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全識 > 小學生匾額

小學生匾額

發布時間:2021-03-07 08:21:37

『壹』 小學生300萬里長城導游詞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的汽車正行駛在八達嶺高速公路上,馬上就要進入即將參觀的八達嶺景區。前面的那座山就是軍都山,八達嶺長城就盤踞在這座山上。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古代人民就已經開始修建長城了,那個時候諸侯爭霸,為了保護自己的領地不被侵犯,所以在各自的邊界上紛紛修築了長城,叫做互防長城。

而我國曾經出現了三個修築長城的高峰,分別是秦長城,漢長城,明長城。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原,建立了秦王朝,為了加強統治,防禦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所以派大將蒙恬30萬軍隊和很多勞力將原來北方的燕、趙、秦長城連了起來,並加以擴充,歷時9年修築了一條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綿延萬里的長城,這也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道萬里長城。到了漢朝,漢武帝也是為了加強防禦,「不叫胡馬度陰山」,修築了一條近兩萬里的長城,同時這也保護了新開發的絲綢之路,漢長城是秦長城的一道前沿陣地和防線,它西起新疆,東到遼東,是中國歷史上修築長城最長的朝代。而明長城則是中國歷史上修築長城的最高峰,工程之大,技術之精是獨一無二的。當年朱元璋在統一全國建立明王朝的過程中,採納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當時元朝雖然已經滅亡,但是還保持著比較完整的軍事實力,加上逐漸崛起的女真族的不斷侵擾,所以開始修築長城。明朝大規模修築長城達到了18次之多,到了明朝末年才基本完工,東起遼寧丹東鴨綠江邊的虎山,西到甘肅嘉峪關的明長城全長6350公里。明長城具備三個特點,築構完備,管理完善,布局嚴密。而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八達嶺長城就是明長城的一部分。而長城在我國古代最原始的目的雖然是防禦,但是它同時還起到了其他的作用。第一就是軍事作用,第二則是經濟作用,它不僅促進了屯田的開發和北疆經濟的發展,而且也是中原的百姓安居樂業,第三是促進了各民族的融合。此外,它還保護了通訊和促進了對外開放。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國古代,不僅僅只有這三次修築長城的經歷,據統計,在上下兩千年裡,先後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都修建過長城,有人做過粗略的計算,如果將長城改建成一道高5米,厚1米的大牆,繞地球10圈兒多都有富裕。著名的民間傳說:烽火戲諸侯和孟姜女哭長城也是發生在萬里長城上的。如今,長城在經過幾次修整之後,基本恢復了以往的面貌,在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而且它還是當今世界上畛さ姆烙

『貳』 小學生寫的世界遺產導游詞

各位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們,你們好!歡迎來到「世界遺產」之北京故宮,我是來自遂昌的翁導游,下面我就帶大家去細細游賞一番吧。

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宮,又稱紫禁城,地點位於北京城中心。開始建造與明永樂四年至十八年,也就是現在說的1406年至1420年,後來經過多個朝代的勞動人民細心修改,變的非常的富麗堂皇,但仍保持著原來的布局和規模,,是世界上保存的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木構架宮殿建築群。最先的設計人是蔡信、阮安等,主持施工的人是蒯詳、陸詳等,名字里都有詳哦!

我們說完了北京故宮的歷史和人物建造,現在該說說外觀和排列順序了把!

這座城設四個門,南門正中面是午門、北邊是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四門個建有重檐廡殿頂門樓。這座城的四個角都還布有一些結構精巧、外觀秀麗的角樓。外面的牆有10米多高呢!還有護城河寬52米,夠寬的吧!長3800米,整個建築群按南北中間的中軸線為對稱布局,層次分明,主次有序。

聽完了一以上那些,你應該對北京故宮有些了解了吧!可能你還不知道把,連皇帝的住所都是那麼井井有條!

文化殿,武英殿是面闊九間的但檐歇山頂建築。文化殿是皇帝聽大臣講書的地方,武英殿是皇帝吃飯、居住和召見大臣的地方。後三宮、東西六宮和乾清宮和坤寧宮通直御花園。坤寧宮和乾清宮是內廷的正殿、正寢,是皇帝、太後和皇後的正式居住場所,平均面積寬九間,為重檐廡殿頂。

前三殿是全宮最大的建築群,佔地面積有達8.5萬平方米,是宮城的12%,後三供則為前三殿的25%,期於宮殿依次遞減,主要突出前三殿、後三宮的主要地位。1961年定位中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被聯合過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叄』 學生書法作品簡介怎樣寫

書法作品格式、落款、尺寸簡介
1.條幅:以長宣紙全開及對開(半截或半折),直書內之作品為條幅。
2.楹聯:兩張容對開條幅,分別書寫上下聯語者,亦稱對聯、對子或楹帖。
3.中堂:將料紙全開或比全開稍小而單獨或並掛於楹聯間之條幅。
4.斗方:將宣紙裁成八開左右大小(約1尺見方) 之體裁,稱之。
5.匾額:又稱橫披,條幅橫書裝框或刻於木板懸掛於壁上。
6.條屏:以中堂、條幅等尺幅相類之料紙,寫成一組作品,依詩文長短。
7.扇面:尺寸如扇形,有紈扇與摺扇,亦可裝裱或軸成冊。
8.冊頁:將小幅作品裝裱以便翻閱,合之成冊,展開成冊故名冊頁,其內容或相互連貫,或單獨成立。
9.手卷:亦成橫軸,不便懸掛,只適合在書桌上舒展,觀後卷置之橫幅作品。

『肆』 小學語文第七冊《三味書屋》的全文

全文如下:

我家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現在是早已並屋子一起賣給朱文公的子孫了,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 ;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 向雲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 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 的脊樑,便會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

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 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 以成仙,我於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卻從來 沒有見過有一塊根象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

長的草里是不去的,因為相傳這園里有一條很大的赤練蛇。

長媽媽曾經講給我一個故事聽:先前,有一個讀書人住在古廟里用功,晚間,在院子里納涼的時候,突然聽到有人在叫他。答應著,四面看時,卻見一個美女的臉露在牆頭上,向他一笑,隱去了。他很高興;但竟給那走來夜談的老和尚識破了機關。說他臉上有些妖氣,一定遇見「美女蛇」了;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喚人名,倘一答應,夜間便要來吃這人的肉的。

他自然嚇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卻道無妨,給他一個小盒子,說只要放在枕邊,便可高枕而卧。他雖然照樣辦,卻總是睡不著,——當然睡不著的。到半夜,果然來了,沙沙沙!門外象是風雨聲。他正抖作 一團時,卻聽得豁的一聲,一道金光從枕邊飛出,外面便什麼聲音也沒有了,那金光也就飛回來,斂在盒子里。後來呢?後來,老和尚說,這是飛蜈蚣,它能吸蛇的腦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結末的教訓是:所以倘有陌生的聲音叫你的名字,你萬不可答應他。

這故事很使我覺得做人之險,夏夜乘涼,往往有些擔心,不敢去看牆上,而且極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樣的飛蜈蚣。走到百草園的草叢旁邊時,也常常這樣想。但直到現在,總還沒有得到,但也沒有遇見過赤練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聲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冬天的百草園比較的無味;雪一下,可就兩樣了。拍雪人(將自己的全形印在 雪上)和塑雪羅漢需要人們鑒賞,這是荒園,人跡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來捕鳥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總須積雪蓋了地面一兩天,鳥雀們久已無處覓食的時候才 好。

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 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 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頰的「張飛鳥」,性子很躁,養不過 夜的。

