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做好小學科學和中學物理課之間的銜接
立足於引導學生從初中階段與小學階段的順利銜接,通過教師組織的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活動、學生科學探究活動,將減少學生進入中學後的物理學習的不適應,使學生在小學養成的科學素養、濃厚的探究興趣順利地轉化為初中物理學習中的科學探究能力,從而更加便於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提高物理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拓寬視野,真正理解、落實新課程理念,提高教科研能力,研究出切實有效的、有利於學生銜接過渡的課堂教學模式,促進專業化成長,使學生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與提高。
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那些沒有學會學習的人。」有效課堂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物理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要讓學生「學會學習」。其中關鍵是讓學生掌握一般的學習方法,從「指導學習」逐步向「獨立學習」轉化,從而主動獲取知識,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教給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的方法;有序觀察,科學記憶的方法;質疑問難,大膽提問的方法;注重實踐,知識運用的方法等。比如教給學生大膽提問的方法,關鍵是要教給學生尋找問題的方法,使學生有問題可問。可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尋找問題:
1、在知識的「來由」上找問題,知道新知識從那些物理現象中歸納來;或在什麼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不知道時必須問。
2、在知識的「為什麼」上找問題。對新知識中為什麼要這樣描述或為什麼要這樣做不清楚時應該問。
3、在知識的「怎麼樣」上找問題。對一個新知識具有那些內涵或特徵不清楚時應該問。
4、在知識的「歸類」或「分類」上找問題。對知識難予歸類整理或分不清類型時應該問。
5、在知識的「去脈」上找問題。對某一知識的作用不夠了解或不會運用時應該問。學生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就能主動學習,就能善於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分之道意為「得分之道」,旨在幫助學生掌握知識,取得高分,是一家懷揣著「讓天下沒有難學的課程」夢想的網校,將學科知識與記憶法相結合,真正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徹底解決學習難題,帶領學生進入「簡單、高效、創新、突破」的學習模式。
分之道網校根據中小學必須掌握的知識點,開發動態教學課程,100%貼合考點,用生動有趣的畫面,富有創意的講解,讓學生學起來事半功倍,樂在其中。
② 艹老師為什麼小學不學學物理
小學階段不具備正式開設物理課的條件,學習物理需要一定的初中數學知識,比如:解方程、代數式運算、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知識,初一都無法開設物理課,到初二才能開設,小學階段只是學習了基本的加減乘除運算,無法系統學習物理。
③ 學無涯電子百拼聽說要150元,小孩子要參加什麼比賽,小學連一點物理知識都不會,這個東東有用嗎,請用過的
沒關系的 反正你小學的時候不學 中學的時候科學也要學到 你小學的時候學了還能給中學打基礎
④ 搜集分析一套小學數學教材或中學物理教材的結構
中學物理教材的結構
教材結構主要是教材的知識結構。一般情況下,這種知識結構還可以按層次不同分為主結構、亞結構和微結構。主結構是指由教材自成體系的或相對獨立的「知識群」(如力、熱、電等)在教材中的排列順序構成。「知識群」的不同排列,就構成了不同風格的教材體系。一般情況下,「知識群」排列分以下四種情況:
A.知識群由易到難排列;
