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正確培養中小學生的動手能力
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操作能力
著名數學家波利亞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和聯系。」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加強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訓練,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獲取知識,教師再引導學生到實際中驗證,到生活中運用。
一、 實踐操作是兒童智力活動的源泉
實踐操作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由於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缺乏興趣。在教學中,利用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覺性,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變為活生生的操作,從感受中獲得正確認知。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中讓學生利用學具拼成一個三角形模型,一個四邊形模型,然後輕輕拉動這兩個模型,通過感知體驗,學生便認識到三角形具有穩定性。這樣學生能過看一看、摸一摸、拉一拉等手段對實物進行感知體驗,直接獲取概念的表象認識。又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讓學生兩人為一小組,用學具製作一個長方體模型和一個正方體模型。學生在製作過程中一定會遇到不少問題,而這些問題正是由長方體和正方體具有的特徵所造成的。因而在觀察自製模型討論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時,學生藉助形象思維很容易找出結論。而在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圖形」認識後,教師又按排學生利用這些圖形的學具進行拼圖游戲。學生的積極性特別高,非常認真地拼,最後拼成了各種不同的圖案,如房子、機器人、小動物等。在游戲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像力,培養了學生的審美價值,更提高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二、動手操作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可見多動手操作,能發展學生的思維,達到創新教學的目的。在教學中,讓學生多動手,親身實踐,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全面理解,同時也能開發學生智力,讓他們積極地動手、動腦。大膽地去思索、探討、創新,使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而是主動積極的參與者,是認識過程的探索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
如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讓學生通過觀察,觸摸,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面,學生用多種方法數出長方體有六個面。這時,老師設疑:「為了不重復也不遺漏可以怎樣數呢?」「調動學生思考,最後得出數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後面、左面和右面共有六個面。學生認識什麼是相對面後,再引導觀察比較長方體相對的兩個面,你發現了什麼?再一次調動學生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有的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兩塊一樣的長方體拼在一起,有的把長方體相對的面沿著外框畫在紙上比較,等等。通過動手實際操作初步感知相對的面的大小、形狀一樣。接著,教師用取下長方體相對面的方法驗證大小、形狀一樣。通過一系列操作、觀察、思考,使學生認識長方體有六個面,相對面的大小、形狀一樣。這樣學生在思維中操作,在動手中思維,並通過語言將操作過程「內化」為思維,使思維得到發展。
三、實踐操作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是把人類的知識成果轉為個體認識的過程。科學家的認識過程是一種生產新知識的過程,而小學生的認識過程則是一種再生產知識的過程。
