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全識 > 科普知識小學宇宙

科普知識小學宇宙

發布時間:2021-02-24 15:30:37

『壹』 宇宙科學小知識

1、最新的研究認為宇宙的直徑為1560億光年,甚至更大,可觀測的宇宙年齡大約為138.2億年。

2、根據可反映星系發展狀態的序列號對星系進行了分類,可以粗略地將星系劃分出橢圓星系、透鏡星系、漩渦星系、棒旋星系和不規則星系等五種。

5、聲熱光磁電力運動為核心的事物體系在宇宙結構層所起的關建作用,顯示以空間,星分子原子粒子,聲熱光磁電力運動為體系的產物是形成宇宙物質和時空存在的基本要素。

『貳』 關於宇宙的小知識!!!

宇宙是由空間、時間、物質和能量,所構成的統一體。是一切空間和時間版的總合。宇宙權大約是由4%的普通物質,23%的暗物質和73%的暗能量構成。

宇宙有始而無終,這是英國著名理論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對宇宙的起源和歸宿問題提出的最新解釋。
目前普遍認可的宇宙誕生學說是所謂的"大爆炸"理論,它認為宇宙發端於距今約120億年之前的大爆炸,大爆炸形成了時間、空間和物質。但大爆炸之前宇宙的圖景如何,天文學家們至今莫衷一是。

『叄』 關於太空的科學小知識

1、我們的太陽系的所有行星中,只有金星和水星是沒有衛星的。
在我們的太陽系中,一共有176顆已確認的衛星環繞著它們的主行星,而且有一些衛星比水星的個兒頭還要大。
2、如果一顆恆星太靠近黑洞,會被黑洞撕裂。
在20年的時間中,一支天文學家團隊一直在觀測銀河中央一顆圍繞黑洞運行的恆星。
目前恆星距離黑洞的位置近的足以出現「引力紅移」,也就是說隨著黑洞的引力逐漸增強,該恆星的光線會失去能量。
3、太陽系中最熱的行星是金星。
很多人會覺得應該是水星,因為它距離太陽最近。
但是金星的大氣層中大量的氣體造成了「溫室效應」,導致金星表面的恆定溫度高達462攝氏度。
4、太陽系有46億歲了。
准確的來講,太陽系的歲數是45.71億歲。
科學家預測大約50億年後,我們的太陽會擴張成一個紅巨星。大約75億年後,其擴大的表面就會吞噬掉地球。
5、土星較小的一顆衛星——土衛二反射了90%的太陽光。
由於其表面被冰覆蓋,因此很少能吸收陽光,基本上反射走了。土衛二的表面溫度可以達到零下201攝氏度。
6、已經發現的最高山峰是火星上的奧林匹斯山。
它的頂峰有25公里高,是珠穆朗瑪峰的近3倍高。而且它不僅高,而且面積還有30萬平方公里——這跟亞利桑那州一般大了。
7、M51渦狀星系是我們發現的第一個旋渦狀的天體。
渦狀星系龐大螺旋的旋臂是由細長排列的恆星和氣體構成的,還灑滿了大量的宇宙塵埃。
這些旋臂的作用就像是製造恆星的工廠,壓縮氫氣並製造出一群新的恆星。
8、一光年是光在一年中行進的距離。
光1秒鍾能移動30萬公里,因此1光年大約相當於5,903,026,326,255英里(9,460,730,472,581公里)。
9、銀河系的寬度達到105700光年。
我們乘坐現代太空船需要花費4.5億年的時間才能到達銀河系的中心。
10、太陽的質量是地球質量的33萬倍還多。
太陽的直徑大約是地球的109倍,填滿太陽大約要用到130萬個地球。
事實上太陽的質量巨大無比,佔了全部太陽系質量的99.85%。
11、宇航員留在月球表面上的鞋印不會消失,因為月球上沒有風。
等等,如果月球上沒有風,那旗子是怎麼飄起來的?事實上旗子並不是被風吹起來的。
你看到的褶皺是因為宇航員費盡力氣想把一根難搞的水平伸縮拉桿從旗子的上邊緣中拔出來導致的。
12、由於引力較小,在地球上體重220磅的人在火星上只有84磅重。
當要把機器人送往火星表面時,科學家就會考慮到這一點,他們會為機器人安裝更多的設備並且會用更耐用的材料打造機器人。
13、木星已知的衛星多達79個。
木星是太陽系中衛星最多的行星,而且也有著太陽系中最大的衛星。
這顆最大的衛星被稱為木衛三(Ganymede),直徑5262公里——比水星還要大,而且只用雙筒望遠鏡就能觀測到。
14、火星的一天有24小時39分35秒長。
因此你可能會覺得火星的一年要比地球短?錯!
由於火星圍繞太陽公轉的速度比地球要慢,因此火星上的1年有687天。
15、NASA的月球隕坑觀測與遙感衛星(LCROSS)發現了月球上存在水的證據。
盡管就目前條件來看,月球的表面不可能存在水,但是科學家相信月球兩極寒冷的永不見光的隕坑中存在有水凍結成的冰。

