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生教育典型案例
姓名:張某
性別:男
年齡:八歲
二年級學生
二、問題及行為表現
1、學習缺乏主動性。能完成作業,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沒有鑽研精神。
2、性格倔強、固執。與人相處辦事,不計後果,缺乏自製力,責任感淡薄
3、處事情緒化,易沖動。遇事不冷靜,有逆反心理,虛榮心較強。
4、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較差。有依賴和惰性心理,聰明但不愛多動腦。
5、主要原因是由於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
三、有關資料的調查
張某同學今年八歲了,由於頻繁轉學而成為問題學生。在家裡是獨生子,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從小在爺爺奶奶呵護下長大,由於是男孩,更是得到奶奶無微不至的關懷和溺愛,誰也不能碰他一下,誰也不能罵一句,,再加上家庭優越的物質條件,使他養成了固執、偏激、倔強的性格,辦事不愛動腦,我行我素,不計後果,出了問題又缺乏責任感,表現出逆反心理。學習缺乏自覺性,老師布置的作業完成了事,多一點也不想做,沒有毅力克服學習上的困難,根基打得不牢,使學習成績處於下游。做了錯事,不接受批評,不讓人家說,表現出較強的虛榮心和反抗心理。
四、個案分析
針對張某同學的個性心理特點,經調查了解,我認為他的個性問題來源於家庭環境的影響和學校教育的影響兩個方面:
1、鑒於他從小嬌生慣養,被捧為掌上明珠,凡事隨心所欲,被家庭主要成員所溺愛,過於放縱,使他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缺乏自理自立能力,養成了依賴別人和惰性心理。
2、在班級里,一則年齡大,二則學習成績不好,又缺乏認真、刻苦的學習精神,對較難的問題不願意動腦筋,又不肯問別人,不懂裝懂,長期發展下去,知識掌握不牢。就產生了自卑心理。認為反正也就這樣了,甘拜下風,自暴自棄,致使成績下降,凡事總覺得自己對,對自己認識不清,出現情緒不穩定現象。
五、採取的方法和實施過程
1. 根據張某的實際情況,我認為他的本質是好的,如果與家長配合共同對他進行耐心細致的教育和幫助,他是會有改變的。於是我與其父母取得聯系,讓他們勤與孩子打電話交流溝通。並讓他的爺爺奶奶一定要改變對孩子的教育態度,與老師更好的配合,嚴格管教孩子。
2. 他經常犯錯誤,出問題的方面,我則耐心指導,認真幫助他分析錯誤原因,讓他自己找出錯誤所在。同時,沒有放鬆對他的教育,用愛心去關懷愛護,用愛心去嚴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師對他的關愛,有利於形成他良好的行為規范。
3. 針對張某惰性強的缺點,激發他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熱情,值日生工作他認真做,就給予鼓勵;主動幫助教師拿教具等則給予肯定,經與家長溝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幫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務,我則耐心幫助他建立起熱愛生活的信心。
六、教育效果
