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學生學習的特點
你好
首先,我要肯定當代中學生的主流是好的:熱愛祖國、積極上進、刻苦學習、朝氣蓬勃、意氣風發、立志振興中華是大多數現代中學生所擁有的精神面貌;思維活躍、敏捷、興趣廣泛、努力掌握各種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和煅煉自已多方面的能力,則是當代中學生的主要表現;樂於探索、接受新知識和新事物,渴望了解祖國悠久的歷史知燦爛的文化、了解祖國在改革開放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了解21世紀我國建設和發展的宏偉藍圖,是當代中學生的普遍心願。像這些好的主流方面,在賓高里的學生也是不乏其身影的。
其次,我們也要看到,在改革攻堅和發展的新時期,在社會情況發生了復雜而深刻變化的今天,中學生中出現了許多新問題和新情況,現在我就把針對賓高學生的實際情況所做的一些調查作如下匯報:
(1)學習壓力仍是中學生的第一壓力。在「應試教育」的思想影響下,中學生的學習時間長,課外活動時間少,參考書多、作業多,教師不怎麼願意進行教學方法與手段的創新,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以賓高的思想政治課為例,教師仍然不得不重復大量的練習和機械記憶,畢業班的教師和學生更要應付每周六下午的學習和工作。根據賓高的調查顯示「學習壓力仍是學生的第一苦惱」佔45.4%,但明顯表現出年級段特徵,越是高年級越是擔心考不
B. 小學生的學習特點
(1)在學習的過程中,最初對學習的外部活動感興趣,以後逐漸對學習的內容、對需要獨立思考的作業更感興趣。
有的研究材料表明,約從三年級起,學生更喜歡比較新穎的、困難的、需要動腦筋的、獨立思考的學習作業。例如:寧願演算應用題,也不願演算試題;寧願默寫也不願習字或抄寫;寧願講解也不願讀書。
(2)在對待學科上,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初是不分化的,以後逐漸產生對不同學科內容的不同興趣。
低年級的學生對讀、寫、算都同樣感興趣。從中年級起,隨著他們知識的豐富、能力的發展和教師的教學影響,學生才表現出對某一學科的興趣。但這種興趣仍然不穩定,容易受教師和家長的影響。
(3)對有關具體事實和經驗的知識較有興趣,對有關抽象的、因果關系的知識的興趣在初步發展著。
低中年級的學生最感興趣的是具體的活動和事例。例如:閱讀故事、小學,從事技術活動、體育活動等。四年級後,開始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因果關系、初步計算規律的應用、語法結構的變化等感興趣。
(4)游戲因素對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起著一定的作用,從中年級起,這種作用逐漸消失。
低年級學生對玩中學的方法更感興趣,如通過擺弄學具的直觀動手活動來學習數學。從中年級起,這些因素下降,而對日漸新穎的教材本身更感興趣,喜歡動腦筋,獨立思考。
(5)在閱讀興趣方面,一般是從課內讀物發展到課外閱讀,從閱讀童話故事發展到閱讀文藝作品和通俗讀物。
在讀物內容上,低年級的學生非常喜歡童話故事,約從中年級起,學生對描寫英雄人物的戰斗故事、帶有驚險意味的讀物、科普讀物更感興趣。
C. 小學生學習方式的特點有哪些
從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出發,依據小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與心理發展的需要,確定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小學生自我意識的輔導 (2)小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 (3)小學生情感和意志的訓練 (4)小學生學習心理的提高(5)小學生人際關系的輔導
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師的基本任務和責任之一。
新修改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綱要》對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做了進一步細化。根據綱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樹立心理健康意識,了解心理調節方法,認識心理異常現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識和技能。其重點是認識自我、學會學習、人際交往、情緒調適、升學擇業以及生活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內容。
心理健康教育應從不同地區的實際和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出發,做到循序漸進,設置分階段的具體教育內容。
小學低年級主要包括:
1.幫助學生認識班級、學校、日常學習生活環境和基本規則;
2.初步感受學習知識的樂趣,重點是學習習慣的培養與訓練;
3.培養學生禮貌友好的交往品質,樂於與老師、同學交往,在謙讓、友善的交往中感受友情;
4.使學生有安全感和歸屬感,初步學會自我控制;
5.幫助學生適應新環境、新集體和新的學習生活,樹立紀律意識、時間意識和規則意識。
小學中年級主要包括:
1.幫助學生了解自我,認識自我;
2.初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和探究精神,樹立自信,樂於學習;
3.樹立集體意識,善於與同學、老師交往,培養自主參與各種活動的能力,以及開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
