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生端午節作文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到了,我乖乖地在奶奶身旁耳染目睹,認為簡單的包粽子根本難不住天才的我,不學自通。誰知,當我真正去包時,才明白包粽子是門手藝,能包得漂亮而結實非常不容易。
初四下午,我就跟著媽媽學包粽子,媽媽拿了一張粽葉,用手一卷,粽葉便成了一個空心的圓錐形。我學著媽媽的樣子,拿了一張粽葉,想 把它捲成圓錐形,可就是卷不好,卷來捲去還是一個直筒。媽媽見了,就在旁邊指點:「左手捏住粽葉一角,右手將粽葉的另一角往裡卷,下面用力拉緊,上面放鬆一些。」在媽媽的指點下,我卷好了粽葉。
接著,媽媽在空心圓錐形的粽葉里插上一根筷子,拿調勺舀一些糯米放在裡面,然後均勻地搖動筷子,直到把糯米包得緊緊的。我也在粽葉里插好筷子,放好糯米。可搖動筷子時,不是把粽葉弄破了,就是糯米包不緊。媽媽說:「搖動筷子的時候要輕一些,把粽葉捏緊些。你看――」媽媽邊說邊示範,我邊聽邊學。哈哈!我包的粽子像點樣子了。
最後一道工序捆繩。只見媽媽兩手捏緊粽葉,用繩子在粽子尖角附近纏了兩圈,結上繩頭,一個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
吃著自己包的可愛的粽子,幸福極了。通過這次包粽子,我懂得了一個道理:要學好一種本領,就必須誠心、細心,還要有恆心。 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亦稱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
端午節到了,我乖乖地在奶奶身旁耳染目睹,認為簡單的包粽子根本難不住天才的我,不學自通。誰知,當我真正去包時,才明白包粽子是門手藝,能包得漂亮而結實非常不容易。
初四下午,我就跟著媽媽學包粽子,媽媽拿了一張粽葉,用手一卷,粽葉便成了一個空心的圓錐形。我學著媽媽的樣子,拿了一張粽葉,想 把它捲成圓錐形,可就是卷不好,卷來捲去還是一個直筒。媽媽見了,就在旁邊指點:「左手捏住粽葉一角,右手將粽葉的另一角往裡卷,下面用力拉緊,上面放鬆一些。」在媽媽的指點下,我卷好了粽葉。
接著,媽媽在空心圓錐形的粽葉里插上一根筷子,拿調勺舀一些糯米放在裡面,然後均勻地搖動筷子,直到把糯米包得緊緊的。我也在粽葉里插好筷子,放好糯米。可搖動筷子時,不是把粽葉弄破了,就是糯米包不緊。媽媽說:「搖動筷子的時候要輕一些,把粽葉捏緊些。你看――」媽媽邊說邊示範,我邊聽邊學。哈哈!我包的粽子像點樣子了。
最後一道工序捆繩。只見媽媽兩手捏緊粽葉,用繩子在粽子尖角附近纏了兩圈,結上繩頭,一個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
吃著自己包的可愛的粽子,幸福極了。通過這次包粽子,我懂得了一個道理:要學好一種本領,就必須誠心、細心,還要有恆心。
Ⅱ 小學生關於端午節的作文
印象中的端午節
我生在離成都只有八十多公里的一個小村裡,我那裡屬於丘陵地帶,從小到大,在我的印象里我們那裡的端午節一定要喝雄黃酒(在頭一年將中葯雄黃浸泡在酒瓶里,到了第二年端午節就可以用喝),小孩還要在額頭擦一點雄黃酒.同時在當天中午自家要煮吃鴨蛋,記得小時候每年我們都要吃2個,因為我家條件不好,平時是很少有機會吃到蛋的,那時的我挺喜歡過這節,因為不光可以吃鴨蛋,還要吃粽子,雖然從小到大我都沒有看到過我媽包粽子,但是我們姐弟倆卻從來沒有少吃一次,每年都是吃外婆送來的.
記得我家剛建完房子的那一年,由於家裡的儲蓄全用完了,還欠了不少債,父母只好從節約上出發,那一年,我婆也到小姨家去過節了,我想肯定吃不了,結果鄰居家的大媽專給我們姐弟倆送來幾個,從那以後我對粽子和鴨蛋總是百吃不大厭,甚至到了現在,我都愛吃這兩樣食品,條件好了,我也工作了,有能力購買自己喜歡吃的東西了.也就是在去年,我蘇州一個朋友結婚,去她家才真正第一次看到包粽.因為她們那裡有一種習慣,結婚時要吃粽子.
