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全識 > 小學生文化素養

小學生文化素養

發布時間:2021-02-23 20:33:29

❶ 如何提高小學生的文學素養

激發學生興趣,確立文學素養的學習動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回」興趣是最好的老答師,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在教學中對課程參與度的高低直接影響整個教學成果。因此,要提高學生文學素養的學習動機,首先就必須增強學生對文學的興趣。傳統語文教育的照本宣科、教學方法的生搬硬套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對文學的要求。學生希望在語文課堂上學到更多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不再是停留在基礎語文理論知識的學習上,還有對更深層次的文學探究,追尋新時代下的文學發展趨勢。中學語文教師必須尋找有效的教學模式和途徑激發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最終對文學產生興趣,提高文學素養。比如,引用多媒體技術,利用聲、色媒體的直觀性和豐富性讓學生感受漢字的魅力所在,感受文學作品下的精神力量。因此,教師應注重用新穎獨特的教學方式激起學生的興趣,從而構建文學素質培養的學習動機。

❷ 小學生審美素養有哪些方面

審美素養包括審美經驗、審美情趣、審美能力、審美理想等各種因素。

審美素養版既體現為對美權的接收和欣賞的能力,又轉化為對審美文化的鑒別能力和審美文化的創造能力。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審美是事物對立與統一的極好證明。審美的對立顯而易見,體現為個體性,審美的統一則通過客觀因素對人們心理的作用表現,即在每個時代或階段,人們所處的環境,或多或少會對人們的審美觀造成影響。

審美素養的要求
審美的距離,太近、太遠都會破壞美感,達不到良好的審美效應。太近,就極容易發覺審美對象的白璧微瑕,在審美態度上也易失之於輕慢,有時在心裡就會產生「不過如此」的念頭。太遠,沒有準確清晰地觀賞到審美對象、勢必影響美感的產生,審美效果肯定不佳。

除此,審美還存有「心理距離」的問題。「心理距離」,是指人在審美時,由於經驗功利,主觀情感等不同,而對同一審美對象產生不同的審美感受。審美「心理距離」產生於人的思想意識。

❸ 小學生人文素養是什麼

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尤其關注對學生人格的培養,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加強了語文的人文性。近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人文素養的傳承和弘揚,通過學習達到如下目的:一、感受人文素養的豐富內涵,認識中華民族人文底蘊的博大精深。二、逐步提升人文素養,培養民族精神。

❹ 小學生核心素養有哪些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發展規律,初步擬定了清華附小學生發展的「五大核心素養」。
1.身體健康
「身心健康」源於原清華附小校董馬約翰先生身體力行,清華大學老校長蔣南翔倡導的「每天鍛煉一小時,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體育精神,這里指學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清華附小學生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努力達到身體發育良好,視力達標,體態勻稱,體質強健。每個學生至少要有一項自己喜歡的體育運動,有較強的身體活動及協調能力、疾病抵抗能力,面對危險逃生自救的能力。
要熱愛生活,自信向上,悅納自己;學會微笑、感謝與贊美,尊敬師長,友善樂群,樂於助人;要學會情緒管理,自強不息、積極進取,擁有朝氣蓬勃的「精氣神」。
2.成志於學
「成志於學」源於清華附小前身「成志學校」的校名,取義於清華附小「立人為本、成志於學」的校訓。這里指學生永遠葆有積極的學習狀態。志存高遠,通過學習成長、成人,努力成才,成就未來事業。
清華附小學生應當學而不厭,擁有扎實的基礎、廣泛的興趣進而形成志趣。要增強學習內驅力,勤於學習、敏於求知,既能自主學習,又能與人合作,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科學的學習方法,學會思考,敢於質疑,勇於探究,並能夠把學習所得運用於社會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
3.天下情懷
「天下情懷」源於清華大學「厚德載物」「中西合璧」的辦學思想及清華附小百年來一直堅持的公益情懷。這里指我們的教育要使學生扎中華根,鑄民族魂,做具有國際視野、天下情懷的現代中國人。
清華附小學生應自尊自重,自立自強,擁有愛家人、愛家鄉、愛集體、愛人民、愛祖國的思想感情。要有為社會服務和奉獻的公益精神;要有振興中華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要有較開闊的國際視野,能夠理解、尊重、包容多元文化,能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平等交流,友善相處和交往。
4.審美雅趣
「審美雅趣」源於清華大學四大國學導師「至真、至美、至情」的美學境界。這里指學生應該具備符合社會主義主流價值的審美意識和創造美的能力。
清華附小學生應嚮往與追求美好形象和美好事物,學會感知美,善於發現美、體驗美、理解美,在對生活、自然、科學、藝術的欣賞中,受到美的熏陶。在此基礎上傳播美、發展美、創造美,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和審美品質,進而做到語言美、行為美、心靈美。
5.學會改變
「學會改變」源於清華大學「人文日新」「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理念。這里指學生主動適應、超越自我、勇於創新。

