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求 小學生科普活動發言稿 關於海洋的科普知識 誰能幫幫我 謝謝!
海洋的形成
海洋是怎樣形成的?海水是從哪裡來的?
對這個問題目前科學還不能作出最後的答案,這是因為,它們與另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同樣未徹底解決的太陽系起源問題相聯系著。
現在的研究證明,大約在50億年前,從太陽星雲中分離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雲團塊。它們一邊繞太陽旋轉,一邊自轉。在運動過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團塊彼此結合,由小變大,逐漸成為原始的地球。星雲團塊碰撞過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劇收縮,加之內部放射性元素蛻變,使原始地球不斷受到加熱增溫;當內部溫度達到足夠高時,地內的物質包括鐵、鎳等開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並趨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輕者上浮,形成地殼和地幔。在高溫下,內部的水分汽化與氣體一起沖出來,飛升入空中。但是由於地心的引力,它們不會跑掉,只在地球周圍,成為氣水合一的圈層。
位於地表的一層地殼,在冷卻凝結過程中,不斷地受到地球內部劇烈運動的沖擊和擠壓,因而變得褶皺不平,有時還會被擠破,形成地震與火山爆發,噴出岩漿與熱氣。開始,這種情況發生頻繁,後來漸漸變少,慢慢穩定下來。這種輕重物質分化,產生大動盪、大改組的過程,大概是在45億年前完成了。
地殼經過冷卻定形之後,地球就像個久放而風幹了的蘋果,表面皺紋密布,凹凸不平。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種地形一應俱全了。
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天空中水氣與大氣共存於一體;濃雲密布。天昏地暗,隨著地殼逐漸冷卻,大氣的溫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氣以塵埃與火山灰為凝結核,變成水滴,越積越多。由於冷卻不均,空氣對流劇烈,形成雷電狂風,暴雨濁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滔滔的洪水,通過千川萬壑,匯集成巨大的水體,這就是原始的海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鹹的,而是帶酸性、又是缺氧的。水分不斷蒸發,反復地形雲致雨,重又落回地面,把陸地和海底岩石中的鹽分溶解,不斷地匯集於海水中。經過億萬年的積累融合,才變成了大體勻的鹹水。同時,由於大氣中當時沒有氧氣,也沒有臭氧層,紫外線可以直達地面,靠海水的保護,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誕生。大約在38億年前,即在海洋里產生了有機物,先有低等的單細胞生物。在6億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類,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產生了氧氣,慢慢積累的結果,形成了臭氧層。此時,生物才開始登上陸地。
總之,經過水量和鹽分的逐漸增加,及地質歷史上的滄桑巨變,原始海洋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海洋。
洋流的產生
海里的水總是依照有規律的明確形式流動,循環不息,稱為洋流。其中比較有名的是墨西哥灣流,最狹窄處也寬達50哩,流動時速可達4里,沿北美洲海岸北上,橫過北大西洋,調節北歐的氣候。北太平洋海流是一道類似的暖流,從熱帶向北流,提高北美洲西岸的氣溫。
盛行風是使海流運動不息的主要力量。海水密度不同,也是海流成因之一。冷水的密度比暖水高,因此冷水下沉,暖水上升。基於同樣原理,兩極附近的冷水也下沉,在海面以下向赤道流去。抵達赤道時,這股水流便上升,代替隨著表面海流流向兩極的暖水。
島嶼與大陸的海岸,對海流也有影響,不是使海流轉向,就是把海流分成支流。不過一般來說,主要的海流都是沿著各個海洋盆地四周環流的。由於地球自轉影響,北半球的海流以順時針方向流動,南半球的則相反。
海水的鹽分
海水所含的鹽分各處不同,平均約為百分之三點五。這些溶解在海水中的無機鹽,最常見的是氯化鈉,即日用的食鹽。
有些鹽來自海底的火山,但大部分來自地殼的岩石。岩石受風化而崩解,釋出鹽類,再由河水帶到海里去。在海水汽化後再凝結成水的循環過程中,海水蒸發後,鹽留下來,逐漸積聚到現有的濃度。
海洋所含的鹽極多,可以在全球陸地上鋪成約厚500呎的鹽層。
波浪
波浪不斷在海上翻滾,有時波平如鏡,有時卻巨浪滔天。除了那些由地震或火山爆發造成的波浪外,波浪多半由吹過海面的風引起,遠處暴風雨所攪起的波浪,可能移動數百哩才抵達岸邊。
浪與浪之間由波峰至槽底的高度,多半不超過10呎。不過在暴風雨中,波浪可能高得驚人;1933年,在太平洋錄得的最大波浪高達112呎。
大陸架
