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全識 > 小學生培養目標

小學生培養目標

發布時間:2020-11-28 12:19:27

小學教育的培養目標

我國中小學培養目標 1992 年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課程計劃(試行)》第一章 中明確規定了中小的培養目標。

小學階段的培養目標:

一、德育方面

初步具有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初步養成關心他人、關心集體、認真負責、誠實、勤儉、勇敢、正直、合群、 活潑向上等良好品德和個性品質,養成講文明、講禮貌、守紀律的行為習慣,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辯是非的能力。

二、智育方面

具有閱讀、書寫、表達、計算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自然和社會常識,初步具有基本的觀察、思維、動手操作和自學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體育方面

初步養成鍛煉身體和講究衛生的習慣,具有健康的身體。

四、美育方面

具有較廣泛的興趣和健康的愛美情趣。

五、勞動教育方面

初步學會生活自理,會使用簡單的勞動工具,養成愛勞動的習慣。

拓展資料:

一、簡介

小學,是人們接受最初階段正規教育的學校,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發展,在其前又開設了幼兒園。一般6-12歲為小學適齡兒童,現階段小學階段教育的年限是6年,有些地區仍是5年。小學教育階段後為中學教育階段。

二、特點

小學教育除了教育的特點外,還有獨特的基本特徵:一是全民性;二是義務性;三是全面性。

三、學制

1、六年制

小學教育一般是六年制,分三個階段:一年級、二年級叫低年級,三年級、四年級叫中年級,五年級、六年級叫高年級。1970年初,本著「教育要革命,學制要縮短」的理念,開始將小學六年制改為五年制。1979年,又將五年制改回到六年制。

2、五四學制

21世紀初,一些地區又進行試驗,實行小學五年制教育。如寧波山東地區2006年在部分學校試行小學五年、初中四年的「五四學制」試點。濟寧等地點現今也沿用著「五四學制」。

參考資料:網路 小學

Ⅱ 怎樣培養小學生的知識目標

學生在自主設計導學案過程中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學習目標的確立。解決好這個問題,才有助於學生進行後面的學習探究。那如何才能設計合適、明確的學習目標,通過實踐,我認為應該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 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現在的課堂基本上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即使是導學案的形式,也多是教師根據教學任務制定教學目標。學生往往是根據教師制定的目標學習,缺少了對所學知識的整體體系的思考,也缺少學生對自己知識體系的反省過程,不宜培養學生的思維深度。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是教學技能而已,而提出一個新的問題,需要有創造的想像力。」解決問題的時候學生已經知道要干什麼,知道目標是什麼,只要奔著這個目標就行,而提問題完全沒有參照,是自己摸索的。因此要重視學生的問題意識的培養。首先要創造一個寬松的氛圍,讓學生敢問。讓我們回憶自己小時候或者是孩子的小時候,特別是在三到五歲的年齡喜歡問為什麼。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越來越不好問,是因為知識多解決了自己的疑問,是自己變得沒有問題了嗎?好像不是,中國的父母剛面對孩子的「幼稚」問題時,還可能會耐心地傾聽、解答,時間久了,有時會嫌孩子纏人,這樣會扼殺孩子學習的積極性,長此下去,孩子會因為怕父母嫌煩而不敢再提問題。而上學以後,學生也不需要去提問題,只要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就好了。因此,作為教師,要重新激活學生的問題意識,應該創設一個寬松的教學氛圍,鼓勵孩子提問,讓學生漸漸意識到提問題的重要性。其次,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訓練之初,學生最多提出的問題都是一些書本中有現成答案的問題,這是非常正常的,教師一定不要否定學生的問題,在肯定學生問題的同時可以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教學實踐過程中,我認為可以通過兩種方法來幫助學生:一是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去分析問題;二是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一定要大加肯定。最後,歸類梳理,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和學生共同學習的過程中,要做個細心人,把學過的文章進行梳理,讓學生做個學習的明白人,便於學生提高提問的能力。比如:學習人物篇,要知道人物的性格特點,作者塑造人物的寫作手法等;學習說明文,要知道說明的順序,說明的方法等。只有這樣,學生會「有的放矢」,提出值得研究的問題。二、引導學生把問題梳理成學習目標學生提出的問題會五花八門,這時就需要教師引導孩子把有價值的問題整理成學習目標。這個過程,可以是學生根據老師以前提出的學習目標進行仿照。慢慢地,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梳理。例如學習《錢學森》一課,學生提得問題是「錢學森有什麼特點?」,整理成學習目標是「知道錢學森的精神境界」。這樣看來,學生梳理的過程,也是鍛煉學生概括能力的過程。學生自己設計好學習目標,能夠很好地促進孩子思考,激發孩子的求知慾。只有當學生想知道為什麼的時候,他才會主動去思考、去找答案。這個良好習慣的形成,對學生今後在學習都是有好處的。

Ⅲ 小學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

按照國家對義務教育的要求,小學和初中對兒童、少年實施全面的基礎教育,使他們在德、智、體諸方面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發展,為提高全民族素質,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級各類人才奠定基矗小學階段的目標:初步具有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初步養成關心他人、關心集體、認真負責、誠實、勤儉、勇敢、正真、合群、活潑向上等良好品德和個性品質,養成講文明、講禮貌、守紀律的行為習慣,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具有閱讀、書寫、表達、計算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了解一些生活、自然和社會常識,初步具有基本的觀察、思維、動手操作和自學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初步養成鍛煉身體和講究衛生的習慣,具有健康的身體。具有較廣泛的興趣和健康的愛美的情趣。
初步學會生活自理,會使用簡單的勞動工具,養成愛勞動的習慣。

