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問如何教小學生學習篆刻
一定要按照路數走:1、備好工具書和相關教具;2、識篆;3、寫篆;4、配篆(印文布局練習);5、刀法練習;6、簡單的刻字練習;7、臨摹漢印。
2. 篆刻初學者基礎知識:篆刻工具
[刻刀] 篆刻用的刀一般為平口刀刃,刀有一定厚度,刀口的出鋒角度以40度至20度為適中。刻刀可以備大小不同的兩三把,便於刻大小不同的印章。另外刀的長度也要適中,過長與過短不利於運用。在刀口尾端可作保留四方的硬角,以便最後敲列印面,做殘損效果用。為防滑手須在刀桿上纏裹一些線繩,可使握刀時手更能著力。斜口刀、圓口刀不能作篆刻的刀具。
[印泥] 是篆刻的「墨色」。印泥以漳州、杭州、蘇州、上海等地生產的較好。印泥從印色上區別有硃砂、朱驃印泥,還有深褐色的仿古印泥及其他顏色的印泥。好的印泥必須油跡不外滲,而有厚度,有很強的覆蓋力。印泥宜放瓷質印泥缸中,須常用牙質或塑料的印筋攪拌。
[印床] 印床是固定印材所用的工具。除了一些特殊情況外,一般篆刻家不使用印床,而是左手按石,右手執刀,這樣順手而方便。初學用印床便於動刀,以便執石之手靈活轉動配全合受刀,印床有木製、金屬制多種。
[筆墨 硯] 筆一般以5、6號圭筆為宜。墨宜用硯台研墨為好。
[印規] 幫助鈐印時定位的工具,類似於木工用角尺,可自製。鈐印後印規暫不稱動,如鈐得不清晰,可將印章緊貼印規重復鈐印。
[紙] 復印印稿可用薄而吸水的毛邊紙、毛太紙等,鈐印可用連史紙、薄宣紙。用連史紙拓印樣及拓邊款最佳。
[砂紙鏡子] 磨印石開始可在廢砂紙、水泥地上磨,然後再用砂紙磨至細潔為度。(可備鐵砂、水砂粗細不同的兩種)小鏡子用來反照印文。
[印筋] 攪拌印泥用,可用牙、骨製品,也可用舊塑料牙刷柄,但不可用金屬的。
[印刷]可用舊牙刷、舊油畫筆代替,用以鈐印前刷清石章底部殘剩的石屑。
[棕帚]即「棕老虎」,拓邊款的工具。
[拓包]拓邊款的工具。
3. 篆刻的基本常識
初學篆刻的基本常識
[刻刀]初學可備大小適中的一把,能備有大小不同的數種更好,除選購外,可用廢鋼銼、廢白鋼車刀改制。為防滑手須纏以紗繩。刀尾宜磨成亦方亦圓,可崐作處理印面的輔助工具。
[印泥]以西冷印社及漳洲的產品為最好。如果無條件可用一般的辦公用品(?但不可用海綿印泥)。印泥宜放瓷質印泥缸中,須常用牙質或塑料的印筋攪拌。
[印床] 初學用印床便於動刀,但熟練者常不用印床,以便執石之手靈活轉動配全合受刀,印床有木製、金屬制多種,自製印床價廉實用。(?只要買一付元寶螺絲)。
[筆墨 硯刷]筆一般以5、6號圭筆為宜。刷子可用舊棕絲自扎,也可用舊牙刷、舊油畫筆代替,用以鈐印前刷清石章底部殘剩的石屑。
[印規] 幫助鈐印時定位的工具,類似於木工用角尺,可自製。鈐印後印規暫不稱動,如鈐得不清晰,可將印章緊貼印規重復鈐印。
[紙] 復印印稿可用薄而吸水的毛邊紙、毛太紙等,鈐印可用連史紙、薄宣紙。
[砂紙鏡子] 磨印石開始可在廢砂紙、水泥地上磨,然後再用砂紙磨至細潔為度。(可備鐵砂、水砂粗細不同的兩種)小鏡子用來反照印文。
[印筋] 攪拌印泥用,可用牙、骨製品,也可用舊塑料牙刷柄,但不可用金屬的。
篆刻
我國傳統造型藝術之一。鐫刻印章的通稱。因印章字體大都採用篆書,先書後刻,故稱。金屬印章,一般先刻印模,隨後澆鑄;晶玉印章,古代用手工琢成,現用金剛砂琢蝕,即『電刻』;石、牙、角、木等印章,直接用刀鐫刻。
篆刻是書法藝術通過刀刻以後的再現,是書法、章法、刀法三者綜合的藝術。種類有秦印、漢印、半通印、象形印、套印、六面印、迴文印、花押印、關防、閑章等。秦漢及魏晉時期,印章由印工鐫刻,藝術水準頗高。隋唐以來,亦
各有其時代特徵及風格。北宋米芾、元代趙孟俯、王冕均為篆刻名家。
