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計算的興趣
一、 培養學生濃厚的計算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計算教學中,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計算興
趣,讓學生樂於學、樂於做,教會學生用口算、筆算和計算工具進行計算,並掌握一定的計算方法,達到算得准、算得快的目的。為了提高學生的計算興趣,寓教於樂,我結合每天的教學內容,讓學生練習一些口算。在強調計算的同時,我注重訓練形式的多樣化,如:用游戲、競賽等方式訓練;用卡片、小黑板視算,聽算;限時口算,自編計算題等。多種形式的訓練,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計算興趣,還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
二、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
審題是正確解題的關鍵。學生在解題中出現的許多錯誤,往往並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識,而是缺乏必要的審題習慣和審題技能。要提高作業的正確率,必須下功夫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看清題目要求再解題的習慣,小學生因審題不嚴而導致錯誤的現象嚴重。我在平時的教學中指導學生做作業時,首先注意讓學生多讀幾遍題,養成習慣,這樣對解答應用題是很有幫助的;其次在引導學生做計算題時,我提醒學生不應拿起筆來就下手算,也要先審題,弄清這道題應該先算什麼,後算什麼,有沒有簡便的計算方法,然後再動筆算。通過審題的訓練,養成了學生認真嚴謹的習慣,引導學生靈活的選擇正確合理的計算方法,提高了做題的質量與速度。
三、 培養學生估算和驗算的習慣
在計算教學中,首先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這種情境必
須是學生日常生活或學習中遇到過的,學生具有一定的經驗,結合這種生活或學習中經常出現的情境,使學生體會到有時需要進行計算精確值,有時則只需要估算出大致的結果就可以了。這樣設計,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教師要教給學生驗算和估算的方法,並將驗算作為計算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進行嚴格要求,提倡用驗算進行檢驗答案的正確性。
四、培養學生規范書寫的習慣
從一年級學寫數字時我就重點培養孩子們認真書寫的習慣。有很多孩子往往對課堂作業本的書寫比較認真,在練習本上書寫時,會錯誤地認為練習本不用交給教師批改,便隨心所欲地亂寫,有的不注意格式,頁面混亂,字跡潦草,影響了計算的正確性,久而久之,這些孩子便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一種不認真書寫的習慣。一般來說,如果一個學生能在練習本上認真書寫,那麼他也會在正式的作業本上認真書寫。因此,作為老師我在學生最初開始寫字做題時就要求養成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課堂作業、家庭作業或練習本都要如此,書寫的認真避免了很多計算中的失誤,提高了計算的准確性。
五、培養學生專心校對的習慣
如果題目抄錯了,會影響到計算的結果。在平時的教學中,我都會要求學生對所抄寫下來的題目進行認真的校對,細到數字、符號,做到不錯不漏。學生在每步計算時,我也要求他們應當及時與原題或上一步算式進行核對,避免抄錯數字或運算符號。粗心的孩子經常會有漏抄或抄錯的現象,因此,在課堂上學生獨自完成作業後,我允許同桌之間互相檢查,讓他們及時的發現自己與別人的不同,及時糾正錯誤。比如用豎式計算時我會要求學生做到三點:1、抄好題後與原題核對;2、豎式上數字與橫式上的數字核對;3、橫式上的得數與豎式上的得數核對。
六、培養學生及時檢查的習慣
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面對的是一群自主能力不強的孩子,一味的強調「要認真檢查呀,認真檢查很重要呀」都不能讓孩子真正體會到認真檢查的重要性,只有讓孩子們體會到其中的遺憾他們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就像平時的檢測,很多孩子因為計算失誤導致了與100分失之交臂,這時我會因勢利導:「計算失誤導致不能取得好成績多遺憾呀!」然後讓孩子們再進行計算,讓他們明白不是他們不會,