如果教師能為學生創設一個實踐操作的環境,讓他們動手擺擺、弄弄,加大接受知識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對未知世界有所發現,找到規律,並能運用規律去解決新問題,這樣使他們在獲取新知識的同時,也學會了學習。學生對知識就會有更深入的理解,各方面素質也會得到和諧發展,思維也就可以隨之展開,很容易把全體學生推到主體的地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同時,有利於學生形成「動作思維-表象-抽象思維」的轉化,使學生獲得的概念更清晰,更容易保持和提取。而且,自主探究,自己動手,還可以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有關的數學知識。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操作、猜想驗證,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自己去嘗試解決新問題,探求新知識,力求做到凡是學生能夠自己解決的問題,都主動參與。這樣,學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創新,不僅能學知識,而且能學方法,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B. 如何培養中小學生自製力
自製力就是自我剋制的能力。人的剋制能力的優劣能夠決定人的心理品位、能力的發揮程度。人的自製力雖然帶有先天性,但後天的影響、教育、自身修養更為重要。自製力的培養跟其他能力的培養一樣,應該是越早越好。
一、家校合作,營造育人氛圍。有人說「孩子身上有著父母的影子」。要想把讓自製力的教育滲透到學生日常生活的每一分鍾,離不開老師與家長的密切配合。作為班主任是連結學校與家庭的教育力量的橋梁和紐帶,家長應該積極主動地與班主任及時溝通,爭取其積極配合、密切合作,共同培養孩子的自製力。
二、給孩子制定計劃。首先家長針對孩子所學的課程做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然後讓其按部就班地去執行。每天晚上在孩子上床之前檢查一下當天的計劃完成情況,如果完成了當天的計劃,就給一個獎勵——或精神上的(如誇獎)或物質上的;如果沒有完成當天的計劃,首先要多問他幾個為什麼,是計劃不切實際還是沒有按計劃去做,屬於不切實際就要進行修正,屬於沒有按計劃行事就要對其進行批評或懲罰。這種做法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習慣,那麼也就達到了目的。
三、針對中學生的具體措施是:1、改變溺愛、嬌慣孩子的教養方法,有意識地創造機會讓孩子吃苦耐勞、特別是培養良好習慣的機會,更應該嚴格要求,使之逐漸克服,切記簡單粗暴,打罵體罰。2、開展好實踐活動,讓他們幫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兒,增加戶外活動和獨立活動的量,培養學生獨立生活的能力。3、堅持正面教育,以表揚鼓勵為主,盡量不用物質刺激或獎勵。即使批評也要在先肯定孩子的點滴進步後進行,使孩子看到成績,這樣既糾正了錯誤或不良行為,又不傷害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針對小學生的具體措施是:1、協議法。例如,精彩的電視節目無論對大人還是小孩都有很大的吸引力。有的家庭有邊吃飯邊看電視的習慣,而小孩的注意分配力差,看了電視卻忘了吃飯,影響了吃飯的時間和飯量。為了讓孩子改掉邊吃飯邊看電視的習慣,家庭成員可以達成協議,只有吃飽飯才能看電視。又如,對上街喜歡吵著買東西的小學生,在帶他上街前可約法三章,今天上街除了買什麼外,其他的東西都不能買。小學生要遵守這些協議,就得學會控制自己,慢慢地就提高了自我控制能力。2、反問法。小學生往往看到同伴有某樣東西時,會產生自己也想有或把別人的東西拿走的想法。其實他們的理由很簡單——別人有的,我理所當然也應該有。此時教師只要按照小學生的邏輯思路問他:「你有的東西。某某有嗎?」「老師想摘顆星星,能得到嗎?」這種反問法,就能使小學生意識到並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都能得到,一個人也不可能擁有所有的東西,要進行自我控制。3、判斷評價法。當見到其他小學生無自控行為時,讓小學生判斷那樣做是否正確,也可以通過講故事或講解教育性書畫的方法讓小學生明白,只有控制自己的不良行為,才是好學生。經過這樣的判斷,可以增強小學生的自控意識。當小學生表現出自我控制力的時候要及時給予表揚,這有利於小學生強化自我控制意識,使他們逐步養成自我控制的好習慣。
C.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共情:孩子挺聽話,但就是提不起學習情緒,因此學習成績也一直不理想,對嗎?
二、具體化:您可以舉例說明下孩子學習興趣的具體表現嗎?
