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生日記:太空梭製做方法
這位同學你好,我猜你應該問的是,太空梭的模型對吧...以後提問要問清楚哦!!
請其他回答者,不要誤導小孩子,小孩怎麼會去造真正的飛機呢?答非所問...
下面是來自網路的經驗..我先把步驟告訴你.當然你自己如果有興趣也可以動手做一做..
培養一下自己的興趣也是很不錯的...!
如果你只是為了寫寫日記,應付下老師,我還是建議你看完以後再寫..可以省略不少..
當你理解了後,就簡單了..日記就寫寫步驟就足夠了...重要的是加深你的思考能力!!
======================================================================
1.准備齊材料和工具
2.必須首先設計出你的太空梭機翼,包括機翼和尾翼
尺寸按照牛奶盒尺寸設計。用硬紙板剪出來
3.現在可以初步組合各部分, 塑料瓶子用來製作外燃料箱,兩個紙巾筒作為太空梭的助推器。 兩個助推器頂部的尖頂可以用紙板製作,底部的喇叭口可以用紙杯製作也可以用蛋托做。 如果你有更好的想法和可以廢物利用的材料當然盡可以使用。
4.粘好軌道器的三角翼和尾翼,三枚瓶蓋粘到軌道器尾部。
5.下面就可以用遮蔽膠帶封粘各個部分,用塗料、漆進行上色也可以。
6.最後的細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用彩紙、彩色膠帶或者塗料來裝飾你的作品。
充分運用你的想像力,只要能達到你想要的效果,可以使用各種手段。
7.現在用膠水或膠帶把你所有的部分拼湊起來..
8.你可以加一些棉花球進你的引擎作為煙霧,甚至建立一個酷發射塔來搭配你的飛船。3… 2…… 1……起飛!
========================================================================
以上是步驟方法...沒有圖片..詳細的地址在這里,你可以看看,裡面有圖片的..就是日常廢料..
環保利用,很好的!
點這里網路經驗:
http://jingyan..com/album/e9fb46e194761e7521f76686.html
❷ 小學生用「宇航員在太空怎麼生活」寫一段話
吃飯、喝水對於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來說,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了,但在失重環境下的太空生活,宇航員的飲食就變得十分復雜而且特別奇妙。可以說,宇航員的營養需求、食品制備、供給和他們的進食方式等都有一定的特殊性,與他們在地面生活的飲食有著很大的不同。
航天食品從本質上講與地面普通食品是一樣的,都是為人體提供能量和營養。但為了節省飛船的空間和發射時的有效載荷,宇航員攜帶的航天食品應盡可能重量輕、
體積小。如營養好的干化餅乾和干化香腸,吃時用水泡一下,即可恢復到與新鮮食品相近的味道。航天食品除了要能經受住航天特殊環境因素的影響,如沖擊、振
動、加速度等的考驗而不失效外,還必須針對宇航員在失重條件下生理改變的指數對膳食的營養素作適當調整,如肌肉萎縮就要求食品必須提供充足的優質蛋白質;
骨質丟失則要求食品提供充足的鈣以及適宜的鈣磷比例和維生素等。
宇航員在航天飛行活動中如何進食,對他們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考驗。在失重條件下,一杯盛滿水的杯子朝下朝上放都一樣,杯子里的水不會自動飄浮或灑落出來,如
