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讓小學數學回歸生活.曹海容
自新課改以來,人們對於教育事業的關注程度正在逐年上升,數學源自於生活但又高於生活,應用於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生活與數學相互關聯、密不可分,可以說我們的生活中充滿著數學。因此小學數學教學要打破課堂對於學生的局限性,鼓勵學生走進生活的大課堂,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觀察分析將書本上抽象的數學內容,具化成鮮活生動的生活知識。小學生因為年紀較小,抽象邏輯思維能力較為薄弱,所以在面對書本上的數學問題時,往往感覺到毫無頭緒,並因此而逐漸失去對於數學學習的興趣。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生活中的點滴作為數學素材,讓數學融入生活,將會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一、以「生活情境」的導入,引出數學問題
以往的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堂上教師一般以教材為主要講授內容,對於生活情境的聯系較少,這往往導致小學生接受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對於理解力較弱的學生來說很容易產生聽不懂、學不會的現象。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我們可以發現,學習內容與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景的貼近度越高,學生對於知識的接納程度就越高,反之則越低。這就意味著對於小學數學教師來說,要提高學生對於學習數學的興趣,首先要在教學過程中更多的加入生活元素,要盡量的去創設一些生活情境,並通過這些引出相應的數學問題。
比如說在面對「營銷問題」時,可以讓學生以顧客的身份到商店買商品,而教師作為營業員在買賣商品的過程中,引出本節課的數學問題。在這樣的情境當中,學生的接受度會大大提升,並且注意力也會高度集中,教學成果會比單純的講授書本高得多。古希臘哲人曾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因此教師以生活作為火種點燃火把,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生活中所蘊含的數學知識。
根據以往的經驗,我們不難發現,通常情況下小學數學老師在開始課堂教學之前,會准備一段內容用來描述本節課所講內容,但這段內容大都以書本知識為主,極少與實際生活相連。這也比較容易造成小學生在沒開始上課之前,就對本堂課所講內容提不起興趣,基本上造成了一種「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的結果,當然這並不是我們所希望的。這時如果改變這種傳統的方式,將書本所佔比重盡量減小,讓實際的生活實例來代替空缺的書本內容,這在很大程度上在課程開始之前,就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讓教師整堂課都可以在輕松、越快的氛圍內教學,這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師教學的心理滿足感。
二、以「生活經驗」的藉助,思考數學問題
學生掌握的生活經驗就是他們對於數學學習的基礎,可以說一切的科學知識都源自於生活,學生是否具有豐富的生活經驗,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們對於數學學習的效果。因此,在小學的數學課堂上,教師應該要注重知識與學生生活的聯系。只有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他們頭腦中的數學意識,進而增強他們的綜合數學素養。
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國的小學數學教學水平漲幅一直不算太過明顯,這與教師所制定的教學方案也有著較為緊密的聯系。相比於小學生教師的生活經驗要豐富得多,這也就使得在他們所制定的教學方案中,有一些引用生活實例的部分超出了小學生的理解范圍。學生雖然喜歡這種以生活實例為主的學習方式,但超出他們理解力水平的生活經驗也是他們所接受不了的。然而我國的新課改政策對這一問題做出了明確的規定,要求教師多以小學生的角度看待事物,盡量將知識簡化到學生最易接受的程度。
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多以學生感興趣的事物作為基礎,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多多體會學習的樂趣,以興趣作為引導,能讓學生的學習過程更輕松、愉快。此外,學生藉助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數學問題,可以在解題的過程中找到生活的影子,這也將生活與數學學習更緊密的結合起來,也不至於讓數學顯得太過枯燥。
三、以「生活實踐」的回歸,解決數學問題
新課改後的小學數學教學更重視的是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著重強調了學生要從個人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將繁瑣、抽象的數學問題簡化成學生熟悉的生活模型,並從簡單入手進行數學問題的解釋與應用。
著手於數學需求,以生活經驗作為解題工具,將所學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相結合,通過這種方式簡化數學難題,並以簡單的方法解決問題。
在生活中買賣東西的過程就是與小學數學知識最近距離的接觸,教師可以抓住這一過程,並將之運用到課堂教學當中去。在講授知識的同時組織學生模擬買賣過程,既增強了學習的娛樂性,也將學習與生活相互聯系,並且也很好的把知識通過學生喜歡的方式傳授出去,可以說是一舉多得的好方法。
