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小學生人格教育與學習能力
這個周日,我准時的在8:20分坐在了沙發上,打開了電視機,收看河南台法治頻道播出的由於丹老師主講的《中小學人格教育》專題講座。
於丹老師在人格教育中主要為我們強調了一點:在我們中小學生所要完成的必修課中,不僅僅是學習。我們還要懂得怎樣自我控制一些不好的習慣,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師,懂得很好的處理一些人際關系與學習做一些簡單的家務勞動等。
看完了於丹老師為我們上的這一堂課,使我受益匪淺。從前,我以為,只要學習好了一切都不是問題。爸爸媽媽盡量的給我騰出大量的時間供我學習,除了學習,家裡的任何一件事我都不用去做,任何一件事都不用我去操心。爸爸媽媽把什麼事都安排的井井有條,等著我去享受他們的勞動成果。甚至讓我誤以為這都是他們應該做的,只要我學習好就行了。
聽了於丹老師說的孔子的一句「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話後,我才頓時恍然大悟:原來學習並不是最重要的,比學習更重要的還有許多我們需要學會做的事,而首當其沖排在第一位的,便是怎樣做人。
做人其實也是一門學問,其中包括道德、禮儀等等。而我們小學生除了要做好道德、禮儀方面的學習之外,還要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一個人,就算學習再好,但卻不能自己照顧自己的話,那麼就算他四肢健全,也是一個廢人。所以我們從小要幫爸爸媽媽分擔一些家務,比如拖拖地,擦擦桌子,洗洗碗等,不要過多的讓爸爸媽媽幫你干一些事情,要先自己學著試探性的先做,實在不會的話再讓爸爸媽媽來幫忙。
於丹老師講的這一堂課,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在我們中小學生的必修課內,最重要的並不是學習,學會了怎樣做人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連這些都不會的話,就算學習成績再好,也是一個不具備健全人格的人。
大人們常說,要想成才得先成人,所以,作為一名小學生,要成長為一名優秀的合格人才,需要學的很多很多,不只是學習,不是嗎?
② 如何培養小學生健全的人格
我從事班主任及德育工作十多年了,從最初的憑感覺做學生的道德教育到現在能比較理性的工作,其間確實經歷了很多徘徊、反思。教學有法,貴在得法,德育教育更是這樣,在此,願和大家分享。 一、完善人格培養勢在必行 現在,社會上一些青少年的不良現象讓人揪心。比如,有的孩子以大欺小,強行向低年級學生索要錢物;有的毫無責任感,長期沉溺於網路游戲,無心學習……他們雖然不是大多數,但他們傷害他人,危害社會,已成為極其嚴峻的社會弊病,社會道德急需更新。教育家裡考納認為,學校應該也必須承擔起完善孩子人格的重任。因此,學校在道德教育方面扮演的角色已猶為重要。我們進一步來看: (一)從目前來看,兒童很少從家長那裡得到道德方面的教育。從大多數而言,家長往往關注的是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在道德上疏於引導。 (二)一個社會,不管現存價值觀有多麼沖突,它仍然有自己的公共倫理道德。比如,禮貌、公正、誠實、責任、法制、寬容、民主、尊重等。而上述道德品質的培養,學校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三)當今世界,人類或者說人類個體面臨的最大問題,道德領域是重中之重。比如,人類同自然資源的沖突,人應該秉持什麼樣的人生態度走過一生,人與人之間應該怎樣相處等。 (四)學校進行道德教育,其陣地是廣泛而多元的,利於實施。比如,《國旗下的講話》,進行的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以及規范、禮儀等方面的教育。田徑運動會進行的是友誼、拼搏、健康、紀律等方面的教育。 (五)社會越來越關註:勞動者除了具有勞動技能之外,其健全的人格也頗為重要。比如,勞動者應該誠實、自強、熱愛本職工作,與他人能和諧相處,並且密切配合等。 由此來看,不管是學校或是家長,除了關注對孩子學業成績加以關注,還應加強道德方面的教育,以促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完善人格培養從何入手 (一)培養小學生的道德意識。 通過各種活動告訴他們,不具備道德意識的人就不是一個好人。道德意識包括要領會道德價值觀、換位思考、道德推理、作出道德決定.道德反思等方面。道德價值觀,指對生命和自由負責,誠實、忍耐、勇敢、禮貌、自律、友善、同情、正派、責任等。理解了上述內容,我們才有可能進行自我的道德反思,像古人說的,「吾日三省吾身」。 (二)培養小學生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由良心、自尊心、同情心、熱愛真善美、自我控制、謙卑等構成。