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科學調查報告
【實驗名稱】
觀察陽光下物體影子的變化
實驗材料:
一根17厘米長的鉛筆、一塊橡皮泥(捏成半球形)、一塊平滑的木板,一張和木板同樣大小的白紙,指南針一個。
准備:
把白紙粘在木板上,再把鉛筆用橡皮泥垂直地固定在木板上,做一個簡易的日影觀測儀,在校園里(或家門口)選擇一個始終能照到陽光的地方。
預測:
早晨和傍晚物體影子長,中午影子短。
實驗過程:
1.根據已學的方位知識,再利用指南針確定太陽的方向,用簡易的日影觀察儀放在事先觀察好的地方。
2.每隔10分鍾觀察、記錄一次。(測試時間是上午8點到8點50分)
觀察時間
太陽位置和方向
影 長
8:00
東面
20.8厘米
8.10:00
東面
20.6厘米
8.20:00
東偏南
20.4厘米
8.30:00
東偏南
19.9厘米
8.40:00
東偏南
19.6厘米
8.50:00
東偏南
19.3厘米
在觀察過程中發現,影子逐漸逐漸變短了,在10 分鍾內相差不是很多。
3.每隔1小時觀察一次,記錄一天中上午9點到下午5點之間的影長。
4.整理記錄:
觀察時間
太陽位置和方向
影 長
9:00
東偏南
19厘米
10:00
東偏南
17.2厘米
11:00
東偏南
15.5厘米
12:00
頭頂上
12.8厘米
13:00
頭頂斜上方
14.2厘米
14:00
偏西
15.1厘米
15:00
西偏北
16.4厘米
16:00
西偏北
17.8厘米
17:00
西面
18.9厘米
觀察時間:2007年10月12日
5.根據一天中鉛筆影長變化的數據設置的柱狀圖。
單位:厘米
9時 10時 11時 12時 13時 14時 15時 16時 17時 時間
一天中陽光下物體的方向是隨著太陽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影子總是和太陽的方向相反。影子長短的變化是隨著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變化而變化的,太陽位置最高時(正午)影子最短,太陽位置最低時(清晨和傍晚)影子最長;同時在實驗中也可以發現,影子逐漸變短的是上午,影子最短的是正午(正當頭頂時),下午影子逐漸變長。
實驗結果:
早晨和傍晚物體影子長,中午影子短,和預測一致。
注意點:
1.需要找一個平整、空曠的,陽光終日能照射到的地方。
2.利用事先做好的簡易日影儀在指定的同一地點仔細觀察,認真記錄,豎著的鉛筆不能傾斜。
3.利用指南針辨別太陽的位置和方向。
4.在量影長時尺與影子要平行(筆與橡皮泥連接處開始量)。
5.清晨初升的太陽和傍晚太陽偏西快落山時位置最低,影子最長,但要注意的當地12 點,可能並不是太陽位置最高的時候。這是因為由於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各地的經度不一樣,晝夜到來的時間也就不一樣,正午的時間也會有所不同,我們這里是在12點左右影子最短。
⑵ 小學生科技調查報告200字
「關於當地水資源開發利用情況和污染程度調查」
科技實踐活動調查報告
〔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同志「三個面向」思想為指針,全面貫徹實施教育要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精神,以踐行「人本教育」理念為宗旨。學校特舉行八、九兩個年級全員參加的「關於當地水資源開發利用情況和污染程度的調查」大型科技活動。旨在通過這項活動使學生全面認識到「水是生命之源」、「節約用水就是資源積累」、「保護水資源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的生命線」。讓他們為當地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彰顯他們個體的生命價值。
〔活動目的〕:
1、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社會調查和自然資源調查的意識;
2、力求通過這項活動的開展達到提高全民對水資源保護和有效利用的認識,讓節約用水的思想深入人心;
3、力求通過這項活動的開展使當地居民都能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意識,達到人與自然能夠和諧相處的至高境界。
4、通過這項活動的開展使學生全面了解過去及現在當地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情況和污染程度與治理措施,以便於為當地政府提供這方面的資料,為今後本地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及防治保護提供可行性依據。
〔活動方法〕:
一、調查走訪;
二、實地調查;
三、交流與合作。
〔活動步驟〕:
為確保本次活動的實效,現將活動的實施分為四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各小組學生向當地長期居住的老人或村委會幹部了解當地過去及當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情況和污染程度狀況,要求每位組員在調查中作好筆錄,以利於後期資料整理;
第二階段:各小組按本村或本組的實際情況作好出行安排,分步驟有序地開展目前當地水資源開發利用情況和污染程度的實地調查,要求每位組員在調查中作好詳細記載(地點、水源水質、污染程度及污染原因等),以確保後期的資料整理;
第三階段:學生將調查獲得的第一手資料進行整理,形成各有特色的且富有一定價值的個體調查報告;
第四階段:材料匯總,由指導教師進行分類整理,通過整理形成能代表共性的可行性報告,並向當地政府如實呈報,為當地今後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污染治理提供可行性依據。
