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全識 > 關於小學生心理的論文

關於小學生心理的論文

發布時間:2021-03-05 05:07:47

① 小學心理健康論文

小學心理健康論文

一、氣氛和諧,方法靈活。
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年齡小,感知、思維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知識經驗都非常有限。故而,在教學內容上,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力爭做到深淺適度,精講巧練,符合兒童的智力發展水平以及已有的經驗。語文教學,關鍵在於一個「活」字,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容忍、寬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偏執,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熱愛、尊重、理解、相信每一個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要以表揚鼓勵為主,要善於傾聽不同的聲音,適時地選擇一個既合本意,又易於為學生接受的實事求是的表達,打動學生的心弦,引起他們的共鳴,使得課堂成為平等、和諧、圍爐夜話般的溫馨境地,在輕松和諧的氣氛中,讓學生想說就說,敢於表述不同意見,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
從小學生的心理發展上來看,他們在感知過程中,還不能自覺地調節和支配自己的感知,不善於對物體進行綜合分析,目的性不明確,無意性和情緒性明顯;在注意上,小學生是無意注意佔優勢,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異刺激所吸引,此階段,他們的有意注意也在發展,但還達不到完善的程度。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方法上,應該精心設置,有意注意、無意注意交替出現,教學中可採用直觀形象的教具、學具,也可以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例如多媒體電腦等,化抽象為形象,幫助學生理解。我們還可以推出課本劇,讓學生對課文進行創造、加工並演出,合適的篇目讓學生自編、自導、自演、自評,從而全方位地投入到了語文實踐中。通過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獲取了知識。
二、樹立榜樣,陶冶性情。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入了大量文質兼美的優秀篇章。同時也塑造了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有勤奮學習,刻苦鑽研,為人類社會的進步作出貢獻的科學家;有為保衛祖國,忠貞不屈,拋頭顱,灑熱血的民族英雄、鋼鐵戰士;有心地善良,樂於助人,勤勤懇懇的農民;有熱愛學習,人小志大的紅領巾;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民總理等等,古今中外,無所不包。這是一條極其精美、豐富的人物畫廊,老師應該讓學生在認識這些人物高尚靈魂的同時,引導學生把這些人物形象作為榜樣,樹立在心中。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他們或是具體、明確,或是間接、潛移默化地教育了學生,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心靈得到了凈化,情操得到了陶冶,形成了健全的人格。
例如,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我們可以先讓學生觀看電影《周恩來》,讓學生通過影片初步感知周總理的偉大人格。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老師引導學生體會文章字里行間所蘊含的人民對總理的真摯情誼,並啟發學生理解人民為什麼如此尊敬和愛戴周總理。課後可以讓學生搜集有關總理生前事跡的資料,並舉行一個匯報會,再讓學生討論自己應該怎樣學習周總理。通過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充分感受、理解周總理一心為公,為祖國、為人民甘願奉獻自己的一切等崇高品格。讓學生把這一形象作為榜樣牢固樹立於心中。
三、盡情渲泄,保持心境。
心理健康的人也有各種消極的心理體驗,此時,人總有表述的慾望,所以說「一吐為快」。小學生的情感易外露,自製力較差,情緒很不穩定,容易激動和爆發。遇到高興的事就喜形於色,連蹦帶跳,碰到困難和挫折就垂頭喪氣,甚至哭泣。為了能讓學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讓他們把自己的心事傾訴出來。老師、家長、同學都可以是傾訴的對象。然而這些人不一定就會那麼及時地,時地隨時隨地地傾聽你的訴說。從而,作文本便成了學生最忠實的聽眾。在作文教學中,老師要設計一些便於學生表達內心情感活動的作文題目,例如《老師,我想對您說》《媽媽,您聽我說》《今天我真高興》等等。鼓勵學生要在作文中講真話,表真情。還可以鼓勵學生多寫日記,隨時記錄下自己的真實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緒影響和干擾時,及時地在日記中渲泄出來,從而擺脫消極的心理體驗,使自己的心境始終保持活潑、開朗、穩定、充滿朝氣。同時,也有利於教師及時把握學生的心理動態,適時進行疏導、教育。
筆者的班級曾經有一位女同學。很長時間以來,我發現她的膽量很小,上課從不敢主動發言,特別對考試很緊張,答題時顯得謹小慎微。前不久,我在批閱她的日記時,發現這位同學對自己的父親「積怨」很深,認為父親對自己極為「兇狠」,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父親親生的,其措辭令我很是震驚。課後我立刻找到這位同學,同她談話,對她進行心理疏導。此後,我又趕緊與她的父親取得了聯系,向這位父親通報了孩子近期的表現,以及孩子的心理負擔,並同他探討了教育孩子的方式問題。交談中,孩子的父親主動認識到,自己在教育方法上可能過於簡單粗暴,對孩子的學習要求也過於苛刻了,以至造成孩子的心理負擔過重,表示要和老師一道教育好孩子。第二天,孩子主動找到了我,告訴我,爸爸昨天晚上和她談了很久。她也認識到,爸爸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自己能夠成才,只是方法不夠好,並表示今後要多理解爸爸、媽媽。在此後一段時間的觀察中,我發現孩子開朗、活潑了許多。
最後,我引用美國的h·j·柯賴齊亞和w·m·斯塔頓所著的《小學生健康教育》一書中的一段話來說明:
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他便學會自信。
如果孩子生活在容忍中,他便學會耐心。
如果孩子生活在贊揚中,他便學會自賞。
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歡迎的環境中,他便學會鍾愛別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贊同中,他便學會自愛。
如果孩子生活在平等中,他便懂得什麼是公正。
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學會相信自己和周圍的人。
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誼中,他便會覺得他生活在一個多麼美好的世界。
讓我們每一個人都來關心、維護孩子的心理健康,讓他們的身心都得到充分、健康地發展,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有用人才。

