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生讀後感要怎麼寫
從讀學生博文中,我看到好多孩子在這個寒假都有寫「讀後感」的作業。閱讀了多篇以後,我從中發現了一些問題:
1. 有讀無感。
「讀後感」,就是不但寫出自己所閱讀的內容,還要把自己從閱讀中所感受到的表達出來。有個別孩子在寫讀後感時,只是介紹了自己閱讀的大致內容,而感受則隻字未提。
2. 讀、感分離
一個人的閱讀感受從哪裡來?當然是從閱讀中來。也就是你閱讀了什麼,由此產生了什麼感受。有的孩子寫了大量的閱讀內容,而感受是從其中很少一部分閱讀內容中得來;還有的孩子在寫讀後感時,「感」的內容與所閱讀的內容無關或關系不大。
3. 重讀輕感
在瀏覽學生的博文時,我發現很多孩子在寫讀後感時都是先詳細敘述書(文章)的主要內容,最後一段用較少筆墨寫自己從中明白的道理。我認為,像這種情況,屬於重「讀」輕「感」。
寫讀後感,如果把重點放在「讀」上,就成了好書介紹了。所以我認為重點應該放在「感」上,而「讀」只是「感」的一個誘因或者說是酵母。只有這個「誘因」或「酵母」與讀者的思想、情感、體驗、經歷或者想像等發生共鳴的時候,才能產生感受,否則,「讀書」只能說是看文字。
那麼小學生怎樣才能寫好讀後感呢?我認為:
一 抓准「感點」
「感點」是我們閱讀文章時感受最深的地方。一般情況下,「感點」應與原文主旨相符,但是我們也可以從所閱讀文章中找出重點句子談感受。每當讀完一篇文章、一個章節或一本書時,就要合上書本認真想一想,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是明白了一個道理還是被書中人物的品質、精神所感動、或者是作者的寫法給你寫作上的啟示?如果你沒有一點感受,那麼就應該是沒有讀進去或者沒讀明白,不妨再讀一遍,直至有感受為止。也許你的感受有多方面,可以抓住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點進行闡述,也可以列條目逐一介紹。
我在寫《生於天空》一書的讀後感時,就採用了「列條目」這種寫法。
二 略寫文章內容
寫讀後感,不要花大量的筆墨寫你讀到的內容,只把與你讀書感受相關的內容概括寫出來就行了,其它一概不要。
如:博友「地下工作者」的「讀《魯濱遜漂流記》有感」一文中這樣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紅色部分為主要內容):
前不久,我讀了英國作家丹尼●笛福著的《魯濱遜漂流記》這本書。我被魯濱遜●克魯索這個孤獨而頑強的冒險者的堅毅性格和英雄本色所深深地吸引了,不禁有感而發。
故事主要說了魯濱遜●克魯索捨去了安逸、舒適的家庭,私自出海航行。有一次,漂到了一個荒無人煙的海島上,但他憑著自己的生存技能和堅強意志,度過了荒島28年的孤獨時光。
三 詳寫讀書感受
寫讀書感受時可以直接描述,還可以通過聯想的方法來表達。也就是讀著文章的內容,可以聯想到名言警句、自己的經歷、名人故事、生活中的類似現象或者從媒體上看到的有關報道等等,這些都屬於讀書感受。需要提醒的是,這種聯想一定要根植與「閱讀」,否則聯想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這是博友「智慧寶石」寫《傻娘的愛》一書的讀後感時的片段:
讀完《母親的眼淚》,我就想起我的母親。(聯想到自己的母親)每次下班後,還操心放學的兒子有沒有吃飯?然後火速沖向家裡去廚房做飯。當我回來時,香噴噴的飯菜已經端在我的面前,吃完飯後,她又開始家庭工作了。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聯想到名言警句)這一句古詩最可以表現母愛的偉大,每位母親都是如此平凡,又如此偉大!一如文中的傻娘。
父母對子女的愛,大多表現在點點滴滴的小事上,平平淡淡是愛,轟轟烈烈也是愛!