這是閏土的父親所傳授的方法,我卻不大能用。明明見它們進去了,拉了繩,跑去一看,卻什麼都沒有,費了半天力,捉住的不過三四隻。閏土的父親是小半天便能捕獲幾十隻,裝在叉袋裡叫著撞著的。我曾經問他得失的緣由,他只靜靜地笑道:你太性急,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

我不知道為什麼家裡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而且還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牆吧,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下來吧……都無從知道。總而言之:我將不能常到百草園了。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

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隻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我們便對著那匾和鹿行禮。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禮時,先生便和藹地在一旁答禮。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須發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我對他很恭敬,因為我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朴,博學的人。

不知從那裡聽來的,東方朔也很淵博,他認識一種蟲,名曰「怪哉」,冤氣所化,用酒一澆,就消釋了。我很想詳細地知道這故事,但阿長是不知道的,因為她畢竟不淵博。現在得到機會了,可以問先生。

「先生,『怪哉』這蟲,是怎麼一回事?……」我上了生書,將要退下來的時候,趕忙問。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興,臉上還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學生是不應該問這些事的,只要讀書,因為他是淵博的宿儒,決不至於不知道,所謂不知道者,乃是不願意說。年紀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見 過好幾回了。

我就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後來卻好起來了,不過給我讀的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於到七言。

三味書屋後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裡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臘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裡便大叫起來:「人都到那裡去了!」

人們便一個一個陸續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讀書!」

於是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有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的,有念「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的,有念「上九潛龍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書。後來,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靜下去了,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著:

「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坐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這是極好的文章,因為讀到這里,他總是微笑起來,而且將頭仰起,搖著,向後面拗過去,拗過去。

先生讀書入神的時候,於我們是很相宜的。有幾個便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戲。我是畫畫兒,用一種叫作「荊川紙」的,蒙在小說的綉像上一個個描下來, 象習字時候的影寫一樣。讀的書多起來,畫的畫也多起來;書沒有讀成,畫的成績卻不少了,最成片斷的是《盪寇志》和《西遊記》的綉像,都有一大本。

後來,為要錢用,賣給一個有錢的同窗了。他的父親是開錫箔店的;聽說現在自己已經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紳士的地位了。這東西早已沒有了罷。

(4)小學生匾額擴展閱讀:

三味書屋是晚清紹興府城內著名私塾,也是魯迅12歲至17歲求學的地方,位於都昌坊口11號。塾師壽鏡吾(晚署鏡湖),是一位方正、質朴和博學的人。他的為人和治學精神,給魯迅留下難忘的印象。壽鏡吾在這里坐館教書達60年,從房屋建築到室內陳設以至周圍環境,基本保持當年原面貌。三味書屋是三開間的小花廳,本是壽家的書房。坐東朝西,北臨小河,與周家老台門隔河相望。

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幼年讀書的地方。他於12歲那年到這里上學。第二年秋後,因祖父下獄,少年魯迅離家去紹興農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難,故學業中斷。1894年夏間回家,仍返三味書屋。這樣一直到大約1898年往南京水師學堂學習前半年才離開,首尾竟達六年……

至於三味書屋為什麼叫三味書屋,三味書屋塾師壽鏡吾次子壽洙鄰曾解釋說:「三味是以三種味道來形象地比喻讀詩書、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幼時聽父兄言,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 hǎi)(醢系肉或魚剁的醬)。但此典出於何處,已難查找。」後來有探究到宋代李淑《邯鄲書目》所言:「詩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子為醯醢,是為三味。」,認為「三味」可能出自於此。

魯迅讀書的「三味書屋」兩旁屋柱上有一副抱對,上書:「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可見「三味書屋」中的「三味」應該用的就是這個意思。但仍有不少人對此持質疑態度:像壽鏡吾這樣一位飽學秀才——「本城中極方正、質朴、博學的人」怎麼會用「餚饌」、「肉醬」之類來形容讀書?,如果是飯館或酒館的匾還說得過去,用作書屋之匾,這解釋似乎牽強了。

同時,壽鏡吾之孫壽宇先生認為:「這樣的解釋淡化了祖先對清王朝的反叛精神。」他在所著文章中講道:「我不止一次地從我祖父壽鏡吾的口中,聽到解釋三味書屋的含義。祖父對『三味書屋』含義的解釋是『布衣暖,菜根香,詩書滋味長』。」,「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當老百姓,不去當官做老爺;「菜根香」就是滿足於粗茶淡飯,不羨慕、不嚮往於山珍海味的享受;「詩書滋味長」就是認真體會詩書的深奧內容,從而獲得深長的滋味。「

這第一點『布衣暖』非常重要,這是我祖先峰嵐公、韻樵公的思想核心,產業的失敗,使他們看清了清王朝的腐朽本質,他們認為在禍國殃民的清王朝當官就是為虎作倀,是害人害己。於是,把三味書屋的辦學方向也作為子孫的人生指南,不許自己的子孫去應考做官,要甘於布衣暖,菜根香,品嘗詩書的滋味。」壽宇說,壽鏡吾生前曾對他說:「這三味的含義不能對外人說,也不能見諸文字,這是祖先韻樵公定的一個家規,因為『三味』精神有明顯的反清傾向,一旦傳出去可能要招來殺身之禍。」

此外,有人認為是借用了佛教語言,「三味」即「三昧」,是梵文samadhi的音譯,原指誦讀佛經、領悟經義的三重境界:一為「定」,二為「正受」,三為「等持」,意思是說,誦經之前要止息雜念,做到神思安定專注;領悟經義態度必須端正,具有百般恭敬的虔誠;學習過程中要專心致志,保持始終如一的精神。隨著佛教思想與漢民族文化的融合,「三昧」逐漸引申為對事物本質精神意義的概括,有「個中三昧」,「得其三昧」等說法,用來比喻領悟學問的精確與深刻。

也有人認為是《三國志·董遇傳》中的三餘:「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後來改成了「三味」,也有考證「三餘」為「公餘、飯余、茶餘」的,但此種假說也質疑不斷。

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舊如魯迅回憶時寫的那樣:「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隻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老樹下。」這匾和畫,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後,黨組織派幹部想盡辦法才找回來。當年和魯迅一道念書的同學,解放初還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這三位老同學的回憶,三味書屋恢復了原來的布置。

屋子裡,好像是中國舊式的客廳,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來,是會感到奇特的。學生的座位一共有11個;魯迅的座位排在北牆邊,是一張帶抽屜的長方形桌子,桌子後面放著一張略嫌低些的椅子。這兒光線很暗,空氣也顯得潮濕。

他的書桌右角,至今還刻有一個約一寸見方的「早」字,刀法簡朴挺直,它是魯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極為珍貴的木刻文物。至於它的來歷,據說是這樣的:有一天,魯迅上學遲到了,受到塾師的責備,他就用小刀刻下了這個方方正正的「早」字,來督促、提醒自己不要遲到。從此,他再也沒有遲到過。

堂屋匾額上的「三味書屋」四個楷體字,一說為杭州人梁同書所書。梁同書為清代書法家,性耿介,工書,晚年名滿天下。他終年93歲,著有《頻羅庵遺集》。其為三味書屋題寫的不僅這塊匾額,還有堂屋中的抱聯: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

1962年秋天,郭沫若曾到三味書屋瞻仰,並題詩紀念,詩雲:

我亦甘為孺子牛,橫眉敢對千夫怒。三味書屋尚依然,拈花欲上臘梅樹。

魯迅先生寫過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憶性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被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當中。

在這篇文章中,魯迅逼真地寫出了三味書屋的陳腐味,說它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兒童在那裡受到規矩的束縛。但作者並未將三味書屋寫得死氣沉沉,而是通過課間學生溜到後園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課堂上入神讀書學生乘機偷樂兩個小故事的敘述,使三味書屋充滿了諧趣。