❺ 小學綜合素質文化素養怎麼復習

《綜合抄素質》共有五個模襲塊,各個模塊之間的關聯性不大。其中,模塊一教師職業理念和模塊三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復習以材料分析題為主,考生以理解記憶為主,把握要點即可(但是考綱規定要求記憶的必須記住)。模塊二教育法律法規和模塊四文化素養以單項選擇題的復習為主。對於模塊五基本能力主要以寫作題和單項選擇題復習為主。

❻ 小學生必備文明素養有哪些

一、直觀表演,感悟口語交際中文明禮儀的重要性

文明、禮貌、得體的語言,能讓人如沐春風,如飲甘醇,有利於交際活動的順利進行。反之,粗俗、鄙陋、不當的語言,則讓人心生厭惡,不利於交際活動的繼續發展。因此,要想培養學生口語交際中的文明素養,就得讓學生明白文明禮儀的重要性。在訓練中,我採用截取生活典型,讓學生不文明、不禮貌的交際現象在課堂中重演。如:早晨,小明背著書包急匆匆地走到座位上,書包碰落了小亮的文具盒。小亮說:「快把我的文具盒撿起來!」小明聽了,不高興地說:「誰讓你不放好文具盒的?」小亮一聽,更生氣了:「你碰落了我的文具盒,還有理?」結果兩人鬧到了老師那兒。然後讓學生就具體情境,討論「如果是我,我該怎麼辦。」通過討論,認識到「請」、「對不起」等簡簡單單的禮貌用語在交際中發揮著巨大的調和作用,體驗文明禮儀對口語交際的重要作用,也為其良好交際行為的形成打下了基礎。

二、立體式培養學生在口語交際中的文明素養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口語交際作為語文課程的一部分,教師理應在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時,積極開發課程資源,努力選擇貼近生活的話題,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靈活運用多種形式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練習口語交際,積淀文明素養。

1、學會傾聽,尊重他人

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是《語文課程標准》對第一學段口語交際的要求之一。傾聽他人說話,不但是自己與他人交流的需要,而且也是一種文明禮貌、尊重他人的表現。因此,在口語交際中,教師首先要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例如,和學生開展口語交際活動「復述故事」,教師有選擇地講一個簡短的故事,然後讓學生復述故事內容。再如開展「傳話」口語交際活動:以悄悄話的形式進行,把一句話悄悄告訴給一個同學,再一個接一個地悄悄傳下去,最後一個同學把這句話大聲地說出來。看誰說得清楚,聽得明白,傳得准確。讓學生在游戲中,學會傾聽,學會尊重他人。

2、創設具體情境,學會文明用語

文明用語不僅是個人道德修養、文化素質的綜合體現,它還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人融洽相處。因此,我藉助「借橡皮」、「學會道歉」、「打電話」等口語交際活動,創設具體情境,讓學生在感性、直觀、真實的環境中,學會「你好」「謝謝」「對不起」「再見」等禮貌用語,體會這些詞語帶來的交際活動的愉快,從而讓學生想用、樂用文明用語。