良心包括認知和情感兩方面。認知方面指的是知道是正確的。情感方面指的是感到有責任按正確的方法去做。很多小學生明明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但沒有責任感按照正確的去做,這是一種道德不健全的標志。自尊心,指的是正確估計自己,正確對待自己。我們教育學生形成正確的自尊心非常重要,因為很難想像不尊重自己的人會去尊重別人。同情心指與別人在感情上和諧一致。每個兒童的同情心的特點不一樣,老師及時將其把握住,可以促進他們較早地與別人進行情感交流。熱愛真善美是完善人格的最高表現,這些人不僅僅把道德作為一種責任,而且把道德作為一種需要。自我控制要求我們在每時美刻都不要失態,不要脫離人生的軌道。很多青少年吸毒,群毆,這些行為的出現都是自我控制不強造成的。謙虛,是完善美德的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里考納將謙虛的反面傲慢稱為精神的癌症。謙虛的品行能使人精神健康,並且預防精神癌症。 (三)培養小學生表現出正確的道德行為。 道德行為是道德意識和道德情感結合的產物,它由道德能力.意志和習慣構成。道德能力就是將道德判斷及情感轉變為實際道德行為的能力。道德意志可以幫助我們全面分析和正確對待道德問題,從而抵擋壓力,抵抗誘惑。道德習慣是大量反復實踐之後才形成的。因此,當兒童出現誠實、幫助別人、謙虛等行為時,應該鼓勵他們多次重復這些經歷。 三、完善人格培養之教育實踐 我們應為人師表,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要尊重他們的人格,多做正面的引導,不讓孩子難堪,不要出現有傷害他們自尊心的言行。要熱愛學生,通過對學生的愛使他們樂於接受來自老師的道德影響。還應將道德教育放到具體的實際情境中,讓道德教育有所依託,作到有的放矢。我們還應與學生建立一一對應的情感模式,了解每位學生的優缺點及他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幫助。 教室是學生進行道德交往的主陣地,老師應努力創造和諧的教室文化。這就需要老師組織很多的活動,讓學生相互認識和了解,從而達到相互尊重,相互肯定,相互關心。還應將集體意識,集實施體責任感,集體榮譽等作為重點,鼓勵每位學生為班集體多做貢獻。 將道德紀律的堅持進行到底。教育心理學認為:紀律不僅僅是對某些錯誤言行進行約束的手段,而且是一種道德教育的機會,紀律的最終目的是實現自律。那麼,我們如何實施道德教育呢?首先,我們老師自己應該明確意識到:教師本身就是道德權威,老師有權利和義務教育學生學會尊重和負責任,使他們自覺遵守各類行為規范。教師應讓學生參與班級紀律或制度的制定,讓制定製度這個過程為所有人熟知和認可。對違紀行為的處理對策也應讓學生參與。處理違紀行為本身也是一種教育方式,違紀行為處理得當有利於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紀律,修正自己的錯誤,並且更加負責任的遵守紀律。 每周一次的班隊會對培養學生完善人格具有重要意義。為什麼這樣講呢?班隊會上,每位學生都有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大家面對面,問題極容易擺出來,並且為所有人了解;其次,當問題出現時,以尊重和負責任為主流的正確價值觀會明顯占上風,並反復沖擊學生,這必將使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判斷,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習慣。 在學科教學中進行道德教育的滲透。這學期,我們要求所有科任老師都要撰寫德育論文,所要貫徹的就是這個觀點。里考納認為:各科課程在價值觀教育是個「沉睡的巨人」,其潛力是巨大的。比如,體育課上,老師可以介紹著名運動員的成長歷程,他們的成功和付出的艱辛;在語文課上,老師可以將文學作品中的榜樣性人物作為價值觀教育的載體。 培養學生的學習責任感,應當成學校教師的常規工作來抓。老師自身應該意識到,學生厭學,不務正業這個現象本身說明了我們道德教育的失敗。多數學生沒有自己的學習目標或者說學習目標極低。如果班級文化不能激勵學生努力鑽研,學生本身也並不關心學習的質量,那不得不說這是德育基本職能的喪失。 經常呈現大量事例,鼓勵學生作出道德反應。比如:請學生談社會生活和學校班級中的道德問題,並加以評述;開有關故事會;舉出道德兩難的問題,讓學生續編情節;啟發學生敢於正視自己,敢於自我批評;編小品,讓學生換位體驗別人的立場,如扮演清潔工。 道德教育需要多方面配合才能見實效。從某種意義上說,校園內的一些不良現象其實是社會不良現象的延伸。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道德教師,應該引導家長認識到這一點。當孩子的道德教育問題已經由社會、家長、學校共同來討論時,事情就會好辦多了。