4.引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感受解決困難的快樂,學會體驗情緒並表達自己的緒;
5.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角色意識,培養學生對不同社會角色的適應;
6.增強時間管理意識,幫助學生正確處理學習與興趣、娛樂之間的矛盾。
小學高年級主要包括:
1.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優缺點和興趣愛好,在各種活動中悅納自己;
2.著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端正學習動機,調整學習心態,正確對待成績,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3.開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導學生進行恰當的異性交往,建立和維持良好的異性同伴關系,擴大人際交往的范圍;
4.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困難,正確面對厭學等負面情緒,學會恰當地、正確地體驗情緒和表達情緒;
5.積極促進學生的親社會行為,逐步認識自己與社會、國家和世界的關系;
6.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初中階段學習生活做好准備。
D. 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哪些特點
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有階段性的特點: (1)在學習的過程中,最初對學習的外部活動感興趣,以後逐漸對學習的內容、對需要獨立思考的作業更感興趣。 有的研究材料表明,約從三年級起,學生更喜歡比較新穎的、困難的、需要動腦筋的、獨立思考的學習作業。例如:寧願演算應用題,也不願演算試題;寧願默寫也不願習字或抄寫;寧願講解也不願讀書。 (2)在對待學科上,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初是不分化的,以後逐漸產生對不同學科內容的不同興趣。 低年級的學生對讀、寫、算都同樣感興趣。從中年級起,隨著他們知識的豐富、能力的發展和教師的教學影響,學生才表現出對某一學科的興趣。但這種興趣仍然不穩定,容易受教師和家長的影響。 (3)對有關具體事實和經驗的知識較有興趣,對有關抽象的、因果關系的知識的興趣在初步發展著。 低中年級的學生最感興趣的是具體的活動和事例。例如:閱讀故事、小學,從事技術活動、體育活動等。四年級後,開始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因果關系、初步計算規律的應用、語法結構的變化等感興趣。 (4)游戲因素對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起著一定的作用,從中年級起,這種作用逐漸消失。 低年級學生對玩中學的方法更感興趣,如通過擺弄學具的直觀動手活動來學習數學。從中年級起,這些因素下降,而對日漸新穎的教材本身更感興趣,喜歡動腦筋,獨立思考。 (5)在閱讀興趣方面,一般是從課內讀物發展到課外閱讀,從閱讀童話故事發展到閱讀文藝作品和通俗讀物。 在讀物內容上,低年級的學生非常喜歡童話故事,約從中年級起,學生對描寫英雄人物的戰斗故事、帶有驚險意味的讀物、科普讀物更感興趣。 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不僅有利於增強學習的動力,發展孩子的智力和創造力,而且還有利於培養孩子積極進取的精神。孩子天生對自己周圍的世界充滿著好奇和求知的渴望,天生想了解這個世界。有著濃厚興趣的學習正好滿足孩子的這一需要。因為有興趣的學習,能解除心中的疑問,使孩子能感受自身的智慧力量. 大量事實證明,有廣泛興趣的孩子產生厭學情緒的極少。他們一般都有較高的積極性,善於思考發問,知識學得活,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智力發展也快。如果沒有一定的興趣,往往不善於思考發問、死記硬背,久而久之,易產生厭學情緒。
E. 學生學習的特點有哪些
1、學生的學習是以掌握間接知識經驗為主的。
學生主要是學習和掌握前人所積祟起來的各門科學知識,即間接的知識經驗,是在較短的時間內接受人類的認識成果。
學生的學習不需要也不可能事事從頭實踐。學生為了更好地理解、鞏固和運用所學知識,有時也會通過實踐去獲取一定的直接經驗,但學生的實踐是服從於一定的學習目的的、與科學家探索尚未發現的客觀真理的實踐活動是不同的。
2、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指導下進行的。
教師在學生的學習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教師通過有系統地指導和傳授,使學生的學習避免了許多彎路,而能夠在較短的時問內取得更有效的學習成果。
教師在學生的學習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教師通過有系統地指導和傳授,使學生的學習避免了許多彎路,而能夠在較短的時問內取得更有效的學習成果。
3、學生學習的主要任務:是掌握系統的科學知識、技能,和良好的道德品質。
學生科學的世界觀和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是在掌握系統的科學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通過有計劃、有組織的各種教育活動實現的。
4、學生的學習是在學校班集體中進行的。
