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全識 > 小學數學理論知識

小學數學理論知識

發布時間:2020-11-28 17:55:07

A. 小學數學基礎知識概念

六年級數學上冊概念與公式匯總
1.分數乘整數的意義與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版,就是求幾個相權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
2.
(1)分數乘整數的運演算法則:分子與整數相乘,分母不變。
(2)分數乘分數的運演算法則:用分子相乘的積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積做分母。(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3.積與因數的關系:
一個數(0除外)乘大於1的數,積大於這個數。當b
>1時,a×b
>a.
一個數(0除外)乘小於1的數,積小於這個數。當b
<1時,a×b
評論
0
0
載入更多

B. 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理論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過程既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認知過程,又是學生能力的發展過程。因此教師要徹底掘棄和擺脫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把主要經歷放在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提供信息,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上.關鍵是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一、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和能力是提高課堂參與度的必要條件。

奧蘇伯爾認為:學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與學生認知結構中已有的有關概念和經驗有很大關系。數學學科有其嚴密的系統性和邏輯性,大多數數學知識點都有其前期的基礎,後期的深化和發展。給學生必要的知識和技能的准備是學生積極參與數學課堂教學的必要條件,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所學的知識作適當的"降格處理"。
所謂"降格處理",有的是把新知識通過難度下降,使新知識變成學生似曾相識的東西。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慾望;有的是找准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學生在學習數學中完全陌生的內容是很少見的,對學習的內容總是既感到熟悉,有感到陌生。要讓學生在新舊知識的比較中找出共同點與區別點,順利的完成正遷移,通過類似的探索解決新的問題。

啟發學生思考:①能不能把與 直接相加?②可以怎麼計算?然後讓學生獨立完成。通過這樣的處理,教師積極的引導學生參與演算法的探究過程,能充分利用已有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和通分的知識學會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二、引導學生動手操作是提高課堂參與度的重要手段。

課堂教學是師生多邊的活動過程。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優化課堂教學的關鍵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讓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因此,教師必須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主動為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創設條件、創設情境,如教學"長方體的特徵"這一課,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1. 首先教師出示若干個物體的包裝盒,讓學生先對他們進行分類,並敘述自己的分類理由。
2. 教師拿起一個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的盒子讓學生觀察、觸摸長方體有什麼特徵。
3.通過學生的總結、教師的引到總結出長、正方體的所有特徵。
4.讓學生用橡皮泥做頂點、長短不同的細木棒做棱,四人一個小組合作製作一個長方體、一個正方體。
通過這樣的設計,將操作、觀察、思維與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不僅使學生參與教學的整個過程,而且還啟迪了思維發展,達到了數學教學使學生既長知識又長技能的目的。

三、設置認知沖突是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的重要因素

學生的參與慾望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而學生的認知沖突是學生學習動機的源泉,也是學生積極參與思維學習的原因。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設置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參與慾望。如"長、正方形的面積"這一課的教學,先出示12個大小相同的1cm2小正方形,擺一個大長方形,有幾種擺法?然後提問長方形的面積與什麼有關?有什麼關系?你能驗證嗎?通過這樣設計,層層深入,不斷設置認知沖突,是學生始終處於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之中。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和參與慾望。

四、因材施教,是提高課堂參與度的前提條件

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整個學習活動中去。同時,又要注意學生個性的發展,這是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個性差異畢竟存在,所以在課堂上必須做到"上不封頂,下要保底"。在教學中,我針對各種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堂練習,讓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從實際出發,有題可做。

C. 小學數學知識

小學六年級應該學習過或者知道對稱性了,以及對稱的性質。於是解答如下:連接GD,由於對角線AC是正方形的對稱軸,因此△ABG與△ADG是軸對稱圖形,對稱軸是直線(線段)AC,因此,這兩個三角形的面積相等。即 S△ABG=S△ADG=2S△AMG,(M是邊AD的中點)。SΔABM=SΔACM(同底等高),即 S△ABG+S△AMG=S△CMG+S△AMG,於是 S△ABG=S△CMG,也就是左右兩個陰影部分面積相等。所以可以求得一個陰影部分面積,然後乘以2就是所求陰影部分面積。根據上述的面積關系, S△ABM=1.5* S△ABG,所以陰影面積 S陰=2*SΔABG=2* 2*S△ABM/3=4*SABCD/(4*3)=1

D. 小學數學最重要的基礎知識是什麼

計算能力 題目理解能力

E. 小學數學專業知識中關於數學理論考什麼

望樓主採納。
簡述什麼是教師的自我反思?.
自我反思是教師對教育教學過程的再認識、再思考、再探索、再創造。是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以教育教學活動過程為思考對象,對教學行為、教學決策以及由此所產生的教學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一種通過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自身專業素質的提高、促進能力發展的一種批判性思維活動。

2.在學生數學學習評價中,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應體現哪些原則?