③ 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人格品質
班主任如何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呢?
(一)、尊重學生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理念,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它包含三層意思「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因為每一位學生都是生動活潑的人、發展的人、有尊嚴的人,班主任要關注全班每一位學生,而關注的實質是尊重學生。不尊重學生,就無法談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因此,尊重學生,是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的前提條件。
(二)、賞識學生
教育與人性的最佳切合點是什麼呢?是賞識。這是中國陶行知研究會賞識教育研究所所長,被譽為「中國第一位覺醒的父親」周弘歷經20年磨難探索出的結論。
賞識就是通過激勵、表揚手段肯定學生的優點、長處,鼓勵他們不斷追求成功,不斷走向完善。教師對學生的賞識其實質就是對學生的一種積極「暗示」,屬於一種正強化行為。賞識對學生個性的發展,人格的健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班主任要賞識每一位學生的獨特性、興趣和專長;賞識每一位學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現出來的善意;賞識每一位學生對權威質疑和對自己的超越。賞識能培育學生的信心、責任心、興趣、愛好;賞識能開發學生潛能;賞識能發展學生個性。因此,賞識學生是班主任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的基礎。
(三)、長善救失
長善救失是《學記》所倡導的一種教育思想,也是迄今我國德育工作一條重要原則,旨指教育過程中,教師要發揚學生自身的積極因素,即優點長處。克服學生的消極因素,即缺點短處。
班主任塑造學生健全完美人格,長善救失,是重要的手段和方法。因為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即使最優秀的學生,人格全貌也不可能「完善無缺」。班主任要善於利用學生的積極因素,幫助他們揚長避短,擇善去惡,強化優點,淡化缺點。此側重培優而言。另一方面,即使品德最差的學生,身上也存在積極的因素,只是因他們身上消極因素佔了優勢,積極因素被掩蓋了,只要班主任懷著積極的心態,留心注意,總能找出隱藏內心深處的「閃光點」。班主任捕捉閃光點,誘發閃光點,使其自身逐步增長其克服缺點和錯誤的的內在精神力量,促使其內部矛盾轉化,這是最有效的教育措施。此側重補差而言。最後,長善救失,要選准教育時機,不論是完善優秀生,還是轉化後進生,抓住契機,及時教育,以達最佳效果。
(四)、培養習慣
習慣是一種慣常行為模式,有人講,習慣即人格,它有巨大的力量,好的習慣可以造就人才,壞的習慣可以湮沒人才。班主任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就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一個人有多少種行為,就會有多少種習慣,無論是內隱行為,還是外顯行為,概不例外。那麼,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呢?在班主任掌握神遊學生心靈的本領,營造和諧的班級育人氛圍,實施班級綜合實踐活動,以及運用長善救失方法後,班主任還要做到以下三點:
1、讓學生懂得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
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用傑出人物的好習慣成就大事業的事例,對學生進行教育,還要讓學生知道什麼是好習慣,什麼是壞習慣,更要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
2、教師、家長示範,學校、家庭齊抓
學生一半時間在學校度過,一半時間在家中度過。因此,班主任要加強與家庭聯系,共同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另一方面,教師和家長嚴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身修養,要時時、處處做學生的榜樣。
3、有目標的持久訓練