只是太粗心啦,如果當時能認真的檢查就能取得更好的成績。就這樣,通過平時的說教及讓學生親身體驗明白認真檢查的習慣的重要性。
『貳』 小學生興趣廣泛好,還是興趣專一好
我有個學生,小學三年級。平時興趣愛好十分廣泛,畫畫、電腦、鋼琴、圍棋等都在學,而且並非只是一時興起,這孩子每一種都學的特別認真。家長對此十分矛盾,生怕孩子因為學了這么多課外的內容,精力分散了,課余時間沒有了,甚至可能學習成績都會下降。而且這么多種類的在學,說不定反倒學不到當中的精髓,一直處於半桶水的狀態。但是,如果從中干涉孩子的興趣愛好,又不是一種明智的做法。
其實家長的這種擔心也是必然的,畢竟孩子的課余時間是有限的,這么多的興趣不可能都顧得過來。而且自古以來不少的寓言故事都教育我們做事情要精專,從一而終,才能夠領悟當中的精髓,才能融會貫通,手到擒來。
不過我認為,家長的這種擔心是沒有必要的。因為對於年齡小的孩子來說,世界是非常新鮮且有意思的,任何一個他們未曾到過的領域都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孩子極其強烈的好奇心吸引著他們投入到多種興趣的學習中去,家長們如果因為孩子愛好廣泛而從中制止,那就等於抹殺了孩子的天性,最終扼殺了孩子的潛能,並可能造成從小叛逆的性格。
因此,對小學生來說,興趣愛好廣泛比僅僅只是培養一種興趣要好的多。因為廣泛的興趣愛好,才可以發現自己真正的潛能和優勢,才能夠因勢利導,引導孩子建立真正的興趣愛好,為將來所用。
孩子的興趣愛好雖然廣泛,但是要一直堅持是件十分困難的事情。同樣的,因為孩子的年紀小,感興趣的東西也自然多,而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只是一段時間或者一個周期內,過了這個周期,興趣可能就變成了負擔,孩子也會因此而想放棄。這時候,才是家長需要真正介入的時候。讓孩子從各種興趣中找出自己不想繼續下去的理由和仍然想繼續的理由,從對比中,讓孩子自己發現到底需要的是什麼,不需要的是什麼。讓孩子學會取捨,學會發現什麼是自己真正有興趣的東西。這樣建立起來的興趣才是孩子能夠堅持學習下去的興趣,才能真正掌握到其中的精髓。
興趣的好處很多,這里我也就不多說了。要讓孩子培養其真正的興趣,是需要家長投入關心和時間去實現的,盲目的家長做主的制度或者放任自流的態度都是不科學的。要知道,孩子,才是這個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大家都知道,只有積極主動才能夠發揮出事半功倍的效果。
『叄』 小學生興趣的培養
教育孩子必須從小開始,從嚴開始。我一向主張,嚴師出高徒,但對於興趣培養則要看孩子的天賦,觀察他(她)對什麼感興趣,然後再引導他(她)無意識地學,這樣,久而久之就達到對所學的東西非常感興趣,一旦發現孩子在某個方面很有天賦,而且對它又特別感興趣,就請一位專業老師來教授,這樣就容易獲得成功。
『肆』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興趣
創設良好氛圍,熱愛閱讀
1、在班裡建立起一個小的讀書區,在讀書區里,有孩子專用的書架,有屬於自己的圖書,這些書必須是孩子喜歡的,適應學生的讀書能力。利用家長會培訓家長,使他們明白了閱讀的重要性,得到了他們的支持。家長在家中擺滿各種有趣的書籍,讓孩子可以順手拿來翻看與欣賞。要使閱讀成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要使閱讀成為一種享受而不是負擔,這需要身教。如若父母視閱讀為生活樂趣的一部分,孩子自然會樂於讀書。父母經常津津有味地讀書看報,對待書報總是興趣盎然,孩子會覺得讀書很有趣,對書籍充滿著好奇。家長在輕松的氣氛下,可以安排一小段時間,與孩子一起讀幾分鍾書。可在外出時,帶上一兩本書,在公園里,在郊外,在河邊,在清新的空氣下,在鳥語花香的環境里,與孩子一起讀上幾段書。這樣,自然而然地把孩子引入圖書世界,使讀書成為孩子的消遣活動。
2、巧用故事懸念誘發閱讀興趣。對於少讀書或不願讀書的孩子來說,聽故事是沒有負擔的,反而能從講者聲情並茂的敘述中了解情節,認識人物個性,知道事物善惡。學生對聽故事是樂於接受的,家長、教師可利用這個機會引導學生看書,推薦書目,達到激發興趣,擴大閱讀量的目的。
3、「放任自讀」任其讀。課外閱讀應是自主、自願的閱讀,該讀什麼或不該讀什麼應由學生興趣決定,只要內容健康,學生愛讀什麼就讓他們讀什麼。所謂感興趣,就是好些熟悉的或不很熟悉,不知道或知道的不清楚的東西,這樣的文章和書籍讀起來很輕松,又能獲得新鮮感,精神很愉快。對剛接觸書籍的孩子來說,激發其興趣,「放任自讀」是最合適不過的,不要管他讀什麼書,就算是幽默笑話也任其讀之。教師的這種「放任」態度是寬容的、心中有度的。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無拘無束享受閱讀樂趣,點燃心靈的火花。
