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生要學好什麼
學習上,語數外哪樣都盡量學好吧。人格上,小學時候就是塑造一個人還是野獸,學好,學習,品德都要學好。如果有其他愛好,天賦,像運動、音樂、繪畫等等也盡量把語數學好,並不吃虧。
❷ 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
一、共情:能感覺到您對孩子的學習非常上心,孩子最近的表現讓您感到失望,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看看可以做些什麼,您覺得可以嗎?
二、具體化:您指孩子學習態度和習慣都特別不好,能具體的談一談嗎?或者舉幾個例子談一下?(先問清家長態度特別不好具體指什麼,要突出「特別」二字,因為一般家長在這樣說的時候,都是帶著很多情緒的,所以真實情況也許沒有想像的嚴重。
三、探究問題成因,並具體分析:
a 學習態度問題:4-6年級的孩子,家長認為在學習態度上的問題,往往是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觀」,即不知道學習是為了什麼。而且也可能是家長給孩子強加的一些觀念,孩子並不認可。
解決:
(1)找時間和孩子一起心平氣和的談一談孩子對於學習的認識,即使孩子的回答家長不滿意,也不可用直接批評與職責的方式試圖糾正,這對於大齡孩子來說基本是沒用的,雙方都先發表一下自己的觀點,然後一起找到一個雙方都認可的即可。
(2)如果與家長的關系不錯,也可引導家長自己思考,那些學習態度與觀念,是家長自己期待的,還是學生自己期待的,家長是否對孩子有過高的期待?如果期待過高,則要引導適當降低期待。
b 學習習慣問題:學習習慣不好,也可以導致學生的學習沒有效率,成績下降。
解決:
(1)與孩子一起制定學習計劃表,越細致越好,操作性要強。
(2)幫助孩子了解學習是包括「課前預習+認真聽講+課後作業練習+鞏固復習+重點難點提升+測試知識掌握程度」的一個完整過程,學校里往往解決的是上課講解、課後練習與測試三大塊,「課前預習、鞏固復習、重點難點提升」這幾項則需要在家裡完成。平常可以准備錯題本,將錯誤問題記錄下來,如果家長認為孩子的學習習慣不能良好的養成,則需要專業機構老師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習慣。
❸ 小學生怎樣才能學習好
數學:多算,多想,多做,多問,多學。
語文:預習,巧妙背誦,多背,知識面廣,打好基礎,多理解。多做閱讀題,多寫日記。
英語:掌握語法,背課文,單詞。
小學階段開闊一下視野,很容易學習好。其他科目再用點心。
❹ 小學生有什麼好的學習方法
謝謝邀請,我可以回答這個問題,語文學習應注重基礎,不能急於求成。每天制定好計劃,版哪怕權只做一點兒但只要堅持語文水平就會大有長進。每天可以認真的練幾個字,每周背幾首詩能認真的練幾十個字,每周能熟練的背幾首詩,看幾篇文章,每學期讀一本名著。想像和聯想伴隨著語文學習的始終,聽說讀寫都離不開想像和聯想。要敢於在課堂上發表自己的見解。
語文,就是中高考中的「大佬」,
作文就是「大佬」中的「大佬」。
現如今,「大語文」教育趨勢明顯,多少人呼籲著「得語文者得天下」,讓作文當仁不讓地成為了語文學科里重要的拉分項。
一篇作文,就能拉開近20分、甚至30分的差距!
❺ 小學生好的學習方法
學習是一件很重要的事,特別是在小學,一定要養成好的學習習慣.
一\
上課認真聽講
老師講到哪裡,就聽到哪裡,記到哪裡,想到哪裡,思維一定要活躍,要考慮為什麼是這樣,老師的思路是什麼,不懂的或不清楚的,下課一定要問老師,為什麼?思路是最重要的
二\
不懂一定要問老師
上課不懂的問題千萬不能問周圍的同學,這樣會影響到你自己以及周圍同學的上課(說不定會被老師抓住,以為你上課講話),如果可以就在課上提問.否之,就在上課時把不懂的劃出來,下課問老師.如果老師在上課時問誰還不懂,自己不懂一定要舉手,直到弄懂為止,不要不好意思,會誤終身的.