這些點點滴滴的愛,積累起來,就是一生最珍貴的財富!(直接表達讀書感受)
四 巧用表達
從學生的博文中,我看到大部分孩子都採取了先寫文章的主要內容再寫感受的寫法,這屬於「先讀後感」。還有一種寫讀後感的方法,就是「邊讀邊感」,也就是邊寫讀到的內容,邊寫感受,也叫做「夾敘夾議」。
下面依然以「地下工作者」的「讀《魯濱遜漂流記》有感」為例:
黑色的字是作者讀到的內容,紅色的字是作者的感受。
被困荒島的魯濱遜在島上做了一個「日歷」,並且每天寫日記。這正是他不屈不撓的意志的表現。他這樣做,是想證明自己還活著,且活得明白,並沒有在時間的長河中消失,沒有因為漂落到荒島上而失去蹤跡。表現出了他堅強的意志,也反映出了他是一個不屈不撓,渴望生活,勇於面對現實的人。
在荒島上他用勤勞創造了生活,創就了人生。沒有房子,他自己搭建;沒有食物,他嘗試著打獵,種穀子,馴養山羊,曬野葡萄乾;他還摸索著做桌椅,做陶器,用圍巾篩面做麵包。面對人生困境,魯濱遜的所作所為,顯示了一個硬漢子的堅毅性格和英雄本色。從中可以看出,他不是一個隨遇而安,消極待命的人,而是一個意志品質極堅強,生存信念極執著的人,並且務實肯干,情於創作。正是他的這些精神品質,才使他把握住了生存機會,創造了物質條件。
身處困境的魯濱遜用筆記的方式把自己所經歷的一些事情用「借方」和「貸方」的格式把他的幸與不幸公正地記下了。從這件事可以看出,魯濱遜在鼓勵鼓勵自己不氣餒,對於各種消極的事情也能感受到極積的一面。是啊!在不幸的處境中,我們也要學習他善於把事情的好處和壞處對照起來看,從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讀了《魯濱遜漂流記》後,我受到巨大的震撼,得到了極大的啟示:一個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觀失望,而要努力看到積極的因素,從而改變自己被動的局面。(這本書給作者的總體感受)
運用這種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有一條主線,否則就容易導致中心分散。本文,作者感受到的是魯濱遜的堅強。初學者建議採用「先讀後感」的方法進行寫作。
再者,寫讀後感的開頭不一定都遵從「我讀了×××書,這本書主要講的是×××」的模式,有時,一種新穎的開頭方法更能調動起讀者的閱讀期待。
仍以博友「智慧寶石」寫《傻娘的愛》一書的讀後感時這樣開頭:
當我們困難時,誰會第一個出現在我們面前?當我們傷心時,誰會第一個出現在我們面前?當我們成功時,誰又會第一個出現在我們面前?那就自己的——母親!