互動性原則、多樣性原則、激勵性原則。

3.課堂教學要素評價法中確定的評價要素有哪些?

課堂教學要素評價法中確定的評價要素有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師生行為、教學藝術、教學效果。

5.簡述發展性教師評價的主要思路。

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主體互動化、評價策略多樣化、評價標准個性化。

6. 數學學習評價的價值取向是什麼?

數學學習評價應促進學生發展;數學學習評價要體現多元化;數學學習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差異。

7.反思型教師的優點有哪些?

①對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持有「健康」的懷疑;②有開放的心態,易於接受新思想;③經常對教育教學活動進行思考,善於調整和改變策略與方法;.④教育教學中,既關注結果,更關注過程,經常進行積極的反思。

8.小學數學考試命題如何體現「基礎性」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進過程中,有些學校在考試命題時,出現了忽視基礎的傾向,這是很危險的。我們千萬不能忘記,基礎性是中小學教育最重要的最本質的屬性。從「人的發展」的角度,我們要多方位地、較全面地構築「基礎」的框架:1、知識與技能基礎。 2、過程與方法基礎。3、能力基礎:具體的是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決不單單指語文學科)、團結協作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等6大能力基礎。4、情感、態度、價值觀基礎。

9.簡述發展性學生評價的主要特徵?

數學學習評價應促進學生發展;數學學習評價要體現多元化;數學學習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差異。

10.在新課程背景下要營造出「大氣」的課堂,三個「不要」指的是情節不要太多,環節不要太細,問題不要太碎。

11.簡述新課程小學數學教學評價的范疇。

答:新課程小學數學教學評價的范疇:包括教師課堂教學評價、學生數學學習評價、數學考試評價以及以自我反思為主的教師發展性評價。

12.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標准中的「兩實」、「兩氣」指的是什麼?

答: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標准中的「兩實」、「兩氣」指的是:真實、扎實、大氣、靈氣。

13. 新課程小學數學教學評價有哪些具體的要求?

答:新課程小學數學教學評價的具體要求:注重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恰當評價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重視對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評價;重視評價結果的處理和呈現。

16.在學生數學學習評價中,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應體現哪些原則?

答:在學生數學學習評價中,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應體現的原則:互動性原則、多樣性原則、激勵性原則。

17.課堂教學要素評價法中確定的評價要素有哪些?

答:課堂教學要素評價法中確定的評價要素有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師生行為、教學藝術、教學效果。

18.新課程下小學數學作業評價的策略有哪些?

答:新課程下小學數學作業評價的策略:分項評價,激勵評價,跟蹤評價,延遲評價,協商評價。

19. 小學數學教師自我反思的一般形式有哪些?

答:小學數學教師自我反思的一般形式:(1)課後備課;(2)教學後記;(3)教學診斷;(4)反思日記;(5)教學案例;(6)觀摩分析。

20. 你認為實施課堂即興評價應遵循哪些原則?

答:實施課堂即興評價應遵循的原則:立足激勵原則;關注人性原則;評價方式要多樣化。

21.新課程小學數學考試評價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答:新課程小學數學考試評價的基本原則主要有:關注學生學業的原則、發掘學生潛能的原則、滿足學生需求的原則、建立學生自信的原則、推動師生發展的原則。

22.小學數學學習評價的目的是什麼?

答:小學數學學習評價的目的是:1、提供反饋信息,促進學生的發展;2、收集有關資料改善教師的教學;3、對學生數學學習的成就和進步進行評價;4、改善學生對數學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

23. 傳統小學數學考試評價存在哪些不足?

