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全識 > 小學生作文豫劇

小學生作文豫劇

發布時間:2021-02-02 21:01:18

❶ 豫劇作文50字

豫劇,原稱\「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調」,產生於明末清初,多以清唱內為主,其風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容放的陽剛之氣,善於表演大氣磅礴的大場面戲,具有強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濃郁,質朴通俗、本色自然,緊貼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節奏鮮明強烈,矛盾沖突尖銳,故事情節有頭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❷ 有關於豫劇的作文嗎

豫劇

清末民初,積聚起一定能量的豫劇,開始向河南邊緣地帶大面積輻射,流行地域越來越廣。在豫劇傳播過程中,唱腔音樂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這就形成了人們常說的豫東調、豫西調、沙河調、祥符調等不同的演唱風格。這一變化,從某一方面恰恰說明這門戲劇表演藝術正在逐漸壯大與成熟。
成熟,表現在豫劇的音樂與調式方面。從祥符調、豫東調、沙河調的演唱風格來看,這幾個地域分支的風格差異並不大,它們的流行地,基本上都是在豫東大平原,地理、政治、經濟條件大體相似。這三個地域分支的唱腔旋律主要在"5——2"音區間進行,多向上行進,主音落在"5"上。俗稱"上五音"。不少人把祥符調、豫東調、沙河調幾個分支統稱為"豫東調" 。
豫劇向河南西部延伸時,由於西部大多是巍峨高山,生存的環境鑄造了人們沉穩、厚重的心理特點。而祥符調、豫東調及沙河調那種開闊曠達的風格,很難適應豫西人這種心理特點。於是,在1900年前後,經過名旦紀喜來、名生楊小德等人的改革,才出現了豫西調。
豫西調的唱腔比較平穩、舒展、深情、內在,具有朴實、渾厚、深沉、悲壯的特點,演悲苦戲更有優勢。與上述幾個地域分支相比,豫西調就顯現出了較大的差異。:豫西調的旋律主要在"5----1"音區間迴旋,多向下行進,主音落在"1"上。俗稱"下五音"。
中國古代聖哲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豫劇也是如此。豫劇由"一"變成"多",分出幾個支脈,這是藝術發展的規律,這種變化使豫劇顯得更加豐富多彩,更容易與不同地域的觀眾產生心靈上的對應和共鳴。然而,正像人們所說的"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樣,這種分化只是豫劇發展初期呈現的一種藝術現象。它的成熟,必須經過分化之後進一步的整合來逐步完成。
20世紀30年代,滎陽市的周海水開創了不同地域分支的新的融合。周海水培養了有名的"豫劇十八蘭",如崔蘭田、毛蘭花、李蘭菊等十八位著名演員。在1936年,他兩次到開封演出,開始了不同地域風格的大融合,這時,常香玉曾隨團演出。一批追求個人藝術風格的著名豫劇藝人,開始走向豫劇舞台,豫劇逐漸呈現更加絢麗多彩的藝術靈光。

❸ 有關介紹豫劇的作文500字

豫劇 清末民初,積聚起一定能量的豫劇,開始向河南邊緣地帶大面積輻射,流行地域越來越廣。在豫劇傳播過程中,唱腔音樂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這就形成了人們常說的豫東調、豫西調、沙河調、祥符調等不同的演唱風格。這一變化,從某一方面恰恰說明這門戲劇表演藝術正在逐漸壯大與成熟。 成熟,表現在豫劇的音樂與調式方面。從祥符調、豫東調、沙河調的演唱風格來看,這幾個地域分支的風格差異並不大,它們的流行地,基本上都是在豫東大平原,地理、政治、經濟條件大體相似。這三個地域分支的唱腔旋律主要在"5——2"音區間進行,多向上行進,主音落在"5"上。俗稱"上五音"。不少人把祥符調、豫東調、沙河調幾個分支統稱為"豫東調" 。 豫劇向河南西部延伸時,由於西部大多是巍峨高山,生存的環境鑄造了人們沉穩、厚重的心理特點。而祥符調、豫東調及沙河調那種開闊曠達的風格,很難適應豫西人這種心理特點。於是,在1900年前後,經過名旦紀喜來、名生楊小德等人的改革,才出現了豫西調。 豫西調的唱腔比較平穩、舒展、深情、內在,具有朴實、渾厚、深沉、悲壯的特點,演悲苦戲更有優勢。與上述幾個地域分支相比,豫西調就顯現出了較大的差異。:豫西調的旋律主要在"5----1"音區間迴旋,多向下行進,主音落在"1"上。俗稱"下五音"。 中國古代聖哲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豫劇也是如此。豫劇由"一"變成"多",分出幾個支脈,這是藝術發展的規律,這種變化使豫劇顯得更加豐富多彩,更容易與不同地域的觀眾產生心靈上的對應和共鳴。然而,正像人們所說的"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樣,這種分化只是豫劇發展初期呈現的一種藝術現象。它的成熟,必須經過分化之後進一步的整合來逐步完成。 20世紀30年代,滎陽市的周海水開創了不同地域分支的新的融合。周海水培養了有名的"豫劇十八蘭",如崔蘭田、毛蘭花、李蘭菊等十八位著名演員。在1936年,他兩次到開封演出,開始了不同地域風格的大融合,這時,常香玉曾隨團演出。一批追求個人藝術風格的著名豫劇藝人,開始走向豫劇舞台,豫劇逐漸呈現更加絢麗多彩的藝術靈光。

