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生勿進,什麼是「性生活」
就是男女做愛啊!
2. 如何對小學生進行性教育
科學有效的性教育應從以下幾方面人手。
一、傳授科學的性知識,消除性神秘感
對學生進行性教育,把科學的性知識及時、准確地傳授給青少年學生,是解除性困惑、性神秘感的最為行之有效的方法。性教育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除了教育學生認識性器官,了解其構造、特徵和功能等方面的知識,對月經和遺精現象有科學的認識。除了性衛生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以正確的態度對待性,這是一種人格教育,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性心理。
二、樹立正確的性道德意識
首先,在向青少年學生傳授性知識的基礎上.幫助他們在心目中樹立起科學的性觀念。人的性不僅是一種自然現象,更是一種社會現象。
其次,要教育青少年學生在對待性問題上採取正確的態度。一方面,要正確對待男女之間的正常交往和友情;另一方面,要防止他們把性看得非常隨便,甚至認為這是時髦的表現。
再次,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健康的性道德觀念。向他們說明性的無節制行為是一種人性的倒退,做為現代青年,就要做一個真正的現代人、文明人。
三、要養成良好的性道德行為習慣
培養青少年具有良好的性道德行為習慣,一方面要靠他們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還要通過家庭的和學校的督促、教導。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順利地度過躁動的青春期,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四、建立穩定的性情感
青少年學生性情感發展的突出問題是自我控制力低、情感發展不穩定。這一時期產生的對異性愛戀的情感比較強烈。教師對此要備加關注,積極引導學生用理智控制盲目沖動,幫助學生順利度過這一時期,避免早戀給學習和生活帶來不良影響。處在青春期的學生,在與父母情感分離後,必然產生新的情感寄託。當強烈的自立意識與情感的依賴性發生矛盾時,特別需要同伴,尤其是異性同伴的友誼,以獲取情感的支持和理解,形成安全感。因此,教師要教育學生把握交往分寸,鍛煉他們的理智分析和冷靜控制能力;要教育學生把男女交往中的兩性關系建立在倫理道德上,讓他們自尊、自重,講究文明禮貌,具備人的尊嚴和自製力。
五、加強預防教育
青少年學生性慾念的強度是隨著外界刺激的增加和性體驗的積累而遞增的。隨著影視、書籍、刊物、網路中性愛描寫的增多,外界性刺激影響越來越強烈,加上此時他們自身的性發育,就會對性產生好奇的探究心理,這種心理特別易受外界影響而發生動盪。因此,必須做好對他們的性犯罪的預防教育。
第一,要防止性引誘,拒絕意境低下的小說、電影、電視、書刊、網站、淫穢錄像、影碟等。教師要在學生頭腦中築起一道自覺拒斥不良性刺激的思想屏障,幫助學生掌握鑒別行為優劣的標准,使他們自覺區分善惡美醜,主動抵制各種引誘的侵襲。
第二,防止性侵害。對於女生還要特別強調抵禦性侵害,教育她們樹立自尊、自重、自愛意識,使其有較強的自我保護能力,不致在不利的環境中向錯誤和迷亂妥協。為防止性侵害,教師還需要格外細心地觀察學生的言談、舉止、服裝、發型、情緒等方面的變化,發現苗頭要及時進行耐心說服引導。
當然,要想抓好中學生的青春期性教育,還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有機地結合起來,共同抵制社會的不良影響。要多點兒預見性,少點兒盲目性;破除性的神秘論,樹立性的科學觀;破除性的自由論,樹立性的嚴肅觀;破除性的無師自通論,樹立性的有師教育觀。熱情地關心、幫助和引導他們,使廣大青少年學生沿著健康的方向發展,成長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才。