主要表現在「五個過」:評價內容過多倚重學科知識,特別是課本上的知識;評價標准過多強調共性和一般趨勢;評價方法以傳統的紙筆考試為主,過多地倚重量化的結果;評價主體過多地處於消極的被動地位;

F. 小學數學的基礎知識有哪些

對於那些成績較差的小學生來說,學習小學數學都有很大的難度,其實小學數學屬於基礎類的知識比較多,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還是比較容易掌握的.在小學,是一個需要養成良好習慣的時期,注重培養孩子的習慣和學習能力是重要的一方面,那小學數學有哪些技巧?

由此可見小學數學的技巧就是多做練習題,掌握基本知識.另外就是心態,不能見考試就膽怯,調整心態很重要.所以大家可以遵循這些技巧,來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進入到數學的海洋中去.

G. 小學數學知識的相關基礎理論知識有哪些

小學數學學習概述
數學學習主要是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這要以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為基礎,以數學問題為誘因,以數學思想方法為核心,以數學活動為主線,遵循數學的內在規律和學生的思維規律開展教學。

學習類型分析
1.方式性分類
(1)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
定義:將學習的內容以定論的形式呈現給學習者的學習方式。
模式:呈現材料—講解分析—理解領會—反饋鞏固
(2)發現學習
定義:向學習者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由學習者獨立操作而習得知識的學習方式。
模式:呈現材料—假設嘗試—認知整合—反饋鞏固。
2.知識性分類一
(1)知識學習 定義:以理解、掌握數學基礎知識為主的學習活動。過程:選擇—領會—習得——鞏固
(2)技能學習
定義:將一連串(內部或外部的)動作經練習而形成熟練的、自動化的反應過程。
過程:演示—模仿—練習—熟練—自動化
(3)問題解決學習
以關心問題解決過程為主、反思問題解決思考過程的一種數學學習活動。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反思過程
3.知識性分類二
(1)概念性(陳述性)知識的學習
把數學中的概念、定義、公式、法則、原理、定律、規則等都稱為概念性知識。
概念學習:同化與形成。
利用已有概念來學習相關新概念的方式,稱概念同化;依靠直接經驗,從大量的具體例子出發,概括出新概念的本質屬性的方式,稱為概念形成。概念形成是小學生獲得數學概念的主要形式。
(2)技能性(程序性)知識的學習
小學數學技能主要是運算技能。 運算技能的形成分為三個階段:
①認知階段:「引導式」的嘗試錯誤。從老師演算例題或自學法則中初步了解運演算法則,在頭腦中形成運算方法的表徵。②聯結階段:法則階段,即按法則一步步地運算,保證算對(使用法則解決問題,陳述性知識提供了基本的操作線索)—程序化階段(將相關的小法則整合為整體的法則系統,此時概念性知識已退出),能算得比較快速正確。③自動化階段:更清楚更熟練地應用第二階段中的程序,通過較多的練習,不再思考程序,達到一定程序的自動化,獲得了運算的速度和較高的正確率。
(3)問題解決(策略性知識)的學習
通過重組所掌握的數學知識,找出解決當前問題的適用策略和方法,從而獲得解決問題的策略的學習。
小學生解決問題的主要方式,一是嘗試錯誤式(又稱試誤法),即通過進行無定向的嘗試,糾正暫時性
嘗試錯誤,直至解決問題;二是頓悟式(也稱啟發式),好像答案或方法是突然出現的,而實際上是有一
定的「心向」作基礎的,這就是問題解決所依據的規則、原理的評價和識別。
4.任務性分類
(1)記憶操作類學習
如口算、尺規作(畫)圖和掌握基本的運演算法則並能進行准確計算等。
(2)理解性的學習
如認識並掌握概念的內涵、懂得數學原理並能用於解釋或說明、理解一個數學命題並能用於推得新命題。
(3)探索性的學習
如需要讓學生經過自己探索,發現並提出問題或學習任務,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能總結出一個數學規律或規則,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過程而逐步形成新的策略性知識等。
小學生數學認知學習
一、小學生數學認知學習的基本特徵
1.生活常識是小學生數學認知的起點
要在兒童的生活常識和數學知識之間構建一座橋梁,讓兒童從生活常識和經驗出發,不斷通過嘗試、探索和反思,從而達到「普通常識」的「數學化」。
2.小學生數學認知是一個主體的數學活動過程
數學認知過程要成為一個「做數學」的過程,讓兒童從生活常識出發,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去發現、了解、體驗和掌握數學,去認識數學的價值、了解數學的特性、總結數學的規律,去學會用數學、提高數學修養、發展數學能力。
3.小學生數學認知思維具有直觀化的特徵
由於一方面兒童生活常識是其數學認知的基礎,另一方面兒童思維是以直觀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所以要以直觀為主要手段,讓兒童理解並構建起數學認知結構。
4.小學生數學認知是一個「再發現」和「再創造」的過程
小學生的數學學習,主要的不是被動的接受學習,而是主動的「再發現」和「再創造」學習的過程。要讓他們在數學活動或是實踐中去重新發現或重新創造數學的概念、命題、法則、方法和原理。
二、小學生數學認知發展的基本規律
1.小學生數學概念的發展
(1)從獲得並建立初級概念為主發展到逐步理解並建立二級概念
(2)從認識概念的自身屬性逐步發展到理解概念間的關系
(3)數學概念的建立受經驗的干擾逐漸減弱
2.小學生數學技能的發展
(1)從依賴結構完滿的示範導向發展到依賴對內部意義的理解