Ⅳ 我國小學生的培養目標是什麼

德育,作為五育之首,它的重要性早被教育界乃全世界所熟知。常言道:「有德無才是次品,無德無才是劣品,無德有才是危險品。」這其中就強調了德育的重要性 學校教育是一個倫理性的整體結構,意味著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都包含著價值可能性和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只要最大程度地發揮這種可能性,對學生的品質的形成產生積極影響,便是德育的意義所在。下面我從學校教育的倫理性出發,談幾點小學生的德育特點。 一、 超越性 學校道德教育是指向求教育者發展的可能性的。它存在的價值就是引道求教育者在成長過程中走向更為豐富的道德可能性。不斷把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也就是在教育的價值引導中,學生不斷地在道德理解、道德判斷能力、道德經驗、道德智慧、德性品質各個方面獲得更新和發展。學校教育具有了超越性,才能夠引導學生實現價值的可能性。 學校道德教育之所以具有超越性,是因為學校道德教育建立在追求善的價值的基礎上的,建立在對社會進步和個人發展的理想上。作為建構美德的價值引導,學校教育各個方面都滲透著人類的價值和理想。為了更好地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新一代建設者和接班人,學校作為建構美德的價值引導,德育指向必須有所超越。小學生單純、幼稚、天真無邪,學校教育是他們獲得道德發展的重要條件。對道德理想的理解等間接道德認識,道德判斷能力與實踐性的發展,只有在學校通過系統教育才能系統地獲得。可以說,在學校所獲得的道德發展對個人終身的道德實踐和道德追求都具有影響。因此,德育教育應該緊扣時代主題,努力幫助學生建構自己生活價值理想,從更廣、更豐富的層面幫助他們建構道德精神;引導他們走向發展,走向創造,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 黨中央提出「教育要面向未來。」這就意味著德育是指向未來。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的任何組成部分都具有超越性的本質。同時也意味著,教育要努力為未來的發展和目標的實現,改變社會現狀,推進社會發展,提升人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培養一代又一代新人,實現對現有社會和現實人的超越。因此,德育不僅要關注現實的存在,更要關照人們未來面對的問題。人不會滿足現狀,社會也不會維持現狀。在現代社會條件下,發展表現為一種世界范圍的廣泛競爭,反映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和社會生活的每個環節。如現代社會的復雜性、變更性、競爭性、發展性,使每一個人隨時都面臨著多種選擇、多種風險和許多思想道德方面的實際問題,人們需要消除對未來發展的困惑,避免挫折和失敗。德育必須對人們的發展進行引導,進行符合規律的預測、預防和指導,幫助人們少走彎路,少犯錯誤。這種預測、預防在現代社會是越來越重要。可見,德育也是一種有目的性、具有超越性的實踐活動,這種實踐活動隨著社會和人們的主體性的增強,其作用越來越重要。 德育只有緊扣時代主題,大力促進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德育才能顯示其時代特徵,體現其超越性的本質屬性。如果德育不能實現人和社會對現存狀況的超越,僅僅是維持現狀現實社會秩序和人們現有思想水平的手段,那麼,德育就會逐漸陷於保守,無所作為。德育不僅為過去、現在所決定,更為未來所決定。因此,學校在構建辦學目標和學生培養目標時,確定了與各個年級品質培養相呼應的具體目標來幫助引導學生建立和實現道德的目標,在這一過程中「道德教育中總是以應有或理想的境界、社會和人,在道德目標的追求與現實之間總是存在某種必要的張力」(《德育社會學》一書)。如此,學校道德教育具有了超越性,就有可能引導學生實現價值可能性。因此,具有了超越性的道德教育是合目的的道德教育。 二、引導性學校道德教育是道德價值的引導和個人德性追求的自主活動的結合。引導性意味著道德教育的影響是建立在求教育者的自主性上。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就說過:「我深信,只有能夠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學生把教育看成是自己的需要而樂於接受時,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唯物辯證法認為,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只有變「要我做」為「我要做」,變「他律」為「自律」的時候,學生內部活動才能被啟動,其思想道德素質才能真正提高。正如陶西平同志所說的:「素質教育的關鍵在於充分調動學生內在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形成內驅力,由此推動學生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形成各種良好的素質。」 而這良好的素質形成,需要教師平常對學生各種良好習慣的訓練和引導。從小學生道德行為習慣形成的特點看,低年級甚至中年級的兒童,其道德行為多半是在教師的要求下,或仿效他人的情況下實現的。到了高年紀,其道德行為的自覺性才日益明顯地發展起來。所以,良好的習慣不可能靠自發形成,必須經過指導和訓練。同時,還要明確,習慣是一種定勢,不良習慣一旦養成便難以改變。小學階段是小學生諸多習慣養成的起始階段。烏申斯基有一句名言:「良好的習慣乃是人在某種神經中存放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這句話道出了良好道德習慣對於人的極端重要性。由此,在高度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從小學生開始就應重視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重視從生活實踐中逐步引導學生的道德理解、道德意識、道德情感、道德判斷和道德品質的自我構建。如我們在創設各種德育活動中應充分發揮兒童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出發,正確地應用教育學、心理學和方法論等基本理論、基本方法,以研究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為核心,創設有利於發展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環境和恰當的教育方式,以此來引導和激發兒童自我教育的動機,促進兒童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以此獲得「變他律為自律」。這樣讓學生逐步地從自主的生活實踐中,從自己的道德體驗中,獲得自我超越,獲得在多元價值中選擇自我的價值定向,從而自主地培養自己的德行品質。 我們所處的時代正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德育外在環境的發展變化,我們學校德育工作者應努力更新觀念,教育的思路和手段也應相應地發生變化,要從長遠的發展觀、社會觀來正視自己的教育對象,不負教育的光榮使命。我們的學生最終是要走上社會,成為社會人。一個人走上社會無論是環境的適應,還是知識技能的獲得,抑或事業的成功,都靠自己的拼搏,即靠自己的不懈努力,而他是否努力以及努力的程度如何與他自身的綜合素質密切相關,而他的綜合素質如何,又以自我能力相關,自我教育能力越強,就越有利於自身綜合素質的提高,其生存和發展能力就越強。所以,只有從小學生開始積極引導和培養兒童的自我教育能力,才能適應教育改革的需要,社會發展的需要,個人成長的需要。 三、指向性學校教育是一個倫理性的整體結構,無論是學校課程,管理實踐和學校所營造的精神環境等,都具有價值的意蘊。對學生道德發展而言,它們都是具有互動性的教育意義結構。學校教育在整體上以人類社會的崇高價值作為建構教育目標、安排教育內容、籌劃和開展學校教育各種活動、美化教育環境的價值基礎,並且把這些崇高價值滲透於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因此,學校教育作為倫理性的整體,意味著學校教育在實踐中具有價值指向性。也就是說,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具有道德教育意義,對學生的道德發展構成價值影響,即學校教育各個方面均包含著道德教育,教師在創設德育的各種途徑中會有一定的指向性。如:教育引導學生,要獨立完成作業,練習和考試,這是誠信教育;上課不遲到早退,這是守時教育;遵守課堂紀律,不影響其他同學,這是自律守紀教育;學會傾聽教師的講解和同學的發言,這是尊重教育;積極參與課堂討論,這是合作教育。還有社會實踐、主題教育、團隊活動等等,對學生都產生積極的教育作用,都將促進學生道德精神的成長。其實,一個合格的教師,在提高德育教育的實效性上,他都能充分利用教育教學中的各個環節,如:作文課,班會等活動,有意識,有步驟地引導學生的道德評價能力,逐漸由現象到本質,由依賴別人評價到自我評價,由片面到全面發展。他有時甚至是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微笑,一個目光,或一種批評和一個預期的懲罰等,都是有意識地對學生的行為進行定向控制和改造,最終形成預期的行為習慣,他德育指向都十分明顯。當學生在獲得一定道德成長的良好狀態下,就會自然朝著道德的指向發展,最終形成預期的行為習慣。 因此,我們學校教育要形成一致的、有效的、正確的道德教育途徑,努力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激發學生的道德意向、情感體驗,形成穩定的情感和正確的情感定向。通過認知體驗,把德育內容帶進人的生活情境,與個體的生活經驗及其感受聯系起來,從而進一步理解價值,體驗價值,力行價值,實現道德行為。 此外,對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適當進行倫理反思。因為學校教育是倫理性的社會實踐,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都是進行價值評價的對象,評價它們是否是貼近現實的道德生活的,是否是合理的,是否是合道德的,是否能夠對學生進行有效而正確的道德教育,是否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形成有積極影響。如此,讓道德都在現實生活和具體人生的反思基礎上的提升,這種提升是以道德的可能性為指向,因為可能性意味著對道德現實性的進一步建構,意味著在更高、更廣、更豐富的層面建構道德精神。 四,實踐性學校道德教育雖然是在學校里組織進行的,是通過道德教育的內容、手段、方法和情境實施的,但是學校道德教育從根本上說是通過學生日常生活及其經驗而產生作用的。因為道德表現在日常行為中,它本質上是實踐的,是人的具體的生活所包含的,也是指向具體的生活的。道德的學習與發展也是在生活的實踐中進行的,離開了生活,道德教育是無意義的,也是無效果的。如此說來,學校的道德教育總是以關懷學生的現實的生活為價值取向的,學校道德教育的實踐性就意味著學校在價值引導的基礎上,通過系列的道德教育實踐活動來實現兒童品德的由「知」到「行」這一目的。如開展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訓練和各種實踐活動等形式來幫助學生獲得對生活意義的領悟,獲得對生活、對世界、對人生的反思和感受,獲得對現實生活中人性的豐富性和復雜性的認識,從中開拓了學生豐富而獨特的精神世界和形成學生對世界、對他人、對自己的道德關懷意識。因此,好的道德教育是內在於生活的,是必然地與生活的意義聯系在一起的。這是道德教育實踐的含義所在。 其次,再面對我們的教育對象的年齡來講,他們是兒童。兒童在道德形成的過程中,常常會產生許多錯誤概念或糊塗觀念。因此,對小學生進行道德教育,不要講空洞的道理和抽象的概念,而是在進行通俗的說理和評價促進小學生對道德知識的理解的基礎上,再通過實踐使學生獲得道德行為的經驗和富有積極情感色彩的體驗。當學生從實踐中親身體會到按一定的道德要求行為給集體、別人帶來好處,得到輿論的好評的體驗時,他們才會更加深刻地體會到教育者的道德要求的正確性,從而加強繼續執行這些要求的堅定性與熱望。 其三,隨著德育外在環境的發展變化,德育手段也應相應變化。如果學校僅僅利用各種手段獎懲、約束兒童的生活中的行為,那麼就把道德教育變成了道德控制。這種道德教育不但不能培養兒童的道德自主性和道德判斷能力,反而把兒童訓練成唯唯諾諾的服從者。如此缺乏生活實踐性,我們學校道德教育僅僅成為道德灌輸和道德管制,容易失去道德教育的實效。而在學校教育里一切會被認為是絕對適當必要的。事實上,這已經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了,而是嚴格的道德監督。兒童是小心的生活在倫理之中,根本無從談起道德的自主發展。他們一旦走出學校,那些道德戒律的作用便不大或無用了。而今我們所處的時代,正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變化,必然引起社會心理環境的變化。學校作為整個社會大環境的組成部分,必然也會受到影響。因而學校教育工作的思路和手段也要發生變化。如:在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我們可以積極開展「重在實踐,體驗過程」的課題研討活動,做到 「三個結合」,既「以人為本」,與「依法治校」相結合;「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校內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如此充分的發現、利用學校內部及其周邊社區的各種社會自然環境等德育資源,積極的創設德育情境,讓學生在學校接受有關德育信息的同時,在現實生活中獲得切身體驗,真正對教育者所傳送的品德內容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有所內化,將外在的品德規范轉化為學生自己的品德言行。 我認為,要使學生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所理解並產生強烈的情感,我們應廣開思路,廣泛開展有利於學生身心發展的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通過不斷地練習,使許多道德行為形成牢固的習慣;在活動中,增進感情,獲得友誼;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使大家和諧共處,互相幫助,互相尊重,互相諒解,從而形成良好的校風。 綜合以上德育的幾個特點的闡述,說明學校道德教育如果離開了學校教育各個方面的作為倫理性結構的協同影響,就不能對學生的道德發展形成有效的價值引導;同時也說明學校道德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組織開展的道德教育課程和道德教育活動,而是貫穿於教育的一切方面。為此我認為:學校道德教育要在國家教育方針的引領下,高屋建瓴。努力創造出有利於個體道德發展的良好環境,即創造出以人為目的的,基於個性的自主、自由、自律、自覺而展開的教育活動,以寬容、健康、快樂、向善的精神展開教育與個性的交往的教化方式,引導學生個體德性的養成和對美善生活的追求,從而建構最佳的道德精神和道德品質。

