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生心理健康是什麼
一、什麼是健康
健康一詞,按照傳統的觀念和習慣的看法多限於生理健康,主要是指軀體發育良好,生理功能正常,而很少考慮心理方面的健康。例如,《現代漢語小詞典》(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對健康的解釋為:「(人體)生理機能正常,沒有缺陷和疾病。」《辭海》(縮印本,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年版)把健康界定為:「人體各器官系統發育良好、功能正常、體質健壯、精力充沛並具有良好勞動效能的狀態。」這樣理解顯然是不全面、不完整的。人既是一個生物性的個體,也是一個社會性的個體。人的健康不僅受生物因素的制約,也受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影響。世界衛生組織(WHO)1946年成立時,在其憲章中對健康的含義做了科學的界定:「健康乃是一種在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方面的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的狀態。」就是說健康這一概念的基本內涵應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三個方面,表現為個體生理和心理上的一種良好的機能狀態,亦即生理和心理上沒有缺陷和疾病,能充分發揮心理對機體和環境因素的調節功能,保持與環境相適應的、良好的效能狀態和動態的相對平衡狀態。
二、什麼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相對於生理健康而言的。心理健康也叫心理衛生,其含義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狀態,即沒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就是說能以正常穩定的心理狀態和積極有效的心理活動,面對現實的、發展變化著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自身內在的心理環境,具有良好的調控能力、適應能力,保持切實有效的功能狀態。二是指維護心理的健康狀態,亦即有目的、有意識、積極自覺地按照個體不同年齡階段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遵循相應的原則,有針對性地採取各種有效的方法和措施,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通過各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和訓練,以求預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質,維護和促進心理活動的這種良好的功能狀態。上述兩個方面即構成了心理健康這一概念的基本內涵。
2. 小學生的心理特徵有哪些
小學生心理特點分析
小學階段是小學生長身體、長知識、長智慧的時期,也是其道德品質與世界觀逐步形成的時期。他們面臨著生理與心理上的急劇變化,加之緊張的學習,很容易產生心理上的不適應。他們一般有以下心理特點:
一、好的願望與心理准備不足。
幾乎每個小學生都有美好的願望,對未來充滿憧憬和嚮往。他們幻想做一個有學問、受人尊敬的人,而實際上他們往往學習不努力,過一天算一天。雖然他們的願望是美好的,但追求的全是實現理想後的種種榮譽與享受,而對實現理想需要從現在做起,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卻想的不多,做的不夠,形成了美好願望與心理准備的矛盾。針對這一情況,我們應有針對性地進行理想教育,使他們明白美好的理想需要艱苦奮斗才能實現。具體辦法可以講一個名人、偉人艱辛的心路歷程的故事。組織看一部放映名人成長過程的影片,啟發學生懂得實現理想,必須付出艱辛努力。
二、情感與理智的不協調統一
小學階段的學生容易動感情,也重感情。一方面,他們充滿熱情和激情;另一方面,他們的情感又極易受外界影響,易沖動。他們對自己喜歡的事、積極性高,不感興趣的事避而遠之。這說明他們的情緒、情感處於大起大落的兩極狀態,而難以及時地用理智控制。要解決這一實際問題,首先教師要有表率作用,同時注意培養一些學生,尤其是在班級中有影響力的學生,讓他們學會用理智控制情緒,然後形成班級核心,藉以影響全班。為引導他們理智處事還需要開展一些活動,如讓學生收集「用理智控制情緒而獲得成功的人」的故事材料,也收集「因感情沖動而造成終身後悔」的反面故事材料,從正反兩方面進行教育。
三、進取心強與自製力弱的矛盾
小學階段的學生大部分是有積極向上的進取心的,這與他們求知慾、自尊心和好勝心強是分不開的。但他們思考問題不周密,往往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去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因而有時片面堅持已見,對教師的要求,合乎已意的去辦,不合已意的就拒絕或頂牛,不能控制自己,憑沖動行事,事過之後又非常後悔。這一切都說明他們意志品質的發展還不成熟,自製力、控制力不強。針對學生的這一心理矛盾。首先要肯定學生的進取心,另一方面要鍛煉學生的意志力,為達此目的應著重注意從小事做起,引導他們自覺遵守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同時開展「決不遷就自己」的活動,一旦意識到某件事或行為不對,不管是多麼強烈地誘惑你,也勇敢地說一聲「不」。為解決部分學生自我控制力差,造成影響課堂紀律的問題,嘗試建立學生日常行為跟蹤記錄,把他們每一時段的課堂表現記錄下來,有目標、有針對性地進行疏導、教育、指正。使學生逐漸自覺對照檢查,養成遵守課堂紀律的習慣。
3. 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
一、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
(一)入學適應問題
兒童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有一個逐漸適應校園生活新環境的問題。對小學一年級的新生來說,從校園的自然環境到教師同學這樣一種人際關系環境都是陌生的,還有學習的壓力,校規校紀的約束等,這一切都構成了新入學兒童心理適應的嚴峻挑戰。對於部分心理發展迅速的學生,以及在幼兒園受到過入學准備教育兒童,他們能很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但部分兒童則會出現適應不良現象。這種適應不良大多表現在:產生情緒障礙,如焦慮、不安、抑鬱、害怕等;注意力不夠集中,爾後對學習失去興趣;不能約束自己,總是違反紀律等。一般經過幾周的自我調節能夠逐漸適應,少數學生可能會持續數月之久。通常個性內向、膽小、謹小慎微、急躁和情緒不穩定的學生容易出現入學適應不良。
(二)學習方面的問題
生理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由於學生學習競爭加劇,學習負擔過重,同時學校、教師、家長又過分看中分數,給小學生造成嚴重的生理和心理壓力。據遼寧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統計資料顯示, 1995 年遼寧省中小學生課外作業量高於國家教委規定標准 60% ,而許多家長還給子女開「小灶」,使學生夜讀時間越來越長,多數城市有近 70% 的中小學生睡眠時間不足 9 小時。加之現有的教學內容偏難,對學生學習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壓下,學生身心受到了極大損害。兒童年齡越小,學習過程中越容易產生疲勞,如果學生的學習持續時間過長,很容易造成學習疲勞,若學生長期處於疲勞狀態,會使其視力下降,食慾不振,面色蒼白,大腦供血不足,瞌睡,失眠,頭熱,腳冷等。在心理方面則會產生抑鬱,煩躁,信心不足,記憶力減退,注意力難以集中,思維遲緩等現象。
(三)厭學與逃學問題