B.知識群由物理學科本身結構排列;
C.知識群按學生心理發展順序進行排列;
D.知識群按社會需要進行排列。
如我國1978年的初中物理教材體系為:「力—熱—電—磁—光」的順序排列。當然,如果兩本初中物理教材的主結構相同,但其知識群內的亞結構排列不一定相同,這樣仍能形成不同風格的物理教材。而實際教材的體系一方面反映了知識群或知識群內的各知識點的排列關系,另一方面卻又反映了編教材時社會的政治、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如1952年的初中物理教材的主結構為「力—聲—熱—聲—光—電—磁」,這就反映了當時學習蘇聯的政治風氣,教材結構幾乎照搬蘇聯物理教材的格式。
總的來說,不同知識群的排列構成教材的主結構,並不是隨意的,而是有一定的社會原因,其與教育目的有密切的聯系。不同知識塊(如章)的排列形成亞結構,不同知識點(節或節以下的具體材料)的排列生成微結構。本節內容僅從主結構上做一些粗淺的討論。
1.中學物理教材主結構概貌
(1)初中物理教材主結構概貌。
建國以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印的七套初中物理教材,其主結構如下:
表2-19 中學物理(初中)教材主結構統計表
序號
出版時間
書名
主結構
1
1950年
實用物理
力—熱—聲—光—磁—電
2
1952年
初中物理
力—聲—熱—聲—光—電—磁
3
1956年
初中物理
力—聲—熱—力—熱—電—磁—光
4
1961年
初中物理
力—聲—熱—光—電—磁
5
1963年
初中物理
力—聲—光—熱—電—磁
6
1978年
初中物理
力—熱—電—磁—光
7
1987年
初中物理
力—光—熱—電—磁
(2)高中物理教材主結構概貌。
高中物理教材的主結構變化不像初中物理教材那麼頻繁。建國以後,人民教育出版社發行的七套全國統編教材,其主結構全部採用「力學—熱學—電學—光學—原子物理學」,形成了一定的體系,說明我國高中物理教材已經形成自己的特色,反映了這種結構的科學性及其發展的趨勢。
從我國不同時期的高中物理教材的主結構看,建國前主要以「力學—熱學—聲學—光學—磁學—電學」為主。隨著物理學的發展,迫切需要對物理教材充實新的物理知識,因而在建國後,自然地增加「原子物理學」內容。從建國前後的高中物理教材的主結構發現,雖然結構上有一定的變化,但是「力學—熱學」不但相對位置不變,而且在整個教材體系中被一直保留下來,表現出教材主結構的繼承性。
2.高中物理教材的亞結構
七套高中物理教材的亞結構情況是:
(1)力學部分:其亞結構形式多種多樣,還未形成一定的、比較穩固的體系。1950年版、1956年版和1963年版是以「運動」開始,到了1980年版以後,逐漸轉向以「力」的概念開始,說明這部分內容是以力的概念為基礎展開,同時也表明這種趨勢是力學部分的亞結構經過多次變動後的一種穩定。
(2)熱學部分:本部分是以「熱學—內能、能的轉化和守恆定律—物體的性質—物態變化」形式為其主流。
(3)電磁部分:除1950年版外,其亞結構都為「電學—穩恆電流—物質的導電性—磁學—電磁感應—交流電—電磁振盪和電磁波」。表現出穩定的結構體系。40年代之前高中物理教材多數把電學和磁學分開。隨著物理學本身的發展,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的建立,電磁相互作用的統一,電學和磁學被歸結為同一「知識群」,其結構也由原來的「磁學—電學」變為「電學—磁學—電磁感應」。
(4)光學:除1979年版外,其餘各版的亞結構都為「光學—光的波動性—光的粒子性」,具有一定的穩定性。
(5)原子物理學:除1950年版外,其餘都為「原子結構—原子核」,具有很強的穩定性。
由上分析可知,建國以來,中學物理教材體系高中物理基本上是穩的,而初中的變化就比較明顯,尤其是1986年以後,初中物理教材出現了「一綱多本」的趨勢,仔細分析這「一綱多本」的教材,實際上各種體系變化只是稍有不同,內容基本上符合九年義務制教育物理課程。物理教材結構基本上還是以知識結構為主。如「力—熱—電—光—原」;「光—力—熱—電—原」;「電—力—熱—光—原」;或先從各種物理現象再講物理概念,然後逐步加深等體系。當然,關於教材結構的安排,先講哪些知識,後講哪些知識,這並不是關鍵。要防止為變體系而變體系。對教材體系的確定,應從實際出發,認真總結經驗,總結出符合教材體系編排規律,知識發展內在邏輯,學生認知規律的教材體系,關於如何確定體系,有待於進一步總結。
3.影響中學物理教材的結構分析
為什麼教材的結構會如此的豐富?分析其原因,其中主要的有:
(1)格致學:據《清會典》記載,格致學分為力學、水學、聲學、氣學、火學、光學、電學七部分,這對後來的初中物理教材形成力、熱、聲、光、電等結構有直接的影響,後來物理教材的力學包括格致學中的「力學、水學、氣學」。
可見《清會典》關於格致學的劃分(力、水、聲、氣、光、電等),是導致了早年物理教材「力—熱—聲—光—磁—電」這種結構之原因。
(2)繼承性:教材結構一旦被確立,定會對將來的教材產生影響。一方面說明教材體系的穩定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教材體系的繼承性。
縱觀建國以來的教材體系,從1952年版到1963年版,教材開始都以「力—聲」為體系,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3)物理學和科學的發展:物理教材的結構受物理學和科學發展的影響,如物理學在17世紀時,經典力學已有很大發展,力學在17、18世紀一直為帶頭學科,因而反映在教材之中的體系,力學內容被列為首席,這是相當自然的事情。到19世紀,物理學的帶頭學科發展為電學、熱學,因而電學、熱學成了繼力學以後又十分重要的知識群。在教材中反映出來的是「力—磁電—熱學……」。我國的早期初中教材基本上是這一模式。
在經典物理學建立和發展的年代,物理科學是以「實驗型」為主,反映在教材結構方面為「歸納型」。到了20世紀以後,物理學已由「實驗型」轉向「理論型」。物理學和科學的研究方法也由「歸納型」逐漸向探索性的「演繹法」轉化。由此,在教材中的結構也由「歸納型」逐漸過渡到「演繹型」結構。我國在60年代自編的物理教材大多屬於此類。可以說,演繹型結構是物理學研究方法及其科學思維在教材結構上的體現。
(4)課程論:教材結構的確定,通常有一定的理論作指導,而課程論恰是指導教材結構形成的基本理論,對教材結構有著直接的作用。如初中課本的體系以「力、熱、電、光」等來安排教材結構,這明顯是受知識中心課程論(也叫科目中心論,教材中心論)的影響。它強調的是知識的類別性,其次才是學科內部的邏輯性。受此影響,物理從「自然」中分離出來,並按力、熱、電等知識體系和知識的內在聯系形成教材結構。因此,力學是基礎,一直被排在教材的榜首。
(5)S—O—R理論:現代心理學的「刺激—有機體的內部變化(中間變數)—反映」理論揭示出,給出一個刺激(S),經過有機體內部變化(O),就有一個反映(R)。教師講解教材,給學生一個刺激,學生對聽課內容進行消化,然後通過做作業或回答問題的形式反映對刺激的接收程度。受此理論影響,幾乎所有教材都採用了「正文(刺激)—習題(反映)」這種結構。
4.現行高中物理教材存在的問題
21世紀將是一個高科技的時代,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現代化進程的推進,現代的教學手段將與現代教學模式的發展密切聯系,而現行的高中物理教材,很難適應這一現代教學模式的發展,也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求,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現行的高中物理課本仍然是以學科中心主義課程觀設計的。過分強調自身的知識結構和學問邏輯,造成專業化與經院式的傾向,忽視學生對實用知識的獲得和一般技能的培養。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很難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在教材中只重視學生的升學,很少顧及學生的就業問題;只強調知識的繼承性、結論性,忽視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2)現行的高中「二、一分段,高三分流」體制,使得普通高中1、2年級,理科和文科學生使用同一教材,使得文科生感到物理太難,而產生重文輕理的思想,到了高三又不再學物理學。因此,這樣更不利於文科生知識結構的完整性的建立。待走上工作崗位時,對大量新的科技知識一籌莫展,而理科生又感到教材偏淺,難以在物理學方面有所發展。
(3)現行教材注重學科的邏輯結構,忽視學生的個性心理結構,忽視社會需要,也忽視與其他學科的橫向聯系,不利於對學生的整體自然觀、價值觀和科學態度的培養,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
⑤ 給小學生該講什麼物理知識
問題有很多:飛機是怎麼飛起來的?天空中為什麼會有彩虹?船為什麼能在水中浮起來?空調 為什麼要安裝在房間的上面?糖放到水裡面為什麼會不見了?小鐵釘為什麼會生銹?乘車為什麼要繫上安全帶?