同時,書屋中學生和老師都讀一些晦澀繞口的詞句,更加的凸顯出了舊時私塾教育的不盡人意。

在三味書屋裡面的第一進,即台門斗,隱門上方懸掛著一塊「文魁」匾,此匾是為魯迅的塾師壽鏡吾的兄長壽子持所懸掛的,他在光緒二年(1876年)中丙子科舉人,此匾用來光耀門楣,並表示著壽家人曾經出過舉人,是一戶書香人家。

在第一進台門斗的西邊,穿過天井,有一小方竹園,「三餘書屋」的擺放仿照「三味書屋」,遊客可以在這模擬的書屋裡坐一坐,體驗一下私塾生活,或者拍照留影。

第二進稱為大堂前,每逢祖宗忌日,紅白喜事,貴賓到來的聚會之地。額枋懸掛著「思仁堂」匾一塊。廳堂柱子掛一淺綠色木板刻制的對聯,聯雲:「品節泰山喬岳,襟懷流水行雲」。後邊金柱上掛著對魯迅的塾師壽鏡吾德行、言論的贊頌抱對一副:「道義嘉謨見風骨,箴言懿德澤桑梓。」

穿過天井,即第三進--座樓,這里分別是小堂前、書房和壽鏡吾先生卧室的原狀陳列。

小堂前是用來接待親朋好友的地方。在退堂屏額上懸掛著一塊「重遊泮水」匾,這塊匾是壽鏡吾中秀才(入泮)的第六十年,即1928年他過世前的一年,他的侄兒壽孝天送來祝賀的。魯迅對壽鏡吾先生充滿了真摯的愛戴和敬意,離開紹興之後,與壽鏡吾先生一直有書信往來。1906年魯迅曾回紹興,又去看望這位老師,給他講外面的所見所聞,當時壽鏡吾先生就是在這里接待他的。

在壽鏡吾先生的卧室里放置著架子床、衣櫃、箱櫃、木躺椅、衣架、盥洗架等物品。由於壽鏡吾先生教學很嚴謹,他每年只收八個學生,認為多收了教不過來,所以他的教學收入很有限.

從第三進往東,就是壽家台門的東廂房,分南、北兩部分。南邊的廂房現陳列著介紹歷史文化名城紹興的古代教育史,分「越中府縣學、越中書院和越中學塾」三大塊內容。北邊的廂房即為魯迅先生的讀書處——三味書屋。

魯迅在文章中寫過屋後有個園子,院子里有許多臘梅。所以,進了書屋就會聞到一股清香。(冬日)

壽鏡吾先生的書房是典型的塾師之家的書房布置,設有《二十四史》專用書櫃、普通書櫃、文房用具等。房內額枋上懸掛著「三餘齋」匾,「三餘」取義於《三國志》裴松之注,即魏人董遇說「為學當以三餘,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晴之餘。」意思是人們要利用一切空餘時間發奮學習。

『伍』 怎樣讓小學生喜歡上書法課

要想練好書法,沒有自覺的、長期的練習是難以有所成效的。 成年人學書法可能源於興趣,可能源於需要,都是有一定動力的,相對於小學生來說還要容易一點;小學生年齡小,沒有對書法學習意義的深刻認識,也不能深刻地領略到書法的美,便沒有學習書法的動力,所以要想給小學生上好書法課是比較難的。課堂上,老師僅教點、橫、豎、撇、捺的寫法就需要好多課時,快了學生學不會,慢了又相當枯燥無味,所以書法課比較難以上出趣味。
而無論做什麼事,興趣都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原動力。所以,如果不想辦法把書法課上出趣味,不讓學生真正從心裡愛上書法課,那麼讓學生學好書法是很難的。只有在興趣的驅動下學生才能把書法學得津津有味,才能堅持不懈地去追求書法的大美意境,才能在學習成功後獲得極大的身心愉悅。
怎樣才能讓學生愛上書法課呢?根據個人對書法學習的理解,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實際,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課上穿插書法家的故事,讓學生愛上書法課
小學生愛聽故事好像就是他們的天性,聽老師講故事是他們最感興趣的事。因此,在書法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講故事的形式,把學生引入到教學的內容中去。一般把故事安排在教學的導入部分比較恰當,故事情節要與教材內容相符合,這樣,「講故事」的形式就能起到更好的激發興趣的作用。
比如在教學生握筆的技巧時,我會給學生講王獻之的故事:王獻之自幼聰明好學,在書法上專工草書隸書,也喜歡畫畫兒。他七八歲時開始跟父親大書法家王羲之學書法。
有一次,王羲之看獻之正聚精會神地練習書法,便悄悄走到背後,突然伸手去抽獻之手中的毛筆。獻之握筆很牢,沒被抽掉。父親很高興,誇贊道:「此兒後當復有大名。」講完,我告訴學生握筆其實不要像王獻之那樣用那麼大的力量,但是拿穩筆是很重要的。這堂課下來,學生對握筆姿勢的要求自然是記憶深刻。

二、用多媒體教書法,讓學生喜歡書法課
在書法教學中自覺地應用多媒體,可以把抽象的起筆、運筆、收筆等過程直觀化,把內容化靜態為動態、化復雜為簡單、化深難為通俗,使學生看得更為清晰、感受更為完整,易於理解字的形態、結構、比例,更便於記憶。學生在課上不僅學到了知識,同時也培養了良好的觀察習慣。難度降低了,學生的興趣自然就不會減。
用多媒體可以把書法作品之美展示在學生面前,從而使學生對書法概念獲得直觀的認識和理解,也能實現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學生與作品之間的多向交流和互動,可以極大地提高教學效果。
三、課外組織書法活動,讓學生愛上書法課
在書法教學的過程中,經常組織一些新穎有趣的教學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興趣。我在教學實踐中經常開展「集字」和「競賽」活動,覺得是兩個有效的方法。
「集字」即收集書法字,這項活動可以增強兒童的鑒賞能力,達到學以致用、提高興趣。另外,根據兒童自尊心強、好勝心強、愛表現自己,可有意引進「競賽」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搞書法比賽和展覽調動學生學習書法的積極性。生活是創作的源泉,追求美是人的天性,美好的東西人人嚮往、樂意接受。讓學生在生活中獲取書寫啟示和營養,來提升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是培養審美能力和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如:老師帶學生參觀或讓他們跟隨父母參觀名勝古跡,拍攝景點的書法碑刻、匾額、題字,還可以帶他們觀看書法商業廣告牌、書法展覽、節日里的喜慶對聯,以及家中懸掛張貼的書法作品等等,並拿到課堂上與大家分享,讓學生在欣賞中身心愉悅,感官得到陶冶,從中增長學生的見識和審美能力,感受書寫和生活的息息相關。這樣就可以增加孩子的書寫情感,激發孩子的書寫興趣,為將來有更高的書法造詣提供可能。
「競賽」活動是學生非常喜歡的,是激發和保持學生興趣的極好辦法,關鍵在於要勤搞,應該周周搞、月月搞,要有計劃並落實,以此讓學生的興趣不斷得到強化並保持。活動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教室優秀作品展、校園優秀作品聯展、出版小報等方式靈活機動,不拘一格。
通過這些方式把學校的小課堂和家庭與社會的大課堂緊密結合起來,充分地讓這些誘導因素都成為促進學生學習書法和書寫經驗積累的一個「合力」,讓學生把書寫與生活看作具有內在聯系的一個整體,從中受益,便可開拓其一片廣闊的書法學習天地。
四、設法讓學生品嘗書法學習的成果,讓學生更加愛上書法課
書法學習的成績,如果能得到學生家長和社會的認可,是促進學生學習的一種強動力,作為教師應該自覺地發掘這種推動力。學習書法單調、辛苦,不僅需要動手更需要動腦,是綜合性很強的一項長期勞動。為了讓學生的書法學習由被迫轉化為自覺,變「讓我學」為「我要學」,老師可以通過一些媒體發揮作用,調動其積極性。如,有針對性地支持學生將作品寄送專業刊物發表,同時向各級書法展賽遞交其優秀書法作品,在獲取獎項、刊載作品的活動中來肯定學生的成績。
通過以上幾種方法和途徑,學生學習書法的興趣就會慢慢得到培養,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和應用性書寫的能力也會漸漸增強,學生在課堂上就會由「要我學」的被動地位轉變為 「我要學」 的主體地位。這樣,學生對於書法學習的興趣會越來越濃厚,我們的書法教學也就會呈現出勃勃生機。