據調查,有厭學情緒的小學生占總數的 5% —— 10% 。這些小學生主要是對學習缺乏興趣,學習比較吃力,導致長期跟不上進度,又缺乏趕上去的勇氣和毅力,教師也沒能及時地給予鼓勵,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他們或者在課堂上東張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動畫書或玩玩具;要麼就在課堂上打瞌睡;或者乾脆逃學、曠課,到處遊玩。有些農村的孩子厭學情緒還得到家長的支持,乾脆輟學在家,幫父母幹活,做生意等。還有一些優等生,由於心理承受能力較差,一旦別人超過自己或自己的目標未達到,就容易產生厭學情緒。
(四)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
人作為社會人,都有與人交往的需要,通過正常的人際交往、溝通,人就能獲得正確合理的社會知識經驗,同時獲得生活學習的知心朋友,獲得困難時的支持幫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會使人無法滿足依戀感,內心苦悶而無法宣洩和排除,影響了兒童正常的人際交往與心理需求,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於目前的小學生絕大多數為獨生子女,他們在家庭交往的對象多為成人,在這種不協調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為中心」的「順境」下生活的,因此,學生普遍存在著較任性、固執、依賴性強的特點。當他們進入一個新的集體後,在集體中的位置已改變,但仍然以自我為中心去與人交往,因而在與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獨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難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從而致使小學生不能也不會與人正常交往。在與他人接觸中常出現過重的恐懼感,過強的防範心理,其結果是封閉自己。而且教師教育方法不當,忽視對學生人際交往技能的培養。小學時期,教師是學生理想的目標,公正的代表,他們希望得到教師的關心、理解與愛,教師如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指導幫助,反而橫加指責,學生則會感到失望,會有一種壓抑感,產生消極情緒,導致師生關系淡漠。這種以學生失敗而告終的交往還會在小學生與他人交往中遷移、泛化,加重人際交往的焦慮感。
(五)意志障礙
這類小學生主要表現為意志薄弱,缺乏行動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廢,容易上當受騙,愛說謊話,不能經受學校和生活帶來的正常競爭,不能正確地面對挫折,行動放任自流。中國的家長歷來很重視孩子的安全問題,對他們百般呵護甚至溺愛,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自然當他們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就會無所適從,甚至採取消極的逃避方式,這種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一旦習慣化、穩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狀態即使有所改變,其行為卻仍以習慣化的適應方式如影隨形地出現。於是,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也就轉化為較嚴重的、需要長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問題了。
(六)問題行為
問題行為是指擾亂他人或給個人身心造成妨礙的行為,主要表現為攻擊、逃避、自暴自棄等。按性質劃分,問題行為可以分為過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個體行為對組織紀律和社會一般生活准則的觸犯或違背,這種問題行為常常是由不恰當的需要、好奇、好動、試探、畏懼、缺乏經驗和認識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問題行為,是指個體行為對一定的社會道德規范、對集體利益與他人利益的違背或侵害。這種問題行為一般是由錯誤的意識傾向或個性特點所造成的,因此表現出經常型、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點。
(七)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指小學生人格的發展不協調。主要表現為心胸狹窄,嫉妒心強,異常固執,我行我素,人際關系緊張。
(八)依賴心理
由於小學生自身的特點,還沒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長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關心和愛護下,因此形成了小學生較強的依賴心理,首先表現為對環境的依賴,如天氣的變化不能適應,不知道添減衣服,需要老師或家長的提醒才行,否則很容易感冒。其次表現為自責傾向。這一現象在小學生中較多,危及著他們的心理健康。自責傾向是指當發生不如意的事情時,經常認為自己不好,對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懼心理。自責傾向的根源是對失去別人的愛不安。當學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師、朋友拋棄時,往往形成自責傾向,如,父母、教師對兒童過分嚴厲、專制,則挫傷了兒童自尊心,兒童感覺不到來自權威人物的愛,從而出現自責心理;當對別人的愛渴求過強時,一點小過失就會使小學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愛了,這樣的兒童往往有很強的依賴心理。
(九)考試怯場的恐懼心理
由於考試和升學的壓力,部分小學生臨考時處於緊張而又恐懼的情緒狀態。尤其是畢業班的學生,面對排名次和決定人生前途的升學考試,大部分學生感到精神緊張,壓力很大,他們渴望成功,也擔心遭到失敗。有的學生平時成績不錯,稍有一次失敗了,就懷疑自己的能力,過分自責,產生焦慮心理,導致對下次考試的擔憂,總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場就心煩意亂,身體顫抖,本來應該答上的問題在腦中毫無印象,發揮失常。嚴重者還會出現生理異常反應,不能正常參加考試。長期這樣,會造成其心理變態,性格乖僻和行為異常。
二、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成因
(一)來自小學生自身的因素
1、遺傳因素
在農村,由於近親婚姻造成兒童生理發育先天不足,相貌不佳或殘疾,智力偏低等,這使得他們不能很好地學習和生活,常常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其他人也用異樣的眼光去看他們,必然造成他們的一些心理問題。
2、氣質類型
小學生同成年人一樣,氣質類型可分為多血質、膽汁質、粘液質和抑鬱質四種。其中,膽汁質和抑鬱質類型的學生對不良刺激反應敏感,他們極易產生不健康心理。就教師批評而言在我們看來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對他們來說卻是莫大的打擊。如遼源市一小學生因受老師批評而服毒自殺的事件,恐怕與那位學生的氣質類型有直接的關系。
3、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心理需要
童年期兒童的身體發展進入了一個相對平緩的階段,其大腦的發育趨於成熟,這對其心理發展極為有利,因此,童年期兒童的心理發展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時期。但因為其心理還不夠穩定,很容易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擾而發生變化,因此也最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二)來自家庭的因素
家庭是小學生接受教育的最初環境,家庭氣氛的好壞,直接影響小學生的情感意志,影響其心理的健康發展。
1、父母的溺愛
