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策略研究課題方案
一、問題的提出
1、從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來看。20世紀90年代以來,社會生活方式的變遷以及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對每個社會成員都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可持續發展觀念和戰略,要求每個社會成員具有終身發展的願望和終身發展的能力,具有自主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2、從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來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了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任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真正的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一定是自主學習。因此,倡導自主學習成為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首要任務。從教與學的關系來看。教學方式決定學習方式,學生的自主學習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因此,研究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策略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3、從當前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來看。傳統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依賴性的一面上,從而導致人的主體性、能動性和獨立性的不斷銷蝕。長期以來課堂教學沿襲滿堂灌、滿堂問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學習變成了一種在外力強制下的被動行為、他控行為。學生常常在盲目、「無我」的狀態下進行學習和作業,很少能獨當一面地從事完全自控的學習活動。這種缺乏能動性、自覺性的被動學習,完全喪失了促進主體成長和發展的長遠價值與意義。從指導與自主的關系來看。傳統教育過於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牽得比較多,學生總是處於被動地位;實施素質教育以來,大力提倡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不敢多指導。因而,如何正確認識指導與自主的關系對推進素質教育顯得十分重要。
4、從學校自身的發展來看。我校開展立項課題《自主創新教育》研究三年來,營造了和諧融洽的校園人文環境,引發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形成了教師潛心教研的氛圍。為了進一步深化教育科研成果,加強課題銜接,故提出本課題的研究。
二、課題的界定
「自主學習」是一個與「他主學習」相對立的概念,是對學習本質的概括,是高品質、高質量的學習。一般指在教學條件下學習主體自覺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監控學習過程、評價學習結果的過程或能力。
「指導」是教師對學生學習的實踐給予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指點式的培養活動,它側重於對受教育者提供一種幫助和引導。
「策略」,指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或教學意圖而採用的一系列具體的問題解決行為方式。
本課題旨在通過研究促進小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策略,達到喚醒小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習慣以及自主學習品質的目的。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1、構建小學生自主學習的具體目標,形成促進小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策略,提高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水平。
2、小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得到增強,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提高、自主學習的習慣以及自主學習的品質得到培養。
四、主要理論依據及假設
(一)理論依據
1、主體性發展教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思想。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活動,即主體活動,是個體自覺地與客體(活動對象)發生相互作用的過程。人只有通過主體活動,才能對客觀世界發生作用,才能主動地認識客觀事實,並在這一過程中改進發展和完善人本身。 2、統整的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不是被動接受的,而是由認知主體積極建構的。建構是通過新舊經驗的互動實現的。學生有特定的自然稟賦,在特定的自然社會和家庭環境中生活,接受不同的文化熏陶,產生不同的生活體驗、知識積累、思維習慣和認知結構。應該重視學習者先前所建構的知識和經驗,並將學習者已有的知識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
(二)理論假設
通過研究促進小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策略,喚醒小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幫助小學生在學習交往中認識自我、評價自我,並有意識地調整自我;提高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自主學習品質,幫助小學生深化感知力、想像力、思考力與創造力,使小學生隨時都能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角色地位和存在價值,釋放出自身的生命潛能,進而學會學習。
五、完成課題研究任務的條件分析
1、自主學習不僅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新一代人才終身學習和發展的需要。
2、學校《自主創新教育》課題的研究為本課題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因此,本課題的研究有良好的學校基礎。
3、參與本課題研究的人員有區教學能手、教學新秀,他們有較強的教育科研能力,又有豐富的教學經驗。
六、研究內容
1、研究小學生自主學習的具體目標。
2、研究促進小學生自主學習意識、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習慣以及自主學習品質形成的指導策略。
七、實施思路、操作原則及研究方法
1、實施思路
該課題作為統領輔導區的總課題,教師人人參與研究。根據小學生的不同年齡特徵,分低、中、高三個梯度,中心以教研組為單位,村校以校為單位進行探索。同時要突出研究重點,抓住語文、數學這兩門重點學科進行攻關。具體實施時,首先從更新教師的教育觀念入手,增強教師向會指導、善指導努力的意識;其次,把指導的側重點放在課內,並做到緊密聯系課外。
2、操作原則
為保證該研究的順利進行,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1)自主性原則。教師應根據課題方案和自身實際自主選擇研究內容,創造性地開展研究。教師要關注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活動、體驗乃至創造。
(2)差異性原則。受教育者之間是存在個體差異的,造成的原因有先天條件差異,有環境影響的不同,也有教育條件的不同。這些差異決定了教育工作不能只是要求有差異的個體都要達到統一的教育目標,而應當按照這種差異進行因材施教,使每個受教育者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