三、探討問題的成因,並具體分析:
a 孩子的學習總是被批評,沒有成就感
解決:多肯定孩子學習當中的優點,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學習能力和成績,激發孩子內在的價值感;
b 孩子總是被打擊,沒有學習興趣
解決:不斷鼓勵孩子,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進步,不斷加大學習前進的動力;
c 孩子的興趣愛好都被打壓,孩子失去了好奇與探索的天性
解決:尊重孩子的興趣愛好,保護孩子與生俱來的好奇心,並恰如其分的引導至學習內容當中,從而激發學習興趣。
d 孩子沒有夢想,對學習,對什麼都沒有期待
解決:喚醒孩子內心深處的夢想,用夢想的自然力量,引導出孩子自發自願的奮斗目標,以及學習目標。以上內容看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對家長來說是不小的挑戰。家長可以積極參加優勝的免費家庭教育講座,在專家的指導下,不斷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高度,從而有效的提升孩子的學習動力。
D.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人格
一、培養生活自理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教育技巧的全部訣竅就在於抓住兒童的上進心,這種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兒童自己不求上進,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養出好的品質。可是只有首先看到兒童優點的地方,兒童才會產生上進心。自信心和上進心是成功的重要支柱,然而目前獨生子女、留守兒童的狀況卻令人擔憂:許多孩子在家庭的呵護中變得膽小怯懦,缺乏自信,凡事都想讓爺爺、奶奶或父母代勞。為此,我校每學期都會開展衛生每月一評、學生自理能力大比拼等系列活動,活動時採取了櫥窗專欄公布成績、校會表揚、流動紅旗、物資獎勵、將表現寫進期末操行評定等多種形式來激勵學生上進心,通過活動學生剛入校時的垃圾亂扔等等壞習慣都逐漸改正了,我班學生胡良美在一次班會課上興奮地說:「以前我被子不會疊,衣服不會洗,現在全會了!」雖是一句簡單的感言,卻從側面告訴我們這些活動的有效性,給我與我的同行們很大的鼓舞。其實家庭的教育觀念和教養方法也直接影響著學生自信心的形成。所以我在學生家長會上建議家長天天向孩子發出「你一定能做好」的正面信息,使他們逐漸形成「我一定行」的良好心態,並經常與一些「問題學生」溝通,真切了解他們的想法,並及時將這些信息反饋給他們的監護人,使其能配合學校做好工作。同時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能夠促進學生的自我肯定,這是對高尚人格渴望和追求的最為重要的內部動力。一個對自身價值持 積極態度的學生,必然是「志存高遠」,以歡快、充實、進取的態度生活。因此我在平時工作中力求讓學生覺得自己很能幹。教育學生的最好時刻應當是在他們的行為表現良好時,對良好行為的強化和贊美可以使學生越來越滿意自己,也就越來越有自信心。比如說我們班的留守兒童倪銘浩,作業書寫不工整,生活自理能力差,經過家訪等方式,溝通交流,表揚其進步,學生自信心増強了,成績穩步提高了。
二、培養學生的自製力,剋制不正當慾望。
我們工作的方向是要指引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實行自我管理。學生的個人發展同其他事物的發展一樣,內因起決定作用,所以培養學生的自製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怎樣培養學生的自製力呢?就是要教會學生克制不正當的慾望。學生希望別人把自己當成人看待,獨立解決自己的問題,有自製的願望。針對這一心理特點,採用恰當的做法培養學生的自製能力。自製能力是以自我約束為基礎的,為了很好地培養學生抑制自己的慾望約束自己的行為,養成良好的自製能力。我還充分利用教室內張貼的《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中小學生守則》,讓學生熟記這些內容,用它們時時約束自己的言行,逐漸養成自覺良好的行為習慣。對於一些自製能力差的學生,我總會進行個別談話。如 我們班 學生倪宏清,從小父母就常年在外打工無人管束,所以養成了不寫作業的習慣,在被學校老師發現後,我先後多次找他談話,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他明白養成認真做作業的自製力,剋制不正當慾望對自己未來人生的重要意義,在一段時間的洗禮後,他不僅改掉了不寫作業的陋習,而且學習也有了不小地提高!良好的自製能力會使學生從中獲得光榮感和幸福感。只要教者「有心」,時間長了學生便能養成很強的自製力,這其中得到的精神享受遠非物質享受能比。
三、長期磨練形成習慣,啟發學生的自覺行為