眾所周知,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已經20多年,使我國的家庭發生了重大變化: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在獨生子女家庭中,有的父母視子女為掌上明珠,生活上百般呵護,不願讓他們受一點委屈,經歷一點風雨,甚至在子女犯了錯誤時,父母也不說一個「不」字,天長日久,子女自然形成了「唯我獨尊」的心理,當他們走進學校,走向社會同他人交往,遇到挫折時,便不能接受,無所適從。
2、家庭教育方式不當
有的家庭,父母從來不把子女看作是與自己平等的一員,認為子女只能逆來順受,惟命是從。他們對子女過於嚴厲、粗暴和專制。還有的獨生子女家庭中,家庭教育往往陷入「愛的誤區」,對子女過高要求,過度期望,過分保護,過度溺愛。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的學習要求過高,琴棋書畫樣樣學,英語電腦門門通,考試名列前茅……只要學習好就言聽計從,有求必應。而一旦失誤,就挖苦諷刺,棍棒相加。家長這種不切實際的過高期望和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使子女的自尊心受到損害,獨立性受到壓抑,加上彼此間生活觀,價值觀等存在差異,很容易造成父母和孩子間關系緊張,隔閡加劇,使子女形成反抗、疑懼、膽怯等消極心理品質,誘發心理問題。
3、家庭氣氛不和諧
隨著離婚率的不斷上升,給越來越多的孩子帶來了不幸,嚴重破壞了兒童正常的生活環境,給他們造成的心理創傷難以癒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離婚的父母,有的沒人要子女,有的隨法院判決,不管哪種情形,都容易使子女放任自流,形成不良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心理,更有甚者,在學齡期就仇視社會,嫉妒他人,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還有在經常發生沖突的家庭中,有心理問題的兒童比例比較大,研究證明,家庭沖突不僅會造成孩子的心理創傷,還會導致孩子在神經和心理上的某些病態。
(三)來自學校的因素
1、學習負擔過重
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小學生的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他們背負著父母的希望和老師的期望。由於素質教育還沒有真正落到實處,片面追求升學率,重智輕德,重分數輕能力,重書本輕課堂的現象依然存在。老師評價學生,社會衡量學校,理論上是全面發展,實質上是分數和升學率。為了追求升學率,加班加點,題海戰術,價值了學生的負擔。這種局面使小學生疲於應付,心理極度緊張,導致他們用腦過度,皮層機能降低,從而影響學習效率,造成他們對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或者產生焦慮、苦悶、壓抑、恐懼等不良心境,久而久之,部分人就會不同程度地產生心理障礙。
2、教師教育方法失當
小學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它對學生的發展至關重要。然而一些教師把學生考高分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而忽視心理素質的教育和人際交往技能的培養。小學時期,小學生希望得到教師的關心、理解和愛護。如果教師缺乏理解、耐心和愛心,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學生指導和幫助,反而橫加指責,學生則會感到失望,產生消極情緒,導致師生關系淡漠,這種以學生失敗而告終的交往還會遷移、泛化到小學生與他人的交往中,造成人際交往焦慮。
3、小學階段心理健康教育幾乎是空白
過去由於受政治因素的影響,我國曾不公正地對待心理學。80年代初,我國在部分高校恢復了心理學的教學科研工作,盡管普及心理學科學知識的工作已經做了20多年,但心理健康教育尚未進入小學課堂,小學普遍沒有心理健康指導機構,國內較少的心理專家和心理醫生對小學生來說更是鞭長莫及。
(四)來自社會的因素
1、社會競爭的加劇
雖然小學生還沒有直接接觸社會,但他們的父母、老師和周圍的人無不在給他們灌輸一個事實:隨著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信息傳播的瞬息萬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競爭機制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這使得小學生不得不體會到競爭的壓力和生活的壓力,導致他們對現實充滿迷茫和困惑,產生無所適從的心態,從而引起各種心理問題。
2、社會不良行為的影響
在社會環境還沒有達到凈化的情況下,新舊體制的共存,法規制度的不完善,造成了腐敗現象的滋生和不健康東西的泛濫;一部分人的社會道德水平滑落,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兒童,這些影響都是不容忽視的。
三、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對策
日益突出的小學生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了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但它並非洪水猛獸,它既然有形成發展的過程,我們就必然能找到預防和矯治的方法和措施。我們認為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必須重視,雖然真正患心理病的學生僅僅極少數,但是我們發現學生中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和行為偏差問題隨年齡增長,因此需要對全體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長、學校、社會及有關部門都來重視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並採取積極的對策,努力去解決這些問題。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採取對策。
(一)學校應採取的對策
1、小學心理健教育的原則。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遵循「面向全體、寬容、保密、持續」的原則:
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學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宗旨,心理健康教育也應該面向全體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分析的最大不同,心理分析研究的前提是把人作為有心理問題需要矯治,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人的發展需要。面向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並非是假設小學生群體中大量存在心理問題,而是所有的學生都要心理健康發展,個別學生確有心理問題可以通過面向全體的心理健康教育進行矯正。
寬容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寬容地對待這一個學生的一切。寬待每一個學生,就不能把學生分類,不能假設班級學生存在好、中、差三等,不能因為學生家庭經濟文化行為習慣不同而看不起學生。缺乏對學生的寬容,心與心難溝通,教師與學生難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就難以進行。教師用寬容的態度接納每一個學生,包括他的優點和缺點,以及不能原諒的錯誤,要相信所有的學生都可以教育好,如果有問題只是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和適時的問題。
保密事關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成效。學生對教師敞開心扉,教師一定要保密。談話紀錄、心理測試資料都要妥善保管。保密的對象包括學生本人、家長和其他的老師,不能隨意使用學生個案資料,保密還要有時間的規定。