少數像火山島之類的陸塊,邊緣會陡峭地落入海中。但在大陸周圍,大多數是覆蓋著淺淺海水的架形陸塊,是大陸的延伸部分,稱為大陸架。大陸架通常徐徐向下斜伸至海面下約650呎,然後陡峭地落下到海底。大陸架的陡邊稱為大陸斜坡。大多數大陸架延伸至離岸約50哩處;有些狹窄得多;不過,西伯利亞北岸的大陸架卻寬達800哩,遠伸入北極海內。世界大部分漁獲,都是來自大陸架上豐饒的水域;各國更聲稱擁有其海岸以外大陸架的主權,把其中的石油、礦藏和其他貨源據為己有。
海島
有一位老航海家曾經說過:「海洋里的島嶼,像天上的星星,誰也數不清。」這句話形容了世界海島多之,到目前為止,全世界海洋中島嶼究竟有多少,很難說出一個准確數目來。有人說20萬左右,有人說10萬左右。哪一種說法更接近呢?這要看你用什麼方法和標准去計算。
在海洋里,有些地方在水面上露出一塊幾平方米的礁石;有些地方的珊瑚礁像一串串珍珠,撒布在海面,潮水退下時,便露出一排排的礁石,海水漲上來時,有貝淹沒在水下。如果把這些只要露出海面的礁灘,都算作是島嶼的話,那麼,說世界上有20多萬個島嶼,可能有一定道理。
如果根據世界各國出版的地圖書中發表的海島數目統計,世界上有10萬個左右的海島的說法,是有一定根據的。但是,世界各國統計計算的標准、方法也不完全一樣:有的把10平方米以上,或100平方米以上的礁石就算做海島;有的把500平方米,甚至1平方公里以上海洋中的小塊陸地才算島嶼。顯然,標准方法不同,所統計的數目也就不同。如印度尼西亞,它是世界上海島最多的國家,印尼政府有關部門統計為13000多個,而印尼海軍統計為17000個。一個國家不同部門統計的海島數目就相差約4000個。
全世界島嶼的面積共約977萬平方公里,占陸地總面積的1/15。
對海洋的探索
研究海洋的科學是海洋學。
早在史前人類就已經在海洋上旅行,從海洋中捕魚,以海洋為生,對海洋進行探索。在航空發展之前,航海是人類跨大陸運輸和旅行的主要方式。
對深海海底的探索一直到20世紀中才真正開始。雖然今天人類對海洋用潛水球、潛水艇深海還所知甚少。
海洋與氣候的關系
海洋是地球上決定氣候發展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海洋本身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儲熱體。海流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熱能傳送帶。海洋與空氣之間的氣體交換(其中最主要的有水汽、二氧化碳和甲烷)對氣候的變化和發展有極大的影響。
海洋生態
海洋是許多動植物的生活環境。海洋中的綠藻是大氣層氧氣的主要生產者之一。熱帶珊瑚礁是地球上物種最豐富的生態系統(甚至比熱帶雨林還豐富)。人類對於深海生物的了解至今仍知之甚少。
海洋擁有許多陸地上沒有的動、植物,且種類比陸地繁多。
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
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工業的發展,人均耕地面積正在逐漸縮小。全世界都在關心地球如何養活 人類的問題,其著眼點不能只局限於進一步發展陸地上的農牧業,也要積極開發利用廣闊的 海洋。海洋中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不僅可以建立海上農牧場進行海水養殖,而且還有許 多有待於我們去開發的用途。
海上農牧場 海上農牧廠自80年代起受到各國的重視。日本最早提出建設海上農牧場,1980 年起便開始實施一項為期9年「海洋騰飛計劃」,大力發展海水養殖業,80年代末養殖產量 已超過200萬噸,居世界首位。美國在80年代也投資10多億美元建立了一個10萬畝的海洋農 牧場。前蘇聯雖以遠洋漁業為主,但也不放鬆海水養殖業,在裏海和亞速海投放鱘魚幼體, 長大後將其回捕,還在遠東沿海建立牡蠣、扇貝等養殖場。其他國家在此期間也掀起發展海 水養殖業熱。我國近來也注意實施海水養殖,並已成為世界養蝦大國。
80年代以來世界海水養殖產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到80年代末養殖產量估計已超過800萬 噸。但從整個海洋漁業看,世界海水養殖的比重還比較小,不到10%,因此還有巨大潛力待 開發。
現在正把許多高技術用於魚類品種的改良上。例如利用遺傳基因工程技術,培育、改良魚蝦 貝藻的種苗和幼仔,使其成長快、生命力強、肉質好。
1984年美國通過基因重組技術,使貝 類、鮑魚的養殖產量提高了25%。根據所發現的幾種魚類的生長激素其因,進行了基因分離 和轉移實驗,1986年成功地將虹鱒魚生長激素基因轉移到鯰魚中,使鯰魚養殖周期縮短一半 以上。從南極魚類中分離抗凍基因,將其轉移到大西洋鮭魚中,增加了鮭魚的抗寒能力,擴 大了其養殖地區。利用細胞工程進行魚類性別控制研究,培養出全雌性鮭魚和對蝦、全雄性 羅非魚等,這對於進行大量人工育種有重大意義。目前正在研究通過控制遺傳基因使具有洄 游習性的某種魚,能對聲波和光線作出反應,以便對其進行科學管理。
除了進行品種改良外,還把高技術用於建設海洋農牧場中。建立人工魚礁便是一例。它是為 魚類建立舒適的家,以吸引更多魚類到這里來棲息繁衍。人工魚礁就是把石塊、水泥塊、廢 舊車輛、廢舊輪胎等以各種方式堆放在海底,以造成海洋生物喜歡的環境,微小的海洋生物 和海藻會附著它上面,為魚類提供豐富的餌料。另外,突出於海底的人工魚礁,會使海水從 底部流向上層,把海底營養豐富的海水帶上來增加其肥性,以吸引魚兒的到來。