還有一次,那是在我過生日的時候,我一個人在外地讀書,那天我特想吃粽子,就去超市裡買了幾個粽子和鴨蛋,同時請我同學吃,她們還笑我說,那有這樣過生日的人呀,太對不起自己了,同時也說我小氣,不請她們吃大餐.而今天也是我的生日,我卻不能吃到粽子,雖然有太多好吃的東西,以及禮物,但是,從內心來說我還是想吃個粽子.可是沒有會請我吃,所以我昨晚專門去買了粽子,做為自己送給自己的生日早餐.
學生作文:兒時的端午節
端午節在中國的民間節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粽子、茶雞蛋、插艾蒿等都是端午節的特色。
小時候過端午節我足足能提前興奮上一周,因為可以吃上香噴噴的粽子了,那個時候生活比較單調,也很苦,不是過節平常是什麼也吃不到的。說起粽子,它不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粽子的過程中,體現著樂趣。每年端午一到,母親在頭一天晚上跑上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親一起包,綠綠的粽葉里加上糯米和大棗,包成三棱形的粽子,包好後放在大鍋里足足煮上3、4個鍾頭,之後母親把粽子泡在備好的兩水桶內,涼了以後細細地撥開竹葉,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紅的大棗就露出頭來,蘸白糖再吃,那時吃起來是那麼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節前夕,家家把在山上採的艾蒿插在門上,說是為了避邪,我們小孩只是效仿著做,不懂其中的含義。
端午節早晨,起床後,母親在我們的手腕和腳踝上纏上五彩的絲線,今後一直帶著,據說可以去病除邪。其實在我心裡,這些五彩的絲線在我心裡是那些精美手鐲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會花些錢給自己的小孩買香荷包帶在身上,我的母親是自己親手用些小布頭做的,裡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這樣我們也很高興。
回憶兒時過節是快樂的,節日的氣氛也比現在濃。
端午節紀念屈原作文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後來,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他們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郁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
公無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襄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同時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葯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
從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
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系起來。俗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它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盡管端午節年年過,但是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一,紀念屈原說。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驚《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汩羅江,死後為蚊龍所困,世人
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汩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濤神說。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三,龍的節日說。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 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祖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四,惡日說。據《史記》記載,孟嘗君田文生於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遺棄田文,理由是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東漢《風俗通義》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說法。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桔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說。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競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葯」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名著《歲華紀而》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夏。」也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看來,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
諸說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偉大,詩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端午節介紹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懸鍾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今年的5月31日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相傳古代詩人屈原就在農歷五月初五這天投江自殺,後人為了紀念他,把這天當作節日,有吃粽子、賽龍舟等風俗。
他們都有共同的想法,去幫助關愛這些受災的人們。
你看,捐款處的隊伍排得像條長龍,有白發蒼蒼的老人,有捧著壓歲錢罐的孩子。一個老漢走來,他的衣服又臟又破,走路顫顫巍巍。當他從口袋裡掏出錢時,人們驚呆了。一枚枚硬幣,一張張破皺的紙幣,一共一百零五元。他是一個乞討者,這錢不知他攢了多長時間。這錢他完全可以在飢餓時買個饅頭充充飢, 這時他也可以在嚴寒買件衣服來抵擋。可他卻毫不猶豫全部捐了出來,也許這是他的全部家當。
在這個大地震中還有許許多多感人的故事,這只是其中一個小小的部分。
災難雖然無情,卻打不垮我們,我們被愛這巨大的力量緊緊團結在一起,希望就在前方。
Ⅲ 關於小學生的端午節的詩句
浣溪沙·端午
宋 · 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
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Ⅳ 小學生作文端午節
小朋友,你還是自己寫吧。網上的東西畢竟是別人的,作文還得靠自己,記住,行文萬不可拾人牙慧。努力學習吧小學生作文端午節
Ⅳ 小學生關於端午節的作文612字
端午節端午節「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內洋洋。」這首容民歌唱的就是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有二十多個,如:端午節、端陽節、龍舟節、粽子節、地臘節、詩人節……端午節最主要的習俗,要數吃粽子、賽龍舟了。相傳這些民俗活動是為了紀念2200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屈原投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他們還把粽子投入江中喂魚蝦,以免吃屈原的屍體。一直延續到今,就形成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每到端午節,媽媽還會用五種彩色的線,搓成五彩縷給我戴在手腕、腳腕和脖子上,意謂可避災、除病、保安康。端午節還有很多習俗,比如:畫門符、吃五黃、戴香包、掛艾草等。怎麼樣,咱們中國傳統文化是不是博大精深、豐富多彩呢?