學習的最終目標是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熟練運用,二零一一年頒布的《數學課程標准》中指明了「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這就表明了我國現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重點就是數學生活化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懂得「知識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於生活」的道理,讓學生養成在社會實踐中感知數學知識的習慣,並通過大量的生活實踐解決復雜的數學問題,真正做到將數學與生活巧妙結合,讓數學融入生活,讓生活包含著數學。
總的來說,伴隨著新課改進程的不斷深入,我國的小學課堂教學開始逐漸從模式化向生活化轉變,數學課堂回歸生活能夠加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這也是推進我國素質教育進程的重要方法之一。從以往的教學經驗我們可以總結出,數學的學習應該是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生可以通過學習過的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筆者認為數學應該作為一門工具學科,將書面化的教學理論語實際相結合,並通過教師的引導與講解,讓學生學以致用,真正達到數學知識的生活化。
『貳』 小學生能為實現台灣回歸做什麼
可以做夢。
『叄』 教育部將取消小學六年制嗎
教育部目前還沒有任何消息說取消小學六年制(截至020年8月30日)
中國小學學制和現狀:
1、六年制
小學教育一般是六年制,分三個階段:一年級、二年級叫低年級,三年級、四年級叫中年級,五年級、六年級叫高年級。1970年初,本著「教育要革命,學制要縮短」的理念,開始將小學六年制改為五年制。1979年,又將五年制改回到六年制。
2、五年制
21世紀初,一些地區又進行試驗,實行小學五年制教育。如寧波、山東等地2006年在部分學校試行小學五年、初中四年的「五四學制」試點。濟寧等地現今也沿用「五四學制」。
(3)小學生回歸擴展閱讀:
小學教育的關鍵:
小學教育並非不要成績,而是要警惕分數的裹挾,要遠離對成績的崇拜,從而回歸其本真,進而讓孩子們的學習生活多一分活潑,讓小學老師的教書育人多一分從容,讓家長的心態多一分淡定。學校除了教授必要的基礎知識,更應該培養孩子學習興趣,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引導並激發孩子去探索世界。
相較教學成績和學習分數,前者應該被提到更高、更顯著的位置。很多發達國家對小學教育的清晰定位與堅定實施,也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的重要性。否則,身背分數獎懲重壓的教師,必然會將成績壓力傳遞到教學中;
孩子們失去的豈止是童趣,還有學習熱情與探索興趣;不僅對小學生身心成長無益,也不利於民族未來創造力的提升。一個泱泱大國,當創新水平與人力資源還不匹配時,我們是否反思過這與小學段師生的神經過於緊綳也有關系呢?
無論是從兒童的身心特點和成長規律來說,還是從國家的教育要求來說,小學生都應有理由、有時間、有機會體驗到活潑成長的樂趣,不該過早產生學習的疲勞感,更不該產生對學習成績的恐懼感。
小學教育亟待卸掉不該有的沉重包袱,回歸寬松的教學和學習氛圍,回歸該有的從容與淡定。做到這一點,需要對小學教育定位重新認識,對小學教學成績逐漸淡化,對小學課程與活動統籌安排,職能部門及學校堅守底線,明確拒絕外來干擾。
『肆』 記得澳門回歸那天,小學生遊行,那天喊的口號是什麼
迎接澳門回歸標語口號公布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10月11日 16:41 中央電視台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國務院港澳事回務辦公室今天公布答了迎接澳門回歸祖國的標語口號。標語口號共10條: 1、熱烈慶祝我國政府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2、澳門回歸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國恥,澳門進入歷史新紀元 3、澳門回歸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重要一步 4、「一國兩制」是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的偉大創舉 5、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實行「澳人治澳」、高度自治,保持澳門長期穩定發展 6、堅持「一國兩制」方針,完成祖國統一大業 7、澳門基本法是澳門長期穩定發展的根本保證 8、學習澳門基本法 宣傳澳門基本法 貫徹澳門基本法 9、同喜同慶迎接澳門回歸,同心同德走向嶄新時代 10、澳門的明天更美好 做參考吧
『伍』 小學生回歸幼兒園可以組織那些活動
小學生回歸幼兒園的話,可以組織啊幼兒園的小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穿衣服比賽呀,穿鞋比賽等活動。
『陸』 如何使小學語文教學回歸生活
《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說過:「教育必須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須通過生活才有效。」所以,我們應當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的生活,架起生活與語文學習的橋梁,讓語文教學返樸歸真、回歸生活,這樣才能讓語文教學充滿活力和希望。
那在具體的語文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該怎樣去做呢?