果放在桌子上,杯子會連同水一起飛起來。所以說,宇航員在地面上原有的吃飯、喝水習慣到了太空就完全不能適用了。一般來講,各種食物、零件、用具等都是固
定好了的。宇航員從食品櫃里拿出食品後,要把裝食品的復合塑料膜袋剪開一個小口,把叉子和筷子伸進口袋裡叉著往嘴裡送。為了防止食品碎屑到處飄飛,影響宇
航員或設備的正常工作,這種食品往往都用小包裝,製成與口大小相近的方塊、長方塊或小球狀的「一口吃」食品,吃時不必再切開。如果宇航員要喝水,吃湯、
羹、汁、果醬時,直接從塑料口袋或牙膏狀的軟鋁管里,一點一點往嘴裡擠就可以了。
隨著火箭技術的發展,宇航員從地面帶去的食品可以豐富些了。如
濕食品或半濕食品的帶汁火雞、牛肉等,它們的水分含量和地面吃的正常食品相同。現在,宇航員們在太空艙里已經可以使用微波加熱器來烘烤食物了。這種微波加
熱器與地面上使用的加熱器有所不同。它上面有一些特製的凹進去的小格。為了防止加熱時食物飄浮起來,需要加熱的食物都必須固定在這些小格內,插上電源後,
一會兒就可以將食物加熱到可口的程度。有了它,宇航員們就可以品嘗到熱烘烘、香噴噴的紅燒牛肉、炒蛋、豬排等食物了,其口感與在地面沒有多大區別。
但航天員在太空中大小便不是簡單之事。由於在太空水不會往下流,因此要使用「抽氣馬桶」,靠氣流將大小便帶走。
馬
桶的中央有一個直徑約10厘米的孔。孔的下端裝有一台抽氣機,打開抽氣機後可從馬桶中抽氣,同時還使馬桶內的空氣發生顫動。空氣的顫動又可使大便中成形的
部分碎裂,然後被抽進馬桶底部的收集袋中。使用這種馬桶時,屁股一定要跟馬桶的邊緣貼緊,使馬桶內完全密封。如果密封不嚴,裡面的氣流就無法將糞便帶走。
在抽氣馬桶內大小便是分開收集的。馬桶和一個塑料套相連,大小便後要快速關閉橡皮閥,使大便被氣流導入不透氣的橡皮口袋裡,然後進入特製垃圾箱;尿被導入尿液儲箱。
航天員在太空拉大便必須經過專門的訓練,要將肛門對准中央孔把大便拉出來,否則大便就可能從馬桶中飄出來,在艙內到處亂飛,成為一場災難。通過訓練,航天員一定要記住自己屁股與馬桶座部的相對位置。
美
國太空梭的航天員大小便時用一條束帶將人和便盆固定緊,用特殊的裝置把大小便收集起來。如果大小便裝置發生故障時,可以用備用的大小便收集袋。美航天飛
機第12次飛行時,由於太空梭上衛生間小便裝置出口處結上了冰,堵住了廁所,所以機上的6名(5男1女)航天員為此幾乎陷入困境。經請示地面指揮系統決
定,除1名女航天員可以繼續使用原廁所外,其它5人一律使用備用的大小便收集袋進行大小便。這給航天員生活帶來極大的不方便。他們最擔心的是怕把大小便弄
到空間,因而處處小心翼翼。此事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現在,太空梭已有新型馬桶了。其下方有一個圓筒,在航天員使用廁所前馬桶內就自動放置一個裝大便的塑料袋。用完廁所後塑料袋自動密封好,並有一個帶杠桿
的活塞將塑料袋推到圓筒的底部。同時又自動更換上新的塑料袋,以備下一次使用。當圓筒裝滿大便袋後,自動換上新的圓筒。圓筒上有密封裝置,臭氣不能發散出
來,因此更衛生和適用。
個人衛生———麻煩
刷牙美國人最初是用一種特殊膠姆糖經過在嘴內充分咀嚼來代替刷牙的,蘇聯的航天員則是用手裹著毛巾在口腔內按摩擦洗來代替刷牙。這兩種方法很簡單,但口腔
中的細菌不易清除。後來,專家們要求航天員們使用電泳牙刷和特別牙膏刷牙。但直到發明了用密封式吸水法處理水的方式後,才使航天員有了較徹底清潔牙齒和口
腔的可能。
每個航天員有一個裝有牙刷、指甲刀、肥皂和除臭劑等各種衛生用品的衛生包。航天員使用特製的漱口杯,刷牙後的廢水和泡沫要吐到衛生紙或毛巾上。