Ⅵ 小學生作文寫端午節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節,大家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不知道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你們還記得楚國那位愛國大將屈原嗎?我來說一說他吧!
屈原是戰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的都城被敵人佔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出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著淚劃著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粽子的來歷。
我來講一講賽龍舟的來歷吧!當時楚人因為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
小孩還要掛香囊的。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端午節還有掛艾葉、菖蒲的習慣: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端午節的活動可真多呀!
農歷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雖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但我感覺,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是為紀念偉大詩人屈原所定的節日.每到端午節這一天,我們家家戶戶都會包一種"中山蘆兜棕:.圓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鮮的竹葉來縛棕,裡面放有配料,分有咸粽子和甜粽子兩種口味.甜粽子有蓮蓉,豆沙,栗蓉,棗泥:鹹的呢,就是鹹肉啊,燒雞,蛋黃,干貝,冬菇,綠豆,叉燒等材料.包好的粽子放在一個鍋里煮,等粽子熟了以後,會聞到淡淡的竹葉香,清香四溢,彌漫整個廚房.......
解開扎藤,剝開粽子葉,甜粽子里藏著紅紅的粽肉,咸粽子里白白的粽肉都升騰著蒸汽,散發著一種特有的蒸棕香.兩粽子用盤子放在一起,活塞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下晶瑩透亮散發著撩人撲鼻的濃郁糯米香,是幫極了!最最令愛吃甜食的我深愛的還是棗紅般的甜粽子.端午時節,家裡包了一大把粽子,總要送親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粽子作為謝意送給我們.因此,在端午哪天,我家總有從姨媽,外婆家帶來的吃不完的粽子.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顰鼓動時雷凌凌,獸頭凌處雪微微.沖破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這是唐朝盧肇寫的《競渡詩》。十分突出了龍舟賽的宏觀場面。然而,在我的家鄉廣州也有在端午節劃龍舟的習俗,俗稱「扒龍船」。在端午節這一天村裡都會組織一次小型的「扒龍船」比賽。家家戶戶身強力壯的男人都要參加,女的靠一邊,只有觀看的份兒。五六條窄窄的,瘦長的舟子,前頭是一個大大的龍頭。十多個人坐在一起,奮力地劃槳前進,力爭第一個到達終點。盡管下著針兒般的雨點兒,船上的人淋得遍體濕透,分不清是汗還是雨,但是這點是不要緊的。再這關鍵時刻,贏了比賽才重要.......劃完龍船的男人會在中午的時候聚集在村裡的大祠堂內吃一頓豐盛的「龍船飯,然而我們村裡的女人也是沒份參加的,所以,到底有什麼菜式我也不清楚,因為,我是女孩子。
村裡的「扒龍船」太小兒科啦!對我來說一點也不過癮。要看還是電視直播的,地地道道的龍舟賽。浩大的江面,二十多條「傳統龍」參加角逐。長長的龍船上坐滿了肌肉鼓鼓的大漢。中間是鼓手,前頭的人吶喊助威,聲勢震天,霸氣。威風,震撼.......細雨霏霏,江水涌涌。在此,男兒盡顯勇敢,堅強本色,了不得!在北方,「扒龍船」的風俗是不常見的,因為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節只吃粽子,不如南方的轟轟烈烈,激情熱鬧。這就是我家故鄉端午節的獨特之處所在。
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粽飄香,龍舟響當當,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贊頌。吃著正宗的家鄉粽子,看著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裡頭別有一番滋味。
2008年,又一個新的端午節即將到來,我懷著一顆思念,期待,激動的心去迎接你。
Ⅶ 小學生端午節感言450字
鬧鍾已經響過了,可我困得不想睜開眼睛,心想:今天不會是星期六吧?左思右想也沒有想起來今天是星期幾.睜眼一瞧,不好,6點半了!飛速地起床,叫醒孩子,匆匆抹一把臉,匆匆下樓.在樓下買了兩份豆漿,趕緊向學校趕去.兒子邊走邊埋怨我:」媽媽,我肯定又是最遲的了.」(今天他值日)」不會的.」雖這樣說,我也感覺遲到了,本周也輪到我值日(教研室),去遲了,就來不及了.