『陸』 小學補習班牌匾怎麼起名

某某輔導班,某某興趣輔導班,某某興趣培養,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最終選擇在於你。

『柒』 天壇導游詞小學

天壇導游詞
我們現在們在天壇的昭亨門,也就是現在天壇的南大門。
天壇,位於北京城區的東南部,原是明、清兩代皇帝祭天、祈谷的聖地,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的祭天建築群。
天壇,建於明朝永樂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與紫禁城(故宮)同時興建。耗時14年,距今已有580多年歷史。其佔地273公頃,比故宮大3.7倍,略小於頤和園。整個建築布局呈"回"字形,分為內外壇兩大部分,各有壇牆圍括。外壇牆總長6416米,原來僅設西門,為天壇的正門,是當年皇帝前來天壇祭祀時進出的大門。現在的東、南、北各門,都是後來開辟的。內壇牆總長3292米,分設有東、南、西、北四大"天門"。明代初年,祭天地都在此處舉行,名為天地壇。嘉靖九年(1530年),在北郊另建方澤壇(地壇)後,才實行天地分祭,從此這里專門用於祭天,成為名副其實的天壇。 歷代封建皇帝對祭天活動都極為重視,每年要兩次親臨天壇祭天。第一次是在農歷正月十五日,至祈年殿舉行祈谷禮,祀(si)"皇天上帝"保佑五穀豐登,第二次是在冬至,至圜丘壇稟告五穀業已豐收,感謝天帝的保佑之恩。新中國成立後,天壇回到了真正當家作主的人民手中,並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我們從南門進去,向北走,首先看到的就是在昭亨門西面的三座高大的石台,它叫作台。台上有長桿,叫望燈桿,該桿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桿長九丈九尺九寸。祭天時,三根燈桿上各吊一隻直徑六尺、高八尺的大燈籠,所用特製,長四尺,粗一尺,並鑄有凸龍花紡。燃點時不滅,不流油,不剪蠟花,可燃燒十二個小時,名為「蟠龍通宵寶蠟」。
此刻在我們眼前的便是圜丘壇俗稱祭天台,這是名副其實的天壇。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清乾隆十四年(1749)擴建,是一座四周由白石雕欄圍護的三層石造圓台,通高五米,明、清兩代,每年冬至日皇帝親臨的祭天禮儀,就在此壇舉行。 圜丘壇在建築形式上,有著許多神奇有趣的說法。這是我國古代人民巧妙運用幾何學原理設計的一座傑出建築,各項建築材料的數學計算均極其精確,其中包含"九"的含義與運用深為中外廣大遊人所贊嘆與稱奇。
圜丘壇共分三層,每層四面各有台階九級。每層周圍都設有精雕細刻的漢白玉石欄桿。欄桿的數字均為九或九的倍數,即上層72根、中層108根、下層180根。同時,各層鋪設的扇面形石板,也是九或九的倍數。如最上層的中心是一塊圓形大理石(稱作天心石或太極石),從中心石向外,第一環為9塊,第二環18塊,到第九環81塊;中層從第十環的90塊至十八環的162塊;下層從十九環的171塊至二十七環的243塊,三層共378個"九",為3402塊。 同時,上層直徑為9丈(取一九),中層直徑為十五丈(取三五),下層直徑為21丈(取三七),合起來45丈,不但是九的倍數,而且還有"九五"之尊的含義。為什麼要用九或九的倍數來設計建造祭壇呢?原因是:一、據神話傳說,皇天上帝是住在九重天里,用九或九的倍數來象徵九重天,以表示天體的至高與至大。二、在我國古代把單數(奇數)看作陽數,而將雙數(偶數)視為陰數。天為陽、地為陰。天壇是用來祭天的,只能用陽數進行建築。而"九"又被視為"極陽數",這是最吉祥的數字。除了封建迷信的因素外,而這種設計規制,卻反映出當時工匠們高超的數學知識和計算才能,實在令人嘆服。
從南門進入圜丘壇,在內牆南隅有一座用綠琉璃磚砌成的燔爐,是祭天時焚燒松柏木和祭祀後燒祝版、祝帛的地方,燔爐旁有一座瘞坎,祭典結束,把揚供全牛的尾毛血等埋在坎內,像征不忘祖先茹毛飲血的意思。大家看在燔爐前排有8座燎爐,這些是專為祭天時焚燒松柏枝、松花、松塔等用的,在壇東、西門內還各有一對。
現在我們來到了皇穹宇,它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殿高19.5米,底部直徑15.6米。磚木結構,整個殿宇用八根檐柱支撐,頂無橫梁,由眾多斗拱層層上疊,天花板層層收縮,組成美麗的穹窿圓頂式的藻井。殿內正中的石台寶座,是放置皇天上帝神牌的地方;寶座前左右的石台,是放置皇帝歷代祖先牌位之處。殿外的東西配殿,為供奉日月星辰和雲雨風雷諸神牌位之所。現按原樣陳列,並塑有清代祭天官員的蠟像。
現在是我給大家介紹迴音壁,它是指圍括皇穹宇和東西配殿的高大的圓形圍牆而言。圍牆周長193.2米,直徑61.5米,牆高3.72 米,厚0.9米。如果兩個人分別站在院內東西配殿後的牆下,均面部朝北對牆低聲說話,可像打電話一樣互相對話,極其奇妙有趣,這就是迴音壁得名的由來。
下面介紹的是迷人的圓心石迴音 圜丘壇上層中心有一塊圓心石,是遊人最感興趣的又一奇妙之處。當你站在圓心石上輕聲說話時,自己聽起來聲音很宏大,有共鳴性迴音之感。但站在第二、三環以外的人,則無此種感覺。為什麼呢?原來,這也是一種聲學現象:由於壇面十分光潔平滑,聲波傳到周圍等距離的石欄圍板後,能夠迅速地被反射回來。據聲學專家測驗,從發音到聲波再回到圓心石的時間,總共僅有零點零七秒鍾。說話者根本無法分清它的原音和迴音,所以站在圓心石的人聽起來,其共鳴性迴音就格外響亮。封建統治者則把這種聲學現象說成是"上天垂象",是天下萬民對於朝廷的無限歸心與一致響應,同時並賦予"億兆景從石"的美名。
