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學生作業身邊的科學手抄報
1、牛奶加熱後為什麼會有層皮
那層浮在牛奶表面的皮是凝固了的蛋白質。牛奶中含有牛生長發育的所 有必需的營養成分,蛋白質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營養成分。蛋白質一旦受熱就會凝固。煮熟的雞蛋之所以會凝固,就是因為雞蛋里的蛋白質凝固了。牛奶中的蛋白質也會因加熱而凝固。蛋白質,特別是牛奶的蛋白質,即便不加熱,一變質就會凝固。蛋白質變質時會產生酸,酸能使牛奶凝固。用乳酸菌凝固的酸乳酪雖然能吃,但自 然變質而凝固的牛奶還是不吃為好,因為不知道裡面會含有什麼樣的能使人致病的細菌。
B. 小學六年級的科學(基因遺傳與變異)手抄報
生物的親代能產生與自己相似的後代的現象叫做遺傳。遺傳物質的基礎是脫氧核糖核酸(DNA),親代將自己的遺傳物質DNA傳遞給子代,而且遺傳的性狀和物種保持相對的穩定性。生命之所以能夠一代一代地延續的原因,主要是由於遺傳物質在生物進程之中得以代代相承,從而使後代具有與前代相近的性狀。
只是,親代與子代之間、子代的個體之間,是絕對不會完全相同的,也就是說,總是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差異,這樣現象叫變異。
遺傳是指親子間的相似性,變異是指親子間和子代個體間的差異。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是通過生殖和發育而實現的。
變異主要分為兩類:可遺傳的變異和不可遺傳的變異。可遺傳的變異是由遺傳物質的變化引起的變異;不可遺傳的變異是由環境引起的,遺傳物質沒有發生變化。可遺傳的變異的來源主要有3個:基因重組、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
基因重組是指非等位基因間的重新組合。能產生大量的變異類型,但只產生新的基因型,不產生新的基因。基因重組的細胞學基礎是性原細胞的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體彼此分裂的時候,非同源染色體之間的自由組合和同源染色體的染色單體之間的交叉互換。基因重組是雜交育種的理論基礎。
基因突變是指基因的分子結構的改變,即基因中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發生了改變,從而導致遺傳信息的改變。基因突變的頻率很低,但能產生新的基因,對生物的進化有重要意義。發生基因突變的原因是DNA在復制時因受內部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干擾而發生差錯。典型實例是鐮刀形細胞貧血症。基因突變是誘變育種的理論基礎。
染色體變異是指染色體的數目或結構發生改變。重點是數目的變化。染色體組的概念重在理解。一個染色體組中沒有同源染色體,沒有等位基因,但一個染色體組中所包含的遺傳信息是一套個體發育所需要的完整的遺傳信息,即常說的一個基因組。對二倍體生物來說,配子中的所有染色體就是一個染色體組。染色體組數是偶數的個體一般都具有生育能力,但染色體組數是奇數的個體是高度不孕的,如一倍體和三倍體等。
遺傳與變異,是生物界不斷地普遍發生的現象,也是物種形成和生物進化的基礎。
微生物遺傳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誕生於40年代,病毒遺傳學作為微生物遺傳學的重
要組成部分,對於生物遺傳和變異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也為分子遺傳學的
發展奠定了基礎。病毒的許多生物學特性,包括結構簡單、無性增殖方式、可經細胞
培養、增殖迅速、便於純化等,使其具有作為遺傳學研究材料的獨特優勢。
眾所周知,包括病毒在內的各種生物遺傳的物質基礎是核酸。事實上,這一結論
最初的直接證據正是來自於對病毒的研究。為了說明這一點,首先讓我們回顧兩個經
典的實驗:①噬菌體感染試驗:T2是感染大腸桿菌的一種噬菌體,它由蛋白質外殼(
約60%)和DNA核芯(約40%)構成,蛋白質中含有硫,DNA中含有磷。把32P和35S