走進校園,那慌亂的心才靜下來.昨夜剛下過雨,清新的空氣迎面撲來,馬路兩旁那高大的、已經插入雲霄的樹上,落滿了小鳥,唧唧喳喳像是跟我打招呼.左右兩邊的花池裡,萬壽菊已經開了不少了,金黃的,黃得耀眼,晶亮.放眼望去,中心馬路的盡頭,五星紅旗在三棵蒼翠的松樹的映襯下,顯得是那麼鮮亮.校園里,孩子們三個一群,兩個一夥,正在清掃地面呢!我的心不禁顫動了一下,我每天生活、工作的地方,竟然如此優美!如此恬靜,如此幽雅!往昔我好像從沒有如此留意過。是不是正如我的孩子們評價我的:「老師,你缺乏觀察力。」
想想,真正好笑,我們每天匆匆而來,究竟看到了什麼呢?看到的僅僅是哪個孩子的作業是不是寫了!看到的僅僅是哪個孩子不遵守紀律了!看到的僅僅是哪個同學遲到了,沒有按時上學!!這就是我們老師的眼光?可悲啊!
想著,就走到了五年級的教室附近。咦?怎麼這么香?走近門口,呵呵,沙棗花!教室的門窗上都插滿了沙棗花,還有柳枝。走進教室,那幫淘氣鬼正笑眯眯地望著我,弄得我不知何故。轉身一看,嗬!好傢伙,只見黑板上寫著八個大字:「祝老師端午節快樂!」這幫臭小子啊!總能給我一個意外的驚喜。說實話,我早忘了今天是端午節。
露一個燦爛的笑容給他們。呵呵,瞧!都笑得那麼甜!老師的一個笑容就夠了,對孩子們來說。
端午節的這天,我發現:其實天還是藍的,樹仍然是綠的,小鳥依然是快樂的,孩子們仍舊是可愛的!看不到,不是你的眼睛的問題,而是取決於你的心情了!
行嗎?不然下一個:
端午節絮語
——端午節感言之一
無意中向掛歷一瞥,發現端午節快要到了,思緒立馬漫無邊際地盪漾開來。
在民間,端午節是繼春節、中秋節的第三大傳統節日,人們歷來是相當重視的。如果說春節是嚴寒中的火爆,中秋節是清涼中的豐碩,那麼端午節就是溫暖中的愜意了。
粽子和艾蒿是端午節的「形象代言人」,幾千年來早已溶入國人的血液中。兒時的記憶里,粽子似乎是南方人的專利,北方人很少有此口福,因為做粽子的糯米產自南方,在經濟不發達的時代,北方的普通民眾實在可望不可求。北方的艾蒿倒是相當普遍,節日當天幾乎家家門上掛上幾支,整個村莊立刻浸泡在艾蒿的清香之中,令人心曠神怡。女孩子們縫制各式荷包,將艾葉深藏其中,掛在胸前,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人動荷包動,人靜荷包靜,既是裝飾,又是希望。
過去的艾蒿隨處可見,田野的水井旁居多,野生野長,自生自滅,端午節當天隨手采來即可。現在野外幾乎看不到了,人們想傳統一下,就得掏腰包購買,倒是北方人視為稀罕物的粽子,現在頗為流行起來,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端午節處於初夏時節,正是新麥收獲之時,為了慶賀,過去幾乎家家都要蒸白饅頭。兒時對白饅頭特別嚮往,望著饞涎欲滴,嚼著樂不可支,彷彿嚼著初夏的風光,每個毛孔都充滿了節日的喜慶。也有的人家吃菜包子,麥是新麥,菜蔬是自家菜地的新鮮菜蔬,咬一口滿嘴清香,別有一番風味。
可以嗎??不然以你自己的感受寫,會更有號召力的。OK?
