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生關於民族的手抄報
嗎,你,嗎,,每年,,好,很健康,環境,就會,還沒,很乾版凈好好落後國家宏觀權環境可供借鑒 公會積分計劃回饋看讓各個地方好有點興奮的隔熱讓他 瑞特特維爾夫人他同仁葯業特特溫熱兒童台灣特讓他如同仁堂讓他如投入 如圖utuurgeuruwe讓讓她讓他人人非人人人 個人人若人柔軟融入放入5 5繞過 5頭他55556他突然讓他人非突然乳房人廣大法官
2. 以「弘揚民族精神」為主題的小報該寫些什麼內容
一、 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及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以實踐體驗為途徑,結合學校實際,大力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學習實踐活動,教育引導全體學生了解民族精神的豐富內涵,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二、 活動目的:
1. 把弘揚民族精神,繼承傳統美德與學生行為規范教育結合起來,培養學生良好品性。
2. 把弘揚民族精神,傳播民族文化藝術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起來,從中了解中華燦爛文化,學習民族文化精髓。
3. 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把尊敬師長、有禮有節等傳統美德用於日常生活,把刻苦勤奮、自強不息的精神落實到學習民族文化和科學知識的行動中。
三、 活動內容:
1. 尋校園環境之根,揚文明禮儀之美;(10月)
(1) 活動要求:
在了解梅三小學教學環境變化的過程中,激發學生愛校園,愛集體的情感意識,弘揚講文明,懂禮儀的傳統美德,提高學生的行為規范。
(2) 活動過程:
* 開展一次「小記者」采訪活動。采訪最早到梅三小學工作的教師,向他們了解當時開辦這所學校的基本情況,辦學十年中的發展情況。
* 製作一個采訪報道。「小記者」在采訪的基礎上,以自己的感受和平時的所見所聞,通過板報的形式向同學們做采訪報道。
* 深化行為規范教育。以「流動紅旗」和「校園衛生」評比活動為抓手,增強學生愛校園、愛集體的良好品質,繼續培養和提高學生文明禮儀、環境衛生、自我保護、個人衛生等行為習慣。
* 設計一個新校園美景。引導學生用文字、繪畫或電腦製作等形式,發揮自己的創新思維,為2006年校園大修出一個金點子。
2. 尋師生前輩之根,揚尊師勤學之美。(11月)
(1)活動要求:
培養學生尊師,愛師和勤奮努力、刻苦學習的良好美德,積極倡導「團結、友善、誠信、互助」的高尚品質。
(2)活動過程:
* 召開一次師生座談會。請退休教師來校與學生代表召開座談會,請徐老師介紹自己的從教三十多年的體會,介紹「和平小學」的基本校況,讓學生在活動中懂得作為一個學生,無論在什麼年代、什麼環境之中,始終都要繼承和發揚尊師,愛師和勤奮努力、刻苦學習的良好美德。
* 舉行一個演講會。邀請梅三小學部分優秀畢業生回母校作演講交流,談談自己的成長經歷,介紹一些良好的學習方法,激勵學生以他們為榜樣,努力學習,全面發展。
* 開展一個專題討論。圍繞「我的感受,我的行動」這一主題,引導學生從行為習慣、學習習慣、興趣愛好、能力培養、關愛集體、關愛他人等方面參與討論,增強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營造學榜樣,樹榜樣,做榜樣的良好育人氛圍。
3. 尋校本課程之根,揚民族文化之美;(12月)
(1)活動要求:
以照片介紹,學生作品欣賞,觀看專題資料片,活動展示等形式,引導學生學習和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美德。
(2)活動過程:
* 舉辦一個小型展覽會。在學校美工教室,科技、工藝、藝術、體育、益智五個協會分別用照片製作五塊展示板,以及歷年活動中學生的優秀作品向學生介紹梅三小學近幾年開展校園文化俱樂部的活動情況,進一步激發學生積極參加俱樂部活動的興趣。
* 開展一次電腦小報交流活動。在輔導員老師或家長的指導下,運用圖書資料、網路信息製作一張電腦小報,相互交流各分會的中國民族文化的特點和相關的民族精神內涵,人人爭做傳播中國民族文化的小使者。
* 舉行一個主題活動。以「學會欣賞、體驗成功、分享快樂」為主題,通過「快樂智慧星俱樂部」成立大會,版面介紹,推出學校德育、少先隊工作一個新的閃亮點,進一步深化校本課程的改進與發展。在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自己的活動自己設計、自己組織、自己管理、自己開展的能力,不斷激發學生內在潛能。
* 舉行一次匯報交流。老師和學生交流活動方案、活動體會和教育個案。匯報活動成果五個協會用課件的形式做匯報交流,並展示部分學生的作品。學校作專題總結。
校長點評:
「尋梅三小學之根,揚民族精神之美」主題活動方案是我校經過多次的討論、研究,所確定的本學期一個重要活動,根據學校實際情況,結合教育部關於《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的有關精神,設計的三個內容:尋校園環境之根,揚文明禮儀之美;尋師生前輩之根,揚尊師勤學之美;尋校本課程之根,揚民族文化之美符合當今教育要求,目的性也非常明確。每一個月都有一個鮮明的主題及活動要求,充分利用學校各種教育資源,通過活動的有序開展,學生通過親身參與,體驗與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激發學生愛校、愛集體的情感意識。這的確是一個不錯的主題方案.今後還要不斷努力,繼續根據學校實際,寫出這樣的好方案,開展學生喜歡的活動,讓學生收益!