相傳王冕始用花乳石(青田石之類)刻印,因鐫刻方便,流行更廣。到明代文彭、何震,印學日漸發展。因明清以來,出土文物中印章漸多,參考資料大增,研討篆刻之風日盛,涌現很多篆刻家,形成各種流派。如院派(何震等)、浙派
(丁敬等)、鄧派(鄧石如)、趙派(趙之謙)、吳派(吳昌碩)、齊派(齊白石)等。
古『璽』。先秦印章之通稱。古鈴璽印面文字為當時六國的篆書,風格奇特,章法多變,不易辨識。秦統一六國後,皇帝所用稱『璽』,官、私所用均改稱『印』。大都以銅製作,亦有用銀、玉等;渾穆古樸,形式多樣。
歷代璽印名稱的變遷
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秦統一六國後,規定皇帝獨稱『璽』,臣民只稱『印』。漢代也有諸侯王、王太後稱為『璽』的。唐武則天時因覺得『璽』『死』同音,改稱為『寶』。唐至清沿舊制而『璽』『寶』並用。漢將軍印稱『章』。之後,印章根據歷代人民的習慣有:『印章』、『印信』、『記』、『朱記』、『合同』、『關防』、『圖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種稱呼。
古代印章的起源
中國的雕刻文字,最古的有殷的甲骨文,周的鍾鼎文,秦的刻石等,凡在金銅玉石等素材上雕刻的文字通稱『金石』。璽印即包括在『金石』里。璽印的起源或說三代,或說殷代,至今尚無定論。根據遺物和歷史記載,至少在春秋戰國時代已出現,在戰國時代已普遍使用。起初只是作為商業上交流貨物時的憑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印章范圍擴大為表徵當權者權益的法物,為當權者掌握,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
印章
亦稱『圖章』。古稱『璽』。《後漢書.祭祀志》謂:『自五帝始有書契。至於三王,俗化雕文,詐偽漸興,始有印璽,以檢奸萌「秦統一六國後,皇帝所用的專稱『璽』,以玉為之,故後世有『玉璽』之稱;官、私所用的均改稱『印』。至漢代,官印中始有『章』及『印章』之稱。唐以後,皇帝所用或稱『寶』,官、私所用又有『記』、『未記』、『關防』、『圖章』、『花押』等名稱。
文字形制隨時代變遷,風格各異。印章的出現和使用,一般認為始於春秋戰國之間;先秦及秦漢的印章多用作封發物件、簡牘之用,把印蓋於封泥之上,以防私拆,並作信驗。而官印又像征權力。後筒簡牘易為紙帛,封泥之用漸廢。印章用硃色鈐蓋,除日常應用外,又多用於書畫題識,遂成為我國特有的藝術品之一。古代多用銅、銀、金、玉、琉璃等為印材,後有牙、角、木、水晶等,元
代以後盛行石章。
傳世的古代璽印,多數出於古城廢墟、河流和古墓中。有的是戰爭中戰敗者流亡時所遺棄,也有在戰爭中殉職者遺棄在戰場上的,而當時
發動機慣例,凡在戰場上虜獲的印章必須上交,而官吏遷職、死後也須脫解印綬上交。其它有不少如官職連姓名的,以及吉語印、肖形印等一般是殉葬之物,而不是實品。其它在戰國時代的陶器和標准量器上,以及有些諸侯國的金幣上,都用印章蓋上名稱和記錄上製造工匠的名姓或圖記性質的符號,也被流傳下來。
戰國古璽 古璽是先秦印章的通稱。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戰國古璽。這些古璽的許多文字,現在我們還下認識。朱文古璽大都配上寬邊。印文筆劃細如毫發,都出於鑄造。白文古璽大多加邊欄,或在中間加一豎界格,文字有鑄有鑿。官璽的印文內容有『司馬』、『司徒』等名稱外,還有各種不規則的形狀,內容還刻有吉語和生動的物圖案。
秦印