Ⅷ 關於端午節的詩句小學
【小學端午節的詩句大全】
1、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唐·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2、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唐·殷堯潘《端午日》
3、好酒沈醉酬佳節,十分酒,一分歌。——宋·蘇軾《少年游端午贈黃守徐君猷》
4、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文秀《端午》
5、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揚枹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刺史臨流搴翠幃,揭竿命爵分雌雄。先鳴餘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唐·劉禹錫《競渡曲》
6、綵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鬣。佳人相見一千年。——宋·蘇軾《浣溪沙端午》下闋
7、條脫閑揎系五絲。——宋·李清照失調名《端午》詞斷句
8、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唐·杜甫《端午日賜衣》
9、亦有魚龍戲舞,艷晴川,綺羅歌鼓。鄉情節意;尊前同是,天涯羈旅。漲綠池塘,翠陰庭院,歸期無據。問明年此夜,一眉新月,照人何處?——宋·盧祖皋《小龍吟淮西重午》下闋
10、入袂輕風不破塵,玉簪犀壁醉佳辰。——宋·蘇軾《浣溪沙端午》
Ⅸ 小學生有關端午節的日記
今年的端午節
過端午節,一定少不了粽子!今天,姐姐就在教我包粽子呢!你瞧。。。。。。
做粽子一定要有準備的。原來,姐姐已准備好浸泡了3個小時的糯米,同時也買好了粽葉,這樣准備就讓我大吃一驚了。
我把米放在葉子里,可米全撒在了桌上,我生氣極了。姐姐對我說:「你要把葉子做成一個三角形的樣子,然後再把米放進去啊!」
於是,我按照姐姐說的步驟作了一遍,在米上按了按,咦?旁邊那個盤子中間放的是什麼?原來是肉餡哦!我在糯米中間挖了一個小洞洞,把肉餡弄成圓狀,塞入糯米中,讓它也加入糯米的行列中。可怎麼封好呢?我看了眼姐姐,就明白了一切。
我把翹起來的一片葉子按下來,並用繩子用力的扎緊。成功啦!我按照前面的方法,包了好多個。現在就要下鍋了,先是把水燒開,然後把粽子放下去。
過了一會兒,粽子煮好了。大家四人坐在桌子旁,吃起了粽子。
我把繩子解開,正想把葉子摘掉,可我一碰,就被燙著了。姐姐看了,哈哈的笑了起來。我吹著吹著,把讓熱氣吹走了。我再次小心翼翼的將葉子掀開,吃起了自己親手做的香噴噴的粽子來——白白胖胖的糯米中間,包著一團鮮汁可口的肉餡,放入口中,不油不膩,又有嚼勁,感覺太好了!
端午節就這么過去了,嘴裡吃著自己親手包的粽子,心裡想著我國唐代詩人杜甫寫的詩: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這真是一個快樂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活動可真多呀!
農歷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雖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但我感覺,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是為紀念偉大詩人屈原所定的節日.每到端午節這一天,我們家家戶戶都會包一種"中山蘆兜棕:.圓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鮮的竹葉來縛棕,裡面放有配料,分有咸粽子和甜粽子兩種口味.甜粽子有蓮蓉,豆沙,栗蓉,棗泥:鹹的呢,就是鹹肉啊,燒雞,蛋黃,干貝,冬菇,綠豆,叉燒等材料.包好的粽子放在一個鍋里煮,等粽子熟了以後,會聞到淡淡的竹葉香,清香四溢,彌漫整個廚房.......
