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你認為現在的小學生和你當年有什麼區別
現在的孩子的童年與我們那個時候的童年,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簡直沒法比,因為現在的孩子擁有的快樂真的很少。
但是,這種表現出來的極大豐富,能讓孩子的童年更快樂嗎?
誰的童年更快樂,也許沒有答案!是選擇餓著肚子玩泥巴,掏鳥窩極盡孩童天性。還是選擇抱著漢堡,拿著平板看光頭強呢?只能說,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所承擔的時代責任,所必備的時代能力。現在,改革開放已經40年了,物質文化的極大豐富,但也面臨著不同物質文化的誘惑,怎麼在這種極大的豐富中讓孩子體驗到成長的快樂,汲取時代所必備的營養,是我們所需要關心的。
❷ 小學生正確洗手分為幾個部分
正確的洗手方式
一、濕
在水龍頭下把手淋濕,用流動的水沖洗手部,使手部全部濕潤;
然後擦上肥皂或洗手液,讓手掌、手指、指縫均沾上;
二、搓
手心、手臂、指縫相對搓揉不少於30秒,也就是不少於半分鍾時間,具體操作方式為:
(一)掌心相對,手指並攏相互摩擦;
(二)手心對手背沿指縫相互搓擦,交換進行;
(三)掌心相對,雙手交叉沿指縫相互摩擦;
(四)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轉搓擦,交換進行;
(五)彎曲各手指關節,在另一手掌心旋轉搓擦,交換進行;
(六)搓洗手腕,交換進行。
三、沖
接著用流動的水把手沖洗干凈,確保手上沒有肥皂沫或者洗手液沫, 沖洗時把手指尖向下,雙手下垂,以免臟水再次污染手和前臂。如果一次洗不幹凈,可以重復洗2-3次,直到洗凈。
四、捧
洗過手上的泡沫之後,用清水將水龍頭沖洗干凈,再關閉水龍頭。
五、擦
用干凈的毛巾/紙巾擦乾或烘乾機烘乾。
❸ 小學生綜合能力具體分為哪些
我們常常說,做任何事情就要講方法,方法得當就做得快,做得好。學習也是一樣。
眾所周知,小學階段是學子的起步階段,其知識基礎與行為習慣往往要影響學生的一生,培養學生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以及相對獨立且又合作的思維方式,也就尤為重要。
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但同時,他們做事又易缺乏持久性,往往虎頭蛇尾。家長必須幫助並指導孩子的學習,才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讓學生有好的學習方法,應該如何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呢?
首先應該從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入手。
一、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生的學習習慣是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本能,不同的學習習慣對於思維能力與語文能力的提高起著不同的作用。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效率,而且有利於自學能力的培養。因此,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小學階段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那麼,在小學語文學習中,應該培養學生哪些良好的學習習慣呢?個人之見,我認為大概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預習與復習的習慣。
2、勤於思考與全神貫注的學習習慣。
3、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習慣。
4、多動腦,勤動手的習慣。
5、大膽發言,敢於質疑問難,敢於表達自己見解的習慣。
6、獨立完成作業與自我評價的習慣。
7、課外閱讀的習慣。
二、小學生語文的學習方法
微觀具體的做法叫做學習方法,宏觀整體的做法叫學習策略。語文學習有具體的方法,也有整體的策略。在此,先談談我對學習方法的認識。
「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在未來社會里,「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因此,對學生進行有關學習方法的指導是十分必要的。
語文的學習方法,有涉及語文整體的,有涉及語文局部的;有基本的,也有具體的。關於語文整體的基本學習方法,中外教育家、學者、作家都有這樣或那樣的論述。但多閱讀、多觀察、多練習和多思考看起來似乎是老生常談,但卻是學好語文的基本功。
關於對小學生具體學習方法的指導,可以分為字詞的學習方法,句子的學習方法,段的學習方法,篇的學習方法,以及學習寫作文的方法等。如:字詞的學習方法有分解法,組詞法,造句法,查字典法,同義法的比較法,根據語言環境理解詞義的方法,等等。
句子的學習方法有:擴寫、縮寫句子的方法,變換句式的方法,用關聯詞語理解簡單復句的方法,修改病句的方法,等等。段的學習方法有:找中心句的方法,給段分層的方法,調整段中語序的方法,等等。
篇的學習方法有:分段的方法,歸納段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等等。
學習寫作文的方法有:審題的方法,立意的方法,選材的方法,組織材料的方法,修改文章的方法,等等。
三、小學生語文的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心理學研究的新興領域,也是當前語文教學心理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所謂學習策略,主要是指在學習活動中,為達到一定的學習目標而學會學習的規則、方法和技巧;它是一種在學習活動中思考問題的操作過程;這是認識策略在學生學習中的一種表現形式。
如何理解學生的學習策略呢?