經過近半年的了解及教育,張某有了一定的進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一樣,它具有穩定的特點,要徹底改變是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現在,張某對教師尊重,學習目的有了明確的認識,能堅持上滿上好各門課程,成績逐步提高。他對生活也滿懷信心,情緒較穩定,沖動事件逐漸減少,對勞動有了初步認識,值日主動、熱心肯干,犯了錯誤能認識到錯誤在哪兒。任性、固執得以緩解,辦事能有目的性,逆反心理在減弱,他現在仍缺乏刻苦學習的精神,對較難的問題易放棄,缺乏堅強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較弱,對於他今後的教育仍是長期的,我希望他會成為堅強、有知識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⑵ 小學生心理學的案例分析怎麼做
一、不良心理的外在表現:
小學生的作業量較大,內容單調重復,作業時間較長,學生的書包越來越大,且越來越重。小學生厭學情緒隨年級升高呈上升趨勢。
好多的學生感到學習累,心裡煩;對某些科目感到無興趣,對學習缺乏熱情,學習既不刻苦也不主動;還有的小學生常會找出「頭疼」、「肚子疼」等借口逃避學習。做起作業來,不是找本子就是找鉛筆,幾個字要寫半天,磨磨蹭蹭的,學習總是沒有效率。
二、不良心理的原因分析:
學校方面,老師為追求教學質量,對學生的要求過高。大部分的老師的作業布置超過國家的有關規定,使學生的作業量增多,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並且,老師以成敗論英雄的考核標准,不但容易讓孩子喪失繼續追求成功的熱情,也為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埋下了禍根。對於這些做法,如果不考慮其良苦用心,說是「精神虐待」一點兒也不過分。
家長方面,家長都較為信奉高標准、嚴要求這一信條,認為只有如此,孩子才能有出息。這樣,不但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而且容易讓孩子產生挫折感。對於有的孩子來說,盡管自己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可還是不能達到家長和教師的要求。但在教師和家長的眼裡,他們只看到成績不理想、沒有達到他們的期望這一結果,卻沒有看到孩子為此所付出的努力。長此以往,學生的學習興趣盪然無存。
學生方面,農村學生純朴、善良固然是其優點,但同時也存在少人管教,懶散的缺點。放學後自由的時間較充足,活動的空間大,自有他們的自由天堂,所以學習上的事常常因為現而忘了。再者學生對待不能夠進行正確的歸因。有的孩子對於挫折的歸因總是傾向於外界或者他人,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所應該承擔的責任。久而久之,很容易養成推卸責任、怨天尤人的不良習慣。
三、不良心理的幫助措施:
教師的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展開教學活動。在制訂學習目標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而不要搞一言堂,全由教師或者家長說了算。但是在學習能力上存在個別差異,這是一種客觀事實,必須接受這種現實。
還有,在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中,教師和家長扮演的不只是高高在上的監督者角色,更多的應該是支持者的角色。在某種意義上,精神支持比單純的物質支持更重要。在這個問題上,有的家長常犯這樣的錯誤:認為自己在學習、生活條件上以最高規格來滿足孩子,對孩子的學習也就擁有了發號施令的絕對權利,這與其說是在培養、教育孩子,倒不如說是在和孩子進行一種交易。真正站在學生的角度多去思考,多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樂於學習。
⑶ 小學 案例分析
1、童謠:孩子喜歡「炒」
稍加留意,你就會發覺,放學路上,三五成群的小學生嘴裡總在念念有詞:
「現在學生真糟糕,愛哭愛笑還愛鬧,天天上課都遲到,遲到也不喊報告……」「現代老師武藝高,個個都會扔『飛鏢』。教學更是有法寶,不是作業就是考。班裡紀律真是妙,不能說話不能笑,學生膽敢大聲叫,馬上把他父母找。」乍聽,一笑了之:「這幫學生,還挺逗!」
不承想,一腳剛踏入家門,兒子也開始迫不及待地要把在校園里新學到的童謠念給我聽:
「春天不洗腳,處處蚊子咬,夜來大狗熊,誰也跑不了……」「前邊有個理發館,不用剪子不用刀,一根一根往下薅,薅得滿頭起大包,紅包綠包大紫包,原來是個大麵包。」
兒子剛上二年級,許多事還不明就裡,只是覺得跟高年級孩子那兒學來童謠合轍押韻,琅琅上口,內容又十分有趣。念完一遍,還覺不過癮,又獨自咯咯地笑半天,直到我橫了他一眼,罵一聲無聊,這才算了事。
童謠:父母說「無聊」
沒過幾天,忽然發現經常愛捧讀的《少年兒童研究》雜志竟將在校園流傳的一些童謠輯錄在冊,曰《新校園童謠31則》,發表在2001年一二期合刊上。或許是對如實刊登這些童謠的褒貶之爭有所預料,該雜志特地加編者按以鄭重說明:也許有的父母看完會覺得孩子怎麼說這樣一些「混話」。但「混話」也好,「趣話」也罷,畢竟是孩子們的文化。雜志之所以刊登,是希望成人們看到一個豐富多彩的童真世界,看到孩子們的生活有快樂,也有煩惱。從而幫助成年人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搭起兩代人溝通的橋梁。因為《少年兒童研究》一向尊奉的主旨就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果然,沒過多久,便有報刊借一位父母之口聲討為什麼像《少年兒童研究》這樣受人喜愛和尊重的雜志也會登載無聊的玩意兒,一些學校領導和老師更是擔心孩子唱一些格調不高的童謠會學壞,使得本來就不好管的學生越來越不聽話。
於是,不滿和爭議由此而起。《少年兒童研究》主編孫雲曉不得不站出來重申該雜志嚴肅的辦刊宗旨和神聖職責,指出該雜志是以父母和教師為主要讀者對象。發表新童謠的目的,不過是向父母和老師提供「兒童情報」,讓成年人了解孩子在想些什麼,在傳唱什麼歌謠,絲毫談不上向孩子「推薦」。
童謠:歌唱是需要
那麼,新童謠究竟是什麼?基於這種內容的校園歌謠為什麼會出現,它果真值得我們這些成人這樣大驚小怪,大驚失色嗎?
北京師范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導師陳會昌對此談了自己的想法。他認為,童謠自古有之,孩子們都是伴著童謠長大的,可以說沒有童謠就沒有童年。童謠因為琅琅上口,通俗易懂,有趣好玩而深受孩子喜愛。在談到新校園童謠時,陳教授坦陳己見。他說,和過去相比,當代校園童謠來勢較猛,且各個學校學生傳唱的內容都差不多。究其原因,一是現在孩子學習負擔重,壓力大,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人在壓力較大的環境下,就容易想出各種擺脫辦法,編一些校園童謠來說一說,這其實是一種自我保護;此外,現在孩子的個性和自由度都超過以前,所受壓制比過去要少,生活環境也比較多元化,故此才使得這些童謠在學生中流傳既廣且快。這些童謠有的是填新詞翻唱了流行歌曲,有的是改寫了古詩詞,還有孩子們自編的不乏智慧的順口溜。這些被廣泛傳唱的童謠,有的反映了學生們面對沉重學習壓力時的無奈,也有的並無太多復雜含義,只是好玩而已。許多父母和教師都非常擔心,怕其中一些消極的校園童謠把孩子給帶壞了,因此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接觸到這些東西。實際上,校園童謠就是一種校園亞文化,禁是根本禁不住的。成年人不可能通過統一的說教去禁止它。當面不允許學生說,他們可以到別的地方說,正確的心態應該是客觀地看待。一方面須寬容,另一方面要引導。老師可以和孩子一起說一些健康的校園童謠。對於一些消極的內容,成人也該反思一下,如果我們能夠做到充分尊重他們,讓他們感到學有興趣,學生自然不會用一些童謠來諷刺我們。孩子之所以這樣做,大多是因為他們受到壓抑,因而會用這樣的方式來尋求自我解脫。
童謠:思考有多少?