班集體這一特殊團體中的人際交往、人際關系等對學生的學習有浪要影響。人類學習與學生學習之間是一般與特殊的關系,學生的學習既與人類的學習有共同之處,但又有其特殊的特點。
5、學生的學習是在有計劃、有目的和有組織的情況下進行的。
學生的學習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並達到社會的要求,因此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實現。由於教師既掌握所教知識的內在聯系,又了解學生學習過程的特點。
因此,能夠保證在較短時間內,採用特殊有效的方法,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完成掌握前人經驗和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的學習過程。
F. 小學生的學習態度的特點
小學生學習態度形成和轉化的基本特點
(一)由被動到主動
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小學生基本上是按照教師和家長的要求去學習,有些學習差的小學生是靠家長逼著去上學,相當被動。然而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對學習的目的、意義的理解也逐步加深,尤其小學生活豐富多彩,學習內容生動有趣,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越來越濃厚,學習的熱情也越來越高,表現出越來越高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
(二)由模仿到內化
小學生具有很強的群集性和模仿性,他們天天生活在夥伴中、集體中,親眼所見那些學習好的同學得到教師和家長更多的關愛,得到同伴的認可和尊重,評為三好學生或優秀少先隊員,成為大家學習的榜樣。這樣耳濡目染,小學生頭腦中逐步形成好學生的信念、標准,成為支配學習的動力和准則。
(三)由不穩定到穩定
由於小學生的心理結構是不成熟的、稚嫩的,對待學習也和對待其他事物一樣,是以興趣和快樂為心理動力的主要因素,因而具有較大的波動性、不穩定性。隨著年級的升高和知識的積累,對學習的目的也越來越明確,榜樣的模仿也由身邊的人和事,逐漸發展到對先烈和賢哲們的模仿,希望自己通過努力學習,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有作為的人」。有了理想,有了方向,有了成功的嚮往和體驗,學習態度也就日趨穩定。
G. 小學生的學習有什麼特點,為什麼說學習是小學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種認識或認知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認識世界,豐富自己,發展自己。學習有下列幾個基本特點:
(1)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認知或認識活動要越過直接經驗的階段。
學生以學習間接經驗為主,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越過直接經驗,較迅速而直接地把最基本的東西學到手。這是學生的學習過程區別於人類一般認識活動或認識過程的特殊本質。
(2)學生的學習是一種在教師指導下的認知或認識活動。
學生的學習是通過教學活動來實現的。教與學是一種雙邊活動,教是為了學,學則需要教,二者互為條件,互相依存。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認知或認識活動受教師教授活動的制約。
(3)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種運用學習策略的活動。
學生最主要的學習是學會學習,最有效的知識是自我控制的知識。要學會學習,就有學習策略的問題。學習策略是指在學習活動中,為達到一定的學習目標而學會學習的規則、方法和技巧,是一種在學習活動中思考問題的操作過程,是認識(或認知)策略在學生學習中的一種表現形式。
①學生的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因此學習策略受制於學生本人,它干預學習環節,提高認識技能,調控學習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主體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
②學生的學習策略是學會學習的前提,學習策略是造成其學習個別差異的重要原因。
③學習策略是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動,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選擇、使用、調節和控制學習方法、方式、技能、技巧的操作活動。學習策略實施的過程也是實行決策的過程。
(4)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或認知活動的動力。
①學習動機的構成因素。學習動機由需要及其表現形態、情感因素以及滿足這種需要的學習目標等構成。
②學習動機的激發。學習動機的激發,是利用一定的誘因使已形成的學習需要由潛在狀態轉入活動狀態,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願望或意向,從而成為學習活動的動力。其誘因可能來自學習活動的本身獲得的滿足,稱為學習的內部動機;也可以來自學習之外所獲得的間接滿足,稱為學習的外在動機。
(5)學習過程是學生獲得知識經驗,形成技能技巧,發展智力能力,提高思想品質水平的過程。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人類認識活動總過程中的一個環節和階段,是一般認識過程的一種特殊形式。