標記T2,並用標記的噬菌體進行感染試驗,就可以分別測定DNA和蛋白質的功用。Hershey和
Chase(1952)在含有32P或35S的培養液中將T2感染大腸桿菌,得到標記的噬菌體,
然後用標記的噬菌體感染常規培養的大腸桿菌,再測定宿主細胞的同位素標記,結果用
35S標記的噬菌體感染時,宿主細胞中很少有同位素標記,大多數的35S標記噬菌
體蛋白附著在宿主細胞的外面,用32P標記的噬菌體感染時,大多數的放射性標記在宿主細
胞內。顯然感染過程中進入細胞的主要是DNA。②病毒重建實驗:煙草花葉病病毒
(tobacco mosaic virus,TMV)由蛋白質外殼和RNA核芯組成。可以從TMV分別抽提得
到它的蛋白質部分和RNA部分。FraenkelCourat(1956)實驗證明,用這兩種成分分
別接種煙草,只有病毒RNA可引起感染。雖然感染效率較低,但足以說明遺傳物質為
RNA。FraenkelCourat利用分離後再聚合的方法,先取得TMV的蛋白質外殼和車前病
毒(Holmes Rib Grass Virus,HRV)的RNA,然後把它們結合起來形成雜合病毒,這種
雜合病毒有著普通TMV的外殼,可被抗TMV抗體所滅活,但不受抗HRV抗體的影響。當
用雜合病毒感染煙草時,卻產生HRV感染的特有病斑,從中分離的病毒可被抗HRV抗體
滅活。反過來將HRV的蛋白質和TMV的RNA結合起來也得到類似的結果。目前已經能夠由
許多小型RNA病毒和某些DNA病毒提取感染性核酸。如第四章所述,這些感染性核酸在
感染細胞以後,可以產生具有蛋白質衣殼和脂質囊膜的完整子代病毒。由脊髓灰質炎
病毒的RNA與柯薩奇病毒的衣殼構成的雜合病毒,在感染細胞後產生的子代病毒將是完
全的脊髓灰質炎病毒。以上事實說明,核酸是病毒遺傳的決定機構,而蛋白質衣殼和
脂質囊膜不過是在病毒核酸遺傳信息控制下合成或由細胞「搶來」的成分。這些成分
雖然決定著病毒的抗原特性,而且與病毒對細胞的吸附有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病
毒與宿主細胞或機體的相互關系,例如感染與免疫,但從病毒生物學的本質來看,它
們只是病毒粒子中附屬的或輔助的結構。核酸傳遞遺傳信息的基礎在於其鹼基的排列
順序,病毒核酸復制時能夠產生完全同於原核酸的新的核酸分子,從而保持遺傳的穩
定性。但是,病毒沒有細胞結構,缺乏獨立的酶系統,故其遺傳機構所受周圍環境的
影響,尤其是宿主細胞內環境的影響特別深刻;加之病毒增殖迅速,突變的機率相應
增高,這又決定了病毒遺傳的較大的動搖性——變異性。採用適當的選育手段,常可
較快獲得許多變異株。應用各種理化學和生物學因子進行誘變,也能較快看到結果。
而病毒粒子之間以及病毒核酸之間的雜交或重組,又為病毒遺傳變異的研究,開辟了廣闊前景。這些便利條件使病毒遺傳變異的研究遠遠超出了病毒學本身的范圍,成為人類認識生命本質和規律的一個重要的模型和側面。
遺傳和變異是對立的統一體,遺傳使物種得以延續,變異則使物種不斷進化。本章主要論述病毒的變異現象、變異機理以及研究變異的方法和誘變因素等,關於病毒的遺傳學理論請參閱有關的專業書籍。
病毒的遺傳變異常常是「群體」,也就是無數病毒粒子的共同表現。而病毒成分,特別是病毒編碼的酶和蛋白質,又常與細胞的正常酶類和蛋白質混雜在一起。這顯然 增加了病毒遺傳變異特性鑒定上的復雜性。
變異是生物的一般特性。甚至在人類尚未發現病毒以前,就已開始運用變異現象
製造疫苗。例如1884年,巴斯德利用兔腦內連續傳代的方法,將狂犬病的街毒(強毒) 轉變為固定毒。這種固定毒保留了原有的免疫原性,但毒力發生了變異——非腦內接 種時,對人和犬等的毒力明顯降低,因而成功地用作狂犬病的預防制劑。此後,在許 多動物病毒方面,應用相同或類似的方法獲得了弱毒株,創制了許多優質的疫苗。選 育自然弱毒變異株的工作,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有關病毒遺傳變異機理的認識, 則只在最近幾十年來才有顯著的進展。這不僅是病毒學本身的躍進,也是其它學科, 特別是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免疫學以及電子顯微鏡、同位素標記等新技術飛速發 展的結果。