首先,重視學生的學習策略,就是承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強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積極作用和能動作用。第二,學生的學習策略是學會學習的前提,學會學習包含著學生運用一系列的學習策略;學生的學習策略是造成其學習個別差異的重要原因,對學生實行"因材施教"要考慮到他們學習策略的差異。第三,學習策略是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動,它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選擇、使用、調節和控制學習方法、方式、技能、技巧的操作活動。最後,學生的學習策略實施的過程,也是實行決策的過程。
學生的學習活動,主要是一種理性的認識或認知活動,一種思維或信息加工的的過程,這也是學習活動有別於人類一般認識活動的特徵。
知識有簡單和復雜之分,簡單知識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主要是詞彙學習,其難點不在於理解而在保持,因此,如何依據記憶規律,促進知識的保持成為促進簡單知識教學的主要問題。復雜知識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主要指概念、規則的學習和閱讀、寫作的學習,其關鍵是理解,而理解的實質是學生知道新知識內部各要素之間及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以下是幾種常見的學習策略。
(一)注意策略。語文教師可以採用外部手段來控制學生注意,並激發學生採用適當的注意策略,以促進學習與保持。我在讓學生讀課文時,就注意到"帶著問題讀課文"並不是一種最佳的閱讀方法,而"讓學生先讀課文,然後思考問題",反而是一種更有價值的學習策略。這是因為小學生的注意力比較差,一心幾用的能力相對較弱。
(二)編碼與組織策略。人們注意了的信息要想能夠長久地保持,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對信息進行編碼和組織。無論是拼音、識字、閱讀教學,語文老師都需要經常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分類排隊,找出規律,就是這種策略的運用。比如,學習「咨」這個字時,我讓學生找出它的形近字「姿、資」來,進行對比,比較記憶,學生大大加深了對這幾個字區別
(三)精細加工策略。我常常教育學生,在閱讀和聽講時,一邊聽(或一邊看),一邊要做筆記。有時可以畫出文中自己覺得寫得美或者寫得好的句子,有時可以在句子旁邊寫下自己的簡單感受。
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學習策略,應注意從小培養學生的這一習慣。但真正要使筆記成為一種促進學習的技術,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為了培養學生做筆記的良好習慣,我建議我們教師講課時應注意語速不宜太快,復雜的、重點的內容要適當重復,對講課內容的結構、層次和重點應進行板書。
(四)復述與復習策略。如,學生為了記住漢字,必須一遍遍地讀寫生字。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注意教育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邊閱讀邊背誦,將閱讀和嘗試背誦交替進行。這樣的方法,有助於學生的記憶順利進行。
另外,對於復雜知識的學習,復習策略包括邊看書邊講述材料、在閱讀時對材料的重點、難點和要點用畫線、圈點、加註符號等方式將其突現出來等。
這些都是已被無數事實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學習策略,我們在日常的語文教學活動中應有意識地對學生加以訓練。
四、小學生語文的學習能力
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在於通過語文教學發展學生正確理解和使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也是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