我們從在皇穹宇的西面出在,在這里有一株古柏,名為九龍柏,樹干扭結糾屈,宛如九條盤旋而上的蟠龍,故此得名。據傳這棵古柏生長於建壇之前,已有近千年歷史。 天壇境內廣植有樹齡悠長、樹身高大、四季不凋、繁茂蒼翠的松樹和柏樹。樹海林濤,森森淼淼,以造成一種"海闊天空"的廣漠景象。
我們現在腳下的路叫做丹陛橋,這明明是一條筆直坦盪的大道,為何又稱"橋"呢?因為在道路下辟有一個券洞,與上面的大道正好形成立體交叉,故稱為橋。這是一條南北走向的石砌台基大道。全長360米,寬約30米,整個橋體由南向北逐漸升高,南端高約1米,北端高達3米左右。如此設計建造,一則象徵皇帝步步高升,寓升天之意;二則表示從人間到天上,具有遙遠的路程。丹陛橋為天壇內壇的主軸線,起著連接南端圜丘壇和北端祈谷壇兩組建築物的重要作用。橋面中心線的石板道叫"神道",神道左右兩側的條石道,分別叫"御道"和"王道"。天帝神靈走"神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
此刻我們腳下的便是進牲門-俗稱"鬼門關",為什麼要叫"鬼門關"呢?因為於祭日前,外壇西南隅犧牲所的"所牧"和"所軍",需從此洞門自西向東趕運牛、羊、鹿、兔等至宰牲亭屠宰。這一活動叫"進牲"。因凡經過此門的牲畜,全被宰殺無存,用以製作供品,故有"鬼門關"之稱。
沿著丹陛橋繼續向北走,現在在我們左邊的是具服台,它位設於丹陛橋北段東側,為一座凸字形平台。這是皇帝前往祈年殿行祀谷禮時,更換冕服(祭服)的地方。
在西面是齋宮,坐落於西天門內大道南側的松柏綠樹叢中,原是封建皇帝來天壇祈谷、祀天前進行齋戒沐浴的地方。齋宮佔地四萬平方米,建築呈四方形,內有正殿、寢宮、鍾樓等。四周築有兩重圍牆和一道護城河,建築講究,警衛森嚴。走進齋宮正門,迎面便是氣勢巍峨的正殿,紅牆綠瓦,甚為壯觀。據說用這種綠瓦以表示皇帝至此不敢妄自尊大,而只能"對天稱臣"的意思。殿分五間,呈拱券形,為磚砌結構。整個殿堂不用梁、枋大木,因此也叫"無梁殿"。 殿前丹墀上有兩座石亭,右邊的一座較小,是放時辰牌位的 地方。左邊的一座呈正方形,較為高大,名"齋戒銅人石亭"。據史料記載:皇帝齋戒期間,亭內設方幾一 張,罩黃雲緞桌衣,上設一尺五寸高的銅人像一尊。銅人雙手恭奉簡牌一枚,上刻「齋戒」二字,以使皇帝"觸目驚心,恪(ke四音)恭罔懈"。意思是要皇帝有所警惕,不忘用心齋戒。 齋戒銅人在清代有三種形式:一為唐朝名臣魏徵像,一為明初樂官冷謙像,一為明代太監剛炳像。相傳這三人在歷史上都以剛直敢諫而著稱。此是明洪武十一年定下的制度,清代也沿用了下來。按規定,這里所設的銅人為冷謙像。
現在我們眼前的便是祈年殿和祈谷壇,這里是明清兩代皇帝孟春祈谷的聖地。祈年殿採用上屋下壇的構造形式,三重檐逐層向上收束,作傘狀,豎立於高5.6米,佔地5900平方米的三層白石雕欄環抱的圓壇之上,祈年殿俗稱無梁殿,整座建築不用大梁長檁及鐵釘,完全依靠二十八根擎天柱及眾多的枋、木兌、桷、閂支撐和榫接起來。該殿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呈長方形。明嘉靖九年(1530),改成三重檐圓殿,並自上而下依次覆蓋青、黃、綠的三色瓦,改名大享殿。清乾隆十七年(175年)改為今名,同時一律改為覆蓋深藍色琉璃瓦,以象徵藍天。光緒十五年(1889),該殿毀於雷火,次年又按原樣重建。陳列於殿前的青銅大鼎爐,均是幾百年前的文物。殿內柱子的數目,據說是按天象設立的。里層的四根鎏金通天柱,叫"龍井柱",柱高18.5米,底部直徑1.2米,兩人也難合抱,象徵春夏秋冬四季。中層的12根朱紅金柱,象徵一年12個月。外層的12根檐柱,象徵一天的12個時辰。中層12根金柱和外層12根檐柱相加為24根,象徵一年中的24個節氣。金柱、檐柱和龍井柱相加為28根,象徵周天28星宿。再加大殿寶頂藻井周圍的8根童柱,共計36根,象徵36天罡。寶頂中心的雷公柱,則象徵著天帝的"一統天下"。
下面我們看到的是皇乾殿,原是平時放置皇天上帝牌位和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又有祈谷壇寢宮之稱。後來,祭祀儀式中所使用的旌旗、儀仗、樂器等物亦存放於此。內藏不少祭祀文物,現按原樣陳列,並塑有清代皇帝的祭天蠟像,常年供遊人觀覽。
位於祈年殿台基前院落的東西兩側的是東、西配殿,原是分別放置日、月、星、辰和雲、雨、風、雷諸神牌位的地方。現分別辟為陳列宮廷祭天古樂、禮儀,以及日、月、星、辰等神牌位之處。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神廚」從前是為祭祀宰殺牲畜和製作祭品的地方。下面看到的是神庫,是收藏祭品的庫房。現在經過呈"W"字形長廊,它共七十二間,起著連結祈谷壇、神廚、神庫及運送祭品的重要作用。該長廊的間數正好與72地煞的數字相同,過去傳說這是地煞鬼聚集的地方,廊內燈籠式豎燈暗淡,陰森可怖。後來將其窗坎拆除,從而長廊景觀大變,成為人們游樂的好去處。
天泉井於神庫門前有一眼水井,因其水清味甜而得名。祭天祈谷時用的供饌和糕點,全用此水調制。
現在在我們左手邊的是七星石位於長廊東南側的曠地中,共有七大一小石塊。但為何稱作"七星石"呢? 據傳說,明永樂帝遷都北京時,想修建一座祭天地的壇廟建築,但難找到合適的地方。這時,有一晚他夢見天上北斗七星落地於此,謂之天遂人意,為其解了不決之難,從而降旨於此地建造祭壇。 據資料記載,七星石為明代嘉靖九年,經人工雕鑿後而置於此處的。嘉靖皇帝十分迷信道教,道士對他說,祈年殿東南方太為空曠,這對他的皇位、壽命不利。於是便設七星石在此,以鎮壓風水。在七星石東北隅還有一塊小石頭,據說這是清朝統治者為了紀念他們的祖先功德而增置的。其設於七星石的東北方向,用以表示不忘本源之意。
這里是天壇的東門,關於天壇就給大家介紹到這里,謝謝大家。