專家點評:
主體明確,切合學生實際,三個活動環節步驟清楚,且能圍繞主題突出教育的中心思想。要注重挖掘「根」的內涵,及弘揚民族精神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樣才能達到以實帶虛,小中見大的教育效果。
一根三尋,獨具匠心。能開拓(校本課程)、會開拓(智慧星俱樂部)、善開發(小社團協會)。以小見大,小題大做,是一份智!一份能耐!一份效績!
3. 關於民族英雄的手抄報的資料(小學生手抄報)特別急!!!!!!!!!!!!!!!!!!
網友推薦答案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和脊骨,是中華民族傳統精神與時代精神的融會。我認為當代的民族精神是一種開放包容的精神,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現在已經成為一種包含自強精神、仁愛精神、勤奮精神、探索精神、創新精神、愛國精神、氣節精神、斗爭精神、改革精神和開放精神十個主要方面。進一步建設和弘揚民族精神,是推進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復興大業的需要。
民族精神是民族傳統精神與時代精神的融會
民族精神融會古今,是民族傳統精神與時代精神的整合。如上所述,一部中華民族從遠古至今的發展史證明了它的強大生命力。自強精神是一種具有強勢張力的進取精神和斗爭精神。中國古代哲人通過觀測宇宙的變動不居,提出"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的思想。自強,包含民族的自強和個人的自強兩個層面。不畏艱難困苦,不屈服於任何壓迫者,是中華民族的本色精神。一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百折不撓地與生存環境抗爭,與內外邪惡勢力抗爭的歷史。自強不息,不僅是指在常境和順境中的奮斗,更是指在困境和逆境中的奮斗。歷代俊彥豪傑追尋"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的壯懷激情,力行"窮且益堅,不墮青雲之志"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堅忍精神。自古以來,身處逆境而奮發有為的範例不勝枚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司馬遷受腐刑之辱,仍發憤作《史記》,開紀傳體史書之先河。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成大業。其精神皆垂範後世。
仁愛精神源遠流長,是我們的人民親和共處所依憑的准則。千百年來,經過世代哲人先賢的琢磨錘煉,激濁揚清,仁愛思想升華凝聚,成為中華民族構建倫理道德大廈的基準和標尺,並廣為人民所認同。仁愛精神內涵十分豐富。易經中以"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推重君子之德,即是強調一種"仁"的精神。《尚書》中說"有容,德乃大",也體現了仁愛寬容的精神。什麼是"仁"?"仁"就是愛人,與人友好相親。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子張問仁。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諸問之,曰:"恭、寬、信、敏、惠"。仁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是"忠恕之道",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墨子所提倡的仁愛精神則達到了極致。墨家主張"兼愛",推崇一種"天下之人皆相愛"的和諧境界,此即"強不執弱,眾不卻寡,富不欺貧,貴不傲賤,詐不欺愚"。孟子以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為仁義禮智之端,是對仁愛精神更具深義的闡發。概而言之,仁愛精神涵蓋恭、寬、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十個方面。這樣的仁愛精神熏陶、哺育了一代代華夏兒女,並不斷得到發揚光大。
勤奮精神是我們的民族得以安身立命,創造財富和探索未知的巨大力量。勤奮,是我們民族歷來推重的美德之一。我們民族的傳統認為,勤奮包括勤於學習,勤於思考,勤於探索和勤於勞作。手不釋卷,孜孜不倦,謂之勤學;霄衣旰食,勵精圖治,謂之勤政;胼手胝足,持業不輟,謂之勤勞。勤奮,包含勤勉與奮發有為兩個相互依存的因素。有志於奮發有為方能勤勉,非勤勉不能有所為。"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業精於勤,荒於嬉"。"書山有路勤為俓,學海無涯苦作舟"。這許多廣為流傳的古訓俗諺,體現了我們民族所崇尚的勤奮精神。自古以來,以勤奮精神立學、立言、立德和立業者恆河沙數。懸梁刺股,葦編三絕,愚公移山,等等,都是人們所熟知的佳話傳說。正是這樣的勤奮精神,激勵著我們的民族世世代代奮斗不息
4. 民族風俗手抄報,圖片,資料
苗族風俗
苗族先民於秦漢時聚居在「五溪」地區,即今湘西、黔東等地。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
文化: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1956年後,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剪紙、手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習俗: 苗族十分注重禮儀。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苗族人習慣先請客人飲牛角酒。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裡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飽喝足,則被視為看不起主人
婚俗: 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飯。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畫有鴛鴦的糯米粑做為信物互相饋贈;舉行婚禮時,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奉娃娃圖案的糯米粑。
服裝: 苗族的服飾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頭,身穿短衣褲但苗族婦女的穿戴普遍比較講究,尤其是盛裝,極為精美,花飾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層,故名「百褶裙」.衣裙上面綉制的各種圖案,古色古香,異彩紛呈。婦女擅長紡織、刺綉、蠟染,工藝十分精湛。