航天員刮鬍子也不是一件樂事,因為刮下來的胡碴要飛起來的,一旦不慎胡碴落在空間中則很難清理。所以,他們使用一種密封式刮鬍刀,它通過一條密封管同吸塵器聯起來,吸塵器能把胡碴吸進廢物處理箱中。
洗澡航天員平時洗臉是用濕毛巾擦洗,所以只有當洗澡時他們才能徹底洗。在美國的「天空實驗室」、蘇俄的和平號空間站都有「洗澡間」。它是一個大的圓形淋浴
筒,航天員進入筒內,用手持噴頭噴淋。筒底有吸水孔,通過吸水孔可以將水從淋浴筒吸走,否則水液會充滿整個的淋浴筒。在淋浴前,必須先把腳用限制帶固定在
地板上,否則在淋浴中身體會滾翻,甚至頭朝下腳朝上。同時還應將淋浴筒的蓋子蓋好,不要讓水噴灑到淋浴筒外。不過,由於洗澡設備體積太大,太空梭和「國
際空間站」上沒有安裝,所以航天員通常是用濕毛巾擦澡,並用一種不必用清水沖洗的洗發液。
清潔由於航天器座艙內的殘渣、塵埃不會自動下落,而是
到處亂飛、漂浮,所以打掃衛生時除用吸塵器外,還得用濕布擦拭艙內器壁和物體上的灰塵。如果遇上水珠、胡碴、飯碴、甚至糞便等垃圾不慎飛入艙內空間,就得
大清理。這時航天員要戴上口罩、手套,穿上罩衣,用吸塵器吸,用濕布擦,才能把這些垃圾除掉。
運動在太空生活中航天員最喜歡進行體育鍛煉,這樣不僅能消遣,而且可使全身的肌肉有收縮運動的機會以保持體力。他們在跑台上跑步,用彈簧拉力器鍛煉臂
力,騎自行車功率計進行「越野」賽。航天員還喜歡穿上被稱為「企鵝服」的服裝,它能使你的肌肉處於緊張狀態,只要動一下就得用勁,從而達到鍛煉肌肉的目
的。
宇航員在太空怎麼睡覺?
給航天員提供了一個睡袋,睡覺時,航天員一定要將手臂放進睡袋裡,把雙手束在胸前,以免無意中碰到儀器設備的開關。
航天飛行時的一次日落日出,晝夜周期長短不一,因為它和飛船繞地球飛行的軌道高低相關。神舟系列飛船在太空飛行過程中約90分鍾一個晝夜周期,最長的黑
夜僅僅是37分鍾。因此航天員的作息時間表不能像在地面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樣制定,而只能依據人的生物節律和飛行任務需要統籌安排。根據飛行程
序,24小時雙人乘組的航天員可以每人輪換睡眠6--7小時。
航天員在太空中睡眠也很特別,反正在失重環境里不分上和下,站著躺著睡都一樣。睡袋一般固定在飛船內的艙壁上,這樣就像睡在床上一樣舒服。所以,航天員既可以筆直地站著靠艙壁睡,又可以靠著天花板睡,總之你想怎麼睡都是可以的。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指揮兼總設計師,中國航天醫學工程學科與航天飛行訓練模擬技術方向學術帶頭人陳善廣說,我們專門給航天員提供了一個睡袋,
人就睡在睡袋裡面,不過睡袋是掛在軌道艙的艙壁上。「神五」時,航天員的任務比較多比較重,楊利偉只睡了個把小時。但是「神六」不一樣了,我們在地面進行
過試驗,把他們的作息時間進行了科學的安排,操作任務的間隙安排他們進行必要的休息,一天至少要睡六七個小時。
睡覺時,航天員一定要將手臂放進睡袋裡,把雙手束在胸前,以免無意中碰到儀器設備的開關。同時由於在失重的環境中,睡眠中的人會有四肢脫離軀乾的感覺。一名前蘇聯的宇航員就曾在朦朧中把自己放在睡袋外的手臂,當成向自己漂來的「怪物」,嚇出一身冷汗。
以上點點滴滴,就能知道宇航員在太空是怎樣生活的。
滿意請採納
❸ 小學二年級航天事業的知識
第一個進去太空的是蘇聯的加加林,中國第一個進去太空的是楊利偉叔叔😊
❹ 小學生航天科普論文
認星的好幫手——星圖