Ⅳ 普通中小學教育的目標是什麼

普通中小學教育的目標

小學教育專業堅持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有較高思想素養、寬厚基礎知識、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良好綜合素質,能適應小學教育改革、發展需要的具有現代教育觀念和創新精神的小學教師為培養目標。其綜合素質概括為一個核心、兩種水平、六種能力、十二項基本功。

即是以師德為核心開展教育,努力使學生達到本科層次學術水平和小學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具備教育能力、教學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活動指導能力、教學研究能力、學習發展能力,和講、寫、算、創、教、用、作、彈、唱、跳、畫、練十二項基本功。

(5)小學生培養目標擴展閱讀

中小學教育的意義

全國科學技術大會提出要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創新型國家的建設離不開教育與知識產權制度的支撐。隨著人類社會步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權的重要性已經凸現在社會的各個領域中。

如何把知識產權教育廣泛深入到青少年中去,如何將培養創造創新能力與知識產權制度結合起來,為創新型國家儲備基石,這已經引起了有關部門、有關學校的重視。

許多學校都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知識產權教育,有與小發明小創造結合,有與美術小製作結合,有與科技創新活動結合,也有與研究性課程結合,更有滲透到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程教育中的。

通過知識產權教育,部分學校學生與教職員工對知識產權的知曉率已達到90%以上,專利申請量逐年遞升,創新方案、創造成果、創意作品大量涌現,教師、學生的創新的意識、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得到了充分發揮和展現。

這不僅使青少年樹立起尊重和保護創造成果的意識,也培養了青少年創新品質、創新思維和自主創新能力。

Ⅵ 小學生成長目標怎麼寫

一、科學規劃為引領,整體推進字培養目標。

「會運動、懂禮儀、善學習、能合作、惹人愛」是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求提出新的人才標准,它充分體現了與時代發展、個體生命價值實現相協調的價值取向。為了使這一目標得以實現,我們將它慎重地寫進了學校三年發展規劃中。規劃中,「了解並繼承中華傳統美德和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同時兼具現代文明修養的『基礎扎實、全面發展、敢於創造』的健康人」 的育人目標是一個生成性的、發展性的思想體系。其中,我們對「全面發展」的界定就是:會運動、懂禮儀、善學習、能合作、惹人愛。

而學校教學、教育、後勤等方面的三年規劃都圍繞學校三年規劃發展目標來制定。也就是說,在三年規劃的引領下,「會運動、懂禮儀、善學習、能合作、惹人愛」培養目標就這樣「浸」在學校的每份計劃里,「浸」在學校的每份制度里,「潤」在每個學科里,「潤」在每一節課當中,滲透在我們學校的方方面面。

二、完善機制為保障,全員參與培養目標。

學校的培養目標必須通過課程來實現,學校一切教育活動都是課程。如何在學科教學中加強德育,滲透「會運動、懂禮儀、善學習、能合作、惹人愛」要求,對大多數教師都是一個抽象的問題——聽起來很簡單,做起來不簡單,因此學校主要在機制方面給與了充分的保障。