指的是戰國未期到西漢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書體和秦漢量,秦石刻等文字極相近,所有較戰國古文容易認識。秦印多為白文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為多,低級職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約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長方形,作『日』字格,稱『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長方形,此外還有圓和橢圓的形式,內容除官名、姓名、吉語外還有『敬事』、『相想得志』、『和眾』等格言成語入印。風格蒼秀。與漢印並為後世篆刻家所取法。
漢官印 廣義地說是漢至魏晉時期的官印的統稱。印文與秦篆相比,更為整齊,結體平直方正,風格雄渾典重。西漢末手工業甚為發達,所以新莽時代,(『新』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為精美生動,漢代的印章藝術登峰造極,因而成為後世篆刻家學習的典範。
兩漢官印以白文為多,皆為鑄造。只有少數軍中急用和給兄弟民族的官印鑿而不鑄。
漢私印 漢私印即為漢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數量最多、形式最為豐富的一類。不僅形狀各異,朱白皆備,更有朱白合為一印,或加四靈等圖案作為裝飾的,進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帶鉤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還加上吉語、籍貫、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輔助文字,鈕制極為多樣,充分顯示了漢代工匠的巧思。兩漢私印仍以白文為多,西漢以鑿印為主,東漢則有鑄有鑿。
漢玉印 兩漢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貴稀少的一類。『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貴卿和士大夫的一種高雅風尚。一般玉印製作精良、章法嚴謹、筆勢圓轉,粗看筆劃平方正直,卻全無板滯之意。由於玉質堅硬,不易受刀,也就產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謂的『平刀直下』的『切刀法』。又由於玉質的不易腐蝕受損,使傳世下印得以比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來面目。
官印 官方所用的印章。先秦時用印通稱『璽』。秦統一六國後,始有『璽』(帝、
王專用)與『印』(官、私均田)之分。歷代官印,各有制度,以別官階和顯示爵秩"一般比私印大,謹嚴穩重,多四方形,有鼻鈕,印文布局自然舒展不亂。秦多用斯篆入印,字數不定為纖細白文,以田字日字為界格,疏密有致,自然生動。
承秦制,帝、後及諸侯王所用稱『璽』,列侯、承相、太尉、前後左右將軍、鄉亭侯,將軍部屬、郡邑令長等所用皆稱『印』,刊將軍所用稱『章』。職卑者用力口之弋謂半通印。皆用繆篆,也多為自艾朴實大方。魏晉時雖不如漢印精緻
但刻劃瘦挺,章法錯落,自成一帆六朝印製漸亂,印也稍大,多率意刊劃,失卻漢魏挺拔風格。隋唐官印更大,為朱文,盤旋折疊,稱『九疊篆,
清晰秀麗。
武則天嫌璽音不祥遂改稱『寶』,宋元明清多沿用;印大逾四寸,印鈕改為直柄,從長寸許至長約一握,居印當中,所謂『印把子』,以示權力。元用蒙文入印。明沿用九疊篆入印,又有關防、長方形官印,多潤邊粗朱文。清多合用篆文、滿來。以隸書入印,有『右策寧州留後朱記』一方,系宋制,為後世八分入印之先河。