自覺努力是取得成功的基礎,自覺與自信、自製分不開。學習要出類拔萃就要靠自覺行為。這種行為是自發的內在的,不是靠外界的壓力和干預,而是經過長期磨練形成的。比如在學習方面,為了培養學生的自覺性,我總是放手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總結優勢和找出薄弱環節,揚長避短,由學生自己合理支配時間。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學生會把這種自覺習慣看成合理正常的,做到學習認真刻苦。又如每天的午睡課僅在學校校園內安排了一位值日學生,啟發學生自覺遵守午睡紀律,以集體利益為重,這很利於養成自覺習慣。再如平時的生活中為了培養學生的自覺性,我在班會時總要求大家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做到「心中有他人」,對學生,在清明節、母親節、教師節期間開展「感恩在我心」自我大行動,對學生進行愛黨愛國教育,在「好吃零食風」盛行時進行勤儉節約教育……等等諸多的活動讓學生把尊敬父母、師長,熱愛祖國,勤儉節約,不亂花錢等作為一種自覺的習慣,為自身的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四.利用豐富多彩的少先隊活動,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成長規律,班級充分發揮少先隊的組織作用,開展做「文明學生」為主題的班隊活動,使學生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文明習慣。號召學生學習身邊的榜樣,和他們比學習,比進步,比提高,促使學生達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之目的。
由此可見,良好的人格品質會使學生終生受益,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格品質是非常重要的。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善於引導學生自我求成,力爭上進,要善於捕捉每一個有用的信息和時機。唯有如此,才能和學生有效地溝通。真正把自己的工作責任落在實處。
第一,教師要加強師德建設,樹立正確學生觀,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樹立教師良好形象。例如:教師帶頭講誠信,學會寬容,禮讓,說到做到,對學生一視同仁。普通話課內課外都要講好,帶頭營造推廣普通話的良好氛圍,處處事事為學生做出表率,在潛移默化的教育中養成好習慣。
第二,家庭教育要從落實家庭教育常規入手,從家長自身做起。如:對長輩有禮貌,養成按時學習的習慣以及生活,勞動習慣。通過家長學校,家訪等創建學習型家庭等不斷提高家長綜合素質,創造和諧的家庭教育氛圍,讓學生做到在校在家一個樣,促進行為習慣的內化,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提高教育實效性。
有位哲人說過:「成才必先成人,一個人只有把知識和崇高的國格,高尚的品格,優秀的性格,健康的人格結合在一起,才能成為真正的人才。」由此可見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性。小學階段更是健康人格培養的關鍵期,要充分挖掘校園文化環境,課堂教學主渠道,班隊活動等方面的人格培養因素,促進小學生健全人格的構建與培養。
培養學生良好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心理素質的形成,主要靠班主任老師的啟發誘導,熏陶影響。因此,班主任是小學生成長過程中最直接,最具體的引路人,是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塑造者。班主任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的任務是繁重的,艱巨的,長期性的,不僅要有方法,還要有耐心與毅力,尤其是對待一些特殊群體(單親,問題學生等),需要教師付出加倍的愛心與信心。
綜上所述,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不斷反思自己的不足,因為培養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不是一件簡單輕松的事,而是一項繁重復雜的工作,內容也包羅萬象。小學生的良好品德不僅僅是在學校進行教育就能形成的,它還需要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協調,創造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才能真正地使小學生養成良好的品德習慣,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E. 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
一、共情:能感覺到您對孩子的學習非常上心,孩子最近的表現讓您感到失望,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看看可以做些什麼,您覺得可以嗎?