4、談自己的讀書感受激發興趣。家長、教師要經常講述自己(或組織學生講)閱讀讀物後的收獲和體會,用「現身說法」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之產生強烈的閱讀慾望。
以語文閱讀課為源,擴充閱讀
學生有了課外閱讀的興趣,教師就要指導學生廣泛閱讀,才能實現「博覽群書,厚積而薄發」的宗旨。怎樣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持久自覺的課外閱讀熱情呢?怎樣使學生學會廣泛涉獵各種書籍呢?可以印發適合他們閱讀的自編教材,在閱讀課進行閱讀。也可以推薦讀物,種類有:科幻小說、童話故事、各國的風土人情、名人奮斗故事、英雄人物故事。學生通過定向閱讀,積累語言,豐富知識,提高閱讀能力。
書籍是兒童認識世界的一個窗口。通過閱讀,可以把孩子引入一個神奇美妙的圖書世界,使他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樂趣無窮。
『伍』 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哪些特點
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有階段性的特點: (1)在學習的過程中,最初對學習的外部活動感興趣,以後逐漸對學習的內容、對需要獨立思考的作業更感興趣。 有的研究材料表明,約從三年級起,學生更喜歡比較新穎的、困難的、需要動腦筋的、獨立思考的學習作業。例如:寧願演算應用題,也不願演算試題;寧願默寫也不願習字或抄寫;寧願講解也不願讀書。 (2)在對待學科上,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初是不分化的,以後逐漸產生對不同學科內容的不同興趣。 低年級的學生對讀、寫、算都同樣感興趣。從中年級起,隨著他們知識的豐富、能力的發展和教師的教學影響,學生才表現出對某一學科的興趣。但這種興趣仍然不穩定,容易受教師和家長的影響。 (3)對有關具體事實和經驗的知識較有興趣,對有關抽象的、因果關系的知識的興趣在初步發展著。 低中年級的學生最感興趣的是具體的活動和事例。例如:閱讀故事、小學,從事技術活動、體育活動等。四年級後,開始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因果關系、初步計算規律的應用、語法結構的變化等感興趣。 (4)游戲因素對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起著一定的作用,從中年級起,這種作用逐漸消失。 低年級學生對玩中學的方法更感興趣,如通過擺弄學具的直觀動手活動來學習數學。從中年級起,這些因素下降,而對日漸新穎的教材本身更感興趣,喜歡動腦筋,獨立思考。 (5)在閱讀興趣方面,一般是從課內讀物發展到課外閱讀,從閱讀童話故事發展到閱讀文藝作品和通俗讀物。 在讀物內容上,低年級的學生非常喜歡童話故事,約從中年級起,學生對描寫英雄人物的戰斗故事、帶有驚險意味的讀物、科普讀物更感興趣。 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不僅有利於增強學習的動力,發展孩子的智力和創造力,而且還有利於培養孩子積極進取的精神。孩子天生對自己周圍的世界充滿著好奇和求知的渴望,天生想了解這個世界。有著濃厚興趣的學習正好滿足孩子的這一需要。因為有興趣的學習,能解除心中的疑問,使孩子能感受自身的智慧力量. 大量事實證明,有廣泛興趣的孩子產生厭學情緒的極少。他們一般都有較高的積極性,善於思考發問,知識學得活,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智力發展也快。如果沒有一定的興趣,往往不善於思考發問、死記硬背,久而久之,易產生厭學情緒。
『陸』 小學生興趣愛好如何寫
畫畫
當我們從幼稚無知成長為生機勃勃,當我們從牙牙學語長到凡事都略知一二,總有一個興趣愛好伴隨著我們的成長,在川流不息的鬧事與形形色色的課外班中使我們真正尋得一隅寧靜的角落,安放我們自己的喜好,而在我這里,則放著我的畫作,從水粉到素描,以及伴隨著它們的多彩的故事。
還記得初學畫畫是在五、六歲時,那時為的只不過是好玩,在潔白的紙上塗塗抹抹,甚至有破壞紙張嫌疑;然而漸漸的,我開始理解畫畫,這種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我不再懷疑繪畫的魅力,我把它當成自己一個重要的興趣愛好。從學畫素描開始,繪畫就不僅僅是為了玩了,我開始珍惜潔白如雪的紙張,我開始學會讓心靈平靜下來,精雕細琢地去完成一幅畫作。一朵無名的小花,一片飄落的秋葉,還有隔壁的花貓,鄰家的女孩,都是我繪畫的內容。在畫石膏像時,我開始捕捉雕像的神態,眼神,我開始學會和我的模特對話。在畫速寫時,我欣賞青山綠水,並將它們定格在黑白色調之間,別有韻味。我是繪畫的初學者,可我也在用自己的畫法表達我的情感。