魏晉南北朝印
魏晉的官私印形式和鈕制都沿襲漢代,但鑄造上不及漢印精美。傳世的給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較多,用刀如刻如鑿,書法風格表現為舒放自然,從而成為一個時期篆刻風格的代表。南北朝各國傳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鑿款比較草率,官印未見鑄印。
隋唐以來的官印
官印到了隋唐時代,印面開始加大。隨著紙的普遍應用,朱文逐漸替了白文。許多官印印背上開始有年號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並開始運用屈曲的『九疊文』入印(古代的『九』為數的終極,故有此名,並不一定要九疊,?可以隨筆劃的繁簡而變化)以便填滿印面。唐宋時代開始以隸楷入印,清代官印滿文,漢文兩體兼用,同刻於一印之中。無明清代各代農民政權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我們珍視的革命文物。
宋元圓朱文印
魏晉以來,紙帛逐漸代替竹木簡札,到了隋唐,印章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鈐蓋於紙帛,到文人畫全盛時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寫,印工攜刻的印章已詩文書畫合為一體,起到了鮮艷的點級作用,為書畫所喜愛。在這個階段,首先是宋未無初的書畫家趙孟俯對篆刻藝術人力提倡,由於書法上受李陽冰篆書的影響,印文筆勢流暢,圓轉流麗,產生了一種風格獨特的印章一『圓朱文』的印,為後世的篆刻家所取法。
兄弟民族文字的印章
宋以來的兄弟民族在漢民族文化的影響下,曾依據漢字書法創造了本民族文字,並把他們的文字仿效漢字篆體用於官印,傳也較少,所見的印文有金國(女真)書和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書,其中有許多文字還不認識。
半通印 印章形式之一。秦漢時期下級官員所用之印,其形為直長方,約為正方官 即之半,故名。揚雄《法言.孝至》謂『五兩之綸,半通之銅』,其綸指印
授,銅指官印。私印亦有長方形的。
封泥
我國古代公私簡牘大都寫在竹簡、木札上,封癸時用繩縛, 在繩端或交又處加以檢木,封以黏土,上蓋印章,作為信驗,以防私拆封發物件,亦常用此法。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遺跡——蓋有古代印章的乾燥堅硬的泥團——保留下來的珍貴實物。由於原印是陰文,鈐在泥上便成了陽文,其邊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寬邊。封泥的使用自戰國直至漢魏,直到晉以後紙張、絹帛逐漸代替了竹木簡書信的來往,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後世的篆刻家從這些珍貴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鑒,用以入印,從而擴大了篆刻藝術取法的范圍。
私印 官印口以外印章的總稱。體制繁雜,以形制而言,有一面印、二面印口(即穿帶
印、子母印、帶鉤印、六面印、聯珠印套印等;以文字而言,有姓名印、 臣妾印、齋堂館閣印、詩詞印、收藏印、吉語印、花押印、象形印、迴文
印朱白相間印等。