首先是理論上給指導。借著學科德育基地這股東風,我們學校成立了「學科德育」教師團隊。這個教師團隊由學校德育領導、校青年骨幹教師組成。這些老師通過參加學科德育中心組學習,把先進的理念帶回來。同時我們請教育界的大家,來學校做報告,開闊老師們的眼界;聘請教育界的名家擔任中青年骨幹教師的導師,言傳身教,迅速提高教師的教藝水平和個人修養;成立學習共同體,保證每月開展一次集體讀書活動,組織老師們就教育熱點問題和學校發展問題展開討論,思想交鋒,激情碰撞,互相啟迪。

其次是制度上給引領。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為契機,完善各項規章制度。一是重新修訂了優秀集體和優秀個人的評價標准,把「會運動、懂禮儀、善學習、能合作、惹人愛」培養目標的落實和達成放進了評價體系;二是完善了教師考核

制度,比如說班主任考核細則、課堂教學評價表、優秀教研組、文明組室的評選等,都把是否落實培養目標作為一項考核內容;三是加大監督力度,比如說:體育鍛煉課,老師的到崗問題,活動過程的組織和開展情況,學校有專人檢查。學校還通過聽推門課、隨堂課、研究課等方式檢查培養目標在課堂教學中的落實情況;

第三是研究上給方向。本學期開學至今,在《實施分層作業,提高教育教學實效性》這一個總課題的引領下,各個年段則以備課組、教研組、年級組為單位,進一步關注課堂、關注學生現狀、關注師資隊伍建設,通過開展「有效預習、課堂練習分層、學會聽說」等小課題研究,老師們對於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的「點、面、度」都有了較好地把握。

第四是評價上給激勵。學校每年會進行德育論文或案例的評選交流活動,通過表彰優秀論文獲得者,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每學期末,學校還會評選表彰一批在貫徹落實「會運動、懂禮儀、善學習、能合作、惹人愛」培養目標有特色的特色班級和特色教師,並通過經驗交流的方式起到輻射和示範引領作用。

三、學科對接為抓手,深層研究培養目標。

一是培養目標細化、量化,並與學科接軌。

在推進「會運動、懂禮儀、善學習、能合作、惹人愛」培養目標的進程中,我們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培訓學習。通過認真學習,做到了三個明確:明確了「會運動、懂禮儀、善學習、能合作、惹人愛」培養目標是我們工作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我們的一切教育教學工作都要圍繞這個目標開展工作;明確課堂是實施「十五字」培養目標的主陣地,在各門學科中擁有大量的資源,要充分發揮、挖掘教材中的相關因素。比如說:我們把學習習慣的培養按照5個年級分別制定了不同的目標要求,如下表:

有的需要語文學科完成,比如四年段的課前主動預習,並有預習筆記,讀通課文,認識生字。有的需要數學學科完成,比如:作業完成及時,准確、快速,一題多解。有的需要所有學科共同配合,如:熱愛學習,不懂就問,樂意與同學合作。

二是開展組際交流。學科德育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培養目標既是整體,又需要各學科協同完成,還需要各年級相互銜接,因此,組際交流很有必要。

張魯川老師曾經說過學科德育三原則:「有意無痕、有序分層、有機自然」。為此,我們要求各教研組、各年級、各學科的老師針對自己的教材,站在全冊教材的高度思考、備課,研究並梳理出本年段、本學科的「會運動、懂禮儀、善學習、能合作、惹人愛」培養教育內容,然後利用大組進行交流,使得各個年段的老師知曉低中高不同的指示條目和教學要求,為後續的教學打基礎。

三是挖掘小學科育人潛力,建設拓展型校本課程。比如說體育課上,如何培養學生運動能力和合作能力;音樂課上,如何培養學生鑒賞能力和欣賞禮儀;美術課上,如何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動手能力;科學課上如何培養學生合作和探究的能力等。同時我們還通過教師自主開發、教研組內聯合開發、跨教研組合作開發與學校主導開發等形式大力拓寬校本課程,《禮儀教育》校本教材、《行為習慣序列教育教案集》已編撰成冊,使培養目標更加顯性、具體。

四、活動展示為平台,充分落實培養目標。

對於小學生來說,寓教於樂的教育活動更能啟迪他們的心智,陶冶他們的情操,因此,我們充分利用校內外的教育設施和文化資源,以各種活動為載體,力爭獲得最佳的育人效益。第一,學生社團活動是鍛煉學生的基地。我校開設學生社團十多個,包括橋牌、扎染、紙藝、健美操、合唱、舞蹈等十餘個,學生在這里學到的是學科外的知識,大大延展了學生的視野和生活領域,培養了學生全方面的能力;第二,校園四大節日(科技節、讀書節、體育節、藝術節)是展示學生風採的舞台。第三,社會實踐活動(紅十字上街勸募、世博志願者、參觀考察等)是「會運動、懂禮儀、善學習、能合作、惹人愛」培養目標的延伸和拓展。這三方面活動的開展,有力地促進了學科德育的發展與深入,同時也增強了「培養目標」的實效性、生活性和靈活性。

只有充分發揮學科德育是主渠道作用,並協同社團、社會實踐活動,學生才能會運動、懂禮儀、善學習、能合作,最終成為一名惹人愛的學生。

我們將繼續以「會運動、懂禮儀、善學習、能合作、惹人愛」培養目標為努力方向,不斷優化學校學科德育工作,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在創新中提升。我們堅信,長此以往,會運動、懂禮儀、善學習、能合作,惹人愛的學生就會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健康成長。

Ⅶ 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培養目標是什麼

新課程的培養目標,也就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必須同中有異、重點內突出、特點鮮容明。培養目標的要點:1.公民意識;2.價值觀念;3.社會責任感;4.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5.科學人文素養和環境意識;6.終身學習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7.強健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8.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小學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打好基礎;初中教育在促進少年身心發展方面的任務,可以形象地比喻為「幫助少年起飛」。

Ⅷ 小學生低年級養成教育目標內容是什麼

小學生習慣養成教育活動實施方案逸夫小學四年級(4)班一、前言:

行為形成習慣,習慣決定品質,品質決定命運。

在新的學年裡,我們將把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作為學校進行德育建設的有力切入點,以市局提出的「習慣養成雙十條」為主要內容,從細節抓起,從現在做起,扎實有效地進行學生文明習慣養成教育。

1、什麼是習慣?

習慣不是一般的行為,而是一種定型性行為。是經過反復訓練而養成的語言、行為、思維等生活方式,它是人們頭腦中所建立起來的一系列條件反射

從心理上來說,行為一旦變成了習慣,就會成為人的一種需要。當你再遇到這類情景的時候,不用過腦子就會這樣做。如果不這樣做,就會覺得很別扭。這說明行為已經具有了相對的穩定性,具有了自動化的作用。它不需要人們去監督、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去努力,是一種省時省力的自然動作,也就是平常說的「習慣成自然」。如:早晨起床你要刷牙,這種刷牙的動作只能行為,不能叫習慣。如果你起床後連想都不想,就自動拿起牙刷去刷牙,如果不刷牙就覺得嘴裡特別扭,這種刷牙就變成了習慣。