寫作有法,但寫無定法。只要能做到抓准感點、略寫文章內容、詳寫讀書感受,再加上新穎的表達方法,就一定能寫出高質量的讀後感。
② 小學生讀後感應該怎麼寫
讀後感,就是讀了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或讀了一段話,或讀了幾句名言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讀後的基礎上發感想。
讀後感的重點「讀」,是指在文章開頭交代讀了何人何文,有何感發點;「感」,是在「讀」的基礎上,通過聯想談自己的感受。寫讀後感,一般採用兩種形式:一是邊述讀(交代所讀內容)邊發感;二是先述讀後發感。《中學生優秀作文評選》(後簡稱《中評》)一書中所選四篇讀後感,《〈珍惜今天〉讀後感》,採用的是邊述讀邊發感的形式,其餘三篇均採用先述讀後發感的形式。原則上講,先述讀後發感的形式比較好把握,適合初學寫讀後感的同學選用。
第一,要研讀原文。只有研讀好原文,才能對原文的內容主旨有較深刻、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才能從中有所感悟。這是寫好讀後感的基礎。例《中評》一書中《讀〈高尚的白楊樹〉有感》一文,作者正是研讀了《高尚的白楊樹》這篇文章才抓住和理解了「文中闡明了為什麼每行排頭和排尾的白楊樹比中間靠緊排列的白楊樹都矮一些的道理」,進而悟出了「處在同樣環境和同樣條件里,必須加強競爭意識,積極奮進,努力向上,才能取得超越同類的成績和收獲」的感發點,這就為寫好這篇讀後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確立感發點。既是文章的理論基礎或中心論點,又是寫文章的「入手處」,千萬馬虎不得。選好了這一「入手處」,文章寫起來就會象打開閘門的水,一瀉而出,使文章一氣呵成,前後貫通。不僅感動自己,也能感動別人。否則,會在文章一開頭就給自己人為地設立障礙,使文章不能順暢表達。一篇文,一本書,一部影視片,一出戲劇,內容有簡有繁,線索有多有少,人物有主有次,觀點有深有淺,寫讀後感不可能面面俱到。那麼,怎樣確立感發點呢?方法很簡單。我們研讀某篇作品後,必然會受到啟發,有所感悟,而我們受啟發最大、感悟最深的那一點(或幾點),就可以確立為「感發點」。例如: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感發點往往是人物最突出的精神、品德等特點、最有價值的言論行動。例《中評》一書中《不忘國恥,為21世紀中華民族的騰飛而奮斗……電影〈七.七盧溝橋事變〉觀後感》這篇文章,我軍將士「奮起反擊,與敵人展開殊死搏鬥」的精神,就是從人物上所確立的感發點。寫事為主的記敘文,感發點往往是事件中所包含的意義、所反映的某種問題或普遍性的規律。議論文的感發點,一般是文章的中心論點或分論點。《中評》一書中《主旋律----讀高爾基一段話的中心作為感發點的。其他文體感發點的確立的與此大同小異,不一一贅述。
第三,述讀與發感。述讀,包括所讀文章的出處、篇名及作者的交代,用簡潔的話概括有關文章內容和總體感受,也可提出明確的感發點,也有開頭交代一下所讀作品寫作背景的。目的是使讀者明白這篇讀後感的由來,要發什麼感。這些交代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就會讓讀者不明白你的「感」由何而發。《中評》一書所選的四篇讀(觀)後感,在這點上處理的很好。而《主旋律-----讀高爾基的一段話有感》在這一點處理的很好。而《主旋律----讀高爾基的一段話有感》一文,盡管文章的主體部分闡述的道理很深刻,但開頭沒有必要的述讀,是一點缺陷。發感,是在述讀和感發點的基礎上,展開聯想與引申,聯系實際進行發揮,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聯想與引申的原則是,要圍繞感發點,要與原文材料有密切的聯系。對聯系的內容和實際還要進行必要的分析、議論或抒情,這樣「感」才會深刻。這也是展開讀後感主體部分最主要的方法。例《中評》一書中《讀〈高尚的白楊樹〉有感》一文,作者聯想到校園學習有競爭、民族國家之間有競爭等。充實了文章的主體內容,擴大了文章的含量,使所「感」深刻而有說服力。另外,在論證感發點的過程中,要注意把兩種論據緊密結合起來,一是所讀原文的材料,二是從現實中聯想引申到的材料,缺一不可,而且應自然融和。