吉語印 揩以吉祥的詞語為印文的印章。常以大利、大幸、長榮、長富、宜千金、
宜子孫一類的言語入印。秦有小璽作:『疢疾除,永康休,萬壽寧。』也有姓名 上下加附吉語的。多見於漢代的兩面印中。
穿帶印
私印的一種。印體左右有孔,可以穿帶,故名。印的上下兩面都刻有印文, 大都一面刻姓名,一面刻字型大小,故又稱『兩面印』。盛行於漢代。
兩面印 即『穿帶印』。
朱白相間印
私印的一種。以朱、白印文相組合的印彰多見於漢代之兩面印中,有一 朱一白、一朱二白、一朱二白、二朱一白、二朱二白、三朱一白等。一般左右分朱自,也有上下分朱自的;筆畫少者作朱文,筆畫多者為白文,並把白文列成滿白,使朱白之間,各適其宜,致整方印融洽調和。朱白的原則大致根據筆劃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筆劃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筆劃較少,白文則相反,從而達到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諧效果,這類印大多工穩的私印,未見用於官印。
子母印 子母印又稱『璽印』,是大小兩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印文多作朱文。始於東漢,盛於魏晉六朝。一般鑄有獸、龜等鈕,外大印為母,鈕作圖獸空其擾,內小印為子,鈕作子 獸,可套入大印內,合成母抱子狀,因稱『子母印』。有母印鈕作獸身,子印鈕作獸首,套合成為完整獸形者,故也稱套印。有一母一子的套印、
母三子的二套印等。在一方印章的體積中,兼備了幾方印的使用價值,古代印匠的工藝水平由此可見。
套印
由大小數印套合而成的印章。漢代之『子母印』即套印之一。套印分若干層,有多至五六層者,每層(即被套的每方)五面都可刻印。最末一層為小方
印,可刻六面。明清以後,為便於攜帶,套印多以銅、石、牙等製成。
象形印 亦稱『圖案印』、『肖形印』。刻有圖案印章的統稱。古代象形印,一般刻鑄 有人物、動物等圖像,取材寬廣,渾厚古樸,簡練生動。多白文,一為純
圖畫,一為圖畫中附有文字,今所見者以漢代居多。
圖案印 圖畫入印自戰國到漢魏都有,以漢代為最多。又稱肖形印或象形印。形式多樣,簡練生動,除了人物、鳥獸、車騎、吉羊、魚雁等圖案外,常見以吉祥的四靈(龍、虎、雀、(鳳、龜)入印的,這類印又稱為『四靈印』。
鑿印
刻印的一種方法。指在預制的金屬印胚上鑿刻印文。也指用此法到成的印
章,文字錯落有致,大都為將軍印和頒發給少數民族的官印,流行於漢魏晉南北朝。其起源相傳因軍中官職往往急於任命,印信大都倉促鑿成,故 別稱『急就章』。此法為後世篆刻家所仿效。
急就章 見『鑿印』。
鑄印
製作金屬印章的方法。通常先刻蠟模,用黏土作范於模之四周,熔金屬澆注 入泥范而成,故也有將鑄印稱為『撥蠟』的。古代鑄印,有隻鑄印胚,後刻
鑿印文的;有印胚印文同時澆鑄的。印文精巧工整,別具一格,為後世篆 刻家所取法。
執刀法大致分為斜刀法與豎刀法,無論斜刀法或豎刀法,運刀時會因刀鋒的傾斜程度、運刀的速度快慢、刀乾的厚薄狀況及刀乾的陡峭程度等等因素,而造就出線條筆劃的多變風格。不過基本上,運刀可依速度的快慢、線條的長短,而區分為沖刀法及切刀法。沖刀法的刀痕較直長有勁,而切刀法的刀痕則多短促蒼渾。所以綜合執刀法與運刀法,再加上運刀的方向,約可分成斜刀直沖法、斜刀直切法、豎刀直沖法、豎刀直切法、豎刀橫沖法、豎刀橫切法等六種方法。
斜刀法有如執硬筆(原子筆或鋼筆類)式,刀干平斜,以姆指、食指與中指捏住刀干前端,刀干尾端則平靠在手掌虎口處,刀鋒與石面呈垂直。同時無名指及尾指要抵住中指,輔助用力,不要捲曲在手掌中。斜刀法的運刀,都是由內向外將刀干直向推出,刻時較省力,刀觸的勁道也較強勢,所以使用此法時,印石通常都用印床加以固定,以防危險,或是手持印石抵住桌緣來刻,較為安全。