(2)從外部的展開的思維發展到內部的壓縮的思維
(3)數感和符號意識的逐步提高,支持著運算向靈活性、簡潔性和多樣性發展
3.小學生空間知覺能力的發展
(1)方位感是逐步建立的
(2)空間概念的建立逐漸從外顯特徵的把握發展到對本質特徵的把握
(3)空間透視能力是逐步增強的
4.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發展
(1)語言表述階段 (2)理解結構階段 (3)多級推理能力的形成 (4)符號運算階段
小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
一、數學能力概述
1.能力概述 能力是指個體能勝任某種活動所具有的心理特徵
2.數學能力 數學能力是順利完成數學活動所具備的,且直接影響其活動效率的一種個性心理特徵
(1)運算能力:數據運算、邏輯運算和操作運算
(2)空間想像力:依據實物建立模型、依據模型還原實物、依據模型抽象出特徵、大小和位置關系、模型或實物進行分解與組合等能力
(3)數學觀察能力:對象的概括化、知覺的形式化、對空間結構的知覺和邏輯模式的識別等能力
(4)數學記憶能力:對概括化、形式化的符號、命題、性質及空間結構、邏輯模式等識記與再現的能力
(5)數學思維能力:對已有數學信息運用數學推理的思考方式進行思維的能力。
二、兒童數學思維能力的差異性
1.產生差異的原因 (1)多元智力理論 (2)思維類型不同
2.對待差異的態度 (1)求同存異 (2)揚長避短
三、數學能力的培養
1.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1)從學生生活經驗著手 (2)從建立問題情境開始 (3)讓學生在「做數學」中學
2.培養基本的數學能力
(1)數學操作能力動手操作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易於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想像,從而調動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獲得知識。
在操作中,學生既「玩」了,又「學」了,也 「想」了,思維能力得到提高,學習興趣得到培養,書本知識得到理解和消化。
2.數學語言能力
在學生動手操作活動中,還要求學生通過語言表達,對數學概念逐步建立起清晰而深刻的表象,進而自覺而鞏固地掌握數學知識。
學生在表達數學時,要求語言簡潔,運用數學術語准確。嚴謹的數學態度,需要嚴謹的數學語言相伴。
3.問題解決能力
發現、提出、分析、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終數學能力的表現。
(1)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問題意識
有目的、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設障立疑,造成學生對新學知識感到有問題可想,有矛盾可解決的情境,讓學生處於「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未得」。
(2)主動探索,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
①對問題進行大膽猜想、嘗試解題
從生活經驗出發提出猜想 ,從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提出猜想。
②通過各種形式交流猜想,選擇更優方案
(3)拓展變化,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
強調數學應用,不全是回到測量、制圖、會計等教學活動,而是培養一種應用數學知識和思想方法解決問題的慾望和方式
(4)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
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很多,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把生活中的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有助於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房屋裝修粉刷面積,鋪地用多少塊磚,種植面積與棵數,車輪為什麼製成圓形等。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
一、小學數學教學過程的主要矛盾
1.數學教與學的矛盾
教師是主導位,學生是主體。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2.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與數學學科知識間的矛盾
數學的抽象性與小學生認知的具體形象性之間,數學的嚴密性與小學生認知的簡單化、直觀化之間,數學應用的廣泛性與小學生知識面窄、接觸實際生活少之間,都會產生矛盾。
3.小學生認知結構發展水平與教師傳授的
數學知識之間的矛盾 首先,教師對數學知識的傳授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掌握之間就有矛盾。其次,教師的數學語言表達與學生對它的理解之間的矛盾。再次,小學生掌握的新知識與舊有知識的矛盾。
二、小學數學教學過程
1.小學數學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與互動的過程