美國的心理研究表明,養成一個習慣需要21天。這是一個大致的概念,不同的個體,不同的行為習慣,訓練起來,時間也不相同。但是有一條,一個良好習慣的形成,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這一點是肯定的。我們開展「一加一減」活動,即根椐學生實際,在30天內培養一個好習慣的同時,去掉一個壞習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新的時期,新的特點,我們堅信:班主任掌握了神遊學生心靈的本領,營造了和諧的班級育人氛圍,實施了班級綜合實踐活動。那麼,必然塑造出學生健全的人格。
④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人格
一、培養生活自理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育技巧的全部訣竅就在於抓住兒童的上進心,這種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兒童自己不求上進,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養出好的品質。可是只有首先看到兒童優點的地方,兒童才會產生上進心。自信心和上進心是成功的重要支柱,然而目前獨生子女、留守兒童的狀況卻令人擔憂:許多孩子在家庭的呵護中變得膽小怯懦,缺乏自信,凡事都想讓爺爺、奶奶或父母代勞。為此,我校每學期都會開展衛生每月一評、學生自理能力大比拼等系列活動,活動時採取了櫥窗專欄公布成績、校會表揚、流動紅旗、物資獎勵、將表現寫進期末操行評定等多種形式來激勵學生上進心,通過活動學生剛入校時的垃圾亂扔等等壞習慣都逐漸改正了,我班學生胡良美在一次班會課上興奮地說:「以前我被子不會疊,衣服不會洗,現在全會了!」雖是一句簡單的感言,卻從側面告訴我們這些活動的有效性,給我與我的同行們很大的鼓舞。其實家庭的教育觀念和教養方法也直接影響著學生自信心的形成。所以我在學生家長會上建議家長天天向孩子發出「你一定能做好」的正面信息,使他們逐漸形成「我一定行」的良好心態,並經常與一些「問題學生」溝通,真切了解他們的想法,並及時將這些信息反饋給他們的監護人,使其能配合學校做好工作。同時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能夠促進學生的自我肯定,這是對高尚人格渴望和追求的最為重要的內部動力。一個對自身價值持 積極態度的學生,必然是「志存高遠」,以歡快、充實、進取的態度生活。因此我在平時工作中力求讓學生覺得自己很能幹。教育學生的最好時刻應當是在他們的行為表現良好時,對良好行為的強化和贊美可以使學生越來越滿意自己,也就越來越有自信心。比如說我們班的留守兒童倪銘浩,作業書寫不工整,生活自理能力差,經過家訪等方式,溝通交流,表揚其進步,學生自信心増強了,成績穩步提高了。
二、培養學生的自製力,剋制不正當慾望。
我們工作的方向是要指引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實行自我管理。學生的個人發展同其他事物的發展一樣,內因起決定作用,所以培養學生的自製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怎樣培養學生的自製力呢?就是要教會學生克制不正當的慾望。學生希望別人把自己當成人看待,獨立解決自己的問題,有自製的願望。針對這一心理特點,採用恰當的做法培養學生的自製能力。自製能力是以自我約束為基礎的,為了很好地培養學生抑制自己的慾望約束自己的行為,養成良好的自製能力。我還充分利用教室內張貼的《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中小學生守則》,讓學生熟記這些內容,用它們時時約束自己的言行,逐漸養成自覺良好的行為習慣。對於一些自製能力差的學生,我總會進行個別談話。如 我們班 學生倪宏清,從小父母就常年在外打工無人管束,所以養成了不寫作業的習慣,在被學校老師發現後,我先後多次找他談話,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他明白養成認真做作業的自製力,剋制不正當慾望對自己未來人生的重要意義,在一段時間的洗禮後,他不僅改掉了不寫作業的陋習,而且學習也有了不小地提高!良好的自製能力會使學生從中獲得光榮感和幸福感。只要教者「有心」,時間長了學生便能養成很強的自製力,這其中得到的精神享受遠非物質享受能比。
三、長期磨練形成習慣,啟發學生的自覺行為