其實,現代新校園童謠就像一面鏡子,它映射的是孩子們在或多或少的權威和社會壓力面前尋找平衡和宣洩的一種解脫,正如著名兒童詩人高洪波所言,新童謠的出現一點也不可怕,想禁也是禁不住的。因為孩子是離不開童謠的,關鍵在於為何孩子們什麼童謠都唱,就是因為適合他們的童謠太少,他們處於飢渴狀態。《新校園童謠》的出現就表明,孩子們等不及了,乾脆自己創造了。高洪波認為,中國兒童讀物是出了不少,但童謠卻少得可憐。20年前,老作家嚴文井在童話《歪腦袋樹樁》里,改寫了一段童謠:「一、二、三、四、五、六、七/香蕉、蘋果、柿子、梨/你跳一/我跳一……」成為女孩子們跳皮筋時唱的童謠。如今,熱心童謠創作的詩人卻找不到幾個,即便有,也未必適合孩子們。身兼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與《詩刊》主編數職的高洪波希望能有孩子們喜聞樂見的童謠出現。他說,好的童謠有形象有節奏,甚至還有故事,能讓人終身受益,比如「小老鼠/上燈台/偷油吃/下不來/吱吱吱/找奶奶。」還有「小白菜/地里黃/三歲孩子沒了娘……」「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叫我好寶寶……」等等,都是世代相傳令人難忘的好童謠。至於新童謠里出現的一些內容,如「書包最重的人是我/作業最多的人是我/每天起得最早的/睡得最晚的/是我是我還是我。」則是孩子們在過重壓力面前的一種宣洩,孩子們宣洩完了,心情可能會好受一些,而留給父母和老師的思考則更有益。
2、「新童謠」帶給我們的思考。
⑷ 小學生典型案例分析都有哪些
一、基本情況:
魯某是一位我們班的學生,她是個很靦腆的小女生,性格內向,平時不願意跟同學們打交道,也不愛說話。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課從不主動舉手發言,老師提問時總是低頭回答,聲音小得幾乎像蚊子聲。面對激烈的競爭,同學們的嘲笑她覺得自己這兒也不行,那兒也不如別人,缺乏競爭勇氣和承受能力,導致自信心的缺乏。在班裡是一個學習困難的學生,一提考試就沒精神。如何幫助她增強自信心,走出這個陰影呢?
二、案例分析:
1.個人因素
通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她性格內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學習習慣不是很好,上課聽講不太認真,容易走神,老師課後布置的預習和復習工作不能有序進行,課外作業也不能及時、認真地完成。長此以往,學習成績便越來越不理想,每一次考試都很緊張,很擔憂,考試對她來說,一次比一次害怕,一次比一次考得差,經歷的挫折多了,失敗也就多了,便產生了嚴重的自卑感,過重的心理負擔使他不能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一直懷疑自己的優點。即使在成功面前也很難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陷入失敗的惡性循環之中。這樣嚴重影響她的身心健康發展。
2.家庭因素
魯某的父母文化水平較低,對她的學習不能有力地指導,孩子過重的壓力在未能達到父母期望時,便使孩子形成自卑心理,懷疑自己,否定自己,不安、孤獨、離群等情感障礙也會隨之而來。
3.教師因素
在學校里,如果教師對一些同學尤其是內向學生不夠了解,關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對這些同學的評價偏低。一旦如此,幾個月或者幾個學期以後,這些同學便逐漸產生失落感,在老師那兒他們得不到適時的表揚和贊美,又會受到同學們的奚落和家長的不滿。長此以往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與水平,也越來越不自信,此時自卑感就慢慢佔了上風。
三、輔導策略:
自信的缺失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生活、學習都有損害,那麼究竟該如何引導學生增強自信,正確地評價自己呢?