『肆』 關於小學生的宇宙科技知識

宇宙有限,宇宙無邊

『伍』 小學科學地球與宇宙領域的內容包括哪些

小學科學只是了解內容,出現的知識點都是淺顯易懂的。地球與宇宙領域的內容一般來說包括版宇宙的概念(一權切時間和空間的總和)及組成,即地球∈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宇宙,太陽系的組成(八大行星,彗星,流星,小行星,星際物質),太陽的能量來源(核聚變),再會涉及到一點簡單的星座常識(包括星座的數量和一些標志性的星座)。

『陸』 宇宙科普知識 宇宙科普知識

圍繞一個問題弄得哦,夠不?
宇宙知識——宇宙在膨脹嗎?

夏日夜空,繁星閃爍,不禁使人陷入對宇宙的遐想之中。20世紀10~20年代,天文學家發現遠星系光譜線的頻率隨著它離我們距離的遠近而有規律地變比,即譜線紅移。1929年哈勃總結出譜線紅移的規律是:對遙遠星系,紅移量與星系離我們的距離成正比,比例系數H叫哈勃常數,這紅移叫宇宙學紅移。此後,在紅外及整個電磁波波段都觀測到了這個規律。它被解釋為是由星系系統地向遠離我們的方向運動時的多普勒效應產主的。這就像火車遠離我們行駛時汽笛的聲調(即頻率)比靜止不動時的聲調更低一樣,由此得出星系都在做遠離我們的運動,離我們越遠運動速度越快的結論。這就好像是摻有葡萄乾的麵包在烤箱中膨脹起來一樣。這個模型叫宇宙膨脹模型或大爆炸模型。近年來在宇宙膨脹的基礎上又提出了爆脹宇宙等多種改進模型。
從宇宙膨脹的觀點出發,利用哈勃公式反推到過去宇宙中所有天體應該聚集於一點,由於某種原因在它內部產生了"大爆炸"。誕生了現在的宇宙,從而得出了時間是有開端,空間是有限的結論。宇宙從大爆炸到現在究竟經過了多少時間,即宇宙的年齡是多少,這取決於哈勃常數H的大小。最初哈勃常數僅500(公里/秒/百萬秒差距),這樣算出的宇宙年齡比地球的45億年的年齡小很多。以後改為50~100之間。若取100,宇宙的年齡只有100億年,而銀河系的球狀星團的年齡是150億年,矛盾很大。若取50,宇宙年齡為200億年,矛盾不那麼明顯,因此被大爆炸宇宙論者所贊同,但在觀測上,這個數值有些勉強。究竟是多少,一直沒有定論。近年來用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的結果傾向於取80。這樣算出的年齡為120億年,矛盾還很明顯。宇宙將來是一直膨脹下去還是又收縮回來,這要取決於宇宙的平均密度。而宇宙平均密度究竟是多少目前還不能確定,因為觀測的距離越遠,平均密度越小,下限有沒有還不能確定。1965年發現了宇宙空間的2.7K微波背景輻射,被大爆炸論者解釋為大爆炸時期的光經過上百億年後的遺跡,是大爆炸宇宙的一大證據,但這種解釋並不是唯一的,因為宇宙空間中充滿介質,2.7K微波背景輻射具有黑體輻射的性質,可以解釋為宇宙空間中介質發出的溫度是2.7K的熱輻射。
仔細分析起來,問題可能出在將光譜線的紅移都解釋為星系運動的多普勒效應上。過去,人們曾用多普勒效應解釋了銀河系內恆星的光譜線移動,從而成功地確定了星系內存在自轉現象。但現在天文觀測中卻發現一些紅移現象,若用運動的多普勒效應解釋就存在許多困難,這促使人們考慮到必然還有其他機制能產生紅移,這里列舉幾種觀測結果。
①多普勒效應對同一個天體,其紅移量與光譜線的頻率無關,因此觀測每個星系中不同譜線的紅移量,比較它們是否一致,就是鑒別紅移是否由多普勒效應產生的一種依據。如果一致,就表示有可能是由多普勒效應產生的;如果不一致,就肯定它至少不完全是由多普勒效應產生的。1949年威爾遜對星系NGC4151的觀測結果表明,雖然不同頻率的紅移量差別不大,但也超出了觀測的誤差范圍,頻率越高,紅移量越小。這樣至少可以認為宇宙紅移不完全是由多普勒效應產生的。
②從太陽中心到邊緣各點發出的同一種譜線,在扣除了各種已知的運動效應後,越靠近邊緣的地方紅移量越大,在太陽半徑90%左右的地方,紅移量急劇增加。這意味著太陽上還有某種未知的因素在產生紅移。
③先驅6號宇宙飛船發射的遙測信號中心頻率為2292兆赫,當飛船繞到太陽背面經過太陽邊緣時觀測到異常紅移現象。
