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生鋼筆書法教學七步詩
小學生鋼筆書法教學七步詩,這個你可以在優酷視頻上搜索,應該有教程
❷ 《小學生古詩70首》七步詩的後面1首是什麼
出塞
唐代·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❸ 小學生一年級七步詩
七步詩
三國魏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專根生,相煎何太屬急?
❹ 《七步詩》全詩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是收錄在《小學生必背古詩詞》中,魏晉時期曹植所作的《七步詩》,跟許多成年人年少時所學的四句《七步詩》有所不同。日前,聶女士致電本報說:「我發現學校給孩子發的課外讀物中,《七步詩》怎麼變成了六句?」
六句《七步詩》 弄懵小學生
琪琪是小學二年級學生,以前能非常熟練地背出四句的《七步詩》,可是看到課本上寫著六句,不由發出疑問:「怎麼跟老師教的不一樣啊?」
「六句」版 源自標准原著
《小學生必背古詩詞》的版權人何先生接受采訪時說,教育部要求在該詩歌的出版編譯過程中原著原文不要刪節。依據現當代學者最新的研究成果,認為四句的《七步詩》屬於節選,不應採用。「我們策劃出版發行的《小學生必背古詩詞》是配套小學語文教學標準的,是嚴格按照教育部要求的。」
專家:應以六句詩為准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成復旺教授翻閱了有關文獻,並進行了詳細的解答:首先,《七步詩》的流傳本來就有兩個版本,後來經過學者的校勘,認為四句版本是漏掉了兩句,應以六句為可信。其次,對於是否需要加註說明,主要看編輯的思路。也許編輯認為給小學生看的書沒有必要加註。再有,就是詩歌中個別字句的出入,原因也很多。一種就是依據了不同版本,因為曹植的文集是根據保存下來的類書結集而成的,難免由於傳抄、記憶等人為因素產生差異;另外通假字的使用,例如「萁在釜下燃」一句中的「然」,就是由通假字改變而來。
成教授建議說:「讀者在學古詩詞時應找一個可信的底本,並依據前人的校注成果。」
❺ 《七步詩》原文
七步詩
兩漢: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譯文:
鍋里煮著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殘渣過濾過後,留下豆汁來做成羹。豆秸在鍋底下燃燒,豆子在鍋裡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來是同一條根上生長出來的,豆秸怎能這樣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注釋:
持:用來。
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狀食物。
漉:過濾。
菽(豉):豆。這句的意思是說把豆子的殘渣過濾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萁:豆類植物脫粒後剩下的莖。
釜:鍋。
燃:燃燒。
泣:小聲哭。
本:原本,本來。
煎:煎熬,這里指迫害。
何:何必。
(5)七步詩小學生擴展閱讀:
1、創作背景
黃初元年(220年)曹丕上位,稱帝為魏文帝。由於爭封太子這段經歷讓曹丕無法釋懷,在他稱帝後,他仍對曹植耿耿於懷,就想方設法要除掉他。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無法開脫,只好在極度悲憤中七步之內應聲成詩。
2、賞析
這首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曹丕殘害弟弟,表達了對曹丕的強烈不滿,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反映了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殘酷斗爭和詩人自身處境艱難,沉鬱憤激的思想感情。
前四句描述了燃萁煮豆這一日常生活現象,曹植以「豆」自喻,一個「泣」字充分表達了受害者的悲傷與痛苦。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過濾煮熟後發酵過的豆子,用以製成調味的汁液。
「萁」是指豆莖,曬干後用來作為柴火燒,萁燃燒而煮熟的正是與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緊,自相殘害,實有違天理,為常情所不容。詩人取譬之妙,用語之巧,而且在剎那間脫口而出,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後兩句筆鋒一轉,抒發了曹植內心的悲憤,這顯然是在質問曹丕:我與你本是同胞兄弟。為什麼要如此苦苦相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來已成為人們勸戒避免兄弟鬩牆、自相殘殺的普遍用語,說明此詩在人民中流傳極廣。
全詩以箕豆相煎為比喻控訴了曹丕對自己和其他眾兄弟的殘酷迫害,口吻委婉深沉,譏諷中有提醒和規勸,這一放面反映了曹植的聰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曹丕迫害手足的殘忍。
當然此詩的風格與曹植其它詩作不一致,因為是急就而成,所以談不上語言的錘煉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貼切而生動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贏得了千百年來讀者的欣賞。
❻ 有關七步詩
六句《七步詩》弄懵小學生
琪琪是小學二年級學生,以前能非常熟練地背出四句的《七步詩》,可是看到課本上寫著六句,不由發出疑問:「怎麼跟老師教的不一樣啊?」
「六句」版源自標准原著
《小學生必背古詩詞》的版權人何先生接受采訪時說,教育部要求在該詩歌的出版編譯過程中原著原文不要刪節。依據現當代學者最新的研究成果,認為四句的《七步詩》屬於節選,不應採用。「我們策劃出版發行的《小學生必背古詩詞》是配套小學語文教學標準的,是嚴格按照教育部要求的。」
專家:應以六句詩為准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成復旺教授翻閱了有關文獻,並進行了詳細的解答:首先,《七步詩》的流傳本來就有兩個版本,後來經過學者的校勘,認為四句版本是漏掉了兩句,應以六句為可信。其次,對於是否需要加註說明,主要看編輯的思路。也許編輯認為給小學生看的書沒有必要加註。再有,就是詩歌中個別字句的出入,原因也很多。一種就是依據了不同版本,因為曹植的文集是根據保存下來的類書結集而成的,難免由於傳抄、記憶等人為因素產生差異;另外通假字的使用,例如「萁在釜下燃」一句中的「然」,就是由通假字改變而來。
成教授建議說:「讀者在學古詩詞時應找一個可信的底本,並依據前人的校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