據估算,在不破壞平衡的條件下,海洋每年可向人類提供30億噸水產品,以2000年時全球人 口達到63億計算,每人每年平均可得476千克,每月39千克。單從蛋白質產量看,海洋每年 能生產蛋白質約4億噸,約為目前人類對蛋白質需要量的7倍。由此可見,海洋對解決人類的 吃飯問題能起何等大的作用。當然,要實現這個目標不是短期內能一蹴而就的。
科學有趣的魚類分類
地球上的魚類大約有2萬多種,如何將它們分門別類地區別開來,這既是一個包含生物分類科學的嚴謹工作,又是一個引人入勝的話題。
我們知道,現代分類學上(包括對魚的分類)採用的等級主要有門、綱、目、科、屬、種,必要時還可以補充一些等級,如亞門、總綱、亞綱、總目、亞目、總科、亞科、亞屬等。某種生物作為物種是真實存在的,並不是人為地分類劃分。自然界有形形色色的各種生物,在大多數情況下,物種之間有明確的界線,而且物種是以種群的形式存在,異種之間存在著生殖隔離。
一般說來,生物進化的具體途徑有三:一是由一個類群分化為兩個差別不大的類群;二是向某一個體特定方向特化,從而引起形態結構上某些方面較大的變化;三是由低等到高等,由簡單到復雜,所謂「復化進化」。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生物的進化彼此間是相互交錯的,同時還包括特化與退化兩個方面。因此在分類上通常第一個途徑用亞種、種、屬表示,而部分屬、科、目則與第二個途徑相符,部分目、綱、門則與第三個途徑相符,在對生物分類時。要根據自然的情況。排列合乎實際的自然系統。
對魚的分類方法有兩種,一是按魚的外部形態及習性等方面的一個或幾個特徵作為分類標准,並不涉及親緣關系,不考慮魚的基本結構及演化關系,這是依靠人的主觀見解來劃分的。另一種是依靠魚的形態、生態、生理、發生、化石演化關系等知識來分類,這是自然分類法。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分類學方面還出現了一些新的方法。如細胞分類法、化學分類法、分子分類法等。
1844年繆勒第一次將魚類列為脊椎動物的一個綱,以下分為6個亞綱,14個目。此後,雷根、古德里奇、瓊丹又先後用自己的方法對魚類進行了分類。1955年貝爾格在《現代和化石魚形動物及魚類分類學》一書中,將現生和古生魚類分為12個綱,119個目,每一個綱、目、科都有特徵描述,1966年格林伍德、羅遜等人依據胚胎發育、稚魚是否變態、內部形態解剖,將真骨魚分成3大類,8個總目,30個目和82個亞目。1971年拉斯將魚類分為軟骨魚綱和硬骨魚綱。1994年納爾遜又對魚類進行了更為系統的分類,他在《世界魚類》一書中,根據骨骼學、系統發育學、胚胎學、形態學、比較解剖學、古生物學及比較生物化學的原理,較為完整地對魚類進行了分類。
目前,世界海洋魚類分為頭索動物亞門和脊推動物亞門。在頭索動物亞門中的魚種,脊索和神經管縱貫全身,終生保留,無頭顱,無脊椎。無軟骨和硬骨,心臟為一能跳動的腹血管。無紅血球:具有肝盲囊,肌肉分節:表皮由單層細胞組成。鰓孔眾多,開口於圍鰓腔。原腎管分節排列,元共同管道,分別開口,具有內柱,無真正的腦,但具兩對腦葉及神經,脊髓神經的上下枝不相連接。生殖腺分節排列,並且還沒有化石記錄。具有這些特徵的魚可在頭索動物亞門序列下命名。
目前僅文昌魚屬於該亞門。脊椎動物亞門的魚類分為:無頜總綱、盲鰻綱、頭甲形綱;有頜總綱、軟骨魚綱、全頭魚綱、板鰓魚亞綱、肉鰭魚綱、腔棘魚亞綱、孔鱗魚類與肺魚亞綱、輻鰭魚綱、軟骨硬鱗魚亞綱、新鰭魚亞綱等。屬於無頜總綱里的魚最大特點是口無頜,全世界現存2科,12屬,84種;有頜總綱類的海洋魚類最早是出現於早志留世的棘魚類。還包括軟骨魚綱(分為2個亞綱,13目,45種,170屬,約846種)、肉鰭魚綱、輻鰭魚綱(2個亞綱,4個亞組,9個總目,42個目,431科,4075屬,23681種)。
當你發現某一物種,在歷史上尚沒有人記載時,就可定為新種,但在定為新種之前,你要查考《動物學記錄》(ZoologicalRecord)。由此書找出某一類群的文獻題目,再找原文核對鑒定。當你確定新種時,同時要選擇模式標本,即新種描述所確定的標本。這種模式標本一般有正模標本(holotype)、副模標本(paratype)、綜模標本(syntrpe)、選模標本(lectotype)、補模標本(neotype)等。當你提出發現新種報告的時候,一定要註明模式標本保存的地點、模式的種類,以便核對。新種定名要在種名之後附上sp.nov或n.sp,意為新種。
定種人是按照優先律,誰先創立就用誰的名字,如鯉魚為林奈所鑒定,則標明Cyprinus Carpio Linnaeus。如果新種命名的發現者誤將某新種列為另一屬,或是某一屬後來又分成若干屬,甚至把該種移入另一屬,這種原定名仍保留,但要將原建種人的名字放在括弧內。例如梭魚ugil haematocheila Temminck et Schlegel改為Liza haematocheila(Temminck et Schlegel)。在書寫時,門、綱、目、科、屬之第一個字母用大寫,種名第一個字母用小寫。定種人第一個字母用大寫,如果兩個人合定一種,則在兩個人的名字之間寫一個et或&表示「和」的意思。
世界四大洋
地球上的陸地廣布四方、彼此隔開,而海水則是四通八達、連成一體,這一連片不斷的水體便構成了世界海洋。世界海洋是以大洋為主體,與圍繞它所附屬的大海共同組成。全世界共有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主要的大海共有54個之多,如地中海、加勒比海、波羅的海、紅海、南海等等。現在,就讓我們對世界的四大洋作一番巡視吧!