④類星體紅移量一般都很大,如果把這都歸結為多普勒效應,算出的距離一般在100百萬秒差距以上。由此推算出它發出的總光能力為銀河系的100倍;射電能為銀河系的10萬倍。
而由光變周期算出它的直徑只有一光年左右,這意味著類星體的輻射密度非常高,但目前一直找不到產生這樣高輻射密度的物理機制。有些天文學家認為,類星體的紅移中至少有一部分不是由多普勒效應產生的,因而類星體離我們的距離較現在推算的要近得多。
⑤星系、類星體相互之間都有成協的現象,即這些天體兩兩或更多相距較近並有物理聯系。觀測表明,有些成協天體間紅移值相差較大,有些類星體光譜中的吸收線與發射線互不相同,而且不同的吸收線有各不相同的紅移值,稱為多重紅移。
既然這些紅移不能用多普勒效應解釋,那麼它產生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光在發射時固然有許多因素影響它的頻率,但宇宙中這么多天體都如此有規律地只隨著遠離我們的距離而變化,就難以理解了。光在它漫長的傳播路徑上經歷了幾億至上百億年的歲月,這期間必然比它在發射的一瞬間有更多的因素影響著它的頻率。現在人們了解到,在星系際空間中存在著星系際介質,它的密度在10E-29克/立方厘米以下。成分與銀河系的大致相同。除了有能對星光產生可見效應的星系際氣體、塵埃和固態物質、低光度星體外,還有大量的基本粒子。
據估計,星系間基本粒子的質量佔了整個宇宙總質量的絕大部分,它們是看不見的。
光與介質的相互作用是復雜的,介質不僅能吸收光,還能再發射光;再發射的光,其頻率不僅僅只是 原有的頻率,還有其他的頻率,只是在原有頻率及其附近強度最大。其實,人們早已熟知光子在傳播過程中由於與介質的相互作用會逐漸轉變成低頻的光子。但過去人們認為這只會使譜線衰減而不會產生紅移。
由惠更斯原理知道,波前上所有粒子產生的子波疊加後能形成具有新頻率的平面波。新產生的頻率疊加在原有頻率上的結果,不像通常認為的那樣譜線會被平滑而消失,而是譜線被整體地移動,在遠距離傳播中,光的頻譜的變化就好像在譜卒域中傳播的波一樣。這里頻率域相當於弦,光譜的強度相當弦的振幅,一條譜線對應於弦上的一個波峰,弦上波峰的傳播對應於譜線在頻率域中傳播。這種新型的波叫頻域波。如果 新產生的頻率電較原來頻率低的能量大於較原來頻率高的能量,頻域波向低頻端傳播,形成譜線紅移;反之,頻域波向高頻端傳播,形成譜線紫移。由實際經驗知道,通常總是低頻成分多於高頻成分,所以實際上常觀測到紅移。
星系際空間是充滿介質的,星光必須通過介質才能到達地球,所以光譜線必定會紅移,而且距離越遠紅移量越大,這與哈勃公式是一致的。對宇宙紅移來說,應先扣除介質產生的紅移效應,剩餘部分才可能解釋成多普勒效應,這是處理觀測數據所必需的步驟。但以前在得出膨脹宇宙模型時,並沒有做這件工作,扣除後的結果無非是3種情況:①全部扣完,宇宙是穩定的。②還有剩餘,宇宙是膨脹的。不過,這時膨脹速度要比現在認為的速度慢得多,宇宙的年齡也比現在算出的大許多。③是負值,宇宙正在收縮。由於我們目前對宇宙空間的情況了解甚少,雖然對地球上的介質與波的相互作用知道一些,但畢竟對在星系際空間中實際發生的情況知道甚微,也許還有些重要的相互作用沒有認識到,介質產生紅移扣除的結果很難認為是已經完成。也許我們應當反過來,即從宇宙紅移來反推星系際介質的情況,這是因為,我們所看到的宇宙是有層次的,有行星、恆星、星團、星系,星系團,總星系等,它們的平均密度呈指數下降,這些都說明宇宙是不均勻的。地球繞太陽轉動,太陽繞銀河系中心轉動,銀河系繞本星系團的中心轉動,星系團又繞以宇宙背景輻射所表徵的經過平均後的星系際空間的介質運動,宇宙也不是各向同性的。這是我們所能看見的最遠的宇宙的情況。
大家知道。對於一個引力系統來說,只有具有一定的角動量(旋轉)才可能維持比較穩定的結構。因此,我們觀察到的宇宙是比較穩定的,可以認為宇宙紅移主要是光通過星系際介質時的頻域波。正如上面談到的,宇宙是膨脹的,穩定的還是收縮的,要扣除星系際介質的效應後才能確定。而扣除介質的效應需要對星系際介質有較詳細的了解,這在目前還難以做到。也許應該從我們所觀測到的宇宙是較穩定的旋轉系統出發,用紅移資料來反推介質的情況。人類就是這樣在不斷探索中來認識宇宙的。