2、培養好習慣的關鍵期:幼兒園和小學階段。

小學階段是培養習慣的關鍵期,一二年級又是最佳期。據研究發現,到了初中再培養習慣就難多了。一旦養成了不好的習慣,再想改正就難多了。

中國教育鼻祖孔子對從小養成習慣的重要也作了好的解釋:「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從小養成良好習慣,優良素質便猶如天性一樣堅不可摧。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曾說過,成功教育從習慣養成開始。教育的核心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學會做人。習慣是一個人存放在神經系統的資本,一個人養成好的習慣,一輩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養成一種壞習慣,一輩子都償還不清它的債務。蔡元培先生也曾說過:「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我國偉大的教育家葉聖陶先生則說:「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是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美國著名哲學家羅索曾經說過:「人生幸福在於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的健康人格,而培養健康人格應從培養良好行為習慣入手。小學生是養成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我們在教育實踐中,就要以多種有效的方式來幫助小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習慣養成教育的內容:

小學生習慣養成教育主要包含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兩個方面的內容,分別提出十項要求,簡稱「習慣養成雙十條」,具體內容如下:

(一)小學生學習習慣養成教育內容

項目意義目標細化要求

1、學會傾聽的習慣如何傾聽別人的意見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技能。學生在課堂上認真傾聽老師的講話,傾聽同學的發言,就能積極地有效地參與學習過程,就能保證課堂活動有效地進行。1、上課不做小動作,不玩玩具及學慣用品,不做與學習無關的事。2、認真傾聽其他同學發言,看他們發言是否正確,有沒有需要補充的。3、要傾聽老師講解,並按要求認真練習。

2、善於思考的習慣善於思考,主要是指體現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方法、思維品質,它有利於提高學習質量,有利於培養人的能力,尤其是有利於增強人的發現、發明和創造能力。4、上課專心聽講,認真思考,積極發言。5、善於發現,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對不懂的問題要主動向教師請教。6、課前預習知識,不明白的問題提前做好標記。

3、敢於提問的習慣「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能提出問題是主動學習的表現,是創新的開始。新課程教學尤其重視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習慣。7、勤於思考,敢於質疑,與人交流,不怕說錯。8、發言時,站得直,口齒清,講普通話,聲音要洪亮。

4、與人合作的習慣合作學習是21世紀學生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合作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團隊觀念和交流能力,並在思想的碰撞中迸發創新的火花。9、主動和同學、老師合作,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共同解決問題。10、與同學交流時,要尊重別人的意見和觀點。

5、自主讀書的習慣閱讀是文化積累和文化建構的重要途徑,對人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11、養成邊讀邊想、圈點勾畫、寫讀書筆記的良好習慣,注重知識的積累。12、樂於讀書,願意和書交朋友,養成閱讀的好習慣。13、不閱讀不健康書籍,不看不健康光碟,不瀏覽不健康網站。14、愛護書籍,不在公用書籍上亂寫亂畫。

6、認真書寫的習慣認真書寫不僅能提高作業的准確率,而且對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養成認真負責的習慣有積極的意義。15、讀寫姿勢端正,會正確執筆,做到「三個一」--眼離書本一尺,胸離桌子一拳頭,執筆處離筆尖一寸。16、書寫端正大方,保持卷面潔凈,不亂用塗改液和修正紙。文字和符號都要規范,格式要美觀。

7、自評互評的習慣在學習過程中,要逐漸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讓學生學會激勵性的評價,既會評價自己,又會評價別人。通過評價,引發學生對自己或他人的反思,達到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的目的。17、在學習過程中,要逐漸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讓學生學會激勵性的評價,既會評價自己,又會評價別人。

8、搜集資料的習慣搜集資料是一種基本的學習技能和習慣。18、能利用查閱圖書、上網瀏覽、實地考察、走訪調查等渠道主動搜集與學習相關的材料,拓寬自己的知識面。19、對搜集的各種資料能進行分析、歸類、整合。

9、動手操作的習慣新課程特別強調要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養成動手操作的好習慣。20、學生能獨立完成教科書上所要求的各類操作實驗,操作步驟正確。

10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認真、獨立、按時完成作業,是進一步理解、鞏固深化所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環節。認真、獨立、按時地完成作業,對於培養學生的意志、學習態度乃至成人以後的勞動態度都具有一定的潛在影響。21、能復習鞏固當天所學的知識,認真完成並細心檢查作業。22、注意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自己的各種能力。(二)小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內容

項目意義目標細化要求

1、舉止文明的習慣舉止是指一個人在活動中的姿態。它包括站立、行走、就坐、手勢和表情等。文明的舉止是一種修養,是一種財富。23、熱愛祖國,升國旗奏國歌時自覺肅立。24、見到老師、客人主動問好。25、自覺使用「請」、「您好」「謝謝」、「對不起」、「再見」等禮貌用語。26、在接受別人的幫助時,要微笑著向別人致謝。26、向別人請教,態度要誠懇。27、不打架,不罵人,公共場所不喧嘩。28、不給同學起綽號,不歧視身體有殘疾的同學。當同學答錯問題時,不起鬨、不嘲笑。29、集合做到「快、靜、齊」,觀看比賽文明喝采。

2、誠實守信的習慣對一個人來說,「誠實守信」既是一種道德品質和道德信念,也是每個公民的道德責任,更是一種崇高的「人格力量」。30、誠實守信,說了就要努力去做。31、答應的事確實難完成的,應向對方說明原由,用誠摯的態度向對方表示歉意。32、借了別人的東西要按期歸還,說話要算話。

3、尊重他人的習慣要想贏得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與受人尊重一樣,尊重他人是我們的需要。33、耐心聽他人說話,不隨便打斷他人說話。34、用心聽對方說話,不要一邊聽一邊考慮自己的事。35、聽到別人的批評時,不要激動,平靜地聽他把話說完。36、不打擾別人的學習、休息、工作和生活,一旦妨礙了他人要及時道歉。37、未經允許,別人的東西不亂動。38、學會保護自己的隱私,自己的家庭情況不能隨便告訴別人。

4、守時惜時的習慣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時間觀念,從小懂得「時間就是金錢」、「時間就是效率」,從而養成守時惜時的良好習慣。39、晚上按時睡覺,早上按時起床。40、放學後按時回家,不在馬路上溜達玩耍。41、回家後,馬上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當天事當天畢。42、做事有計劃,不盲目、不拖沓。

5、懂得感恩的習慣學會感恩是人性的體現,懂得感恩是責任的要求。懂得感恩已成為時代的呼喚,只有懂得感恩,才會懂得付出,才會懂得回報。43、聽從父母、老師的教誨,不頂撞父母、老師。44、體會父母、長輩的艱辛,主動給老人洗腳、捶背、夾菜等。45、主動替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46、孝敬父母,以優異的成績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47、要尊重環衛工人、交通警察的勞動。

6、勤儉節約的習慣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目前培養學生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刻不容緩。48、愛惜學慣用品,不在課本上亂寫亂劃,不隨便撕扯作業本。49、不隨便向家長要錢,不亂花錢買零食、玩具等。50、珍惜糧食,不挑食,不浪費飯菜。51、節約用電、用水,做到人走燈滅,水龍頭用後隨時關緊開關。52、對自己、他人、集體的財物要愛護,輕開關門窗,輕拿輕放物品。不在桌子上凳子上亂寫亂劃亂貼。

7、遵守秩序的習慣規則和秩序是社會公共生活中的基本准則。沒有秩序,任何集體活動都無法開展。53、上下樓梯,輕聲慢步,靠右邊行。54、上下學排路隊,紅燈停,綠燈行,不亂穿馬路,不在馬路上追跑打鬧。過路口,注意避讓車輛。55、購物、上車時自覺排隊,不加塞,集會時按指定位置就座。在公共場合遵守紀律,不大聲喧嘩。56、愛護學校、公園花草樹木和公共設施,不亂踩綠地,不隨手摺花枝,不亂塗亂劃。