頤和園導游詞
各位遊客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導游員,我叫**,今天就由我來帶領大家共同游覽這個清代的皇家園林——頤和園,也希望我的講解能夠令各位滿意,我們現在即將前往的就是頤和園,利用這一段時間,我向大家簡短的介紹一下頤和園的歷史以及現狀,最早在遼金時代的時候,皇帝就已經開始在北京修建皇家園林了,當時在今天的萬壽山昆明湖一帶修建了金山行宮,將這里稱為金山、金山泊。到了元朝,又將這改名為翁山、翁山泊。而明代初期則改稱為西湖並修建了園靜寺,命名為好山園。到了萬曆十六年,也就是1588年,這里已經具有一定的園林規模,享有「十里青山行畫里,雙飛白鳥似江南」的稱譽。然而讓這里真正成為一處皇家園林的是清代,在康熙年間就曾在此修建行宮,到了乾隆十四年到二十九年,也就是1749~1764年,就在原來的基礎上修建了清漪園,擴湖、推山、將湖稱為昆明湖,山叫做萬壽山,而且這里還成了著名的三山五園之一。和我國古代的大多數皇家建築一樣,這里也沒能躲過入侵略者的踐踏,在1860年這里被英法聯軍搶掠並且燒毀了,過了一些年,慈禧太後又挪用了海軍經費對這里進行了重建,而且光緒皇帝下昭將這里改名為頤和園。可是在1900年的時候,頤和園又再次遭到了八國聯軍(俄英法德意日美奧)的嚴重破壞。從此之後因為財力不足,後山部分長期都沒有修復。到了1912年,依照清史的優待條件,頤和園仍然掌握在遜帝溥儀手中。過了兩年,這里曾作為他的私人財產一度開放,但在1924年溥儀被逐出頤和園後,北洋政府將這里正式改為對外開放的公園。1948年12月,人民政府接受這里後,經過綜合治理,仍然保持著其皇家園林的風貌。而且這里還成為了世界上造景豐富、建築集中、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
我們即將看到的頤和園共佔地290公頃,其中陸地佔四分之一,水面達到了四分之三,根據皇家園林建園的用途和特點,可將頤和園景區分為政治活動區,帝後生活區和風景游覽區三部分。來到了東宮門,我們本次的游覽也就正式開始了。在東宮門外,有一座「涵虛」、「罨秀」的牌樓,而東宮門也是頤和園的正門,門上高懸著的頤和園的匾額就是光緒皇帝的手書,頤和二字取頤養精神、心情平和的意思。進入東宮門,我們首先來到的便是頤和園的政治活動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仁壽門,迎面看到的這五塊太湖石稱之為峰虛五老,寓意長壽。而在漢白玉須彌座上的銅制怪獸,人稱麒麟,俗稱四不象,是龍生九子之一,象徵著吉祥富貴,在殿前還陳設有兩對龍鳳造型的銅香爐,當朝里活動中時是用來點香,渲染氣氛的。按古代禮制,龍居中,象徵皇帝,鳳在兩側,象徵皇後,而在這里卻是龍在兩側,這與清朝末年慈禧太後垂簾聽政不無關系,突出了鳳在上的地位。我們面前這座雄偉的建築就是仁壽殿,其實在乾隆年間的時候,規定凡是當朝的大殿就要叫做「勤政殿」,寓意著游園時也不要忘記勤理政務。到了頤和園的時候,便將這里改名為仁壽殿,取自孔子論語中的「仁者壽」,意思是施仁政者可以長壽。現在,仁壽殿的陳設和原狀是基本一致的。殿內的地平床上有九龍寶座,在它後面還設有紫檀木做的九龍屏風,屏風以紫檀木為框架,雕有九條鬧龍,中心是玻璃鏡,鏡面上寫有226個不同寫法的壽字。在寶座四周,還設有掌扇,角端等。其中角端是傳說中的異獸,實際用處其實就是香爐。而殿內兩側的暖閣,是慈禧光緒還有王宮大臣休息的地方,當中有一幅百蝠圖的緙絲工藝品,中間還有一個慈禧親筆寫的壽字,因為蝠與福同音,所以這幅工藝品也被稱為「百福捧壽」。這個玻璃風景台屏是用翠鳥的羽毛粘制而成的,大家可以看到,這個乾隆年間的作品雖然歷經二百多年可是還是色彩依舊。穿過仁壽殿我們就來到了當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看戲的場所——德和園,取自左轉「君子聽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意思是聽了美好的曲子,就會心地平和,達到道德高尚的境界。德和園的大戲樓是清代三大戲樓中最大的,結構嚴謹,十分的壯觀,高21米,低台寬17米,分為三層,自上而下分別是福台、祿台和壽台,在壽台地板上還有一口深井——四眼乾土井。各層地板都可以開合,在開啟時,天井和地井溝通,頂部有絞車牽引,可以使劇中的神仙鬼怪在舞台上天入地,壽台下面的井還可以起到聲音共鳴的作用,使演員聲音更加洪亮,水井還可以用於表演龍口噴水等景觀。除此之外,還設有扮戲樓,共演員化妝用的。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展示戲裝、陳設慈禧的賓士車的地方就是當時的扮戲樓。在戲台的對面,是頤樂殿以及東西側的廊子,這里就是當時帝後和王宮大臣們看戲的地方,殿內正中設有金漆琺琅百鳥朝鳳寶座,是慈禧受賀時用的,鳳為百鳥之王,把這個屏風放在頤樂殿,暗喻了慈禧太後的權威,當年王宮大臣看戲的廊房現在已經被開辟為頤和園文物展覽室,東側是慈禧太後的服飾以及生活用品,西側則是製作精美的工藝品。在我國古代,有首詩曾經寫到「山重水覆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現在來到的仁壽殿後的假山中,便能體會其中的含義,這里運用了我國造園藝術中的抑景法。開始,這里好像已經沒有路可以走了,可是隨著不斷的前進,豁然開朗,在我們面前又出現了一碧千傾的昆明湖。昆明湖原來是一個由泉水匯聚而成的湖泊,叫西海,面積還沒有現在的一半大,到了乾隆年間修建園林的時候,將這里進行了改造,形成了今天的湖泊,而這里又為什麼叫做昆明湖呢?這是因為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雲南滇池有個小國叫做昆明國,漢武帝為征伐那裡,在首都長安開鑿了一個仿滇池的昆明池,操練水軍。乾隆皇帝根據這個典故,將西海改為昆明湖,並效仿漢武帝在這里演習水師,這就是昆明湖名稱的由來。而當時改建昆明湖所挖出的淤泥全都堆在了翁山,使原來的小土丘增高和擴展了不少,乾隆皇帝在為母親祝壽的時候,在山上園靜寺的遺址上興建了大報恩延壽寺,並將翁山賜名萬壽山,取意長壽。在不遠處有一個小島上種的全都是桃柳,上邊有一個亭子叫做知春亭,古人雲:「竹外桃花三兩只,春江水暖鴨先知」,每年春天來到的時候,這里就是頤和園中最早報春的地方。