豎刀法則大致若雙鉤執毛筆式,刀干豎直,姆指與食指捏刀干中段,中指與無名指夾在刀乾的下段,刀鋒方向朝向自己。同時尾指要抵住無名指,輔助用力。豎刀法的運刀,則由外向內直向拉進,刻時以外側刀尖著力,或由右向左橫向滑動,以右側刀尖著力。此法運刀,力道較能節制,所以通常都只用手握住石材來刻,反而較能靈活。如不習慣徒手握石,當然也可加以印床固定來刻。
4. 篆刻入門知識
簡單說,篆刻,講篆法、刀法、章法。
篆法指用字正確、合理、美觀、統一等。
刀法指刀刻的不同方法、氣勢等。
章法指印面構圖的風格等內容。
5. 對小學開展篆刻教學的幾點思考
小學篆刻工具材料的選擇及使用: 篆刻治印是一個較為復雜的工藝過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刻印的工具、材料品式很多,初學者可選置一些,不必貪多求好。 1.刻刀篆刻石章一般用平口刀,這是前人經驗的總結。初學者可先選一把大小適中,便於把握的篆刻刀,形態如圖所示。刀桿的材料長短可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關鍵是要挑好刀鋒,刻印時主要用兩個角。若刀角大於90度,便會滑刀,而且筆畫不易刻准,若刀口小於90度,則會走刀不暢。刀刃角度太小則刀鋒銳利刻出的筆畫易光滑;角度太大則刀鋒遲鈍,刻出的筆畫易碎澀。刀的選擇還須關注刀鋒的材料:一般用白鋼、工具鋼等。以硬度較高為好。刻久了會鈍一些,這是正常的,還可以獲得不同鋒利程度刻出不同的線條效果。過鈍的刀鋒可在600目左右的油石上磨出刀鋒來。 2.印材可供刻印的材料很多,自古就有金、銀、銅、玉、象牙、水品、竹木、石等等,但以石質材料刻印最為理想。石章以易於受刀,以細、潤、脆為好。堅硬含沙、松緊不勻為劣。全國各地許多地方都有治印的石料,如浙江的青田石、昌化石,福建的壽山石.山東掖縣、平度一帶的萊石,內蒙古的巴林石,遼寧的遼石以及新疆青海的石質印材。其中.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被稱為「四大名石」。 (1)壽山石壽山石是我國開采歷史最悠久、礦藏鼓豐富、品種最多的優質石。礦區處於福建省福州市北部。最名貴的是「田黃石」,以重量計,價格是黃金的數十倍。荔枝凍、芙蓉石、高山凍等都是其中的名品。高檔壽山石艷而不俗,通靈沉穩,有儒雅富貴之大氣。 (2)青田石青田石產於浙江青田縣南郊的方山,山口一帶也有較長的開采歷史。「燈光凍」、「封門青」、「玉彩凍」、「蘭星」最可珍貴。燈光凍色微黃而純潔;封門青石質細潤而通靈。青田石不堅不燥、脆柔溫潤,較常見的是呈粉綠色的普通石.透明度不高,價格也不太高,它是很好的練習材料。高檔的青田石,清麗和婉、沉靜素雅,有隱逸高潔的清剛之氣。 (3)昌化石昌化石產於浙江省昌化縣郊的深山中,有紅、黃、白、灰、黑等各色。昌化石中以「雞血石」最為聞名,此品種以色鮮、色多且連成整體或塊狀為貴。普通昌化石質地溫潤而膩澀.刻印刀感不如青田、壽山爽快。 (4)巴林石巴林石產於內蒙古的赤峰地區,故又稱『.內蒙石」、「赤峰石」。開採的歷史不長,近十幾年流向全國,為人們所接受和喜愛。巴林石的顏色很多,質地有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之分。較前幾者,上品的巴林石色澤鮮、透度高,沉穩厚重感略遜。 3.印泥篆刻用印泥應選用專用的書畫用印泥,以西冷印社等專業印泥製作坊生產的為好。不可用一般的辦公用印泥和印油。 4.鈴印用紙鈴印用紙以表面細膩、光潔、具有吸水性為好。如薄宣紙、專用印譜紙、卷煙紙等。最好是連史紙,尤其是拓邊款。 5.筆、墨、硯、刷、鏡起印稿需要使用筆、墨、硯。筆應選用小狼圭((3號左右);墨可以書畫墨汁代替;硯可以用小碟子等器皿代替。刷子用於清除石章刻治過程中出現的粉屑,可以用舊牙刷代替:鏡子用來觀看印稿或印面.使文字反轉,起印稿和刻印時都要用到。