1、激勵教育,喚起信心。
教育學理論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是有進步要求的,都希望別人認為自己是一個好學生。我也認為只要孩子智力正常,沒有都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都的老師。為了去除魯某的畏懼心理,我在課余時間經常有意無意的找她閑談,讓她幫我抱作業本、發作業本,上課時從不公開點名批評她,發現她有所進步及時表揚,在上課時經常用眼神來鼓勵她,還經常對同學說:「看,張姣今天坐得真端正,聽課非常認真!」「張姣同學回答問題聲音大了,能讓我們聽得清楚。」「魯某同學……」漸漸的,魯某開始喜歡和我接近了。一次,我進行課堂巡視時,她主動沖我笑了一天。
2.樹立信心,激起動力。
3.家校溝通,促進自信。
魯某自信心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家庭的教育環境與方式。因此,我經常與家長聯系,詳細地分析了魯某在校的表現及其各種原因,共同商量解決孩子不良心理狀況的辦法,建議家長選擇適當的教育方式,要為孩子提供表現自己的機會。讓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事,不管幹什麼,都要從中發現進步的地方,並馬上誇獎她的閃光點,把家中得到的誇獎講給老師和同學,把在學校得到的表揚告訴父母。在評價中,魯某從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滿足,增強了自信。
四、輔導效果:
通過師生、家長的共同努力,魯某現在有了很大的變化,她的學習成績在不斷提高,上課能專心聽講,敢於舉手發言且聲音響亮,下課能主動與同學交往、做游戲,願意參加各種活動,與班級、同學融為一體。家長也反映在家學習主動,喜歡把班級的事講給父母聽,主動幫家長做些家務。
五、結論
學生,尤其是小學生缺乏自信,會產生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處,都不應該對自己失去信心,相信自己:我能行。只要對自己一直充滿信心,就不會怕自卑。對於那些自信心不足的學生,我們要及時的給予更多的關愛,讓她們感到:「我能行。」「我是最棒的。」
面對魯某的改變,讓我更加認識到激勵的作用、集體的力量。因而,針對類似魯某這樣的學生教師要循循善誘,不可操之過急,老師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現上,要更多地關注孩子的優點和特長,放大孩子的優點,使之一步步放開自己的心緒,正確的評價自己,將自己融入到集體中去,感受大家給她的善意,通過多元化的評價、各項活動的參與,使其自信自強。
⑸ 小學生心理的個案分析
增強耐挫力——小學生心理個案分析一、案例介紹: 欣欣,男,9歲,小學二年級學生,既聰明又活潑。因父母忙於做生意,他在家大部分時間與爺爺奶奶在一起過。欣欣既是獨苗,又是長孫,自幼在爺爺奶奶的百般呵護下成長,倍受寵愛,被爺爺奶奶視為掌上明珠,成為家中的「小皇帝」,事事一帆風順,都能如願以償。久而久之,便形成倔強的個性。在學校里,他「目中無人」,我行我素,喜歡在同學面前耍威風,出風頭;脾氣暴躁,情緒不穩定,易沖動,與同學關系不好,與老師關系緊張;自製力差,意志力薄弱,遇到挫折就大發雷霆,經常賭氣。二、原因探究:1、 家庭教育的影響。「身教重於言教」。針對欣欣的個性心理,我進行家訪,從他家長的話語中,我了解到欣欣耐挫力差屬「遺傳」,而「遺傳」的結果並沒有給他家帶來什麼大麻煩。再說,他的學習成績優異。於是他家的長輩就聽之任之,順其自然,極少對他進行針對性教育。2、 前期教育的影響。我是在二年級時接到欣欣這個班的。本來,我對他的名字就不陌生,因為他有個「調皮大王」的雅號,這是在辦公室閑聊時聽他一年級的班主任提過的。剛到我班的第一天,他給我的印象挺可愛的。而一開始上課,麻煩就來了,他蹲在椅子上,雙手一直擺弄自己喜歡的玩具,課本放一邊,這哪象「學生樣」?我一看,真想狠狠訓他一頓,可仔細一想,第一節課總也得留一點面子。