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年級小學左右眼標准視力是多少
6歲兒童的正常視力制接近1.0而1.0視力是標准正常視力,到20歲左右,眼球發育完全,視力可達到1.0~1.5左右。
新生兒的眼球外觀幾乎是正圓形的,眼球晶狀體和睫狀肌的調節能力較差,平行光線通過屈光系統後成像落在視網膜之後,好表現為遠視眼。大約6歲以後,兒童的視力發育趨向完善,逐漸從遠視眼向正視眼發展。這個過程稱眼的正視化過程。
(1)小學生對數擴展閱讀:
標準的視力檢查包括遠視力和近視力兩方面:
1、檢查遠視力:我國通常用國際標准視力表和我國繆天容創立的對數視力表。檢查時,被檢者坐在距視力表5m的地方,國際標准視力表1.0或對數視力表5.0與被檢眼在同一水平,雙眼分別檢查,先右後左,從上而下。
受檢者迅速說出視標缺口方向,把說對的最小視標一行的字型大小記¼下來。正常人的視力為1.0或5.0.當視力低於0.1時,可逐步走近視力表,按0.1×d/5算出(d為被檢者看清該行時距視力表的距離)其視力。
2、檢查近視力:我國通常用Jaeger氏近視力表和我國徐廣第設計的E字標准近視力表。視力表應放在光線充足的地方,或用日光燈照明。正常人在正常光線下距離30cm能看清楚第10行為1.0。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視力
『貳』 小學生對數的起源的感想
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的時候,當時在自然科學領域(特別是天文學)的發展上經常遇到大量精密而又龐大的數值計算,於是數學家們為了尋求化簡的計算方法而發明了對數.
德國的史提非(1487-1567)在1544年所著的《整數算術》中,寫出了兩個數列,左邊是等比數列(叫原數),右邊是一個等差數列(叫原數的代表,或稱指數,德文是Exponent ,有代表之意).
欲求左邊任兩數的積(商),只要先求出其代表(指數)的和(差),然後再把這個和(差)對向左邊的一個原數,則此原數即為所求之積(商),可惜史提非並未作進一步探索,沒有引入對數的概念.
納皮爾對數值計算頗有研究.他所製造的「納皮爾算籌」,化簡了乘除法運算,其原理就是用加減來代替乘除法.他發明對數的動機是為尋求球面三角計算的簡便方法,他依據一種非常獨等的與質點運動有關的設想構造出所謂對數方法,其核心思想表現為算術數列與幾何數列之間的聯系.在他的1619年發表《奇妙的對數表的描述》中闡明了對數原理,後人稱為 納皮爾對數,記為Nap.㏒x,它與自然對數的關系為
Nap.㏒x=10㏑(107/x)
由此可知,納皮爾對數既不是自然對數,也不是常用對數,與現今的對數有一定的距離.
瑞士的彪奇(1552-1632)也獨立地發現了對數,可能比納皮爾較早,但發表較遲(1620).
英國的布里格斯在1624年創造了常用對數.
1619年,倫敦斯彼得所著的《新對數》使對數與自然對數更接近(以e=2.71828...為底).
對數的發明為當時社會的發展起了重要的影響,簡化了行星軌道運算問題.正如科學家伽利略(1564-1642)說:「給我時間,空間和對數,我可以創造出一個宇宙」.又如十八世紀數學家拉普拉斯( 1749-1827)亦提到:「對數用縮短計算的時間來使天文學家的壽命加倍」.
最早傳入我國的對數著作是《比例與對數》,它是由波蘭的穆尼斯(1611-1656)和我國的薛鳳祚在17世紀中葉合 編而成的.當時在lg2=0.3010中,2叫「真數」,0.3010叫做「假數」,真數與假數對列成表,故稱對數表.後來改用 「假數」為「對數」.
我國清代的數學家戴煦(1805-1860)發展了多種求對數的捷法,著有《對數簡法》(1845)、《續對數簡法》(1846)等.1854年,英國的數學家艾約瑟(1825-1905) 看到這些著作後,大為嘆服.
當今中學數學教科書是先講「指數」,後以反函數形式引出「對數」的概念.但在歷史上,恰恰相反,對數概念不是來自指數,因為當時尚無分指數及無理指數的明確概念.布里格斯曾向納皮爾提出用冪指數表示對數的建議.1742年 ,J.威廉(1675-1749)在給G.威廉的《對數表》所寫的前言中作出指數可定義對數.而歐拉在他的名著《無窮小 分析尋論》(1748)中明確提出對數函數是指數函數的逆函數,和現在教科書中的提法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