6. 學篆刻需要具備哪些知識閑來無聊就想學學,求高手指導。謝謝
學篆刻,首先你得了解篆書,了解篆刻工具,和印文在石頭上的布局(美感)。可以買一本名人印存,先臨摹著來
7. 誰告訴我篆刻的一些知識,
篆刻起源
中國文字隨著時間的綿延、空間上的歧異發展,蘊涵了動人的多樣風貌,在印面之內跌宕生姿,以一種有情、有致的方式呈現出來,小小方寸之內充滿了時間的古樸和空間的渾厚,雖幾經更迭,仍能以溫潤的光澤、古雅的韻趣,引人玩味,這就是篆刻的藝術。
在我們游心賞玩之前,先要弄清楚篆刻的定義。篆刻是什麼呢 ? 它的解釋,有廣義與狹義的兩種。篆刻的「篆」宇,古寫作「瑑」,從玉(說文的注釋上說明:「圭璧起兆,瑑也。」),凡是在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紋都叫做「瑑」,後來,竹帛成為通行的書寫工具,於是篆字的形符也由「玉」改從「竹」。
篆刻印章起源甚早,據「漢書 祭祀志」載:「自五帝始有書契,至於三王,俗化雕文,詐偽漸興,始有印璽,以檢奸萌」。
遠在三千七百多年前的殷商時代,便盛行刻字藝術。但印面並無本來意思的文字,只有象徵血緣集團的記號,附加在同時代的青銅器或旗子上。雖說是記號,確有一定的讀音。
到了周代,以青銅質為主的「周璽」大為興起。各種大小形狀都有,一般分為白文,朱文兩種。
秦代是中國文字由「籀書」演變成為篆書的時期,印的形式也更為廣泛,印文圓潤蒼勁,筆勢挺拔。
漢代印章到達興盛,史稱漢印,字體由小篆演變成「繆篆」。漢印的印形制、印紐亦十分精美。西泠八家的奚岡曾說:「印之宗漢也,如詩文宗唐,字文宗晉」
唐宋之際,由於文人墨客的喜好,雖然改變了印章的體制,但仍以篆書作印。
直到明清兩代,印人輩出,篆刻便成為以篆書為基礎,利用雕刻方法,在即面中表現疏密、離合的藝術型態,篆刻遂由廣義的雕鏤銘刻,轉為狹義的治印之舉。
傳統認為,篆刻必先篆後刻,甚至有"七分篆三分刻"之說。篆刻本身是一門與書法密切結合的藝術。篆刻家的作品與刻字鋪師傅刻出的領工資用的印章的根本區別,在於前者是"寫"的,講究章法篆法,後者是靠"描的",並不計較章法篆法。不研究篆刻不講究章法刻出的印必然十分僵板。故學習篆刻的同時一定要十分認真地選擇篆書碑貼臨寫,經過一個階段的訓練,便會明顯覺得篆印時的便利,不少初學者重刻輕寫,往往事倍功半。
章法就是一個字或一個組字在印面上排列的藝術、比較復雜而變化多端,實在是篆刻藝術中最重要的一環。如果一方印光有熟練的刀法而無高明的章法,必無佳作可言。尤其是成套成組的創作,必須方方有變化,更要顯示作者在章法上的功底。故在設計印稿時應反復構想。這一點,篆刻大師吳昌碩慎重的創作態度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要根據文字具體的筆劃、筆勢、形體及字與字之間的相互關系設計出相宜的形式。
什麼是篆刻
篆刻是一種特有的傳統藝術,從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歷史。 篆刻,顧名思義,即是用篆書刻成的印章,是一種實用藝術品。它又稱為「璽印」、「印」或「印章」等,這些稱呼都因時而異。早在殷商時代,人們就用刀在龜甲上刻「字」(即我們現在稱為甲骨文)。這些文字刀鋒挺銳,筆意勁秀,具有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戰國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稱為「璽」。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規定「璽」為天子所專用,大臣以下和民間私人用印統稱「印」。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稱「璽」或「寶」,官印稱「印」,將軍用印稱「章」,私人用印稱「印信」。