中小學生心理分析的論文

[1]孫兆進,. 中小學生厭學心理原因分析及矯正[J]. 萊鋼科技,2006,(4).
[2]馬希良,李玉花,. 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分析與思考[J]. 青年教師,2006,(7).
[3]馮文婷,吳發科,. 社會轉型期中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及成因分析[J]. 中小學德育,2011,(3).
[4]高屹,張瑞凱,. 北京市不同發育階段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J]. 中國學校衛生,2011,(4).
[5]張建軍,. 中小學階段聾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分析[J]. 新課程(教師),2010,(5).
[6]曹加松,. 中小學不同學段男女生心理健康水平調查及分析——以甘肅省2256名學生心理健康指數調查為例析[J]. 中小學電教(下),2010,(10).
[7]賈繼娥,. 中小學生課外閱讀的心理分析及對策研究[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9,(4).
[8]張清,. 中小學生厭學心理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 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19).
[9]信中貴,柳友榮,. 中西部農村中小學生所受撫養方式與心理健康水平的分析[J]. 社會心理科學,2009,(3).
[10]郝尚雄,. 四川汶川大地震後中小學生心理及心理干預的調查分析[J]. 山西醫葯雜志,2009,(9).
[11]張彩玉,徐潮,許金花,馬修雲,高貴留,翟慧鈺,王愛麗,. 威海市肥胖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J]. 中國實用醫葯,2009,(31).
[12]董斌,邵山,. 體育活動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分析[J]. 少年體育訓練,2009,(5).
[13]徐立峰,. 淮南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J]. 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9,(6).
[14]蒙家宏,王瑞培,. 都勻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分析[J].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08,(2).
[15]李榮,. 當前中小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 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08,(2).
[16]譚蓉,.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成因分析[J]. 二十一世紀教育思想文獻,2007,(1).
[17]方萍,譚華明,王大斌,明萌,劉俊華,陳洪波,. 十堰市茅箭區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現狀調查分析[J]. 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7,(18).
[18]陳定灣,何凡,劉碧瑤,.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家庭環境特徵的相關性分析[J]. 中國學校衛生,2007,(9).
[19]項海青,劉慶敏,施文英,陳仁華,李莉,. 中小學生哮喘的社會心理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07,(5).
[20]付英淑,胡久運,. 中小學生的心理狀況分析及應對策略[J]. 黑河教育,2006,(4).
[21]翟兆峰,韓露,. 魯西南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與分析[J]. 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6,(4).
[22]巢傳宣,劉建平,. 江西省農村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學校衛生,2006,(11).
[23]董秀妮,王學華. 我國中小學生創新能力缺失的心理分析[J]. 現代中小學教育,2005,(4).
[24]馬曉麗. 影響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J]. 貴州教育,2004,(6).
[25]張淑娟. 中小學生自卑心理的分析與矯正[J]. 山西教育,2004,(15).
[26]張廷貴. 我國中小學生缺乏創新能力的心理分析[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4,(2).
[27]朱靜.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與研究[J]. 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03,(1).
[28]閆忠偉. 中小學生的挫折心理分析及教育[J]. 石油教育,2003,(3).
[29]劉佩霞,范愛軍,侯曉婷,趙煥青,黃麗. 焦作市部分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J]. 中國自然醫學雜志,2003,(2).
[30]張紅革,於新玲,. 中小學生由考試緊張引起精神障礙的心理分析與對策[J]. 工企醫刊,2003,(2).
[31]車新平,王青蓮,陳雲峰,. 中小學生心理偏差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 基層醫學論壇,2003,(8).
[32]高平. 影響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J]. 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
[33]方健華,. 中小學生曠課、逃學行為的心理分析及矯治策略[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2,(2).
[34]李鍾山,. 第四部分 中小學生學習心理指導 第三講 中小學生學習問題案例分析[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2,(12).
[35]方曉義,李一飛,聶振偉. 北京中小學生心理咨詢熱線咨詢內容分析報告[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1,(6).
[36]李凌,繆小春. 「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公眾觀的調查和分析[J]. 心理科學,2000,(5).
[37]邱建國!401147,陳建國!401147,張鴻婭!401147,付以容!401147. 對96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與分析[J]. 四川精神衛生,2000,(3).
[38]潘如勤,王祖麗. 中小學生惡作劇心理分析[J]. 青島教育學院學報,1999,(1).
[39]武建芬. 中小學生的欺侮行為及其心理分析[J]. 山東教育學院學報,1999,(1).
[40]聶振偉. 中小學生自殺行為分析——一個心理咨詢員的手記[J]. 健康,1999,(1).
[41]楊雅清,羊棗. 中小學生嫉妒心理分析及對策[J]. 河北教育,1998,(11).
[42]李金波. 中小學生家庭作業心理現狀的調查分析[J]. 上海教育科研,1998,(2).
[43]李金波. 對中小學生家庭作業心理的初步分析[J]. 基礎教育研究,1997,(5).
[44]李金波. 中小學生學習心理年級差異的調查分析[J]. 普教研究,1997,(5).
[45]徐振如,何玉祥. 中小學生的挫折反應及心理分析[J]. 青少年研究-山東省團校學報,1996,(2).
[46]陳建績,陳會昌,. 對中小學生的氣質、心理適應性和意志品質的測試與分析[J]. 教育理論與實踐,1988,(4).