3、體味語言溫度,培養文明意識

「語言有溫度,字詞知冷暖。」真情是交際之本。然而低年級學生受到年齡特點、情感經歷、知識局限等方面的影響,他們不知道關心體貼,不知道互敬互愛,自私自利,感情淡薄。為此,我就藉助「做賀卡」「看病」等口語交際活動,讓學生知道節日、他人生日,要說祝福的話;看望病人,要說安慰的話;得到幫助,要說感謝的話;同學進步,要說祝賀的話;同學掉隊,要說鼓勵的話……「良言一句暖三凍。」在交際活動中,讓學生體會語言的溫度,讓學生的語言帶上情感的烙痕,從而培養學生的文明意識。

4、挖掘文本資源,培養文明素養

教材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資源,教師要注重對教材的開發和利用。在蘇教版中有許多關於文明禮儀方面的課文,例如《北風和小魚》一課,是教育學生做人要謙虛謹慎,要有自知之明,不可妄自尊大的有利契機。再如在教學《秋姑娘的信》中「一封寫給南去的大雁,讓它們路上多加小心。」這一段時,我是這樣處理的,先讓學生說說這封信寫給誰,信中寫了什麼?秋姑娘讓大雁路上小心什麼?學生通過聯想和想像,答案精彩紛呈,有的說:「大雁,小心路上有飛機呀。」有的說:「大雁,小心路上遇到壞人啊。」有的說:「大雁,小心路上掉隊啊。」還有的說:「大雁,小心路上別著涼生病啊。」到此,我並沒有滿足,而是讓學生進一步想像,「當大雁受到秋姑娘的信後,會對秋姑娘說寫什麼?」學生設身處地地說:「謝謝秋姑娘,你也要小心啊。」學生在這樣的語言交流中,不僅認識了一些秋天的特徵,同時他們也從一個孩子的視角體會到了朋友之間的相互關愛,相互牽掛,提升了學生的情感,培養了學生的文明素養。

5、利用評價反饋,內化文明素養

評價是對學習的檢測和促進,因此,我們可以藉助評價促進學生文明素養的形成,讓文明成為學生的一種內在素質。教育家贊科夫說過:「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所以,我本著激勵表揚為主,引導為輔的方針,讓贊賞的陽光雨露灑向每一個學生,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

例如,在《學會作客》口語交際中,我先讓學生在寬松、民主、愉快的氛圍中進行角色表演,然後引導學生對「小明」「小紅」的角色表演進行評議。學生在評議中首先肯定兩位同學的表演大膽、大方。然後,就存在問題,提出改進意見,如「小明開門時,忘了和小紅打招呼說『你好』。」「小明作為小主人,還應該熱情些,應該要用茶點招呼客人。」「小紅受到主人的熱情招待,要說謝謝。」等等,學生通過評議,不僅完善了角色表演,更重要的是讓文明內化為自身的一種素質。

6、廣泛開展閱讀,提升文明素養

口語交際是通過語言來表情達意,不像書面語言那樣可以反復錘煉,字斟句酌,從容不迫,它具有鮮明的即時性。因此,要想提高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提升學生的文明素養,就要讓學生開展廣泛的閱讀。一方面在閱讀中積累詞彙、豐富語言、拓寬知識,另一方面在閱讀中明辨是非,分清美醜善惡。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思風發於胸臆,言泉流於唇齒。」