太平洋
太平洋是世界海洋中面積最闊、深度最大、邊緣海和島嶼最多的大洋。據較多資料介紹,最早是由西班牙探險家巴斯科發現並命名的,「太平」一詞即「和平」之意。16世紀,西班牙的航海學家麥哲倫從大西洋經麥哲倫海峽進入太平洋並到達菲律賓,航行其間,天氣晴朗,風平浪靜,於是也把這一海域不約而同地取名為「太平洋」。太平洋位於亞洲、大洋洲、美洲和南極洲之間,北端的白令海海峽與北冰洋相連,南至南極洲,並與大西洋和印度洋連成環繞南極大陸的水域。太平洋南北的最大長度約15900千米,東西最大寬度約為109900千米。總面積17868萬平方千米,佔地球表面積的三分之一,是世界海洋面積的二分之一。平均深度3957米,最大深度11034米。全世界有6條萬米以上的海溝全部集中在太平洋。太平洋海水容量為70710萬立方千米,均居世界大洋之首。太平洋中蘊藏著非常豐富的資源,尤其是漁業水產和礦產資源。其漁獲量,以及多金屬結核的儲量和品位均居世界各大洋之首。
大西洋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位於南、北美洲和歐洲、非洲、南極洲之間,呈南北走向,似「s」形的洋帶。南北長大約1.5萬千米,東西窄,其最大寬度為2800千米。總面積約為9166萬平方千米,比太平洋面積的一半稍多一點。平均深度3626米,最深處達9219米,位於波多黎各海溝處。海洋資源豐富,盛產魚類,捕獲量約佔世界的五分之一以上。大西洋的海運特別發達,東、西分別經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溝通印度洋和太平洋,其貨運量約佔世界貨運總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印度洋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位於亞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極洲之間。面積約為7617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3397米,最大深度的爪哇海溝達7450米。洋底中部有大致呈南北向的海嶺。大部處於熱帶,水面平均溫度20℃一27℃。其邊緣海紅海是世界上含鹽量最高的海域。
海洋資源以石油最豐富,波斯灣是世界海底石油最大的產區。印度洋是世界最早的航海中心,其航道是世界上最早被發現和開發的,是連接非洲、亞洲和大洋洲的重要通道。海洋貨運量約佔世界的10%以上,其中石油運輸居於首位。
北冰洋
北冰洋位於地球的最北面,大致以此北極為中心,介於亞洲、歐洲和北美洲北岸之間,是四大洋中面積和體積最小、深度最淺的大洋。面積約為1479萬平方千米,僅佔世界大洋面積3.6%;體積1698萬立方千米,僅佔世界大洋體積的1.2%;平均深度1300米,僅為世界大洋平均深度的三分之一,最大深度也只有5449米。北冰洋又是四大洋中溫度最低的寒帶洋,終年積雪,千里冰封,覆蓋於洋面的堅實冰層足有3~4米厚。每當這里的海水向南流進大西洋時,隨時隨處可見一簇簇巨大的冰山隨波飄浮,逐流而去,就像是一些可怕的龐然怪物,給人類的航運事業帶來了一定的威脅。而且,北冰洋還有兩大奇觀。第一大奇觀:就是那裡一年中幾乎一半的時間,連續暗無天日,恰如漫漫長夜難見陽光;而另一半日子,則多為陽光普照,只有白晝而無黑夜。由於這樣,北冰洋上的一晝一夜,彷彿是一天而不是一年。此外,置身大洋中,常常可見北極天空的極光現象,飄忽不定、變幻無窮、五彩繽紛,甚是艷麗。這是北冰洋上第二大奇觀。
㈡ 科普知識演講稿 急!
為什麼灌滿水的瓶子不易破?
有兩個相同的玻璃瓶,一個空著,一個灌滿了水,同時從相同的高度落到地面上,哪個瓶子容易破?一般說重的瓶子容易破。可是,當瓶子灌滿水後,瓶子里的水還有另外一個作用,能減少瓶子的形變,反而使瓶子不容易破了。玻璃瓶破裂,大多是由於形變引起的。空瓶子落地,地對瓶子產生一個壓力,瓶子從外向里形變,終於破裂。瓶子裝滿水,由於水是不可壓縮的,從而減少了形變,使得瓶子不易破裂。瓶子里裝滿水,再擰緊瓶蓋,就更不容易摔破了。
我們吸汽水是"吸"上來的嗎?
我們用吸管吸汽水,總以為是嘴把汽水吸上來的。其實不是,用嘴吸,只吸走了吸管中的空氣,至於汽水嘛,那是大氣把它壓到嘴裡去的。原來,吸管中的空氣被吸走後,管裡面的汽水受到空氣的壓強變小,而瓶子里(吸管外)的汽水受到的壓強是大氣壓強,這兩個壓強是不相等的,大氣壓強較大,就會把汽水壓到嘴裡去了。如果汽水瓶口蓋一個塞緊了的軟木塞,木塞中插著一根玻璃管,那末,你從玻璃管里吸汽水,至多能吸上一兩口,就再也吸不到瓶里的汽水了。這個道理也簡單,因為瓶外的大氣無法進入汽水瓶,大氣也就無法把汽水壓到嘴裡去了。不拔掉瓶塞,還能喝到汽水嗎?雖然吸不上來,但能不能吹上來?對著玻璃管向瓶子里吹氣是個辦法。吹氣,增加瓶內的氣體,增加了瓶內氣體的壓強。瓶內的氣體壓強變大以後,就會把汽水從玻璃管里壓出來,這時,只要嘴不離開玻璃管,就能喝到汽水。往瓶里吹氣越多,壓強增加得越多,就可以順利地喝到汽水。喝掉一些汽水以後,瓶內的氣體體積變大、壓強降低,就喝不到汽水了。再吹氣,又能繼續喝到汽水。
名人名言:
1.只有服從大自然,才能戰勝大自然. ——達爾文
2.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時也是冷酷的屠夫. ——雨果
3.人們常常將自己周圍的環境當作一種免費的商品,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 ——甘哈曼
4.大地給予所有的人是物質的精華,而最後,它從人們那裡得到的回贈卻是這些物質的垃圾. ——惠特曼
5.非但不能強制自然,還要服從自然. ——埃斯庫曼斯
6.我們違背大自然的結果是,我們破壞了自然景觀的美,自然動態的美和天籟的美. ——諾曼·卡曾斯
7.人生欲求安全,當有五要:一要清潔空氣;二要澄清飲水;三要流通溝渠;四要掃灑房屋;五要日光充足. ——南丁格爾
㈢ 如何規范校園文化建設發言稿
先了解本校校園文化,然後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悟,將自己對校園文化的想法,建議,以及問題提出來,然後再給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和方法即可。
範文: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如果說校園是一位美人,那麼,校園文化則是他的服飾。這些服飾有的樸素、有的華麗、有的莊重、有的典雅……
當快到期中、期末考試時,大家的手上、桌上、書包里、抽屜里都堆滿了名式各樣的工具書、復習卷、資料,一個個忙得不可開交、焦頭爛額。同學們有的手不釋卷;有的在一張張卷子上奮筆疾書,就差「頭懸梁,錐刺骨」了。
到了考試時,除了文具,桌上沒有多餘的物品。沒有平常上課時飛來飛去的紙團;也沒有人互相抄閱。有的只是低頭沉思,努力拚搏和不服輸的精神。競爭,是校園最典型的文化。
當學習累了時,我便會把目光移向窗外。看著窗外的一片翠綠,頓悟「草色入簾青」之妙。有時會看到一群憨態可掬的灰鴿子在地上散步、啄食。我不禁羨慕他們的悠閑自在。
如果是陽光燦爛的課間,則會看到一個個嬉戲、打鬧的學生,他們與一輛輛自行車、一棵棵樹、一間間教室、一棟棟教學樓組成一道靚麗的風景,構成一幅美麗的校園風光圖。當我欣賞這幅美景時,我想:這該是校園最美的文化吧?