自覺努力是取得成功的基礎,自覺與自信、自製分不開。學習要出類拔萃就要靠自覺行為。這種行為是自發的內在的,不是靠外界的壓力和干預,而是經過長期磨練形成的。比如在學習方面,為了培養學生的自覺性,我總是放手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總結優勢和找出薄弱環節,揚長避短,由學生自己合理支配時間。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學生會把這種自覺習慣看成合理正常的,做到學習認真刻苦。又如每天的午睡課僅在學校校園內安排了一位值日學生,啟發學生自覺遵守午睡紀律,以集體利益為重,這很利於養成自覺習慣。再如平時的生活中為了培養學生的自覺性,我在班會時總要求大家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做到「心中有他人」,對學生,在清明節、母親節、教師節期間開展「感恩在我心」自我大行動,對學生進行愛黨愛國教育,在「好吃零食風」盛行時進行勤儉節約教育……等等諸多的活動讓學生把尊敬父母、師長,熱愛祖國,勤儉節約,不亂花錢等作為一種自覺的習慣,為自身的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利用豐富多彩的少先隊活動,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成長規律,班級充分發揮少先隊的組織作用,開展做「文明學生」為主題的班隊活動,使學生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文明習慣。號召學生學習身邊的榜樣,和他們比學習,比進步,比提高,促使學生達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之目的。
由此可見,良好的人格品質會使學生終生受益,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格品質是非常重要的。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善於引導學生自我求成,力爭上進,要善於捕捉每一個有用的信息和時機。唯有如此,才能和學生有效地溝通。真正把自己的工作責任落在實處。
第一,教師要加強師德建設,樹立正確學生觀,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樹立教師良好形象。例如:教師帶頭講誠信,學會寬容,禮讓,說到做到,對學生一視同仁。普通話課內課外都要講好,帶頭營造推廣普通話的良好氛圍,處處事事為學生做出表率,在潛移默化的教育中養成好習慣。
第二,家庭教育要從落實家庭教育常規入手,從家長自身做起。如:對長輩有禮貌,養成按時學習的習慣以及生活,勞動習慣。通過家長學校,家訪等創建學習型家庭等不斷提高家長綜合素質,創造和諧的家庭教育氛圍,讓學生做到在校在家一個樣,促進行為習慣的內化,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提高教育實效性。
有位哲人說過:「成才必先成人,一個人只有把知識和崇高的國格,高尚的品格,優秀的性格,健康的人格結合在一起,才能成為真正的人才。」由此可見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性。小學階段更是健康人格培養的關鍵期,要充分挖掘校園文化環境,課堂教學主渠道,班隊活動等方面的人格培養因素,促進小學生健全人格的構建與培養。
培養學生良好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心理素質的形成,主要靠班主任老師的啟發誘導,熏陶影響。因此,班主任是小學生成長過程中最直接,最具體的引路人,是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塑造者。班主任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的任務是繁重的,艱巨的,長期性的,不僅要有方法,還要有耐心與毅力,尤其是對待一些特殊群體(單親,問題學生等),需要教師付出加倍的愛心與信心。
綜上所述,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不斷反思自己的不足,因為培養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不是一件簡單輕松的事,而是一項繁重復雜的工作,內容也包羅萬象。小學生的良好品德不僅僅是在學校進行教育就能形成的,它還需要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協調,創造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才能真正地使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品德習慣,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⑤ 小學生的心理特徵有哪些
一、小學生常見心理問題
(一)入學適應問題