③ 小學生心理小論文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小學生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和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教育部1999年13號文件《關於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才素質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走近新課程,「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理念撲面而來,它比過去的教育教學更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喜怒哀樂,更關注人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更關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更關注學生的尊嚴。這意味著,今後對老師的要求不僅是要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而且應當成為一個合格的心理輔導員,承擔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務。

因此在課程改革中科學、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下面我談兩點自己在新課程改革中自己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點嘗試和體會:

一、創設和諧、宜人的教育教學物質環境。

給孩子一片空氣,讓他們自由呼吸;給孩子一塊綠地,讓他們栽花種草;給孩子一片繪畫壁,讓孩子自由描繪;給孩子一片飼養園地,讓他們感受動物的可愛。順孩子之天性,讓他們快樂的成長。

創設優美、安全、舒適的物質環境。如校園的戶外場地富有變化,則具有激發小學生多種經驗,誘發小學多種活動行為的功能。在活動場內,設計豐富多彩的設備和材料,使處處充滿綠色和生機。教室是小學生主要的活動空間,我們力爭使室內寬敞明亮,溫馨舒適。所布置的內容隨著教育目標、季節變化而變化。整潔優美的物質環境喚起了小學生對生活的熱愛,陶冶了小學生情操,充實了小學生生活,激發了小學生的求知慾,培養了小學生的探索精神與生活情趣。

二、創設民主、和諧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 。

校園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是指校園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及校園校風、氛圍等,它包括小學生生活、學習和游戲的人文因素和活動空間。

心理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對認知與情感的關系,作了這樣一個生動而貼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地上。」反過來講,如果離開「情感」這塊「肥沃的土地」,也就結不出「良好的發展」的果實。

1、平等相待學生,跨越陳舊的「代溝」。

在課程改革環境下,要求教師轉變心態,改變以往居高臨下的權威態度,以親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諧的口吻與學生交流,縮短師生間的「心距」。學生在這樣一個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為得到鼓勵、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圍中,就能盡情釋放自己潛在的創造能量,毫無顧慮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問,首先就是創設和諧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

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是高質量教學的有力保證。心理學研究表明:和諧、愉悅的氛圍有助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緊張、冷漠的氣氛會大大抑制學生學習的熱情。如何減輕消除學生學習上的心理壓力,培養學生對學習的一種良好心態?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一名引導者、組織者、協作者的角色,創造最佳的心理氛圍,使學生情感得到體驗,心靈得到溝通,理念得到認同,情緒得到調節,行為得到訓練,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從而使學生能學得懂、學得好、學得輕松。這樣不僅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和勇氣,而且培養了學生相互協作,共同探究的精神。當學生的思維、情趣、愛好都有了張揚的空間時,就會走進老師和老師攀談並成為朋友,為學生的心理能夠健全發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2、師生真誠相對,理解鑄就成長。

在人際交往中,真誠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別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作為教師,在學生面前必須表現一個真實的自我,用真誠的愛去對待每位學生,才能使學生感到真實、可信。蒙台梭利說:「教師不僅是一個教師,還是一個心理學家,因為他要指導兒童的生活和心靈。」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許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訴我們:不理解何來教育。我們只有通過各種途徑,深入地理解我們的學生,才能達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為一名老師,一名心理輔導員,如果不理解兒童的心理情感,不與他們真誠的相處,他是難以順利開展工作的。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發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斷地變化著。社會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唯有積極探索,適應新情況,敢於面對新問題,才能不斷地發現兒童的最新動態,走出一條與時俱進而不會落後的道路。