C. 小學二年級科學手抄報資料急急急!!!!
直接打開網路搜,就可以了。
關於科學天文的知識的資料、圖片、、、
D. 小學生科學手抄報
克隆羊-多莉
基本信息
名字:Dolly 名字來源:美國鄉村音樂女歌手多利·帕頓(Dolly Parton) 性別:雌 編號:6LL3 出生日期:1996年7月5日 出生地點:英國愛丁堡市羅斯林研究所 創造者:威爾馬特及其領導的小組 死亡日期:2003年2月14日 死亡原因:被確診患進行性肺病後處以安樂死
[編輯本段]家族成員
基因母親:一隻芬蘭多塞特白面綿羊 線粒體母親:一隻蘇格蘭黑臉羊 生育母親:另一隻蘇格蘭黑臉羊 子女:生育6名,
多莉的亮相
1997年2月27日的英國《自然》雜志報道了一項震驚世界的研究成果:1996年7月5日,英國愛丁堡羅斯林研究所(Roslin)的伊恩·維爾穆特(Wilmut)領導的一個科研小組,利用克隆技術培育出一隻小母羊。這是世界上第一隻用已經分化的成熟的體細胞(乳腺細胞)克隆出的羊。克隆羊多利的誕生,引發了世界范圍內關於動物克隆技術的熱烈爭論。它被美國《科學》雜志評為1997年世界十大科技進步的第一項,也是當年最引人注目的國際新聞之一。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多莉的誕生標志著生物技術新時代來臨。繼多莉出現後,克隆,這個以前只在科學研究領域出現的術語變得廣為人知。克隆豬、克隆猴、克隆牛……紛紛問世,似乎一夜之間,克隆時代已來到人們眼前。
多莉的誕生
在培育多莉的過程中,科學家採用體細胞克隆技術,主要分四個步驟進行: ①從一隻六歲雌性的芬蘭多塞特(Finn Dorset)白面綿羊(稱之為A)的乳腺中取出乳腺細胞,將其放入低濃度的培養液中,細胞逐漸停止分裂,此細胞稱之為供體細胞。 ②從一頭蘇格蘭黑面母綿羊(稱之為B)的卵巢中取出未受精的卵細胞,並立即將細胞核除去,留下一個無核的卵細胞,此細胞稱之為受體細胞。 ③利用電脈沖方法,使供體細胞和受體細胞融合,最後形成融合細胞。電脈沖可以產生類似於自然受精過程中的一系列反應,使融合細胞也能像受精卵一樣進行細胞分裂、分化,從而形成胚胎細胞。 ④將胚胎細胞轉移到另一隻蘇格蘭黑面母綿羊(稱之為C)的子宮內,胚胎細胞進一步分化和發育,最後形成小綿羊多莉。 換言之,多莉有三個母親:它的「基因母親」是芬蘭多塞特白面母綿羊(A);科學家取這頭綿羊的乳腺細胞,將其細胞核移植到第二個「借卵母親」—— 一個剔除細胞核的蘇格蘭黑臉羊(B)的卵子中,使之融合、分裂、發育成胚胎;然後移植到第三頭羊(C)——「代孕母親」子宮內發育形成多莉。 從理論上講,多莉繼承了提供體細胞的那隻綿羊(A)的遺傳特徵,它是一隻白臉羊,而不是黑臉羊。分子生物學的測定也表明,它與提供細胞核的那頭羊,有完全相同的遺傳物質(確切地說,是完全相同的細胞核遺傳物質。還有極少量的遺傳物質存在於細胞質的線粒體中,遺傳自提供卵母細胞的受體),它們就像是一對隔了6年的雙胞胎。
多莉的早夭
2003年2月,獸醫檢查發現多莉患有嚴重的進行性肺病,這種病在目前還是不治之症,於是研究人員對它實施了安樂死。據羅斯林研究所透露,在被確診之前,多莉已經不停地咳嗽了一個星期。多莉的屍體被製成標本,存放在蘇格蘭國家博物館。 綿羊通常能活12年左右,而多莉只活了6歲,它的早夭再次引起了人們對克隆動物是否會早衰的擔憂。克隆動物的年齡到底是從0歲開始計算,還是從被克隆動物的年齡開始累積計算,還是從兩者之間的某個年齡開始計算?就多莉本身而言,它剛一出生時是6歲還是0歲或者是中間的某個歲數,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正值壯年的多莉死於肺部感染,而這是一種老年綿羊的常見疾病。據維爾穆特透露,以前多莉還被查出患有關節炎,這也是一種老年綿羊的常見疾病。
多莉早夭的原因