8、勤於動手的習慣自己動手可以提高學生自理自立能力。57、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整理書包、收拾房間疊被褥,自己洗衣物。58、利人利已,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

9、鍛煉身體的習慣健康的身體,是學習、工作、成才的基礎。鍛煉身體不但能讓身體結實健康,還能磨煉人的意志。59、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和課內外文娛、體育、科技活動,上好「兩操兩課」。60、學習運動常識,做好自我保護。61、在運動中要聽從指導教師的安排,在活動中不做帶有危險性的動作,不參加危險性較大的活動。

10、講究衛生的習慣講究衛生是每一個人應有的生活習慣。在現代社會中,小學生養成講究清潔衛生的好習慣特別重要。它是一個人文明的表現,既體現了良好的個人面貌,又包含了對他人的尊重。62、勤洗澡洗頭,勤剪指甲,勤換衣服,睡前刷牙、洗臉,指甲內無污垢,身體無異味。63、飯前便後洗手。64、定期整理和清洗書包。65、愛護環境,不隨地吐痰,不亂扔雜物。見到廢紙等垃圾物要主動撿起放到果皮箱里。66、不在牆壁上亂寫、亂畫、亂貼、亂掛。67、不吃變質食物,不喝生水。三、習慣養成教育的實施步驟:

(一)宣傳發動階段(9月15日-9月30日):

1、召開全體教師會。由校長作報告,提高教師認識,在思想上統一。

2、召開學生動員會。學習市局提出的「習慣養成雙十條」、《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學生能背誦雙十條內容,初步制定各班要達到的目標。

3、初步制定實施方案。學校在廣泛徵求全體師生合理化建議的基礎上初步制定本校的實施方案。實施方案要針對市局提出的「習慣養成雙十條」,每一條都要列出具體可行的內容,目標操作性要強。

4、教辦根據各校情況統一制定全街道《聖城街道小學生習慣養成教育實施細則》和《小學生良好習慣養成記錄簿》,下發學校,各校根據教辦實施辦法進一步修改、完善本校的實施細則。師生人人手中一份良好習慣養成標准,

5、發致學生家長的一封信。讓家長了解學生養成教育的內容,在認識上與教師保持一致,並與學校做好配合,以取得教育學生的最佳效果。

(二)分步實施、強化整改階段(06年10月-07年1月):

時間習慣養成教育整改內容習慣養成教育鞏固內容

學習習慣行為習慣學習習慣行為習慣

第六周1、學會傾聽的習慣1、舉止文明的習慣

第七周2、善於思考的習慣2、誠實守信的習慣1、學會傾聽的習慣1、舉止文明的習慣

第八周3、敢於提問的習慣3、尊重他人的習慣1、學會傾聽的習慣2、善於思考的習慣1、舉止文明的習慣2、誠實守信的習慣

第八周1、對前段的整改內容進行檢查評比。2、各班及學校召開交流會。

第九周期中檢測1、學會傾聽的習慣2、善於思考的習慣3、敢於提問的習慣1、舉止文明的習慣2、誠實守信的習慣3、尊重他人的習慣

第十周與人合作的習慣守時惜時的習慣1、學會傾聽的習慣2、善於思考的習慣3、敢於提問的習慣1、舉止文明的習慣2、誠實守信的習慣3、尊重他人的習慣

第十一周自主讀書的習慣懂得感恩的習慣1、學會傾聽的習慣2、善於思考的習慣3、敢於提問的習慣4、與人合作的習慣1、舉止文明的習慣2、誠實守信的習慣3、尊重他人的習慣4、守時惜時的習慣

第十二周認真書寫的習慣勤儉節約的習慣1、學會傾聽的習慣2、善於思考的習慣3、敢於提問的習慣4、與人合作的習慣5、自主讀書的習慣1、舉止文明的習慣2、誠實守信的習慣3、尊重他人的習慣4、守時惜時的習慣5、懂得感恩的習慣

第十三周自評互評的習慣按規則行動的習慣1、學會傾聽的習慣2、善於思考的習慣3、敢於提問的習慣4、與人合作的習慣5、自主讀書的習慣6、認真書寫的習慣1、舉止文明的習慣2、誠實守信的習慣3、尊重他人的習慣4、守時惜時的習慣5、懂得感恩的習慣6、勤儉節約的習慣

第十三周1、對前段的整改內容進行檢查評比。2、各校及教辦召開交流會。

第十四周搜集資料的習慣自己勤於動手的習慣1、學會傾聽的習慣2、善於思考的習慣3、敢於提問的習慣4、與人合作的習慣5、自主讀書的習慣6、認真書寫的習慣7、自評互評的習慣1、舉止文明的習慣2、誠實守信的習慣3、尊重他人的習慣4、守時惜時的習慣5、懂得感恩的習慣6、勤儉節約的習慣7、按規則行動習慣

第十五周動手操作的習慣積極鍛煉身體的習慣1、學會傾聽的習慣2、善於思考的習慣3、敢於提問的習慣4、與人合作的習慣5、自主讀書的習慣6、認真書寫的習慣7、自評互評的習慣8、搜集資料的習慣1、舉止文明的習慣2、誠實守信的習慣3、尊重他人的習慣4、守時惜時的習慣5、懂得感恩的習慣6、勤儉節約的習慣7、按規則行動習慣8、自己勤於動手的習慣

第十六周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自覺講究衛生的習慣1、學會傾聽的習慣2、善於思考的習慣3、敢於提問的習慣4、與人合作的習慣5、自主讀書的習慣6、認真書寫的習慣7、自評互評的習慣8、搜集資料的習慣9、動手操作的習慣1、舉止文明的習慣2、誠實守信的習慣3、尊重他人的習慣4、守時惜時的習慣5、懂得感恩的習慣6、勤儉節約的習慣7、按規則行動習慣8、自己勤於動手的習慣9、積極鍛煉身體的習慣

第十七周1、對前段的整改內容進行檢查評比。2、各班及學校召開交流會。3、表彰、獎勵。1、學會傾聽的習慣2、善於思考的習慣3、敢於提問的習慣4、與人合作的習慣5、自主讀書的習慣6、認真書寫的習慣7、自評互評的習慣8、搜集資料的習慣9、動手操作的習慣10、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1、舉止文明的習慣2、誠實守信的習慣3、尊重他人的習慣4、守時惜時的習慣5、懂得感恩的習慣6、勤儉節約的習慣7、按規則行動習慣8、自己勤於動手的習慣9、積極鍛煉身體的習慣10、自覺講究衛生的習慣

第十八周以上十條內容以上十條內容此階段最為重要,各班要做好:

1、各班從學生年齡認知特點出發,明確各年級階段養成教育重點。其中低年級突出:文明禮貌教育,培養良好學習習慣;中年級突出:集體主義教育、培養良好行為習慣;高年級突出:社會公德教育,提高道德認識水平,勤奮向上,自尊自愛。

2、注意在學科教學中,進行養成教育訓練。課堂是培養學生好習慣的主渠道主陣地,課堂上要以學生發展為本,嚴格教學常規,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各班平日:堅持誦讀詩文訓練、三筆字訓練和口算練習。每周:寫一篇日記或閱讀筆記。每月:進行一次學習情況評價,評價材料裝入學生成長檔案袋。