現代的教育觀認為,教師不應該是教育的主宰,不應該再有權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強迫的教育方式其實是把軟刀子,不但否定了學生的權利和尊嚴,導致學生的心理障礙,而且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創設寬松、和諧的氛圍,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交流,用真誠換真誠,讓學生切實感覺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才能使他們從心裡接受你善意的意見與建議。

3、傾注真心真愛,促進感情內化。

師生心理交融的基礎是感性的交情,也是愛的投入。教師應重視那些存在各種缺點的學生,多關心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常常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壓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較孤僻,心理也比較脆弱。當學生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會產生不良情緒,並對學習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如何讓這種消極的影響降到最小?我認為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善於與學生溝通,進行談心、交流,進而開導學生,傾聽學生的內心情感,感知學生的內心世界,以老師真誠的愛去關心、呵護每個學生,讓學生的心靈得以寄託,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傾訴,精神得到依靠。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老師應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學生,使學生幼小的心靈得到鼓舞,讓學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總之,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學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勢下的新視角,它注重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的發展,雖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與途徑有很多,但我個人認為,事實也證明了,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教師只有對學生傾注真情的愛,才能更好地塑造、凈化學生的心靈,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學生只有在教師「真愛」的陶冶下,才能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這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與手段。

④ 要關於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文章,要短

在這個社會中,我們小學生該做的事情很多,但我們首先要培養自信心。自信心,我的理解是對自己充滿信心,遇事不亂,處事不驚,相信自己,不要對自己說:「我不行!」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往往做很多事都需要自信,自信就是登山的階梯,過河的木舟; 自信,就是理想的風帆,成功的基石,是勇於開拓進取者必備的心理品質,是有所作為的人取得成功的法寶。自信心對人的一生至關重要,沒有自信心的人,眼前的世界便沒有鮮亮的色彩。每個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挫折,而能讓自己的生活綻放光彩的法寶就是自信心。 我們小學生,要培養自己的信心,如果沒有信心,那任何事都不可能成功,張海迪通過自學,去參加高考,獲得碩士生學位,她不是天生就聰明,那她靠什麼,自信。如果她沒有信心,會去參加高考么,沒有信心參加高考,又怎麼能獲得碩士生學位呢? 偉大的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愛默生說過:「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決。」鮑威曾講過:「缺乏自信心,是失敗的最大原因。」蘇格拉底並講過:「一個人能否有成就,只看他是否具備自尊心與自信心兩個條件。」 怎樣才能具有自尊心與自信心呢?首先要克服自卑心理,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正確認識自我。 就是通過全面、客觀、辨證地看待別人和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缺點,應該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優點,但也不忌諱自己的缺點。這樣就能正確地與人比較,在看到自己不如人之處時,也能看到自己的過人之處。其實,人的價值主要體現在通過自身努力達到可能的最大限度,而不是追求完美無缺,也不應以自己的弱項簡單地比別人的強項。若能如此思考,很多煩惱便會排除,能防止自卑的產生或很快予以化解。 二、找出自卑心理的深層原因。 自己翻閱相關資料後,通過自由聯想和回憶,分析找出導致自卑的深層原因。經過心理分析,讓自己領悟到,一個人所以有自卑感,並不是自己的實際情況很糟,而是潛藏意識深處的症結使然。顯然,自卑者會發現被過去生活的陰影影響今天的心理狀態是沒有道理的,從而他們有豁然開朗之感,最終從自卑的陰影中能解脫出來。

⑤ 小學生心理教育論文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小學生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和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教育部1999年13號文件《關於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才素質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走近新課程,「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理念撲面而來,它比過去的教育教學更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喜怒哀樂,更關注人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更關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更關注學生的尊嚴。這意味著,今後對老師的要求不僅是要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而且應當成為一個合格的心理輔導員,承擔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務。

因此在課程改革中科學、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下面我談兩點自己在新課程改革中自己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點嘗試和體會:

一、創設和諧、宜人的教育教學物質環境。

給孩子一片空氣,讓他們自由呼吸;給孩子一塊綠地,讓他們栽花種草;給孩子一片繪畫壁,讓孩子自由描繪;給孩子一片飼養園地,讓他們感受動物的可愛。順孩子之天性,讓他們快樂的成長。

創設優美、安全、舒適的物質環境。如校園的戶外場地富有變化,則具有激發小學生多種經驗,誘發小學多種活動行為的功能。在活動場內,設計豐富多彩的設備和材料,使處處充滿綠色和生機。教室是小學生主要的活動空間,我們力爭使室內寬敞明亮,溫馨舒適。所布置的內容隨著教育目標、季節變化而變化。整潔優美的物質環境喚起了小學生對生活的熱愛,陶冶了小學生情操,充實了小學生生活,激發了小學生的求知慾,培養了小學生的探索精神與生活情趣。