(3)師生合作原則。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據此,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學習共同體」。
(4)整體發展原則。要把課堂教學與學生身心素質各方面看作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發展整體,使課堂教學與社會、家庭、學生生活形成一個相互協同的整體。教學力求面向學生整體素質的可持續發展。
(5)反思性原則。反思是回顧已經做過的工作,把握既定的目標、進展,提出改進的方案,應用從教學中或從他人身上所學到的知識的一種能力。實驗中,教師要具備反思的意識,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指導行為。
3、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採用行動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經驗篩選法、調查法。
(1)行動研究法。研究前制定計劃,研究中實踐計劃,觀察學生反應,研究後觀察效果,反思教學活動,改進教學活動。研究周期可長可短,范圍可大可小,研究人員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集體。每一次研究都應該有計劃、實踐、觀察、反思這四個環節。該方法適用於課題研究的准備階段與實施階段。
(2)案例研究法。教師記錄課題研究過程中的典型案例,進行分析、反思。該方法適用於課題研究的實施階段。
(3)經驗篩選法。搜集、整理課題研究材料,篩選有用的,剔除無用的,然後把有用的材料集中起來進行總結、提煉。該方法適用於課題研究的總結階段。
(4)調查法。運用采訪、座談、問卷、一般統計等方法了解、掌握課題研究情況。該方法適用於課題研究的全過程。
八、研究步驟
1、准備階段( 2004.10——2005.1)
工作目標:
(1)制定課題研究方案,申報課題,開題論證,修定課題方案。
(2)搜集國內外關於自主學習的資料,了解自主學習研究的進展情況。
(3)按照新課程標准和教材的要求,結合學校原有課題《自主創新教育》的研究成果,形成各學段學生自主學習的預設目標。
(4)開展調查研究,弄清各學段學生原有自主學習的情況,並對照自主學習的預設目標及國內外自主學習的研究情況確定本課題研究的若干個支撐點。
(5)對課題組成員、子課題負責人進行培訓,各子課題負責人制定子課題研究計劃。
2、實施階段( 2005.2——2006.6)
工作目標:
(1)點上實驗:如何指導小學生自主學習,促進小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策略有哪些;怎樣認識指導與自主之間的關系;從他主學習轉向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有沒有基本的規律與原則可以遵循。
(2)追因調查:弄清影響學生自主學習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應對。
(3)驗證研究:在實踐中不斷驗證並修定小學生自主學習的目標。
(4)課題研究中期評估。(2006.1)
(5)下階段課題研究規劃。
3、總結階段( 2006.7——2006.10)
工作目標:
(1)搜集實驗中積累的資料,從中總結經驗、尋找規律,篩選出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策略。通過面上推廣深化、拓展和完善本課題研究。
(2)結題匯報活動。(2006.10)
九、保證措施
(一)組織保證
課題負責人:陸 華
課題主持人:王 蘭
課題組成員:鄒 建、鄒 宇、費業明、鄒 英、鄒小珠
主要子課題設置及其負責人:
小班條件下小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策略研究 鄒 英
小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指導策略研究 鄒 宇、馬紅芳
小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指導策略研究 費業明、陸建英
小學生自主學習英語的指導策略研究 鄒 慧
小學生自主學習科學的指導策略研究 鄒曉東
小學生自主學習音樂的指導策略研究 吳 靜
小學生自主學習體育的指導策略研究 鄒立新
小學生自主學習美術的指導策略研究 陳 斌
小學生自主學習品德與社會的指導策略研究 倪燕偉
(二)制度保證
(1)定期召開課題組成員工作例會。(2)落實 「教學能手、教學新秀管理意見」。(3)完善校本培訓、公開課展示、實驗經驗交流、「新綠杯」優秀教育教學論文評比、教科研先進個人評選等制度。
(三)經費保證
學校保證實驗所必需的經費。如:專家講座、教師論文評比、公開課展示、外出參觀。
十、成果形式
1、課題研究報告。
2、小學生自主學習的具體目標。
3、小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策略經驗集。指導策略分三個層次:一是帶有全面指導意義的指導策略,二是學科指導策略,三是個案型指導策略。
4、小學生自主學習情況調查報告。
5、其他有關本課題的研究活動和物化成果。
『貳』 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包括哪些方面
一、學會制定學習目標
在實驗中,我們發現,有一部分的學生學習帶有很大的盲動性,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東一榔頭西一棒,學習處於無狀態之中;有一部分學生制定不切實際的過高的學習目標,當學習目標達不到時便灰頭喪氣。為此,我們指導學生在制定學習目標時,一是採取分級確定的原則。即總體目標、學期目標、階段目標、單元學習目標逐次確定,知識和能力目標逐個確定。一般來說,知識的分級目標根據知識的網路結構循序確定,能力和素質的分級目標 依據知識載體和學生的年齡特點螺旋式遞進;二是量力而行的原則。即: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確定相應的學習目標,對某些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內容可分步驟完成,對數學能力分階段達到,對素質的提高分層次滲透。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學會制定學習計劃
無寧靜無以致深遠,學習需要專心孜志,我們認為制定學習計劃是個好辦法。所謂學習計劃就是把自己需要學習的內容、需要訓練提高的素質、需要完成的作業安排進去,使自己的學習活動在時間和內容等方面能夠有計劃的進行。學習計劃對於學生學習實踐具有科學的指導意義,它可以使學生知道在什麼時間應該學習了,嚴密完整的學習計劃還應當包括每次學習什麼內容?採取怎樣的學習方法?學習多少時間等。隨著個人學習計劃的落實,學生的學習任務也就按期完成了,這就是學習計劃給我們帶來的好處。
三、學會選擇和利用學習資料
現代化的教學設備為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提供強大的支持服務。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科學突飛猛進的年代,學校現代化教學設備和現代化教學手段日新月異。
在信息社會,學會捕捉信息、採摘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是進行終身學習的必備條件。我們發現,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不知道怎樣根據自己的數學學習水平和學習要求選擇和利用資料,有的學生基本知識還沒有到位,就去搞中級、高級題庫或競賽題;有的學生選擇的參考書錯誤百出,浪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有的學生選擇相似的參考書,作了大量的重復勞動,從而被題目牽著鼻子走,是學習處於十分被動的狀態。為此, 我們指導學生怎樣精選一本參考書,怎樣摘錄和歸納對己有用的信息,教會學生精讀和泛讀的方法。