在熟悉星圖之前,應該對星等有所了解。我們都知道,星的亮暗程度並不一樣,有的亮些,有的暗些。天文學家用「星等」來表示每顆星的明亮程度。最亮的星為1等星,肉眼勉強可見的為6等星,中間依次還有2等、3等、4等和5等。星等每差一等,亮度相差2.512倍,即1等星的亮度是2等星的2.512倍,2等星亮度是3等星的2.512倍,依次類推。親自算一算你就會發現,1等星的亮度恰好是6等星的100倍。
通過精確的測量,天文學家發現大多數星星的星等並不是整數,還有極少數的星等比1等還亮,這時候就用帶小數點的數和負數來表示。比如著名的織女星為0等,牛郎星0.8等,天狼星-1.4等,大角星-0.1等。金星最亮時可達-4.4等,滿月-12.5等,太陽-26.7等,等等。
整個天空中的星星,用肉眼能夠看見的共有6000多顆。但是,當我們在某一時刻無論是在地球表面上的任意什麼地方去觀察星空時,都只能看見一半天空,即只能看見地平線以上大約3000顆星星,另外約3000顆都隱藏在地平線以下了。
像畫地圖一樣,把星星在天空中的分布情況也畫成圖,就叫星圖。星圖是我們認星的必要工具。打開一份星圖看一看,你會發現,有些星座里的亮星組成的圖案是很美麗的,看到這些星座的形狀,你就會聯想到許多美妙神奇的故事,既增加了閱讀星圖的興趣,也為認識星座及其主要亮星提供了方便。但是神話畢竟不是真實的,實際上,每一個星座中所包含的恆星並不是一個家庭的成員,它們彼此之間毫無關系。我們所看到的圖案和形狀只是它們在天球上的投影。所有的故事,人物、動物、儀器、用具都是不存在的。只有兩個星座比較特殊。一個是大熊座的北斗七星,它們是同一個星團的遺跡;另一個是獵戶座,其中大多數恆星是藍色的,因為它們都是年輕的高溫星,它們都位於銀河系同一條旋臂上的同一個區域,從這個區域中不斷誕生出新的恆星。獵戶座就好比是一個巨大的新生恆星的育嬰所。當然,獵戶座中也混雜了不少與這批年輕星毫無關系的恆星。最突出的是其主星α——參宿四,它本應是這個星座的「家長」,但實際上它和獵戶座中的這批年輕的恆星只不過是處於相同的視線方向上,參宿四離我們要比它們近得多。參宿四是一顆典型的老年恆星。
星圖的種類很多,目前,天文學家使用的最詳細的星圖已經畫到了23等星,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望遠鏡所能看到的極限星等,全天的恆星數達5億多顆。適合業余觀察星空使用的有活動星圖,四季星空圖和全天星圖等幾種。
活動星圖是一種使用起來十分簡單方便的星圖。它由底盤和上盤兩個圓盤組成。底盤可繞中心旋轉,上面畫有較亮的恆星與星座,盤周有坐標,並註明月份和日期。上盤有地平圈和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的切口,盤周還注有時刻。使用時,旋轉底盤,使底盤上的當日日期與上盤的觀測時刻對准,這時上盤地平圈切口內顯露出來的部分就與當時可以看見的星空相同。把活動星圖舉到頭頂上,使星圖的南北方向與地面上的南北方向一致,就可以對照星圖認識星空了。
四季星空圖是將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星空分別繪制在四張圖上。這是按照從天頂將天體垂直投影到地面上來繪制的,因此四張星圖都是圓形的。圓的邊沿上標明了對應的地理緯度,以及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圓的中心是頭頂上空,即天頂。四季星空圖中的恆星一般只繪到3等或4等,個別開本大一些的圖可能繪到5等。因為暗星沒有畫出來,亮星更顯突出,初學者使用起來也更方便。
