」,韓語的「a za a za fighting」以及日語的「乾巴爹」等加油鼓勁的詞彙相對等,但從字面意思中也能感受到這句話里有一種掀起人的強烈的慾望,使其付諸於行動的呼喊。尤其讓我眼前一亮印象深刻的是「lagi」這個單詞,在印尼語中「lagi」是「又、再」的意思,也可以理解為「不停、重復」。這讓我想起了小學老師給我們講愛迪生發明電燈的故事來。據說小愛同志一共試用了6000多種材料,經過7000多次重復的試驗才取得成功,不得不佩服他的執著與韌勁。
我們總是抱怨每天都做同樣的工作而毫無新意,憤世嫉俗地抨擊這個社會將人變成了機器,其實,人要生活總得工作,重要的不是做什麼,而是每天都有做。「坐地日行八萬里」,「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相信即使是同樣的事情,多做一遍也會有收獲,或許是提升速度的技巧,或是提高質量的方法,總之都是大有裨益的。如果心浮氣躁,就很難看到同中之異,唯有心平氣和方能體會螺旋形上升的快感。
後記:
早在宋明時期,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就提出了「知行合一」和「知行並進」說並發表了反傳統的獨到見解:「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如今,小文一篇,除繼承先生之衣缽外,欲以通俗之文字記言近來之感悟,意在去除浮躁、著意沉澱,在方法論上圈注提點:在知與不知間理性地選擇知;在早知與晚知時主動地選擇早知;在做與不做間果斷地選擇做;在做一遍與舉一反三間選擇坦然。

『肆』 上學時,老師都是怎麼安排座位的

大學新來生入學之後,也源並沒有明確的標准怎麼安排學生座位。一般都是隨機坐的,但是一般還是女孩子跟女孩子坐一起,男孩子跟男孩子坐一起。但是能從座位看出那些成績比較好,那些是後進生。前三排基本上都是成績差不多的,倒數的一排基本上都是後進生。你想啊,成績好的學生都想認認真真聽課,坐後面就有可能聽不清楚了。

閱讀全文

與知行小學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