一、創設生活情境,再現生活,化抽象為具體
善於把握和利用生活中資源,能把抽象的語言表達得更形象。在課堂中創設再現教材內容、激發學生自己去琢磨、嘗試、發現的相關情境,能有效縮短教材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如在教學《搭石》一文,我事先了解到城裡的絕大部分孩子因為沒見過搭石,更沒走過搭石,缺乏搭石方面的感性認識。於是,我在前一天傍晚冒雨趕了很多路,找來十多塊舊磚塊(在選擇磚塊時,我又根據教材中的細節描寫就新舊磚塊作過認真對比:新磚塊太平整,走起來不能發出文中形容的「踏踏」聲,只有舊磚塊才能產生這種效果)。當學生學到「什麼是搭石」時,我就讓他們學著文中的描述親自來「搭一搭」。第一次搭的學生只能將大概的意思用一排磚塊表達出來,但未能把握「二尺左右間隔」的含義,距離搭得很密。此時,我就我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這里的「搭石」和文中的「搭石」在方法上有什麼區別?反應快的學生馬上發現了其中的奧秘:同學搭的搭石沒有按「二尺左右間隔」搭。我就因勢利導,「那麼,就象這位同學搭的密密麻麻多搭些石頭在這兒可以嗎?」同時又請學生上來擺設並試著跨一跨、走一走,學生馬上得出結論「不可以」,學生在嘗試過程中認識到:「二尺左右的間隔」是根據生活經驗得出的合理間距,具有較強的科學性——既方便人們一步一步邁步子,又不會阻礙水流的通過,搭石也才會更堅固。至此,關於「搭石」是什麼、怎麼搭的等問題,學生已也然於心。
搭石完成後,為了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文中俗語「緊走搭石慢過橋」的內涵,我再次安排幾名學生分組上來走一走,邊走邊體會「走得快容易保持平衡」、「不能搶路,也不能突然停住,後邊的人沒處落腳就會掉進水裡」、「動作協調有序,還有踏踏的聲音」等等。
在此基礎上,我緊緊抓住「情境創設」的目的和意義展開深化,讓學生從中明白:作者對「搭石」描寫如此細致生動,用詞如此科學和准確,是他親自實踐、仔細觀察、認真體會的結果;同學們對課文的掌握如此輕松,一點不覺得枯燥反而充滿樂趣,也是因為大家動手實踐、認真觀察和體會的結果。課文內容的描寫都來自真實的生活,在課堂中讓學生體驗現實,就是要以生活為情境,回歸生活,用形式多樣的生活材料為課堂增添樂趣,化呆板為生動。「情境」強化了學生的感受,使他們由「近」感到「真」,由「真」感到「親」,在如臨其境之中不斷產生共鳴。
二、以自然為依託,把自然融入課堂,化枯燥為愉悅
「大自然是人類生活的根基,智慧的源泉。大自然的萬千姿態、絢麗色彩及富有音樂感的聲響,又成為對兒童進行審美教育的課本。我們應該順乎自然,利用兒童學習語言的經驗,讓兒童回歸大自然,投入周圍世界寬闊而豐富的懷抱中去。」的確,大自然是最豐富、最生動的教材,大自然課堂也更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感。如在教學《爬山虎的腳》一文時,正好我們學校操場東邊就有完整的一面牆長滿爬山虎。於是我就讓孩子們帶上語文書和筆,直接將課堂搬到了操場。我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著重抓住以下環節:一是讓孩子們實地觀察爬山虎的莖、葉、腳,讓同學之間互相說說看到的樣子,由同學互相記錄,然後到課文中去找到相應的句子,和作者比一比誰說得好。二是讓孩子們到文章中去讀讀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然後到實際的爬山虎身上去尋找答案。三是將現實中觀察到的、文中沒有描寫到的關於爬山虎的一些細節,在課文後面進行補充描述或續寫。在這三個環節之中,同學們始終充滿興趣。在同學們依託「自然」這一教材自學了本課後,我組織大家開展「你問我答」,即以課本為題目,以觀察到的爬山虎為內容展開競賽。孩子們因為有了先前「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鋪墊,充滿自信、對答如流。他們在自然情境中學會了相互切磋、取長補短、合作學習。同學們情感高漲和歡欣鼓舞之時,正是知識內化和深化之時,既緊扣教材特點,又突破教材難點。
以自然為教材,變抽象為具體,變間接為直接,從而使課堂充滿生活情趣,讓教材中那些原本顯得「枯燥」的內容,在學生都變成了具體、直接、生動的對象,可聞可見。學生對這樣的教學能不感到愉悅嗎?