二、創設民主、和諧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 。

校園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是指校園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及校園校風、氛圍等,它包括小學生生活、學習和游戲的人文因素和活動空間。

心理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對認知與情感的關系,作了這樣一個生動而貼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地上。」反過來講,如果離開「情感」這塊「肥沃的土地」,也就結不出「良好的發展」的果實。

1、平等相待學生,跨越陳舊的「代溝」。

在課程改革環境下,要求教師轉變心態,改變以往居高臨下的權威態度,以親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諧的口吻與學生交流,縮短師生間的「心距」。學生在這樣一個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為得到鼓勵、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圍中,就能盡情釋放自己潛在的創造能量,毫無顧慮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問,首先就是創設和諧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

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是高質量教學的有力保證。心理學研究表明:和諧、愉悅的氛圍有助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緊張、冷漠的氣氛會大大抑制學生學習的熱情。如何減輕消除學生學習上的心理壓力,培養學生對學習的一種良好心態?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一名引導者、組織者、協作者的角色,創造最佳的心理氛圍,使學生情感得到體驗,心靈得到溝通,理念得到認同,情緒得到調節,行為得到訓練,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從而使學生能學得懂、學得好、學得輕松。這樣不僅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和勇氣,而且培養了學生相互協作,共同探究的精神。當學生的思維、情趣、愛好都有了張揚的空間時,就會走進老師和老師攀談並成為朋友,為學生的心理能夠健全發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2、師生真誠相對,理解鑄就成長。

在人際交往中,真誠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別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作為教師,在學生面前必須表現一個真實的自我,用真誠的愛去對待每位學生,才能使學生感到真實、可信。蒙台梭利說:「教師不僅是一個教師,還是一個心理學家,因為他要指導兒童的生活和心靈。」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許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訴我們:不理解何來教育。我們只有通過各種途徑,深入地理解我們的學生,才能達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為一名老師,一名心理輔導員,如果不理解兒童的心理情感,不與他們真誠的相處,他是難以順利開展工作的。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發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斷地變化著。社會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唯有積極探索,適應新情況,敢於面對新問題,才能不斷地發現兒童的最新動態,走出一條與時俱進而不會落後的道路。

現代的教育觀認為,教師不應該是教育的主宰,不應該再有權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強迫的教育方式其實是把軟刀子,不但否定了學生的權利和尊嚴,導致學生的心理障礙,而且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創設寬松、和諧的氛圍,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交流,用真誠換真誠,讓學生切實感覺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才能使他們從心裡接受你善意的意見與建議。

3、傾注真心真愛,促進感情內化。

師生心理交融的基礎是感性的交情,也是愛的投入。教師應重視那些存在各種缺點的學生,多關心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常常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壓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較孤僻,心理也比較脆弱。當學生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會產生不良情緒,並對學習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如何讓這種消極的影響降到最小?我認為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善於與學生溝通,進行談心、交流,進而開導學生,傾聽學生的內心情感,感知學生的內心世界,以老師真誠的愛去關心、呵護每個學生,讓學生的心靈得以寄託,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傾訴,精神得到依靠。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老師應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學生,使學生幼小的心靈得到鼓舞,讓學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總之,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學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勢下的新視角,它注重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的發展,雖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與途徑有很多,但我個人認為,事實也證明了,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教師只有對學生傾注真情的愛,才能更好地塑造、凈化學生的心靈,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學生只有在教師「真愛」的陶冶下,才能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這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與手段。

⑥ 小學生心理小論文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小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運用心理學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小學生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和整體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教育部1999年13號文件《關於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才素質中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走近新課程,「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理念撲面而來,它比過去的教育教學更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喜怒哀樂,更關注人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更關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更關注學生的尊嚴。這意味著,今後對老師的要求不僅是要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而且應當成為一個合格的心理輔導員,承擔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務。

因此在課程改革中科學、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下面我談兩點自己在新課程改革中自己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點嘗試和體會:

一、創設和諧、宜人的教育教學物質環境。

給孩子一片空氣,讓他們自由呼吸;給孩子一塊綠地,讓他們栽花種草;給孩子一片繪畫壁,讓孩子自由描繪;給孩子一片飼養園地,讓他們感受動物的可愛。順孩子之天性,讓他們快樂的成長。

創設優美、安全、舒適的物質環境。如校園的戶外場地富有變化,則具有激發小學生多種經驗,誘發小學多種活動行為的功能。在活動場內,設計豐富多彩的設備和材料,使處處充滿綠色和生機。教室是小學生主要的活動空間,我們力爭使室內寬敞明亮,溫馨舒適。所布置的內容隨著教育目標、季節變化而變化。整潔優美的物質環境喚起了小學生對生活的熱愛,陶冶了小學生情操,充實了小學生生活,激發了小學生的求知慾,培養了小學生的探索精神與生活情趣。