3. 知道一老師和學生發生性關系去那裡投訴他。小學生
可以先告訴校長、再看校長如何處置這樣的老師,我相信校長不會置之不理,當然也可以先行報警。然後再開導那樣與老師發生性關系的同學。
4. 小學生身體心理在性方面的發育情況
小學生生長發育的一般規律和特點
生長發育的一般規律是指大多數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所表現的一般現象。盡管由於遺傳、環境、營養、體育鍛煉、疾病等因素可導致個體間的差異,但一般規律還是普遍存在的。我國將少年兒童生長發育過程作如下年齡分期:嬰兒期,從出生到1歲;幼兒前期,l~3歲;幼兒期(學前期),3~6或7歲;童年期(小學年齡期),6或7~11或12歲;青春發育期,約10~20歲。
一、生長發育是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小學生的生長發育,是從孕育生命的一個卵細胞開始由量變到質變的復雜過程,不僅是身高、體重的增加,而且全身各個器官也在逐漸分化,機能逐漸成熟。量變與質變雖各有一定的緩急階段,但兩者經常交替進行。例如由嬰兒到青春期過程中,消化系統的長度和胃的容積顯著增加,其結構和功能也逐漸完善。各種消化酶的含量增加,胃酸分泌增多,濃度升高,消化系統從只能容納少量流質食物逐漸達到能消化復雜的固體食物。又如大腦在逐漸增大、重量增加的過程中,其皮層記憶、思維、分析等功能也在發展,並且大腦在體積和重量長成以後,它的功能還在不斷發展、完善。
二、生長發育的不均衡性和程序性
人從小到大總是不斷地生長發育,既有連續性又有階段性。每一個階段都有其特點,區別於其他階段,同時每一個階段又彼此有規律地交替、銜接,盡管由於多種因素的作用,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按一個速度生長發育,但總的趨勢是一致的。
(一)第一個生長高峰期
由胎兒時期開始到出生後1歲,為第一個生長高峰期…以身高、體重為例,身高在孕中期(4~6個月)增長最快,三個月時間約增加27.5厘米,超過成熟胎兒身高的1/2;體重在孕末期(7~9個月)增加最快,三個月約增加2 250克,超過成熟胎兒體重的2/3。出生後的嬰兒雖然增長速度有所減慢,但在第一年內身高仍增加20~25厘米,為出生時身高(約50厘米)的酌1/2;體重增加6 000~7 000克,為出生時體重(約3 000克)的2倍。無論身高、體重,在出生後第一年,都是出生後增加最快的一年。第二年內身高增加約10厘米,體重增加約2 500~3 500克,是出生後增長速度較快的階段。此後增長速度顯著下降,身高每年增長約4~5厘米,體重每年約增加1 500~2 500克,直到10歲左右。
(二)第二個生長高峰期
女孩約10~12歲、男孩約12、14歲進人第二個生長高峰期,即青春發育期。這個時期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女孩生長發育的年齡一般比男孩早兩年左右。10歲以前,男女孩體態差異較小,男孩稍高於女孩。10歲以後女孩無論身高、體重等平均數都高於男孩,形成發育曲線上的第一次交叉;12歲左右男孩開始發育,約14歲男孩的身高、體重又超過了女孩;形成發育曲線上的第二次交叉。此後男孩各項指標的數值一直高於女孩,最終形成了男女在身高、體重等方面的顯著差別。
三、人體各部分生長發育的程序及規律
人體各部分生長發育雖不平衡,但卻依照程序遵循著一定的規律。比如在生長發育的兩次高峰期,身體各部分發育比例不同。第一次高峰期先長頭顱,後長四肢,特別是下肢後期增長較快,這就是頭尾發展規律。第二次高峰期頭顱增長不明顯,而是下肢發育迅速。
從7歲開始,人體的生長發育遵循向心律發展。其各部分發育的程序是:足—小腿—下肢—手—上肢,即自下而上,由四肢的遠端向軀干,所以稱「向心律」。從生物力學的理論分析其發展順序也是符合向心律的。人體活動及總負荷的大小次序是:足—小腿—大腿—手—臂—軀干—頭。按照形態和功能統一的法則,負荷量和強度最大的是下肢,依次是上肢和軀干,向心律恰好適應上述功能的需要。在整個生長發育過程中,人體各部分的比例,從胎兒時一個大的頭顱(約占身高1/2)、較長的軀乾和短小的下肢,發育成到成人時的較小的頭顱(約占身高l/8)、較短的軀乾和較長的下肢。從出生到成人的發育過程中,頭顱增長1倍,軀干增長2倍,上肢增長3倍,下肢增長4倍。