浮力、慣性、磁性、電路連接、磁性、地球磁場、各種力(如重力、彈力)、杠桿、摩擦、熱傳遞、平衡和重心、光與影 、熱脹冷縮 、滑輪、顏色與吸熱
⑥ 有關物理的科普小知識小學生釘子為什麼會生綉
釘子是鐵,鐵和空氣中的氧、水分子反應之後,將氧化生成三氧化二鐵,又稱為生銹。
當鐵和溶解在水裡的氧化合時就形成了銹。這就意味著如果空氣中不含有水蒸汽,或根本不存在水,或者水中沒有溶解氧,鐵銹就不會形成。當一滴雨水落到一塊光亮的鐵的表面時,短時間內水滴保持著清潔。然而過了不久以後,鐵和水中的氧開始化合,形成氧化鐵,即鐵銹。水滴將變成微紅色,鐵銹則懸浮在水中。當水滴蒸發的時候,鐵銹留在表面上,形成了微紅色的銹層。鐵銹一旦形成,即使在乾燥的空氣中也會擴展。這是因為粗糙的鐵銹容易使空氣中的水蒸汽冷凝下來,它吸收水蒸汽並儲存它,這就是為什麼預防鐵生銹要比防止生銹處擴張容易得多的原因。
鐵銹是一種鬆脆多孔的物質,它不能保護里層的鐵不被銹蝕,因此時間久了,鋼鐵製品就可能銹蝕成一堆無用的廢品。尤其嚴重的是,鋼鐵在含有酸氣、氯氣的水蒸氣中,或接觸電解質溶液時,銹蝕得特別快。據統計,每所世界上都有幾千萬噸鋼鐵變成了鐵銹,而鋼鐵製品遭破壞而引起的停工減產、產品質量下降、環境污染、危害人
⑦ 小學的物理主要學哪些知識
物理是從初中開始學的,但是小學的自然課上會以圖片的形式告訴學生一些物理現象
⑧ 小學科學知識中有哪些物理知識
我們任選了一套小學科學教材,當然小學的科學課程涉及到了物理、專化學、生物等等各方面的知屬識,我們僅研究物理部分,不難發現,它所涉及到的內容已經相當全面了,那麼我們分著來看一下,力與生活儼然在小學過程中,向學生介紹了推力和拉力、浮力、摩擦力以及我們身邊的力;在聲與生活中介紹了聲音的產生、傳播、變化以及燥聲與防止;機械與工具中介紹了杠桿、滑輪、輪軸以及斜面;熱與生活中介紹了物體的熱脹冷縮,勺柄是怎麼熱的,暖和的房間,以及介紹了太陽怎樣向地球傳熱、保溫和散熱的相關問題;在光與生活中介紹了光和色、光的傳播、光的反射、折射以及透鏡;在電與生活中介紹了正電和負電、電池、點亮的小電珠、導體和絕緣體;磁與生活中介紹了磁鐵的性質、指南針、電磁鐵,以及讓學生親手製作一個磁控玩具;在能源與生活中介紹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常規能源同時介紹了太陽能和風能;在飛行與空間技術一章中,介紹了降落傘、飛機、人造潛艇;在設計與製作中,專門就自行車的問題,介紹了自行車這種交通工具,究竟涉及到了哪些相關的物理知識,應該說很好的把物理與生活結合在了一起,讓學生深刻的體會到,盡管是我們司空見慣的自行車,其中涵蓋的物理知識就已經很多了。
⑨ 小學六年級學習初中物理合適么
有的同學感到物理難學,其實,就初中物理而言難度並不大,之所以覺得難學,多是因為沒有掌握學習物理的方法和技巧,如果我們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就能減輕學習的負擔,提高學習質量。
一、學好物理首先要重視基礎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基礎知識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基本概念(定義),基本規律(定律),基本方法。
要理解和掌握好物理概念,就要研究和思考這個概念是怎樣引入的?定義如何?有什麼物理意義?學到什麼程度才能稱為真正理解呢? 理解的標準是對每個概念和規律你能回答出它們「是什麼」「怎麼樣」「為什麼」問題;對一些相近似易混淆的知識,要能說出它們的聯系和本質區別;
能用學過的概念和規律分析解決一些具體的物理問題. 在理解的基礎上,用科學的方法,把學過的大量物理概念、規律、公式、單位記憶下來,成為自己知識信息庫中的信息。前面學過的知識,是後面學習的基礎,。學過的東西記住了,到時才能從大腦信息庫中將信息提取出來。反復自我檢查,反復應用,是鞏固記憶的必要步驟。有人以為,理解了就一定能記住,這是對人的思維和記憶規律的誤解。一個人的一生見過、理解過無數的事物,但只有那極少數(有人統計認為不足5%)經常反復作用在我們頭腦中,而且是反復應用的事物,我們才能記住。所以每次課後的復習,單元復習,解題應用,實驗操作,學期學年復習等,都應有計劃做好安排,才能不斷鞏固自己的記憶。