繪畫使我有了更多的情趣,試想:在陽光明媚的午後,靜靜地用單一的色彩,描繪出午後慵懶的時光;亦或是在雨後初晴的天氣,帶上一塊畫板,幾支畫筆,尋找自然中的美麗,在用心繪畫的同時,也聽聽小鳥的鳴唱,與自然同等呼吸。這樣的美景,只有墨色的深深淺淺,才能真正描繪出最美的意境。
我相信,我能將我的興趣愛好堅持下去,即使遇到困難,到達瓶頸,我也會努力去超越自己,即使我畫的並不出眾,即使我以後的職業與繪畫毫無關系,我也會用心靈繪出屬於自己的美麗。我無法預料到一年後我能到達什麼程度,但我相信我還熱愛畫畫,也相信也許幾年後,幾十年後,回首塵封的往事,我還為自己的畫作而自豪。
最後,對自己說,帶好畫筆,明天我們去畫畫。
『柒』 怎樣培養小學生的藝術興趣
編者按:藝體教育不是抄其它備育的輔助物,而是帶動它們發展的突破口和樞紐,其實質是將藝術教育和體育各自的功能結合起來,主要是功能的融合,形成一股合力,在合力中使各自的功能發揮到最大限度,進而形成一種二者融合之後的功能。藝體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發揮這種融合的功能。 作為一名小學美術教師,我認為要使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要把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放在首位,力求達到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協調統一,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激發小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 一、鼓勵審美個性,培養繪畫意識 鼓勵審美個性,是鼓勵學生不僅僅能學會欣賞藝術品,而且能作出自己的審美判斷。美學家曾經說過:「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捌』 小學生興趣怎樣培養
編者按:藝體教育不是其它備育的輔助物,而是帶動它們發展的突破口和樞紐,其實質是將藝術教育和體育各自的功能結合起來,主要是功能的融合,形成一股合力,在合力中使各自的功能發揮到最大限度,進而形成一種二者融合之後的功能。藝體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發揮這種融合的功能。 作為一名小學美術教師,我認為要使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要把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放在首位,力求達到師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協調統一,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激發小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 一、鼓勵審美個性,培養繪畫意識 鼓勵審美個性,是鼓勵學生不僅僅能學會欣賞藝術品,而且能作出自己的審美判斷。美學家曾經說過:「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玖』 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說明興趣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學習的情感動力,是求知慾的源泉。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但要教給學生知識,而且要使學生會學、愛學,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這是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最有效的途徑。