全天星圖則是將整個星空全部分區分片詳細繪制出來的星圖。這類星圖對於那些已經比較熟悉星空,並且打算進一步觀測雙星、變星、星雲、星團、星系,或者是准備尋找新彗星的那些天文愛好者是非常必要的。這種星圖市面一般都找不到,有興趣的讀者到北京天文館可以買到,那裡常年為廣大天文愛好者提供各類星圖。
❺ 航空航天知識
飛行器在地球大氣層內的航行活動為航空。氣球,飛艇是利用空氣的浮力內在大氣層內飛行,飛容機則是利用與空氣相互作用產生的空氣動力在大氣層內飛行。飛機上的發動機依靠飛機攜帶的燃料(汽油)和大氣中的氧氣工作。
航空與航天是20世紀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進程中最活躍、最有影響的科學技術領域,也是人類文明高度發展的重要標志。
人類在征服大自然的漫長歲月中,早就產生了翱翔天空、遨遊宇宙的願望。在生產力和科學技術水平都很低下的時代,這種願望只能停留在幻想的階段。雖然人類很早就做過種種飛行的探索和嘗試,但實現這一願望還是從18世紀的熱空氣氣球升空開始的。
自從20世紀初第一架帶動力的、可操縱的飛機完成了短暫的飛行之後,人類在大氣層中飛行的古老夢想才真正成為現實。經過許多傑出人物的艱苦努力,航空科學技術得到迅速發展,飛機性能不斷提高。
❻ 小學生我對航天的約定作文90字
航天又稱空間飛行或宇宙航行。「航天」系泛指航天器在太空在地球大氣層以外(包括太陽系內)的航行活動,粗分為載人航天和不載人航天兩大類。「航天」這個人類歷史長河中的新事物應用了眾多涉及基本概念的名詞,這些名詞與「航空"有很大差別。
術語
航天又稱空間飛行或宇宙航行。「航天」系泛指航天器在太空在地球大氣層以外(包括太陽系內)的航行活動,粗分為載人航天和不載人航天兩大類。「航天」這個人類歷史長河中的新事物應用了眾多涉及基本概念的名詞,這些名詞與「航空"有很大差別。
生活
宇宙環境是極為惡劣的,對人體有害的主要因素是高真空、高缺氧、宇宙輻射、溫度差異等,這些不利因素會對人體產生嚴重傷害。在這種環境中,航天員是無法生存和工作的。面對嚴峻的宇宙空間環境,怎樣才能保證航天員的生命安全呢?我們的科技人員為其研製了一個基本與外界隔絕的密閉環境即密閉座艙,用來保護航天員。
一會兒是早晨,一會兒是黑夜
人們長期的生活習慣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睡眠一般都安排在夜晚。飛船在航天飛行中的晝夜周期和我們在地球上的晝夜周期是不同的。地球上的一天是一次日落日出,並定為24小時。空間飛行時的一次日落日出,周期長短不一,因為它和飛船繞地球飛行的軌道高低相關。軌道高,晝夜周期就長;軌道低,晝夜周期就短。飛船航天飛行期間的晝夜周期,白天和黑夜時間長短是不一致的,白天時間長,黑夜時間短,90分鍾一個晝夜周期,最長的黑夜僅僅是37分鍾。飛船由地球陽面進入陰面時,就如同由白天進入黃昏黑夜一樣。太空梭速度很快,太陽出來時好像「迅雷」似的一躍而出,太陽落山時也如「旋風」一樣迅速地隱去。
一個航天員曾經這樣描述宇宙間的一天:早晨,計算機控制的鍾喚醒我們起床。醒來拉開窗簾看宇宙空間,陽光燦爛,天色真美。可是不大一會兒,太陽沒有了,天暗下來了,黑夜來臨了,我們想又該睡覺了吧。真是有趣極了,一會兒是早晨,一會兒是黑夜……
站著睡躺著睡都一樣
在宇宙空間最特殊的就是睡覺姿勢,失重時,身體完全放鬆會自然形成一種弓狀姿勢。航天專家認為,在太空中睡眠,身體稍微彎曲成弓狀,比完全伸直平躺著要舒服得多。
航天員在太空飛行中,睡袋一般固定在飛船內的艙壁上,如果不這樣,飛船內的姿態在發動機開動時,就可能跟艙壁碰撞。所以,航天員一般還是喜歡將睡袋緊貼著艙壁睡覺,這樣就像睡在床上一樣舒服。在失重時,反正分不清上和下,站著躺著睡都一樣,所以,航天員既可以靠著天花板睡,又可以筆直地站著靠牆壁睡,想怎麼睡都是可以的。