①克隆動物確實存在早衰現象,它們從一出生起身體的衰老程度就類似於被克隆個體,所以它們的壽命被縮短。就多莉事件而言,數字上也比較符合這個推測。但是克隆動物是否存在不可避免的早衰問題,還缺乏有力的證據,根據以後許多克隆實驗表明,早衰問題並不普遍。 ②克隆技術過程中的一些物理化學傷害導致了多莉的健康隱患,使得它容易患病。克隆動物的健康問題十分普遍,就世界各地的報道來看,克隆動物畸形、流產等等的幾率是相當高的。 ③第三種,多莉屬於普通患病死亡。關節炎和肺部感染是綿羊的常見疾病,特別是對於室內飼養的綿羊來說患病的可能更大。 總之很難得出一個確切的結論,多莉的死可能反映了克隆動物的普遍規律,也可能只是一個個案。
多莉成功的理論意義
與以往的胚胎移植培養不同,維爾穆特從6歲母羊乳腺細胞建立的細胞系培育出世界上第一隻用成體細胞發育成的哺乳動物,具有深遠的意義。 ①多莉的誕生證明高度分化成熟的哺乳動物乳腺細胞,仍具有全能性,還能像胚胎細胞一樣完整地保存遺傳信息,這些遺傳信息在母體發育過程中並沒有發生不可回復的改變,還能完全恢復到早期胚胎細胞狀態。最終仍能發育成與核供體成體完全相同的個體。以往的遺傳學認為,哺乳動物體細胞的功能是高度分化了的,不可能重新發育成新個體。與這一理論相反,多莉終於被克隆出來了。它的誕生推翻了形成了上百年的上述理論,實現了遺傳學的重大突破,為開發新的哺乳動物基因操作提供了動力,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②成功地找到了供體核與受體卵細胞質更加相容的方法。過去對高度分化細胞的核移植不能成功的原因,是供體核與受體卵細胞周期的不兼容性,因而發生染色體異常、細胞核可能發生額外的DNA復制和早熟染色體聚合成非整倍體或者發生異常。克隆多莉的實驗解決了高度分化了的體細胞核移植成功的關鍵性技術,居於世界領先地位。 ③以往用於基因移植的方法比較原始的,僅能插入一個基因並且很不精確。而克隆多莉方法可使移植的細胞在成為核供體之前誘發精確的遺傳變化,又能精確地植入基因。然後選擇技術幫助准確地挑選出那些產生令人滿意變化的母細胞來作為核供體,這樣就能用同一個體的許多細胞繁殖出遺傳表現完全相同的動物個體。克隆技術成功的實踐意義 ①應用克隆技術,繁殖優良物種。常規育種周期長還無法保證100%的純度;用克隆這種無性繁殖,就能從同一個體中復制出大量完全相同的純正品種,且花時少、選育的品種性狀穩定,不再分離。 ②建造動物葯廠,製造葯物蛋白。利用轉基因技術將葯物蛋白基因轉移到動物中並使之在乳腺中表達,產生含有葯物蛋白的乳汁,並利用克隆技術繁殖這種轉基因動物,大量製造葯物蛋白。 ③建立實驗動物模型,探索人類發病規律。 ④克隆異種純系動物,提供移植器官。採用克隆技術,可先把人體相關基因轉移到純系豬中,再用克隆技術把帶有人類基因的特種豬大量繁殖產生大量適用器官,且能同時改變器官的細胞表面攜帶人體蛋白和糖分特性,當豬的器官植入病人體內時,免疫排異反應減弱,成功率提高,用起來也更加安全。 ⑤拯救瀕危動物,保護生態平衡。克隆技術的應用可望人為地調節自然動物群體的興衰,使之達到平衡發展。
克隆羊「多莉」的意義和引起的反響
1997年2月英國羅斯林研究所維爾穆特博士科研組公布體細胞克隆羊「多莉」培育成功之前,胚胎細胞核移植技術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實際上,「多莉」的克隆在核移植技術上沿襲了胚胎細胞核移植的全部過程,但這並不能減低「多莉」的重大意義,因為它是世界上第一例經體細胞核移植出生的動物,是克隆技術領域研究的巨大突破。這一巨大進展意味著:在理論上證明了,同植物細胞一樣,分化了的動物細胞核也具有全能性,在分化過程中細胞核中的遺傳物質沒有不可逆變化;在實踐上證明了,利用體細胞進行動物克隆的技術是可行的,將有無數相同的細胞可用來作為供體進行核移植,並且在與卵細胞相融合前可對這些供體細胞進行一系列復雜的遺傳操作,從而為大規模復制動物優良品種和生產轉基因動物提供了有效方法。 在理論上,利用同樣方法,人可以復制「克隆人」,這意味著以往科幻小說中的獨裁狂人克隆自己的想法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因此,「多莉」的誕生在世界各國科學界、政界乃至宗教界都引起了強烈反響,並引發了一場由克隆人所衍生的道德問題的討論。各國政府有關人士、民間紛紛作出反應:克隆人類有悖於倫理道德。盡管如此,克隆技術的巨大理論意義和實用價值促使科學家們加快了研究的步伐,從而使動物克隆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進入一個高潮。