四、學會發現學習、探究學習、研究學習的方式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講,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接受和發現兩種,在接受學習中,學習的內容是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在發現學習中,學習的內容是以問題形式間接呈現出來的,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兩種學習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彼此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但是,傳統的學習方式過分強調接受和掌握,忽略了發現和探究,學生的學習過程成了純粹被動地接受、記憶的過程。這種學習方式壓抑了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影響了學生思維和智力的發展。為此,我們著重研究怎樣引導學生轉變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能在學習活動中把發現、探究、研究的等活動凸顯出來。是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叄』 如何提高農村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步入知識經濟時代,實施素質教育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素質教育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培養和塑造人的綜合素質為目標,是科學的、前瞻的教育,體現了現代教育所具有的主動性、民主性、創造性的時代特徵。這就要求21世紀的教師,必須站在教育發展的「昨天」與「明天」的新舊契合點上尋求自己的創新與發展。因此,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培養創造性思維成為了時代的主潮流。 學生自主學習是創造學習的基礎,培養學生自主性的學習品質至關重要。自主學習就是為學生獲得終身學習能力和發展能力打好基礎的。它把學生作為主動的求知者,在學習中培養他們主動學習,主動探求,主動運用的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從《新課程標准》所透露的信息來看,自主學習是素質教育的靈魂;就培養能力而言,自主學習是發展潛能的橋梁;從教育實踐來說,自主學習也是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自主性,使學生的學習建立在此基礎之上,將被動地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地學習和探究知識,並將此種意識形成為一種具有長期性特徵的學習品質,提高學習效率,提高教育質量,最終促進教育事業的深入發展。
而我們絕大多數的農村孩子家長文化層次比較低,又忙於生計就很少時間來指導學生在家的預習、復習等,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不強,學生在家自主學習的時間不多,不會閱讀課外書籍,不能有效獲取課外知識以拓展知識結構和知識面,更談不上發展各方面的能力。同時學校在教學上還存在著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於被動狀態的現象,學生的學習良好心理品質的培養難以實現。我們應該改變這種狀況,在學校更全面地、更好地實施新課程,進一步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形成新的教學指導行為,實現教學質量的大面積提高。「終身學習」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人們也越來越關注教給孩子終身享用的知識與本領,為孩子的終身發展打好基礎。著眼學生的終身學習,著眼學生的發展,必須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掌握學習的方法與技能。我們農村的孩子更是面臨著:父母在外打工,無人管;家長文化不高,無法輔導;再加上「讀書無用論」的影響,大部分學生學習十分被動,以至厭學。面對這一系列問題,培養農村學生自主學習勢在必行。那麼,怎樣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習能力,本文就此談談個人的看法。
一、創設情景,使學生萌發自主學習的願望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兒童富有好奇心,善於模仿,他們對一種新語言的學習往往產生強烈濃厚的興趣。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兒童的注意力又較容易分散,唯有對感興趣的東西才能集中注意力並能持久。因此,一個成功的教師必須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學習的持久興趣,激勵學生不斷處於較佳的學習狀態之中,使他們樂學、善學、會學。
農村的孩子社會交往活動很少,生活視野比較封閉,個性心理較內向、害羞。教師應以平等的尊重、真誠的愛心去打開每個學生的心,以貼近農村生活反映農村學生的需要,從他們的世界出發去打開學生知識的大門。使學生有寬松、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親密無間的師生關系能給孩子春雨潤物般的熏陶,鼓勵學生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學習,自覺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參與知識獲得的全過程,提倡自讀自悟、自學自得。
二、授人以漁,挖掘學生潛能
古語雲:「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在平常的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滲透和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而不是由老師牽著學生走。獨立思考是自主學習的重要特徵。教師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就是要善於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挖掘其潛在能力。教師要提供足夠的機會,給學生的「學」以更多的自由和主動權,讓學生在一定的指導下,獨立地研究學習內容,力爭自己獨立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課堂上教師傳授的知識是有限的。只有授予學生能接受的學習方法,通過訓練形成學習技能,才能使學生適應時代需求,終生受益。要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求。這就要求教師在「引導」上下工夫,促進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探求,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領悟發現,在自主學習基礎上合作交流、分析討論;在教師悉心的滲透和指導下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
(一)保證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要通過交往互動,師生間建立起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關系。激發他們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興趣,從而使他們的創造能力得到發展。教學中,只有讓學生感到「和諧和自由」,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才會不斷得到鞏固、增強。因此,教師教學中要最大可能地給予學生以心理上的、學習中的自由,有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自由,有支配學習時間的自由,有選擇學習夥伴的自由。讓學生充分享受學習的自由,有利於學生調整好良好的心理狀態,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創造一種積極向上的良好氛圍。學習中,學生只有全身心地充分參與了,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因此,教師要盡量多提供機會、創造機會,讓學生能自始至終在整個學習的全過程中參與,讓每個學生能全員性參與,讓學生全方位參與。特別是善於發現中下等學生的學習長處,盡可能多給予其表現的機會,使他們在充分展示自己才能時享受參與成功所帶來的喜悅,增強學好語文的信心。教師在教學中還要注意傾聽學生的意見,鼓勵學生敢說、愛說,甚至提出跟教師不同的想法。當學生進入自由的充滿情感的學習狀態時,就會不斷超越自己原有的認知經驗、智慧水平和想像能力,就會自主理解內容,體會情感,品味情感,就會形成積極的創造精神,促進其語感、想像、思維的發展。從而真正做到理解與感悟的交融,人文性與工具性的交融。面對求知慾很強的學生,教師要設計形式多樣、富有時代氣息的學習活動,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他們發展出健康活潑的個性。例如學完《頤和園》一課,讓他們結合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課本知識,畫示意圖,並作導游,學生興趣盎然,有的路線與繪圖相結合、有的在路線圖上配上景點說明。再加上學生們的繪聲繪色的導游詞,學生的創造才能通過這樣有情有趣的教學形式發揮得淋漓盡致,其個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張揚。