心理健康教育要貫穿於學校教育的全過程。持續含有兩層意思,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系列化,一是要有長期的規劃和打算,要明確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應急任務,而把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小學教育的一部分,伴隨整個小學階段。
2、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途徑和方法
團體輔導。團體輔導採用專題講座、專題活動等方式,為學生提供全面的幫助,主要為塑造班級集體良好的氛圍和集體的良好行為,激發群體向上的精神。團體輔導通常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因為在一定意義上來說,學生的心理素質是以集體心理為中介而內化發展的,所以,班主任要根據本班的實際和團體輔導計劃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著力培養良好的班級氣氛,使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這也是時代發展對班主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心理輔導室。心理輔導室以學生個體或小組為對象,也接受學生的主動咨詢。心理輔導室的工作應該專業化,教師應培訓上崗。心理輔導室要有專任教師負責和專門的工作計劃,固定的開放時間,固定的場所。小學生心理輔導室的環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輔導的要求,還要增加兒童的特點,讓小學生一進門便喜歡它,彷彿進俱樂部活動一樣開心。心理輔導室的名稱可以童趣化,例如可叫作「金蘋果」俱樂部等。
個案教育。小學生個案教育是對上述兩種心理輔導的補充和深入。個案的對象應有典型的意義,可以是智優學生、智力臨界學生、模範學生、問題較多的學生,學生作為個案對象,可以讓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根據研究的需要而定。個案教育一般要做較長期的跟蹤研究,一個學生在校接觸許多的教師,因此學生個案教育最好採用合作的方式進行,以負責人為主,幾位教師共同觀察和研究同一對象。個案教育一定要作好記錄,盡量詳盡,如觀察筆記、談話記錄等。記錄一定要真實,還可以寫記錄者的感受。要妥善保管學生的個案資料,原則上學生在校期間個案研究不公開。
測試與矯治。採用問卷調查、測試紙等手段充分了解學生群體現狀,而後找出存在普遍意義的問題。測試量表宜採用心理專家提供的專門設計的量表,一般不提倡使用自己設計的心理調查表。測試的數據資料僅供參考而已,所有的數據都不可全信, 因為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是不可能用數據表現的。通過測試調查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團體輔導、心理輔導俱樂部活動、個案教育等,進行必要的預防和矯治,促進小學生整體發展。
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在小學開設心理健康課程,以幫助小學生了解心理科學知識,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技術。該課程可分為心理衛生與健康科普和實際訓練操作兩部分。前者是心理健康知識普及課,後者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詢問,人際交往訓練等,藉此掌握一些轉移情緒、宣洩痛苦、克服自卑、樹立自信等心理調節手段,防患於未然。
(二)家庭應採取的對策
1、家長應積極配合學校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表明,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與家庭的教養方式和人際關系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有的甚至是家庭問題的表現和延續。因此,無論是了解學生心理與行為偏異的原因,還是咨詢、教正計劃的制定與實施,都需要取得家長的積極支持與配合。
家長開展小學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建議如下:
家庭教育要重視培養孩子美好的心靈,幼稚的心靈更需要關心。首先家長要知曉孩子的心靈更加需要關心,從小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每一個家長應盡的義務。例如小學生在學校里被老師批評時,希望其他人能安慰他、勸解他,可是小學生被老師批評後,回家還會被家長變本加厲地再批評一頓,孩子肯定會感覺很委屈。因此,老師和家長應默契配合,由一方擔任批評的角色時,另一方擔任勸解,萬不可兩面夾擊,要給孩子「溫暖的家」的感覺家庭教育要重視培養孩子美好的心靈。
要傾聽孩子說話。家長往往習慣於自己說話,讓孩子聽話。在學校里一個教師面對幾十個學生,主要也就是教師說,小學生說話的機會相對少,說心裡話的機會更少了。家庭應該是孩子說心裡話的地方,家長要注意把說話的機會留給孩子,特別是內向的孩子,家長更要予以重視,鼓勵孩子多說話。家長不能因工作忙忽略與孩子的思想交流。特別是父親要跟孩子作有益的思想交流,有研究說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在孩子的健康成長中地位重要,建議工作忙的父親們每周至少要與孩子共同用餐 3 — 4 次,在餐桌上的話題往往比較輕松,當孩子說話家長傾聽時是最美好溫馨的時光。
寬容與約束都重要。對孩子寬容好還是嚴格好,並沒有一致的意見,現實中家庭教育失敗的教訓往往過分寬或過分嚴。家長應平等地對待孩子,在寬容孩子的同時要給孩子必要的約束。過分寬容則陷於溺愛,過分嚴格則寡愛。家長要明白這樣的道理,孩子的快樂性格不會是在訓斥聲中養成,家長的適時表揚比其他物質獎勵更能幫助孩子養成好品性,表揚孩子與約束孩子的不良行為不構成矛盾,奠定孩子愉悅的幸福人生基礎從鼓勵與表揚開始。
2、父母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用科學的方法指導子女的成長
由於傳統教育觀的長期影響,我們的父母不具備系統的教育子女的理論知識,指導思想有試偏頗,教育方法不適應孩子的發展規律。要改變這種形狀,小學生的父母亟帶需接受比較系統的再教育。社會也有責任給他們提供學習的條件,如舉辦家長學校,使家長正確認識和處理家庭同子女教育之間的關系,積極營造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最大限度地減少溺愛型和專制型家庭,使小學生的父母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並學會運用科學的方法指導子女的學習和發展。
3、父母要慎重對待離婚
父母離婚,打破了原有家庭的寧靜,使子女得不到完整的父愛或母愛,不少子女因此心理開始扭曲。為人父母者,當夫妻關系不和時,為了未成年的子女,千萬不要輕易去趕時髦、鬧離婚。即便夫妻感情確已破裂,在離婚前,也應當多為子女考慮考慮,畢竟孩子是無辜的,而且他們正處在發展時期,給他們創設一個良好的家庭生活環境是我們的責任。
(三)小學生自身應採取的對策
1、小學生要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和社會交往,並不斷完善自己的個性
小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還必須有計劃、有目的地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和社會交往,如夏令營、手拉手活動、體育比賽、文藝活動等,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多種多樣的興趣和愛好,學會觀察、分析、評價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愛、自信、自製的良好心理品質,滿足自己接觸社會,進行社會交往的較高級的需要,也有利於形成並長期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那些已經形成的不良行為習慣,小學生應當在教師和家長的直接指導下,努力抑制和改正自己的缺點,發揚自己的優點,不斷完善自己的個性。