我們看到這組建築別致、環境幽雅的四合院叫做玉瀾堂,出自晉代詩人陸機:「玉泉涌微瀾」的詩句,這里就是光緒皇帝來頤和園居住的地方。既然說到了這里,就有必要提及一下戊戌變法。愛新覺羅?載湉就是清朝的第九個皇帝,也就是慈禧的侄子——光緒皇帝,同治皇帝死了以後,慈禧太後為了能夠繼續掌權,所以就讓她四歲的侄子載湉當皇帝,而她則再度垂簾聽政,到了光緒19歲親政以後,宮廷內保守派和維新派在政治上起了沖突。1898年,維新派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通過光緒皇帝實行變法,史稱「戊戌變法」,由於這次變法運動只持續了103天,就被以慈禧太後為代表的保守派所扼殺,所以也叫「百日維新」。變法失敗以後,光緒被軟禁在了南海的瀛台島上,每年慈禧來到頤和園,他也必須一同前來,住在玉瀾堂。為了控制光緒的一舉一動,慈禧太後命人在玉瀾堂的周圍修築了不少磚牆,門口還有太監把守,此時的玉瀾堂好像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不過到了現在,原來的磚牆已經基本被拆除了,恢復了以前的面貌,只有玉瀾堂東西配殿內的磚牆仍然保持原來的樣子,作為有關變法的遺跡供遊人參觀。在玉瀾堂殿內還有乾隆時候製作的地平床、寶座、屏風、香幾等等,東暖閣是光緒的早餐室,西暖閣就是寢室,殿外東側是書房,西側是洗手間、浴室以及更衣的地方。殿內的御案是紫檀木框架,以沉香木為主,做工十分精美。圍屏是用兩層玻璃合成的,上邊既有中國山水畫,也有西洋的風景畫,顏料是用天然寶石研磨而成的,至今色彩依然艷麗。前層玻璃的背面畫有前景和中景,後層玻璃的正面有中景和遠景,兩層之間相隔一段距離,立體感極強。而殿中「復殿留景」的匾額的寓意就是指深宮中住著聖明之君的意思。在玉瀾堂的後邊就是宜芸館了,宜芸是適於藏書的地方。正殿就是光緒的皇後隆裕皇後居住的地方,西配殿曾經是光緒寵愛的妃子珍妃的住所。在戊戌變法失敗以後,慈禧命令隆裕皇後住到石丈亭北西四所的第一所,讓珍妃住到第二所,這以後光緒皇帝想見到自己的內人都很困難了。出了宜芸館,我們就來到了樂壽堂,樂壽是出自《論語》中的「智者樂,仁者壽」,意思是說這里就是仁者智者居住的地方。樂壽堂是生活區里的主要建築,在乾隆年間,這里是乾隆母親紐鈷祿氏居住的地方,光緒年間,慈禧太後就住在這里。通過了水木自親,也就是樂壽堂的正門,我們也就進入了庭院,可以看到在庭院中陳設了很多的東西,銅鹿、銅鶴、銅花瓶,分別借鹿、鶴、瓶的諧音,取意「六合太平」,意思是天下太平。園內還種植有玉蘭、海棠、牡丹,取意「玉堂富貴」。中間的這塊太湖石,因為形狀極像靈芝,所以叫做「青芝岫」。其實它還有個名字叫做敗家石,這是因為在明朝有個非常喜歡石頭的人叫米萬鍾,在房山看中了這塊石頭,要將它放入海淀的勺園當中,可是後來因為種種不利因素,推託說耗盡財力將它丟在了路邊,後來,乾隆皇帝在從清西陵返回京城的途中看到了這塊石頭,所以將它運到了樂壽堂。在樂壽堂殿內還有以玻璃鏡子為中心的紫檀木屏風,上邊鑲嵌有貝雕飾物,鎦金九桃大熏爐是用來焚燒檀香的,起到調節室內空氣的作用。桌子上的兩個青花大瓷盤是清代青花瓷的代表作,用來盛放水果供慈禧觀賞和聞香氣用的,在殿內東西兩側還有百鳥朝鳳,孔雀開屏兩副坐屏,都是粵綉精品。殿頂懸掛的五彩玻璃吊燈,是1903年從德國進口的,它是我國早期的電燈之一,發電機安裝在文昌閣附近。在慈禧太後吃點心和品茶的時候,還可以觀賞到魚桌,它是以金星紫檀木坐框架,鑲有玻璃檯面,桌子里邊還鑲嵌著用珍貴材料鏤空雕琢的山水人物和亭台樓閣,密封性良好,可以養金魚。殿內「慈暉懿祉」的匾額意思是:受母後之深恩,托母後之洪福。樂壽堂的西跨院叫揚仁風,庭院內的建築極具江南園林特色,在園內北面的正中山坡上,有扇面形狀的「扇面殿」,殿前地面使用漢白玉砌成的扇骨、山軸,整座殿堂好像一把打開的摺扇。從這里出來,我們就走上了連接萬壽山與昆明湖的長廊。它東起邀月門,西止石丈亭,全長728米,共273間,由於長廊的地基是隨著萬壽山地勢高低而起伏的,所以廊身的走向是以昆明湖北岸的彎曲而變化的,在地勢高低和變向的連接點上,還建有四個亭子代表春夏秋冬,分別是留佳、寄瀾、秋水和清遙,設計十分的巧妙。長廊是我國園林中最長的游廊,也有畫廊之稱。這是因為在廊中共有蘇式彩繪1.4萬多幅,而且很少重復,其中有關於西湖風光的546幅,是乾隆十五年建造長廊時,命人到杭州臨摹回來畫上的,人物畫多採用了我國古典文學名著,比如《西遊記》、《三國演義》、《紅樓夢》等等,所設計的內容時間跨度非常大,從三皇五帝到清朝,上下五千年,可以說的上是我國文化史的一個縮影,在1900年的時候,這里被《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評為全球畫廊之冠。走出了長廊,我們就來到了以排雲點為中心的祝壽慶典區,這里是萬壽山前山最宏偉的一組建築,構成了萬壽山的中軸線,這條中軸線從臨湖碼頭到山頂的智慧海,分布有排雲門、排雲殿、佛香閣、眾香界、智慧海等主要建築。排雲殿建在乾隆年間大報恩延壽寺中大雄寶殿的遺址上,是慈禧太後過生日時接受百官朝賀的地方。排雲出自晉代詩人郭璞的「神仙排雲出,但見金銀台」的詩句。在殿內,除了寶座,屏風等常規陳設以外,還有一些渲染氣氛的特殊陳設,比如用台灣烏木雕刻的屏風、沉香木雕刻的壽字、圓鏡插屏、金漆梅花樹船和樺木根雕群仙祝壽。在祝壽的時候,二品以上的官員跪拜在排雲門內,而三品以下者則在門外,光緒皇帝在二宮門正中跪拜,慈禧則坐在正殿內的九龍寶座上接受拜賀,可見慈禧太後當時地位之高。(「蕃厘經緯」的匾額意思是幸福無邊)佛香閣、眾香界和智慧海是乾隆年間大報恩延壽寺的一部分,佛香閣建於乾隆二十三年,也就是1758年,在光緒十七年的時候重建,耗費了銀兩78萬多兩,是頤和園當中花費最多的工程,它是全園建築的中心,以8根鐵梨木為支柱,支撐著41米高的三層、八面、四重檐的閣樓,藝術水準非常高,原來在這里供奉有5米多高的金身佛香。智慧海在外壽山的最高處,建於乾隆年間,名稱來自《無量壽經》中「如來智慧海,身府無崖底」,意思是如來佛智慧如海,佛法無邊。這里是一座用琉璃磚瓦和石料建成的兩層無梁殿,原來供奉有無量壽佛,外壁上還嵌著1008尊小佛,雖然在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的時候殿堂沒有被燒毀,但是這些佛像卻遭到了破壞。