由於人在失重時飄浮,航天員行動起來會感到困難和不方便,動作都不像在地面上那樣協調。坐立不穩搖搖晃晃,稍一抬頭仰身就有可能來個大翻身,彎腰時又可能翻筋斗,所以一切動作都得小心從事。
航天員在宇宙飛行中可以遙望地球景色,這也是他們太空生活的一大樂趣。自古以來,飛向太空就是人類最美好的遐想。航天員在飛船上看到的地球漂亮極了,它是一個綠色的球體。白天你仔細看去時,地球大部分是淺藍色,密密的森林帶看起來更是藍色的,惟一真正的綠色地帶是中國的西藏高原地區。一些高山湖泊看起來是明亮的並且呈鮮綠色,好像硫酸銅礦地區顏色。溫度很低又沒有雲彩的地區,如我國喜馬拉雅山那樣的高山區域,就能很清楚地看到那兒的地貌。航天員能看到的最令人目眩神迷的奇景,要算是伊朗的卡維爾鹽漬大沙漠,這片大沙漠看上去像木星,中間有一個紅色、褐色和白色的大旋渦,這是因為鹽湖經過一代又一代的蒸發之後而留下的光輝耀眼的痕跡,它像綠寶石一般閃閃發光。
離不開體育鍛煉
航天員生活在太空當中,同樣離不開體育鍛煉。它除了增強體質外,還有其特 殊意義:增強對失重及其他航天環境的適應能力,減少航天飛行中不良環境對航天員的有害影響。在長期航天的空間站內,都設有專為航天員體育鍛煉的「小型體育場」,設置一些特殊的航天體育器具供航天員使用。這些器具有自行車功量計、微型跑道、彈簧拉力器及負壓筒等。
在宇宙中航行的航天員和地球上的人一樣,都需要有個人清潔衛生的處理,如刷牙、洗臉、洗澡、大小便等等。失重條件下處理清潔衛生及廢物非常復雜,需要有特殊的設施和技巧。
失重時刷牙,牙膏泡沫很容易飄浮起來,水珠在艙內飛飄,會影響人的健康和儀器正常運轉。飛船中的航天員不能採取地面上的刷牙工具和方法。那樣做,說不定在哪一環節把水泄漏出去,水就會飄浮起來,所以,航天員只能採用比較簡單的方式來刷牙。美國採用的是一種特製的橡皮糖,讓航天員充分咀嚼以代替刷牙,達到清潔牙齒的目的。航天員洗臉,其實是取一塊浸泡有清潔護理液的濕毛巾擦洗面部。隨後,把毛巾鋪在按摩刷上用來梳理頭發。
航天員若在空間站上長期生活,還需要洗澡。長期的載人空間站上,就配備有航天工程技術人員設計製作的航天浴室設施。這種浴室,只不過是一個強力尼龍布浴罩,浴罩上下有固定的框架,上連天棚下連地板,成為通天式密閉浴罩,平常折疊著固定在生活艙的頂棚上。頂棚上還設有圓形水箱、噴頭、電加熱器,洗澡用的水箱,有管道跟大水箱相通。
洗澡前,先把廢水回收凈化裝置中的凈化吸附劑配好,准備用來回收和凈化洗浴時的污水,然後清理給水管道、抽水裝置和過濾凈化裝置(除去雜質和不良氣味),並將卷在頂棚上的尼龍罩放下,直到底框並固定好,形成一個連接天棚地板的圓桶,就好像一個完全透明的大玻璃缸。啟動電加熱器,把水箱中的水加熱到合適溫度,這時人可脫去衣服進入浴室。圓筒底下有一雙固定的拖鞋,人穿上它後就不會飄浮起來。在打開水龍頭之前,應先將呼吸器戴好,呼吸器同一條通到外面的軟管相連接,航天員可呼吸艙內空氣,避免洗浴時的空氣、水汽混合物吸入呼吸道發生危險。航天員洗澡時,還要將耳朵塞起,帶上護目鏡,就像潛水員一樣。一切准備好之後,就可打開水龍頭,一陣陣細細的水流噴在身上,形成一層夾著無數氣泡的水膜,必須用毛巾或吸水刷將水吸走。失重時水不會自動流出,水箱中有氣加壓,水就會源源不斷地流出來。
飛船上航天員大小便的處理也有其相當的科學性。尿盆是特製的,抽水馬桶同一個塑料套相連接,大便後快速關閉橡皮閥,大便通過氣流落入透氣的大便收集袋裡,然後用密封袋密封投入便筒,便筒裝滿後會自動彈出艙外。
這就是航天員特殊的生活起居,是不是真的很奇妙?