三\
作業盡量在校內完成
並不是說下課不休息,十分中內可以多少時間,視自己情況而定,也可以在中午的時間做作業,不懂的就可以問老師,盡量不要問同學,畢竟是在小學,同學也不怎麼懂,總之老師的思路是最好的,也可以減輕在家裡的負擔
四\
同學之間互相交流
新的知識不懂一定是問老師的,但和同學交流也很重要,主要供娛樂,減輕學習負擔
五\
多看課外書籍
作業做完後,可以看一些課外書籍,世界名著,老師推薦的書或自己喜歡的書,主要怎家讀書量,知識量
六\
一定的課外練習量也是必須的
光靠校內的知識點是遠遠不夠的,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在書店內或買老師推薦的練習,可以提高自己的學習質量
一、 如何激發小學生的學習動機
能夠引起、維持一個人的活動,並將該活動導向某一目標,以滿足個體某種需要的想法、願望、理想等,就是動機。
引起動機的主要條件有兩個,一是內在條件,二是外在條件。內在條件主要指「需要」。 需要使人產生慾望和驅力,引起行為。外在條件是個體之外的各種刺激。這些刺激包括物質因素也包括社會性因素,統稱為「環境因素」,它也是引起動機的原因之一。凡能引起個體動機並能夠滿足個體需求的外在刺激,稱為「誘因」。行為可由需要引起,也可以由環境因素引起,但動機往往是內在條件和外在條件交互影響的結果。
動機一般分為兩類。第一類與身體的生理需要有關,這些動機是與生俱來的,稱為原始性動機、生物性動機或生理性動機,例如飢餓、渴、睡眠;第二類與心理和社會交往有關,稱為繼發性動機、社會性動機、心理性動機,例如友誼、愛情、贊許等。
什麼東西可以促使學生想學習?事實上,學生願意付出努力去學習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包括:學生的個性、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學習環境以及教師的行為等。動機有多種多樣,除學習動機之外,還有其他動機。否則,為什麼有的學生喜歡學習,有的學生卻喜歡看電視,或做一些與學校學習無關的事情?教育工作者的任務不是去提高動機本身,而是去發現、激發和加強學生的學習動機,使他們參加到與學習有關的活動中去。
學習動機是學習活動的推動力,也稱為學習的動力。學生的學習活動是由各種不同的動力因素組成的整個系統所引起的。
從事學習活動,除要有學習的需要以外,還要有滿足這種需要的學習目標。學習目標同學生的需要一起,成為學習動機的重要組成因素。
(一)有關學習動機的理論
1.動機與行為論
按照行為學習理論,動機也可以說是對過去行為的不同強化的結果。如果學生的學習行為得到了強化(例如取得了好成績),他們就會被激勵繼續學習;但是如果學生沒有從學習中得到強化(例如取得了一個不理想的成績),他們將失去繼續學習的動力。如果學生因為學習而受到懲罰(例如因成績不好而被家長責罰或受到老師的訓斥),他們將可能會逃避學習。
2.動機與需要論
根據需要理論,動機是由需要引發的。每種需要對人們的重要程度不同,比如有些人需要被肯定,被愛;有些人則更關注生理和安全方面的滿足。顯然,一個正處在飢餓狀態的人不會有很強的學習動機。在學校,學生的基本需要是愛和自尊。如果學生在學校中感受不到被愛,也看不到自己的能力,他們似乎就很難產生去追求更高目標的動力。如果一個學生不能確定自己是否被愛,以及是否有能力,就可能會去尋求一種比較安全的方式。比如,他努力學習只是為考試,並非因為興趣;他會比較合群,以找到安全感。教師的責任是盡力使每一個學生感到被接受和被尊重。
3.動機與不和諧論
根據認知不和諧論,保持自我形象的需要是一個強有力的學習動機。例如:如果我們相信自己各方面能力都很強,我們將會努力學習以便發揮自己的學習才能,同時也會在其他方面努力,以證實自己各方面的才能。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的行為與我們的自我形象相矛盾。認知不和諧論認為,當人們發現自己的價值觀與信仰與自己的行為或對自己的看法不一致時,會感到很不舒服。為解決這種不和諧,人們或者會改變自己的行為以適應其價值與信仰,或者會尋找借口使自己的行為合理化。
4.動機與人格論
動機有時被理解為趨向目標的一般傾向。在這個意義上,動機通常被認為是一種較為穩定的人格特徵。不同的人被不同的動機所激勵,所以,人們的表現與成就各不相同。動機作為一種人格特徵主要是指動機與人們的成長經歷有關。如果一個學生學習成績很好,並因此得到老師同學的贊揚,就會逐漸形成一種熱愛學習的個人品質;反之,就會形成一種不喜歡甚至厭惡學習的品質。教師的責任是,盡力為學生創設積極正面的學習環境,使之形成積極正面的學習態度與習慣。
5.動機與歸因論
歸因理論對成功與失敗有四種解釋:能力、努力、任務難度、運氣。能力與努力是內在歸因,而任務難度與運氣是外在歸因。能力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因素,努力是可變因素;同樣,任務難度相對穩定,而運氣可變。學生有可能把自己學習的成功與失敗歸因於四種中的任何一個或更多。如果學生成功了,可能會很願意把這個成功歸因為能力,而不是其他;如果學生失敗了,則可能把這個失敗歸因於不走運或課程太難,這樣下次還會努力爭取成功。