(二) 教給學習方法,初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農村孩子見識少,基本上沒有家長輔導,又不懂學習方法。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例如:我在教學《金色的魚鉤》時,首先掌握這是一篇什麼類型的課文?怎麼學習?其次師生共同制訂學習目標。最後學生按學習目標去學習,去交流。學生根據「自讀提示」以自學為主,立足於「以讀為本,讀中感悟。」的方法完成本節課學習任務,讓學生在自主讀書中學習、思考,培養學生邊讀邊想、作點批註的習慣;在讀中理解內容,體悟感情、增強語感。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動腦、動手、動口。通過自己的勞動獲得知識,掌握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這樣以來學生總結出了略讀課文的學習方法。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質疑的過程是積極思維的過程,是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的過程。質疑可使學生改變學習中的被動地位,使他們變得積極主動,激起探求新知慾望,迸發出創造的思維火花,能以較高的效率全面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善於根據教材特點運用各種激疑方法,努力創設問題情境,消除學生質疑的心理障礙,提供質疑的契機,教給質疑的方法,讓學生有法可循。在這種方法中,小組合作學習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在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後,建立村學習小組,要求以村學習小組,在一起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預習、復習。讓學生們在一起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相互鞭策以幫助外出打工家庭、知識水平有限的學生更好的學習。
(三)開展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一種情緒,能促使學生積極動腦思考、探索,從而提出問題或新的見解。激發學生的興趣,目的在於為課堂提供一個良好的情緒背景,使學生興趣濃厚,藉此吸引學生注意力,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問題,培養學生由問題而思考,由思考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關鍵。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精心設計,要善於創設各種問題情景,把學生思維逐步引向深入的問題台階,啟發學生進行思考、討論、辯論等,從而形成正確的概念,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小學生有爭強好勝的特點,競賽時往往處於緊張、興奮的心理狀態,能有效地進行知識傳遞和吸收。如:(辯一辯)分組討論問題開展比賽。課堂中學生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採用快速搶答的形式來學習。給學生以鼓勵,給學生以信心。二、(演一演)愛表演是學生的天性,他們總希望老師給予表演的機會,使他們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才華。教師可選擇教材中具有較強的故事性、情節有趣的課文讓學生「當當小演員,親自演一演」;3、(訪一訪)讓學生當一回記者,采訪充當課文中人物角色的同學如教學完《晏子使楚》後安排了小記者活動。選一位同學扮演記者角色,向扮演「晏子」、「楚王」、「大臣」的同學提幾個問題。當記者的同學只有對課文有較深的理解,所提的問題才深刻;被問的同學也只有熟悉課文中的人物,說話才機靈、流暢,才有哲理性。這種形式的活動放在課文教完後進行有助於鞏固學習所得,學生也喜歡。
活動方式很多,但要不拘一格,具體選擇哪一種應有針對性;活動原則應突出開放性、主體性、挑戰性;活動目標應致力於學生能力的培養,諸如自主學習的能力、獲取知識信息的能力、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課堂教學活動多多益善,因為它好比是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發動機。
三、持之以恆,養成學生自覺學習習慣。
養成教育,決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須堅持不懈對學習習慣的培養。採取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課內我對學生的要求是「言而有信,言出必行」。平時,我鼓勵學生踴躍發言的名言是,「只要舉手的就是好學生,只要回答問題就會有進步」。並注意捕捉學生的創造性火花,記載並給予熱情的鼓勵,期待它燃成熊熊大火。課外,我常走訪村學習小組輔導學習,教給他們學習的方法。如:每次作業,要求學生相互檢查。作文草稿,學生先自改、互評,查尋自己的疏漏,養成細心作業的習慣。要求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圈、點、畫、摘,每人都有摘錄筆記,每周進行筆記傳閱。不斷積累新知識,及時解決新問題。習慣的力量是一種自然的力量。語文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需要語文教師持久地培養,語文課上,給學生充足的自主學習時間,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不斷提高「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控制」的能力,並逐步達到自動化。
四、積極評價策略,增強孩子信心
小學生有強烈的表現欲,他們喜歡得到別人的表揚,老師的表揚能積極推動他們的學習。運用富有靈活性的表揚語肯定學生,他們會因此而繼續努力。激勵性的評價,能給學生以幫助,給學生以鼓勵,給學生以信心。評價中既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過程及變化發展,既關注水平,更要關注學生情緒態度。老師的評價如「很有自己的見解」、「你肯動腦筋」、「分析得很准確」、「讀得真仔細」等。這些激勵性評價創設了一種讓學生心理安全的教學氛圍。但教師母愛般的關懷,能激勵學生自信地學習。平時,我在教學中,時時注意課堂上表現最活躍的學生和進步的學生,經常給予積極的鼓勵。特別是有點淘氣頑皮的學生,他們的逆反心理極強,但他們卻需要真正發自內心的母愛般的關懷。因此,每當這些學生哪怕是表現出一丁點的進步,我都會依在他們的身邊,輕輕地拍拍他們的肩膀或是投去一個肯定的眼神來鼓勵他們,讓他們對學習充滿自信,激發他們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教師對學生的信任和期望,有利於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內在動力,教學中教師適時的肯定、適度的鼓勵、積極的評價能有效地維系學生參與的熱情,是推動學生不斷進取的催化劑。教師評價的時機要適當,要及時地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及時給予積極的熱情的肯定,這樣有利於學生增強信心,提高學好語文的熱情。同時對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要做出不同要求的評價,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跑道上不斷前進。教師的評價要以肯定、鼓勵為主,同時注意評、導結合,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評價的語言要豐富多變,適當地還可以運用微笑、點頭等體態語言,表示對學生的期待與欣賞,另外評價者還可以是學生,讓學生參與到對自己、對同伴的評價中來,讓學生感受到教學氛圍的寬松與自由,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增強自主學習的熱情。