3、針對不足,矯正培養。各班對照《實施細則》,查找不足,注重不同類型的學生,採取針對性措施,進行矯正培養,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力爭做到在校做個好學生,在家做個好孩子,在社會上做個文明小公民

4、各班要堅持以評價促養成,以活動促養成。堅持每日每周的自評、互評、師生共評和家長參評的形式,不斷通過主題演講、專項討論、知識競賽、我為班級添光彩、爭做文明學生、重大節日慶典等多種渠道、多種活動讓學生熟知標准並付諸行動,注重過程評價,鞏固已形成好習慣,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從而遂漸形成良好習慣。

5、組建「偵察隊」,指定實施計劃。以中隊為單位,組織發動少先隊員從公共衛生、個人衛生、飲食衛生、舉止文明、勤儉節約、按規則行動等方面,找出普遍存在、最需克服的生活陋習。

6、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寓教於樂。可採用競賽、演講、經驗交流等形式,引導隊員熟記雙十條內容。

7、培訓學生骨幹,自覺執行《細則》。對部分較差的學生進行強化訓練。

8、表彰、獎勵。學校將每月組織一次評比檢查。學期結束,學校對檢查評比進行表彰,評選優秀教師、優秀學生及先進班集體。

本階段注意材料的收集和整理。其主要材料有:(1)班級好習慣集錦。(2)不良習慣的矯正個案。(3)在活動中改正快,表現突出的同學和班級(4)良好習慣養成記錄簿:我改掉了哪些壞習慣。(5)教師的論文和反思(6)班主任經驗交流材料。

(三)鞏固養成階段(07年1月-07年7月):

為了養成良好行為習慣,使個人終生受益,最終形成個人良好地品質,學校仍將每月進行一次檢查評比,成績記入各班主任量化考核當中,以此督促活動落到實處。

四、習慣養成教育的研究方法

觀察法、問卷調查法、經驗總結法

l、講道理:學校講,班主任講,讓生明白從小養成好習慣的重要性,明白養成好習慣是自己成人成才的需要。

2、反復訓練:習慣的培養是不能單靠說教的,要靠嚴格的訓練:訓練過程中重要的四個字:嚴格、反復,要翻來覆去,沒完沒了地進行訓練。好的習慣不是一個月兩個月,甚至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夠形成的,如讀寫姿勢正確一項,就必須每次寫字都要提醒學生坐正立直,堅持很長一段時期,反復訓練,慢慢地孩子就養成了好習慣。不能企圖只提醒兩三次學生們就能做好。

3、自我約束:利用小學生良好習慣養成記錄簿,記錄在養成某個好習慣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自己的想法及克服困難的心情和養成好習慣的措施。

4、教育活動:是載體,是動力。學校和班級要有計劃有組織的在不同時間段多渠道、多種形式的競賽活動。

5、成立「養成良好習慣」小隊,在學校、社區、家庭中爭做小宣傳員,宣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同時監督同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6、抓好「三個常規」(一日常規、紀律常規、衛生常規)一天一檢查,「四個規范」(語言、行為、儀表、環境)一起抓,「三股力量」(班主任、思品老師、各任科教師)共同目標,「三條渠道」(學校、家庭、社會)相溝通。

五、習慣養成教育評價方法

建立評估制度。評估指標進行量化評分。

六、習慣養成教育的保障措施

1、學校成立領導小組。組長:丁榮明副組長:黃春霞成員:刁淑敏、魏瑞愛、林鳳玲、劉效成。

2、少先隊組織學生一天一檢查,一周一總結。將檢查結果每周一在「紅領巾廣播站」公布。

七、良好習慣養成應注意的問題:

1、高度重視,常抓不懈。小學生習慣養成教育不是靠某個人就能辦好的,它需要學校上上下下共同努力,還需要家庭和社會的齊抓共管。它也不是在一朝一夕中就能完成的,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因此各學校要高度重視習慣養成教育工作,把習慣養成教育擺上重要議事日程,要建立長效評比機制,促進工作長期開展。要建立周例會通報制度,將習慣養成作為重要內容每周一次情況通報,並通過各種比賽活動,進一步調動教師、學生的積極性。

2、目標要一致。習慣養成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注意橫向和縱向之間的聯系,各方面要求要協調一致,班級的要求與學校的要求要一致;任課教師的要求與班主任的要求要一致;低年級與高年級的要求要一致;家庭的要求與學校的要求要一致。否則的話,學生就會無所適從。

3、行為引導,反復訓練。任何一種良好習慣的形成與鞏固都要經過一個相當復雜的發展過程,小學生自製力和持久性差,因此,教師在向學生講清「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的同時,還應狠抓行為的訓練過程,可以根據訓練內容進行專項訓練,做到整改一條,鞏固一條;再訓練一條,再鞏固更多。通過反復抓,抓反復,真正實現學生錯誤認識向正確認識的轉化,再由正確認識向正確行為、良好習慣的轉化。

4、師生相互學習、共同成長。兒童的行為是從模仿開始的,教師和家長要以身作則,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時時處處為學生做表率。作為教師都要反省自己,看自己有哪些好習慣值得保持?看自己有哪些壞習慣需要矯正?

5、注重體驗,激勵帶動。養成教育貴在主動發展。各校要通過引導學生開展「爭當合格小公民」、「誠信回歸,學做真人」、「告別零食,告別游戲機」、「小手牽大手,共創清潔園」等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道德、選擇行為、進行自我批評與合作競爭,從而自覺遵守規范。與此同時,組織開展「學、比、評、查、獎」活動,樹立典型,激勵全體學生趕超先進。

6、家校配合,形成合力。「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教師。」要各校要採用召開家長會,建立家校聯系手冊,百名教師訪千家等靈活多樣的方式,指導和督促家長從自身做起,配合學校共同抓好對孩子的教育,形成家校合力、齊抓共管的局面。

習慣養成教育是小學教育的重要任務,我們要認真總結以前的經驗和做法,根據新時期的要求和學校實際,進一步發展完善教育方案,創出自己的特色,努力做到「教孩子六年,想孩子六十年」,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Ⅸ 簡述我國小學教育的任務及培養目標