(二)如何提高學生的成就動機
學生究竟是在成就動機的激勵下取得了好成績,還是好成績刺激他們產生了較高的成就動機?這兩者應當是互相促進的。首先,好成績使他們追求更好的成績,而這種追求真的使他們的成績越來越好。反之,如果學生一開始就沒有能夠在學習上取得好成績,他們將失去追求學習成就的動機,而同時把興趣轉移到其他方面去(例如不遵守學校紀律就是其中之一)。
1. 動機和目標的關系
有些學生學習目標很明確。在他們看來,到學校的任務就是掌握技能,提高能力,所以,他們有很強的動力去追尋自己的目標。另一些學生的目標卻主要在自我表現。在他們看來,到學校的目的是證實自己的能力,因此,他們會尋找各種機會去表現自己,比如參加各項活動等,他們在這些方面也很有動力。那些學習目標明確的學生喜歡接受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而那些需要自我表現的學生則害怕接受挑戰性的任務。雖然這兩類學生在智力方面沒什麼差異,但他們在意志品質方面是有很大差異的。那些學習目標明確的學生在困難和挫折面前往往表現出堅忍不拔的品質,而那些以表現為目標的學生在困難面前往往退縮不前。不僅如此,前一類學生在困難和挫折面前甚至會提高自己的能力,因為他們覺得這是對他們的考驗,他們真正關心的是在學校里學到了什麼,並不是表現得怎樣;後一類學生則很容易覺得無助,因為他們覺得無法表現自己了,他們並不太關心在學校真正學到了多少知識,主要關心表現得怎樣。綜上所述,教師的任務應當是幫助學生了解到學校學習的目的是獲取知識,而不單單是為了分數。教師可以通過強調知識內容本身的重要性,同時降低分數的重要性來達到此目的。例如,教師可以這樣告訴學生:「今天我們將要講述圓周率,它在我們的生活中非常重要。」而不是說:「今天我們將要講述的東西對明天的考試非常重要。」這里特別要強調的是,應當避免對小學生使用分數刺激系統。當學生意識到他所在的集體中衡量成功的標准只有一個分數標准,而他個人是不大可能達到這個標准時,他可能會放棄努力。
2.成就動機的提高
成就動機是可以提高的。有時我們可以通過改變學生的外在環境做到這一點。例如,有的學生在一個班級里學習成績不好,他在這個環境中已經完全失去了學習動力,換一個環境也許就會有所起色。學生可能會沖破他們長久以來的較低的成就動機,因為他們在新的環境里發現了自己的能力之所在。成就動機的提高有時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例如,訓練學生的自我責任能力,讓他們感到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讓學生自己制定目標,並努力達到這些目標等。研究表明,學生的成就動機低主要不是由於缺乏能力,而是由於缺乏努力。因此,在提高學生成就動機的訓練中應當著眼於提高他們的努力。
(三)動機論的實踐應用
1.如何幫助學生克服學習無助感
學習無助是指學生由於各方面的負面反饋而接受自己在學業上的失敗。這些負面反饋通常包括:來自教師的負面反饋,來自負面的學校經驗,來自同伴,還有來自學生自己。許多研究表明,如果學生的學習目標屢次受挫,他們最終會放棄這些目標而習得無助。
教師可以通過許多方式幫助學生克服學習無助感。以下列舉的幾種方式對所有學生都適用,尤其對那些承認或接受自己失敗的學生更加適用。
(1)強調優點:注意發現學生的長處,並利用這些長處幫助學生克服學習無助感。首先應當肯定,每一個學生都有長處。例如,有的學生寫作能力很差,但他們很善於講話。有些教師會採取挖苦的方式:「你就會耍嘴皮子。」 如果這時教師能夠首先肯定他們能講是一個優點,使學生堅信自己的確具有這個優點,再慢慢往寫作方面引導,就是比較好的做法。
(2)淡化缺點:淡化缺點不是真的看不到學生的缺點,而是採取一種比較策略的方式去糾正它們。有時,你不直接指出學生的缺點,而是在他有缺點的方面指出你的期望所在,或許效果更好。因為每個人都有自我反省能力,你耐心等待一段時間後,或許若干年之後,你的學生真的變成了你當初期望的樣子。
(3)結合經驗:有的學生往往對於自己不熟悉的概念或其他問題感到困難,但是,學生對於那些與自身經歷有關的課程就比較有興趣,也比較容易學好。如果教師能夠要求學生把他們在校外的問題帶到課堂上來,對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將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例如,有的美術教師讓學生自己設計房間,學生上圖畫課的動機就大大提高。
❻ 怎樣教好小學生
小學階段是一個關鍵的階段,一個人的興趣一般是從小就培養成的。所以小學老師是相當不容易的,想做一個優秀的小學老師更不容易。做為一個以後教小學的我們就應該從現在開始就得學會如何去教好小學生!