2、小學生要學習一些簡單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小學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幾種常用方法,如:(1)學會放鬆。知道緊張是正常的心理反應,是可以通過想像、轉移注意力、調整呼吸、體育活動、聽音樂、唱歌、閱讀、睡覺等方法調節放鬆的。(2)與人談心。要使小學生知道有問題要學會求助,在學校可以找老師、心理輔導老師談心;在家裡可以找長輩、親友談心;在社會上也可以有談心的對象,如心理咨詢電話等等。無論何事何時都可以與人談話,學會與人談心一輩子受益。(3)學習寫日記或周記。小學生要學慣用筆與自己談心,把心靈的軌跡用文字描繪下來,對心理健康成長有很大的幫助。教師和家長要尊重孩子的隱私,公開日記要得到本人的允許。小學生也不用過分擔心自己的內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學會坦然地對人與對己。
3、小學生要善於求助,尋找支持
尋求幫助是現代人所應具有的積極態度,面對壓力、困惑,要尋找心理支持,以獲得良好的幫助和指導,有問題,可以和師長、親人、朋友談。求得幫助的過程,也就是一個自助的過程,我們所獲得的不僅是這一次的辦法,而是自己的更多體會。心理咨詢也是可以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通過心理咨詢,可以使咨詢對象的認識、情感和行為有所變化。在這個豐富的社會,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對於每個人只有一次的生命,它的質量是完全可以改變的提高。
4. 小學生心理健康
國外學者們對心理健康的標准作了一些表述。例如英格里士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的心理情況,當事者在那種情況下能作良好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發展其身心的潛能;這乃是一種積極的豐富情況,不僅是免於心理疾病而已"。麥靈格爾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人們對於環境及相互間具有最高效率及快樂的適應情況。不僅是要有效率,也不僅是要能有滿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規范, 而是需要三者具備。心理健康的人應能保持平靜的情緒,敏銳的智能, 適於社會環境的行為和愉快的氣質"。馬斯樂認為心理健康的人要具備下列品質:( l)對現實具有有效率的知覺;(2)具有自發而不流俗的思想;(3)既能悅納本身, 也能悅納他人;(4)在環境中能保持獨立,欣賞寧靜。(5)注意哲學與道德的理論;(6)對於平常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經常保持興趣;(7)能與少數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具有助人為樂的精神;(8)具有民主態度,創造性的觀念和幽默感;(9)能經受歡樂與受傷的體驗。 我們認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個方面:智力正常、情緒健康、意志健全、行為協調、人間關系適應、反應適度、心理特點符合年齡。 了解與掌握心理健康的定義對於增強與維護人們的健康有很大的意義。人們掌握了人的健康標准,以此為依據對照自己,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況某個或某幾個方面與心理健康標准有一定距離,就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鍛煉,以期達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嚴重地偏離心理健康標准,就要及時地求醫,以便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5. 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是什麼
1.感知、注意、記憶的特點。
小學生從籠統、不精確地感知事物的整體漸漸發展到能夠較精確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並能發現事物的主要特徵及事物各部分間的相互關系。比如,在畫圖時,他們漸漸能夠注意到圖中各部分的大小比例;他們的感知從無意性、情緒性漸漸向有意性、目的性發展。起初,他們選擇觀察對象常常從興趣出發,以後則漸漸能夠按照學習任務的需要去感知事物了。對於外界事物空間特性的知覺,小學低年級學生還需有具體事物的支持,比如,他們把「三角形」和「小旗子」、「長方形」和「桌面」相聯系。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增加,他們的空間知覺漸漸從直觀向抽象過渡。對於時間的特性,小學生入學時能掌握他們經驗范圍內的時間概念,如前天、昨天、大後天等等,但對於與他們的生活關系不太密切的時間單位,如幾分,幾秒、幾世紀等則不能理解,而且對時間長短的判斷力也比較差。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對時間單位的理解力和對時間長短的判斷力都會不斷提高,開始逐步懂得珍惜時間,學習的自覺性也日益增強。
小學生的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且常與興趣密切相關。生動、具體、新穎的事物,較易引起他們的興趣和注意,而對於比較抽象的概念、定理,他們則不感興趣,因而不易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另外,小學生的注意范圍較小,常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比如,邊聽課邊記筆記,同時注意演算速度和准確度對於他們來說都是比較困難的。
小學生的記憶最初仍以無意識記、具體形象識記和機械識記為主。他們對一些有趣的事情能很好地記住,而對老師交給的學習任務有時記起來卻感到困難;他們能記住一些具體的、直觀的材料,而對抽象的詞、公式和概念卻難以記住,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思維理解能力不斷提高,記憶的自覺性、對詞的抽象識記和意義識記的能力都會不斷提高。
2.想像、思維的特點。
小學生的想像從形象片斷、模糊向著越來越能正確、完整地反映現實的方向發展。比如,在做游戲時,他們已不滿足於用兩根交叉的棍子表示飛機,而要求飛機要有機翼和螺旋漿等等。低年級的小學生,想像具有模仿、簡單再現和直觀、具體的特點,他們在游戲中常重復從成人那裡看到的動作和姿勢,而且他們想像的游戲動作一般要有某種具體實物的支持。例如,他們把沙子堆成橋梁、地道等等。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中高年級,他們對具體形象的依賴性會越來越小,創造想像開始發展起來。
小學生的思維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但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比如,低年級學生在不能直接觀察到事物特徵的情況下,對某些概念進行概括會感到困難。就拿「大與小」的概念來說,他們通常是通過對大、小物體的直接感知獲得的。而到了高年級,他們則開始能夠依靠表現一定數量關系的詞語來進行概括。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掌握概念中直觀、外部特徵的成分逐漸減少,而掌握抽象、本質特徵的成分不斷增多。
3.情感的特點。
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生的情感也逐漸變得更加穩定,豐富、深刻了。低年級小學生雖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還常有不穩定的現象。比如,他們受到表揚立即興高采烈,挨了批評則馬上情緒低落。此時他們雖已初步具有了愛憎的情感,但他們的愛憎還是和具體的事物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比如對父母、親人的愛等等。到了小學高年級,他們的情感更為穩定,自我尊重,希望獲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強烈,道德情感也初步發展起來。此時他們的好惡不再是只停留在口頭或面部表情上,而是常付諸於行動。比如,他們不僅在內心裡崇敬和熱愛英雄人物,而且能夠以他們為榜樣,幫助同學、努力學習……他們已能夠把對身邊親人的愛擴展到對教師、對同學的愛和對祖國、對人民的愛。隨著求知慾的日益增強,他們不再滿足於同「這是什麼」,而開始問「這是為什麼」,認識、分析各種問題開始注意從動機、效果多方面評價自己和他人,對成人的依賴性較低年級小學生明顯減少。