所謂能力是人們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個性心理特徵,可分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兩類。語文能力是一種特殊能力。它是以語文概括為基礎的,由四種語文能力與五種思維品質組成的,有20個交結點的、開放性的動態系統。
概括是語文能力的基礎。對於小學生語文的聽、說、讀、寫諸方面而言,概括有以下表現:聽的關鍵是"聽得好"。即會聽,聽得准確,抓住別人講話的中心,理解所聽內容的實質。這是在"聽"中的概括能力的表現;說的關鍵是"說得清"。即逐步地掌握准確、鮮明、生動的口語表達特點,能做到用詞准確、詞達意明、語言通順、層次分明、修辭恰當、邏輯性強。這是在"說"中的概括能力表現。
讀的要素較多,一是朗讀與默讀的閱讀形式,二是理解詞、句、段、篇和修辭結構的閱讀內容,三是分析段落層次、獲得中心思想、掌握文章脈絡的邏輯思維能力。這三個方面都以學生的概括能力為基礎。寫作能力發展也是一個概括化的過程。小學生從「說」到「寫」,從「讀」到「寫」(仿寫)兩個過渡,都要通過書面語言條理化地、生動地表達出事物的內在聯系。這里就有一個綜合提煉的過程,即概括過程。
由於語文能力的基礎是概括,所以,我們在培養小學生語文能力時,要自始至終地突出對其概括能力的訓練。
傳統將學生的語文能力歸納為聽、說、讀、寫四種基本能力,這種提法是正確的。如果說聽、說、讀、寫反映了小學生語文能力的基本內容,那麼,不同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差異則與他們在語文學習中思維品質的差異密切相關。
思維品質是智力活動中,特別是思維活動中智力與能力特點在個體身上的表現。它體現了每個個體思維的水平和智力、能力的差異,通常包括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批判性和敏捷性等五個方面。這五種思維品質,是一個彼此聯系、不可分割的辯證統一體。
我們要從聽、說、讀、寫這四個方面出發,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批判性和敏捷性,這樣,對於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❹ 小學生的行為特點是什麼
小學生,指正在小學上學的學生,亦指某類成年人的想法和思維方式與同齡人相差甚遠甚至背道而馳,對事物的認知和思考能力如孩子一般幼稚、單純。
基本解釋
1、年歲較小的學生。(小學男生、小學女生)
2、在小學上課的學生。
3、這類群體大多數成員都是正值青春期的初中生和高中生,叛逆、知識不足而導致辨別是非的能力不強、自我管束力缺乏以及由此引發胡鬧是使其變為小學生的主要原因。這類就是在青春期沒有好好調整導致心智不成熟的後果。
小學生以學習為其主導活動,因而其大量情緒情感內容與學習活動和學校生活相聯系。學習的成敗、在班集體的地位、同伴間的關系,都使小學生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體驗。小剛因得不到電腦而情緒不高,您可以對他曉之以理,並教給他調整情緒的方法。
小學生社會性情感的比重逐漸增加,義務感、責任感、集體主義情感和友誼感逐步形成。小學生的理智感也進一步發展,他們的求知慾、好奇心、學習熱情越來越穩定而深刻。
小學生安全常識
一、課間活動
1.不跳樓梯,不從高處往下跳,不爬欄桿,不滑扶手,不做有危險的活動。
2.上下樓梯不奔跑,開展體育活動、課間游戲要到學校操場。
3.上廁所要避開高峰,高年級同學要照顧低年級同學。
4.雨天路滑要小心,同學之間不推搡。
二、教室活動安全教育
1.防磕碰。不在教室中追逐、打鬧,做劇烈的運動和游戲,防止磕碰受傷。
2.防摔。需要登高打掃衛生、取放物品時,要請他人加以保護,注意防止摔傷。
3.防墜落。無論教室是否處於高層,都不要將身體探出陽台或者窗外,謹防不慎發生墜樓的危險。
4.防擠壓。教室的門、窗戶在開關時容易壓到手,也應當處處小心,要輕輕地開關門窗,留意是否會夾到他人的手。
5.防火災。不帶打火機、火柴、煙花爆竹、小鞭炮等危險物品進校園,杜絕玩火、燃放煙花爆竹等行為。
6.防意外傷害。不準帶錐、刀、剪等鋒利、尖銳的工具等文具,不能隨意放在桌子上、椅子上,防止有人受到意外傷害。
❺ 小學生認知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小學低段:
1、自我中心論:認為別人眼中的世界和他所看到的一樣,認為世界是內以他容為中心。
2、思維的不可逆性:本階段兒童認知活動具有相對具體性,還不能進行抽象的思維運算。