要想學生學得好,首先要解決他們是否喜歡學習的問題,是否有求知慾。而培養學生的求知慾,是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然而,興趣不是天生的,它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對事物認識的反映。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通過對所學科目的加深而產生,也可以通過老師的指導或家長、朋友的影響加以培養,它也可以因為遇到困難無法克服而逐漸消失,也可以通過幫助或輔導解決了困難而恢復。的以在課堂教學設計方面,應該以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目的,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品質,進而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起到積極作用,收到較好的效果。既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又提高了教學質量。其實不管是小學生還是其他年級的學生,興趣都是最好的老師。讓同學以自己的興趣去學比強迫同學要最好的。強迫同學去學是達不到學習的效果的!
再者還應該培養學生要有一個良好的習慣。小學階段是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提高學習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獲得成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終身受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著重抓以下幾點:
一、認真聽講的習慣。
二、積極思考的習慣。
三、大膽發言的習慣。
四、養成動手操作的習慣。
五、「認真作業」的學習習慣的培養。
還有小學生的接受不是很強,盡量應該用簡單、容易讓小學生聽懂的語言。所以每一課學習內容、每一道練習題都可以用一個小故事來把它表達出來,並把知識融入到學生的生活當中,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在實際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初步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和分析現實生活,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並且小學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還應該適當的插入一點他們感興趣的話題!有意識創設活躍的學習氛圍和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樣才能讓孩子在玩中獲得知識呢?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精心設計知識的呈現形式,營造良好的研究氛圍,讓學生置身於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和實踐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在具體教學中,我注意教學形式的多樣化與直觀性,盡量利用教學掛圖、教具等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採取多種游戲的方式進行練習,這樣學生在課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學習中去。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課認真聽講的良好習慣。
針對每課不同的學習內容,編排設計了很多不同的游戲、故事......真正使學生在「玩」中獲得了知識。
根據低年級好奇好動的特點,上課時,還應該重視學生的實際操作。讓學生在操作中動用多種感官,通過積極思維,獲取知識。這樣既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維。每讓學生進行一種操作時,必須首先要求學生看清題意,再想一想,根據題目要求,你在操作時先做什麼,再做什麼,該如何做。
在課堂上,有時要玩一會兒與學習無關的東西。傳統的教學思想把這些特徵視為影響學生學習的缺點加以約束,限制學生「動」,強制聽課,有的還認為是患了「多動症」。上課不專心聽講,老師批評,家長責備,他們上課時像是被捆住了手腳,束縛了思維,完全處於被動地位,上一堂課下來又苦又累,從小產生厭學情緒。長此以往,形成大面積的後進層面,日積月累,延誤孩子的一生。如果我們上一年級課的老師,能夠讓孩子們一上學就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小培養起他們的強烈的求知慾、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學習習慣,對孩子們來說,將受益匪淺。在課堂上還應該多給學生發言的機會,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情境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有更多機會表現自我,課堂上要多給一點時間和空間,盡量讓學生多說、多想、多做、多讓學生有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體驗和享受成功的快樂。
發言需要學生將自己的思考過程用言語的形式表達出來,要把內部的知識轉化為外部的語言,必須表達清楚,使別人能聽懂,因此自己內部的思維必須清晰才行,所以發言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在課上盡量創造更多讓學生發言的機會,注意學生表達的准確性與嚴謹性。另外也應該注意利用「同位互相說說」、「小組內大家討論討論」、「和你的好朋友商量商量」等形式,讓學生有更多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
在教學過程中還應該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觀察、思考、解決問題.大家都知道教材的練習題中,有很多題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這就需要我們抓住時機,鼓勵學生多動腦筋,勤思考。
還應該培養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數學如果不能與生活有效地聯系起來,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義。所以,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了鍛煉,把數學真正融入到現實生活。在一次觀看《分類》這節課的教學視頻中,裡面的老師就放了一段關於超市等地方的視頻讓同學進行觀察,看看它們是按什麼規律把物品進行歸類的,之後又讓學生用老師事先准備好的各種物品按自己的想法進行歸類。這樣,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了鍛煉,把數學真正融入到現實生活.