『柒』 小學生天文科普知識有哪些

小學生天文科普知識有:

一、打雷是怎麼回事?

這是陰電和陽電碰到一起發生的自然現象。下雨時,天上的雲有的帶陽電,有的帶陰電,兩種雲碰到一起時,就會放電,發出很亮很亮的閃電,同時又放出很大的熱量,使周圍的空氣很快受熱,膨脹,並且發出很大的聲音,這就是雷聲。

二、流星雨是怎麼回事?

宇宙中有許多小天體按著自己的軌道和速度飛行。有的自己炸碎了,有的和其他天體撞碎了。但它們繼續向前飛行。當它們的軌道和地球軌道碰到一起時,像雨點一樣落到了地面,這種現象就叫流星雨。

三、藍天有多高?

「藍天」其實是地球的大氣層。大氣層是包圍著地球的空氣,根據空氣密度的不同分為5層,總共有2000-3000公里厚。但絕大部分空氣都集中在從地面到15公里高以下的地方,越往高處空氣越稀薄。大氣層有多厚,藍天就應該有多高。

四、太陽系裡有哪些天體?

太陽系中有9大行星。從離太陽的距離從小到大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另外,太陽系裡還有許多小行星,彗星和流星,已正式編號的小行星有2958顆。最著名的彗星是哈雷彗星。

五、怎樣找北極星?