❼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生的文學素養

何謂素養?素,有向來之意。故素養,一般指平時的修養和訓練。由此觀之,語文素養的含義,也就是對語文有長久的修養和訓練的意思。語文素養是內涵十分豐富的綜合體,沒有隱性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牢固基礎,就不可能支撐顯性的知識和能力;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離不開文學素養的培育。因此,許多有識之士指出,我們的小學語文課程要實現腳踏實地而且卓有成效的改革,面臨一個非常緊迫的問題,就是如何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從事小學語文教學數年的經驗 ,使我認為:一、學生的文學素養是由語文課的性質、任務決定的 在小學階段加強文學教育,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並不是外加的,而是由語文課的性質和任務決定的。從文學教育的角度來看,學生使用語文這個工具,最好的學習過程是在人文精神熏陶的過程中進行。反過來講,當一個學生比較好地掌握語言文字的工具以後,那麼語文教育的人文性才能落到實處;如果沒有這個工具的掌握和運用,就不成為語文課。愛因斯坦說過:在學校用專業知識教育孩子是不夠的。學生可以成為一個有用的工具,但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 有用的工具與和諧發展的人有本質的不同。所以他就講,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要使學生產生熱烈的感情,這是最基本的。使學生對真善美具有鮮明的辨別力,就是對真善美境界的追求,所以,就人的各種素質而言,與情感、態度、價值觀,與真善美相聯系的是什麼呢?是文學素養。它是人的人文素養的核心部分。有的老師說漢語拼音是攔路虎,學生學起來苦不堪言。那麼怎麼解決小學語文進行中的這一難點呢?可以藉助文學因素。比如,蘇教版教材就設計了情境圖、編寫了語境歌,把工具性的東西人文化了,很有創造性。一個人的個性的形成,特別是人格的完美,從哪裡來?都離不開情感的熏陶,離不開審美的材料對他的感染。很難想像,一個內心狹隘的人,一個情感枯竭的人,會有健康個性和健全人格。小學語文課若能充分地調動文學因素,創設出情感氛圍藝術化的環境,語文教學的工具目標、情感目標會更加容易實現。 有人認為在基礎教育里強調文學教育,就是培養閱讀欣賞能力。我認為這只能是部分目標,更重要的目標不在閱讀能力本身,因為,文學教育必然和思維教育聯系在一起。在這方面,文學教育有什麼優勢呢?它可以通過感受形象入手,經過孩子的感受和品味,悟到形象的內涵,這里感性和理性是不可分的,所以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間,孩子的想像力非常活躍,心靈的空間非常開闊,創造性的潛能最能得到激發。總而言之,積累語言材料、積累語言知識、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聽說讀寫的能力,都可以在文學教育中得到實現;離開情感熏陶、形象感染、審美活動,語文的工具性和思想性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會變成單純的技術操作和思想灌輸,語文就不成其為語文了。 二、文學教育需要建立多元的開放的文學觀念 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教師首先要有較高的文學素養,更新文學觀念。而小學教育需要的文學觀念有四個要素:世界、作家、作品、讀者。這四個要素需要強調幾個問題。(1)、文學與生活的關系。語文的課程資源是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對小學語文教育來說,無論是教材編寫還是教學,都應與生活溝通。也就是說語文反映生活、反映世界。比如我在上一年級閱讀課《春筍》,課文裡面有句話,一聲春雷喚醒了春筍 。春筍這個詞,若在高中、大學,老師就可能對它進行藝術分析;但是在這里,對一年級的學生就不能這樣分析。