總之,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自主學習是新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個方向,是新課程標准真正進入課堂的真實體現。我們的農村教師只有讓課堂充滿樂趣,才會吸引學生,使其積極主動的學習;我們的農村學生只有在教師精妙的引探導學下,有啟思有質疑並在合作交流中完成知識的內化,才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使其好學樂學善學;我們的課堂如果多一分精彩的活動,學生自主學習也許就會多十分活力,而其學習能力也許會百倍的提高。
『肆』 如何培養小學生在課外閱讀中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
一、問題提出的背景與意義
人類社會面臨21世紀的挑戰,首先是信息化的挑戰,反映新知識、新科技的印刷物以空前未有的速率遞增,網際網路、信息技術更以目不暇接的態勢呈現在我們面前。這就要求人們的閱讀必須是快速高效和廣泛的。然而,作為21世紀的新一代,目前在小學六年中合計的閱讀課文才三四百篇,幾十萬字,這又如何能培養好與時代相適應的閱讀能力?據專家們研究:學生的閱讀量只有達到課本的4.5倍,才有可能形成語文能力,一個人擁有的詞彙量和他的智商才有可能成正比。新課程標准總目標中說:「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400萬字以上(小學六年145萬字以上)。」
從「大語文觀」來看,作為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課外閱讀是一種綜合性的活動,它所關注的不是一個單純方面,而是要注重孩子整體語言素質的提高,尤其是要能激發孩子一生的嚮往。從「終生學習」的觀念來看,傳統的「學習期——工作期——退休期」的人生固有模式已經改變,人的學習過程不會只在課堂內、學校里進行,大量有效的信息,大量需要的知識和技術都要通過人們未來的閱讀來獲得,而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對閱讀的態度,對人生的信念。因此課外閱讀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為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顯得成尤為重要。
但從學生本身的層面上分析,許多學生不能積極主動地大量閱讀,普遍存在以下幾種情況:
1、對課外讀物沒有對電視感興趣。電視的視覺沖擊,形象直觀的畫面,逼真的聲音,具有很強的親和力,深深地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丟下作業看電視,哪裡還顧得上去讀課外書。
2、對閱讀材料不會選擇,好壞不分。小學生從課外書籍中汲取的「營養」結構仍不夠合理,武俠小說、卡通漫畫在學生課外閱讀書籍中所佔的比例極大,甚至還盛行一種「口袋書」,體積較小,可以放在衣袋中隨時閱讀,可是內容卻不堪入目,其中色情、暴力成分很多。這非常不利於小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
3、看書圖快不求質,蜻蜓點水。學生中懶於與書打交道的同學具有一定的數量,而且問題之所在的是他們常常把原因主要歸結為客觀的因素,諸如沒時間,沒書或一些其他的原因。而部分能夠看一些書的學生,也只看些訂閱的報刊,他們的閱讀是「同學看什麼我也看什麼」,有的甚至是迫於父母或老師的規定,不得不讀一些課外書。
4、功利行為。這一問題主要體現在學生對閱讀材料的選擇上,錯誤的認為提高作文能力就是要多看作文書,較片面地認為看書主要是為了向人家炫耀看書的數量、贏得老師的表揚和僅僅是為了寫好作文。所以在方法選擇上也較偏重於「好詞好句的摘錄」這一形式上,忽視了知識的積累等重要的目的。特別是文史、科普類也就少人問津了。
當然,從學校教育本身來說,也存在相當多的弊病,如圖書室藏書量小,數量遠遠不足生均15本這個要求,且書籍較為陳舊,新鮮的、與當代學生生活密切聯系的書少而又少,不能吸引學生的興趣,而添置一些新書,對大部分農村學校來說,這又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有時連正常的辦公經費都不能保證,校長怎麼能再化錢購置書籍?加之學校的課程設置中,能留給學生閱讀課外書的時間不能保證,沒有專門用於閱讀課外書的時間。個別老師為了能夠讓學生多汲取一些營養,只能犧牲休息時間為學生服務,這並不能代表能向全體老師推廣。
從家庭和社會層面上來說,目前農村絕大多數家庭中父母本身沒有閱讀書籍的習慣,大人的閑暇時間也以電視為主,又怎能引導孩子去看書?學習化的社會還沒有形成,作為學生個人也只能適應這個社會環境。
加強小學生課外閱讀是進行新課程標准條件下,扎實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堅持先進文化方向,加強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更是廣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迫切需要。
二、課題界定及理論依據
(一)關鍵詞界定:
1、「閱讀」是指看書、報等並領會其內容。
2、「課外閱讀」則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課外業余時間進行閱讀的活動。
3、「農村」是指中心小學一級學校所在地的鄉鎮。
4、本課題研究中的「學習」是指小學生課外知識、技能的獲取,方法、規律的探尋,習慣、個性的形成,人格、品質的塑造。
5、本課題中的「自主學習」是指小學生在學科教育中、校園生活中、家庭教育中和社會實踐等活動中,學習者參與確定對自己有意義的學習目標的提出,自己制定學習進度,參與設計評價指標;學習者積極發展各種思考策略和學習策略,在解決問題中學習;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對認知活動能夠進行自我監控,並作出相應的調適。
(二)課題界定:
「在課外閱讀中培養農村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是指通過調查分析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的現狀與原因,促使農村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連續的閱讀活動,以期實現上述「自主學習」中的目標。
(三)理論依據:
1、哲學依據
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從量變到質變的原理,學生閱讀興趣的形成,閱讀方法的掌握,閱讀能力的培養,都必須以一定的閱讀量為基礎。這一點早已為傳統的語文教學經驗和現代語文教學理論所證實和肯定。椐現代語文教學專家研究統計,一個人閱讀能力的形成,必須以200萬字的閱讀量為底限。我們提倡在小學生中培養課外閱讀的興趣與習慣,正是以此為理論基礎的。
2、學習理論依據
①皮亞傑的認知結構理論
皮亞傑(1896—1980)是當代一位最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和發生認識論專家,他是瑞士日內瓦學派的創始人。所謂認知結構,就是學習者頭腦里的知識結構。個人的認知結構是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同化作用,在心理上不斷擴大並改進所積累的知識而組成的,學習者的認知結構一旦建立,又成為他學習新知識的極重要的能量或因素。小學生課外閱讀中的許多文章是相互聯系且具有共性的,通過列舉個體把零星的、分散的知識加以歸納概括,組建成一定的認知結構,再把獲得的知識運用到一系列新材料的學習中去。這就是從「舉三得一」到「由一反三」的學習策略。
②母語習得的概念