二、重視常規學習
(1)研讀課本
軍隊不打無准備之仗,學習物理也是如此。新學期的書發下來,希望你能夠拿起物理課本,翻開美如畫的篇章,順著目錄,大致了解本學期的內容;每章、每節上課前,再次提前預習,你心存大量疑惑,等待在課堂上與老師一起揭開謎底;復習時,課本要一遍又一遍地反復復習,「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而且每一次你都會有新發現。
(2)認真聽講
天才不是天生的。無論是新課、實驗課,還是習題課、復習課,每一個「考試狀元」都能充分利用課堂時間,聚精會神聽講,緊跟老師思路,積極思考,不時勾畫出重點,標注仍不清楚的,或者記錄又產生的新疑問,這樣的學習才是高效的。學習是一個過程,不斷鞭策自己,堅定自己的學習信念,堅持不懈,才能到達「會學」和「學會」的境界。
(3)自我督查
習題是鞏固、復習是系統、考試是檢驗。每一次作業、每一次考試,獨立完成,認真審題,仔細計算,精煉結論,全面思考,規范答題;及時訂正,不懂就問,學會歸納,一題多解,舉一反三,多題歸一。
三、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
物理思維的方法包括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歸納、演繹等,在物理學習過程中,形成物理概念以抽象,概括為主,建立物理規律以演繹、歸納、概括為主,而分析綜合與比較的方法滲透到整個物理思維之中,特別是解決物理問題時,分析綜合方法應用更為普遍,如下面介紹的順藤摸瓜法,發散思維法和逆推法就是這些方法的具體體現.
(1)順藤摸瓜法 即正向推理法,它是從已知條件推論其結果的方法。這種方法在大多數的題目的分析過程都用到。
(2)發散思維法 即從某條物理規律出發,找出規律的多種表述,這是形成熟練的技能技巧的重要方法。例如,從歐姆定律以及串並聯電路的特點出發,推出如下結論:串並聯電路的電阻是「越串越大,越並越小」,串連電路電壓與電阻成正比,並聯電路電流與電阻成反比。
(3)逆推法 即根據所求問題逆推需要哪些條件,再看題目給出哪些條件,找出隱含條件或過度條件,最後解決問題。
四、重視對所學知識的應用和鞏固,要及時復習鞏固所學知識
對課堂上剛學過的新知識,課後一定要把它的引入,分析,概括,結論,應用等全過程進行回顧,並與大腦里已有的相近的舊知識進行對比,看看是否有矛盾,否則說明還沒有真正弄懂。這時就要重新思考,重新看書學習.在弄懂所學知識的基礎上,要即時完成作業,有餘力的同學還可適量地做些課外練習,以檢驗掌握知識的准確程度,鞏固所學知識。要善於把學到的物理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不注意知識的運用,你得到的知識還是死的,只有通過具體運用,才能擴展和加深自己對知識理解,學會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相信同學們的勤奮的汗水+科學的學習方法,一定會取得更優秀的物理成績。
⑩ 總結一下小學科學書上有關物理的知識
小學科學書上的物理知識包括:空氣的反沖力、熱空氣比冷空氣輕、水的三態變化、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擺的快慢、增大、減小摩擦、直線和旋轉運動、滑動和滾動、物體的沉浮、固體、液體、氣體的熱脹冷縮、靜電現象、簡單電路、導體絕緣體、影子的長短、小孔、凸透鏡成像、反射、折射、散射、磁鐵、電磁鐵、簡單機械杠桿、輪軸、斜面、滑輪組的省力原理、動力的傳動方式、形狀與抗彎曲能力、拱形、圓柱形、半球形承受力很大、三角形具有穩定、穩固性、所用材料最少、能量的轉換、天文物理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