於是,我走到他身邊,靠著他的耳朵說了一句;「請坐端正些,好嗎?」他一聽,眼睛直盯著我,也許是看見我臉上的笑容,不一會兒,他果真坐得端端正正。過後,我了解到,他當時悶了一肚子氣,心想:「以前的老師,什麼事不依著我?今天可倒好,干嗎和我過不去?」我暗地裡高興,這一「感情處理」果然見效。因此,我相信呀 要老師對學生多些諒解,即使是「調皮大王」,只要「精誠所至」,也能「金石為開」。三、理輔導及措施: 採用綜合心理輔導方法,重點培養他隨挫折的能力,分析他耐挫力差的原因,有的放矢地給予疏導、排解,增強他的抗挫力。提高欣欣的自我控制能力,培養穩定情緒,承受挫折心理,形成健康的個性心理。1、 引導正視挫折。一開始,我採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對他加以引導,讓他認識到: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是不可避免的,關鍵在於怎樣正確對待挫折。記得在期初競選班幹部時,他狂妄自大,以為能「輕而易舉」,沒想到結果卻落選了。因此,他大發脾氣,同學們也避而遠之。後來,他正視了自己的缺點,但對自己的第二次競選缺乏信心。針對這一情況,我對他說:「其實你很優秀。」一聽這話,他紅著臉問我;「老師,這是真的嗎?」我點了點頭。只見他又猶豫了一下:「假如選上了,我能行嗎?」我說:「只要對自己有信心,發揚自己的優點,糾正自己的缺點,你准行的!」聽完這句話,他高興地走了。競選會上,他以堅定的信心——「痛改前非」,博得同學們一陣熱烈的掌聲,贏得了個「學習委員」。2、 體驗艱苦勞動。「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無偉男」,抗挫折能力要在挫折中獲得。我故意在勞動中讓他做一些消耗體力大的勞動,讓他真正體驗艱苦勞動的感受。因為這不僅能培養他的吃苦精神,還能培養他堅持忍耐的精神。開學初的勞動,他盡量挑些細小的活兒干,還在同學中虛張聲勢,遇到重些的活兒,他就退卻了。這時,我就採用「激將法」,對他說:「你長得又高又胖,力氣最大,這活兒該你包了!」他聽後,吐出了長舌頭,硬著頭皮幹了起來。從那以後,他得了個「大力士」的雅號。有了這個雅號,他幹活再也沒有偷懶過。在勞動中,他不僅出盡了風頭,也嘗到了戰勝挫折的甜頭。3、 搞好家校配合。縱觀欣欣的這一心理障礙,我主動取得家長的配合。我常通過家長會、家訪、電話聯絡等途徑了解他在家裡的表現,建議他的家長適當讓他做些家務,以增強他的耐挫力。經過一段時間,他逐漸懂事了:父母下班,他能端茶送水;爺爺奶奶生病,他就急忙去探望……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應經常反思,改進不足,提高家教水平,不能「只養不教」。學校是強化教育的主陣地,家長應密切配合老師,與老師一道齊抓共管,這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是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讓孩子永遠心情舒暢,永不受委屈,這是家長所希望的。可是今天你為他訴「不公」、平「冤屈」,明天誰為他披荊斬棘、遮風擋雨、鋪路墊石呢?因此,做家長的應時時提醒自己:今天要為孩子准備他在未來生活中乘風破浪前行的條件,也要為他打下在逆風中行進的基礎。4、 學會克服困難。應付挫折需要具備一定的知識和技能。我覺得只有讓他在競爭中經受鍛煉,磨礪堅強的意志,才能培養他的韌性、耐挫力和受挫後的恢復能力,才能使他學會從別人或外界給予中得到幸福,並從內心深處激發一種自己尋找幸福的本能。這樣,他才能在任何困難和挫折面前泰然處之,保持樂觀。去年,我推薦他參加數學競賽。然而,他因第一次參加而怯場,結果「名落孫山」。我鼓勵他:「雖然這一次發揮不好,但畢竟是第一次,只要你有信心,無論有多大的困難,你都能戰勝的。」他聽後喜笑顏開,答應我參加下一次競賽。5、 經過努力,欣欣恢復了理智狀態,內心達到平衡。能主動經常去接近同學,跟同學談心,溝通思想;能主動把憋在心裡的苦悶向老師、同學吐露,解開自己心理的疙瘩;能在挫折面前自覺擺脫困難,做生活的強者。