❹ 我的家鄉戲豫劇作文500字

我的家鄉戲豫劇

人們都說河南人口多而且有獨特的藝術文化,在河南的藝術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什麼呢?當然是藝術的瑰寶——豫劇了。
戲曲史中國古代人民遺留下的藝術瑰寶,讓我們看到豐富多彩的人,物,畫。
在中國人民當中,最喜愛的當然是老人了,雖然有些青年人和孩子也喜歡聽戲曲,但是他們所佔的比例是相對較少的,老人所佔的比例是比較廣泛的。
為什麼老人會喜歡戲曲呢?
為什麼河南的老人喜歡豫劇呢?
因為老人可以在戲曲當中尋找一些自己小時候的味道和回憶,老人們不能再回到從前了,所以戲曲可以帶給他們許多美好的回憶,所以說老人會喜歡戲曲。
在我們河南,老人們喜歡我們當地的豫劇,因為在老人年輕的時候,她們生活的不是很好,而且那時沒電視機,所以,她們常常聽曲子,在當代,那時最幸福不過的事了。
在我們河南有專門設置的電視台——梨園春節目,那裡是戲曲融入最多的焦點,那裡有我國各種戲曲的融聚點,看到梨園春的朋友知道,梨園春的觀眾大多數是老年人。
中國的戲曲很有特色,河南的豫劇是很有特色的代表性。
河南豫劇的曲子是融入了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寫照,如《劉大哥將換,理太偏》這首曲子就講述了當時的現實生活。
所以說,河南的戲曲史富有民族特色的,它的藝術價值很高,雖然說在唱戲的過程中是假景,假物,比不上電視是的真景真物看的明了,但我們的唱戲者,卻把它們形象,生動的描繪出來,它夠簡單,明確,讓人們有足夠的想像空間,讓人們能夠感覺到這些景物的存在,由此可見,戲曲的價值和表演技術是多麼的高超。
希望我們河南豫劇也能夠繼續的傳承下去,讓世世代代的人民不要忘記古代人民給我們留下來的這件瑰寶。

❺ 我家鄉的豫劇四百字作文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中是一向以唱見長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中是在節骨眼上專都安排有大板屬唱腔的呢?
世界上還有幾個劇中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陽剛之氣的呢?
還是從明末清初有這樣一段傳奇故事。
豫劇產生於明末清初,初時以清唱為主,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因而發展非常迅速。豫劇起源已經很難考證,說法不一。一說明末
秦腔與蒲州梆子傳入河南後,與當地民歌、小調相結合而成,一說
由北曲弦索調直接發展而成說一說是在河南民間演唱藝術,特別是
自明朝中後期,在中原地區盛行的時尚小令基礎上,吸收"弦索"
等藝術成果發展而成。
我很喜歡豫劇,其中《花木蘭》歌詞中寫著「女子紡織在家園
,白天去種地夜晚來紡棉不分晝夜辛勤把活干」這句話說明了女子
在家也沒有閑著的時候,花木蘭就是女扮男裝去她爹爹的營地里去
打仗,為了不暴露身份為花木蘭盡量裝成個男人。這是多麼偉大呀
,想讓爹爹打仗勝利,她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我們就應該學習那花木蘭的不為自身的影響,而為他爹爹打仗
成功,感到驕傲。