解開扎藤,剝開粽子葉,甜粽子里藏著紅紅的粽肉,咸粽子里白白的粽肉都升騰著蒸汽,散發著一種特有的蒸棕香.兩粽子用盤子放在一起,活塞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下晶瑩透亮散發著撩人撲鼻的濃郁糯米香,是幫極了!最最令愛吃甜食的我深愛的還是棗紅般的甜粽子.端午時節,家裡包了一大把粽子,總要送親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粽子作為謝意送給我們.因此,在端午哪天,我家總有從姨媽,外婆家帶來的吃不完的粽子.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顰鼓動時雷凌凌,獸頭凌處雪微微.沖破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這是唐朝盧肇寫的《競渡詩》。十分突出了龍舟賽的宏觀場面。然而,在我的家鄉廣州也有在端午節劃龍舟的習俗,俗稱「扒龍船」。在端午節這一天村裡都會組織一次小型的「扒龍船」比賽。家家戶戶身強力壯的男人都要參加,女的靠一邊,只有觀看的份兒。五六條窄窄的,瘦長的舟子,前頭是一個大大的龍頭。十多個人坐在一起,奮力地劃槳前進,力爭第一個到達終點。盡管下著針兒般的雨點兒,船上的人淋得遍體濕透,分不清是汗還是雨,但是這點是不要緊的。再這關鍵時刻,贏了比賽才重要.......劃完龍船的男人會在中午的時候聚集在村裡的大祠堂內吃一頓豐盛的「龍船飯,然而我們村裡的女人也是沒份參加的,所以,到底有什麼菜式我也不清楚,因為,我是女孩子。
村裡的「扒龍船」太小兒科啦!對我來說一點也不過癮。要看還是電視直播的,地地道道的龍舟賽。浩大的江面,二十多條「傳統龍」參加角逐。長長的龍船上坐滿了肌肉鼓鼓的大漢。中間是鼓手,前頭的人吶喊助威,聲勢震天,霸氣。威風,震撼.......細雨霏霏,江水涌涌。在此,男兒盡顯勇敢,堅強本色,了不得!在北方,「扒龍船」的風俗是不常見的,因為北方的河流不如南方多,所以北方的端午節只吃粽子,不如南方的轟轟烈烈,激情熱鬧。這就是我家故鄉端午節的獨特之處所在。
故鄉的端午節喲,你給了我多少喜悅和歡樂啊!端午粽飄香,龍舟響當當,好事成雙雙!端午節流露出的是地道故鄉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一種欽佩,贊頌。吃著正宗的家鄉粽子,看著精彩的家鄉龍舟賽,心裡頭別有一番滋味。
2010年,又一個新的端午節即將到來,我懷著一顆思念,期待,激動的心去迎接你。 印象中的端午節
我生在離成都只有八十多公里的一個小村裡,我那裡屬於丘陵地帶,從小到大,在我的印象里我們那裡的端午節一定要喝雄黃酒(在頭一年將中葯雄黃浸泡在酒瓶里,到了第二年端午節就可以用喝),小孩還要在額頭擦一點雄黃酒.同時在當天中午自家要煮吃鴨蛋,記得小時候每年我們都要吃2個,因為我家條件不好,平時是很少有機會吃到蛋的,那時的我挺喜歡過這節,因為不光可以吃鴨蛋,還要吃粽子,雖然從小到大我都沒有看到過我媽包粽子,但是我們姐弟倆卻從來沒有少吃一次,每年都是吃外婆送來的.
記得我家剛建完房子的那一年,由於家裡的儲蓄全用完了,還欠了不少債,父母只好從節約上出發,那一年,我婆也到小姨家去過節了,我想肯定吃不了,結果鄰居家的大媽專給我們姐弟倆送來幾個,從那以後我對粽子和鴨蛋總是百吃不大厭,甚至到了現在,我都愛吃這兩樣食品,條件好了,我也工作了,有能力購買自己喜歡吃的東西了.也就是在去年,我蘇州一個朋友結婚,去她家才真正第一次看到包粽.因為她們那裡有一種習慣,結婚時要吃粽子.
還有一次,那是在我過生日的時候,我一個人在外地讀書,那天我特想吃粽子,就去超市裡買了幾個粽子和鴨蛋,同時請我同學吃,她們還笑我說,那有這樣過生日的人呀,太對不起自己了,同時也說我小氣,不請她們吃大餐.而今天也是我的生日,我卻不能吃到粽子,雖然有太多好吃的東西,以及禮物,但是,從內心來說我還是想吃個粽子.可是沒有會請我吃,所以我昨晚專門去買了粽子,做為自己送給自己的生日早餐.