兒童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有一個逐漸適應校園生活新環境的問題。對小學一年級的新生來說,從校園的自然環境到教師同學這樣一種人際關系環境都是陌生的,還有學習的壓力,校規校紀的約束等,這一切都構成了新入學兒童心理適應的嚴峻挑戰。對於部分心理發展迅速的學生,以及在幼兒園受到過入學准備教育兒童,他們能很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但部分兒童則會出現適應不良現象。這種適應不良大多表現在:產生情緒障礙,如焦慮、不安、抑鬱、害怕等;注意力不夠集中,爾後對學習失去興趣;不能約束自己,總是違反紀律等。一般經過幾周的自我調節能夠逐漸適應,少數學生可能會持續數月之久。通常個性內向、膽小、謹小慎微、急躁和情緒不穩定的學生容易出現入學適應不良。
(二)學習方面的問題
生理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由於學生學習競爭加劇,學習負擔過重,同時學校、教師、家長又過分看中分數,給小學生造成嚴重的生理和心理壓力。據遼寧教育研究院的一份統計資料顯示, 1995 年遼寧省中小學生課外作業量高於國家教委規定標准 60% ,而許多家長還給子女開「小灶」,使學生夜讀時間越來越長,多數城市有近 70% 的中小學生睡眠時間不足 9 小時。加之現有的教學內容偏難,對學生學習的自立性更是雪上加霜。在如此重壓下,學生身心受到了極大損害。兒童年齡越小,學習過程中越容易產生疲勞,如果學生的學習持續時間過長,很容易造成學習疲勞,若學生長期處於疲勞狀態,會使其視力下降,食慾不振,面色蒼白,大腦供血不足,瞌睡,失眠,頭熱,腳冷等。在心理方面則會產生抑鬱,煩躁,信心不足,記憶力減退,注意力難以集中,思維遲緩等現象。
(三)厭學與逃學問題
據調查,有厭學情緒的小學生占總數的 5% —— 10% 。這些小學生主要是對學習缺乏興趣,學習比較吃力,導致長期跟不上進度,又缺乏趕上去的勇氣和毅力,教師也沒能及時地給予鼓勵,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此,他們或者在課堂上東張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動畫書或玩玩具;要麼就在課堂上打瞌睡;或者乾脆逃學、曠課,到處遊玩。有些農村的孩子厭學情緒還得到家長的支持,乾脆輟學在家,幫父母幹活,做生意等。還有一些優等生,由於心理承受能力較差,一旦別人超過自己或自己的目標未達到,就容易產生厭學情緒。
(四)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
人作為社會人,都有與人交往的需要,通過正常的人際交往、溝通,人就能獲得正確合理的社會知識經驗,同時獲得生活學習的知心朋友,獲得困難時的支持幫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會使人無法滿足依戀感,內心苦悶而無法宣洩和排除,影響了兒童正常的人際交往與心理需求,對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於目前的小學生絕大多數為獨生子女,他們在家庭交往的對象多為成人,在這種不協調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為中心」的「順境」下生活的,因此,學生普遍存在著較任性、固執、依賴性強的特點。當他們進入一個新的集體後,在集體中的位置已改變,但仍然以自我為中心去與人交往,因而在與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獨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難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從而致使小學生不能也不會與人正常交往。在與他人接觸中常出現過重的恐懼感,過強的防範心理,其結果是封閉自己。而且教師教育方法不當,忽視對學生人際交往技能的培養。小學時期,教師是學生理想的目標,公正的代表,他們希望得到教師的關心、理解與愛,教師如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指導幫助,反而橫加指責,學生則會感到失望,會有一種壓抑感,產生消極情緒,導致師生關系淡漠。這種以學生失敗而告終的交往還會在小學生與他人交往中遷移、泛化,加重人際交往的焦慮感。
(五)意志障礙