在運動場上,我們全班都注視著我們班跑接力賽的同學。一聲槍響後,一道白光飛速向前,楊馥波如離弦的箭一般向前飛去。100米外的接力手則嚴陣以待,不敢有絲毫鬆懈。
當最後一棒接力手出現在終點不遠處時,我們不約而同地站了起來,齊聲吶喊,為他加油、助威,最後他沒有讓我們失望,跑到了第一名。在一陣陣歡呼聲中,我思索:合作是校園最重要的文化。
校園的早晨又何嘗不是一種文化?早上七點十分教室里就燈火通明。早來的同學使「冷清」的教室變得熱鬧起來。有交作業的、有收作業的——黑板上總少不了要交的作業。如「霧里」作業、「樹鞋」作業等等。抄補作業的人自然不用說,每天都有。
學生會的人也自然不用說,是抄補作業的人的「死對頭」。學生會的人講究「兵貴神速、突然襲擊、先發制人」,常常在各個教室神出鬼沒、出其不意。他們每次走出教室,都是「戰果累累」。抄補作業的人也不是「吃素」的。
在走廊里、教室里閑逛的人只要一見到學生會的人就會大聲疾呼:「城管來了。」抄補作業的人便以光速收好作業,像狐狸一樣敏捷。學生會的人一走,他們便「死灰復燃,繼續抄補。看到這番景象時,我在心裡嘀咕:呵,校園的早晨是最熱鬧的文化。
校園就像大海,校園文化則是匯入大海的河流。有滔滔不絕的長江、黃河;也有時斷時續的涓涓細流;還有微不足道的小小水滴。
校園處處皆文化。讓我們遨遊在校園的海洋里,去探尋、發展更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吧!
(3)小學生科普知識演講稿擴展閱讀
發言稿的寫法比較靈活,結構形式要求也不像演講稿那麼嚴格,可以根據會議的內容、一件事事後的感想、需要等情況而有所區別。常見的形式有:
①開門見山提出本人要談的問題及對問題的看法,然後說明理由,最後照應開頭對全文做簡明的總結。
②直接寫出要講的問題或意見,可用序號1、2、3等表示,問題講完,即告結束,不寫開頭和結尾。
③匯報經驗、情況的發言,內容比較系統,它包括情況敘述、經驗介紹、體會收獲等,這幾方面的內容要連貫地寫出來,構成一篇比較完整的文章。
寫發言稿和演講稿相似,寫發言稿時,要注意三點:
①觀點要鮮明。對問題持什麼看法,要明確表態。對尚未認識清楚的問題,要實事求是的說明; 如果是匯報性的發言,要中心明確,重點突出,不必面面俱到。
②條理清楚。一篇發言稿要談幾方面的問題,每一方面問題要講哪些條目。都要安排得有條有理,讓人聽起來容易抓住重點。
③語言簡潔明快。發言要直接面向聽眾,所以,發言的語言一定要簡潔明快,盡量不使用啰嗦的句子,更不要使用一些深奧的詞句,最好運用大眾語言。
㈣ 學校有一個科普知識演講比賽,我要一篇演講稿,內容健康向上,不要網上的老文章謝謝,大約800到1000字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同學們:
上午好!在這春意盎然的時節,很榮幸能站到這里和大家交流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體會。我演講的題目是:青年學生如何踐行科學發展觀。
說起科學發展,對於時下的青年學生來說都不陌生,甚至是如雷貫耳,但究竟什麼是科學發展,很多人卻又不甚了了。事實上,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早已做出了明晰的界定,科學發展就是堅持統籌兼顧,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在2007年黨的十七次代表大會上,胡錦濤總書記進一步詮釋了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那麼,對於我們青年學生來講,如何做到科學發展呢?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以本,這就要求我們重視自身素質的全面發展,把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統一起來,做到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有機統一。肯尼迪說過:「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不要問國家為我們做了些什麼,而要問我們為國家做了些什麼。因此,發揚集體主義,克服個人主義,更多地為他人著想,為社會著想,滿懷激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投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去,在奉獻社會的同時實現自身的價值,才是我們青年學生目前的第一要務。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這就要求我們全面協調可持續地發展自身。首先是要求我們糾正為應試而學習,以及重理輕文、技術至上主義的偏向,打造一個完善的知識結構。這有利於我們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質,有利於全面發展我們的綜合能力。打個比方說,自然科學好比城市裡的高樓廣廈,人文科學卻正如城市周邊的森林,雖然可能我們永遠看不到森林的現實功用,但城市裡的居民卻無時無刻不在享受這大自然的恩惠,因此可以說,人文科學就是我們智慧的總調度官,它在我們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從我們自身發展的另一個角度講,也存在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我們知道,當今世界是一個知識大爆炸的世界,新事物、新知識層出不窮,這就更要求我們丟掉為應試升學而學習的敲門磚思想,樹立終身學習、不斷學習的理念,跟上知識更新速度,從而使我們在未來的人生征程中立於不敗之地,從輝煌走向輝煌!