我說:早上媽媽喚醒你上學時是什麼感覺?讓學生用自己生活經驗的積累,投入到對文本的閱讀中,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喚醒的感覺。其實他喚醒了學生的心靈!再如,我聽符海妹老師讓學生造句,有學生造句地球圍著太陽轉,表揚他一番:另一個學生造句老母雞圍著草窩轉,卻被批評一頓。其實老母雞圍著草窩轉,就是他的生活積累。這樣的經驗積累多了,對他閱讀文本、感受體會文學作品,都大有幫助。(2)、文學教育中的情感問題。如果教師能夠把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能把學生的體驗過程拉長,能讓學生和作品裡的情緒發生共鳴、溝通,就是一位了不起的教師。蘇教版教材有篇課文《牛郎織女》是一個很美的故事。它的背後是什麼,當然不必跟小學生講很多,但教師的文學素養必須能夠居高臨下,才能游刃有餘。這樣的作品在課堂里讓學生來讀,教師千萬不要給標准答案,因為文學作品有豐富的內涵,這樣才留有挖掘的餘地,才能擴展學生的精神領域,滋潤他們的情感世界。(3)、文學作品的形式和內容。文學作品的形式和內容就像語文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不可分的。讀文學作品應從語言入手,而不是以往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歸納中心思想,因為這些都是邏輯學里的歸納法。閱讀文學作品主要是使文學語言轉化成頭腦中的形象的過程,應該讓學生完成。因此,教師講詞、講句、講段,更應該講語境,應該培養學生對文本的親近感、認同感,蘇教版實驗教材在繼承好的傳統的基礎上,又有新的創意,生字教學組成字串。小學生喜歡學,老師也喜歡教這樣的識字課。春天、春風、春雨/柳樹、小草、嫩芽/布穀、燕子、蜜蜂/杏花、梨花、桃花,就是一例。為什麼孩子對這樣的生字會喜歡?奧妙在什麼地方?奧妙首先不在內容,在形式。因為它押韻,學生最容易上口;又都是雙音詞,雙音詞彷彿二拍節奏,音步一重一輕。學生在讀春天、春風、春雨時,頭腦中會出現畫面,填補了空白。字串的設計格外工巧,激發和挖掘了學生的創造潛能,體現了識字教學的文學性,又達到了記識生字的工具性目標。(4)、教師對學生的期待視野一定要重視,一定要琢磨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角度去思去想去與心靈對話,這就是對話理論對話理論認為作品與讀者之間的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的精神聯系,閱讀行為意味著在人與人之間確立對話和交流的關系,因此,教師與學生、課文與學生就是對話和交流的關系。教師是閱讀活動的組織者、閱讀的促進者、閱讀中的對話者,教師不是被動的,也不能將教師的地位降到和學生一樣,他是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中介,但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準當然要高於學生。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也有談話的方式,但多是教師根據參考書、課文,事先准備好結論,然後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猜測,實際上是請君入瓮,顯然,這種方法與閱讀對話理論背道而馳。(5)、加強文學教育的注意點。這里我認為需要注意兩點:一是閱讀作品一定要遵循整體把握的原則,整體把握有利於學生創造。有位教師教《狼和小羊》,講到狼向小羊撲去,教師問學生:小羊死還是沒有死?教師引導學生想像結果。有學生說獵人把狼打死了;有的說狼太用力,跌到河裡淹死了沒有一個學生願意說羊死了。教師從整體上進行情感導向,學生就會根據文本創意。二是培養語感和重視積累的問題。語感和積累都離不開誦讀,誦讀不是死記硬背。誦讀的效果無論怎樣估計都不為過,誦讀必然有情感投入,必然會沉浸到文本創設的氛圍,學生反復體驗,眼到嘴到,情到心到。誦讀可貴是一個過程,是一而再、再而三,反復多遍、熟讀成誦的過程。所以小學階段對優秀作品讀讀背背,是提高學生文學素養的必經途徑。