二、具體化:您指孩子學習態度和習慣都特別不好,能具體的談一談嗎?或者舉幾個例子談一下?(先問清家長態度特別不好具體指什麼,要突出「特別」二字,因為一般家長在這樣說的時候,都是帶著很多情緒的,所以真實情況也許沒有想像的嚴重。
三、探究問題成因,並具體分析:
a 學習態度問題:4-6年級的孩子,家長認為在學習態度上的問題,往往是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觀」,即不知道學習是為了什麼。而且也可能是家長給孩子強加的一些觀念,孩子並不認可。
解決:
(1)找時間和孩子一起心平氣和的談一談孩子對於學習的認識,即使孩子的回答家長不滿意,也不可用直接批評與職責的方式試圖糾正,這對於大齡孩子來說基本是沒用的,雙方都先發表一下自己的觀點,然後一起找到一個雙方都認可的即可。
(2)如果與家長的關系不錯,也可引導家長自己思考,那些學習態度與觀念,是家長自己期待的,還是學生自己期待的,家長是否對孩子有過高的期待?如果期待過高,則要引導適當降低期待。
b 學習習慣問題:學習習慣不好,也可以導致學生的學習沒有效率,成績下降。
解決:
(1)與孩子一起制定學習計劃表,越細致越好,操作性要強。
(2)幫助孩子了解學習是包括「課前預習+認真聽講+課後作業練習+鞏固復習+重點難點提升+測試知識掌握程度」的一個完整過程,學校里往往解決的是上課講解、課後練習與測試三大塊,「課前預習、鞏固復習、重點難點提升」這幾項則需要在家裡完成。平常可以准備錯題本,將錯誤問題記錄下來,如果家長認為孩子的學習習慣不能良好的養成,則需要專業機構老師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習慣。
F. 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感
1.反復誦讀,生成語感
古人早有「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說法,「讀」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的精粹。《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提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領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同樣,要在讀中培養語感。讀,是眼、手、口、耳、腦等多種感官協調活動的過程,可以使學生通過耳濡目染以及抑揚頓挫的語音,於不知不覺中進入文章所營造的意境中去,從而掌握主要內容,感受人物形象,體會思想感情,乃至領悟到作者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精妙。所以,教師在課堂中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引導學生多讀書。
1.1 教師要通過聲情並茂的泛讀,對學生起到引領、示範的作用。朗讀時一要做到讀音正確,吐字清楚,流利順暢;二要講究技巧,正確處理停頓、重音和語速、語調的變化;三要讀出感情,給學生以入情入景、身臨其境的感受。
1.2 要組織學生採用多種形式展開朗讀:如集體齊讀、分組賽讀、個別讀、自由讀、分角色讀、表情朗讀、配樂朗讀等。有時,還可以讓學生互相評價、分析對方的朗讀效果,從感性上升到理性。
2.聯系生活,熏陶語感
葉聖陶先生說:「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中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繫到語言、文字中去。」「單靠翻字典,就得不到什麼深切的語感,惟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點聚集起來,積聚得越多,了解得越深切。」的確,生活有多麼寬廣,語文就有多麼寬廣。語文這門課程,為學生貼近生活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與此相聯系,語感的培養,離不開豐富的生活體驗。研究證明,人們對語言的敏銳感受和對生活的敏銳感受是緊密相連的。教學時,教師若能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積累,設身處地的感受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使語言文字在頭腦中形成的圖像變得鮮明具體、生動可感,於此同時,語感能力也得到訓練和提高。
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善於藉助課本中的插圖、幻燈片、教學掛圖、多媒體課件等中介手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生活體驗。還可以組織一些活動。如學習《秋天》一文時,帶領學生秋遊,尋找秋天的足跡,捕捉課文所描寫的場面,感受秋遊所帶來的快樂,從而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課堂上,教師更要善於抓住課文的關鍵詞句,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和情感體驗,進行多方啟發、點撥。所以,脫離了生活體驗的「語感培養」是蒼白的。語感的豐富、深刻、敏銳、美妙,必須建立在開啟個人體驗的基石上。
3.激發想像,培養語感