❻ 河南豫劇作文,要500字,急急,轉發也😁行

河南——豫劇
人們都說河南人口多而且有獨特的藝術文化,在河南的藝術文版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權是什麼呢?當然是藝術的瑰寶——豫劇了。
戲曲史中國古代人民遺留下的藝術瑰寶,讓我們看到豐富多彩的人,物,畫。
在中國人民當中,最喜愛的當然是老人了,雖然有些青年人和孩子也喜歡聽戲曲,但是他們所佔的比例是相對較少的,老人所佔的比例是比較廣泛的。
為什麼老人會喜歡戲曲呢?
為什麼河南的老人喜歡豫劇呢?
因為老人可以在戲曲當中尋找一些自己小時候的味道和回憶,老人們不能再回到從前了,所以戲曲可以帶給他們許多美好的回憶,所以說老人會喜歡戲曲。
在我們河南,老人們喜歡我們當地的豫劇,因為在老人年輕的時候,她們生活的不是很好,而且那時沒電視機,所以,她們常常聽曲子,在當代,那時最幸福不過的事了。
在我們河南有專門設置的電視台——梨園春節目,那裡是戲曲融入最多的焦點,那裡有我國各種戲曲的融聚點,看到梨園春的朋友知道,梨園春的觀眾大多數是老年人。
中國的戲曲很有特色,河南的豫劇是很有特色的代表性。
河南豫劇的曲子是融入了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寫照,如《劉大哥將換,理太偏》這首曲子就講述了當時的現實生活。

❼ 豫劇進入實驗小學作文

豫劇是我國的一大劇種,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如今,傳統文化面臨被遺忘的危機。為了讓學生們認識豫劇藝術、了解豫劇藝術、熱愛豫劇藝術,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實行豫劇進校園計劃。但對這一計劃社會各界人士都有什麼意見和建議呢,我們特進行了社會調查。
支持派:
1、學校教師: 「豫劇進校園活動不僅豐富了師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有益 於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值得提倡。」
2、工薪階層: 「在大學里傳揚豫劇是件好事兒,可以讓孩子們了解我們河南 的傳統文化,讓這些文化精髓傳承下去。」
3、爺爺奶奶:
(1)年紀偏大的爺爺奶奶表示,對於孩子學習豫劇他們很贊同, 有的說:「如果俺孩子能學會一段戲,那他唱著我和著,一家人唱著戲過日子,多美啊!」孩子學習豫劇還可以拉近和家長的距離,沒有什麼不妥。
(2)「我希望孩子能多學學豫劇,畢竟,生在河南長在河南, 豫劇中有很多鄉土本色在裡面,我覺得學豫劇能讓孩子不忘本。」

反對派:
1、學生:
(1)「我自己可不願意學,學習傳統文化有很多種方式,可以學 書法、國畫,不一定非得「咿咿呀呀」地唱豫劇。她不假思索地表示自己從來沒想過去學唱豫劇。
(2)也有個別學生對戲劇不很感興趣,覺得難學。「平時,我看電視時看到唱戲的就換台。」周凱說,流行歌曲學起來更容易些。
2、學生家長: 「武斷地搞強行推銷,學生們會反感嗎?如果老師本身就不 專業,那又怎能讓孩子真正領會戲曲藝術的魅力呢
3、工薪階層: 「孩子們處於一個信息、物質高速發展的社會,大學里更是 如此,推行豫劇進校園是不是又是表面工作呢?孩子們能真正靜下心來學習么?如果學不到東西還要走表面工作豈不是浪費時間與精力么?這個問題還需慎重考慮啊!不過傳承文化的初衷肯定是不會錯的。」
4、專業人士: 「我們都知道,豫劇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一門藝術,如 果僅僅是讓不專業的老師去簡單的教授一些東西,或者是請專家臨時講授幾堂課,那我懷疑這不但不能讓學生正確了解、接受戲曲,反而會產生副作用。」

專家意見:
1、要加快豫劇進入高校講座和演出的步伐,豫劇名家和劇團及相關部門多和高校溝通和互動。只有這樣,豫劇才能常青。
2、強扭的瓜不甜。目前豫劇還沒找到和時代審美的良好結合點,強推也吸引不了年輕的學子們。豫劇要大力創新。