二、創設民主、和諧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 。

校園的教育教學精神環境是指校園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及校園校風、氛圍等,它包括小學生生活、學習和游戲的人文因素和活動空間。

心理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對認知與情感的關系,作了這樣一個生動而貼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個土地上。」反過來講,如果離開「情感」這塊「肥沃的土地」,也就結不出「良好的發展」的果實。

1、平等相待學生,跨越陳舊的「代溝」。

在課程改革環境下,要求教師轉變心態,改變以往居高臨下的權威態度,以親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諧的口吻與學生交流,縮短師生間的「心距」。學生在這樣一個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為得到鼓勵、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圍中,就能盡情釋放自己潛在的創造能量,毫無顧慮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問,首先就是創設和諧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

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是高質量教學的有力保證。心理學研究表明:和諧、愉悅的氛圍有助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緊張、冷漠的氣氛會大大抑制學生學習的熱情。如何減輕消除學生學習上的心理壓力,培養學生對學習的一種良好心態?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一名引導者、組織者、協作者的角色,創造最佳的心理氛圍,使學生情感得到體驗,心靈得到溝通,理念得到認同,情緒得到調節,行為得到訓練,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從而使學生能學得懂、學得好、學得輕松。這樣不僅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和勇氣,而且培養了學生相互協作,共同探究的精神。當學生的思維、情趣、愛好都有了張揚的空間時,就會走進老師和老師攀談並成為朋友,為學生的心理能夠健全發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2、師生真誠相對,理解鑄就成長。

在人際交往中,真誠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別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作為教師,在學生面前必須表現一個真實的自我,用真誠的愛去對待每位學生,才能使學生感到真實、可信。蒙台梭利說:「教師不僅是一個教師,還是一個心理學家,因為他要指導兒童的生活和心靈。」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許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訴我們:不理解何來教育。我們只有通過各種途徑,深入地理解我們的學生,才能達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為一名老師,一名心理輔導員,如果不理解兒童的心理情感,不與他們真誠的相處,他是難以順利開展工作的。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發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斷地變化著。社會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唯有積極探索,適應新情況,敢於面對新問題,才能不斷地發現兒童的最新動態,走出一條與時俱進而不會落後的道路。

現代的教育觀認為,教師不應該是教育的主宰,不應該再有權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強迫的教育方式其實是把軟刀子,不但否定了學生的權利和尊嚴,導致學生的心理障礙,而且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創設寬松、和諧的氛圍,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交流,用真誠換真誠,讓學生切實感覺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才能使他們從心裡接受你善意的意見與建議。

3、傾注真心真愛,促進感情內化。

師生心理交融的基礎是感性的交情,也是愛的投入。教師應重視那些存在各種缺點的學生,多關心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因為這些學生常常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壓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較孤僻,心理也比較脆弱。當學生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會產生不良情緒,並對學習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響。如何讓這種消極的影響降到最小?我認為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善於與學生溝通,進行談心、交流,進而開導學生,傾聽學生的內心情感,感知學生的內心世界,以老師真誠的愛去關心、呵護每個學生,讓學生的心靈得以寄託,讓學生的情感得到傾訴,精神得到依靠。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老師應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學生,使學生幼小的心靈得到鼓舞,讓學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總之,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學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勢下的新視角,它注重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的發展,雖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與途徑有很多,但我個人認為,事實也證明了,當學生需要關心、幫助時,教師只有對學生傾注真情的愛,才能更好地塑造、凈化學生的心靈,才能讓學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學生只有在教師「真愛」的陶冶下,才能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這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與手段。

⑦ 我寫了一篇關於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方法的論文

因為不是實證性質的,類似於綜述,所以文章的脈絡很重要。
你的五個部分之間沒有明顯的邏輯關系,很鬆散,所以老師才會說結構不清晰吧。
你可以把查閱的資料進行整理,第一部分可以總結背景,並簡單說明意義之類的。第二部分的成因裡面,可以從中進行總結,提出幾個綜合的觀點。接著把第三、四部分的內容合並為解決方案,針對你前面所提出的成因,介紹相對應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這就需要你自己加工所查閱的資料了;也可以對其中的方法的優缺點進行評述。
只是一點建議,純屬個人觀點,可以無視...