在天空中很容易找到北極星:先找到大熊星,再找到北斗七星。從勺頭邊上的那兩顆指極星引出一條直線,它延長過去正好通過北極星。北極星到勺頭的距離,正好是兩顆指極星間距離的5倍。也可以通過「仙後座」找北極星。

六、為什麼日落時天空是紅的?

因為日落時陽光在大氣層中走的路程特別遠。除了紅色光外,其他幾種顏色的光傳播不了那麼遠,還沒到我們眼睛之前就都散失掉了。只有紅色光線跑得最遠,能傳到我們眼睛裡,所以我們看到日落時的天空的顏色就成了紅色的。

七、我們能看到多少顆星星?

用我們的肉眼從地球上能看到7000顆星,但是因為地球是圓的,不論我們站在地球上的什麼地方,都只能看到半邊天空,而且靠近地平線的星星又看不清楚,所以我們用肉眼實際上只能看到大約3000顆星。

『捌』 關於宇宙的科普知識

夏日夜空,繁星閃爍,不禁使人陷入對宇宙的遐想之中。20世紀10~20年代,天文學家發現遠星系光譜線的頻率隨著它離我們距離的遠近而有規律地變比,即譜線紅移。1929年哈勃總結出譜線紅移的規律是:對遙遠星系,紅移量與星系離我們的距離成正比,比例系數H叫哈勃常數,這紅移叫宇宙學紅移。此後,在紅外及整個電磁波波段都觀測到了這個規律。它被解釋為是由星系系統地向遠離我們的方向運動時的多普勒效應產主的。這就像火車遠離我們行駛時汽笛的聲調(即頻率)比靜止不動時的聲調更低一樣,由此得出星系都在做遠離我們的運動,離我們越遠運動速度越快的結論。這就好像是摻有葡萄乾的麵包在烤箱中膨脹起來一樣。這個模型叫宇宙膨脹模型或大爆炸模型。近年來在宇宙膨脹的基礎上又提出了爆脹宇宙等多種改進模型。
從宇宙膨脹的觀點出發,利用哈勃公式反推到過去宇宙中所有天體應該聚集於一點,由於某種原因在它內部產生了"大爆炸"。誕生了現在的宇宙,從而得出了時間是有開端,空間是有限的結論。宇宙從大爆炸到現在究竟經過了多少時間,即宇宙的年齡是多少,這取決於哈勃常數H的大小。最初哈勃常數僅500(公里/秒/百萬秒差距),這樣算出的宇宙年齡比地球的45億年的年齡小很多。以後改為50~100之間。若取100,宇宙的年齡只有100億年,而銀河系的球狀星團的年齡是150億年,矛盾很大。若取50,宇宙年齡為200億年,矛盾不那麼明顯,因此被大爆炸宇宙論者所贊同,但在觀測上,這個數值有些勉強。究竟是多少,一直沒有定論。近年來用哈勃太空望遠鏡觀測的結果傾向於取80。這樣算出的年齡為120億年,矛盾還很明顯。宇宙將來是一直膨脹下去還是又收縮回來,這要取決於宇宙的平均密度。而宇宙平均密度究竟是多少目前還不能確定,因為觀測的距離越遠,平均密度越小,下限有沒有還不能確定。1965年發現了宇宙空間的2.7K微波背景輻射,被大爆炸論者解釋為大爆炸時期的光經過上百億年後的遺跡,是大爆炸宇宙的一大證據,但這種解釋並不是唯一的,因為宇宙空間中充滿介質,2.7K微波背景輻射具有黑體輻射的性質,可以解釋為宇宙空間中介質發出的溫度是2.7K的熱輻射。
仔細分析起來,問題可能出在將光譜線的紅移都解釋為星系運動的多普勒效應上。過去,人們曾用多普勒效應解釋了銀河系內恆星的光譜線移動,從而成功地確定了星系內存在自轉現象。但現在天文觀測中卻發現一些紅移現象,若用運動的多普勒效應解釋就存在許多困難,這促使人們考慮到必然還有其他機制能產生紅移.

閱讀全文

與科普知識小學宇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