四、小結 該同學由於耐挫力差,經一學期的不斷感化教育和多次的心理疏導,情緒憶較為穩定,心理狀態能保持平衡,達到預期的心理教育目標。本案例表明在實施心理教育過程中,要把握時機,調整有效的心理輔導措施,運用綜合的科學心理方法,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⑹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基本情況: 奇奇,調皮淘氣中透著可愛,智力、想像力一般,做事無持續性,自我約束力差,課堂上沒有老師的叮囑是從來不聽講的,有時還情不自禁地大聲說話,我行我素,愛惹事生非,許多同學是他的「獵物」,經常受到他地攻擊。但我觀察了解,這孩子的種種行為不是有意而為之。有些時候,這孩子不自覺地就做出了你意想不到的行為,注意力嚴重不集中,屬於多動症。
具體表現:
1、不管是什麼時候,即使是很嚴肅的時候,他總是自言自語的在說話,好像周圍什麼也沒有,自己陶醉於自己的天地中。
2、對學校的一切制度都熟視無睹,從來不戴紅領巾、小黃帽,不參加學校的一切活動。
3、上課經常傻笑,嚴重影響教學秩序。
4、經常打人、罵人,常常把同學的本子和書撕壞。
5、作業幾乎布鞋,即使是寫也是一塌糊塗
教學背景: 家庭比較特殊,父母分居多年,與母親生活在一起,孩子是母親的全部精神寄託,對孩子太過溺愛,一切滿足孩子的要求,不管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因此孩子比較任性,在家根本不聽媽媽的話,母親感到束手無策。現在孩子更加自由散漫,每天放學後丟下書包就到附近的商場玩,直到商場關門。
原因分析:童年的家庭環境造成了他自由、放縱、天馬行空的性格。他的心理問題是從童年的家庭成員關系的覺察開始的,父母分離對他造成很大傷害。從小失去幸福家庭的生活,失去男人的愛護,使幼小的心靈留下陰影,害怕得不到大家的重視,因此想方設法搞一些惡作劇引起大家的重視。但由於經常犯錯誤,經常受到大家的指責批評,使他變得更加頑固不化,更加放肆。
採取的措施:
(1)與老師交朋友。老師經常給於關愛,使他感受到老師沒有拋棄他。課後從生活上給於關心,沒有本子給他買;雨天給他雨具;天冷提醒加衣服等等。另外,安排和比較活潑的孩子同位,安排他參加班級的各項活動,讓他感受到班級中大家都是他的朋友,建立溫暖感。
(2) 持續、不斷地對孩子進行表揚、鼓勵。培養他完成作業的自覺性。 運用表揚、鼓勵的語氣激勵孩子,並採用「獎星制」,持續、不斷地表揚、激勵,培養孩子自覺完成作業的習慣,逐漸讓他改掉作業拖沓的毛病。
(3) 與家長聯系,交換教育孩子方法,使家長建立教育孩子的正確理念和方法。同時針對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與家長一齊商量對策,通過正常的途徑,採用有效的手法積極予以治療,以輔助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 並且做到定期與家長聯系,及時的反饋孩子的在校情況,指導教育孩子的方法,以配合老師完成對孩子的轉化工作。
教育啟示:這個案例,使我得到了許許多多的啟示。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對問題兒童有更多的關愛、呵護,不能訓斥、指責,一棒子打死。老師要用愛心去滋潤孩子幼小的心靈,細心捕捉孩子的閃光點,讓孩子在溫暖的環境中成長。經過我的努力,以及他媽媽的幫助,行為終於有所收斂,約束力有所增強,但時常還會犯毛病。我想這也是正常的。外國一位哲學家曾有一個木桶理論,用長短不一的木板箍成一個木桶,當你倒進水後,水會從最短的木板處流出來。中國也有一句話「人生十指有長短,一母同胞有愚賢」。是呀,一個班級中總有這樣那樣的孩子,只有我們認真對待每一個學生,認真關心每一個孩子,相信任何問題都是有解決的方法的。
下一步的打算:
繼續採用激勵、表揚的方式跟蹤分析,直到他能夠真正跟上班級發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