在課堂教學的後半段,適當運用游戲和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符合小學生好奇、好動,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的心理特點,能有效地防止課堂教學後期容易產生的精神分散,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游戲教學為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讓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創設最佳環境。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身心潛能,省時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鍛煉他們的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讓孩子們在游戲和活動創設的環境中,掌握和鞏固所學知識。同時滲透思想教育,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優良的心理素質,使智力和非智力心理因素協調發展起來。
❼ 怎樣才能使小學生學習好
不愛來學習的孩子,通常具有以下源的幾種特點:他們學習不認真,上課的時候注意力不集中,心思完全沒有用在學習上。如果老師或者家長教育他們,他們會心生反感,嚴重的時候,甚至於還會頂嘴。當他們寫作業的時候,總是會磨磨蹭蹭,要拖很長的時間才能完成。
這些孩子的行為,雖然每一個問題造成的具體原因各不相同,但是有一個本質卻是共同的,那就是他們缺乏自己主動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動機是人的一種潛在的願望,這種願望不需要任何外在的東西所吸引,純粹是發自內心的行為。處在黃金教育期的孩子,往往具有好奇心或者是強烈的求知慾,家長如果善加引導,是很容易引導孩子找到讀書動機的。
從日常生活中孩子的表現來看,他們會喜歡玩游戲,還喜歡擺弄玩具或者看漫畫書等等,這些都是在自己的想法下完成的,不需要外力的引導,也不必進行管束,而且本人還會在這種活動之中獲得極大的滿足。
❽ 如何教好小學生
小學是教育的關鍵期,美國心理學家、哲學博士塞德茲告訴我們:「人如同陶瓷器一樣,小時候就形成一生的雛形。幼兒時期就好比製造陶瓷器的黏土,給與什麼樣的教育就會成為什麼樣的雛形」,所以我們要牢牢把握住這個關鍵期,給與孩子正確的教育,才能讓他們更好的成長。下面分享五種正確教育小學生的方法:
1、你說話的語氣決定孩子對你的態度。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曾說過:你什麼語氣,孩子就是什麼態度。所以我們在與孩子講話時一定要注意,語氣不要過於激動,因為多半這種語氣也會讓孩子接收並反過來用在你的身上。
2、溝通代替訓斥。
把說教變成和孩子的一次溝通、談話。家長在遇到孩子做錯事的情況時,通常第一反應就是訓斥,好像這樣可以讓孩子知道自己做錯了,但這不僅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一定的傷害,還會激起孩子逆反心理,更好的做法是和孩子溝通,知曉他這樣做的理由然後再糾正錯誤的想法並告訴正確的做法。
3、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孩子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家長是什麼樣很大程度上就決定了孩子是什麼樣。在媽媽洗腳的廣告里,媽媽給姥姥洗腳被孩子看到了,於是也有樣學樣的端水給媽媽洗腳,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所以如果你想要你的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自己就要先變成那個樣的人。
4、尊重並信任孩子。
孩子們在上了小學之後,可能會慢慢有自己的一點小隱私,這些都是正常的,家長們要學會尊重,尊重孩子,同樣的孩子也會尊重你。小學也是青春期開始的時期,孩子多半會產生逆反的心理,這時候我們要學會尊重並信任孩子,給他足夠的空間,可以避免很多正面的沖突和矛盾。
5、拒絕溺愛,培養孩子獨立意識。
不要什麼事情都想著替孩子去解決,要知道,溺愛不等於愛,一個不能獨立的人是沒有辦法適應以後的社會生活的。在孩子需要幫助時給予一定的幫助即可,培養孩子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他以後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都大有裨益。
希望以上幾種方法可以給你帶去一些感悟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