身體各系統的發育也是不均衡的。首先,人體出生後神經系統尤其是大腦最先發育,此後到成熟期在結構和機能上始終是發育和完善著。身體的其他系統如運動、呼吸、消化、泌尿等系統的發育則與身高、體重的發育相似,呈波浪式。淋巴系統的發育在十歲左右達到高峰,以後逐漸下降,這說明小學生在十歲左右已獲得了相當的免疫力。生殖系統的發育在嬰兒出生後的第一個十年內,幾乎沒有變化,而在青春發育期開始以後才迅速發育。此時性意識覺醒,性器官發育並趨於成熟,產生生殖細胞和分泌性激素,在性激素作用下出現第二性徵。
從以上可以看出,身體各部分及各系統發育時期雖有先後,但各系統的發育順序卻彼此相連,密切相關,總是前一階段的發育為後一階段打下基礎。
四、生長發育包括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
小學生的身體發育和心理發展是統一的,二者密不可分,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相輔相成。各系統的發育,尤其是神經系統的發育,為小學生的心理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而心理的正常發展也能保證和促進小學生身體的正常發育。某些生理上的缺陷可以引起小學生心理發展的不正常。例如斜視的學生如果不及時進行治療,常會受同學們的譏笑,由此會產生自卑感。小學生的情緒與他們的狀態有一定關系,一貫情緒正常的學生常常是挺著胸、抬著頭,坐、立、行的姿勢正確,精神振奮,動作敏捷,積極參加學校的各項活動,能很好地完成任務;相反,情緒長期低落的學生,往往外表也是病態的,彎腰,駝背,行動遲緩,精神萎靡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近年來國外研究表明,家庭破裂的子女和非婚生子女遭受虐待、歧視,影響了正常的生長發育,嚴重的可致身材矮小、骨齡落後、性發育遲緩,成為社會心理性侏儒。這可能是由於不良心理環境對中樞神經系統長期惡性刺激所導致的結果。
五、生長發育有長期加速的趨勢
生長發育長期加速趨勢指小學生的身高與過去數十年相比,有明顯增長。女孩月經初潮已逐漸提前,這種情況稱為生長發育上的加速度,而這種發育上的加速度是世界性的。19世紀以來,歐美學者從前後一二百年有關生長發育資料的對比中發現,工業發達國家的小學生,一代比一代增高。其中最突出的是女孩月經初潮年齡也明顯提前。生活條件優越者就更為明顯。研究表明,目前低年級小學生的平均身高較20世紀初增長5~10厘米;女孩月經初潮較一百年前提早3年。這種長期加速現象還表現在生長發育的其他方面,如頭圍、胸圍、臀圍、手長、足長等指標的增加。1978~1980年我國對小學生生長發育的調查表明,7~14歲年齡組平均每10年男孩增長2.3厘米,女孩增長2.1厘米。北京市1963~1964年和1979年~1980年兩次調查比較,16年間女孩月經初潮年齡提前了0.8歲。生長發育長期加速趨勢是整個人類機體在組織結構上的一種深刻變化。導致加速現象的因素很多,如良好的營養、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生活、體育運動的開展、各種傳染病的控制,以及群體衛生知識的普及等。盡管如此,但是這種加速趨勢不可能永遠繼續下去,必然會有一個極限。
5. 如何面對小學生的性心理
小孩子無非需要的就抄是別人的襲關心與照顧,不要和他們說太多深奧的話題,通過做事來提升或者改善他們的心理。比如幫助別人,集體玩耍,集體打掃衛生,互幫互助等。孩子只有在幫助他人的時候感受到自我的價值,當孩子說出」對不起「」謝謝「的時候那才是真正抵達心理的心理學。還有就是盡量不要讓孩子孤僻起來,多了解他想的,然後看看如何幫他。小學生都是很純潔的,但是與此同時他們的心理也和大人一樣復雜,需要一絲不苟,耐心傾聽的!