4.意志的特點。
小學生的身體各器官、系統都生長發育得很快,他們精力旺盛、活潑好動,但同時因為他們的自製力還不強,意志力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沖動,意志活動的自覺性和持久性都比較差,在完成某一任務時,常是靠外部的壓力,而不是靠自覺的行動。在學習活動中,雖然開始時勁頭很足,但卻往往虎頭蛇尾,不能持久地堅持。隨著年齡的增長,小學生意志活動的自覺性和持久性會漸漸增強,他們能夠自覺地完成作業。在遇到難題時,有時也能夠控制自己不泄氣、不分心,直到問題得到解決。另外,由於小學生的模仿性比較強,因而家庭對他們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特別是現在獨生子女家庭比較多,孩子較易形成任性等不良習慣,因而就更應注意進行正確的教育和引導。
5.性格的特點。
小學生的自我意識在不斷發展,自我評價的能力也不斷有所增長。隨著年齡和見識的增長,他們已不再完全依靠教師的評價來估計自己,而是能夠把自己與別人的行為加以對照,獨立地作出評價;他們逐步學會了用道德觀點和社會准則來評價別人和自己的行為,盡管他們運用的准則一般還常是很具體的,他們的評價卻變得越來越全面,能夠同時看到正面和反面、優點與不足。另外,隨著個性的發展,小學生的個性性格特徵也不斷增強,性格對他們行為的影響越來越大。當然小學生性格的可塑性很大,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行為會漸漸形成習慣,性格也就越來越穩定,越來越難以改變了。因而在小學階段進行有效的教育,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
6. 小學生心理特點有哪些
1.小學生心理特點 小學生的生理發育特點是大腦結構與機能得到突出的發展,神經系統也進一步完善,這時期是兒童增長知識的重要階段,小學生的感知覺(包括聽覺、視覺等)都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小學生的無意記憶仍佔主導地位,有意記憶逐年增強,小學低年級兒童擅長具體形象記憶,高年級時抽象記比得到廣發展,小學生仍然是無意注意佔手導地位,有意注意逐漸完善、小學生的思維方式外始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其想像力隨年齡增長日漸豐富。小學生的道德情感體驗的內容包括榮譽感、羞恥感、責任感、義務感、集體主義情感思同主義情感等方面。小學生的情緒表現形式從外顯轉向內隱。2.小學生學習音樂的心理特點 小學生的認識發展處於具體運算階段,此階段兒童的注意力與活動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葉朗論述了小學生審美心理的發展特點:79歲的兒童處在寫實階段的高峰,他們對任何藝術作品都以像和不像的刻板標准來評價;直到913歲,他們才能逐步學會以審美的態度來對待藝術作品,外形成對風格、表現性等審美特性的知覺敏感性。 小學生對待老師的提問,一般與幼兒保持同樣的態度。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審美態度處於寫實階段,他們評價音樂作風的標淮是音樂作品所刻畫的藝術形象與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形象是否相像:從小學中年級開始,是音樂審美態度正式形成與發展的時期、由其是隨著個性的發展,他們開始對音樂作品表現出真正的審美態度。 舒持一戴森和加布里埃爾論述的小學生音樂能力發展的年齡階段性特點是:78歲,有鑒常協和與不協和之和音的能力:89歲,在歌唱及演奏樂器時,節奏感覺較過去好;910 10歲,節奏、旋律的記憶改善了,逐步具有旋律感。能感如兩聲部旋律。10一11歲,和聲觀念建立,對音樂的優美特徵已有一定程度的感如和判斷能力。 小學生從低年級至高年級,音樂能力每年都在驚人的發展變化之中,音樂心理學家愛得華一戈登(cordon)認為,音樂才能的發展大概是在9歲時達到平衡,現代音樂教育特別強調早期音樂教育的重要性。是因為在早期音樂教育中培養的音樂技能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中後期教育所大法超越的。美國道羅西麥克唐納(uomLhvmcdonald)在《兒童早期音樂教育》一文中指出,在9歲以後,像最基本的節奏技能,如保持一個穩定的節拍等,是不能有實質性的改變和提高的。漢克(Ha,eker)與茲寧門irhpn)的項研災成果也證實,兒童的音樂才能在10歲前就已經顯露無遺, 小學生的音樂能力隨年齡逐年增強,主要表現在對節奏的把握、音高辨別能力的提高、歌唱能力的改善等方面。隨著兒童聽覺、視覺、運動覺等的顯著發展,兒童的音高辨別能力也逐步提高,本特利(Bentley)1966年所做的一項測試表明,大多數被測試的7歲兒童能分辨出一個440赫茲的音和個與之相差12赫茲的音(四分之一音)的音高差別.被測試的12歲兒童人多數能分辨出八分之一音的音高差別。這說明在兒童時期,音高辨別力是隨年齡增長而提高的。基爾比特(J.A.Giubert)所做的實驗結果亦表明,兒童的音高辨別力隨年齡增長.其中610歲兒童增長顯普,18歲後進步幅度較慢,隨兒童歌唱音域、旋律能力、身體協調能力、記憶能力、語言能力等各方向的共同發展、幼兒至小學生的歌唱技能與器樂演奏能力也得到了顯著的提高。歌唱技能方面,隨著年齡增長,歌唱音域也隨之擴大,如35歲幼兒的音域是小字‘組的ea,至小學高年級時,12一t3歲的兒童的音域已擴大為小字一組的d至小字二組的e 。幼兒至小學低年級學生歌唱技能的獲得主要是通過游戲的方式。
7. 小學生的心理特徵有哪些
一、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
(一)入學適應問題
兒童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有一個逐漸適應校園生活新環境的問題。對小學一年級的新生來說,從校園的自然環境到教師同學這樣一種人際關系環境都是陌生的,還有學習的壓力,校規校紀的約束等,這一切都構成了新入學兒童心理適應的嚴峻挑戰。對於部分心理發展迅速的學生,以及在幼兒園受到過入學准備教育兒童,他們能很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但部分兒童則會出現適應不良現象。這種適應不良大多表現在:產生情緒障礙,如焦慮、不安、抑鬱、害怕等;注意力不夠集中,爾後對學習失去興趣;不能約束自己,總是違反紀律等。一般經過幾周的自我調節能夠逐漸適應,少數學生可能會持續數月之久。通常個性內向、膽小、謹小慎微、急躁和情緒不穩定的學生容易出現入學適應不良。
(二)學習方面的問題
生理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由於學生學習競爭加劇,學習負擔過重,同時學校、教師、家長又過分看中分數,給小學生造成嚴重的生理和心理壓力。據遼寧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統計資料顯示, 1995 年遼寧省中小學生課外作業量高於國家教委規定標准 60% ,而許多家長還給子女開「小灶」,使學生夜讀時間越來越長,多數城市有近 70% 的中小學生睡眠時間不足 9 小時。加之現有的教學內容偏難,對學生學習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壓下,學生身心受到了極大損害。兒童年齡越小,學習過程中越容易產生疲勞,如果學生的學習持續時間過長,很容易造成學習疲勞,若學生長期處於疲勞狀態,會使其視力下降,食慾不振,面色蒼白,大腦供血不足,瞌睡,失眠,頭熱,腳冷等。在心理方面則會產生抑鬱,煩躁,信心不足,記憶力減退,注意力難以集中,思維遲緩等現象。
(三)厭學與逃學問題