美國《時代》周刊的報道
10年前的7月,一隻名叫「多莉」的小羊羔在蘇格蘭首府愛丁堡以南幾英里的一個小山村誕生了,單從外表看,它與周圍農場里每個夏天出生的、成千上萬只綿羊沒什麼不同。但「多莉」的確與眾不同,它從一隻成年母羊的單一乳房細胞被克隆而來,這在生物學上曾被視為不可能,因此它一下成為全世界最著名的小羊羔。 它的出生在全球引發了一場實驗室中的競爭,那就是爭相進行克隆技術方面的突破。但是,多莉的誕生也引起了人們的恐懼和疑慮——人類離自身的克隆還有多遠? 在克隆的「多莉羊」誕生10年後,科學家們逐漸認識到,克隆並不是完美的。克隆過程中會產生一些缺陷,甚至帶來一些危險。
克隆並非完美復制
人們一向認為,克隆是對原來動物的一種完美復制,從每一根毛發到性情都將完全相同。這樣的想法的確十分誘人。但事實並非如此。有人在花費了數千美元克隆了自己的寵物貓後,卻發現克隆出來的小動物與自己的寵物大相徑庭:克隆小貓無論是外表還是性情,都和原來的完全不同——皮毛的顏色不同,對主人的態度也不同。 事實上,科學家現在才開始發現,這一過程在克隆動物的染色體中留下了一些小缺陷。科學家對克隆多莉的過程越是了解,他們就越是覺得,這只羊能存活下來純屬僥幸。伊恩·維爾穆特領導了製造多莉的科學小組,他說:「到現在,我們還為能克隆成功感到驚訝。」
克隆的成功率很低
即使經過了10年,並有15種哺乳動物被克隆,但克隆的效率並不比多莉誕生時高多少:克隆的卵子中只有2~5%最後能成功地誕生出能存活的動物。每克隆成功一個動物,就會有成百上千的克隆動物在出生後幾天或幾周後就死亡。 哺乳動物的克隆非常復雜,最關鍵的過程被稱為「核移植」:第一步是去掉卵子的細胞核,然後把來自一個成熟細胞的核移植進去,在克隆多莉時,用的是一個母羊的乳房細胞。這兩種成分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混合細胞像一個胚胎一樣進行分裂。 這個過程並非總能成功,維爾穆特說:「我稱之為抽獎法,即使你用一直使用的方法,也有可能得到有嚴重缺陷或畸形的克隆動物,有一些動物會很快死去。」 缺陷不可避免 在正常的發育過程中,被稱為甲基的分子會按正確的時間模式附著在DNA上,該模式控制著什麼時間傳遞何種基因。在克隆過程中,這種時間模式卻並非總能被准確重建。 打個比方,把一部長篇小說打亂,拆成無數的單詞,然後用它們重新拼出原來的小說,每一句話、每一頁、每一章都與原小說相同,這非常難,克隆過程也同樣如此。 你無法把打亂的分子結構准確地重新排列出來,要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確率很難,這也能解釋為什麼克隆的成功率會如此低。 所幸,哺乳動物的身體經常能修補因重新排列而造成的小錯誤。 盡管克隆過程中產生的缺陷也許很小,而且哺乳動物能承受,但只要克隆就會產生缺陷,這卻是不爭的事實,這就是科學家反對進行人類克隆的原因。
與多莉羊的製造者交談