第四、讀後感的結尾,結尾可概括中心,總結全文,或提出問題,發表看法,發人深思。「文無定則」。內容決定形式。根據不同類型的讀後感可採用不同的結尾形式。
第五、寫讀後感常見的毛病。
1、述讀原文多,「無感或感少」,喧賓奪主。有的同學寫讀後感,主體部分完全是復述原文的情節,或加進幾句不痛不癢的評述。這些都違反讀後的最基本要求。
2、平述原文多,無「感」而發,牽強附會。這類文章混淆了讀後感與文學評論的界限,把無關緊要的內容勉強地扯在一起。也是有些同學最易犯
③ 小學生讀後感大全,小學生讀後感怎麼寫,小學生讀後感範文
《海鷗喬納森》一捧起這本書,書中那一個個動人的情節就吸引住了我,令我愛不釋手,彷彿被引入了故事之中,體會著書中人物的喜怒哀樂。
書中所描述的海鷗喬納森從小就不甘在海面上低低盤旋,以覓食自保的傳統生活,於是就產生了一個夢想,要飛上高高的天空,體會自由飛翔的快樂。但是由於族群受到傳統觀念限制,便以冒犯祖先尊嚴的名義,嚴禁喬納森學習高空飛翔,甚至將它驅逐到遠崖。就是在那裡喬納森結識了它的導師,來到了「天堂」,拜師學藝。通過它刻苦地訓練,進步神速。光陰荏苒,喬納森決定回到「世俗」中教其他的海鷗飛翔的真諦。後來它回到族群中收了同樣愛飛翔的徒弟,等到徒弟成了老師時,它便離開,去了另外的世界……
「我只是想知道我在空中能做什麼」?文中的喬納森面臨的選擇是:慵懶地生活下去還是冒險執著地追求自己的夢想,而它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後者。它不顧父母的反對,族群的排斥,在幾次想要放棄時卻又一次次地燃燒起心中的信念,並不斷的學習,到達飛翔的巔峰。這讓我想到了前美國總統林肯,1832年時他失業了,當在他決心當政治家、州議員時,他又競選失敗;又一個打擊是他開辦的公司不到一年就倒閉了,而他也不得不為自己公司欠下的債務奔波勞苦。接著他沒又一次嘗試競選議員,這一次他成功了。可後來他訂婚不久的未婚妻突然去世,而他再次競選也失敗了,在經歷了未婚妻去世,競選失敗這一系列打擊後,林肯那不服輸,執著堅毅的性格令他又一次次地嘗試,他嘗試了11次,只成功了兩次,就是這僅有的兩次成功,使他在1860年當選為美國的總統,成為自己生活的主宰。
沒有人能在成功的路上一帆風順,想干成一件事,想實現自己的夢想,只有像喬納森、林肯那樣,鍥而不舍,不斷地追求,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
讓我們懷揣飛翔的夢想,一起展翅!
④ 小學生讀後感格式範文
範文
讀《皇帝的新裝》有感
今天我讀了《皇帝的新裝》這篇故事,他來自小朋友耳熟能詳的《格林童話》.
這篇文章講了皇帝愛穿新衣服.一天來了兩個騙子,自稱織出的衣服不但漂亮,而且能看出哪些大臣是苯或不
稱職.為了表示自己聰明,稱職大臣都裝做看見了.皇帝給了騙子好處,穿上』衣服』出去了.百姓都誇耀皇帝的
新衣,一個孩子的一句話讓皇帝明白自己被騙了. 讀完這篇童話,我不禁問自己,作為一國之君怎麼會被騙呢
? 毫無疑問全是因為虛榮心,全天下的百姓.大臣甚至皇帝都心甘情願地被別人騙,也心安理得地騙別人.騙子
之所以得逞,是因為他們看清了人們心中的弱點---甘願被別人利用,為的只是滿足他們可憐的虛榮心. 實際上
虛榮心是與生俱來的,但是孩子的心是單純的,隨著長大虛榮心也會越來越深.讀了童話後,我想提醒人們:保持
一顆真誠的心.不要為了虛榮.放棄那顆真誠的心. 想想自己其實也這樣.看見別人拿出很貴的溜溜球玩真羨慕
,怕爸爸媽媽不同意買,只能看著人家玩,可真正買了又覺得別人的更好,總覺得永遠滿足不了自己的虛榮心.
當我讀完文章後,我明白了虛榮心是永遠不可能滿足的,要學會控制自己的虛榮心,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從今天
起我要做一個知足的人.