據調查,有厭學情緒的小學生占總數的 5% —— 10% 。這些小學生主要是對學習缺乏興趣,學習比較吃力,導致長期跟不上進度,又缺乏趕上去的勇氣和毅力,教師也沒能及時地給予鼓勵,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他們或者在課堂上東張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動畫書或玩玩具;要麼就在課堂上打瞌睡;或者乾脆逃學、曠課,到處遊玩。有些農村的孩子厭學情緒還得到家長的支持,乾脆輟學在家,幫父母幹活,做生意等。還有一些優等生,由於心理承受能力較差,一旦別人超過自己或自己的目標未達到,就容易產生厭學情緒。
(四)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
人作為社會人,都有與人交往的需要,通過正常的人際交往、溝通,人就能獲得正確合理的社會知識經驗,同時獲得生活學習的知心朋友,獲得困難時的支持幫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會使人無法滿足依戀感,內心苦悶而無法宣洩和排除,影響了兒童正常的人際交往與心理需求,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於目前的小學生絕大多數為獨生子女,他們在家庭交往的對象多為成人,在這種不協調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為中心」的「順境」下生活的,因此,學生普遍存在著較任性、固執、依賴性強的特點。當他們進入一個新的集體後,在集體中的位置已改變,但仍然以自我為中心去與人交往,因而在與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獨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難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從而致使小學生不能也不會與人正常交往。在與他人接觸中常出現過重的恐懼感,過強的防範心理,其結果是封閉自己。而且教師教育方法不當,忽視對學生人際交往技能的培養。小學時期,教師是學生理想的目標,公正的代表,他們希望得到教師的關心、理解與愛,教師如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指導幫助,反而橫加指責,學生則會感到失望,會有一種壓抑感,產生消極情緒,導致師生關系淡漠。這種以學生失敗而告終的交往還會在小學生與他人交往中遷移、泛化,加重人際交往的焦慮感。
(五)意志障礙
這類小學生主要表現為意志薄弱,缺乏行動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廢,容易上當受騙,愛說謊話,不能經受學校和生活帶來的正常競爭,不能正確地面對挫折,行動放任自流。中國的家長歷來很重視孩子的安全問題,對他們百般呵護甚至溺愛,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自然當他們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就會無所適從,甚至採取消極的逃避方式,這種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一旦習慣化、穩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狀態即使有所改變,其行為卻仍以習慣化的適應方式如影隨形地出現。於是,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也就轉化為較嚴重的、需要長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問題了。
(六)問題行為
問題行為是指擾亂他人或給個人身心造成妨礙的行為,主要表現為攻擊、逃避、自暴自棄等。按性質劃分,問題行為可以分為過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個體行為對組織紀律和社會一般生活准則的觸犯或違背,這種問題行為常常是由不恰當的需要、好奇、好動、試探、畏懼、缺乏經驗和認識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問題行為,是指個體行為對一定的社會道德規范、對集體利益與他人利益的違背或侵害。這種問題行為一般是由錯誤的意識傾向或個性特點所造成的,因此表現出經常型、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點。
(七)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指小學生人格的發展不協調。主要表現為心胸狹窄,嫉妒心強,異常固執,我行我素,人際關系緊張。
(八)依賴心理
由於小學生自身的特點,還沒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長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關心和愛護下,因此形成了小學生較強的依賴心理,首先表現為對環境的依賴,如天氣的變化不能適應,不知道添減衣服,需要老師或家長的提醒才行,否則很容易感冒。其次表現為自責傾向。這一現象在小學生中較多,危及著他們的心理健康。自責傾向是指當發生不如意的事情時,經常認為自己不好,對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懼心理。自責傾向的根源是對失去別人的愛不安。當學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師、朋友拋棄時,往往形成自責傾向,如,父母、教師對兒童過分嚴厲、專制,則挫傷了兒童自尊心,兒童感覺不到來自權威人物的愛,從而出現自責心理;當對別人的愛渴求過強時,一點小過失就會使小學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愛了,這樣的兒童往往有很強的依賴心理。
(九)考試怯場的恐懼心理
由於考試和升學的壓力,部分小學生臨考時處於緊張而又恐懼的情緒狀態。尤其是畢業班的學生,面對排名次和決定人生前途的升學考試,大部分學生感到精神緊張,壓力很大,他們渴望成功,也擔心遭到失敗。有的學生平時成績不錯,稍有一次失敗了,就懷疑自己的能力,過分自責,產生焦慮心理,導致對下次考試的擔憂,總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場就心煩意亂,身體顫抖,本來應該答上的問題在腦中毫無印象,發揮失常。嚴重者還會出現生理異常反應,不能正常參加考試。長期這樣,會造成其心理變態,性格乖僻和行為異常。
8. 怎樣分析小學生心理啊
隨著社會的發展,關注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及注意的熱點。關注少年兒童,尤其是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據我國有關部門調查統計表明,目前,近30%的小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因此,了解小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分析其形成原因、制定實施有效的策略已迫在眉睫。 一、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1、厭學。學校理應是孩子們學習的樂園,可是利用AAT(學習適應性測驗)測驗,結果表明:30%的小學生對學習缺乏熱情,具體體現在學習「不主動」或「有時主動」。54%的學生坐到書桌前准備學習時,會馬上或有時感到厭煩。20%的學生會在對學習厭煩時找「頭痛」或「肚子痛」等借口。36%的學生對學校的環境不適應,主要體現在由於不喜歡某老師而討厭其執教學科。尚有10%左右的學生感到老師討厭自己。MHRSP(小學生心理健康評定量表)測驗中,40%的教師、家長認為學生(孩子)「課堂討論或與家長談論學習問題時不感興趣」、「一提起學習即心煩意亂」。小學生厭學情緒隨年級的升高呈上升趨勢。 2、焦慮。小學生的心理焦慮主要表現在考試上。面對考試,20%的小學生情緒緊張,高年級學生面臨的壓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動機,已能體驗或預計到考試結果對自身潛在威脅,因此擔憂更加明顯。47%出現輕微焦慮,24%屬於過度焦慮。考試焦慮同時又輻射產生了小學生對人的焦慮,通常表現為過度關注自我,在眾人面前感到不安。X2檢驗表明,小學中、高段學生面對不同的外界因素,焦慮的程度有顯著差異。 3、冷漠。