習得在語言學習理論中是指兒童獲得自己母語的過程。人類能夠習得語言,是由於人類具有其他動物所不具備的語言習得機制,嬰兒出生以後,憑借這套語言習得機制,在環境的作用下,在短短四五年時間內,就能習得母語口語。語言學家們對兒童母語習得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語言習得理論。小學生學習母語即學習語文有別於學習外語,他們生活在母語環境的汪洋大海之中,天天在使用母語,讀書看報,聽廣播看電視,都是在習得母語,這就是母語的第二次習得(母語書面語習得)。由此看來,母語習得的概念不僅應該包括兒童母語習得,還應該包括中小學生的母語第二次習得。而本課題所提倡的學生多看課外書,注重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開設學生自由閱讀課,倡導學生寫日記感想,就是按照母語習得規律進行語文教學的具體嘗試。
三、研究的目標與內容要點
(一)研究目標: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學生對課外書籍的興趣,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會選擇適合自己的讀物。
2、加大學生閱讀量,制定出適合農村學校運用的閱讀序列,達到《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的目標,並努力有所突破。
3、積極探索課外閱讀課的模式,組織讀書活動,使學生擴大知識面,學會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形成自學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一定的基礎。
(二)研究內容:
1、課外閱讀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研究。
2、課外閱讀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研究。
3、農村小學課外閱讀序列研究。
4、小學課外閱讀課的模式研究。
5、課外閱讀中評價策略的研究。
四、主要觀點及可能的創新之處
1、學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身處農村的小學生,只要給予恰當的指導,其自主學習的潛能會得到充分的挖掘,自學能力就會得到極大的提高。
2、從研究的范圍上看,本課題著重從本區域農村小學的實際出發探討在課外閱讀中培養農村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問題,具有區域和校本特色。
3、從研究內容上看,本課題側重於重建課堂,改變和重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探索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的課外閱讀教學的基本模式。
4、在研究的類別上,本課題屬微觀、應用研究,主要是借鑒相關理論指導行動研究,在行動中印證、豐富理論,在行動中提升教師的理念,改變教師慣有的思維方式和教學行為,使課堂教學發生結構和性質的變化。這也是本課題提出的一個重要觀點。
五、研究過程及主要研究方法
(一)研究過程:
1、准備階段
①2008年5月,完成課題的選題工作,完成課題方案的設計。
②2008年5月,向區教育科學研究室申報個人課題,請求立項。
2、實施階段
①2008年6月—2007年11月
課外閱讀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研究。
課外閱讀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研究。
農村小學課外閱讀序列研究。
②2008年12月—2009年4月
農村小學課外閱讀序列研究。
小學課外閱讀課的模式研究。
課外閱讀中評價策略的研究。
3、結題階段
①2009年4月,個人課題進行總結、反思,搜集材料,撰寫結題報告。
②2009年4月,上交「個人課題」研究成果。
(二)課題研究的方法:
1、文獻研究:對小學課外閱讀教學的資料和研究的成果進行收集、整理、比較和歸納,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篩選有效經驗,運用於本課題研究。
2、問卷調查:在學生、家長中開展關於課外閱讀興趣、課外閱讀習慣、課外閱讀方法的調查問卷,分析課外閱讀教學的現狀以及學生的學情、心理品質和學習習慣,為針對性地開展課外閱讀教學策略研究打好基礎。
3、行動研究:課題研究期間,將在本校同年級各班之間開展行動研究,探討實施策略並制定具體步驟,最後進行科學的經驗總結,以便推廣研究成果。
4、個案研究:選擇一些典型學生,對個體進行跟蹤分析,建立個人檔案,定期、不定期地進行分析,跟蹤觀察學生個體變化。
5、經驗總結和案例研究:及時總結經驗和典型案例,並加以理性分析、歸納。
六、研究的主要策略及原則
(一)研究的主要策略
1、明確實驗研究的重要性
①課外閱讀對學生世界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引導學生閱讀描寫英雄人物的生活與戰斗的書籍,對兒童和青少年世界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少年兒童只有讀了這些書,才能掌握做人的標准,並用這個標准來比較和衡量自己,回答「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為什麼而生活」這一類問題;也只有當青少年在生活道路上確定了要以英雄人物為榜樣的時候,他才會以高標准要求自己。
②課外閱讀是解決學生負擔過重的重要手段
課外書讀得越多,知識背景越廣闊,學習就越輕松。每天你讀得越多,能主動掌握的學習時間就越多,智力積極性就越高。蘇霍姆林斯基發現,凡是除教科書以外什麼書都不讀的學生,在課堂上掌握的知識就非常膚淺,並且必然把全部負擔轉嫁到家庭作業上去,而由於家庭作業負擔過重,他們就勢必失去了課外閱讀的時間,這樣就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因此,搞好課外閱讀是解決學生負擔過重的重要手段。
2、以課外閱讀為突破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①激發興趣,指導學生進行「自主型」閱讀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指導課外閱讀同樣應從激發興趣開始。有了興趣學生就回主動地尋找課外讀物,並能自覺地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得到教益。
「興趣意味著自我活動」。課外閱讀應遵循自願的原則,因為語文課外活動的主要任務是盡一切可能發展學生的興趣和才能。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自由選擇語文課外閱讀的種類和內容,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自己在精神上、個性上得到充分的發展。但是小學生年齡小,閱歷淺,選擇讀物時往往帶有盲目性、隨意性,這樣就不能提高閱讀的質量。因此,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指導的過程中既要注意激發和尊重學生的閱讀興趣,但又要注意避免放任自流,克服「偏食」現象,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閱讀有益於身心發展的讀物,有益於鞏固課堂教學效果的讀物,與自身生活密切相關的讀物。
②課內嚴格訓練,指導閱讀方法
許多學生有課外閱讀的興趣,但如何有效地讀,並不十分明確。如有的只憑興趣,凡有生動情節的內容就走馬觀花地讀讀;有的讀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積累知識,吸收技巧,用到寫作上。因此,要進行方法指導,使他們讀得更有效。而閱讀方法的指導寓於課堂閱讀教學之中,以教材為依託,向學生展示科學的閱讀方法,把「教材」變為「學材」。強化幾種基本的訓練:選讀法、瀏覽法、精讀法、摘讀法、批註法等。然後放手讓學生根據不同的讀物,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閱讀,養成良好的學習心理,主動學習,主動發展。
③要創設一個濃郁的讀書氛圍
從班級、學校、家庭到社區,發動一切力量,創設一個讀書的大環境。班級建立一個圖書角,委派專人管理,負責登記借閱。學生每月自擬讀書計劃,每天擠半小時作為集體閱讀時間,半小時作為讀書家庭作業,與家長配合落實。班級還要圍繞課外閱讀開展學生喜歡的活動,如故事會、佳作欣賞會、讀書心得會等,強化興趣,提高閱讀能力,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學校可以開辟讀書廊,張掛讀書的名人名言,開放「電子閱覽室」和「網上閱覽」等獲取新信息的場所,讓學生通過多種渠道廣泛汲取新知識。另一方面在校外建立讀書基地——新華書店、假日讀書小隊等,提高學生的自主實踐能力。
(二)研究的主要原則