3、思維具有刻板性:本階段學生尚未獲得物體守恆的概念。
4、思維的去集中化特徵:做鋪墊時傾向於運用一種標准或維度,例如:長的多,密的多,大的多。
小學高段:
1、思維具有一定彈性:能從具體事物中獲得的表象進行邏輯思維和群體運算。
2、思維可逆性:思維開始去集中化,能處理部分與整體的關系,進行一些互換的邏輯推理。
參考資料: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網路
❻ 小學生認為的平等是什麼
一、心理發展
1、定義:是指個體從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個生命進程中所發生的一系列心理變化。
2、四個基本特徵:①連續性與階段性;②定向性與順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異性
3、我國將個體的心理發展劃分為8個階段:①乳兒期(0-1歲);②嬰兒期(1-3歲);③幼兒期(3-6、7歲);④童年期(6、7歲-11、12歲);⑤少年期(11、12歲-14、15歲);⑥青年期(14、15歲-25歲);⑦成年期(25-65歲);⑧老年期(65歲以後)
二、童年期和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徵 1.童年期 又稱學齡初期。這是一個人一生發展的基礎時期,也是生長發育最旺盛、變化最快、可塑造性最強、接受教育最佳的時期。 2.少年期 又稱學齡中期。這是個體從童年期向青年期過渡的時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點。整個少年期充滿著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的矛盾。
三、小學生心理發展的教育意義
(一)學習准備
1、定義:指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或心理發展水平對新的學習的適應性,即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那些促進或防礙學習的個人生理、心理發展的水平和特點。
2、學習准備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包括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 縱向的學習准備是指從出生到成熟的各個年齡階段的學習准備; 橫向的學習准備是指每個年齡階段出現的各種內部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個動力結構。
3、學習准備不僅影響新學習的成功,而且也影響學習的效率。學習促進學生的心理發展,新的發展又為進一步的新學習做好准備。
(二)關鍵期(敏感期) 1、定義:指個體發展過程中環境影響能起最大作用的時期。是個體早期生命中一個比較短暫的時期,在此期間,個體對某種特別敏感,過了這一時期,同樣的對個體的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 如:2歲是口語發展的關鍵期,4歲是形狀知覺形成的關鍵期、4-5歲是學習書面語言的關鍵期等。 2、抓住關鍵期的有利時機,及時進行適當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節 小學生的認知發展
一、認識發展的階段理論
1、代表人物: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
2、從嬰兒到青春期的認知發展分為:感知運動、前運算、具體運算和形式運算四個階段。
(一)感知運動階段(0-2歲) 特點: 感覺和動作分化;後期思維開始萌芽
(二)前運算階段(2-7歲) 前運算,是指個體還不能藉助邏輯推理將事物的一種狀態轉化為另一種狀態。 處於這一階段的兒童用表徵形式認知客體的能力發展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單一方向思維的限制,具有思維不可逆性,同時這一階段的兒童也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其主要特徵表現如下:
(1)單維思維
(2)思維的不可逆性
(3)自我中心