學生作文:兒時的端午節
端午節在中國的民間節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粽子、茶雞蛋、插艾蒿等都是端午節的特色。
小時候過端午節我足足能提前興奮上一周,因為可以吃上香噴噴的粽子了,那個時候生活比較單調,也很苦,不是過節平常是什麼也吃不到的。說起粽子,它不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粽子的過程中,體現著樂趣。每年端午一到,母親在頭一天晚上跑上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親一起包,綠綠的粽葉里加上糯米和大棗,包成三棱形的粽子,包好後放在大鍋里足足煮上3、4個鍾頭,之後母親把粽子泡在備好的兩水桶內,涼了以後細細地撥開竹葉,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紅的大棗就露出頭來,蘸白糖再吃,那時吃起來是那麼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節前夕,家家把在山上採的艾蒿插在門上,說是為了避邪,我們小孩只是效仿著做,不懂其中的含義。
端午節早晨,起床後,母親在我們的手腕和腳踝上纏上五彩的絲線,今後一直帶著,據說可以去病除邪。其實在我心裡,這些五彩的絲線在我心裡是那些精美手鐲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會花些錢給自己的小孩買香荷包帶在身上,我的母親是自己親手用些小布頭做的,裡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這樣我們也很高興。
回憶兒時過節是快樂的,節日的氣氛也比現在濃。
端午節介紹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懸鍾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今年的5月31日是我國傳統節日——端午節。相傳古代詩人屈原就在農歷五月初五這天投江自殺,後人為了紀念他,把這天當作節日,有吃粽子、賽龍舟等風俗。
他們都有共同的想法,去幫助關愛這些受災的人們。
你看,捐款處的隊伍排得像條長龍,有白發蒼蒼的老人,有捧著壓歲錢罐的孩子。一個老漢走來,他的衣服又臟又破,走路顫顫巍巍。當他從口袋裡掏出錢時,人們驚呆了。一枚枚硬幣,一張張破皺的紙幣,一共一百零五元。他是一個乞討者,這錢不知他攢了多長時間。這錢他完全可以在飢餓時買個饅頭充充飢, 這時他也可以在嚴寒買件衣服來抵擋。可他卻毫不猶豫全部捐了出來,也許這是他的全部家當。
在這個大地震中還有許許多多感人的故事,這只是其中一個小小的部分。
災難雖然無情,卻打不垮我們,我們被愛這巨大的力量緊緊團結在一起,希望就在前方。
我印象中的端午節
我生在離成都只有八十多公里的一個小村裡,我那裡屬於丘陵地帶,從小到大,在我的印象里我們那裡的端午節一定要喝雄黃酒(在頭一年將中葯雄黃浸泡在酒瓶里,到了第二年端午節就可以用喝),小孩還要在額頭擦一點雄黃酒.同時在當天中午自家要煮吃鴨蛋,記得小時候每年我們都要吃2個,因為我家條件不好,平時是很少有機會吃到蛋的,那時的我挺喜歡過這節,因為不光可以吃鴨蛋,還要吃粽子,雖然從小到大我都沒有看到過我媽包粽子,但是我們姐弟倆卻從來沒有少吃一次,每年都是吃外婆送來的.
記得我家剛建完房子的那一年,由於家裡的儲蓄全用完了,還欠了不少債,父母只好從節約上出發,那一年,我婆也到小姨家去過節了,我想肯定吃不了,結果鄰居家的大媽專給我們姐弟倆送來幾個,從那以後我對粽子和鴨蛋總是百吃不大厭,甚至到了現在,我都愛吃這兩樣食品,條件好了,我也工作了,有能力購買自己喜歡吃的東西了.也就是在去年,我蘇州一個朋友結婚,去她家才真正第一次看到包粽.因為她們那裡有一種習慣,結婚時要吃粽子.
還有一次,那是在我過生日的時候,我一個人在外地讀書,那天我特想吃粽子,就去超市裡買了幾個粽子和鴨蛋,同時請我同學吃,她們還笑我說,那有這樣過生日的人呀,太對不起自己了,同時也說我小氣,不請她們吃大餐.而今天也是我的生日,我卻不能吃到粽子,雖然有太多好吃的東西,以及禮物,但是,從內心來說我還是想吃個粽子.可是沒有會請我吃,所以我昨晚專門去買了粽子,做為自己送給自己的生日早餐.