三、在生活中創新,延伸拓展教材,化單一為多彩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內容廣泛,其潛在的生活美更是豐富多彩。生活是一切創作的源頭活水,語文教材中所選的習作,都是對生活的高度概括,真可謂來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學生怕上作文課,總覺得作文沒東西可寫。於是我在引導學生多讀書的同時,更重視引導學生學會遷移,即學會在生活中求創新,延伸拓展教材,化單一為多彩。如在閱讀了名著《西遊記》中「豬八戒偷吃人參果」一節後,我就專門買了一些人參果,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嘗一嘗(每人分別嘗一小塊),然後讓學生二度創作《「豬八戒」吃人參果》;學生在作文中不知如何描寫心理活動,我就從家裡搬來一盆罕見的「落地生根」植物,用它做獎品,層層設計懸念(會是什麼禮物?這次是誰獲獎?下次有我嗎?為什麼老師給他這樣的一棵?……),舉辦了別開生面的表彰會,學生的心情從頭到尾都在變化,表彰會開完了,學生的「心理活動片段描寫」也收到了奇效,學生們感嘆:「哦,原來生活中的心理活動描寫並不難,只要寫出真實感受就行了!」顯然,設計層層懸念的目的就是為學生的心理活動描寫做好有效的鋪墊。為了學生在作文中能更好地添加提示語,我又充分地運用文本,常常要求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和課文的理解,給課文添加各種各樣的提示語,感受語言的魅力。在實踐中充分認識到,從課堂這一教育的主體區域延伸開去,通過生活中多樣性的教育活動延伸和拓寬教育空間,有利於豐富「教育源」,促進學生身心素質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使學生的心靈身在學校中無處不受到滋潤、感悟,從而提高教育的整體效益。
『柒』 如何讓小學數學回歸現實生活
陶行知說過:「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生作用並真正成為教育。」《新數學課程標准》十分重視數學教學與生活的聯系,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一句話,道出了數學教學的生活性,體現了「數學源於生活,寓於生活,用於生活」的思想。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於生活而最終服務於生活。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應注重「生活化」教學,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教學,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再身邊,領悟到數學的魅力,感受到數學的樂趣。
一、課前預習貼近生活
在課前預習時讓學生貼近生活,認識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是生活中關於數與形的經驗的提煉和抽象。小學生數學認知結構的形成,首先依賴於生活實踐活動,而課前預習,便是學生進行實踐活動的良好條件。
如在教學第四冊《千克與克》的認識時,我先讓學生在家裡了解哪些物體或包裝上標有千克或克的字樣。到學生上課時,學生爭先恐後匯報:一袋大米25kg,一包鹽500g……在熱烈的討論交流中,教師畫龍點睛讓學生明白:稱較重的物體用kg作單位,稱較輕的物體用克作單位。並理解了1kg=1000g的數量關系。通過大量的課前預習實踐活動,使學生明白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數學知識在生活中處處存在,從而激起他們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
二、藉助生活經驗突破教學難點
學生不是一張白紙,在他們的頭腦中已經積累了許多生活經驗,而這些經驗起到了溝通實際問題與其數學含義的橋梁及思維杠桿的作用。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努力把數學知識置於實際情景中區,幫助學生利用生活經驗來理解數學問題,以突破教學中的難點。
如在教學「歸一應用題」時,學生理解和掌握了例題後,可以引導學生分析例題的結構,根據例題結構在生活中尋找類似的問題。有的學生能舉出這樣的例子:「2個冰激凌1元錢,5個冰激凌多少錢?」「1支鉛筆5角錢,6支鉛筆多少錢?」
教師先肯定積極提問的學生,再讓全班學生動筆算一算,學生不但能夠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而且能有意識地去關注現實生活,從生活中發現、獲取數學知識。
三、強化數學學習的生活實踐
生活是知識的源泉,數學源於生活,也必須植根於生活。教師在教學時應根據數學的這一特點,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從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事物出發來學習和掌握數學。老師要具有應用意識才能在備課及教學過程中,不死板地照本宣科,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把教材內容與「現實生活」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既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也可以減少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陌生感,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知道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應用,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四、運用數學解決生活問題