一、關心愛護學生,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的建立和發展,必須以師生相互認知和了解為基礎,了解和認識學生,是教師施教的前提。已有的事實表明,對學生了如指掌,是教師施教成功、與學生和諧相處的基本條件之一。學生對教師的認識和了解,則往往是學生對教師施教信任程度的重要依據之一,也是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學生愛說愛動,自我約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同時帶有較強的「親師性」。如果他們比較喜歡哪個老師,他們就會比較喜歡該老師所任教的課目,會花力氣、花功夫去學,成績自然就比較好,反之,如果他們不喜歡某個教師,那麼他們就會不喜歡學該老師所任教的課,甚至產生消極抵觸的心理,成績自然一落千丈。因此,老師與學生朝夕相處,不能靠一時的「做秀」是來打動學生,要真正的放下架子,走到學生中去,和學生打成一片,關心愛護學生,尊重學生,與學生真心交流,用真誠贏得學生。把自己塑造成學生心目中一個可親可近的親密朋友。同時,對於他們的缺點和錯誤在批評的時候要注意批評的方式方法。要在不傷他們自尊心,不侮辱他們人格的同時,讓他們從內心感到教師的批評是誠摯的愛,是由衷的愛護和幫助。這樣,師生才能關系和諧,感情融洽,學生才會真正的從心裡接納你,興趣盎然地進行學習。
二、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功的體驗可以使人增強信心、克服自卑感,淡化挫折、失敗帶來的心理壓力。人們從事任何的活動,都有一種要達到目的的願望,當活動取得成功,願望達到的時候,就會有一種心理上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又產生一種追求,想繼續取得成功的需要,產生了進一步的動機和興趣。學習也是如此,缺乏學習動機和興趣,學習上便很少取得成功。如果我們幫助他取得一點成績,並給以鼓勵和支持,使他轉苦為樂,這就會造成他們學習轉變的開始。
課堂教學中,教師評價的好與壞將會影響到學生繼續學習的積極性。評價得好,會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拓寬思路,有利於更好的掌握下一知識;評價不得體,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會失去信心,對於積極性甚至是毀滅性的打擊。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避免直接的否定評價,應採取得體、鼓勵性的評價。學生答題正確時,要加以鼓勵,如「你真棒」「very good」;出現錯誤時,應給予指導;思維受阻時,應善於啟發誘導,如「你思維很敏捷,再想一想?能否說得更完美些。」「很好!你有動腦筋,下次再接再厲」「大家起來幫助他。」等。促使學生獲得成功,使之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功。對於基礎較差的學生,在課堂上可以把一些簡單的問題留給他們,讓他們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產生學習的積極性。
法國的雕塑藝術大師羅丹說過的「美是到處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因此,教師不能用一把尺子、從一個方面對所有的學生進行分等,這種評價方法不能真實地反映每一個學生的真實情況,而是應該針對學生個體的不同的學習情況,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當學生有達到目標時,教師應當不吝嗇表揚,在不同的場合給予鼓勵和贊賞;對於沒有達到預定目標的學生,我們應該幫助其分析原因,如一張考卷;我們可以根據上面的失分情況,幫助其分析哪些是他不應該失分的題,哪些是他由於知識掌握缺漏造成的失分,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幫助其重新建立自信心。同時,對於考試成績沒有達標的同學,我們可以採用「借貸」制,比如:某個學生的目標是定80分,結果只考了79分,那麼我們可以先「貸」給他1分,但是要求他在下一次考試的時候,除了要達到80分的目標外,還要「還」上1分,這樣即讓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同時也讓他們有了更進一步的動機和興趣。
三、增強趣味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比較呆板,黑板加粉筆,教師在上面講,學生在下面聽,學生的地位消極被動,教學氛圍沉悶,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讓學生感到有趣和新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圖片、模型、投影、幻燈、錄像、多媒體課件等來豐富課堂教學。如,在講授甲午中日海戰時,先讓學生觀看一段甲午中日海戰的錄像,這樣就使學生對這場戰爭有一個直觀的印象;在講到為什麼中國會失敗時,再讓學生觀看截取的有關的錄像片段後讓學生進行歸納和總結。這樣能夠更直觀地向學生呈現抽象的、不易理解的材料,激發學生的想像,變抽象為具體,從而使教學活動教得生動、學得活潑、練得扎實。