(三)具體運算階段(7-11歲) 這個階段的標志是守恆觀念的形成。所謂守恆,是指兒童認識到客體在外形上發生了變化,但其特有的屬性不變。 這個階段的兒童的思維主要有如下特徵: (1)思維 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在對事物進行分類時,不再像前運算階段的兒童,只能進行單維度的分類,而是能夠根據物體的多個維度進行分類。 (2)思維的可逆性 這是守恆觀念出現的關鍵。這種可逆思維是運算思維的本質特徵之一。 (3)去自我中心 兒童逐漸學會從別人的觀點看問題,意識到別人持有與自己不同的觀念。他們能接受別人的意見,修正自己的看法。去自我中心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兒童與別人順利交往、實現社會化的重要條件。
(4)具體邏輯推理 進入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的思維已經具有一定的彈性,可以進行逆轉,他們已經發展出了完整的、邏輯的思維體系。
(四)形式運算階段(11-15歲)
二、認知發展階段的普遍性與特殊性 皮亞傑所揭示的思維發展的階段性是普遍存在的,思維發展的順序是不可改變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在具體個體身上或不同文化背景條件下不存在階段的特殊性。
三、認知發展與教學的關系 ①認知發展制約教學的內容和方法; ②教學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 ③教學應適應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第三節 小學生的人格與社會性發展
一、人格的發展
(一)定義:人格又稱個性,是指決定個體的外顯行為和內隱行為,並使其與他人的行為有穩定區別的綜合心理特徵。
(二)人格發展的階段理論 埃里克森的八階段理論如下所示(其中前5個階段屬於兒童成長和接受教育的時期):
1. 基本信任感對基本不信任感(0-1.5歲) 發展任務:發展對周圍世界,尤其是對社會環境的基本態度,培養信任感
2. 自主感對羞恥感(1.5-3歲) 發展任務:培養自主性
3. 主動感對內疚感(3-6、7歲) 發展任務:培養主動性
4. 勤奮感對自卑感(6、7-12歲) 發展任務:培養勤奮感 該階段影響兒童活動的主要因素已由父母轉向同伴、學校和其他社會機構,教師在培養勤奮感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5. 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18歲) 發展任務:培養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指個體組織自己的動機、能力、信仰及活動經驗而形成的有關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6. 親密感對孤獨感(18-25歲)
7. 繁殖感對停滯感(25-50歲)
8. 自我整合對絕望感(50歲以後) (三)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的教育含義 埃里克森的理論指明了每個發展階段的任務,並給出了解決危機、完成任務的具體教育方法,有助於教師理解不同發展階段的兒童所面臨的沖突類型,從而採取相應的措施,因勢利導,對症下葯。 根據埃里克森的發展階段理論.小學兒童所面臨的主要危機是「勤奮與自卑」之間的沖突。在這一階段,小學兒童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勤奮感而克服自卑感。所以,在小學教育中,要特別注意培養小學生勤奮刻苦的學習態度。
二、自我意識的發展
(一)1、定義: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以及自己與周圍事物的關系的認識。 2、自我意識包括三種成分:一是認識成分;二是情感成分;三是意志成分。
(二)發展階段: 1. 生理自我(1歲末開始,3歲左右基本成熟) 2. 社會自我(3歲以後至少年期基本成熟) 3. 心理自我(在青年初期開始發展和形成)
(三)自我意識對人格發展的影響 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和態度,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統一起來的核心力量。
(1)自我意識的水平制約著個人對自己的人格形成和發展進行調節的能力。
(2)自我評價的性質決定人格發展的方向。
(3)自我調控能力制約著人格的發展。