『捌』 看這句話 校長和幾位老師正式將寫有 陽光小學 四枚大字的牌匾釘在校門口的紅磚牆上 其中 寫有 兩個

「枚」(跟「個」相近, 多用於形體小的東西)在之前搭配的名詞都是相對專來說比較小屬巧,小型的物體。【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Jero
鏈接:http://www.hu.com/question/20583174/answer/15551656

來源:知乎】

所以從以上看來,大字與枚的小個兒不搭配。
然後,「寫有」貌似沒問題。

『玖』 小學生二年級莒文化讀寫繪日記

莒縣是塊古老的土地,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新石器時代,莒地已形成了以陵陽河大汶口文化遺址為中心的古代文化亞區。莒商代為姑幕國,春秋時為莒國,漢代為城陽國,莒故城為莒地歷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文化名城。
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莒文化。莒縣陵陽河遺址出土的陶制大口尊上的圖象文字「」證明,早在7000多年前,莒地先民就創造了中國最早的古文字雛形。莒地古城堡遺址達十幾處,古遺址、古墓葬已發現1291處,莒縣地上地下文物豐富,縣博物館藏文物達12000餘件,其中國家級文物200餘件。莒文化經過歷代莒人的發展和沉澱,成為獨具特色的史前文化,被公認為是和齊文化、魯文化並稱的山東三大文化。
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給這方土地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跡。境內浮來山清靈雅秀,古跡眾多,是山東省六條旅遊線之一。山中古剎定林寺,是我國南北朝時期著名文學批評理論家、《文心雕龍》作者劉勰故居。寺內有當代文學巨匠郭沫若親筆題寫匾額的校經樓, 為劉勰晚年校經著書之處。 寺院正中矗立著「天下銀杏第一樹」,高24.7米,粗15.7米,樹齡近4000年,雖歷經滄 桑,仍枝繁葉茂,碩果累累。此外,境內還有齊長城遺址、狀元林、樂毅壘、馬鬐山紅襖軍遺址和玉皇山龍魚、屋樓春曉等景觀,既為莒文化研究提供了實物依據,又是訪古尋幽之勝地。
文博精粹
據考,莒為地名始自原始社會的部落,《中國史稿》(郭沫若著)載「伯益是早期融入華夏的又一支夷人分支,傳說中伯益的後裔,有徐氏、郯氏、莒氏等14個民族。」至商代為姑幕侯國,周為莒國,漢為城陽國,後為州為縣。古老而年輕的莒地,在數千年的歲月中,積沉了豐厚的文化,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從莒縣陵陽河出土的刻有象形文字的大口尊和陶質牛角號,把華夏文明史上推了一千年。
莒鄉文苑,內藏豐厚。據史載,僅六朝時,莒人文著,冊以百計。其中臧嚴之《棲風春秋》、臧榮緒之《晉書》、劉勰之《文心雕龍》地位頗高,歷代相傳。明、清之交,莒人文著,再掀高潮,涌現出盧純、於學謐、管廷獻、李繼芳等著作達200餘卷;30年代,一代學子周興南又寫下了《孫子兵法考釋》等五部傳世之作。時到當代,莒人文著,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據不完全統計,僅改革開放20年,全縣共出版圖書30餘冊,在省以上報刊發表文稿1700餘篇;杜守敏出版了《全國高考優秀作文評導》等11冊教學叢書,王世龍出版了《土地的花冠》等7冊專集,唐家興發表了《抗拒破產》等數十萬字的文學作品。與此同時,他鄉莒籍作家,其人其作知名者不下百人。其中:張采忱、魏樹海、於產、趙書三等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另外,莒縣還先後自發成立起「詩社」、「文學社」等文學團體20餘個。
莒鄉書畫,名人薈萃。明代趙原、清代於學謐、於長齡、邴宛麟、董玉輝、庄陔蘭、孫少山等皆為書畫之大手筆,其人物、花卉、山水、書法,或蒼郁幽深,或傲岸不羈,或遒勁秀美,或雅俗共賞,不僅在當代紅極一時,至今為後人所推崇。建國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莒鄉書畫界非常活躍,成為省文化廳命名的「山東省民間書畫藝術之鄉」。宋式雲、何乃磊、徐永田等一大批書畫家以其作品的絢麗多姿,成為全國知名的書畫家,其中何乃磊的作品多次在全國大獎賽中獲獎。另外,莒縣書法、繪畫群體龐大,新秀層出不窮。他們的作品或奪得全國大獎,或出展北京、香港,是我縣書畫藝術史上的新生力量。外鄉莒縣籍畫家也不乏其人,知名者有百餘位,風采各有千秋。雖身居他鄉,亦為莒縣增光不少。
莒縣剪紙藝術起於民間,以剪「過門彩」和「天棚花」為主,圖案多是「恭賀新春」、「鳳凰對舞」之類,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聲譽。建國之後,於永勝、賈孝來等融林刻、多色套剪為一體,將莒鄉的剪紙藝術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他們的作品格調清新,色彩明朗,深得社會各界喜愛。僅於永勝一個人就在省以上報刊發表作品1000餘幅。
莒縣的民間娛樂,多在節日時進行。有春節的獅子、旱船、高蹺、花棍、跑驢等雜耍,有自編自演、自娛自樂的民間小唱,有元宵節的花燈和焰火,有清明節的鞦韆和風箏。其中碁山的轉鞦韆,以其獨特的方式,引起了各地遊客的濃厚興趣。
莒縣地方風俗,涉及范圍較廣,文化、體育、娛樂各有所屬,其中端午節采葯、清明節盪鞦韆、正月十五送燈等,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
1996年4月,莒縣被評為「山東省社會文化先進縣」。

『拾』 小學生愛國演講稿 500字以上

位老師、同學你們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凝望鮮紅的國旗紅紅的國旗冉冉升起,在我們的凝視中獵獵招展。她凝聚著民族之魂,振奮著我們的精神。曾幾何時,我們的民族、國家為著這面旗幟受過多少屈辱,蒙受多少災難。在弱國無外交、弱肉強食之下,大清國無奈中扯出皇帝的龍袍掛上旗桿,被西方列強談做笑柄。十七星的武昌起義旗,宣告一個歷史的結束,開辟出新的天地。但是群雄逐鹿,你方唱罷我登場,沒有誰的旗幟能讓國人揚眉吐氣。倒是星條旗、米字旗、膏葯旗以及形形色色的虎狼之旗霸佔了我們的土地,玷污著祖國的天空,奴役著苦難的人民。老舍先生筆下,淪陷區的學生,被身後的刺刀逼著,舉起敵人的旗幟,去慶祝敵人的勝利,這是多麼令人痛心的悲慘情景!戰爭年代,紅紅的旗幟召喚著英雄兒女為之拋頭顱灑熱血,十五歲的劉胡蘭面對紅旗舉手宣誓,她無怨無悔;江姐和戰友們含著眼淚綉出五星紅旗,她們赤膽忠心;千千萬萬英烈舉著紅旗、冒著槍林彈雨、撲向死亡,身後只是覆蓋著一面樸素的紅旗。今天,祖國蔚藍的天空中到處飄揚著鮮艷的五星紅旗;國際賽場上,一面面五星紅旗高高升起;聯合國大廈前,五星紅旗迎風招展。今年五星紅旗將迎來自己五十周歲的生日,它也將飄揚在澳門的上空。先烈回眸應笑慰,擎旗自有後來人,我們就是跨世紀的一代舉旗人。五星紅旗是祖國的象徵,不管風雲怎能樣變幻,我們對祖國的眷戀矢志不移,如果對著千百種選擇,我們會毫不猶豫的擁進你的懷抱。用你的風雨之聲做語言;用你的自然之形做文字;以你的土地做膚色;以你的五嶽做骨骼;選擇你的辛勞當痛苦;選擇你的幸福當快樂。國旗,我們永遠的信念!
回答者:ccchhhjk - 魔法學徒 一級 9-25 18:05
揚愛國主義 立志為國進取

愛國就是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歷朝歷代,許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強烈的憂國憂民思想,以國事為己任,前仆後繼,臨難不屈,保衛祖國,關懷民生,這種可貴的精神,使中華民族歷經劫難而不衰。愛國的內容十分廣泛,熱愛祖國的山河,熱愛民族的歷史,關心祖國的命運,在危難之時英勇戰斗,為祖國捐軀,都是愛國主義的表現。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發展歷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的民族精神。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正是由於對祖國的深切熱愛,勤勞智慧的中華兒女共同開拓了遼闊的疆域,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化。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我們,要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積極維護祖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祖國的領土寸土不能丟,不能被分裂侵佔;要熱愛祖國的歷史和文化,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為創造更加輝煌的民族文化而盡心盡力。

今天,我國已步入新的歷史時期,加入世貿組織使我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更加密切,機遇與挑戰並存,我們將面臨越來越多的新情況、新問題。推進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更需要我們不斷弘揚愛國主義的優良傳統。只有這樣,中華民族才能重振雄風,為人類文明與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少年興則國興,小年強則國強。我們要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正確認識祖國的歷史和現實,增強愛國的情感和振興祖國的責任感,樹立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弘揚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高舉愛國主義旗幟,銳意進取,自強不息,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真正把愛國之志變成報國之行。今天為振興中華而勤奮學習,明天為創造祖國輝煌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

閱讀全文

與小學生匾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