❽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文化素養德育論文

小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習慣是其道德水平或道德人格品質的體現,道德人格是一個和一種自由自覺智慧的實踐,是之所以區別其他動物的關鍵所在.因此,改革我國道德教育思路和方法,把「道德灌輸」與「德性養成」有機的結起來,是當前德育建設的重要課題。

在古希臘特爾阿波羅神殿牆上,刻有這樣的文字:「了解你自己」。然而千百年來,人們對自身的認識仍然是一個謎。美國著名高等學府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指出:盡管有腦力風暴、心智革命、智商、情商、心理分析和心理健康等人類研究課題風靡全球,但是我們還遠遠做得很不夠。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論述要建設我們高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時明確指出:把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人才,作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顯然,「四有」都屬於思想道德素質培養范疇,都屬於道德教育任務,培養中小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習慣是當前學校教育的首要任務。下面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特別是在新課改下《思品與社會》教學,談談小學生道德行為培養的幾種途徑。

一、對小學生要重視德性認知教育

加強小學生認知教育是道德行為養成的重要途徑之一。一方面要形成科學的、系統的現代化德育課程體系,開展德性知識學習活動,做好德育教材建設。當前我們正面臨新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此時我們更應該把學生的德育任務擺在首位,從小學到時中學把德育內容注入各學科教學的始終,並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構成完整體系,使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有的放矢的進行道德行為教育。另一方面,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做好德育認知應與小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和道德發展水平相適應,並注重開發和調動學生心理潛能,從而去實現德育的內化。目前,有的教師自身道德素養和業務素質不高,超前、過高、或不按教育規律進行德育,導致學生無法接受、無法承受;有的教師脫離學生生活的環境,脫離現實生活,脫離學生實際,想當然的進行道德行為教育,只求形式、不講內函。致使學生無法接受,達不到內化的效果,也就取不到培養學生良好道德行為的目的。

二、增強學生強化與內化統一的自我意識

良好道德行為的養成是強化與內化的統一,強化包括認知強化,文明行為訓練和良好品德強化。例如:如何使學生學會待人接物,富有公德心,熱愛集體,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等,都需要教師在平時教學過程中,或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強化訓練。尤其要對學生進行行為方式示範,組織示範或模仿性道德實踐,讓小學生在直觀形象地強化過程中,領悟和掌握正確的道德行為方式示範,達到內化的目的,從而自覺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三、挖掘學科教學中的德育素材

各學科的教材中,都有向學生進行道德行為教育的材料、內容,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積極、主動、有創造性的去挖掘、發現,並及時有效地加以滲透、利用。例如:《思品與生活》、《思品與社會》課是專門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就應充分的把它利用發好,它的育人作用是得天獨厚的。因此,教師應把《思品與生活》和《思品與社會》課的育人作用放在首位,使其充分發揮它的育人作用,而不應把灌輸知識目標、政治常識放在第一位。同樣《語文》課是向學生實施德育的重要學科,其它的一些學科中也蘊含著很多的德育因素,都應把它作為對學生進行道德行為教育的素材挖掘出來,用於教學之中。

四、加強課外延伸,滲透德育行為

英國學者萊基在《歐洲倫理生活晚》一書中,曾將人的德性分為四類,第一類是嚴肅德性;第二類是壯烈德性;第三類是溫和德性;第四類是實用德性。尤其是第四類德性,它是促使人們走向事業成功的德性。因此,我們除在學科教育中進行道德行為習慣的培養,還應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如:開展課內外活動或各種實踐活動。比如:舉行一次「清潔沱江河——共創美好家園」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保護環境的社會公德。可能會比一些反復灌輸道德觀念或社會意識的特定課程更能也更好地使學生去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五、重視學生社會公德建設在道德養成中的重要作用

外國哲學家黑格爾說過:「人的品格就是人的一連串列為,人格的偉大和剛強只有藉助矛盾對立的偉大與剛強才能衡量出來。

按照「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公民道德規范,去塑造良好文明的社會形象,制定學生道德行為規范和文明語言、文明行為公約等。號召學生開展「與文明握手,告別陋習」、「為貧困學生獻一份愛心」等主題活動,這種延伸於課外的德育活動,融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教育性於一體,深受學生歡迎,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養成良好道德行為習慣。六、提高教育工作者德育水平,形成良好育人環境

前蘇聯偉大教育家加里寧說:「教師世界觀,他的一言一行,都會使學生受到那樣這樣的影響。」學博為師,德高是范;教師完美人格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種教育力量,它會對學生成長起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親其師,信其道」,「身教重於言教」,教師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師德形象在課堂教學中有著深刻的意義。教師的舉止言行,儀表服飾,神態氣質,甚至習性無一不作為信息傳導給學生的大腦,反饋於教學的過程之中。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特別注意規范自己的形象。教師要嚴於律已、率先垂範,帶動學生自我教育和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所以,要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就必須努力提高小學教師的道德修養,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