看電視遇到傷心、感人的情節,中段學生有41%,高段有34%的小學生不會流淚,或認為那是假的而無動於衷。MHRSP「受到重大刺激不激動、不流淚」一欄中,38%的家長認為,孩子對平時能鮮明感情反應的刺激表現平淡,缺乏與之相對應的情感體驗和表情,表現出冷漠。 4、孤僻。通過走訪班主任及隨機調查,發現30%的學生與同齡人在一起時未感到快樂,其中12%的學生感到不合群、孤獨。MHRSP測量中教師、家長對「交新朋友困難」、「在集體場合適應困難」、「不能融洽地與同學相處」的評定分別為8%、16%、11%。孤僻是心理上的屏障,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部分小學生情感的封閉性,導致了其交往的自卑、怯弱、排斥等。X2檢驗表明,小學生的孤獨心理障礙無年齡的顯著差異。 5、自卑。由於教育問題的累積、學生家庭及自身條件的限制,有一部分學生,始終認為自己「不優秀」、「不如人」,自卑感特別重。他們把失敗歸因於「自己笨」或「題目難」,在AAT測驗中,出現這兩類原因歸屬的學生分別佔12%、21%。學習上的自卑,衍生了他們羞怯、膽怯等不良傾向,家中來了客人,怕談及學業情況不好意思而故意避開,見了長輩不好意思。通過調查,發現有上述症狀的小學生比例高達32%。這種現象隨年級升高呈遞增態勢。 6、敵對。小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往往不能正確對待批評、委屈、挫折,常表現出「逆反」、「小氣」等心理,或出現與教師、家長、同學相對立的現象,甚至出現攻擊性行為。通過座談、觀察發現,15%-25%的學生會在別人踩了一腳時予以報復,包括語言上的(罵)和有形的(反踩一腳)行為。10%-15%的學生捉弄小動物甚至以弄死為樂,流露了一定的虐待心態,這種趨向的兒童容易出現品行障礙。 二、學生心理成因分析: 1、教育對學生心理的影響。雖然近年來,心理健康教育已越來越引起重視,但是心理教育的施行受師資等條件的限制,普及不夠,方法較簡單。而且,學校教育仍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知行不一」的問題,,心理教育意識淡泊,缺乏系統研究。考試指揮棒依舊左右學校、教師的教學行為。學生學業越來越重,考試越來越頻繁,分數越來越被看重。教師勞累,學生更遭殃。教師的壓力也就理所當然地變成了學生過重的心理及學業負擔。學校教育是影響小學生心理的主要因素。 2、家庭環境對學生心理的影響。父母祖輩都把自己的願望寄託在孩子身上,他們對孩子愛得過分,照顧過度,期望過高。使孩子們長期處於養尊處優的境地。相當一部分家長缺乏「施愛」的技巧,因而孩子們無法體會「被愛」的溫暖。另一方面,在孩子的學業上又加大了砝碼,令其上輔導班,為其請家教;教輔用書、過關練習一大套,做完課內做課外。家長的溺愛、高期盼,這一矛盾體,滋生了孩子諸多的行為與心理問題。少數學生父母離異,家庭破碎,使孩子心靈受到極大傷害,這是造成部分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直接原因。 3、教師素質對學生的心理影響。教師是孩子心目中的「神」、人生路上的「燈」,教師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在小學生的眼裡都是可資模仿、借鑒的榜樣。教師個人的素質,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不可否認,現行教師隊伍參差不齊、良莠不一。健康向上的教師有之,消極低沉的教師也不乏其人。教師的思想境地、執教方法,直接影響著學生心理。方法簡單、粗暴、挖苦、嘲諷,甚至恐嚇、體罰,對小學生的心靈無疑是一種摧殘,一種傷害,部分學生的冷漠、厭學、孤獨、敵對等心理問題的產生也就不足為奇了。 4、社區環境對學生心理的影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區教育三結合力度不夠,對學生心理影響難以形成合力,學生在校接受的教育與家庭輿論、社區氛圍不一致,這也是小學生易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家庭、學校、社會對學生的考試成績極為關注,視其為關繫到一個學生將來是否有前途的首要問題,鄰里之間經常問及的是孩子的學業,經常攀比的是孩子的成績。社區建立了大人的健身場地,缺乏孩子們的「健心」場所。大教育觀尚未在社區有效樹立。 三、小學生心理教育建議。 1、建構有利於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學校「經營」運作機制。 各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結合素質教育及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應盡快建立相關的考試評價系統及切實有效的監控機制,扭轉考試指揮棒,加強對學校的政策導向、微觀調控,建立自上而下的有利於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學校「經營」機制。嚴格控制學生作業量、在校時間、考試規模及次數,嚴禁考試按學校、班級、個人排名次,杜絕以單純的學生學業成績考核教師實績的現象。規范學校教輔用書,建立嚴格的審批核准制度,必要時採用行政措施進行干預、制裁。 2、加強有利於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教師「育心」專項培訓。 學生心理要健康,教師心理健康是前提,教師本身的心理素質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心理教育。針對市場經濟下的教師現狀,強化教師的職業道德教育首當其沖。其次要大力加強教師心理健康知識與技能的培訓,著力提高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改進教育教學方法,真正關心學生、愛護學生,以適當的方式增進師生感情,掌握學生心態,提出合理要求,指導學生心理健康實踐,幫助學生化解心理問題,克服心理障礙。 3、開展有利於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學校「心育」常規活動。 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預防性的教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應擺在學生心理行為的訓練和引導上。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貫穿學校教育工作的始終,倡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採用多種方式,寓心理健康教育於無痕中,學校要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舉辦各種「健康講座」、開展「心理咨詢」服務,開辟專職心理輔導教師的「心裡咨詢室」,成立以班主任為心理輔導員的「心裡咨詢站」,解決小學生中一些「特別」的心理問題,幫助他們度過一些「特殊」的心理歷程,為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提供指導性、建設性意見。全面推廣「學科滲透」,在各科教學中隨機、隨緣巧妙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學校現代化教育資源,開辟「綠色網站」,讓學生通過瀏覽及網上與教師交流等方式,全面接受心理健康熏陶。 4、開辟有利於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社區「關心」教育網路。 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有賴於學校教育,有賴於教師培養,同時也有賴於社區的環境及家庭的氛圍。要努力推行「以學校教育為主,家庭、社會共同參與」的方法,讓學生在家庭、社會、學校中接受一致的教育,形成一致的健康心理。充分發揮社區的力量,向家長、學生宣傳心理健康的知識和教育,盡力保障學生的心理在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中得到健康的發展。努力形成學校、社區、家庭三結合教育網路,共同關注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共同關心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