航天:指人造地球衛星、宇宙飛船等在地球附近空間或太陽系空間飛行。
在當今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形勢下,工具書總是顯得相對了舊或定義含糊不準確。雖然有跟隨形勢發展的局部修改,但往往也會因此產生出矛盾來。
在現代的自然科學中,「宇宙」採用上述第二種解釋。通俗地說就是:宇宙是空間和時間的 總和。我們的祖先早就對宇宙有正確的認識。漢代古籍《淮南·齊俗訓》中說,「四方上下 謂之宇,往古來今謂之宙」。漢代著名天文學家張衡說:「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對空間和時間的劃分要求愈來愈精細。
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人們只要把時間區分為、月、日就足夠了。後來要求區分出時辰或小 時來才感到方便。近代工業和火車、汽車、飛機等交通事業的興起,進一步要求劃分出分和 秒來。對現代科學技術來說,這還不夠,還要求用毫秒、微秒和納秒來計時。
對空間的劃分也是這樣。古代只要有天空、空間和地面這樣的概念就足夠了,但卻遠遠不能 滿足現代科學技術的要求。特別是航天技術誕生後,要求把「天」與「空」嚴格區分開來。 「天」是指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廣大宇宙空間。這大致與「天空」、「太空」相當。說「大致」,是因為若日月星辰不包括地球,「天」則只有地球大氣層以外才有,那「天空」就是太空,而「太空」又籠統地說是「極高的天空」,沒有精確的物理性質上的劃分。
「空」是指地球表面以上的大氣層空間。
按照上述劃分,「天氣」、「天氣預報」和「星空」,是否就慶叫「空氣」、「空氣預報」 和「星天」呢但這里有個約定俗成的問題,無須修改也不會產生歧義。同樣,現在使用的「空間科學(技術)」一詞,也應叫「太空科學(技術)」,如因「太空」一詞太含糊,則需再進行一次約定俗成的過程。 航天:指人造地球衛星、宇宙飛船等在地球附近空間或太陽系空間飛行。
在當今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形勢下,工具書總是顯得相對了舊或定義含糊不準確。雖然有跟隨形勢發展的局部修改,但往往也會因此產生出矛盾來。
在現代的自然科學中,「宇宙」採用上述第二種解釋。通俗地說就是:宇宙是空間和時間的 總和。我們的祖先早就對宇宙有正確的認識。漢代古籍《淮南·齊俗訓》中說,「四方上下 謂之宇,往古來今謂之宙」。漢代著名天文學家張衡說:「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對空間和時間的劃分要求愈來愈精細。
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人們只要把時間區分為、月、日就足夠了。後來要求區分出時辰或小 時來才感到方便。近代工業和火車、汽車、飛機等交通事業的興起,進一步要求劃分出分和 秒來。對現代科學技術來說,這還不夠,還要求用毫秒、微秒和納秒來計時。
對空間的劃分也是這樣。古代只要有天空、空間和地面這樣的概念就足夠了,但卻遠遠不能 滿足現代科學技術的要求。特別是航天技術誕生後,要求把「天」與「空」嚴格區分開來。 「天」是指地球大氣層以外的廣大宇宙空間。這大致與「天空」、「太空」相當。說「大致」,是因為若日月星辰不包括地球,「天」則只有地球大氣層以外才有,那「天空」就是太空,而「太空」又籠統地說是「極高的天空」,沒有精確的物理性質上的劃分。
「空」是指地球表面以上的大氣層空間。
按照上述劃分,「天氣」、「天氣預報」和「星空」,是否就慶叫「空氣」、「空氣預報」 和「星天」呢但這里有個約定俗成的問題,無須修改也不會產生歧義。同樣,現在使用的「空間科學(技術)」一詞,也應叫「太空科學(技術)」,如因「太空」一詞太含糊,則需再進行一次約定俗成的過程。
❼ 小學生航天知識問答題
問:在太空中漂浮很有意思嗎?