用科學發展觀指導我們自身發展,可以有效地實現求知與做人、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廣博知識與動手能力、技術素養與人文修養、健康身體與和諧心理等方面的有機結合,能夠有助於我們成為理想遠大、熱愛祖國的人,成為追求真理、勇於創新的人,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成為視野開闊、胸懷寬廣的人,成為知行統一、腳踏實地的人。
總而言之,只要我們在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原理的基礎上,自覺地運用統籌兼顧的方法去指導自身發展,努力做到符合「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要求,我們就會真切的感受到科學發展觀的強大理論魅力!
「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
同學們,讓我們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用科學發展觀作指導,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把自己培養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棟梁之材,在未來的人生舞台上,象展翅的雄鷹一樣自由地搏擊吧!
謝謝大家!!
㈤ 有科普知識演講稿的嗎急吖
電爐誕生記
在輕工產品諸多發明中,電爐的發明人是一位新聞記者,這,也可算是一則「新聞」吧。
這位記者名叫休斯,美國人。他少年時就對新聞這一行業很感興趣,後來在明尼蘇達大學新聞系畢業,即到一家報館任記者。只是,時間不很長。
休斯在事業上的轉變,似乎有點突然。這「突然」,是在一次不平之事中發生的:
有一天,休斯外出采訪,新聞人物是來自西部的一個大富翁。這傢伙是個暴發戶,為人狡詐傲慢,常受人們的指責。剛好頭一天的報紙揭露了他的一部分私生活,使他大為惱火。現在休斯又要寫文揭露,更使他惱羞成怒。在大庭廣眾之下,他把休斯大罵了一頓。休斯不買賬,兩人爭吵起來,差點沒有動武。回到報館後,體斯連夜趕寫出一篇詳細報道,並配有圖片,准備第二天在報上發表。不料稿子被編輯主任扣發,休斯還被叫去教訓了一頓。原因是,那個暴發戶將是這個報館的大股東之一,報館負責人不願意得罪他。休斯氣上加氣,當即辭去了在報館的職位。
「我決定放棄新聞工作了,」休斯回到家後,對父親說,「我要從頭開始一切。」他的「突然」大轉變,受到全家人的反對,尤其他父親反對更為激烈。但是,這位年輕人說什麼也不用回報館了,他決定要在電器業上搞出發明。
那是1900年前後,美國電力工業正在發展,電器業開始顯露頭角。但是,休斯的電器知識不多,不知道該從哪裡下手。他動用當新聞記者時鍛煉的頭腦,經過一番分析,認為家庭電器乃是社會最必需的。不過這只是一個大原則,具體應該研究什麼,他心中並沒有數。他以新聞記者固有的習慣,認為選擇報道主題首先要調查研究,要發明家庭電器,也得首先向家庭主婦作調查,看她們在日常生活用具中認為最必需改進的產品是什麼?他出去訪問了好幾天,但收效並不大。因為家庭主婦們對本身的生活和工作已經習以為常。提不出有什麼器具需要改進。這使休斯大傷腦筋,他回到家裡,把家庭用的東西拿來東瞧瞧西看看,但仍然拿不定主意,好象樣樣都需要改進,而又沒有哪一種是急需的。
不久,休斯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終於發現了第一條「線索」。那是在一個星期天,休斯應邀到一個新結婚的朋友家裡去吃飯。他發覺菜里有一股很濃的煤油味,心裡直想吐。但礙於情面和禮貌,只好把口中的菜強咽下肚,那種難受勁使他緊皺眉頭。
他的朋友及新娘子也嘗出味道不對頭了。
「這是怎麼回事呀?」他的朋友叉起一塊肉,湊近鼻子嗅了嗅。
「噢,糟糕!」女主人紅著臉,不好意思地說:「一定是我剛才弄煤油爐的時候,不小心把煤油弄到菜里了.」
男主人甚為狼狽,但在新婚妻子面前不好說什麼,只好拿煤油爐來出氣了:「這鬼爐子真討厭!三天兩日常出毛病。你急著用時它熄掉,要修它又沾上一手油,真不是個玩藝!」
女主人起身想去添做兩道菜。休斯說:「不必啦,哪一家人不常吃到一點煤油味?」男主人疼愛妻子,趁勢說:「那就算了吧,休斯又不是外人,他決不會怪你的.」休斯笑著直點頭,又毫不在意地繼續吃下去。
這倒不是休斯喜歡吃「煤油牛扒」,而是主人啟發了他的思路。新娘子白了丈夫一眼說:「都是你不好,我當初就說買個炭爐來,你偏偏要買什麼現代傢具:這可好,害得我天天吃煤油。」休斯的靈感來了:做飯是家庭主婦的最基本的一項工作,如果我能發明出一種用電的爐子,不是又省事、又能避免煤油爐的缺點嗎?