伊恩·維爾穆特領導的研究小組10年前克隆出了「多莉」綿羊,後來他與別人合寫了《人類對多莉的濫用和使用》,美國《時代》周刊對他進行了訪問。 《時代》:你如何會想到克隆一隻哺乳動物? 伊恩:這種事情可不是來自「我發現了(相傳是阿基米德根據比重原理測出金子純度時所說的話)!」這樣的時刻,不是坐在浴缸里突然產生的想法,產生這種想法至少經過了一年左右的時間。 《時代》:在現代科學史上,多莉即使不能算是最重要的科學里程碑,也應該算是最重要的之一,這么重大的事件是如何發生在蘇格蘭一個小山村裡的? 伊恩:聰明的回答也許是我們太聰明!嚴肅的回答應該是,我們在正確的地方實現了一個突破,我們是幸運的。我們做了一個特別的試驗,讓我們能改變傳統方法,很幸運我們首先做到了這一點。 《時代》:在多莉出生前,你已經製造出了數十個胚胎,但都沒有存活,你擔心過多莉也會失敗嗎? 伊恩:我們非常擔心。我們只有一次機會,生出了一隻羊羔,以前的試驗顯示,生出一隻健康羊羔的機會非常小。 《時代》:如果是安全的話,你有興趣克隆你自己嗎? 伊恩:不止一次地有人問我,我的孩子能否進入這種研究領域,這是人們一種下意識的期待。但要說到克隆,壓力要大得多,人們總是希望克隆能跟原來的一樣,這就不可避免地增加一些期待和限制,這是我不願意使用這種技術的原因。我想,人應該是獨一無二的。
E. 小學生科學手抄報,宇宙到底有多大
宇宙有限而無界。
「大爆炸學說」認為宇宙是從一點極高密度的空無突然爆炸擴散而成的大爆炸的時間推算為大約在距今一百億年至二百億年前,於今擴散仍在進行之中。
「大爆炸學說」認為我們的宇宙是「同質均勻的」及「物理上均等的劃一的」 。前面一詞的意義,就是說,無論從任何一個角度來觀察,宇宙都是相同的。換言之,我們無論旅行到達宇宙內任何一點,它的狀況都與我們所居地球的周圍相似相同。後面一詞的意義是 說:宇宙中的構成,無論在任何點,任何角度,都是物理上均等的,換言之,我們在宇宙中,就好比在沙漠中的螞蟻,身邊的,遠處的,全都是看來完全相似相等的沙粒。
F. 我愛科學的手抄報(小學版)
宇宙演化史(課前教育):(本人原創)
我們的宇宙產生之前,有一個巨大的原始黑洞,黑洞裡面密度極大,溫度極高,並不斷吸收周圍的能量;黑洞中有許多平行宇宙,由於黑洞不斷吸收能量,體積越來越大,當能量達到超載時,黑洞就會釋放能量,被稱為「霍金射線」,產生蟲洞,釋放奇點,並產生大爆炸,形成今天的宇宙。
大約在137億年前,宇宙由一個奇點大爆炸形成,(這是科學家根據大量星系快速遠離我們而去的逆向思維得出的理論。)爆炸到0.1秒時,產生了1000億度的高溫,這時宇宙中什麼也沒有,但時間開始了,空間也不斷膨脹。136.5億年前,宇宙溫度先快後慢的冷卻,宇宙中出現了最早的元素:氫和氦,氫和氦是構成宇宙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元素;136億年前,宇宙中產生了許多大質量的恆星,由於大質量的恆星消耗能量多,滅亡得也快,經過了幾十億年後,大質量恆星不斷毀滅,在宇宙中產生了許多星雲、星團和生命元素。135億年前,宇宙中產生了最早的星系及銀河系,110億年前,宇宙中產生了氮、氧、鐵等元素,90億年前,產生了大量星雲、星團,70億年前,產生了大量恆星。星雲、星團、星系、黑洞、恆星、超新星、中子星、黑矮星、白矮星、紅巨星、行星、矮行星、衛星、小行星、流星、彗星、暗物質、暗能量等物質,是逐漸並不斷變化產生的。
人類進化史可以追溯到太陽系的產生。大約在45億年前,距銀河系中心(黑洞)三萬光年的地方產生了太陽系,44億年前,在太陽系中產生了地球,43.7億年前,一顆像火星大小的行星撞擊在地球的太平洋處,使之飛出去一塊,形成了地球的衛星——月球。地球最早是一個火球,逆時針旋轉很快,40億年前,宇宙中的冰隕石帶著生命元素到達地球,並形成海洋;36億年前,海洋中的水、火山溫度、海底火山噴發出來的少量的氧,激活了海水中的生命元素——氨基酸,形成了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藍藻,29億年前,最早的植物:藻類植物產生,23億年前,最早的動物:史前海母產生,15億年前,史前海洋生物達到了繁榮時期。