想像是一種特殊的思維形式,是人在大腦中憑借記憶對所提供的材料進行加工,從而產生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是人類特有的對客觀世界的一種反映形式。它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束縛,達到「思接千載」「神通萬里」的境域。愛因斯坦曾說:「一切創造都是從創造性的想像開始的,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同樣,語感的培養,也離不開想像。因為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弱,較偏向於形象思維,理解事物往往要藉助比較直觀的手段。而語感的產生伴隨著形象思維,它離不開生動的的畫面和鮮明的形象。要使學生領悟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涵,就要充分調動他們的形象思維。通過形象思維的「引路」,把語言文字描繪的情境轉換成生動的"圖像"材料,讓學生在身臨其境般的體驗中理解詞語的含義,體會文章的主旨,感受優美的意境,、陶冶高尚的情感,獲得豐富的語感。
4.揣摩比較,涵泳語感
葉聖陶先生說過:「一篇作品讀一兩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須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徹,才能促進語感的發展。古人也有「涵泳工夫興味長」的說法。所謂「涵泳」, 就是要求學生在理解詩文時,能沉浸其中,對語言加以潛心揣摩、推敲、咀嚼,領悟、感受其中的意蘊和「興味」。
5.遷移表達,強化語感
俗話說:「看花容易綉花難,事非親歷不知難。」陸游在教導兒輩寫詩時也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可見,實踐對於能力的形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平時習得、積累的語感,也只有通過聽說讀寫的反復實踐,才能得到運用、強化、積淀和提高。具體說來,這些實踐活動包括:
5.1 聽。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聽老師講課、聽別人說話、聽廣播電視時,集中注意力,准確捕捉信息,了解內容要點,領會中心意思,感受不同的語言風格,在日積月累、潛移默化中熏陶語感。
5.2 說。說,是一種口頭語言的訓練,是學生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態度、觀點、情感的過程。教師要善於利用課堂提問、與學生的日常交談培養學生的語感,同時組織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如講故事,舉辦辯論會,舉行朗誦、演講比賽,表演課本劇、小品劇等),以增強學生的語感。
5.3 讀。這里說的「讀」,側重於課外閱讀。古人雲:「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外閱讀的習慣,使學生好讀書、多讀書、讀好書,在古今中外文學經典的寶庫中汲取營養,不但能夠增長知識、開闊眼界,可以提高精神境界、獲得審美愉悅,而且豐富了語言的庫存、熏陶積累了語感。
5.4 寫。葉聖陶先生說:「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能駕馭文字。」所謂「以讀促寫、學以致用」, 培養和積累語感的一個主要的目標,就是要引導學生寫出思想正確、語言優美的文章。教師要通過多種形式,加強寫作訓練,如續寫、仿寫、改寫、寫片段、寫日記、寫讀後感、看圖作文等,使學生在推敲詞句、錘煉語言的實踐中,調動語言積累,形成和強化語感。
G. 如何培養中小學生的積極情緒
針對當代初中生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自我意識等方面遇到的心理困惑、情緒亞健康、沉迷網路等問題,平安二中堅持面向全體學生,構建「心育室為主體、班級為主導、優化環境為手段」的全方位、立體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積極開展各類活動,使校園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突出。 發揮心育室主體作用。溫馨的環境、貼心的話語、和藹的笑容… …這是平安二中心育室呈獻給學生的輕松、的天地。在這里,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師從青春期、情緒、人際交往、貧困學生等方面引導學生走出「青春的沼澤地」,邁向「健康陽光的成長樂園」。這里吸引著更多學生走進來,他們與老師溝通交流,吐露心聲,排解煩惱,不斷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心育室還通過宣傳欄、黑板報、「心語箱」、「心靈驛站」、心育委員培訓、校園區域網以及校園廣播站的「心靈之聲」欄目等宣傳方式,將一些心理健康小常識、青春小故事、成長的煩惱等材料,發布給同學們,擴大心理的影響,讓學生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 有效地開展個別工作。通過個別訪談、訪談、書談等方式幫助學生解除學習、生活、成長過程當中所遇到的心理困擾或一般心理問題,做好記錄,在此基礎上注重效果的反饋,加大對學生跟蹤服務的力度,截至目前,已有人次參與活動。 開展心理素質拓展活動、心理講座及班級心理課。根據學校安排及部分班級的需求,有選擇性地深入班級,開展心理素質拓展活動及專題心理講座。如對七年級5個班進行心理訓練和素質拓展活動,心理劇比賽、心理漫畫創作比賽等活動,幫助七年級學生樹立積極、正確的自我觀念,學會客觀地自我,自我與環境的相互關系。對八年級開展「學會自我心理行為的控制和調節」講座,使學生在學校、社會、家庭的活動與交往中,保持健康的、積極的心理狀態,發展良好的人際關系。針對九年級學生常見的如學業焦慮,自信心受挫等心理問題,重點做好備考壓力緩解和情緒疏導工作,開展了「增強自信心笑迎中考」、「科學緩解考前焦慮」專題講座。 舉辦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動。在「第五屆『5·25』心理健康活動周」中,學校結合實際,通過心理健康手抄報設計大賽、心理健康黑板報評比、讀「心」書活動、心理健康電影播放、「網路利弊」專題班會、教師心理茶話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學校德育、各科教學和學校心理教育相互滲透、相互促進,讓全校教師和學生積極參與其中,促使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同時培育了學生的健全人格,營造了和諧、健康的校園氛圍。