交往的基本屬性是互動性和互惠性,交往的基本方式是對話和參與。對小學生而言,交往為他們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現,創造性的解放提供了空間;對教師而言,課堂上的交往是與學生共同分享對數學的理解、共同感受學習的快樂。小學數學家教學過程是師生間、學生間的平等對話、交流的過程,這種對話、交流的內容,包括數學知識、技能的信息和情感、態度、態度價值觀等各個方面的信息。師生正是通過這種對話和交流來實現課堂中的師生之間的互動的。
有效的交往互動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1) 要充分調動小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數學教學過程對數學內容進行探索、實踐與思考的學習過程,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只有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比較、猜想、推理、交流等多種形式的活動,才能促使學生建構自己對數學的理解,進行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逐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觀察事物,思考問題,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願望。
(2)要實現教師角色的轉變
教師的主導作用可在以下活動中得到體現。
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②了解學生的想法,有針對性地引導,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困難;同時鼓勵不同的觀點,參與學生的討論,評估學習,作出調整。 ③為學生的學習創設一個良好的課堂環境和精神氛圍,引導學生開展積極主動的數學活動。
2.小學數學教學過程是老師引導學生開展數學活動的過程
(1)組織和引導學生經歷「數學化」的過程
學生數學學習應當成為「數學化」的過程。即學生從具體情境出發,經過歸納、抽象和概括等思維活動,尋找數學模型,得出數學結論的過程。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把生活經驗上升到數學知識和方法。
(2)師生共同生成與建構數學知識的過程
在學校學習的情境下,教師對於指導學生進行數學知識的建構具有重要的引導和指導作用,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有效地建構數學知識,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生成」知識與方法。這種「生成」的過程正是通過師生雙方交互作用、教師的外因促使學生的內因而完成的。
(3)在活動中體驗數學,獲得數學發展的過程
小學數學教學過程應成為師生共同參與的活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為學生設計和提供有意義的情境,組織學生共同進行操作、交流、思考等活動。要給學生提供相對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獲得自主探索動手實踐的機會,從現實問題出發學習數學知識的機會,從相關學科和已有知識提出數學問題的機會,對數學內部的規律和原理進行探索和研究的機會。
3.小學數學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
(1)促進學生的發展 小學數學教學的基本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展,為小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學生應該在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四個方面得到發展。這四個方面應交織、滲透,密不可分,形成一個整體。
(2)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優秀教師都是在教學實踐中成長起來的。 良好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專業領引,同行間的切磋、交流,不斷的自我反思,是優秀教師成長的關鍵因素。教師的專業能力包括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教學反思等能力。教學過程必須遵循教育規律和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還要教師有創造性地解決師生、生生間的認知、情感和價值觀的沖突的能力,形成獨具個人魅力的教學風格,教學是一個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H. 小學數學基礎知識包括哪幾個方面

專題一 數的認識
第二節分數的認識
第三節小數的認識
第四節百分數的認識
第五節負數的認識
專題二 數的運算
第一節整數的運算
第二節分數的運算
第三節小數的運算
第四節計算方法與計算工具
專題三 式與方程
第一節用字母表示數
第二節簡易方程
專題四 比和比例
第一節比
第二節 比例
專題五 解決問題
第一節解決問題
第二節常見的量
第三節應用題的基礎知識
第四節解應用題
專題六 探索規律
專題七 圖形的認識
第一節基本圖形
第二節平面圖形
第三節立體圖形
專題八 圖形的測量
第一節基本圖形
第二節平面圖形
第三節立體圖形
專題九圖形與變換
專題十圖形與位置
第三部分 統計與可能性
專題十一 統計
專題十二可能性
第四部分 實踐與綜合應用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理論知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