1、主體性原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任何智力正常的學生都能充分發揮主動性和能動性,開發自己的學習潛能,問題是讓學生自己揭示,知識讓學生自己探索,規律讓學生自己發現,學法讓學生自己創造,學習領域讓學生自己拓寬,學習內容讓學生自己開掘,持續學力讓學生自己發展,並達到會學的境界。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尊嚴和價值,弘揚學生的主動精神,給學生以自由。
2、創造性原則:以學生自己的觀察、探索和實驗為主,發揚創造精神,獨立思考、改組材料、自己發現知識,自主發現真理,主動探索嘗試發現,幫助學生形成創新的本領。
3、活動性原則:主張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讓學生真正「活」起來,不斷拓寬活動領域,開闊學生視野,讓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在自主探究活動或群體交往活動中全面提高素質。
4、成功性原則:幫助學生成功,創設成機會。改進評估機制,對學生學習進行積極的評價,教育者確立「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材必有用,人無全才,揚長避短,人人成才」的觀念,評價標准多樣化,珍惜學生獨一無二的個性,堅持以多元標准不拘一格評價學生,學生以學為樂,孜孜以求,人人獲得成功,嘗到成功的喜悅。
5、發展性原則:一是在心理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必須以發展的觀點來看待學生的心理;二是心理教育活動必須立足促進人的心理發展,以發展學出發,而不是僅限於心理健康的要求。
七、課題研究的主要預期成果
1、實驗研究報告。
2、優秀研究課例。
3、發表、獲獎的研究論文、案例等。
4、學生成果展示。
『伍』 如何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的研究階段總結
小學生思維能力尚處在低水平階段,控制能力也較薄弱,因此,只靠課前的訓練還不夠,我們一定要利用好課堂這一主陣地。要使課堂成為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場所
『陸』 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的研究有創新性嗎
1.幾乎全部教師都知曉影響學生創新能力高低的因素,僅因為大家面對的是選擇題,若換成簡答題,估計回答不完整,這說明小學數學教師的文化素養仍需進一步提高。
2.大部分教師認為學校目前的課程開設不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主要課程以語數為主,其他科目經常被征來補習語文或數學,而體育則成了「放羊」課。據調查,此類現象在農村完小尤為突出,這主要原因是師資配備不足和教師的知識結構不合理。
3.受傳統教育的影響,教師沒有很好地領悟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與思想,常態課不注重教學方式方法的優化,仍然沿襲傳統的「講授」模式,像分組討論、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等新課標提倡的理念與方法,只在一些教研課、比賽課上能一睹風采。這說明教師的教學理念需進一步更新。
(二)學生卷
1.學科認識方面
大部分學生覺得數學與生活密不可分,但這只是膚淺的感覺,因為很多教師上課時進行「新課標理念的灌輸」,如「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來源於生活」等的說教,只有少部分學生能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的一些問題,如購物、工程預算等。這要歸結於教師對教材的理解不透徹,以至於學生不能從根本上明白為什麼學數學,於是乎便有「數學遙不可及」的感覺。
2.學習興趣方面
大部分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不高,感到數學學習乏味、單調、厭煩又無可奈何,這種現狀令人擔憂。通過進一步了解得知,學生缺乏興趣的原因主要表現在:學習內容太枯燥、題海戰術太累人、教學方法太單一、基礎太差跟不上。這些都不利於學生創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養。
3.學習方法、學習習慣方面
(1)課前預習:一些學生有預習習慣,但意志不堅定,呈現出「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現象;少部分學生從不預習(或者說談不上是預習);只有一小部分學生能長期堅持預習。這一現象表明:大多數學生還沒有充分意識到課前預習的重要性,造成了課堂上的學習是被動地跟著老師走,而不能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去,更不用說培養創新能力了。
(2)理解記憶方面:很多學生能記住數學課所學的知識,但方法多停留在經驗記憶、機械記憶上,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只有少部分學生不僅掌握了一定的記憶方法,而且能夠靈活應用。這主要是因為學生未切實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3)課堂討論、發言方面:小組學習時,過半學生在老師「點將」時才發言,更有甚者把小組學習當成是「避風的港灣、懶漢的休息所」;只有少部分學生對學習充滿激情,有針對性地發表自己的見解(這部分學生大都是班干或優等生)。課堂氛圍比較低沉,要談創新能力培養,宛如霧里看花。
4.思維能力方面
(1)向老師提問題:只有少數學生敢於向老師提問,更多的學生是想問不敢問,漸漸地變成無問題可問。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學生缺乏自信,自信是創新的前提,沒有自信談不上創新,而通過創新更能激發自信;二是教師親和力不足,評價手段不當,言行舉止挫傷了學生的自尊,比如「這么簡單的問題你都不會」「你提的問題太幼稚了」……
(2)當教師和同學的講解(想法)跟自己不一致時,有超過一半的學生不敢質疑,他們更多地選擇「沉默」,認為這是「明哲保身」,典型地體現了中國人的「中庸」之道。過於嚴謹、思維定式、從眾心理、信息飽和,使學生的思維受到限制,不敢想像,不敢創新。
(3)多數學生表示課堂上教師給自己動手操作的時間相當少,充其量也就幾分鍾,對於一些需動手的內容,如:幾何與圖形等,教師的多是「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口裡怕化了」,為了趕教學進度,也不敢真正放手讓學生練;而在教學「數與代數」時,學生動手時間雖多卻不理想(類似題海戰術)。教師的講述取代了學生的獨立思考,使學生思維停滯不前。
『柒』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課題研究
自主學習能力是近年來教育界一直致力於讓學生掌握的一種學習能力,其實不難發現,很多成功的人幾乎都擁有強大的自我學習能力,能夠對自身進行規劃、管理學習和開發。
一、認清什麼是自主。
思想往往是行動的先導。只有正確認識自主,才能從理性上自覺自主地投入到高三的自主學習中。自主,顧名思義,就是自己主宰自己,自己把握自己,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反之就不是真正的自主。確立好明確可行的高一目標,為這一目標而竭盡全力不懈奮斗。
二、向時間要效率,合理利用時間,做時間管理高手。
根據現在的學習時間,我們可以把學習時間分為四類:老師指導下的課堂時間,早晚自習的自習時間,課間、吃飯間隙、睡覺之前等零散時間,星期日的自主學習時間。
那麼,如何管理自己的學習時間呢?首先,管好你的休息時間。其二,用好你的課堂學習時間。課堂高效的關鍵是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培養各學科學習興趣。其三,合理運用零散時間。其四,利用早晚自習做好每日反思,做好各學科知識的階段整合歸納;其五,充分運用好雙休日的自主學習時間,搞好預習和總結反思的工作,請制定好合理科學的星期日自主學習計劃。學習有計劃非常重要,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要堅持按照計劃上寫的做,這是計劃能夠發揮作用的關鍵。其六,利用每晚自習和雙休日時間,注重總結,完善並反思筆記本和錯題本。
教育專家在這里提示您:自主學習不是放任學生盲目的學習,而是教給他們怎樣去學習,怎樣練習自我管理能力,進而更好地管理自己的人生,規劃自己的生活。
【·優·滿·分】——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加油!