總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情感態度,是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
『拾』 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哪些特點
小學生的學習過程既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初步認識過程,又是在課內外和家庭等不同場合綜合學習的過程,也是個體各方面素質動態發展的啟蒙過程。小學生學習過程的復雜性和學習途徑的多重性,使得不同學習過程中,小學生的學法具有各自的特點。
一、不同學習環節中特點
從學習程序看,小學的學習過程是一個由感知——理解——鞏固——應用過渡發展的過程。在這個學習程 序的不同環節中,小學生學法的特點依次是:
感知過程中學法的特點。感知學習是學生認識過程的第一階段,也是進入理解學習過程的准備階段。小學生在感知學習過程中,主要是通過觀察法和准備性實驗法了解學習新知識所必須的感性材料,以便建立起所學 知識的鮮明正確的表象和觀念。感知學習過程中,小學生學法的特點:一是由被動感知向主動感知轉變。低年級兒童一般不能主動選擇學習新知識所必須的實際材料,也不善於自覺地進入感知過程,而是要藉助於課本或學校教師提供和選擇的感知材料,並在教師的介紹講解下進行有組織的感知學習。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學習經驗的積累,小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感知成分逐漸增加。如幫助教師製作教具、收集標本等。二是感知手段的模示性和圖示性。小學生在感知學習過程中,既可以直接感知客觀事物的感性形象,也可以親身實踐或實驗獲得感性體驗,但多數是感知以直觀教具形式出現的模型以及教學掛圖或板圖。此外,與兒童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相符合的兒童化、形象化的語言對提高小學生感知學習的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理解過程中學法的特點。理解學習是學生認識過程的第二階段,也是整個學習過程的中心環節。學生在理解學習過程中,主要是通過比較對照、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歸納演繹等思維方法,實現對言語、事物類屬性質、因果關系、邏輯關系等的理解,以便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因此,以思維方法為核心是理解學習過 程中學法的基本特點。理解學習過程中,小學生學法的特點:一是由直接理解向間接理解過渡。直接理解是各知覺過程溶合在一起,並且是立即實現的、不經過中介的思維過程。例如,兒童吃了蘋果,留下了印象。現得到蘋果,就產生了對它的直接理解:蘋果是香甜的、好吃的。間接理解是要經過一系列復雜的分析綜合活動, 從最初模糊的、不分化的理解逐漸達到分化的、精確的理解。例如,兒童從學會四則運算到弄清加減、乘除互逆運算關系的理解。直接理解在低年級兒童的理解學習中具有重要作用。到了中、高年級,兒童隨著知識經驗的積累和智力水平的提高,間接理解逐漸佔主導地位。二是從形象性理解向抽象性理解發展。低年級兒童已能 理解一些比較抽象的詞語、公式等,但仍帶有很大的具體形象性。隨著年級的升高,小學兒童對學習材料表現出不同層次的理解水平。有研究資料表明:小學兒童理解寓言和比喻詞的含義,大致可分為三級水平。第一級 :只了解故事的具體情節或詞的表面含義;第二級:能理解寓言和比喻詞所描述的具體事件;第三級:能擺脫故事的具體情節,脫離直觀的形象,揭示出寓言或比喻詞的深刻含義。一般說來,低年級兒童絕大多數屬於第 一級水平,中年級兒童二級水平略多於三級水平的人數;高年級兒童二、三級水平的人數幾乎各佔一半。三是由被動理解到主動理解的轉變。低年級兒童對學習材料的理解依賴於教師的啟發誘導,有所謂鞏固過程中學法的特點。鞏固學習是學生認識過程的第三階段,也是由接受知識進入運用知識的過渡階段 。小學生在鞏固學習過程中,主要是通過各種練習方法和復習方法,及時鞏固學到的知識,形成相應的技能技巧。因此,鞏固過程中,小學生學法的特點可以歸結為反復性和技能性。因為各種復習方法的運用,其目的是為了記住並能回憶出所學的知識;而各種練習方法的運用,既是為了鞏固所學的知識,也是為了將學到的知識轉化為可以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技巧,為學生運用知識作好知識的、技能以巧上的准備。不過,小學鞏固學習的復習要及時,練習的方式要生動活潑,富於文化,且不宜過於復雜。