讀《釣魚的啟示》
讀完《釣魚的啟示》這篇課文之後,心裡久久不能平靜。課文主
要講述了作者和父親在小島上釣魚,在離鱸魚捕撈的時間僅剩兩個小時的時間,作者釣到了一條又漂亮、又
肥美的大鱸魚,他又興奮、又得意。可父親看了看時間,豪無商量地讓「我」把鱸魚放回湖裡去。「我」只好依依
不舍地跟大鱸魚道別。但是,這件事使「我」受益匪淺,因為這是一份金錢買不到的人生財富。這篇課文讓我想
起了一件事。那次,因為一個男孩在學校走廊上玩耍,在進行跳遠的動作時,口袋裡突然跑出五元錢,他還沒有
發現,就上課了。我撿起五元錢,得意地想著,這五元錢,對於我來說可不少啊!我可以用它買五十根棒棒糖或
是五十支鉛筆,我的文具盒就都要塞滿了!可是我又想,用這五元錢,我會很快樂嗎?不知什麼力量鼓勵著我,讓
我迅速地把錢還給那個男孩。雖然我再也沒有見過那個男孩,也沒有得到一句表揚,可我,為自己的所做所為感到
自豪。現在的社會五彩斑斕,令人眼花繚亂。只要剋制自己,就不會被物質財富所誘惑。要從小受到嚴格的訓練,
才能獲得道德實踐的勇氣和力量。
⑤ 小學生讀後感怎麼寫步驟
什麼是讀後感?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後,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後感」。讀後感怎麼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如下:(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後脫節。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寫讀後感應注意以下問題:一是要重視「讀」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准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二是要准確選擇感受點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矇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鑽;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一篇讀後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
⑥ 小學生讀後感怎麼寫及讀後感範文
一、什麼是讀後感?
讀完一本書,一篇文章或看完一部電視劇,聽完一首歌以後,它們的全部或其中的一部分內容會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讓你感動,而且也讓你想到很多很多自己聽到的、看到的、經歷過的事情。 閱讀時,往往會由此及彼地聯想到生活中的許多人和事,從而產生頗多感觸、聯想和體會,這就是讀後的感覺,記錄下這些感受的文章就是讀後感。
二、怎樣選書目?
選擇你感興趣的書文,有人喜歡選能從中明白一個道理或學到文中人物的精神的文章; 有人喜歡選寫景狀物的。哪些文章比較適合小學生寫讀後感呢?我認為選擇寓言故事、童話故事、富有哲理的文章比較好。因為這一類的文章都寓意深刻,含有很深的教育意義,說明的道理就藏在文章中,很容易提煉出中心。
三、怎樣定標題?
讀後感的標題一般有正、副兩個。正標題寫明觀點,副標題寫讀的什麼書。 讀後感可簡單歸納為三段法。 第一部分、由讀而引出感。
這一部分就象一個帽子或引子一樣,交待清楚讀了什麼書,有什麼感想。這一部分一般來說要簡明扼要、開門見出,不要繞圈子。只要概括性說出感受就可以了。
第二部分、具體的感受過程。
我們讀書看報看電影是視劇等都有一個過程,而我們的感受也是在這個過程中一點一點接受的。這第二部分就是要說這個過程。
寫法應採用邊敘邊議的方法,敘就是敘述所看的書報電影電視劇的感人的情節,議就是抒發我們的感受。要有層次有順序把感一步一步推向頂點。敘述是簡述,抓住要點,不要照抄原文。議論要真實得體,這樣才能感人。這其實就是議論文的論述部分。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實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
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導我們的實際行動,要不感就沒有意義了。這一部分就是要把感受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把感受落到實處。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同書報電影電視劇感動自己的人或事比較,找出差別,提出改進的方法或建議。這其實就是議論文的結論部分。
介紹主要內容時只要把文章的起因、經過、結果敘述清楚,抓住文章所說明的道理來介紹就可以了。但在寫感受時,就應該針對文章所說明的道理寫出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實例;也可以針對文章的一句或幾句重點的話來寫自己的感受;還可以根據文章中某些含義深刻的句子,來寫出自己的想法。建議大家寫讀後感時可以盡量用上一些名人名言、諺語、成語或名人成功的經歷,這樣會使你的文章內容更豐富,更具說服力。要結合自己的感想,事情(最好是自己和他人的各一件)再加聯想。
提醒大家注意一種常見的問題:有些同學選的文章不適合寫讀後感,讀完後因為沒有太多的感受可寫,為了湊字數就把內容介紹得非常詳細。因此,事先一定要先選好文章。