⑧ 圍繞小學生心理發展的論文

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上和諧發展,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全面發展。這種教育以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健康發展、形成健全的個性為出發點和歸宿,但長期以來,教育者往往忽視學生的心理健康。
日益突出的小學生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了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發展,但它並非洪水猛獸,它既然有形成發展的過程,我們就必然能找到預防和矯治的方法和措施。我們認為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必須重視,雖然真正患心理病的學生僅僅極少數,但是我們發現學生中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和行為偏差問題隨年齡增長,因此需要對全體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家長、學校、社會及有關部門都來重視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並採取積極的對策,努力去解決這些問題。主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採取對策。
1、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遵循「面向全體、寬容、保密、持續」的原ze
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學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宗旨,心理健康教育也應該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並非是假設小學生群體中大量存在心理問題,而是所有的學生都要心理健康發展,個別學生確有心理問題可以通過面向全體的心理健康教育進行矯正。
寬容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寬容地對待這一個學生的一切。寬待每一個學生,就不能把學生分類,不能假設班級學生存在好、中、差三等,不能因為學生家庭經濟文化行為習慣不同而看不起學生。缺乏對學生的寬容,心與心難溝通,教師與學生難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就難以進行。
心理健康教育要有一定的保密性。對於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以及在這過程當中出現的情況,學生的心理狀況,學生的一些相關資料,要加以保密。這樣,學生才能不畏懼,不排斥,積極的配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1)端正辦學思想,堅持素質教育。學校領導辦學的思想要科學合理,不以分劃線,重視素質教育,這樣小學生的心理問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
(2)更新教育評價機制,創設合理的制度環境。教育評價機制既涉及對教師教學的評價,也涉及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如果不更新評價機制,學生的教育問題是很難解決的。
(3)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通過優美潔凈的校園環境,達到有德的氛圍、智的啟迪、體的設施、美的情趣等基本要求。以團隊活動為中心,組織開展豐富多採的科技文體活動和其他教育活動,活躍校園文化,優化校園文化生活;組織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主題的團隊及班會活動,既進行心理疏導和心理衛生知識傳授,又進行良好行為習慣培養和思想品質教育。創造一種和諧的生活學習環境,師生之間友愛團結,教師要為人師表,教書育人,同學之間要互相關心,彼此敞開心扉,傾吐心聲,任課教師、班主任要成為小學生的良師益友。通過以上活動,使小學生熱愛學習熱愛生活,使其保持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
(4)設心理健康教育課。面向全體小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採取情境導入,討論辨析、傳授訓練等方法,循序漸進,系統傳授初步的心理衛生知識。有針對性地圍繞小學生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靈活進行,重點突破疏導,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指導小學生學會自我心理調節,對全體小學生進行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身心和諧發展。
(5)開展心理咨詢服務。成心理咨詢輔導中心,設立心理問題信箱,定時開通心理咨詢熱線,訂閱有關報刊,購買有關書籍,學生自由閱讀,自我尋求答案。建立心理檔案,開展經常性的定期的心理檢查及咨詢服務。購置常用的心理訓練、測試儀器設備,提高小學生自我心理調節能力,協助教師科學准確地掌握心理問題。有計劃地組織心理問題問卷調查,認真統計分析,面向全體小學生,加強心理指導。總之,通過咨詢活動使心理健康教育因人疏導,因材施教。

小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還必須有計劃、有目的地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和社會交往,如夏令營、體育比賽、文藝活動等,更好地培養多樣的興趣和愛好,學會觀察、分析、評價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愛、自信、自製的良好心理品質,有利於形成並長期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尋求幫助是現代人所應具有的積極態度,面對壓力、困惑,要尋找心理支持,以獲得良好的幫助和指導.

⑨ 小學生心理論文 500字就夠了 !!急!!!!!!!不要多的

小學生心理健康標准(六)6.能夠適應學習生活。
一個心理健康的小學生通常喜歡上學,覺得學習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輕松;對學習內容往往抱有濃厚的興趣,樂於克服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學習效率較高。
以上心理健康的標准可供參考,小學教師及學生自己應掌握這些標准,進行觀察和對照,如果發現有哪些方面有偏差,可以找相關的內容有針對性的加以心理練習,如果偏差很大應到專門的心理治療機構去求得幫助。進入新世紀以來,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各方面的關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教育本質的體現,而且正在逐漸成為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作為一名小學高年級班主任,以前又擔任過語文教學,我常常想:如何對學生進行心理方面的教育?如何在「以德育人」的同時「以心育人」?既然班主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幹、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載體,那麼能否將二者有機結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呢?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做了如下一些探索:

一、將心理健康教育與作文教學相結合想法的提出

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第三個層次是在學科教學、各項教育活動、班主任工作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利用隱性課程對學生的心理施加積極影響。同時,《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中也指出:「小學生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或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的內在心理狀態如何,情緒高昂,則效果倍增;情緒低落,則效果微小。只有靠學生內在情感動力,才能推動知識的掌握和智力的發展。」小學生作文源於他們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或親身經歷的人或事。小學生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用自己的話說出來,無需太多的加工潤色,更無需這樣或那樣的刪改,這就是在他眼中的事情的本來面目。從他們的作文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知道他們在想些什麼,他們對一些事情的具體看法。由此我想到把作文教學與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聯系起來,是可以起到教、育兩不誤的作用的。