學生作文:兒時的端午節
端午節在中國的民間節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粽子、茶雞蛋、插艾蒿等都是端午節的特色。
小時候過端午節我足足能提前興奮上一周,因為可以吃上香噴噴的粽子了,那個時候生活比較單調,也很苦,不是過節平常是什麼也吃不到的。說起粽子,它不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粽子的過程中,體現著樂趣。每年端午一到,母親在頭一天晚上跑上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親一起包,綠綠的粽葉里加上糯米和大棗,包成三棱形的粽子,包好後放在大鍋里足足煮上3、4個鍾頭,之後母親把粽子泡在備好的兩水桶內,涼了以後細細地撥開竹葉,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紅的大棗就露出頭來,蘸白糖再吃,那時吃起來是那麼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節前夕,家家把在山上採的艾蒿插在門上,說是為了避邪,我們小孩只是效仿著做,不懂其中的含義。
端午節早晨,起床後,母親在我們的手腕和腳踝上纏上五彩的絲線,今後一直帶著,據說可以去病除邪。其實在我心裡,這些五彩的絲線在我心裡是那些精美手鐲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會花些錢給自己的小孩買香荷包帶在身上,我的母親是自己親手用些小布頭做的,裡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這樣我們也很高興。
回憶兒時過節是快樂的,節日的氣氛也比現在濃。
端午節紀念屈原作文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位列右大夫,很受楚王器重。後來,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他們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郁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
公無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郁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襄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同時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葯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
從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劃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端五的「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稱重五,也稱重午。此外,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等等。端午節的別稱之多,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起源的歧出。事實也正是這樣的。關於端午節的來源,時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種說法,諸如:紀念屈原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
迄今為止,影響最廣的端午起源的觀點是紀念屈原說。在民俗文化領域,我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都與屈原聯系起來。俗說屈原投江以後,當地人民傷其死,便駕舟奮力營救,因有競渡風俗;又說人們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為蛟龍所食,後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做成後來的粽子樣。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等,它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於掛菖蒲、艾葉,熏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盡管端午節年年過,但是關於端午節的來歷,卻不甚清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一,紀念屈原說。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驚《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汩羅江,死後為蚊龍所困,世人
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汩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濤神說。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三,龍的節日說。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 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祖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四,惡日說。據《史記》記載,孟嘗君田文生於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遺棄田文,理由是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東漢《風俗通義》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說法。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桔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說。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競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葯」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名著《歲華紀而》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夏。」也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看來,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
諸說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偉大,詩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端午節介紹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懸鍾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鍾馗,即武舉不第,願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後,瘧疾痊癒,於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鍾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於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綵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瘴。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種習俗,盛行於貴州地區的端午習俗。
佩香囊: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汩羅江邊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後,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家包粽子、劃龍舟、煮雞蛋,用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又是一年端午節,我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奶奶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粽子。
包粽子,首先要把箬葉洗干凈,在熱水中泡軟。再准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陷,將自己喜歡的陷煮得香噴噴的,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箬葉折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稜角。然後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後把箬葉包著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狀。
這包粽子的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你的粽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
奶奶就不止一次看著我的「傑作」發笑:「這,這能叫粽子嗎?你讓細線系在什麼地方啊?」
我暈!感情粽子包出四個稜角是方便用細線系著掛起來的,怎麼這世界上就沒有圓粽子呢?
包好的粽子放進鍋里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後,改文火煮30分鍾就可以。
在煮粽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因為從鍋里飄出那粽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粽子終於從鍋里「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里,用筷子剝開,就可以看到裡面金黃松軟的「粽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
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粽子,品嘗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 希望能夠幫助你把!望你需要
Ⅹ 小學生端午節詩歌有哪些
《浣溪沙 》【宋】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綵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雲鬟。佳人相見一千年。
《齊天樂》 【宋】楊無咎
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五。
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
衫裁艾虎。更釵鳧朱符,臂纏紅縷。撲粉香綿,喚風綾扇小窗午。沈湘人去已遠,勸君休對酒,感時懷古。
慢囀鶯喉,輕敲象板,勝讀離騷章句。
荷香暗度。漸引入陶陶,醉鄉深處。卧聽江頭,畫船喧疊鼓。
《七律 端午》 【唐】 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五絲》 【唐】 褚朝陽
越人傳楚俗,截竹競縈絲。水底深休也,日中還賀之。
章施文勝質,列匹美於姬。錦綉侔新段,羔羊寢舊詩。
但誇端午節,誰薦屈原祠。把酒時伸奠,汨羅空遠而。
《端午日賜衣》【唐】 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意內稱長短,終身荷聖情。
《端午》【唐】 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忠貞如不替,貽厥後昆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