讀後感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文體,如果給它歸類的話,大體應分在議論文中。對於小學生來說,議論文太難了不必撐握,讀後感比議論文要簡單的多。讀後感就是在你讀了一本書或一篇文章後,寫出你的感受來。
⑦ 一年級小學生的讀後感怎麼寫
讀後感的寫作方法
一、 認識讀後感
讀完一篇文章或看完一部電視劇以後,全篇文章或其中的一部分內容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讓你感動,而且也讓你想到很多很多自己聽到的、看到的、經歷過的事情。
二、怎樣選書目
選擇你感興趣的書籍,尤其是選能從中明白一個道理或學到文中人物的精神的文章。(選寫人、寫事的文章最好)
三、通常寫法:
(1) 引用法:引用歌謠、名言。
(2) 舉例子的方法: 可舉古代事例、近現代事例,可舉身邊聽說過的、自己經歷的事情,只要事例所表達的中心與文章的中心一致即可。
可舉正例和反例,正例的作用是讓中心更明確,證明這個道理是正確的,這種品質是值得學習的。
四、結構安排:
第一段:寫清讀書的時間、書名和總的感受。(我受益匪淺。 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段:用三五句話概括中心思想。(先寫主要內容再寫講明的道理或人物的品質)
第三段:舉由這一道理或品質想到的正面事例(古代、現代、身邊的事例自己的事例)
第四段:舉由這一道理或品質想到的反面事例(古代、現代、身邊、自己的事例)。
第五段:發出號召、倡議。
正反事例,不要同是古代或同是現代的,最好有層次感,比如舉雷鋒的為人民服務,再舉自己的自私。
⑧ 小學生讀後感,觀後感作文怎麼寫
讀後感
一、讀後感的概念
讀後感的概念有兩重含義:一是真實的、不受任何約束的讀後感,二是一種作文的體裁,考試時要接受各種條件的約束。下面這篇讀後感,就接近於第一種讀後 感。寫這種讀後感,主要是給自己看的,一定要真實,有什麼感想(當然感想應當有意義,值得一寫)就寫什麼感想,與心得筆記不同,它要展開來寫,盡量像一篇 文章,盡量寫得生動、實在、深刻。一般應當寫清楚讀了什麼,有什麼感想,聯想到了什麼,對自己有什麼作用等。它不追求文體、格式框框,寫起來也可長可短。
二、讀後感的寫法
寫讀後感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讀出所讀書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開來寫的基礎、中心和出發點,這個問題我們已經在上一講里說過了,這里就不多講 了。其次,寫讀後感,有它一定的規矩,有的書上把它歸納為「引、議、聯、結」,四個字,想公式一樣。對於這些規矩我們不可以不學,考試時只要內容有創意, 套用這種公式未嘗不可;但我們也不要受其所限,寫成千篇一律的「八股文」,也可嘗試在結構上有自己的創意,有自己的個性。但不管怎樣,讀後感也離不開 「讀」——對原文的引述、概括、評價等等,離不開「感」——自己的感想。只要把這兩個字表達好了,就是好的讀後感。
三、寫讀後感的基本技巧
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後,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後感」。
讀後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 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 「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後脫節。
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⑨ 小學生讀後感應該怎麼寫
讀後感就是讀了一本書,一篇文章,一段話,或幾句名言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
讀後感的格式(簡單的說):
第一段把書中主要內容,加以概括,作者寫了什麼,想表達什麼。
第二段選擇一個比較重要的點,也可以是自己認為重要的地方,用自己的話加以表達,我覺得哪哪哪比較好,我有什麼樣的看法。
第三段聯系實際生活,把書里的和生活中的結合起來,抒發下真情實感,生活中怎麼怎麼樣,我覺得怎麼怎麼樣,我學到了什麼。
做到以上3點,那麼這篇讀後感基本就出來了當然不一定就三段中間可以自己分,詳略得當就好但是結構層次一定要鮮明,讀和感結合,重點在「感」上。
小學生讀後感示範
最近我看了《三國演義》。
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後,東漢政府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
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後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群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後也被呂布所殺。
群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後,中原諸侯群龍無首,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
小學讀後感怎麼寫?