❽ 以「豫劇」為題的作文,總分總

河南——豫劇
人們都說河南人口多而且有獨特的藝術文化,在河南的藝術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什麼呢?當然是藝術的瑰寶——豫劇了。
戲曲史中國古代人民遺留下的藝術瑰寶,讓我們看到豐富多彩的人,物,畫。
在中國人民當中,最喜愛的當然是老人了,雖然有些青年人和孩子也喜歡聽戲曲,但是他們所佔的比例是相對較少的,老人所佔的比例是比較廣泛的。
為什麼老人會喜歡戲曲呢?
為什麼河南的老人喜歡豫劇呢?
因為老人可以在戲曲當中尋找一些自己小時候的味道和回憶,老人們不能再回到從前了,所以戲曲可以帶給他們許多美好的回憶,所以說老人會喜歡戲曲。
在我們河南,老人們喜歡我們當地的豫劇,因為在老人年輕的時候,她們生活的不是很好,而且那時沒電視機,所以,她們常常聽曲子,在當代,那時最幸福不過的事了。
在我們河南有專門設置的電視台——梨園春節目,那裡是戲曲融入最多的焦點,那裡有我國各種戲曲的融聚點,看到梨園春的朋友知道,梨園春的觀眾大多數是老年人。
中國的戲曲很有特色,河南的豫劇是很有特色的代表性。
河南豫劇的曲子是融入了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寫照,如《劉大哥將換,理太偏》這首曲子就講述了當時的現實生活。
所以說,河南的戲曲史富有民族特色的,它的藝術價值很高,雖然說在唱戲的過程中是假景,假物,比不上電視是的真景真物看的明了,但我們的唱戲者,卻把它們形象,生動的描繪出來,它夠簡單,明確,讓人們有足夠的想像空間,讓人們能夠感覺到這些景物的存在,由此可見,戲曲的價值和表演技術是多麼的高超。
希望我們河南豫劇也能夠繼續的傳承下去,讓世世代代的人民不要忘記古代人民給我們留下來的這件瑰寶

❾ 作文:我家鄉的豫劇

豫劇也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因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在豫西山區演出多依山平土為台,當地稱為「靠山吼」。因為河南省簡稱「豫」,解放後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豫劇的流行地區分布甚廣,大江南北、黃河兩岸以至新疆、西藏都有豫劇演出。

豫劇在聲腔上屬梆子腔系,據清李綠園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成書的《岐路燈》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縣志》記載,當時本地梆子戲已在開封、杞縣一帶盛行,並曾與羅戲、卷戲合班演出,稱為「梆羅卷」。

豫劇音樂分有四個流派:以開封為中心的唱法稱「祥福調」;以商邱為中心的唱法稱「豫東調」,又稱東路調;以洛陽為中心流傳的唱法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靠山簧;豫東南沙河流域流傳的唱法稱「沙河調」,又稱本地梆。

藝人相傳,豫劇最早的傳授者為蔣門、徐門兩家,蔣門在開封南面的朱仙鎮,徐門在開封東面的清河集,都曾辦過科班。後在開封一帶的,形成祥符調;傳至商丘一帶的,形成 豫東調;流入洛陽的一支,發展為豫西調;流入漯河的一支,被稱為沙河調。

豫劇歷史上有名的演員,據鄒少和先生回憶:「宣統間,小旦李劍雲者,陽武人,天賦佳喉,清脆圓潤,高下疾徐,婉轉曲折,璣珠走盤,無不如意,又復善制新腔。自李氏出,劇風為之一變,優伶界中感嘆為空前絕後之才」。比較著名的須生有張小乾、張同慶、澎海豹、許樹雲。名小生有黃儒秀(黃娃、黃馬褂)、王金玉(筱火鞭)。紅臉王唐玉成,武曹彥章等。

1927年後,豫劇界出現了女演員王潤枝、馬雙枝、陳素真、常香玉等,她們先後在開封等城市演出中,吸收了墜子、大鼓、京劇的一些唱腔、劇目和表演;又有樊粹庭、王鎮南等為陳素真、常香玉等編寫了一批新戲,使豫劇的舞台藝術發生了顯著變化。1938年,常香玉在豫西調的基礎上,吸收豫東調的一些唱腔,突破界限,形成新的流派,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也各以自己獨特的風格卓然成家。小生趙義庭、須生唐喜成、黑臉李斯忠也成為各具特色的名演員。