6. 小學生性啟蒙教育應該從多大開始比較合適,才能完全
不妥當,因為小學生正處於對兩性認知的懵懂期,而且對藝術鑒別能力有限。
7. 小學生社會性交往發展的特點有哪些
1、自我意識的發展
表現形式:
①自我認識,先認識自己身體的各個部分,然後知道自己的名字。對「我」字的掌握;。
②自我情感體驗,包括自尊,自信,自我價值感,成功感,自我效能感等等,比如3歲孩子對自己能力的認識和自信,常要求自己獨立干一些事情。
③自我控制與調節 。
④自我管理 。
2、社會認知的發展
表現形式:
對自我的認知,對社會關系的認知,對他人的認知,對社會環境和現象的認知,對性別角色、行為方式的認知,對社會規范的認知。
3、社會行為的發展
表現形式:
親社會行為,包括幫助、合作、共享、謙讓等行為。
攻擊性行為,包括言語和身體侵犯。
社會退縮行為,撒謊行為,嬉戲行為,告狀行為等等 。
這些社會行為不是割裂的,而是互相聯系的。
4、 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
表現形式:
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對陌生人的適應能力,對同伴交往的適應能力,獨立克服困難、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等 。
5、 社會情緒情感的發展
表現形式:
依戀感,同情心,責任感,羞愧感以及各種情緒的表達和控制。各種情緒包括高興、生氣、傷心等。
6、 道德品質的發展
表現形式:
道德認知,道德行為習慣和道德情感。
8. 我是小學生,異性朋友總和我上床,不會有事吧
只要你們直接沒有肌膚相親的話就不會有事的,就算有。你么還是小學生,身體發育沒有完全也不會出事的,不過你們玩耍歸玩耍,還是要相互小心點喲~~
9. 老師性情小學生
性格是指個人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和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人對客觀現實總有自己的態度,並以一定的形式表現在個體的行為之中,構成個體所特有的行為方式。如有的兒童,對學習認真,對小朋友友好,有的兒童學習馬虎,和同學常鬧小矛盾等等,都是各自待事物及其行為方式上表現出的行為特徵。性格是人的個性中的核心成分,性格特徵是穩定的、經常性的特徵,不是偶然性的,情景性的表現。
一、小學生性格發展的特點
1.小學生性格發展的一般特點
兒童的性格是在遺傳素質的基礎上,在社會環境的影響和熏陶下長期塑造而成的。性格的形成有一個發展過程,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性格發展表現出不同的特點。我國心理學家對兒童青少年的性格發展與教育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小學生的性格發展水平是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升高的。但其發展速率表現出不平衡、不等速的特點。小學二年級至四年級發展較慢,表現為發展的穩定時期。四年級至六年級發展較快,表現為快速發展時期。這主要是因為小學生高年級兒童已完全適應了學校里以學習活動為主的生活,集體活動范圍逐步擴大,同伴交往日益增加,教師、集體、同伴對兒童的性格越來越產生直接影響,使兒童的性格特點日益豐富和發展起來。到小學六年級,兒童開始步入青春期,青春期身心的巨變又將對兒童的性格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因此,小學生的性格發展中,小學高年級是性格發展的關鍵期。
2.小學生性格發展的具體特點
劉明(1990)等人的研究發現,小學生的情緒特徵不斷發展,並在高年級出現高峰,這主要是由於在這個時期,情緒的強度和持久性發展很快;整個小學時期,小學生性格意志特徵的發展曲線是平直的,差異均不顯著;小學生性格的理智特徵的總體發展趨勢是二年級到四年級呈穩定發展,四年級到五年級呈迅速發展。