食俗: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苗族的菜餚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製品。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腌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節慶: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如:吃鴨節、吃新節、殺魚節、採茶節等。過節除備酒肉外,還要必備節令食品。 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個卯日,歷時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戶都要備豐盛的年食,除殺豬、宰羊(牛)外,還要備足糯米酒。年飯豐盛,講究「七色皆備」、「五味俱全」,並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請饋贈。殺魚節多在江邊,由婦女帶上飯、臘肉、香腸等酒菜,只要捉到魚,即燃起篝火,架鍋煮魚直到盡興方歸。「祭鼓節」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於農歷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視先人。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講究真情實意,非常熱情,最忌浮華與虛偽。 主人路遇客人不搶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談中用敬語稱呼;迎客要穿節日服裝;對貴客要到寨外擺酒迎候;客人到家門,男主人要叫門,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開門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樓;宴會上以雞、鴨待客為佳餚,尤以心、肝最貴重,要先給給客人或長者,客人則分給眾人享用,次序是先長後幼。 客人不要稱主人「苗子」,他們喜自稱「蒙」;禁殺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腳踩;不許在家或夜間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鬧時不許用帶捆苗家人;遇門上懸掛草帽、樹枝或婚喪祭日,不要進屋;路遇新婚夫婦,不要從中間穿過等。
就這些了,要是要圖片的話在網路查民族風俗的圖片就行了。你看行么?
5. 小學生民族團結手抄報資料
「民族精神」這個詞語,他包含了許許多多深刻的意義,它體現內 了中國悠久的歷史和中國容的憧憬和理想。它象徵著中國卓越的精神,代表著中國人民對民族精神的追求,這作為動力推動著中華人民把民族精神一代一代的傳下去。因為這民族精神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生命的強大支柱
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悠久歷史的積淀和文明的結晶。在幾千年改造世界、適應環境的長期歷史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語言、習俗和人文傳統,表現出獨具魅力的性格、氣質和品質特徵。
希望能解決您的問題。
6. 民族團結的手抄報(內容50字以內)
民族團結的手抄報(內容50字以內)?「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隻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回歌里唱的真好答。中國人民經歷了多少苦難,還是那麼團結。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中華大地,中國人民團結奮戰最終把日本侵略者趕出了中國,老話說的好「一根筷子易折斷,十根筷子難折斷。」這句話說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團結就是力量。我國自古以來有多民族的國家全國共有56個兄弟民族勞動戰爭生活在這片富饒的土地上各個民族都有永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並各有自己的文化傳統語言文字忠孝信義和風俗習慣盡管各個民族之接在歷史上曾經存在矛盾與不和發生沖動和戰爭但各民族之間的精油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一直是歷史的主流中華各族人民之所以能夠楚河成為團結的整體並經歷了千年的變化顧宇動盪而求不分離根本原因就是愛國主義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起在作用。
7. 少數民族手抄報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 「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稱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僳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桿節」扣人心弦,據說上刀桿是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
7、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台灣省民族的總稱。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 的美譽。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0、納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 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有神靈主宰。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 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8. 有關於民族風俗習慣的手抄報
苗族風俗
苗族先民於秦漢時聚居在「五溪」地區,即今湘西、黔東等地。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
文化: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1956年後,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剪紙、手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習俗: 苗族十分注重禮儀。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苗族人習慣先請客人飲牛角酒。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裡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飽喝足,則被視為看不起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