在數學教學中要創造條件,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研究、探索、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生活問題。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是學習數學的最終目的。由於課堂時間有限,所以作業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是知識鞏固、積累、實踐和創新的天地。如學習了地磚面積和房間面積的關系後,可讓學生根據地磚大小和要譜的房間大小計算出需要鋪一間房間的總塊數,學習了統計知識和百分比後,可要求學生統計出全校學生人數、男生和女生與全校學生人數的比。還可讓學生隨媽媽上街買菜感知1千克、500克有多重;或讓學生實際測一下教室的長、寬和高,以及門、窗、黑板的長和寬並計算教室粉刷的面積,鋪教室地面所需的地磚數等。通過實際操作,幫助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於生活中,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分析能力、運用及計算能力。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在生活的實踐中,學到了數學知識。
五、結束語
荷蘭著名學者斯塔爾說得好:「學習數學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這種再創造。」的確,數學是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來的,它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又用於生活。數學生活化的命題切合了素質教育的本質,值得進一步開拓創新。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我們的數學教學也應滲透到生活的每個角落。總之,讓學生的生活走進我們的數學課堂,既有利於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又有利於知識的學習、能力的提高和可持續發展,更有利於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只要我們能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從他們的生活實際出發,在數學和生活之間架起橋梁,學生就一定會親近數學,運用數學的意識就會不斷增強,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目的。
『捌』 我是一個五年級的小學生,我想知道有關回歸後的香港的資料
【一國兩制續繁榮】
一國兩制是當年解決香港問題的創舉,也是香港持續繁榮的基石。香港擁有自己的標志,也就是區旗和區徽,同時香港也擁有與中國內地有別的社會形態和經濟模式。
【香港的區旗和區徽】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以紅色作底色,紅白兩色象徵一國兩制,中央有一朵五星花蕊的白色洋紫荊花圖案,洋紫荊是香港的象徵,盛放的洋紫荊象徵著香港的繁榮,紅色的背景象徵著香港永遠背靠祖國。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徽是代表香港的徽章。區徽模仿香港區旗的設計,內圓有一朵白色洋紫荊花,紅色底色。外圈為白底紅字,寫有繁體中文「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及英文HONG KONG(香港)。
【獨特的社會和經濟】
香港在回歸後保持自己原有的社會制度和經濟運作模式,香港有獨立的司法制度,香港發行和流通自己的貨幣港元,獨立發行郵票(郵票的標記是「中國香港」),在國際體育比賽上,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參與國際體壇的盛事。香港以獨立的身份「中國香港」參加世界貿易組織和很多其他國際組織。香港運行自己成熟的財政和金融體系,也有自己的出入境政策。截至2007年年底,全世界170個國家和地區的公民或居民可以免簽證進入香港。
【回歸十年說變遷】
在2007年,香港已經回歸祖國十周年。十年裡香港穩步發展,依然是「東方之珠」。十年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與香港市民一起,戰勝了亞洲金融風暴、非典型肺炎等一系列的困難,經濟得到穩定、恢復和發展,民生得以改善。回歸十年的時刻,香港經濟強勁增長,2006年新股上市的集資額更超越紐約,僅次於倫敦。十年前,國際社會曾憂慮香港前途。1995年,美國《財富》雜志曾刊登《香港已死》的文章,預言香港在回歸後將日漸衰落,但2007年6月28日發行的《財富》雜志在香港回歸十周年前夕公開發表文章,坦誠當年的預言完全錯誤。
十年來,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地位不斷穩固和提升。國際上給予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持有人免簽證待遇的國家和地區數目,由剛回歸時的四個,增加到2007年六月時候的134個,但香港政府為此做出了大量努力,香港遊客說歐盟給予香港特區護照免簽證待遇花了四年時間,說服日本給予免簽證待遇更花了長達七年時間。十年來,香港與內地的交流繼續不斷加強。香港居民與內地居民通婚的數目,2006年與1997年相比上升了七倍,而香港女性居民嫁給內地居民的數量十年間上升了八倍。
回歸後的10年,香港經濟結構已明顯轉型:製造業占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已從1997年的8.3%減至2006年的3.5%。服務業占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則從78.8%上升至87.4%。在1997~2006年期間,香港所有服務業的凈產值平均每年實質增長2.4%。10年中,香港就業人數持續從製造業轉往經銷貿易業、金融、保險、地產及商用服務業,以及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
『玖』 關於香港回歸9周年的小學生文章
感想要自己寫,有句話說的好,別人幫著寫的文章是太監的文章:沒有激情。為了他以後的專成長,一定要他自己屬動筆,你可以啟發,但不能代勞。2006年可以總結出許多有意義的時刻:××誕辰××周年,××成立多少周年,可為什麼當寫到香港回歸9周年就要讓你激情彭湃呢?
『拾』 澳門回歸,小學生應該做些什麼
你好小學生,澳門已經在1999年就回歸祖國了,小學生不用作什麼,你們還是像往常一樣上課,放學和生活就行了,你們要做的就是記住澳門回歸祖國的日期,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