休斯向這對夫婦道別以後,象發現了什麼重要新聞似的,三步並兩步趕回家中,立即開始研究起來。他反復試驗,不知失敗了多少次,也不知被「電老虎」打過多少次。但他矢志不移,就象發現了一則重要新聞就非把它寫出來不可一樣,廢寢忘食,鑽研入迷。「在起初的兩年時間里,我沒有休息過一天假期。」休斯後來這樣回憶說。
1904年,休斯的電爐研究成功了。但拿到市場上,一般家庭主婦對這種新玩藝並不怎樣歡迎。這一方面是由於傳統習慣方面的因素,另一方商也由於當時的主婦一般還不會用電,擔心電爐會傷害人。「爐絲是合金的都燒得通紅,人的皮肉不被燒焦才怪呢!」
不過,休斯不愧是一個記者出身的人。他想,人們缺乏用電知識,而守舊習性又很強,要使他們消除恐懼,對電爐發生興趣,首先要大力做好宣傳,逐漸普及。他採用了許多辦法,如示範表演,張貼廣告等等,宣傳使用電爐的好處。他還特別設計了一種用戶訪問卡,凡是使用他的產品的家庭,每周派人去訪問一次,詢問用戶遇到什麼問題,如有毛病,立即免費修理;如果主婦們有什麼疑懼,也當場解答。這一來,電爐就成了越來越多的一種家庭用具了。
後來,休斯又推出電鍋、電壺等家用電器,很受家庭主婦們的歡迎。這位新聞記者出身的人,在芝加哥設立了「休斯電氣公司」,正式開始生產家庭電器。從此,他再也沒有進過任何報館的大門。
(摘自《美和生活》第10期)
夢.幻想與發現
近來,人們了解到發現常常出現於思想放鬆,而不是在審慎地集中注意於技術問題的時候。本文的目的在於探討放鬆的心理狀態、幻想、睡眠和夢在科學創新過程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要注意,精神狀態的高度集中、思想放鬆、半醒、作夢和睡眠之間未必總是有一個截然分開的界限的。事實上,不同的精神狀態有助於靈感的彼此交搭。
諾貝爾獎金獲得者O.Loewi①記載了一個在睡眠中產生發現的不尋常的例子。一天夜裡,他看著小說睡著了。當夜間他突然醒來,匆忙地記下夢中所出現的一個非常寶貴的想法。第二天早上起來,夢境全忘,不管他如何努力,仍不能解釋他自己匆忙做的記錄。當天夜裡,O.Loewi再睡時,又出現了同樣的頓悟情境。但他這次醒後,非常細心在筆記本上作了一些注釋。後來,在研究從實驗得到的數據時,證實了他的發現的結果。O.Loewi發現了當神經刺激引起肌肉活動時,涉及到某些化學物質。此後,這一領域就成了為數眾多的研究者們的工作場所。
還有其它一些在睡眠中產生發現的有趣例子。C.Goodyear②從事硫化橡膠多年,他的成功來自夢見一個人告訴他試著加上硫磺。笛卡爾在一個非常生動的夢中想像到數學與哲學相結合的一種方法而成為一種新的學科。牛頓常常在夢中解決問題。B.馬西亞斯在夢中發現了許多超導體。有人問諾貝爾獎金獲得者A.Szent Gyorgyi③的研究思想從何而來時,他答道:「在我的床上,當上午3點到4點間睡醒時,或者還睡著的時候。在我們不知不覺時,腦子作了大量的無意識工作,而我們好多的重大問題就是這樣解決的。」許多科學家已經報告過,睡眠是一種特別有效的方法。常常是,當你腦子里帶著一個特別困難的問題去睡覺,及至醒來時,問題幾乎也就自然而然地解決了。
來自幻想的靈感
許多科學家似乎同樣地發現,靈感位於醒與睡之間的一種中間的、過渡區域。為方便起見,我們把這樣的睡眠狀態的延伸稱為幻想。且不論它們發生在一天中的什麼時間,雖然這個術語事實上只能代表這些活動的一個方面。門捷列夫在半睡半醒的時候,得出如何把元素排列成周期形式的幻象。
各行各業的工作者都已經能夠利用這些所謂將入睡狀態時期或覺醒前時期。第一種狀態相當於醒來或睡著之間的過渡;第二種狀態是從睡到醒的變更。愛迪生常常從將入睡狀態取得創造性的進步。A.Kekule④的發現經驗是當在火爐邊打盹的時候,這可看做是一種將入睡狀態。這里我們把A.Kekule的所謂幻想也包括進去。
睡眠、接近睡眠和夢,在一個科學家的一生之中能起到一種創造性的作用,這在目前也許是明顯的了。雖然,要想獲得確切而可靠的關於作夢的科學家的人數的資料是困難的,但一些材料還是可以得到的。劍橋大學一份關於各種學科中有創造性的學者的工作習慣的調查表明,有70%的科學家回答說,從一些夢中得到幫助。日內瓦大學報道過一個對數學家的調查的類似估計,69個數學家中有51個(佔74%)回答說,睡眠中能夠解決問題。雖然,W.普拉特和R.A.貝克不把夢分成等級,但這些工作者們注意到約有83%的科學家突然的啟發中和非理論的思考——即他們所謂的「預感」——中得到幫助。
一句警語
在這里,提出這樣一句警語也許是適宜的:並非科學家們所有與技術問題有關的都是有實用價值的。因為通常我們只記得一生中有趣的事情。大概似乎有一種趨勢,就是僅回憶起最有成果的夢,而失敗的和沒有意義的是容易被忘掉的。而且,我們並不主張為了發現而只求之於夢。事實上,現在已普遍地認識到科學家可以按他們的工作習慣分為兩大類。w.D.班克羅夫特把這兩類定名為「累積者」類和「推測者」類。屬於累積者類的人,為了要逐步地建立和提高現有的知識,他們緩慢而刻苦地獲得新資料。另一方面,推測者類則利用智慧的閃現、思維的飛躍和預感等,作與他們的工作有關的夢。而且,他們很可能佔大多數。
w.D.班克羅夫特談過他和4位化學家的談話。當他提到智慧的閃現和突然的靈感時,其中3人立即承認這種情況。第4位根本沒有在這種方式下獲得新思想的經驗。在新思想來源中的這種一分為二,反映在那些已經寫過有關科學家們工作習慣的各種作者的分散意見中。很清楚,將會有一些科學家,相當平常而且容易與這種作用一致地從夢中發現靈感的思想。其他人將感到這種概念不但新奇而且有點古怪,甚至感到吃驚。
自然,通過睡眠狀態接受幫助並不限於自然科學。夢常常對於人類富有想像力的努力中的許多創造性活動做出貢獻。在哲學領域里,羅素既利用幻想也利用作夢。
Kekule利用幻想、夢和接近睡眠狀態,但遠不是他一個人。類似他的還有許多科
學家,有些是非常著名的,有些則不那麼出名。「先生們,讓我們學作夢吧!」Kekule的這個金玉良言多半是來自現代教育實踐的。
公爵大學機械工程材料科學系,有一個力求發展創造才能的設計研究班,課程中有部分內容的目的是幫助他們有效地運用夢。大概相當於美國高中學校水平的《諾菲爾德科學教學方案》中的化學部分,幻想並未被忽視。在它的緒論中提出這樣一種勸告:「必須為有利的『作夢』,提供機會——Kukule精神」。或許,我們應當鼓勵更多的科學家在必要時離開他們的實驗室到農村去散步、思考。甚至帶著他們的技術問題去睡覺!