這類小學生主要表現為意志薄弱,缺乏行動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廢,容易上當受騙,愛說謊話,不能經受學校和生活帶來的正常競爭,不能正確地面對挫折,行動放任自流。中國的家長歷來很重視孩子的安全問題,對他們百般呵護甚至溺愛,因此造成孩子如同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任何風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自然當他們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就會無所適從,甚至採取消極的逃避方式,這種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一旦習慣化、穩固化,在一定的情境中挫折狀態即使有所改變,其行為卻仍以習慣化的適應方式如影隨形地出現。於是,消極的挫折適應方式也就轉化為較嚴重的、需要長期耐心教育的心理問題了。
(六)問題行為
問題行為是指擾亂他人或給個人身心造成妨礙的行為,主要表現為攻擊、逃避、自暴自棄等。按性質劃分,問題行為可以分為過失型和品德不良型。前者是指個體行為對組織紀律和社會一般生活准則的觸犯或違背,這種問題行為常常是由不恰當的需要、好奇、好動、試探、畏懼、缺乏經驗和認識力不足等因素所引起的,品德不良型問題行為,是指個體行為對一定的社會道德規范、對集體利益與他人利益的違背或侵害。這種問題行為一般是由錯誤的意識傾向或個性特點所造成的,因此表現出經常型、傾向性和有意性等特點。
(七)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指小學生人格的發展不協調。主要表現為心胸狹窄,嫉妒心強,異常固執,我行我素,人際關系緊張。
(八)依賴心理
由於小學生自身的特點,還沒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長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關心和愛護下,因此形成了小學生較強的依賴心理,首先表現為對環境的依賴,如天氣的變化不能適應,不知道添減衣服,需要老師或家長的提醒才行,否則很容易感冒。其次表現為自責傾向。這一現象在小學生中較多,危及著他們的心理健康。自責傾向是指當發生不如意的事情時,經常認為自己不好,對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懼心理。自責傾向的根源是對失去別人的愛不安。當學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師、朋友拋棄時,往往形成自責傾向,如,父母、教師對兒童過分嚴厲、專制,則挫傷了兒童自尊心,兒童感覺不到來自權威人物的愛,從而出現自責心理;當對別人的愛渴求過強時,一點小過失就會使小學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愛了,這樣的兒童往往有很強的依賴心理。
(九)考試怯場的恐懼心理
由於考試和升學的壓力,部分小學生臨考時處於緊張而又恐懼的情緒狀態。尤其是畢業班的學生,面對排名次和決定人生前途的升學考試,大部分學生感到精神緊張,壓力很大,他們渴望成功,也擔心遭到失敗。有的學生平時成績不錯,稍有一次失敗了,就懷疑自己的能力,過分自責,產生焦慮心理,導致對下次考試的擔憂,總怕自己考不好,甚至一到考場就心煩意亂,身體顫抖,本來應該答上的問題在腦中毫無印象,發揮失常。嚴重者還會出現生理異常反應,不能正常參加考試。長期這樣,會造成其心理變態,性格乖僻和行為異常。
⑥ 小學生的性格特點怎麼寫
小學生的性格特點想要更好的書寫,首先必須要抓住小學生的性格,最主要突出的地方才能更好的表達出來。
⑦ 小學生應該具備哪些好性格
——身心健康,終身喜愛運動的習慣;性格開朗,與人為善。
——誠信、守時、責任、正直勤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生活內務能夠自理,按時完成各種任務。不撒謊、不推委,敢於承擔。錯就是錯了,坦坦盪盪做人。
——感恩、付出。感受生活的美好,熱愛生活,充滿陽光;享受幫助他人付出的快感。
——保持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孩子自覺尋求知識而不是被動完成作業了事。孩子自己喜歡的事情會更加專注和持久。
——及時了解和掌握孩子的心理狀況,與孩子共同分擔郁悶難過,分享喜悅成功。在日常生活中滲透對生活的熱愛和積極向上的價值觀。
——灌輸和身教終身學習的習慣,我一直在學習,也幫助和引領鐵蛋養成了自覺學習的好習慣,不僅是看書看報看電視,生活中,旅遊中,與人聊天中,玩耍中,處處都是學習的場所。
——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並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高效學習,事半功倍。
——敢於表現,不怕出醜,把臉皮抹下來裝兜里,是我母親的口頭語,鐵蛋從小就被我趕著鴨子上架,練出了膽量和自信。
——抗挫折、耐壓、自控力,面對困難,具有獨立戰勝的勇氣和能力。各年齡段的孩子都應該有適當的體驗,這是成長的必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