三、社會性發展 (一)小學兒童的社會性認知 社會性認知是指對自己和他人的觀點、情緒、思想、動機的認知,以及對社會關系和對集體組織間關系的認知,與個體的認知能力發展相對應。 (二)小學兒童的社會往 小學兒童的交往對象主要是父母、教師和同伴。隨著小學兒童的性、批判性的不斷增強,小學兒童與父母、教師的關系從依賴開始走向自主,從對成威的完全信服到開始表現出懷疑和思考。同時,具有更加平等關系的同伴交往日益在兒童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並對兒童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❼ 初中生和小學生的區別
初中生和抄小學生的區別:
初中襲生和小學生的區別:
(1)二者年紀不同:初中生是小學生的遞進,初中生比小學生要大。
(2)二者所學知識不同:初中學生學的是初中課本,小學生學的是小學課本。
(3)二者心裡狀況不同:小學生隨著年齡的增加會變成初中生,初中生相比小學生,往往心理更加成熟,社會經驗更豐富,但是也比小學生叛逆。
(7)小學生分為小學生和小學生擴展閱讀:
在我國學校總體上分為:小學、中學、大學。其中,中學又分為初級中學和高級中學。初級中學就是初中;高級中學就是我們說的高中。
初中生畢業後參加的考試叫做中考。高中生參加的考試叫做高考。在初級中學就讀的學生,就稱為初中生。初中畢業後,也可稱初中生,含義為初中學歷的人。
小學生,指正在小學上學的學生,亦指某類成年人的想法和思維方式與同齡人相差甚遠甚至背道而馳,對事物的認知和思考能力如孩子一般幼稚、單純。
❽ 為什麼一般和初一學生意見不同就會被他貶低為小學生
這都是來心理不成熟的表現源,畢竟也只是初一,擺脫不了「我的思維想法已經不是小學生了,所以和我思維相反、不同的才是小學生」的「自我感覺良好」狀態。不幼稚的人不會因為「已經成熟」而感到「我已經成熟」的想法。
至於你說的那種初一貶低別人為小學生或小學生罵人,當然這也是文化受教程度的區別。只不過是出發點一樣是不懷好意的,所以兩類人同樣屬於「小學生」,因為只要不服合自己想法就貶低別人或者意見不同就會大發雷霆罵人,都是十分幼稚的行為。
總而言之——「成熟的人不會因為自己比其他人「稍微成熟」而感到自我感覺良好。」
所以說「真正的初中生不會因為自己是初中生而去取笑、貶低、侮辱別人為小學生。高中生也是一樣。」是的話這都是不成熟的幼稚行為,因為——「自我感覺良好。」
❾ 按學習表現來劃分,小學生有哪些群體構成
按照學習表現來劃分,那麼小學生只有兩種,一個是積極學習的小學生。一個是消極學習的小學生。
❿ 小學生健康教育分為哪幾層
一、小學健康教育內容包括五個領域:
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疾病預防、心理健康、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安全應急與避險。 根二、據兒童青少年生長發育的不同階段,依照小學低年級、小學中年級、小學高年級、初中年級、高中年級五級水平。
三、把五個領域的內容合理分配到五級水平中,分別為水平一(小學1—2年級)、水平二(小學3—4年級)、水平三(小學5—6年級)、水平四(初中7—9年級)、水平五(高中10—12年級)。
五個不同水平互相銜接,完成中小學校健康教育的總體目標。
小學健康教育包括:
(1)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不隨地吐痰,不亂丟果皮紙屑等垃圾;咳嗽、打噴嚏時遮掩口鼻;勤洗澡、勤換衣、勤洗頭、勤剪指甲(包含頭虱的預防);不共用毛巾和牙刷等洗漱用品(包含沙眼的預防);不隨地大小便,飯前便後要洗手;正確的洗手方法;正確的身體坐、立、行姿勢,預防脊柱彎曲異常;正確的讀寫姿勢;正確做眼保健操;每天早晚刷牙,飯後漱口;正確的刷牙方法以及選擇適宜的牙刷和牙膏;預防齲齒(認識齲齒的成因、注意口腔衛生、定期檢查);適量飲水有益健康,每日適宜飲水量,提倡喝白開水;吃好早餐,一日三餐有規律;偏食、挑食對健康的影響;經常喝牛奶、食用豆類及豆製品有益生長發育和健康;經常開窗通氣有利健康;文明如廁、自覺維護廁所衛生;知道蚊子、蒼蠅、老鼠、蟑螂等會傳播疾病。
(2)疾病預防:接種疫苗可以預防一些傳染病。
(3)心理健康:日常生活中的禮貌用語,與同學友好相處技能。
(4)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生命孕育、成長基本知識,知道「我從哪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