①Otto Loewi (1873~1961)德國科學家。1936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金。對生理學與醫學有傑出的貢獻。
②Charles Goodyear(1800~1860)美國科學家。第一個認識到天然橡膠的潛力、1839年發現硫化作用。③AlberT Szent—Gyorgyi(1893~)匈牙利生物化學家。1937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金。
④August Kekule (1829~1896)德國化學家。他長期以來試圖為苯分子找出一個結構式。在1865年的一個晚上,他在火爐前打瞌睡,當他向火焰里看去的時候,他似乎在蛇形的行列中看見原子在跳舞。忽然,一條蛇抓住它自己的尾巴,形成了一個圓圈,隨後在他面前嘲笑地旋轉。剎那間,刻庫勒醒過來,他已經想出了這個現在著名和熟知的主意,用一個六角形的圓圈代表苯的結構,他在這一晚上用其餘時間作出了這個假設的推論。他奠定了芳香化學的基礎。對理論有機化學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據C.G亨普爾著《自然科學的哲學》一書的記載。)
(原載《世界科學譯刊》1980年第1期)
㈥ 關於航空科普知識的演講稿,急急急!!!!!!!!
講嫦娥1號、2號
世界航 空 事業的認識:正 載人航天的三大里程碑 載人航天是指人駕駛和乘坐載人航天器在太空中進行各種探測、研究、試驗、生產等開發活動的往返飛行。其目的在於突破地球大氣層的屏障和克服地球引力,把人類的活動范圍從陸地、海洋和大氣層擴展到外層空間,更廣泛和更深入地認識整個宇宙,並充分利用太空和載
我們中學生的做法等: 學習必須循序漸進。學習任何知識,必須注重基本訓練,要一步一個腳印,由易到難,扎扎實實地練好基本功,切忌好高鶩遠,前面的內容沒有學懂,就急著去學習後面的知識;基本的習題沒有做好,就一味去鑽偏題、難題。這是十分有害的。
學習必須勤於思考。中學是一個重要的學習階段。在這個期間要注意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要防止那種死記硬背,不求甚解的傾向。學習中要多問幾個為什麼。一個問題可以從幾個不同的方面去思考,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學習必須一絲不苟。學習切忌似懂非懂。例如,習題做錯了,這是常有的事,重要的是能自己發現錯誤並改正它。要在初中乃至小學學習階段就要培養這種本領。這就要求我們對解題中的每一步推導能說出正確的理由,每一步都要有根據,不能想當然,馬馬虎虎。
學習必須善於總結。學完一章,要做個小結;學完一本書。要做個總結。總結很重要,不同的學科總結方法不盡相同。常做總結可幫助你進一步理解所學的知識,形成較完整的知識框架。
學習必須持之以恆。俗話說「水滴石穿」、「一口吃不成胖子」。因此,最好制定一個學習計劃,常常自我監督,嚴格要求,每天或分階段自己或讓父母檢查,是否完成了學習計劃,為什麼沒有完成,怎樣補救等等。總之,學習不能只憑熱情,三日打魚,兩日曬網是做不成大事的。
學習方法,要因人而異、因學科而異,正如醫生用葯,不能千人一方。同學們應當從實際出發,根據自己的情況,發揮特長,摸索適合自己特點的有效方法。
求你採納我!!!
㈦ 求一篇英語演講稿 題目是科技改變生活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科技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我們都知道,科技是一種知識與技術密集性高、技術難度大、智力要求高、競爭性和滲透性強、投資多、風險大、對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具有重大影響的前沿科學技術。 科技帶動了我省科普活動與日俱增,社會各界的科普活動不再只限於短短的一周時間,已經發展為經常性的群眾活動,一些高等院校和中小學校經常組織校內科技活動。其中,牡丹江市光華小學在日常的教學中,結合了科學教育和技術教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科學觀念和科學實踐能力,使科學知識入腦入心。 今天,青少年科普活動的另一亮點是,社會各界不約而同地以競賽的形式吸引青少年參與科普活動、學習科普知識,競賽數量之多、涉及范圍之廣為歷屆之最。其中包括針對專門學科的天文知識競賽、哈市青少年電腦科技競賽、「奧迪四驅車拼裝、競速賽」,還有綜合了節能、環保、天文地理、生物、安全消防自救等各方面科普知識的全省首屆青少年科普知識電視大賽、青少年「三創」(創新,創意,創業)競賽、以「科學點亮未來,探索創造快樂」為主題的省少年兒童科技大賽等。 經過七年的探索與發展,科技周已經由政府推動為主導發展成為群眾積極參與的「科技黃金周」。面對不同群體的需求,科技周既有高層次研討會、報告會,也有面向基層群眾參與的科普大篷車、「大手拉小手」等活動,科技周不僅是百姓學知識的一周,青少年走進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的一周,也是科技專家為廣大群眾服務的一周。 不管你們有沒有意識到,科學技術已經深深的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在經濟社會發展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21世紀以來,科學技術,尤其是計算機網路技術、電子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手機、電腦那些昂貴的奢侈品步入尋常百姓家,成為我們生活的必需品。想像一下,如果沒有手機,我們如何隨心所欲地與親人保持聯系呢;如果沒有網路,我們又如何與遠在異國他鄉的朋友談天論地;如果沒有高清晰的電視技術,我們又如何享受華麗的好萊塢電影? 我們必須承認,科學技術在不僅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