答:航天員們都認為一旦適應微重力環境後,在太空中漂浮是非常有趣的。順便說一下,科學家們不喜歡將微重力稱為零重力,這是因為除非你正好站在圍繞地球做自由落體運動太空船的中心位置,此外你就不可避免的受到來自微小的加速度和潮汐的影響,即使它們的作用很小,只有地球引力的百萬分之一,我們也不能認為它是無重力或0重力。這就是我們為什麼稱之為失重的原因。
在微重力環境下生活是很有趣,不同人的感覺也不同。第一次參加太空飛行的航天員,在進入太空後的頭兩三天,約有30%-40%的人出現「空間適應性綜合症」(它是運動病中的一種),其他人不會出現這種症狀。血液流向上身,使鼻竇和舌充血,影響人的感覺,一周左右的時間,航天員體內就會出現適應失重的反應。
在失重情況下,脊椎由於沒有重力的作用而變長了,使得人變高了(長高1-2英寸)。在失重情況下,當所有的肌肉放鬆的時候,就會出現大腿輕輕的向上抬起,胳膊向前方舒展開,身體略微弓著,彷彿是在水中一般。由於沒有「上」或「下」的感覺,需要依靠別的標志來確定「上」和「下」,在太空梭內部設計時,考慮用天花板和地板的不同來定位。
在微重力的情況下,航天員常常產生錯覺。當航天員告訴自己的大腦哪個方向是「上」,它立刻會認為那是錯覺。這樣,在太空定位、轉移或運動等感覺與在地面上不一樣。在太空行走是非常輕松的,航天員很快就習慣到處行走和用固定足的方法將自己固定在空間站上。穿上航天服在太空中行走變得困難得多,這是因為工作服體積大,就像套上一個氣球,視覺和觸覺都受到了限制。
❽ 中國小學生對七位航天英雄說話
為什麼七位航天英雄有如此壯美的人生?他們的青春時光是怎樣度過的?青春是人生情感的萌動時期,亦是人生的黃金時期,不可避免地有對美好情感的敏感和嚮往,往往此時理智..
❾ 小學二年級作文大全航天技術
小時候,我就經常在夢里飛:我輕快地扇動著一雙潔白的翅膀,只需雙腳輕輕一點,我便騰空而起。飛呀,飛呀,我越飛越高,飛到了藍天上,在星球之間自由地穿梭。我拜訪火星,發現了和地球一樣的大氣層;我遨遊木星,化身絢爛多姿的光環;我光顧月球,和嫦娥一起優雅地舞蹈……啊!多麼美好的飛天之夢!
翻開鍾愛的航空書籍,我發現,能夠上天飛行一直是人們幾千年來亘古不變的夢想。為實現飛行理想,從古時候的萬戶,到舊社會自己設計製造飛機的馮如,都為了飛翔而光榮獻身。新中國成立後,航空航天事業起步。改革開放後,祖國的航空航天事業進入了飛速發展階段。「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發射!」看吧!神州五號成功發射,楊利偉叔叔實現了中國人有史以來的第一個飛天之夢;接下來的幾年裡,神舟六號的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完成了首次雙人飛天的航空任務;神舟七號的三位航天員劉伯明、翟志剛和景海鵬更是實現國人第一次的出倉夢想!每次我看著電視直播畫面里飛速上升的火箭,心裡都會充滿自豪和羨慕:如果我也可以飛上天,遨遊太空,該有多麼好啊!
「我要飛得更高,飛得更高!」汪峰這熟悉的歌聲又在我耳邊響起。我暗暗下定決心:從現在開始,我會好好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自己的航天夢打下牢固的基礎。將來,我要成為一名光榮的航天員,遨遊星際,在銀河系寫意自己的飛天夢想!
❿ 小學生中國航天日創意作品的創作思想是什麼
小學生中國航天事業創作品的作品思想創造思想是什麼?我覺得是一個還長若晗的生日飛天的,然後小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