我國研究者對小學生的性格進行了測驗研究,結果表明,在好奇心這一性格特徵上,二、四、五年級相互間的均數比較差異都非常顯著,說明各年級學生的好奇心發展迅速。進取心這一性格特徵在二年級發展迅速,進入四年級後則發展緩慢,但較之二年級有很大的進步。但三個年級在獨立性上的差異不顯著,說明現在的小學生在獨立性上發展不夠,依賴依然極其嚴重,家長、老師應注意從小培養小學生的獨立性。研究還發現,學習成績好的同學具有強烈的獨立性、好奇心和進取心的性格特徵。因此,要提高學生的成績,培養他們的獨立性,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進取心是不可缺少的,此外,男、女學生的獨立性、好奇心未表現出差異,但在進取心上,女生勝於男生。這可能是小學生男生學習成績不如女生的原因之一,教師應注意到對男生進取心的激發和培養。
二、小學生性格的培養
1.認知教育:認識決定著行為的態度,是行為的指導。在小學生的性格教育中,要豐富學生的知識,開發學生的智力,提高認識能力、以知育性。具體教育中,在傳授學生課本知識的同時,給學生一定的人生觀知識,面對現實的人際知識,使學生了解、領悟,提高學生的實際能力;引導學生多看課外書籍,如閱讀文學,通過優秀文學作品中主人公正面形象的性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自身;閱讀歷史書籍,以史為鑒、閱讀名人傳記,切身體會偉大人物的成長過程,影響心靈等等。
2.實踐教育: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性格。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組織社會實踐活動,如參觀、訪問、聽報告會,參加夏令營、冬令營等活動;開展文學藝術活動,如書法、音樂、繪畫、舞蹈等等;舉行體育競賽活動、進行社會公益勞動、校園建設勞動,鼓勵多做家務等等,在活動之中,發展學生的良好性格,矯正不良性格特徵。在教育中,要針對小學生特點,採用榜樣示範、情景暗示等方法,多用鼓勵、表揚來強化兒童的良好行為傾向,反復訓練,養成良好習慣。
3.班級教育:班級是學生進行集體活動的基本地場所,是與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息息相關的微觀環境。班集體的教育力量具有班主任和任課老師無法替代的作用,因為班集體是學生自己的組織,他們是集體的主人,在集體中學會自己管理自己,在與他人的的交往、比較和評價他人過程中,學會認識和評價自己,從而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班集體為學生的性格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情境。在教育中,教師要注意通過形成正確的集體輿論和良好的班風來培養學生的性格,要注意運用少先隊的教育活動來培養學生性格,同時班主任要注意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如鼓勵兒童的友愛、互助,形成積極的人際交流,改變那些地位較低的學生的地位,讓他們擔任一定的職務等,使小學生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自我價值感,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上進的力量和信心,在積極愉快的開放的班級氛圍中發展性格。
隨著年齡和見識的增長,他們已不再完全依靠教師的評價來估計自己,而是能夠把自己與別人的行為加以對照,獨立地作出評價;他們逐步學會了用道德觀點和社會准則來評價別人和自己的行為,盡管他們運用的准則一般還常是很具體的,他們的評價卻變得越來越全面,能夠同時看到正面和反面、優點與不足。另外,隨著個性的發展,小學生的個性性格特徵也不斷增強,性格對他們行為的影響越來越大。
10. 我是一名小學生,卻對性方面無窮的嚮往,我該怎麼辦
問問你爸爸媽媽
在這樣下去對你的讀書成長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