篆刻,自起源至今的二千多年的漫長歷史中,歷經了十餘個朝代。在這個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篆刻藝術出現了兩個高度發展的歷史階段。一個是戰國、秦漢、魏晉六朝時期,這一時期的篆刻用料主要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稱為「古代篆刻藝術時期」,它的篆刻藝術特點主要是以時代來劃分。篆刻發到了唐、宋、元時期,則處於衰微的時期。在這一時期,由於楷書的應用取代了篆書,同時官印和私印根本上分家,篆刻藝術走上了下坡路。這種形勢到了元未出現了轉機,畫家王冕發現了花乳石可以入印,從而使石料成了治印的理想材料。到了明代,篆刻藝術進入了復興時期。明清以來,篆刻又迎來了它的第二個發展高峰期,它的篆刻藝術特點主要是流派紛呈。在這一時期文彭、何震對流派篆刻藝術的開創起了重大的作用。文彭系文徵明的兒子,是他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了「燈光石」凍石可以當做治印材料。經過他的倡導,石材被廣泛的應用。在這以後的一段時期內篆刻藝術流派紛呈現,出現了程邃、丁敬、鄧石如、黃牧甫、趙之謙、吳讓之等篆刻藝術家,一時間篆刻藝術呈現出了一派繁榮的景象。直至近現代篆刻大師吳昌碩、齊白石,從而形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國篆刻歷史。篆刻藝術是書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結合,一方印中,即有豪壯飄逸的書法筆意,又有優美悅目的繪畫構圖,並且更兼得刀法生動的雕刻神韻。可稱得上「方寸之間,氣象萬千」。
8. 篆刻知識一:什麼叫篆刻刀法
刀法是篆刻藝術特有的表現手段。元代以前印章多為鑄造。即使需假刀刻的玉、牙專、骨等屬印章材料,也因硬度較高,需要藉助於琢磨器械。
用刀刻制印章,是隨著印章與書畫藝術結合,藝術印章需要量驟增,井發現軟質石料成為印章主要材料後,制印才逐漸形成以刻為主。篆刻刀法也隨之成為人們有意識追求的篆刻技法。經過幾代篆刻家的探索,被總結為14種刀法(一說為13種)。
執刀的方法
刀具是篆刻的主要工具,篆刻講究執刀,就像寫字作畫講究執筆、彈琴講指法一樣,不規范的方法往往會成為技巧發揮的障礙。篆刻執刀看起來是手部握柄,操作起來便須指、腕、肘、肩以至全身用力。要使這些部位的力量協調貫注,執刀姿勢正確與否至關重要。有效的執刀方法能使刻刀在手中運轉自如,能隨意調整入刀的深淺度,便於運刀穩健輕捷。常用的執刀法有兩種。
9. 學篆刻應該怎麼最先了解什麼知識呢
篆刻是我國傳統造型藝術之一。鐫刻印章的通稱。因印章字體大都採用篆書,先書後刻,故版稱金屬印章,一般權先刻印模,隨後澆鑄晶玉印章,古代用手工琢成,現用金剛砂琢蝕,即「電刻」石、牙、角、木等印章,直接用刀鐫刻。
10. 說說自己學到的知識和技術
小學、初中、高中、大專(數學系),函授本科(數學系)
電工、焊工、木工、泥瓦匠
篆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