運用過程中學法的特點。運用學習是學生認識過程的第四階段,也是單位學習進程的最後一個階段。學生 在運用學習過程中,主要是通過進一步的分析與綜合、類化和具體化等思維方法,利用所學的知識、技能技巧 解決教學實踐、日常生活以及社會實踐中的相關問題。運用過程中,小學生學法的特點:
1、由簡單運用向復雜運用過渡
有研究資料表明:80%以上的一年級兒童從入學的第二學期起,就可以在簡單數學運算中運用交換律、 結合律和分配律。經過二年級的過渡,三年級的大部分兒童能在簡單文字演算中運用交換律、結合律和分配律 。四年級以後逐步掌握算術運算中的二重否定律;二重否定律的掌握,是小學兒童運用運演算法則能力的一個轉折點或飛躍期。如果以兒童運用法則的范圍與正確率為指示,那麼小學階段掌握運演算法則也可分為三級水平: 一是在數字問題中運用運演算法則,二是在簡單文字習題中運用運演算法則;三是在代數式和幾何演算中運用運演算法則。
2、由單向運用向多向運用發展
以小學兒童解答應用題為例:小學兒童解答應用題時,總是從正條件的簡單應用題入手,逐步掌握反條件的簡單應用題,最後才能掌握多步應用題。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從分析到綜合,再從綜合到分析。從一步變成多步分散列式,再從分散列式到一步綜合式。 3、由被動運用向動運用轉變小學低年級兒童往往只是習慣於被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課本和教師布置的問題,中、高年級兒童逐步學會自覺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踐中的問題,如試編應用題等。
二、不同學習階段的特點
從時間順序看,小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由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逐步遞增的過程。不同學習階段,小學生學法的特點依次是:
1、低年級兒童學法的特點
低年級兒童活潑好動,注意的持久性較差,思維中具體形象的成分佔優勢。概括水平的發展處於概括事物的直觀的、具體形象的外部特徵或屬性的直觀形象水平階段。他們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體的、直接感知的。因此,低年級兒童學習方法的選擇和運用應注意直觀形象性和游戲活動性。操作學習法、游戲學習法、競賽學習法、故事描述法往往是組織和吸引低年級兒童積極、主地地學習的有效方法。
2、中年級兒童學法的特點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學校學習常規的訓練,中年級兒童學習的自覺性、組織紀律性有所增強。與此同時,中年級兒童的學習能力伴隨著生理的發育和心理素質的完善逐步發展起來。感知能力的發展,注意品質的進步,記憶中有意識記憶能力的提高,都為小學生的學習進步創造了條件。尤其是中年級兒童思維能力的發展,更使小學生學習方法有了新的特點。中年級兒童具體形象成分和抽象邏輯成分的關系發生著變化。在直觀形象成分增加的同時,抽象邏輯成分開始增加。概括水平的發展處於直觀形象水平向抽象邏輯水平過渡的狀態。在他們的概括中,直觀形象的外部特徵或屬性逐漸減少,抽象的本質特徵或屬性的成分逐漸增加。實踐表明,小學三、四年級的兒童已能學習運用歸納、演繹、類化和對比推理的思維方法。因此,中年級兒童學習方法的選擇和運用應充分考慮機械識記法和意義識記法的交叉滲透性,直觀形象法和抽象邏輯法的自然過渡性。
3、高年級兒童的學法特點
盡管整個小學階段,兒童的無意注意、機械識記和形象思維仍占優勢,但是高年級兒童的有意注意能力、意義識記能力和抽象邏輯思維能力進一步發展起來。他們初步學會對事物本質特徵或屬性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和關系進行抽象概括,並逐步接近科學的概括。較為熟練地掌握了各科學習的方法、方式、技能和技巧,自覺能力進一步增強。因此,高年級兒童學習方法和選擇和運用一是要注意發展思維的抽象邏輯性,二是要注意學法運用的綜合性和獨立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