H. 如何培養中小學生的核心素養
「當前我國的核心素養研究處於初級階段,需要加強綜合性的研究,現在的核心素養研究更多的是國外成果的移植,我們本土有很好的東西,下一步核心素養研究需加強專業化、綜合化、本土化。」
面對未來的挑戰,今天的孩子要培養哪些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傳統的基本素養指標包括語言能力、數學素養、學會學習、問題解決能力。現代的基本素養指標包括溝通與交流、團隊合作、國際視野、信息素養、創新與創造力、社會參與貢獻、自我規劃與管理等。」
核心素養成為教改的支點,未來學校的六大變化究竟有哪些
「目前,世界各國都在關注課程改革的新趨勢,其中有計劃地學習和能力培養是各國都普遍關注的。」
核心素養是新課標的來源,也是確保課程改革萬變不離其宗的「DNA」。隨著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核心素養將為學校帶來諸多變化。歸納起來有6大方面
1、育人導向發生變化:更加註重學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養的培養,關注學生的生命質量和價值,突出終身發展的核心素養。
2、課堂教學發生變化:更加關注課程建設綜合化、主體化發展趨勢,強調課程整體育人功能和價值。3、實踐活動發生變化:更加關注學生學習體驗、動手實踐及創新意識的培養,注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及其包含的學科實踐活動課程、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實踐育人的價值。4、課業負擔發生變化:學生課業負擔將會進一步減,課後作業形式及總量發生較大變化。5、課程發生變化:學校課程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提供滿足孩子現實生活、未來發展的課程,特別關注核心價值觀、生涯指導、金融理財素養,突出學生是現實生活中「完整的人」。
3、課程適應發生變化:未來將更加註重增加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適應性,進一步突出地方、校本課程的時代性、開放性和靈活性。
I. 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核心素養
第一,要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關鍵在教師,教師要努力改進教學方法。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地方,也是學生品格形成、生命成長的地方,是學生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發展的重要場所,落實核心素養的基本載體是課程,主渠道是課堂,最根本的是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式的轉變。教師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發揮引導作用,努力培養學生的獨立應用、說明和解釋,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習者為中心,參照每個學生的知識和經驗,滿足他們獨特的需要,使每個學生的能力都得到發展,並確保學生有真實的機會去運用和證明他們對「21世紀」素養的掌握。 在課堂教學中,要擯棄填鴨式、講讀式,要倡導或採取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於創新的良好環境,讓學生學會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
第二,要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關鍵在教師,應努力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
教師自身水平不高,或者說自身素養不高,他不可能擔負起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任務。而教師的專業素養,一是需要學校進行持續不斷地培訓、實踐,這是外在的。更多的是來自教師的自我覺察,自我驚醒,這才是問題的關鍵,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起作用。因此,作為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提高自己的本體和實體知識,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節拍。
第三、豐富課程內容,滿足學生個性的發展需求。
讓學生在課程中提高學生,幫助學生實現自我,成功生活與融入社會。為此學校應建立有效的課程體系,開發多元的校本課程,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發展的需要,給每個學生提供成功的體驗。
J. 中小學生應具備哪些能力及如何培養,讓孩子
1、交際的能力
台灣著名作家林清玄曾說過:「現在世界精英都不是當年的尖子生,他們在班級的排名是第7名到第17名。原因就是這些孩子人際關系更好,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後一名做朋友,而且孩子壓力小,生活更輕松,創意最好。」
我們在生活中也遇到這樣的孩子,他們往往學習成績中等,但有許多朋友,往往還是班幹部,能組織和團結同學們一起活動,他們雖然不是學霸,卻比學霸更能吸引同學、感動同學,並贏得尊重,說白了就是「有魅力」!