〔活動總結評價〕:
通過本次活動的開展,充分展現出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科學、樂於探究與實踐的精神,在八、九年級同學的共同努力下,本次活動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現簡要總結如下:
1、學生通過調查走訪,以筆錄的方式了解到過去(20年前)當地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主要是以集中公共水井供水、人力挑水入缸的方式。那時候,夏季一旦出現嚴重乾旱,公共水井就會出現水源供應嚴重不足甚至乾涸的情況,當地居民只能靠四處尋找水源來艱難度日。
2、同學們通過進行實地調查後發現:在20年後的今天,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了自己的水井,並通過合理的輸水管道和貯水方式有效地預防了先前那種情況的發生,不再需要為生活用水擔憂,基本上實現了引水入井、導水入缸的大好局面。
3、在調查中發現,由於受地方經濟發展落後的影響,廣大農村的生活用水一直沒能得到很好地解決。那時用水難、飲水難也直接影響著當地農民的正常生活,甚至還經常出現因為必備生活用水而發生爭搶的惡性事件。
4、在上個90年代,在各級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國家開發了以水土保持為主要目的的飲水配套工程。逐步解決了部分貧水村的用水難、飲水難的問題,這項工程的開展,帶動了廣大人民的勞動熱情,提高了他們對水資源開發利用重要性的認識,是以在這一階段就有相當多的農民乘借機會建成了屬於他們自己的飲水配套工程。
5、進入新世紀以來,黨和國家更加重視對廣大農村水資源開發利用及污染防治的政策支持,這一階段農村飲水配套工程更進一步開展落實,為了對地方經濟地發展推波助瀾,我們省又出台了激勵農民盡快致富的「煙水配套工程」等一系列惠農政策,從而使95%以上廣大農戶都有了自己的水井或水窯。從根本上解決了從前農民用水難、飲水難的問題。
6、同學們在這次調查中還發現,先前基本生活用水就十分困難的時候,水資源的污染問題也是長期得不到解決的一大難題,當地居民解釋說,這都是由於受地方經濟發展落後的影響,人民的認識水平還很欠缺,所以那時偶爾還有惡意破壞與污染水資源的情況發生。但隨著當地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戶戶都有了自己的水井或水窯時,人們比以前任何時候都珍惜屬於他們自己的這份資源。
〔活動反思〕:
這項調查活動雖然前後只歷時三周,從大體上看收到了奇效,為今後開展這類科技活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同時我們也發現在活動開展過程中出現了許多不足和值得改進的地方。現簡要總結如下:
1、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對大自然的特別親近的熱愛,這為今後開展這類調查活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2、通過這次調查活動的開展,讓所有同學都清楚認識到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同時也提高了當地農民這方面的認識水平;
3、通過這次調查活動的開展,極大地提高了全民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對當地今後的發展起著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具有很好地教育意義;
4、從活動全過程也暴露出部分學生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缺乏對資料的搜集整理的能力,這都需要在今後的活動中加強教育和培養。
⑶ 小學生的科普調查報告怎麼寫
幾年級的啊?這個要根據小學生年齡段特點和實際調查的問題,應該在教師的指導下來完成的。
⑷ 小學科學前概念 調查內容有哪些
學生並不是腦袋空空地進入學習情境的.他們在接受正式教育之前,就已經對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現象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認識.這些先入為主的概念,對於他們的學習,有相當大的干擾.當新學習的概念與他們先前存有的概念相沖突時,自然而然會產生一股抗衡力量,而兩相沖突之下,當然會對學習的成效有所不利.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學習新知識的影響可以通過培根的一段話來形容:「一旦人們接受某一觀點就會去尋求所有的論據去支持已有的觀點而忽略或輕視與之相反的事實或證據以維護其原有的觀點不受侵犯.」(nissani,1992) 這個學生先入為主的概念,通常有別於專家的科學概念,且非常難以改變.由於學生的這些概念,以科學家的觀點來看都是不正確的,而稱之為迷思概念(misconception).在國外也有稱之為先前概念(preconception)、直覺概念(intuition)、另有概念(alternative conception)等.不幸的是這些迷思概念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卻是運用自如.只有在課堂上,老師才會指出他們的錯誤概念;考試時,學生才會填上他們所「學習到」的正確觀念,其他時候,他們寧可相信他們自己自成一格的理論,當然他們也不反對其他理論的存在.只是寧可多種理論並存,也不願意放棄自己的迷思概念.新鮮!