1949年以後,河南豫劇院三團,以演現代戲為主,創作了許多新戲新腔,並培養出一批以演現代戲見長的演員,如高潔、魏雲、柳蘭芳、馬琳、王善朴等。

如今,豫劇除遍及本省外,又傳播到鄰近各省,並在各地組成了不少專業劇團。

豫劇一向以唱功見長,唱腔流暢、節奏鮮明、極具口語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暢、易為聽眾聽清,表演風格朴實、鄉土氣息濃厚,深受觀眾歡迎。

豫劇音樂豐富多采,曲調流暢,節奏鮮明,文場柔和舒暢,武場熾烈勁切,藝術風格豪邁激越。唱腔結構為板式變化體。唱詞通俗易懂,多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獨特的板式結構和比較完整的音樂程式。可分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飛板四大板類。豫劇的伴奏樂器分文武場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稱之為老三手或仨弦手。後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場常用的樂器有板鼓、堂鼓、大鑼、小鑼(又名堂鑼或手鑼)、手鑔、梆子、手板等。

豫劇的腳色行當分:四生;四旦;四花臉。俗稱:「四生四旦四花臉,八個場面(即一鼓二鑼仨弦手,梆子手鑔共八口)倆箱倌」。四生是大紅臉(又叫紅凈、戲生)、二紅臉(又叫馬上紅臉)、小生、邊生(又叫二補紅臉);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閨門旦)、老旦、帥旦;四花臉是黑頭(副凈)、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正因為是男八女四的行當,把四生四花臉叫做外八角,以男角為主的戲叫做「外八角戲」。

據1956年統計,傳統劇目有647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對花槍》、《三上轎》、《地塘板》、《提寇》、《鍘美案》、《十二寡婦征西》等。1949年以來,整理、改編的傳統戲有《紅娘》、《花木蘭》、《穆桂英掛帥》、《破洪州》、《唐知縣審誥命》等;創作改編的現代戲有《朝陽溝》、《劉胡蘭》、《李雙雙》、《人歡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結婚》、《羅漢錢》、《祥林嫂》、《五姑娘》、《紅色娘子軍》等許多劇目。等。其中《花木蘭》、《穆桂英掛帥》、《唐知縣審誥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蓮》(《包青天》)、《朝陽溝》、《人歡馬叫》等均攝製成影片。

❿ 家鄉的豫劇作文(550字)

家鄉的豫劇
我的家鄉在河南省。豫劇是在明代末期傳入河南的,它是由山陝梆子結合可南的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
豫劇不單單是一個調,它還分為了四個流派;以開封為中心的唱法稱為「祥符調」;以洛陽為中心的唱法叫「豫西調」;以商丘為中心的唱法稱為「豫東調」;以豫東南沙河流域的唱法叫做「沙河調」。但是這三種唱腔的差異並不是很大,祥符調、豫東調和沙河調。豫西調的唱腔則比較平穩舒展,那三個調的音主要在「5------2」之間,而豫西調主要在「5-----1」之間,這和豫東調也有一些差異。
豫劇不但分為了4個流派,還分角色表演,分別是:四生、四旦、四花臉,俗稱「四生四旦四花臉,八個場面兩箱倌。」四生是大臉,二紅色臉,小生邊生;四旦是正旦、小旦、老旦、帥旦;四花臉是指黑頭、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正是因為男八女四,把四生四花臉叫做外八角,以男角為主的戲叫作「外八角戲」。
不光是這些,當你坐在演出場時,身臨其境時,你也會明白那些人的行為是對是錯,你也會明白那些人的眼淚為什麼像一串珠子般往下落,你也會明白他們身上的美好品質…….我想,那些演員們是在用心去演出,是用心去打動每一位在座的觀眾,用心去唱好每一首戲。我想戲曲界上的老名人如:馬金鳳、常香玉、崔蘭田、陳素真、申鳳梅……這些有名的豫劇演員,用他們的一顆心去打動觀眾。
豫劇,不光有自己的特色,它也像藏戲一樣一代一代師傳身授下去。

閱讀全文

與小學生作文豫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