一、小學教育工作者接觸多元智能理論後的初步思考
(一)多元智能理論與小學教育結合的宏觀背景
多元智能理論能受到小學教師的歡迎,能在小學教育階段進行多方面的實踐,是中國
基礎教育改革的大環境為其提供了契機。為了使教育更好地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服務,中國
政府於1993年頒發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從而進一步揭開了20世紀90年代乃至
21世紀中國教育改革的帷幕。
(二)小學教育工作者接觸多元智能理論後的初步思考
2000年1月,教育部發布的《關於在小學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緊急通知》中,明確規
定:小學一二年級不留書面作業;小學除語文數學外,不得組織其他課程考試,每門學科
只允許使用一本教科書;取消百分制,成績評定實行等級制。小學教師們疑慮:不留作業
或減少作業能鞏固所學的知識,能保證質量嗎?我們基礎教育的「雙基」優勢怎麼體現?不
通過考試怎麼評價學生的優劣?減少作業是素質教育嗎?部分家長們反對:減少作業、減少
內容孩子能不能考上重點中學?
帶著這些困惑,老師們開始了「減負」的探索。其實,教師們知道在給學生減負的同
時,他們的負擔加重了,要走「輕負擔,高質量」之路,對他們教學能力的要求更高了。
他們開始注意優化學科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來保證學生牢固地掌握基礎知識,通過增加學
生感興趣課程來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能力,組織多個課外興趣小組豐富
學生的課餘生活。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要,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
動性,有助於學生素質的提高。但是,老師們依然不甘心,總想找出更好的辦法發展學生
的各種能力。於是,十幾個有志於此的中小學老師,聚集在北京郊區的一所普通旅館里開
始接觸多元智能理論。梅汝莉教授是這個活動的發起者。她不僅給老師講解多元智能理論
的內涵,特點及對我國教育的啟示,而且以其特有的號召力,鼓動老師們參加「借鑒多元
智能理論,開發學生潛能,塑造健全人格的實踐研究」。一石激起了漣漪,老師們對這種
新型的智能觀發生了濃厚的興趣。請專家解讀、買書自學,掀起了結合學校現狀學習多元
智能理論的熱潮。
加德納著,沈致隆譯的《多元智能》、王成全譯的《多元智能教與學的策略》和阿姆
斯特朗的《課堂中的多元智能》等書成為老師們的必讀的書。學習打開老師的眼界,開始
反思中國的教育和自己的教學行為。應試教育不好,但是到底哪兒不好,老師們講不清楚
。多元智能理論告訴人們,人的智力是多方面的。應試教育是一種以語言和數學教學為重
點的教育,只注重語言和數理能力的考試,而忽視對個人來講非常重要的其他方面的能力
,諸如人際交往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從多元智能的角度看,這種教育的確有缺陷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每個人都有8種智能,但是每個人身上智能組合是不同的。每個個
體都有自己的優勢智力和弱勢智力。數學一邏輯智能強的人語言和音樂智能未必強。我們
怎能只採用千篇一律的「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呢?怎麼能用一種眼光看學生呢?既
然智能是多樣的有差異的,而且是在具體解決問題的情景中表現出來的,我們怎能只通過
考試一種形式來評價學生呢?這種思考給老師們帶來驚喜和信心:學校里沒有差生,有的
只是智能類型、學習方式和發展方向不同的學生。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兒童。這種思考幫助
老師樹立要採用個性化、豐富性的教學和各種活動讓每個孩子發展其各項智能的意識,樹
立全方位地看待孩子的思想。學習和思考也促使老師們重新審視小學教育的任務。同時,
也使他們產生了躍躍欲試的願望。
二、小學教育工作者對小學教育的再認識
1995年3月18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國家實行學前教育、初等教
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學校制度。初等教育,即小學教育,是國民教育的基礎,是人
口素質形成的奠基工程。在中國,小學教育的對象一般為6-12歲的兒童。其任務總的來
說是為兒童德、智、體、美、勞各種素質全面發展打下基礎和為初步生活作好准備。具體
說,即讓兒童掌握人類積累起來的最基本、最起碼的文化科學知識,具備最基本的讀、寫
、算技能,學會最初步的生活規范和行為准則。老師們都認同這個任務並在實踐中努力完
成它。由此形成了中國基礎教育的優勢:學生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技巧扎實。
中國的基礎教育素以「雙基」扎實,享譽海外。我們引以為豪。但是我們發現:中國
的基礎教育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重視不夠。為了改正我們的不足,中國政府在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為重點。新一輪基礎教
育課程改革更加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重視教給學
生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重視課程的生活化和綜合化;強調課程評價的
發展功能;強調學生主動探索的研究式學習方式。它要求學校教育既要使學生能夠掌握終
身學習所需要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又要具有實踐和創造能力。短短的兩年間,教師的
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都發生變化,在實踐中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但是常常會出現重視雙
基和培養實踐能力相脫節的問題。如何繼承「雙基」的傳統,又能面對新課程的挑戰與時
俱進,基礎教育階段的小學教育究竟追求什麼樣的目標,完成什麼樣的任務。
多元智能理論給老師們認識這個問題提供新思路。老師們認為小學教育不僅要完成為
學生今後各方面發展打基礎的任務,而且應該著重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多元能
首先,老師們從多元智能的視角來理解這個任務。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的智能是多方
面的並承認智能的生物基礎,具有無限的發展潛力,甚至預言,「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潛在
的天才兒童,只是表現的形式不同。」同時,多元智能理論還承認社會文化對個體智力發
展的影響。這就要求教育提供適合兒童智能發展的機會。老師們認識到,對一個孩子的發
展最重要的、最有用的方法是幫助他們尋找到一個可以盡情施展才能的地方,讓他們在那
里做中學,使不同智能結構學生的潛力得到開發,得到滿意而成功的發展。這是小學教育
階段應該完成的任務。
其次,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老師們又結合工作實際,進一步思考小學教育任務的
問題。一位從教多年的老師發現,他的學生中,有的在學校時被公認十分優秀,走向社會
之後卻無所作為,令老師深感遺憾。有的學生在學校里被認為是「差生」,走向社會之後
卻成就卓著,讓老師在欣喜之餘還很尷尬。這是否說明我們的教育存在著不利於人潛能開
發的隱患?我們的教育是否忽略學生某些方面智能的開發才導致這種尷尬?如果是這樣,小
學教育的重心就應該轉移到培養和開發學生多元智能上來。
最後,老師們又從教育對象的角度分析小學教育的任務。小學階段的教育對象是6-1
2歲的孩子。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發展還很不成熟。從生理發育來看,他們的身高、體重等
的發展是不均衡的,生長發育相對緩慢;大腦的重量幾乎接近成人,大腦的興奮功能逐漸
減少而抑制功能逐漸增強。從心理發展來看,小學生的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都有了發展,
有意注意的時間增長了,注意的范圍廣泛了。他們的記憶開始由機械記憶向理解記憶過渡
,記憶的內容與生動、具體的事物或情景相聯系進行記憶是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主要記憶
方法。他們的思維已經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自我意識和交往的慾望明顯
增強。這些特點說明兒童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巨大的尚待開發的多方面潛能。
綜合上述分析,老師們更進一步明確了小學教育的任務。小學教育不能僅滿足於為學
生今後發展打下堅實的知識、技能和行習慣為基礎。小學教育肩負著開發學生們潛能,發
展智能強項,提升智能弱項的任務。小學教育應該追求學生潛能的「最大限度」的開發,
即多維度、多層次地盡其所能地開發兒童的潛能。這既是小學教育要完成的任務,又是小
學教育追求的目標。但是,這並不表明我們放棄了「雙基」優勢,而是在多元智能理論的
指導下對小學教育的重新思考和定位。它也是對小學階段素質教育的最好注釋。素質教育
是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每個學生素質的教育。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是因為每個學生
都有潛能,都有成功的潛質。之所以要培養每個學生的全面素質,是因為每個人先天就有
這些素質的基礎,只不過是如何通過開發使其形成良好的結構。
由此可見,多元智能理論所倡導的理念和中國小學教育所追求的目標具有一致性。老
師們在良好的大環境下,借著新課程改革的東風,借鑒多元智能理論,開發學生潛能的實
踐研究開展起來了。

閱讀全文

與小學生培養目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