二、將心理健康教育與作文教學相結合想法的實踐

這一實踐的宗旨就是「將心理健康教育向學生的日常生活滲透,與作文教學相結合」教、育共長。

生活是作文的本源,離開了生活,作文便失去了源頭和生命力。小學生學習寫作文,主要以生活為基礎。寫作文的過程既是培養、提高學生文字表達能力的過程,又是陶冶、豐富學生情感的教育過程。學生的情感是作文的內在動力,而作文又是其情感的記錄。因此,抓住這一切入點,將心理健康教育向學生的日常生活滲透,與作文教學相結合;把對整體學生的心理教育與個別學生的心理教育相結合。

在實施過程中,我注意抓住學生中出現的一些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利用作文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力求把教學要求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如在一次家長會中,有些家長反映學生受不了委屈,因為一點小事便弄得大哭小鬧不止。這個問題引起了我的重視,於是我布置了作文《當我受了委屈的時候》。在作文中,有的孩子寫道:「當我受委屈的時候,我會非常生氣,有時候我會哭,有時候會靜靜的坐著不理睬他們,自已做自己的事,有時,我會打架,有時會罵人,還有時會摔東西。」一看就知道這個孩子的處理方式具有極大的普遍性。還有的孩子寫道:「會和好朋友說一說,讓她們說誰的對,如果是我的錯,我會向那個人說聲對不起,讓她原諒我,以後我們還是好朋友。」很顯然這樣的做法具有很強的理智性,且有一定的推廣價值。對於這樣的作文,教師就不能一味的按原有的方式進行批改了,而是需要加進更多的人性化色彩。如我給第一例學生的評語是:「你和我受委屈時的反映很像,而且這種方式確實可以充分的發泄一下,但這很不好,是嗎?我常想,其實可以想出更好的辦法:或解釋,或走開,或不去想,都可以,對嗎?」類似的評語,可以指導學生的行為,使他們知道再發生類似的情況時,怎樣可以做得更好些。在《我要做個好學生》這篇作文中,有學生這樣寫道:「小時候,我的學習成績在我們班裡中上等,我真想超過學習成績一直比我好的同學,我就每天都刻苦努力學習,終於超過了比我學習成績好的同學。我認為學習要放在第一位,我要做一個好學生。」她是這樣寫的,也確實是這樣做的,這篇作文也使我找到了她為什麼一直對班裡的事情漠不關心的原因。於是我在評語中寫道:你說的非常不錯,其實,我覺得你不僅要認真學習,更應投入到集體當中,這樣你才會有更大的收獲,有更多的快樂!此後我有意識的在班級生活中安排一些公益性的事讓她做,逐漸改變了她狹隘的學習觀。還有一名學生的作文更令人吃驚:「做一名好學生,不但要學習好,更要在老師和同學以及別的領導眼裡留一個好印象。」我一直對這名學生的印象不錯,但我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孩子的內心竟有著如此」成人化」的想法。於是我在評語中語重心腸的寫道:「做一名好學生的標准很多,其實最終一點就是你的健康成長,你明白嗎?」

通過這種方式,在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同時,有效的發現、糾正了一些學生的觀點,幫助他們認識自己,提高他們對生活的適應能力,養成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態度,培養他們健康、向上、樂學、合群、自信、自主、開拓、創新的健康人格。

學習寫作文和提高認識能力是相輔相成的,高年級學生掌握了足夠的字和詞彙,視野逐漸擴大,能主動地觀察周圍的變化,能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和見解,對於生活中可喜、可悲、可愛、可憎的人和事都有著自己的理解方式。教學,歸根結底是為了學生的學習。學是內因,教是外因,教只有通過學才能起作用,沒有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教師的一切活動都毫無意義。

三、將心理健康教育與作文教學相結合想法的收獲

事實證明:經常寫作文會使一個人勤於動腦,感情豐富,思想活躍,促進認識事物能力的提高。生活中,孩子們會遇到許多人和事,要求他們寫下來,喜歡的、好的人和事,就在文章中贊揚它;憎惡的、壞的人和事,就在文章中批評它。久而久之,便會在孩子們心中形成一個衡量好壞、美醜、善惡的標准,使其用這種標准衡量生活,從而提高了他們的辨別力,豐富了感情,對於優美和高尚的人和事敢於贊頌,對於骯臟和丑惡的人和事敢於鞭撻,提高了審美能力。讓學生在交往中學習處理人際關系,勇於負責,培養了合作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自我認識能力,學會控制和調節自已的行為,以奮發向上的態度面對學習,面對生活。

在實踐過程中,我感到將心理健康教育與作文教學相結合的方法,還可以依據一些相應的心理學教材及學生實際,制定一個系列型的教、育計劃。採取主動,改變這種從學生出現問題著手的被動方式,糾正學生不正確的心理於未然。

閱讀全文

與關於小學生心理的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