那麼,我們人類是怎樣進化來的呢?大約在5億年前,棘魚(史前鯊魚)產生,被科學家認為是迄今為止所知的最早的人類祖先。3億年前,史前鯊魚進化成了史前三角魚,2億年前,又進化成了兩棲動物——史前螈鯢魚,1億年前,進化成了爬行動物——似雞龍,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十千米的小行星撞擊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地球環境變得異常惡劣,引起了地球物種大滅絕,4500萬年前,人類進化成了嚙齒類動物——史前地波鼠,1500萬年前,進化成了哺乳動物——猿猴,700萬年前,進化成了直立動物——智人,500萬年前,進化成了高智商生物——現代人。
目前人類可以用射電望遠鏡觀測到150億光年以內的宇宙,已經發現了1000億個像銀河系這樣的星系,但還沒有發現宇宙的邊緣。宇宙還在像吹氣球那樣不斷膨脹。宇宙膨脹是先快、(爆炸能量大於暗能量)後慢、(爆炸能量等於暗能量)再快。(暗能量大於爆炸能量)最後宇宙會發生大撕裂。黑洞是大質量的恆星超新星爆發形成的,形成後會吞噬周圍的星際物質,連光也不放過,然後,大黑洞吞並小黑洞,大約在550億年後,宇宙將回到原始平行宇宙,一切終結後又會從新開始。
G. 小學科學克隆的定義手抄報100字
「克隆」源於英語clone,意思是「無性繁殖系」。簡單地說就是將高等生物的幹細胞經過特殊培養,採用無性繁殖的手段,依靠細胞分裂和遺傳信息自我復制的能力,人為地創造新個體。
克隆最初的目的是用於醫學,造福人類。但現在也有用於其他目的的,比如創造新的物種等等。克隆的應用爭議很大,比較極端的有兩種:有的人認為這是新的科學技術,值得大膽嘗試和推廣;有的人認為這是違背自然規律的,必將導致生物發展的和諧性的破壞,最終會危害人類自身。我認為,科學是一把雙刃劍,在確定的知道克隆給我們帶來的危害有多大之前,應該慎重的試驗。畢竟我們受到科學發展過程中的誤導太多,曾經的科技創舉不少都成了後來的令人頭疼的災難。克隆是對生命延續的大挑戰,如果失敗了我們將會付出慘痛的代價,人類因此而滅亡也不是沒有可能。所以對待克隆一定要慎而又慎,人類再也經受不起這樣大的打擊了。
H. 誰有關於科技資料關於小學手抄報
可以寫我國在航空領域的發展
在考察調研中,我們了解到,盡管「高新工程」取得了成績,但在先進作戰飛機、航空發動機和大型飛機研製及其基礎科學研究等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急需國家加大投入,解決基礎研究、產品研發和生產能力不足的問題,以應對國際局勢變化和國際新軍事變革。由於航空工業軍用產品的對抗性極為明顯,技術上的差距會關繫到戰爭勝負和國家安危。我們對現在航空工業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的差距甚為擔憂。現在航空工業水平的高低已成為衡量國家綜合國力和科技實力的標尺,近十年來幾次局部戰爭的結果表明,即使在信息化十分發達的今天,制空權仍是現代化局部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因素,誰的航空能力落後,誰就會被動挨打,誰就沒有發言權。中國作為有能力的和負責任的大國,應擁有與之相適應的強大的航空工業。
航空工業是綜合了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等的高技術產業和國家支柱性產業,我國航空工業發展正處於關鍵時期,稍有放鬆,可能將航空工業近幾年取得的來之不易的成果折損,將「高新工程」縮小的差距再次拉大,這勢必影響國防安危、國家穩定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們懷著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特此提出如下建議:
(1)以當年支持「兩彈一星」的決心支持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在國家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各類規劃中,要明確將航空工業技術與產業定位為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高技術產業,給予長期穩定的投入以及各項政策支持。支持的重點放在新一代戰斗機和大型飛機等領域。航空工業可帶動機械製造、電子、冶金、化工、材料、能源等許多基礎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有利於國民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2)在航空戰略高科技發展中,要特別加強對航空動力技術研究和產業發展的投入。發動機是飛機的「心臟」,國外一直對我嚴格封鎖高性能發動機的核心技術。我國航空發動機落後已成為嚴重製約我國航空工業發展的「瓶頸」。建議將航空發動機列入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並從「十一五」開始,列一個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傾全國之力將發動機搞上去,以盡快解決制約航空工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這一「瓶頸」問題。
(3)為了航空工業健康持續穩定的發展,要加強航空基礎科研力量,加大航空科技投入,重點是新理論、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和系統工程的研究,以突破航空工業所需的各項關鍵技術。
(4)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一定要走自己的跨越發展之路。發揮航空工業產業鏈長、輻射面廣、對國家綜合實力帶動性強等特點,利用社會各方面資源,將「寓軍於民、軍民兩用」的思想貫徹於始終,將航空工業作為開放式國防工業的發展試點。
(5)航空、航天的技術有相當多的共性,而隨著高超音速飛行器和空天飛行器的發展,兩者的界限更為模糊。為了更好地發揮航空、航天兩方面的力量,建議對任務的安排要統籌兼顧,通盤考慮,發揮各自優勢,減少重復建設,提高投資效益。
I. 求科學手抄報內容,小學三年級的
科學飲乳小常識5則
喝牛奶有益健康,但不少人在喝奶方面還存在一些觀念上的誤區,現介紹一些科學飲乳的小常識。
1.晨起空腹喝奶不宜。因為人體空腹時胃腸蠕動快,牛奶中營養物質往往來不及被吸收就匆匆進入大腸。此外,大口喝奶的方法也不足取,因為這樣會減少在口腔中和唾液混合的機會,不利於消化吸收。喝牛奶前最好先吃些餅干、糕點等,或邊吃點心邊喝牛奶。
2.晚上喝奶更有利。科學研究發現,人體中的鈣代謝會有一個特殊的規律:晚間尤其是午夜之際,血漿鈣含量會出現一個"低谷",迫使機體通過調節機制調運一部分骨骼中的鈣來補充。這樣,血液中的鈣雖暫時得到維持,但骨骼中鈣卻有減少。牛奶中含鈣豐富,因此臨睡前喝杯牛奶,可補償人體夜間對鈣的需求。
3.牛奶不宜加糖煮沸。牛奶中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在高溫條件下牛奶中的賴氨酸與糖發生梅拉德反應,生成一種新化合物--果糖基氨基酸。這種物質非但不能為人體消化吸收,反而影響人體健康,牛奶最好新鮮飲用,如太冷稍稍加熱即可。
4.不喜牛奶可飲酸奶。對牛奶有"反感"的人大多患乳糖不耐症,這些人可嘗試飲用酸奶。酸奶中的乳糖含量大大降低,但幾乎保留了牛奶所有的營養,其中的乳酸菌在人體內能存活繁殖,有利於營養物質的吸收利用並提高免疫力。酸奶中不含抗菌素,易消化吸收所以能空腹飲用。
5.酸奶不能加熱飲用。喝酸奶主要吃它的營養和活菌,如酸奶加熱,人體只能喝到營養卻失去了有生物活性的乳酸菌,因此不要加熱後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