⑸ 小學生科學研究報告
那是一個星期天,我和媽媽一起到小區里散步,當入過演武池時,一股刺內鼻的臭喂迎面撲容來,我們看到了這樣一副景象:生活垃圾、死魚全漂在池面上;水裡的魚正吃著那些生活垃圾;有人把臟水往池子里倒……「媽媽,好惡心啊!」我捏著鼻子、板著一張臉對媽媽說。「是啊,這種『大肚子』魚賣到市場上,會讓多少人生病,甚至死亡。」媽媽意味深長地說。
這時,我想起在去外婆家路上看到的情景。
外婆家在城鄉結合部,那兒的工廠不斷地大量排放著廢氣、廢水,路上隨處可見生活垃圾,工地不斷地發出些噪音,使附近的居民不得安寧等等,都使得這里的環境變差。我們周圍環境的污染,是人類在物質文明發展過程中,追求更高層次的生活時所產生的問題。
我們做過的問卷調查中,許多廈門市民認為廈門市區的環保工作做好了,卻忽略了城鄉結合部。還提出垃圾分類沒做好,應對市民加強宣傳力度,對市民亂丟垃圾的現象引起重視等意見。
我們只有正視現實、正視危機。除此之外,任何消極退避都於事無補。只要人人都為環保獻出一份力,我深信,總有一天我們與周圍環境又會和諧起來,而且將更持久,更完美。
⑹ 設計小學科學前概念調查方案
學生並不是腦袋空空地進入學習情境的。他們在接受正式教育之前,就已經對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現象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認識。這些先入為主的概念,對於他們的學習,有相當大的干擾。當新學習的概念與他們先前存有的概念相沖突時,自然而然會產生一股抗衡力量,而兩相沖突之下,當然會對學習的成效有所不利。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學習新知識的影響可以通過培根的一段話來形容:「一旦人們接受某一觀點就會去尋求所有的論據去支持已有的觀點而忽略或輕視與之相反的事實或證據以維護其原有的觀點不受侵犯。」(nissani,1992) 這個學生先入為主的概念,通常有別於專家的科學概念,且非常難以改變。由於學生的這些概念,以科學家的觀點來看都是不正確的,而稱之為迷思概念(misconception)。在國外也有稱之為先前概念(preconception)、直覺概念(intuition)、另有概念(alternative conception)等。不幸的是這些迷思概念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卻是運用自如。只有在課堂上,老師才會指出他們的錯誤概念;考試時,學生才會填上他們所「學習到」的正確觀念,其他時候,他們寧可相信他們自己自成一格的理論,當然他們也不反對其他理論的存在。只是寧可多種理論並存,也不願意放棄自己的迷思概念。 新鮮!
⑺ 小學生科技調查報告(1000字)
在觀察大自然的過程中我偶然發現,樹乾的形態都近似圓的——空圓錐狀。樹干為什麼是圓錐狀的?圓錐狀樹干有哪些好處?為了探索這些問題,我進行了更深入的觀察、分析研究。
在輔導老師的幫助下,我查閱了有關資料,了解到植物的莖有支持植物體、運輸水分和其他養分的作用。樹木的莖主要由維管束構成。莖的支持作用主要由木質部木纖維承擔,雖然木本植物的莖會逐年加粗,但是在一定時間范圍內,莖的木纖維數量是一定的,也就是樹木莖的橫截面面積一定。接著,我們圍繞樹干橫截面面積一定,假設樹干橫截面長成不同形狀,設計試驗,探索樹干呈圓錐狀的原因和優點。
經過實驗,我們發現:(1)橫截面積和長度一定時,三稜柱狀物體縱向支持力最大,橫向承受力最小;圓柱狀物體縱向支持力不如三稜柱狀物體,但橫向承受力最大;(2)等質量不同形狀的樹干,矮個圓錐體形樹干承受風力最大;(3)風是一種自然現象,影響著樹木橫截面的形狀和樹木生長的高矮。近似圓錐狀的樹干,重心低,加上龐大根系和大地連在一起,重心降得更低,穩度更大;(4)樹干橫截面呈圓形,可以減少損傷,具有更強的機械強度,能經受住風的襲擊。同時,受風力的影響,樹干各處的彎曲程度相似,不管風力來自哪個方向,樹干承受的阻力大小相似,樹干不易受到破壞。
以上的實驗反映了自然規律、自然界給我們啟示:(1)橫截面呈三角形的柱狀物體,具有最大縱向支持力,其形態可用於建築方面,例如角鋼等;(2)橫截面是圓形的圓狀物體,具有最大的橫向承受力,類似形態的建築材料隨處可見,如電視塔、電線桿等。
在我的觀察、試驗和分析過程中,逐漸解釋、揭示了樹干呈圓錐狀的奧秘,增長了知識,把學到的知識聯系實際加以應用,既鞏固了學到的知識,又提高了學習的興趣,還初步學會了科學觀察和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