學習是小學兒童主導活動的原因
兒童進入學校以後,從小學時期開始,學習活動就逐步成為兒童的主導活動,並對兒童的心理產生重大的影響。之所以說學習是小學兒童的主導活動,其主要原因如下:
①學校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系統地掌握知識、技能和行為規范的活動,是一種社會義務。與學前兒童的游戲相比,學生的學習不但具有更大的社會性、目的性和系統性,還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兒童必須明確認識學習的目的,使自己的活動服從這一目的,並對這一目的的實現情況進行檢查。學習是社會對兒童提出的要求,是兒童必須完成的社會義務,因此,兒童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願或興趣行事。兒童在這種特殊的學習過程中,產生了責任感和義務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兒童的意志力也得到了培養和鍛煉。
②學校學習是通過教學活動來實施的,小學兒童必須通過教學活動,掌握讀、寫、算等最基本的知識技能,為進一步掌握人類的知識打下最初的基礎。在掌握這些知識經驗的過程中,兒童不但心理活動的內容有了改變,而且各種心理過程也起了變化。心理活動的有意性和自覺性都明顯地發展起來,其思維活動也逐漸從具體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邏輯思維。
③學習活動是以班集體為單位的,在共同的學習活動中,兒童相互交流、相互幫助,不僅發展了社會交往的技能,提高了社會認知的水平,培養了合作、互助的集體精神,自我意識也進一步發展起來,兒童逐步形成了班集體和各種同伴團體,掌握了各種基本的社會行為規范,形成並發展了各種良好的品德。
H. 學生學習的主要特點
1、學生的學習是以掌握間接知識經驗為主的:學生主要是學習和掌握前人所積祟起來的各門科學知識,即間接的知識經驗,是在較短的時間內接受人類的認識成果。學生的學習不需要也不可能事事從頭實踐。當然,學生為了更好地理解、鞏固和運用所學知識,有時也會通過實踐去獲取一定的直接經驗,但學生的實踐是服從於一定的學習目的的。與科學家探索尚未發現的客觀真理的實踐活動是不同的。
2、學生的學習是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指導下進行的:教師在學生的學習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教師通過有系統地指導和傳授,使學生的學習避免了許多彎路,而能夠在較短的時問內取得更有效的學習成果。
3、學生學習的主要任務是掌握系統的科學知識、技能,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良好的道德品質:學生科學的世界觀和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過程,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是在掌握系統的科學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通過有計劃、有組織的各種教育活動實現的。
4、學生的學習是在學校班集體中進行的。班集體這一特殊團體中的人際交往、人際關系等對學生的學習有浪要影響:人類學習與學生學習之間是一般與特殊的關系,學生的學習既與人類的學習有共同之處,但又有其特殊的特點。
5、學生的學習過程是掌握間接經驗的過程,因此,它與人類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有所不同。人類的認識是從實踐開始,而學生的學習則未必如此,他們可以從學習現有的經驗、理論、結論開始,同時補充以感性經驗。雖然學生的學習也要求個人有一定的經驗基礎,但學生的實踐活動也與成人有所不同,主要表現在他們的目的性上,而且從總體上來說,間接經驗的學習形式是主要的,學生的學習不可能事事從直接經驗開始。在教學組織和教學方法上,特別要求教師能把學校學習與實際生活和學生的原有經驗相聯系。
6、學生的學習是在有計劃、有目的和有組織的情況下進行的。學生的學習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並達到社會的要求,因此需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實現。由於教師既掌握所教知識的內在聯系,又了解學生學習過程的特點,因此,能夠保證在較短時間內,採用特殊有效的方法,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完成掌握前人經驗和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的學習過程。
7、學生的學習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動性。學生的學習與人類學習一樣,應該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但他們的學習又不是為了適應當前的環境,而是為了適應將來的環境,當學生意識不到他當前的學習與將來的生活實踐的關系時,就不願為學習付出努力。因此教師要注意用各種方法來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8、總之,學生的學習既有人類認識過程的一般特點,又有其特殊性。如果不了解學生學習的特點,就可能使學生的學習成人化,事事要求直接經驗,或是放棄指導,強調生活即教育;或是只注意灌輸,把學生看作是一個接受知識的容器,被動的學習者。這些做法部有礙於學生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