七、實行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網路德育

如果學校、家庭、社會教育標准不統一,則會使受教育者產生許多不必要的倒行心理沖突,增加其混亂性,從而影響小學生的道德品性的養成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我們今天之所以高度重視小學生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其根本原因在於道德在塑造人的心靈、秩序和人格結構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面對當今社會要盡可能地優化當今的德育環境,去實現學校、家庭、社會教育三者有效協調,使小學生成為新世紀道德健全、人格健全的可造人才。當前,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有的家長為追逐眼前的利益,外出打工,把子女單獨留家就讀或實行隔代管理,給學校管理帶來諸多不便,致使部分學生從小養成不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特別是現代社會的單親子女的增多,給德育工作者增大了教育的難度。為培育合格建設人才,全社會都應動員起來,實行學校、家庭、社會為一體的網路教育。

❾ 小學生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素質

若某一方面的素質不能得到及時、正確的發展,在以後的實踐滑動中,則往往難以得到足夠的補償,以至造成終身的缺憾。因此,小學素質教育的內容要全面,將德、智、體、美、勞熔於一爐,將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結為整體,從認知、情感、技能和行為習慣等方面培養教育,加強綜合訓練,不可厚此薄彼。 小學素質教育的內容可歸結為: 思想道德素質——「五愛」基礎、道德情操、心理品質、行為習慣、遵紀守法、文明禮貌、集體主義等。 科學文化素質 知識素質——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審美素質——認識美、鑒賞美、表現美。 勞動素質——小製作能力、勞動技能等。 心理素質 智力品質素質——觀察力、思考力、記憶力、想像力、創造力等。 非智力品質素質——學習興趣、學習習慣、意志品質等。 身體素質——眼尖、耳靈、口利、手巧、身體各器官協調發展、運動能力強、健康的體魄等。 上述素質教育的內容,要在具體的教育教學中,突出各個側面的基本要求,以促使每個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形成各自不同個性。 素質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整體性強。任何一種素質的培養、形成,都不是在單一學科中獨自完成的。比如審美,美是一種感受,一種體驗,美的因素無所不在。語文學科中有文字美、結構美、語句美等;數學中有形式美、數字美、對稱美等;體育中有動作美、造型美、體型美等;音樂中有音響美、節奏美、旋律美;美術中構圖美、造型美、色彩美……美育只有在各學科中交織、滲透、強化,最終才能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用直角坐標系來表示,如果以各學科為橫軸,以德、智、體、美、勞五項為縱軸,那麼各學科所對應的項目交點該學科對應項目的素質教育因素。各學科在教學中除完成本學科的主要教學任務外,要盡力挖掘素質要素,不失時機對學生進行教育。要提倡學科間的橫向聯系,體現素質教育的整體性要求,使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作為一個整體都得到均衡培養和發展,進而全面抬高學生素質。 小學生素質的協同發展,即德、智、體、美、勞以及知、情、意、行協同發展,各類素質教育的分目標表述如下: 第一、思想品德素質目標 1、具有「五愛」的思想情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 2、初步的 教育能了,即對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激勵、自我控制的能力。 第二、科學文化素質目標 1、學好各門功課,全面打好科學文化知識基礎,形成立體網路型的知識結構; 2、以語言和思維發展為核心,全面發展認識能力、實驗能力、交際能力和管理能力; 3、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即能獨力確立學習目的、制訂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材料、自學質疑、獨立完成作用、獨立復習鞏固、創造性應用、總結評價的能力;會利用工具書,會聽課、閱讀、寫作,會主動構建新的知識結構;有強烈的學習願望,學習態度端正,有良好的學習品質和習慣;有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 第三、身體素質目標 1、身體形態機能正常; 2、養成經常鍛煉上任的習慣,掌握科學的健身方法,具有強健的體質; 3、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第四、勞動素質目標 1、熱愛勞動人民,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果實; 2、具有初步的自我服務勞動技能,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3、有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 第五、個性心理素質 1、有自尊心、自信心、責任心、進取心、合作性; 2、心理健康、情緒樂觀、有適應力、忍耐力、自製力、堅持力; 3、有鑒別真假、美醜、善惡的能力,有追求美的情感、創造美的能力; 4、有濃厚的學習興趣,好探索,樂於創造,有強烈的學習動機。

閱讀全文

與小學生文化素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