培養方法:要鼓勵孩子敞開心扉,勇敢的去說、大膽的去做,多嘗試和陌生人說話、多結交新朋友、多表達自己的想法,有機會找一個平時敬畏的人去聊天,多為集體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關心並幫助自己的同學,並從中獲得快樂!
2、獨特的能力
教育的本質便是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夠發現自身的潛能、形成自己獨立的人格,然後變得越來越不一樣。我們當前的教育恰恰相反,是要將這些不一樣的孩子變的一樣,孩子們走向社會後又發現社會的需求是「不一樣」,這使他們變得十分痛苦。
培養方法:家長要根據孩子的性格採取不一樣的引導策略,盡量放手讓孩子們自己處理自己的事情,不限定方法和規則,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想法去大膽嘗試,最終脫離父母和學校,自己闖出一片天地。
3、學會輸的能力
一個人順風順水的時候,你看不出其特別,只有在遇到挫敗時,你才能看出人的偉大。原紅塔山董事長褚時健一生經歷四次起落,甚至鋃鐺入獄,但他最後都站起來了,還站得很高很高。
在應試教育的大旗下,我們往往教會了孩子「只求贏」,卻無法讓他們「學會輸」,因考試壓力大而自殺的學生不在少數,大好光陰,就因為無法接受失敗而消逝,不得不讓人惋惜。
培養方法:沒有孩子不害怕失敗,但作為父母,你要告訴他:「這不算什麼!」幫他建立信心、幫他面對困難,經常讓他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不可超出太多,努力尚可達到即可),讓他們在失敗中磨練意志、鍛煉心理能力,讓他們知道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不願意去面對事實。
4、生活的能力
許多家長都會這樣對孩子說:一心撲在學習上,其他的事不要管」,「搞好學習,家裡的事不指望你」。於是,孩子們一直到上大學,還維持著幼兒園里的生活技能,基本不能自理。
其實,生活能力對孩子是十分重要的,生活能力的欠缺會反過來制約學習能力的提升。很多領域的學習,是來源於生活的。科技、藝術、設計、建築、文化等等的學習,如果沒有來自生活的積累和經驗,就會遇到很大麻煩。
培養方法:多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吧!多讓他做家務並參與到家庭事務中來,讓他們感受到這個世界不止需要學習、分數,還需要在勞動和生活中體會其中快樂!
5、放手的能力
世間的美好和種種誘惑,都令我們神往而前赴後繼。孩子們也一樣,對很多遙不可及的願望和神一樣的人物都想去追求。但其中有許多是不切實際的,一生追求必會碰得遍體鱗傷。所以,要讓他們懂得放手,讓他們學會成熟、學會接受。
培養方法:要告訴孩子,世界上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為他定做,很有可能付出再多努力也難得到,這時需要勇於轉換自己的目標、改變計劃。告訴他們要學會放手,學會放棄貪婪和虛榮,學會放棄不愛自己的人,和那些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