『捌』 《課堂中怎樣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探索》課題中期報告
在當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形勢下,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旨在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這已成為教學改革的核心內容。所謂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個體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和手段,主動探索新知,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提升能力檔次的過程。從《心理學》講,自主學習是學生個體在學習過程中的一種積極自覺的學習行為,是學生個體非智力因素作用於智力活動的一種狀態。面對新世紀的挑戰,為適應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形勢,適應職業轉換和知識更新頻率加快的要求,一個人僅靠在學校學的知識已遠遠不夠。每個人都必須終身學習,而終身學習一般不在學校里進行,也沒有教師陪伴身邊,全靠一個人的自主學習能力。正如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出版的《學會生存》一書中所說: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可見,自主學習能力已成為21世紀人類生存的基本能力,它更是創新人才必備的基本功。課程標准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以往更多關注的是學習的結果,而忽略了學生是通過什麼樣的學習方式和策略來學習的。死記硬背、題海訓練,得到的高分掩蓋了學生在學習方式上存在的問題,所以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式是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關鍵。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情境教學是課程改革教學中的一項重要環節。當教師在課堂上創設情境讓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時,學生那一張張因爭論而激動漲紅的臉,讓我深深感動。這意味著我們的探究性教學順利地叩開了生物學科的大門,成功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在教學工作中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變「指揮者」為「引導者」。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去設計教學過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進行自主的學習活動。興趣是一種帶有積極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動,它能使人的大腦皮層處於興奮狀態,從而促使學習動機的形成和強化。所以,只有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把學生吸引到教學中去,才能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進而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增強學習生物的興趣,主動的學習。如《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一課,開始上課之後,我將一周前培育的綠豆種子展示在學生的面前,然後向學生交代這些植物的來歷。「一周前,我將一些綠豆種子種在我自製的相同的十個花盆中,為了保證每一個花盆中都有種子萌發,我在每一個花盆中放入兩個種子,每天照顧它們,把它們放在有陽光、空氣流通、溫度 適宜的地方,每天澆適量的水。當種子破土而出之後,我把它們分成兩組,一組仍然適量的澆水,另一組則不澆水。你能推測出哪些幼苗是『口渴』的嗎?」 這時。學生一改往日的拘謹,紛紛舉起了手。 我接著進行演示:「現在我要向這株『口渴』的幼苗澆水,你能看到水到哪裡去了嗎?」 學生開始議論。 這樣我就可以引導學生:「我們可以通過實驗來驗證我們的推測。」 從描述一件事情到進行演示實驗,引導學生傾聽、思考,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樂於探究未知並從中體會到探究的樂趣。在快樂的氣氛中進入新課的學習。
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教師首先應引導學生自我定向。幫助學生自己確定學習目標,制訂學習計劃。新課程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提倡學生參與確定學習目標和評價目標,在學習中積極思考,在解決問題中學習。
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主動探究來自主的獲取知識,讓學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礎上,通過動手、動腦、動口等自主活動、獨立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從中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體驗到主動學習的樂趣。
《課程標准》要求生物教學不僅是教師講解和演示的過程,也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師必須向學生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親自參與和實踐。在生物教學中尤其突出為學生的探究性學習過程。強調探究式學習,是新教材的一個亮點,也是此次新課程改革最大的亮點之一。探究式學習給學生的學習與思維提供了新的挑戰。新教材中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設計了大量的、豐富多彩的、類型各異的探究欄目與活動,這些教學活動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操作能力、探究能力,以及分析和解決一些身邊生物學問題的實踐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精神,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實驗和實踐活動。
例如,在探究《測定某種食物中的能量》中,我布置學生先思考,提出問題:你們想探究哪種食物的能量?然後制訂計劃,小組討論,再到課堂上進行全班交流,找出缺點並完善。最後進行探究並撰寫報告。整個探究過程全部由學生完成,教師只做適當引導,從而鍛煉學生主動探究能力。通過多次探究訓練,學生對探究活動逐漸習慣,成為一貫性的學習行為,培養學生習慣於觀察周圍的生物現象,善於去主動的探尋和發現,提出問題,培養了學生的生物學情感,使學生更加熱愛生物學。
三、讓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走進生活
新課程尤其注意挖掘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體驗,對每一個學習內容的引入,都盡可能多地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處處強調從生活中的科學講起,同時又特別強調把所學的知識運用於日常生活中,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新課程改革時時刻刻都在潛移默化中滲透著熱愛生命、熱愛科學的思想情感。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應注重引導學生關注他人、關注社會。在學習了《關注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一課後,學生精心為家人設計了合理營養食譜,根據合理飲食的膳食寶塔,精心搭配,為家人獻上自己的一分愛心。又如在第二單元(生物和細胞)第四章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病毒一節的教學中,一提到病毒,有的學生提到了美國的炭疽事件,我順勢在這里進行了相關知識的介紹,培養了學生關注社會的情感。後來,我和學生又談到了英國的瘋牛病的傳播,我們認為:違反自然規律的行為,其結果必將受到大自然的懲罰!
四、為學生的個性發展留出充分的發展空間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編生物課程改革實驗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學生自由閱讀的欄目,還有不少供學生課外自選的動手實踐等,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興趣和需要選擇學習的機會大大增加。注重啟發學生,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意見和補充建議,引導學生不迷信權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表現,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允許學生對問題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例如「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問題似乎很難回答,但是這個問題卻可以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引導學生不拘泥於課本,綜合運用遺傳、變異和進化的知識進行解釋。學生們精闢的論斷、廣博的知識使我感到驚喜。
新課程為學生展現自己才華創造了機會,使得課堂更加生動有趣。課堂上教師為同學們出眾的表現喝彩,學生們也從自已的成功獲得快樂,激發了學習興趣。課改後生物課堂的許多活動都通過小組合作分工完成,有助於挖掘學生的潛能和提高課堂活動的效率,也讓他們體驗到課堂主人的快樂。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渠道,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途徑。只要我們把握自主學習的原則,充分挖掘自主學習的內涵,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一定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總之,倡導主動性學習是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一種重要手段,同時也是生物新課程標准得以實施的關鍵,需要我們不斷探索,不斷創新,以便更進一步優化我們的育人方式,使基礎教育改革得以順利實施,學生的綜合素質得以真正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