一、仔細閱讀原文,認真領會文章精神是寫好讀後感的前提。
「感」是從讀中產生的,不認真讀,就不能深刻領會原文的精神實質,就不能把自己的感想激發出來。如果對原文都沒讀懂,那也就不可能寫出有價值的感想來。
怎麼讀呢?要邊讀邊想,邊讀邊記。哪些地方使你激動不已,哪些地方使你感慨萬千都不要放過去。要反復讀,邊讀邊體會文章的實質,聯系自己生活的實踐,加以對照、比較,同時要在原作上作上記號,如圈、點、劃,或在空白處寫上簡略的看法等,以便讀後好查找重點之處。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
看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開雜貨鋪一樣,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腦地寫上去,什麼都有一點,什麼也不深不透,重點部分也像蜻蜓點水一樣一擦而過,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寫感受前要認真思考、分析,對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煉,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寫。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寫,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情節、一個人物、一句閃光的語言來寫,最好是突出一點,深入挖掘,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總之,感受越深,表達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後感的重要內容。
寫讀後感的重點應是聯系實際發表感想。我們所說的聯系實際范圍很廣泛,可以聯系個人實際,也可以聯系社會實際,可以是歷史教訓,也可以是當前形勢,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級或家庭狀況,但最主要的是無論怎樣聯系都要突出時代精神,要有較強的時代感。
四、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讀後感是議論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用切身體會,實踐經驗和生動的事例來闡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讀後感中既要寫「讀」,又要寫「感」,既要敘述,又必須說理。敘述是議論的基礎,議論又是敘述的深化,二者必須結合。
有的同學在寫讀後感時,用大量的篇幅去復述原作的內容或敘述大量的事例,只在結尾發表幾句感想。這樣寫就不符合要求了。
讀後感以「感」為主。要適當地引用原文,當然引用不能太多,應以自己的語言為主。在表現方法上,可用夾敘夾議的寫法,議論時應重於分析說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簡潔。在結構上,一般在開頭概括式提示「讀」,從中引出「感」,在著重抒寫感受後,結尾又回扣「讀」。
讀後感的寫法,種類很多,但寫好讀後感基本上離不開以上四點,望同學們好好體會、理解、消化。
⑩ 小學生讀後感大全,小學生讀後感怎麼寫,小
讀後感怎麼寫?
(1) 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讀後感重在「感」,而這個「感」是由特定的「讀」生發的,「引」是「感」的落腳點,所謂「引」就是圍繞感點,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長的,或摘錄「引」發「感」的關鍵詞、句,或概述引發「感」的要點。不管採用哪種方式引述,「引」都要簡練、准確,有針對性。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要簡練,而且要把重點寫出來.
(2) 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 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 聯——聯系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 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於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系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結——總結全文,升華感點。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後脫節。結既可以回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出號召。不管採用哪種方式結尾,都必須與前文貫通,渾然一體。讀後感始終要受「讀」的約束,開頭要引「讀」,中間還要不時地回扣「讀」的內容,結尾也要恰當回扣「讀」的內容不放鬆。
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